生命之树

The Tree of Life,生命树(港),永生树(台),家谱,Tree of Life

主演:布拉德·皮特,西恩·潘,杰西卡·查斯坦,亨特·麦奎肯,拉勒米·艾普勒,泰伊·谢里丹,费奥纳·肖,威尔·华莱士,Jessica Fuselier,Nicolas Gonda,Kelly Koonce,Bryce Boudoin,J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生命之树》剧照

生命之树 剧照 NO.1生命之树 剧照 NO.2生命之树 剧照 NO.3生命之树 剧照 NO.4生命之树 剧照 NO.5生命之树 剧照 NO.6生命之树 剧照 NO.13生命之树 剧照 NO.14生命之树 剧照 NO.15生命之树 剧照 NO.16生命之树 剧照 NO.17生命之树 剧照 NO.18生命之树 剧照 NO.19生命之树 剧照 NO.20

《生命之树》剧情介绍

生命之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中西部,通过讲述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故事表达了创作者对生命的看法。主人公是一名叫杰克(亨特·迈奎肯 Hunter McCracken 饰)的11岁男孩,他是家里三兄弟中的一个,父亲(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严厉而粗暴,母亲(杰 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 饰)温柔却又无所作为,兄弟的死令他的家庭发生了改变。成年后的杰克(西恩·潘 Sean Penn 饰)生活得不顺利,当他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时重新面对了自己的记忆,开始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他的父母、家庭、童年,最后终于原谅了父亲,并且对生命和生活还有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片获得第6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并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提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囧女珍娜第二季儿女冤家虚构安娜犬友笑传第二季大力杀手波派ON异常犯罪捜査官藤堂比奈子狄仁杰之运河惊龙格雷斯第三季毒枭矮子第二季冥通银行特约:翻生争霸战古忆屋心有所约罗马帝国第一季双食记武林秘案之美人图鉴勇敢的王后心如纸割狗狗博客第一季兴风作浪珍禽假意聪明人我爱钟无艳泡菜爱上小龙虾烽火丽人卿卿三思伏妖白鱼镇爱渴境遇之数石纪元第四季再遇两个他

《生命之树》长篇影评

 1 ) 美国的灾难史与信仰重建

美国的灾难史与信仰重建 --《生命之树》中的隐喻解读美国形象的崩溃与普世价值的死亡在《生命之树》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事是,饰演儿子的是希恩•潘,而饰演父亲的是普拉德皮特。

儿子比父亲看起来要苍老、软弱、失魂落魄。

两个人实际上扮演的不仅仅是父子关系,其实是分别代表过去与现在的美国。

我们都知道“牛仔”这个经典形象是美国的形象的象征,而在好莱坞现代背景的影片中退伍军人与警察充当了“牛仔”这个形象。

在近些的好莱坞影片中,牛仔的形象一直在崩溃与被颠覆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断背山》中牛仔变成了同性恋,《老无所依》中的牛仔们不再正直善良无私,而变成了投机主义者。

《老爷车》里面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大概是最后一个经典的牛仔形象,但是这牛仔已经垂垂老矣,最后死在一伙小混混的枪下。

《生命之树》中的父亲在年轻时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去做商人,虽然他工作勤奋、从未请假“甚至连星期天都没有休息”,但是他的生活并没有成功,最后还落得失业的境地。

布拉德皮特这个不成功的父辈,便是六七十年代美国梦破灭的美国。

在美国保守派眼中,美国梦破灭之后的美国一直在堕落,片中的布拉德•皮特酗酒与女招待调情。

(其实我认为美国的70年代是一个令人心醉神迷的时代,但是在美国的主旋律影片中并不是如此,更多的是对那个年代持否定态度,对他们来说那是一个艾滋病与毒品泛滥开端,是美国衰落失去霸权地位的开始,《阿甘正传》里面对珍妮以及珍妮参加的民权运动片面的刻画就是如此,珍妮堕落成了妓女,虽然最后认同主流价值,但还是最后患上绝症而死。

)父亲以前的战友突然变的很成功,这正映照了70年代苏联崛起,(二战里面苏联跟美国算是战友关系)美国的霸权地位动摇,最后父亲为了生意还特意去了一趟中国(尼克松访华),但是这一切都没有阻止住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片中用菜地被虫子吃掉、一家人离开家里的大房子来象征美国经济衰退与失去霸权地位。

但是这时的美国还依然有比较健康的形象。

到了西恩•潘这里,牛仔形象已经完全崩溃,一脸疲惫与病态。

西恩•潘疲惫的状态,跟那段关于人变的越来越贪婪的内心独白,正是映照了美国近些年反恐战争的疲惫状态,华尔街的贪婪导致的信贷危机使得美国经济至到现在还没有恢复。

至于母亲的死亡,片中没有镜头交代母亲的死亡,但是通过影片中希恩•潘与父亲在电话中的交谈、希恩•潘点起蜡烛的动作还有片尾母亲回到圣母(以抱着母亲的女子的姿势与灯光判断她应该是类似与天使的角色---姿势是文艺复兴时期圣母玛利亚的经典姿势)怀抱。

这些都在暗示了母亲的死亡。

母亲这个角色可以解读为美国信仰、基督教信仰的象征,或者叫做自由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

在家庭关系中,父亲认为为了出人头地、生存必须把自己摆在第一位,给敌人与还击(美国这几年推行的大规模的反恐政策或者是一贯的称霸姿态)。

而母亲则认为要“感恩,而且感恩不仅意味着感恩本身,还意味着能够宽恕伤害、漠视”儿子在成长过程中渐渐的认同了父亲,而长大后他渐渐的意识到自己是错误的。

在后面的超现实的片段中,儿子重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从《约伯记》说起好莱坞经典故事的核心其实是《圣经》的现代版,所以要拨开繁枝树叶看到生命之树的核,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圣经》里的《约伯记》大概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这个故事辩论占了极大篇幅,所以在这只摘取一些,你可以掠过分割线里的内容)================================================================约伯正直、敬神,从不做不义的事。

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为他生了7儿3女,并有7000只羊、3000只骆驼、500只牛和500只驴,以及成群的奴仆)上帝认为他是最正直敬神的人。

一天撒旦混在天使中对上帝说 "约伯怎么会无缘无故地敬神呢?

还不是因为你保护他和他的家,保护他的一切,他的幸福由你所赐,要是你伸手毁了他的一切,他还会敬奉你吗?

""好吧,"神说:"我现在把他的一切都交给你,只是不可伸手加害于他。

于是魔鬼让土巴人掠走了约伯的牛羊杀死了约伯的奴仆,并将约伯子女的房屋吹倒,压死了约伯的所有子女。

但是约伯依然对上帝一心不二。

于是魔鬼又将灾难降到约伯头上,但受过苦难的约伯没有说出对神不敬的话。

约伯的朋友们来看望他,陪他大哭,并坐了七天七夜。

六天后,是约伯的生日,约伯开始诅咒自己的生日并要求神将其毁灭,朋友劝慰他,”从前,你总是教导别人,让软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帮助跌倒的人重新站起来。

现在轮到你受难了,你却困惑起来,难道你不知道,你对神的敬奉不就是你的希望,你的心无邪念不就是你的慰藉吗?。。。

祸患,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人生在世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幸。

“接着又有朋友怀疑是约伯做了恶事劝他"把心放正,把罪孽与邪恶远远地赶出家门"约伯生气的说”你们平安无事,就对受难的人幸灾乐祸。

我要问神,为什么无辜的人竟会遭人嘲笑...."接着约伯对神抱怨自己所受不公这时一个经过的青年听到了约伯的抱怨怒斥约伯“说你没有犯任何罪孽,而神却伺机攻击你。

我要回答你说,你这样说是没有道理的。

神不轻视任何一个人,他不保护恶人的性命,为困苦人伸冤。

...你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怎么形成的吗?

你怎么能同神相提并论呢?

神公平无比,神从不苦待人,只是对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毫不怜惜.”上帝听到了他们的辩论出现结束了这场争辩“是谁在用无知的语言释解我的旨意?

我问你,我在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那里,你知道是准制定大地的长宽,地基打在什么地方,基石是谁安放的?

在那一夭,群星欢唱,众天使欢呼...”耶和华再次对约伯说:"我问你,你怎么能定神有罪,来显示自己是义人?

” 约伯听后,对神说:"我知道你无所不能,没有人能违背你的旨意。

我所说的,是我不明白的;我求你听,是因为我有话要说;我问你,是求你指示我。

以前只是风闻有你,今天我才亲眼看到你。

我对我说过的话感到羞愧。

"最后上帝使他脱离苦海,有了14000只羊,6000只骆驼,2000头牛,1000头驴。

妻子又为他生了7个几了,3个女儿,并又活了140年。

得见幸福。

=============================================================《约伯记》是一个关于灾难与信仰的故事。

为什么生命之树开篇会引用《约伯记》呢?

为什么美国人会讲述这么一个故事呢?

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

-福柯《约伯记》提出的问题是“假如撒旦拿走你的幸福,上帝的恩赐,你该失去你的信仰么?

面对灾难(仇恨)时你当如何?

”,2011年,是美国911事件十周年,而美国的经济危机还未散去。

《约伯级》中撒旦压死在房屋中的众儿女,也许正是911恐怖袭击事件中葬身双子楼的平民,也许是在飓风洪水中遇难的人。

而约伯失去牛羊(财产)、仆从(地位)的落魄心境,也许是众多失去财产与社会地位的美国人的心境了。

关于影片中的自然与恐龙的意象的灾难暗喻解读仅仅从宗教与生命宇宙观来解读《生命之树》的这些镜头是不够的,我认为影片中的大海、火山爆发、还有恐龙其实有另外一层意思。

片中有个镜头是这样的,一直受伤的恐龙在湖边哀嚎,另外一只跑了过来然后走开了。

恐龙庞大的身躯与昔日的霸主地位,其实还是美国作为一个超级经济体跟霸主地位的象征,然而这只恐龙现在受了重伤。

另外一只指的可能是另外一个超级大国取代他的地位。

至于片中的那些火山、大海还有在摩天大厦边上穿过的黑压压的群鸟,则是美国这些年遭遇的天灾人祸的象征,水母是一种短命的生物,我们眼中漂浮在海里美丽的水母,在遭受飓风袭击的美国人眼里,也许是死去的亡魂,2005年卡特琳娜飓风袭击美国,造成了1464人死亡,海水里到处漂着穿着睡衣的死尸(在谷歌图片里输入Hurricane Katrina ,dead body)。

而影片中陨石的撞击、在摩天大厦之间飞翔的黑压压的群鸟,还有喷发的火山,是不是会让美国人脑海中浮现出2011年9•11事件中燃烧着熊熊烈火的世贸大厦跟在城市上空的滚滚浓烟呢?

其实导演已经在皮特接到儿子死亡电话的那个场景中给出了暗示。

《生命之树》并不是一部单纯讲述亲情与宗教生命观的影片,也是一个美国导演对六、七十年以来美国历史的回忆与反思,是对美国遭受灾难、失去经济地位的隐晦表达。

一部反思自我,号召美国国民重新树立信仰、回归美国普世价值的影片。

 2 ) 开头的独白

几乎每句话都有god,lord,grace的片,五星必须的我看的dvd把grace翻译成“优美”,能有好么看了射手上的字幕,grace翻对了,但是其余部分,翻译者似乎也被搞晕。

这段开头独白很重要,试着翻译个差不多的版本,有时间再慢慢看别的两个关键词是nature和grace,nature差不多就是达尔文那套东西,是人的生存之道,不较真的话也可翻成“本性”,带有无情的暗示;grace应该是amzing grace的grace,奇异恩典,慈悲,神啊,上帝啊。

射手字幕的问题就是没把nature和grace对立起来搜字幕竟然搜出个“BBC:达尔文与生命之树”,要看要看皮特在花絮里说,母亲代表grace,父亲代表nature翻译在此:修女教育我们,可以有两种的生活方式the nuns taught us there two ways through life一是自然之道The way of nature一是恩典之道And the way of grace你必须选择自己所追随的方式You have to choose which one you'll follow.恩典不会试着取悦自己Grace doesn't try to please itself.它接受那些被轻视的,被遗忘的,被嫌弃的It accepts being slighted, forgotten, disliked...它还接受(容忍,宽恕)侮辱和伤害It accepts insults and injuries.自然只想取悦自己Nature only wants to please itself.并让他人也取悦它Get others to please it too.它喜欢对他们作威作福It likes to lord it over them.让事情随它所愿To have its own way.它总能找到闷闷不乐的理由It finds reasons to be unhappy.即便他被全世界的光所照耀When all the world is shining around it.并且爱对万物微笑And love is smiling through all things.她们(修女)教育我们,那些热爱恩典之道的人They taught us, that no one who loves the way of grace,从来不曾悲惨收场ever comes to a bad end.顺便把开头约伯记38章的相关文字摘录38:1 那 时 , 耶 和 华 从 旋 风 中 回 答 约 伯 说 , 38:2 谁 用 无 知 的 言 语 , 使 我 的 旨 意 暗 昧 不 明 。

38:3 你 要 如 勇 士 束 腰 。

我 问 你 , 你 可 以 指 示 我 。

38:4 我 立 大 地 根 基 的 时 候 , 你 在 那 里 呢(片中引用) 。

你 若 有 聪 明 , 只 管 说 吧 。

38:5 你 若 晓 得 就 说 , 是 谁 定 地 的 尺 度 。

是 谁 把 准 绳 拉 在 其 上 。

38:6 地 的 根 基 安 置 在 何 处 。

地 的 角 石 是 谁 安 放 的 。

38:7 那 时 晨 星 一 同 歌 唱 , 神 的 众 子 也 都 欢 呼 。

(片中引用)伯格曼在死亡中寻找上帝,科恩兄弟在寓言中寻找上帝,超级玛丽在自然中寻找上帝,我相信后两组people都是神的信徒。

但是如今可以确定已知晓答案的,只有质疑者伯格曼,因为他死了

 3 ) 真理之光

我雖一直認爲電影就應該在電影院裏觀看,但很多時候,我們還是通過了投影儀、電視、電腦、甚至MP4等途徑看完了一部又一部電影。

對於某些不是在電影院中觀看的電影,我可能會認爲,若有機會在大銀幕上欣賞,必定要再看一次。

但對於《生命之樹》,我卻認爲這是一部只適合在電影院中觀看的電影。

我無法想象對着電腦看這部電影會是什麽感覺,任何非電影院觀看的途徑都是對這部電影的一個褻瀆。

我覺得,只有在一個黑房子裏面,望着面前巨大的屏幕,安靜地面對這那些影像,細聼那些聲音,你才會進入這個電影的敍事空間,迸發出各種屬於自己的思考綫條。

觀影前受到大量聲音影響,以爲這是部敍事綫條極度散亂的電影。

但實際上,該電影的敍事雖較爲飄逸,我們不能簡單稱之爲倒敍或是順敍,但故事的綫條仍較爲單一,只要不推敲細節,理解故事完全不成問題。

事實上,在第一次觀影中,你亦沒有必要花很多精力在琢磨故事細節上,相反,只要你把握住了故事,你便可以靜靜地坐在座位上,被導演製造出的影像和聲音感染。

你會不自覺被這些感性感官影響,從而激發出内心潛在的思考。

這類電影,可以被稱之爲感官電影。

電影關於尋找,對真理的尋找。

雖然導演是天主教徒,而電影的開篇亦是引用了《約伯記》中的一句話,但我想,這並非一部關於天主教的宗教電影。

電影中作爲分節出現的那團無法言表如幻如電的光,以及戲中大量出現的太陽鏡頭,都並非單一地表示上帝或者耶穌,而是象徵了這個大世界這個宇宙的一個未知真理。

一個需要被尋找的真理。

而攝影中大量運用的如風般急速推鏡頭,亦是追尋這個過程的象徵。

真理的尋找,這本是件極度朦朧極難觸摸的東西,而感官的強烈感受迸發出的個人内心思考,亦並非說要做到便能做到。

但本片最出彩之處,便是使有效地通過神乎其技的剪輯敍事編排,把這種尋找真理之光的主題展現給觀衆,並成功把觀衆帶入一個導演設置的思考空間。

故事一開始便敍述了死亡,然後迅速跳到數十年后,當年的小童現在長大成人,離開壓抑的城市到大自然進行一種屬於他自己的尋找。

此時,電影開始出現了很多看上去與電影故事完全無關的鏡頭:宇宙誕生、火山爆發、生命出現。

這是一系列華麗的鏡頭是電影極爲重要的鏡頭,正是這些鏡頭,把觀衆引進了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思考空間,但若非此前的剪接編排,在你腦海中种入了思考的種子,這些鏡頭便會變得突兀無比。

無論你對生命是否敏感,你看到死亡后,必定會想,生命爲何這麽脆弱。

無論你對存在是否敏感,看到壓抑的城市和廣闊的自然,你必定會感嘆世界的廣闊。

正是由於這些鋪墊,讓你看到之後那系列看似與電影無關的鏡頭后,才能不僅僅停止在驚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神奇,而是會開始深入地對這個世界進行的廣闊思考。

我從哪裏來?

我是誰?

我去往哪裏?

此後,你的思考已被激發,再看回主角童年時的故事,每一件小事,都能把你帶進了各種自己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甚至仍未經歷的追尋思考過程。

電影可挖掘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諸如關於電影最後廣闊城市鏡頭的意義等亮點在此亦不贅述,對於這種電影,只看一次是遠遠不夠的。

關於電影的初體驗,下等好電影,會滿足你的感官刺激;中等好電影,讓你找到你内心的共鳴;上等好電影,激發你最深沉的内在思考。

我相信《生命之樹》會是你的上等好電影。

 4 ) 相由心生

星级:★★★★《约伯记》常常被电影导演所引用,小时候读过,但我不是基督教家庭出身,一直对于约伯的故事难以理解,直到看到丹麦电影【亚当的苹果】(2005)才开始真正明白《约伯记》。

约伯可以说是信仰的典范,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

而且他得到很多祝福:他有七个儿子,三个女儿,牛畜成群,仆婢迎门,而且有很多家产;在生活中是蒙了很多祝福的人,这“在东方人中就为至大”。

我们可以说他是非常出色的像国王一样的人。

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生活中丝毫没有懈怠。

他警醒的生活,担心自己的孩子犯罪,所以常常督促他们自洁,并且为他的孩子献燔祭,唯恐他们冒犯神。

就是这样一个纯全良善的人,他某一天突然受到了攻击,失去了所有:孩子,家产,甚至健康,生命也受到威胁。

想想看,如果要埋怨,他有一万个理由可以埋怨。

但是他持守他的纯正,告白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

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

”约伯的这种无条件的信仰的姿态让人难以理解,但也恰恰正是《约伯记》的重点。

成年后的杰克一直生活在父亲的印象下,他的阴影来源于儿时父亲的严厉和苛刻,叛逆甚至让他祈求上帝将父亲带走。

他的内心在抱怨上帝给了他这样一个父亲,直到成年后重新审视自己的儿时生活,最终领悟到无条件去爱才是生命的真谛。

影片中母亲的对白说,生命有两种形式:感恩和爱。

就像影片结尾杰克对弟弟说,“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兄弟”。

这就是亲情,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理由,你无法选择亲人,你只有感恩上帝给你的,学会去感恩拥有的。

而爱,可以让一切永恒,可能就是中国人说的“你永远活在我的心理”吧。

导演泰伦斯马利克出身于基督教家庭,小时候受过正统的宗教教育,大学读的是哈佛哲学系,为数不多的电影一直关注哲学与自然这个话题。

【生命之树】之所以评论两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影片中这个世界太过于私人化,特别是那些基督教思想,毕竟很多人没有接受过教廷教育。

比如那段17分钟《探索发现》般的纪录片和时间永恒的阐释。

那一道道宗教象征意味的门,确实饱受争议。

但【生命之树】的文本和野心确实很强大,将宇宙和一个家庭的亲情融合到一起。

这个剧本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但越简单、越意识流的故事,编剧的难度就越大。

影片的情节几乎都是靠回忆的细节来支撑,而像二儿子死于19岁的原因这类剧情都干脆没有过多交代,这一切都是导演有意选择的结果,就连摄像机的视角高度都停留在孩子的高度。

从剧作的角度,甚至摄影、美术、灯光、配乐和艺术指导方面,这部电影都是无可挑剔,它最大的诟病就在于这个过于私人化的文本。

说这部电影像【2001太空漫游】,不仅仅是因为两位导演的拍片速度相像,或者都有十几分钟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剧情。

影片的情感把控上也很相似,都试图远离观众,时刻把观众放在“看”的位置。

就连影片中的“门”都和“黑石”很像,如果说“黑石”像纯意识的宇宙能量体一样出现在地球生物的每一次重大性飞跃的时候,那么【生命之树】中“门”就像一个纯意识形态下的宗教符号。

影片中孩子的出生的镜头是孩子从一个充满水的舒适房间开门游出这道“门”,孩子便从母亲的子宫(或者说一个未知的世界)来到这个世界上。

影片最后成年后的杰克再次通过一扇“门”进入一个未知世界,那里有儿时的自己和兄弟们,有父亲,有母亲和一些陌生人,那个海边的美丽世界里时间是永恒的,也许那个美丽的世界就像泰伦斯马利克心目中的天堂。

在这段充满各种象征性符号的段落,镜头再次回到儿时的家,母亲打开门,将弟弟送往门外,门外的世界就是那个光亮的海边。

母亲没有走出门外,而是恋恋不舍的留在了门内,这也似乎暗示了弟弟英年早逝,弟弟死后便来到了这个未知的世界。

而这个世界中的人都停留在杰克印象中最美的年纪,无论是杰克成年后现实中已经老去的父母,还有活着的三弟,那个未知的世界似乎又是杰克纯主观意识里的世界。

相由心生,这个未知的世界未尝不可以理解为杰克内心的认知世界。

关于亲情永恒的故事,重点在于给自己一个幻想的机会,《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第十五章中记载了一个希区柯克放弃的电影计划,故事的名字叫《玛丽—露丝》,大体上是将一个青年士兵来到一幢空房子,听里面的女管家讲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一家人的故事。

讲的是一个叫玛丽—露丝的女人在时空中消失了二十五年,二十五年后当她再次回到曾经的家中,父母都已经暮年,丈夫也发福了,儿子叛逆十七岁就逃出家当水手了。

听到这些,还和以前一样一点没变的玛丽绝望的死于心脏病猝发。

后来当青年士兵来到这所房子,玛丽—露丝突然再次出现在空荡荡的房屋门口,母子进行了一翻真诚的谈话,士兵问玛丽—露丝:“你在期待什么?

”她回答道:“我不知道,我早忘了。

”然后玛丽—露丝再次消失在时空里。

这不是一个“希区柯克式”的故事,太科幻,还有幽灵和时间旅行,但这个悲喜交加的故事的重点在于它包裹了这样一个冷漠的概念:如果死人复生回来,活着的人竟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

希区柯克说,如果他要拍这部电影,那玛丽—露丝不是一个躯体,而是一个“存在”,同样,她出现的画面有时候很小,有时候则可以很大。

她与其像一个“实体”,不如像一种“感觉”。

这样一来就不再有实际空间感和实际时间感了,让人感觉这只不过是某种昙花一现的“存在”。

而【生命之树】也是一个关于亲情永恒的故事,无论是宇宙起源时母子之间就开始在时间之河里寻找彼此,还是有限的生命“存在”意义上的一家人相处,还是后来无尽的未知世界,“存在”这种表现永远存在于杰克的内心。

我们看到的影像,也是一个由杰克的认知创作出来的幻像,这一切更像是一种“存在”,一种美好的向往。

那个未知世界也就不存在实际空间感和实际时间感,那个世界只存在于杰克的意识里,一切“感觉”是可以延续到时间尽头的。

这一切也许也是导演泰伦斯马利克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思想这东西用不着全世界都可以苟同,只需要全世界都可以耐心的试图去倾听。

这一切的“相”都由成年后的杰克“心”生,一切的存在只取决于他个人对世界的主观认知,你对这个主观认识有多么赞同就直接决定了这部电影在你心目中的分量吧。

 5 ) 天人感通、终极关怀――《生命树》

起初,创世。

有光有暗,水有上下,有海有地,造男造女,乐园里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前者带来永恒的生命,后者带来道德与罪恶的知识;前者是神的恩典(Grace),后者是人的本性(Nature)――只不过有时罪恶的声音,盖过了良心的脆弱呢喃……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的《生命树》(Tree of Life,2011)是当代的经典电影,老实说,最近几年我已看了不少新片佳作,能够比它更好的,恕我一时三刻想不到。

《生命树》得康城影展金棕榈奖,如果说是为影片带来荣誉,不如说是影片获奖为康城影展增光。

要赞赏《生命树》,不难;要探讨它为甚么好(我所认识的影评人都在讨论中),至少是需要从神学、哲学、音乐、电影研究多个角度评赏,有一定难度,但也有说不尽的话题性。

《生命树》深奥吗?

也许吧,因为影片并不单讲剧情,而是以动人的影像、对上帝的轻声说话、长长的回忆段落,再加上超乎现实的情节,直接打入观众灵魂的窗口。

那象征上帝的神秘火光不时出现,上帝在哪?

在火光中?

在火光背后?

在另一个世界?

无处不在?

无言也无话。

而其实,片初引述的《約伯记》文句,正是上帝在旋风中对人的诘问――「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

……那时晨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欢呼。

」如果要说情节,《生命树》是由从军的弟弟死亡开始,Jack(Sean Penn饰演)的一家就面对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透过一个惊人的Flashback(回到创世之初!

),再聚焦于O’Brien一家,我们看到父亲(Brad Pitt饰演)的控制欲、狂暴、自我中心,以及母亲的爱心、美善与简单,Jack就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下成长,他产生恐惧,也感受到爱与接纳;他不得不服从,也心生反叛;他有快乐的时刻,也感到内心的丑恶在慢慢滋长(说谎、破坏、欲望、滥用了弟弟对自己的单纯信任……)。

Jack长大成人,从乡镇到了城市,他在现代化的都市里工作,成为一个建筑师,不错――上帝的创造之一,是世界;人类的创造之一,是建筑。

影片中的自然世界唤起生机和奥妙,而现代建筑却是精确而冰冷,甚至令人从自然世界中区隔分开,现代人从传统、自然和家庭中走出来,好像得到更大的独立自由,但Jack却感到人心难测与人的迷失,他与别人也好像甚少沟通了。

孤独的他仍受到邻家孩子和自己弟弟死亡带来的神义论(Theodicy,正是《約伯记》的核心)问题困扰――为甚么好人要受苦受难呢?

――最终影片给予了终极的回答。

Jack走过(现代人心灵的)荒原,穿越(步向永生的)窄门,来到河岸,和他的家人一起得到永恒的生命。

《生命树》有不少值得欣赏的地方,其中一样是古典音乐,如创世一段用了Zbigniew Preisner写给奇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的《给友人的安魂曲》(Requiem for my friend),童年一段用了史密塔纳(Bedřich Smetana)的《我的祖国:摩尔道河》(My Country –The Moldau),永生一段用了白辽士(Hector Berlioz)的《安魂曲》,这三首最为出色,教人印象深刻。

其他还有一直想成为音乐家的父亲弹奏巴哈(J.S. Bach)管风琴作品《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曲》(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一家人听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的《第四交响乐》等等,以上多首乐曲中,《我的祖国:摩尔道河》最饶有深意,河流是泰伦斯马力克的常用意象,那代表了生命、洗涤与时间,而在《创世记》中,乐园除了有两种树,还有四道河流;在《启示录》中,圣城中有生命树,也有一道生命水的河。

直至目前,泰伦斯马力克只执导过五部影片――《穷山恶水》(Badlands,1973)、《情来自有方》(又译《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1978)、《狂林战曲》(The Thin Red Line,1998)、《美丽新世界》(The New World,2005)和《生命树》――可谓作品虽少但成就很高,他的作品大多设定在过去的岁月,节奏比较平缓,喜用画外独白,兼具历史感与反省性。

《情来自有方》的画面像田园风光油画般流丽,对比电影中的杀人事件、虚假婚姻和破坏巨大的一场大火,这些都体现出导演对人类罪恶本性的理解。

泰伦斯马力克蛰伏二十年后拍成的《狂林战曲》,层次大为上升,在更大的战争片幅度中思考人生、人性与正义等问题。

《生命树》在艺术高度方面更上一个层次,而在内涵上则是一部宗教电影,别具神学探索的意味,但我们不必自我囿限于某一特定宗教的眼光(如基督形象在影片不大突出),影片彻彻底底是终极关怀的影像天问,以回忆寻找个人的生命轨迹和心灵出路,教人由衷感动,可以媲美苏俄导演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作品。

《生命树》接续了过去失落纯真的作者命题(对照人被逐出乐园,打开历史,最终需要解脱与拯救),而在影片的结尾,泰伦斯马力克写下了崇高的终曲――上帝的接纳,人类的和解――人应当重回乐园。

这就是永不止息的希望。

[《明报》2011.7.10]

 6 ) 要收获快乐,只能去爱

世间万物,其中一种叫做水,水是生命的起源。

影片中的原始地球

《生命之树》其中一个元素就是“水”,而水在这部影片中的意义是什么?

最明显的一点:生命之源。

地球上的生命迹象首先发生于原始海洋。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必须在水中进行,人需要喝水。

万物的生长需要水分。

电影中,导演又是如何从多个角度描写水的呢?

瀑布冲下,生命之源Jack的母亲在他临产时,Jack从一个满是水的屋子中游出来,屋门外散发着刺眼的白光,然后jack出生了。

这里可以把屋子理解为子宫,水理解为母亲的羊水。

生命已经不甘寂寞,期望冲出木屋。

还有孩子们在小河的玩耍代表了水给予了他们快乐,给予了他们玩乐的自由,证明了他们仍活着的灵魂。

Jack的家庭变化,这种现象在大多数家庭中都会发生,而这个主题也是最触动到我的一个地方

影片的抽象表达,冲向世界影片通过2001太空漫游式的动画来展现宏大的宇宙和不断演化的地球后,之后影片的侧重点放在了Jack一家的生活上。

Jack出生,在父亲的胯下学会走路,不准越线跑到邻居的草地上……泰伦斯马力克独有的生活碎片化的镜头在这个桥段显得格外真实且美好。

这种类似的手法也在电影《降临》中短暂的出现过,后者可能在一段戏上借鉴了前者的剪辑风格。

而个人都很喜欢这两部电影,而且觉得他们的中心思想是可以进行联系的。

Jack的弟弟诞生了,Jack从未见过婴儿,所以感到好奇,尝试用手去触碰婴儿。

好奇是大部分动物所具有的特质,影片在这里与之前在恐龙世纪一只恐龙对趴在小溪旁的同类感到好奇并触碰对方形成了对应,反映了很多生命通常是具有好奇心的。

当然也可以把恐龙的行为归于“征服感”与“怜悯,但如果是这样,生命这个定义也许就不那么浪漫了。

(也许这场戏还可能是为了诠释捕食者与猎物的起源?

第三个兄弟降临了,接下来就是属于三个孩子的玩乐时光了,以Jack为首的三兄弟逐渐长大,他们还养了一条狗。

很多时候他们都在小河里游泳,在浅水滩奔跑,扬起水花,深黄的阳光照在上面,生命的时刻,永远属于三兄弟愉快欢快玩耍的时刻。

Jack一家还在家门口的草坪上种了一棵小树苗,把土挖开,树放进去,盖土浇水,等候着它慢慢生长,而母亲说:“等树长高,你早就长大了。

”而树沐浴在圣光下,伴着教堂的圣歌。

这里的树是一种生命的象征,树在长大,人也在成长,树沐浴在阳光下,孩子在爱的滋润下成长。

但父亲爱的方式不太能让他的孩子们接受,父亲不懂如何去正确地爱,这在Jack还在襁褓时就可以看出:孩子哭闹他抱在怀里,他不懂如何让孩子舒服,只能像个毫无技巧的业余保姆一样慌忙地,不停地调整抱的姿势。

这样不仅没用,孩子反而更加哭闹了,而Jack长大后父亲的这种笨拙的爱体现在他身上的感觉则更加明显了。

这也从潜移默化导致了成年后的Jack生活上的不如意。

关于爱与信仰,父亲是一个爱家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父权至上,对子女期望很高的人,他相信野心和斗争才是成功的正途。

Jack在小时侯就对父亲的爱产生过抗议,他觉得他太粗暴,他本不应这样对待他们。

他想让父亲走得远远的,而且最好去死。

父亲因为弟弟在饭桌上说了句:“Be Quiet”就对弟弟大打出手,在与父亲对话时必须称其为sir或者Father…… 这些都说明了父亲的严苛,而这也是Jack抗拒父亲的爱的主要原因。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杰克已经步入青春期。

被孩子砸碎的玻璃

幸灾乐祸的孩子们他开始和一群伙伴到处游荡,去砸别人的门窗,偷采还未成熟果子,把它们踩烂。

Jack开始对女人有了极大的好奇心——青春期到来的正常现象。

他偷偷溜进了邻居家,无意中从衣柜找到了一条白裙子。

接着经历了一些事情后,他感到羞愧又紧张,跑到小溪边,把那条白裙子扔进了河中。

在对Jack进入青春期的描写特别到位,当然很多镜头都有些许隐晦,而这种隐晦也很好的展现了青春期的私密性。

而在此期间Jack的弟弟去世,给Jack蒙上了一层心理阴影,这很难让人接受,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

父亲的粗暴,母亲的温柔不为,目睹了饥饿,痛病以及死亡之后,Jack的心理受到了创伤,而且开始渐渐迷失自己。

怀疑自己的信仰是否存在,他开始质问上帝: “让我不和父母顶嘴,不让我说谎,让我感激所拥有的一切。

你居住何处,你在看我吗?

我想知道你在哪,我想见你所见。

” 该去治愈的伤口,上帝却往上撒盐。

万物皆有一死,没有什么东西是会一成不变的 。

爱他的母亲这样说:“扪心自问,生命之路有两条:一是顺从天性,随性而为,二是信仰神之恩典,严于律己。

但若要信仰神的意志就无法事事顺心,而你要选择自己的路”

《降临》也在某一层面上表达了这一意思,而这层意思似乎因为《降临》本身是服务于另一个中心主题而被冲淡了。

但“爱”与“生命”这个主题依旧在《降临》这部电影中显得尤为重要。

Louise获得预见未来的能力,她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于是Louise做了同样的选择,因为只有时间的流动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

关于她女儿的命运,Louise自己也欣然接受,她爱自己的女儿。

当她告诉Ian自己有预测未来的能力以及女儿的不治之症,Ian选择与她分手。

这关乎选择与承受,这也是人的生命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没有这些,生命便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Louise坦然接受命运《降临》的最后,Louise问Ian:“如果你能看到你的人生,从始至终,你会想改变吗?

”Ian回答说,也许我会更多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吧。

《生命之树》要表达的也是如此,享受生命,让所有人意识到我还活着。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在影片开头便让观众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是随性而为,还是风度高雅,严于律己。

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

但若要有风度,就无法事事顺心。

孩子们通常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们会失去疯玩,在街道上捣乱的自由。

但孩子的父母希望他们可以严于律己,这样孩子就可以少受苦难,重蹈他们的覆辙。

但这种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期望,是否背离了成长的自然节奏,成为一种难以承受的重压呢?

爱没错,但爱的方式错了。

爱本身也是一种信仰,如果连爱都做不到,那生命还拥有什么呢?

爱让生命完整。

爱构建生物,爱让生命繁衍,爱让生命成长 成年后的Jack生活得并不太好,他丢掉了自己的灵魂,却又不知如何找到,就像沙漠里找不到躺在教堂中的新娘。

Jack像无头苍蝇一样在社会乱撞,他期望改变这个社会的面貌和他人的想法,到头来却是空想一场。

他开始思考小时牧师在教堂说的话:在宇宙的宏图中,是否存在者尔虞我诈;是否存在着长生不老,是否有不朽般的存在。

小时候的Jack又怎么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呢?

Jack要找到比金钱与权力更重要的东西,明白自己在宇宙中的点。

Jack的心里一定想过“自己相信上帝吗”诸如此类的拷问,而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太多,但约伯也离上帝很近,困扰无孔不入,无所不及。

无人知晓悲伤何时到来,约伯也不知道。

在那刻约伯被剥夺了一切,他知道是上帝剥夺了这一切。

所以即使一无所有,他也没有埋怨上帝,往事一幕幕重现,他能看到上帝那给予的双手,可他没意识到那双手也意味着收回。

最终Jack明白了这个道理。

他开始意识到,无法改变社会的原因是,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

于是,杰克开始换了一种眼光和角度来看社会。

从新的角度看,社会里充满了奇迹、珍宝和无双的事物。

杰克已经准备好了去原谅自己的父亲,并且即将开始自己生命的新的征程。

与过去的一切和解 而在故事的最后,Jack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以上帝之手,他理解了真善美,Jack最终发现,他的认知的起点就来自于自己的家庭,那是他的第一所也是最重要的学校。

在家庭里,他学习到了关于世界的真相、自我意识的起源,以及如何对这个世界施以博爱。

《生命之树》进一步探讨了生命与信仰的意义,泰伦斯马利克宏观而又神秘的隐喻力量贯穿全片。

Jack的成长是生命的象征,在生活中他质疑过信仰的存在。

在成长中他被家庭所伤害,成年后Jack经历了一段失魂的时期,后来他明白改变自己的看法和学会去爱才是解脱的办法,要收获快乐,只能去爱。

于是最后Jack选择信仰爱。

《降临》的最后,路易斯问伊恩,如果你能看到你的一生,从始至终,你会想改变吗?

伊恩说:“也许我会更多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吧。

” 最后,不管怎样,请享受生命,享受这份礼物,享受爱与被爱

 7 ) 《生命之树》:诗歌电影如诗美丽

《生命之树》:诗歌电影如诗美丽树是一种奇特的意象,它象征着生命的延续,承载着永恒的回忆。

树影斑驳,风移影动,城市你我,可否驻足流连过,一棵树的美好!

——题记用“宇宙、生命、家庭”这样的关键词组成的电影一定是一部有深度有广度有厚度的电影。

一部从父子亲情、家庭伦理直接上升为生命起源,存在与虚无哲理分析的电影再加上出自导演马利克之手,这就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同样是一部电影诗,哲学诗。

将一部电影拍成一首诗,或者说将一首诗拍成一部电影,这是导演马利克的招牌,也是属于导演马利克的电影气质。

电影中每一个栅格,每一个镜头都可以拿出来做壁纸,美丽恬静得让人心醉,这点从电影海报就可以看出导演对此的自信。

阳光,向日葵,海洋,树木,大地之美被马利克诗意化的镜头展示的淋漓尽致。

“正是生命之树的枝桠伸展的地方。

我们看到无从探源的光芒,广阔的星云,移动的星辰,成形前的星球,太阳和月亮被黑风暴所阻挡,给予生命能量的一道道闪电,汩汩地悸动着的原始湖泊,史前植物、动物,缓缓舞蹈的水母,双髻鲨,栖身河岸的恐龙,一个胎儿的眼睛,以及最重要的,初生的孩子。

”本片前三分之一段将地球生命与人类生命穿插并置叙述,一边是宇宙大爆炸-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宇宙的演变,我们看到海中岩浆喷发、地球改变、植被生长,一直到恐龙的时代,再到人类时代。

一边是人的孕育:放大显像的细胞、细菌和胚胎。

地球的起源与人类小生命的诞生都是相同相通的。

随着地球的时代变幻人类也在代代繁衍。

这是一个充满隐喻的故事,通过时间的演变来触动你。

这一段歌剧式背景古典音乐大气磅礴,让人像被激荡在海水里,随波逐流,沉浮荡漾!

之后导演将生命本源的哲学意味聚焦于一个普通家庭的平淡琐事上。

情感着力点用于一个家庭的父子,母子,夫妻之间。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

布拉德•皮特扮演的退伍军人父亲代表着自然法则中的野性残酷,而家庭中的女主人代表着人类社会中的优雅柔情。

三个儿子在父母截然不同的教导风格中长大,各有各的烦恼。

影片中有两处直接展现父子以及儿子性萌动感情的段落。

一则是父亲躺在车底修车,儿子徐徐走向支撑汽车的千斤顶,沉默的徘徊在周围。

小嘴里嘟囔:“神啊,让他死吧,神啊,让他死吧”。

此时,我的心悬到了嗓子眼,因为这个千斤顶此刻不仅仅支撑着父亲修理的汽车,还支撑着父亲的生命甚至可以说是支撑着整部影片。

这又是典型的伊底帕斯情结。

必须要透过杀死父亲才能够确立自己,有一个独立的我,一个主体。

但是与此同时,这个我因此又是永远的欠缺,永远的匮乏,永远的不完整。

也许这也埋下若干年后小儿子自杀的伏笔。

另一则关于处于性启蒙时期的儿子额头通红,好像正发烧一般,他瞻前顾后,鬼鬼祟祟地闯入邻居的卧室翻她的内衣。

但是,当他迎着阳光,仿佛捧起一件圣袍般地举起那件睡袍,然后把它偷走并让它随着河流飘走时,你非但不会为他的行为而感到羞耻,相反会在惊叹膜拜这图像之美的同时会心一笑。

虽然只是小小的一个家庭,但是代表的却是千千万万的家庭,承载着大多数人童年的记忆。

虽然只是小小的一个家庭,但是却能折射出一种宇宙观-矛盾并共存。

虽然只是一个生命的逝去,沧海一粟,但心爱之人死亡——19岁弟弟的夭折带给这个家庭的灾难,却是比开辟洪荒的大爆炸更大的灾变。

在肯定本片在视听语言上有实验性的突破并在宏观层面扩展了电影外延的同时,对于个人来说,本片在某些方面突破的还是显得用力过猛。

首先,剧情中父亲设置有三个儿子,镜头来回往返切换太过频繁与琐碎,有时让人很是分不清记不得到底是哪一个儿子做了什么事情触发了之后的因果关系。

其次,导演放弃了普通的线性叙述,用闪回的记忆和断断续续的对话取代了通常的故事叙述手法,很有想法,但也加剧了电影的难以理解。

最后还是要谈片中充斥着大量的隐喻暗喻符号与镜头语音及其蕴藏着驳杂繁复的生命奥义。

包括每一章节银幕中心都出现了一片不断盘旋的橙色天光。

当然这可以看做马利克对斯坦利•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中那被省略的数千年的补充——仅仅一个剪辑便带领我们完成从史前到太空时代的跨越。

片尾在历史长河记忆海洋的海滩上,一家人相聚,成年的儿子遇见年青的父母并与他们拥抱,看见幼时的自己与兄弟,仿若通灵世界。

海水潮起潮落,始终屹立静默站成永恒的是那一棵,小的生命之树。

2011-9-18

 8 ) 人间和宇宙,爱与争夺。

哪里的文艺青年都一样。

影片末了,还是引起了讥笑声,那种自以为格调高尚的文艺青年发出的相互问候的讥笑声。

我蛮不以为然。

这是一部非常严肃的电影。

和”the thin red line“一样,一条人间线索,一条宇宙线索。

前者异常感性,后者是纯粹的沉思。

在the thin red line里,一面是硝烟战火人肉横飞,一面是美的令人心痛的岛屿风光;在the tree of life里,感性的人间叙述是一个家庭成长的故事,而沉思的一面则发展至极端,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宇宙叙事,从宇宙大爆炸,星云星系演变,一直到地球生命的演化。

似乎所有关于人事的追问,都可以和”非人事“的自然与宇宙息息相关。

在thin red line里,这两种叙事交织起来的方式极其自然:如此醉人美景之下,年轻的战士却在相互厮杀,他们为什么要这样成长为男人?

为什么美景和厮杀如此水乳交融?

美是不是没有价值倾向,以至于它竟可以和恶那么亲密无间,那被炸得只剩上半身的躯体在摇曳的草丛里竟然还是一副美景。

这是一种对”恶“的怎样的追问啊?

tree of life以几乎同样的方式将人事与宇宙关联起来,主人公总是从人间之事中跳脱出来,仿佛在和宇宙对话,在和宇宙的神明对话。

对于父亲令人窒息的严苛,他不去追问父亲的童年和青年,这仍然是人事,他越过人事,执著地向宇宙般的神明发出叩问。

最后,他选择了一条非常宗教的路,他说,治愈一切痛苦的方法就是去爱,没有爱,生命顷刻就会消逝。

malick是个非常诚实的导演,一个诚实的导演,通常只有一个故事可讲,就是他自己。

他的片子里出现的人物,似乎有某些固定的原型。

比如tree of life里的父亲就和thin red line中的指挥官角色雷同,母亲和违抗命令保护士兵的队长角色对应,三个孩子和那些年轻士兵的角色相似。

母亲和队长,是关于爱和恩典的叙事;父亲和指挥官是关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赤裸裸的自然法则叙事;而孩子们和年轻士兵,则处在选择的关头,是要相信爱和恩典呢,还是要投身于一场你死我活的争夺之中。

所以,malick是个对伦理问题极度关注的导演。

同时,他又特别着迷于沉思,并且对电影画面的美感有一种强迫症式的病态追求,这使得它的片子总是呈现出强烈的冥想的氛围,沉思与感性美轮美奂地交织在一起。

如果说thin red line还是以叙事取胜,兼具一些审美性的沉思,那么tree of life就完全是两条线分量相当了,因此后者的叙事就不再那么情节化,而是更趋于诗意化。

结果可能是,诗意的破碎故事和冥想式的宇宙史拼接成了一部电影。

这种宏大的宇宙叙事和诗意的个人叙事是否很好地兼容在一起,我不敢说。

但这种尝试绝对是令人钦佩的,使人不得不想到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哲学的恢弘气势。

我不懂,为什么一个这么严肃地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成长,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人事和宇宙的导演,会引来笑场声。

难道我们自以为是”上帝“,所以会耻笑认真生活的人吗?

(影片中有一段钢琴配乐,和着一点稚嫩的吉他,非常好听。

 9 ) 《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包罗万象(第6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http://qfmeng.blogcn.com/10176.html生命之树 The Tree of Life (2011)今年很有名的电影,获得了第6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电影通过一个男人的回忆讲述他的家庭和他自己的成长过程。

本片没有太具体的情节,用画面与简单的对白描绘出男主角的出生、成长,以及与母亲、父亲的关系,还有家庭的变故——兄弟之死——给父母带来的伤痛。

此外,片中还插入了很多抽象的画面,如宇宙、海洋、恐龙时代的场景等等。

以上就是电影全部内容。

这是一部非常另类的电影,至少在我的眼中是如此的。

对于本片,我可以很坦白的讲,我没有看懂,不过我也不打算看懂。

因为电影没有情节的故事、绚丽而抽象的画面、晃动的镜头,以及晦涩的旁白,都使得本片超过了我的理解能力。

本片这样的电影,已经超越了常人所欣赏的“电影”,它是了导演Terrence Malick自我陶醉的产物。

总之,这部电影不是给常人观看的,我没有必要消耗精力去理解一部非常自我的电影。

换句话说,《第七封印》、《假面》之类的电影还有思考的价值,因为它们至少还有情节。

本片就算了吧,我没有那么高的审美能力!

当然,对于本片我还是有些感受的,即本片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电影。

电影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描绘了生命的诞生、成长,家庭的亲情,母爱与父爱的体现以及它们的不同,罪恶的产生以及救赎,痛苦、欢乐、悲伤、迷茫等等等。

这些都是电影所表现出来的,也是我理解到的,此外电影肯定还有我很多理解不到之处。

总之,说这是一部具有哲学意味且包含一切的电影是没错的。

简而言之,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电影。

Terrence Malick果然是一位哲学导演。

电影的拍摄方式是本片最让我接受不了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它晃来晃去的画面。

本片如果只是抽象的画面我还可以理解,可是没有必要画面这么晃吧!

左右摇摆、上下窜动的镜头看得我都有些恶心了,有没有搞错!

我是怎么也想不明白Terrence Malick为什么这样拍摄。

在我来看,这完全是Terrence Malick在卖弄技巧,普通的画面非要拍得不正常!

难道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Terrence Malick的与众不同?

本片演员表演都比较真实。

Brad Pitt扮演的严父、Jessica Chastain扮演的慈母、Sean Penn扮演的儿子都很投入,全都与角色融为一体。

看来Terrence Malick调教演员还是有一手的。

此外,Jessica Chastain要额外提一下,她堪称2011年的年度劳模——她拍摄了多部优秀的电影。

而且,她的演技精湛,最明显的是她在本片中的角色与《帮助》中的白人女判若两人,很难相信是同一个人扮演的。

真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胜旧人啊!

总结一下。

这是一部我欣赏不了的电影,也可以说是史上最难懂得电影。

Stanley Kubrick、Ingmar Bergman的电影与本片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太容易看懂了!

如此深奥的电影,还是留给喜欢的人欣赏吧。

Jessica ChastainJessica Chastain序列:0708The.Tree.of.Life.2011.BluRay.1080p.x264.DTS.MySilu2012-02-03

 10 ) A great attempt and a could-have-been masterpiece

This movie was made for aliens to know about Earth and human society. Yes, Alexandre Desplat's music definitely gave me multiple orgasms. And no, the second eldest son in the movie is NOT Brat Pitt's son in real life.Back to some serious stuff. The movie kept reminding me of Kubrick's 2001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he sound track was blood-pumping, majestic and all. The cinematography was absolutely gorgeous. And I loved the controlled emotional struggles in the movie and the precious love for others and the respect for grace. But the story telling was somewhat discontinuous and lack of fluency. As a feature film(is it?), the structure was a little too avant garde and loose. But I'll say this movie was one of its own kind. And you have to see it in cinema. Don't try to figure out the movie. The movie was intended to let YOU figure out YOUR life after watching this.

《生命之树》短评

深奥严肃,把它当做纪录片来看就觉得还不错,可是当成电影只能说一般,因为故事性不强。

4分钟前
  • 偏執小塵埃
  • 还行

难以欣赏的拍摄手法和慢节奏

5分钟前
  • Sophieven
  • 较差

两分全给摄影 内容太深奥 我看不懂 其实我以为我在看discovery。。。。

7分钟前
  • 燙傷半邊
  • 较差

不是患者就不要装家属,再看一遍依然无法忍受。

9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较差

“快乐的唯一途径是去爱,只要你去爱,你的生命便不同。” 波澜壮阔的生命交响,配乐极赞,摄影极赞,年度最佳PPT电影。

13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感受过纯粹景别中的诗乐咏赞,沐浴在原始光影的我们对着语言道声再见。在混沌流体的悦动中交涌着诗意的呼声,是抽离感知的灵魂感触。无法延续的哲思,在时空的拉扯下充盈着每一个段落,及时遏制人物的情绪触点,伴着意识的漂浮随意流淌。摄影机化作影像的主体,肆意打破空间连续性的它持续变化着捕捉轨迹,时而纠缠,时而紧贴,时而远离,仰视着过往空间的撕扯,达成破坏完整行径的浪漫组接。听着呓语的我们甘愿滞留在这个跳动着原始脉搏的生命河流之中...

18分钟前
  • NanSLi
  • 力荐

恐龙出现时 藕可耻滴笑场鸟 掩面

20分钟前
  • mattia
  • 还行

很多人说这样的诗意的画面拼在一起变成了混乱,然而导演显然并非沉浸在自我表达之中,他努力给予观众一种自内心的引导,当然,亦有个人喜爱之意在其中

25分钟前
  • 已注销的Asuku
  • 推荐

啥?!

28分钟前
  • 古伦木
  • 还行

能一口气看完的都是神

30分钟前
  • 那谁
  • 还行

unless you love,your life will flash by。

31分钟前
  • 王德发
  • 还行

最近看过的最让我惊奇的片子,不仅仅是风光的震撼,更用电影语言对各种感官和支离的记忆进行描摹,那种状态要想表现好太难了。叙事方式也很犀利,都是写成长都是写家庭,这片却能让人看得目瞪口呆。说明视野不是一个维度的。结尾恍了我一下,依稀觉得不应该这样结束,但说不出任何不好。这才叫看爽了~

33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那些看上去支离破碎的镜头就像一片片五彩缤纷又奇形怪状的拼图,拼出这世间的的圣洁与美好。美好的一切,都是生命的眷顾。

36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我还未能练就到足够的深度去懂得欣赏这电影,估计我身边的朋友也不会有一个能体验其真谛。毕比特,等你下一咄好戏。

37分钟前
  • Jason
  • 很差

憋憋憋憋憋憋憋死我了。。。。。。其实我想问的是,导演!!你在拍《海洋》嘛?!!!

38分钟前
  • 柴犬妹妹
  • 还行

继盖瑞和忧郁症后又一部令我崩溃的风光片,单看高调摄影中的逆光与婴孩会美到不敢喘息,单看宇宙洪荒生命流变会深深沉迷。但问题是,当这两部分看似没有任何预示地频繁转换、加之在心底提醒自己这是一部“故事片”时,普通观众很难不倍感煎熬。

4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有个比自己优秀(?)的弟弟可能更容易理解里面的兄弟之间的关系 在年轻的时候是一种很微妙也很危险的关系 但等你长大后经历了太多 发现那只是一种纽带 连接着一家所有人的纽带 如何能在秉承天性和自律守己中寻找一个平衡呢?

46分钟前
  • 错用神
  • 力荐

很适合睡觉的电影

48分钟前
  • 哈利路费™
  • 很差

剧场版五星,加长版两星半

50分钟前
  • qw0aszx
  • 力荐

实验电影?

55分钟前
  • 记忆错觉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