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响,非常近》绝对是那种因为题材而被毁掉口碑的电影。
翻开烂番茄、IMDB上的口诛笔伐,非常意外的发现,大多数的指摘并不是直指电影,而是字字句句都在控诉:忘不了,忘不了,或者说至今仍难以释怀那个“worst day”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创伤。
9岁男孩奥斯卡的父亲在9-11中丧生,他无意中打碎了一个花瓶,里面藏着的是一把信封上写着“Black”的钥匙。
伴随着与父亲间的游戏长大的奥斯卡,将这当成了他与父亲剩下的唯一联系,并开始寻找钥匙背后的秘密。
从主题上,这更像是一个公路片,“寻找”是支持影片走了两个小时的逻辑。
但从内涵上,这个电影的伦理意义非常强,加上9-11的背景,故事有了更宏大的诉求——这才是影片遭致专业和非专业攻讦的最大原因:“你以为你这部两小时的小男孩儿话痨片能充分理解我们的伤痛;你以为你诉说的痛苦,正是我们历经的痛苦;你以为你能代表我们抚平那些伤疤……”十年了,美国人依旧没有准备好。
虽然原小说在2005年写就,6年后,第一个把他拍出来的不是美国人,而是英国人史蒂芬-戴德利。
英国人戴德利有两大法宝:一是捧出奥斯卡影后,《时时刻刻》让尼克尔-基德曼登顶,《朗读者》让凯特-温丝莱特圆影后梦。
另外,此君故事里的男孩儿总是让人印象深刻,《舞出我天地》的比例-艾略特,《朗读者》的伯格。
跟之前他故事里的男孩儿一样,奥斯卡也是敏感不安,不过奥斯卡更极致,他充满了信念也充满了攻击性,在自信如成人背后,席卷而至的不安一直排山倒海。
很多人不喜欢对于奥斯卡的塑造,觉得太外放的疯癫感,流于做作。
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探讨不应盖棺的话题:如果不以这样表现一个9岁男孩儿的丧父伤痛,难道我们指望他真的像充满节制的七旬哲学家一样不露声色?
当然,有些细节的塑造的确有走过了之嫌,例如一场戏:奥斯卡回到家,看着电视里直播的9-11惨况,手上拿着杯子的他突然仆倒,跪在了地上——不得不说,这个细节实在太琼瑶。
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是它的圆融得恰到好处。
当电影进行到最后,一切“寻找”的无功而返,会让电影观众深感上当受骗,一个半小时看着半痴半癫的小孩儿跟一个不说话的老头子满纽约瞎晃悠,就等来了这个?
这个时候,泪点撒出来,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母亲,原来在暗中一直帮着儿子进行着这场不明所以的游戏,剑拔弩张的母子关系,在这场游戏的真相下得以修复。
这是去年好莱坞电影中,最顺水推舟最不着痕迹又最温情脉脉的峰回路转。
戴德利拍得非常善意,以至于在影片的最后,也不自觉得走向了合家欢的结局——黑人夫妇破镜重圆,奥斯卡一直在逃避的祖父重新回到祖母身边……听起来特别像圣诞档上映的《圣诞颂歌》什么的。
但因为这样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这也许是更让人接受的结局。
十年前的夏末,我跟同学在教室的电视新闻里看到飞机撞向世贸双子塔的消息,当时同学间流行着他们自己也不知晓的反美情绪,有些人觉得这真是一个好消息。
十年后,觉得,Sad story不过是sad story而已。
这孩子有很明显的艾斯伯格症症状,别再说什么疯子,自私了行不行!
先去wiki上查一查好伐!
你们以为那个随身带着的铃鼓是干嘛用的啊!
说话打节拍吗!
对于藏起答录机这个行为,孩子的意图很明显是为了掩盖自己没有接第六通电话的事,他把没有接电话和父亲的死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是自己的错。
(儿童时期很容易这样归因)另外,为什么母亲要去提前拜访,就是因为孩子的那句话,他说他宁愿自己是他妈妈,代替他父亲去死。
这种情感的流露来源于他执着于父亲对自己的教养和关爱方式,却忽略了母亲最本能最温柔的爱。
所以这个故事也是小男孩学会认同自己的母亲的过程。
总之实在看不下去了,你们希望孩子个个死了亲人之后都坚忍顽强说话软糯得体或者哭晕过去,这才叫催泪,那我只能说,慢慢意淫吧。
看了很多评论,从统计学来看,这部电影的确打动了大部分人,使我也产生了一定自我怀疑,我中途看不下去玩了会儿手机也加剧了我的怀疑,但我真实的无感,观影量也在2000+了,光从主观情感角度讨论没有意义,得抛弃自己的主观感情来分析这件事情,首先,我觉得剧本框架没问题,甚至是一个非常好的框架,即男主和其父亲有玩寻物游戏的习惯,父亲去世后男孩误以为其父亲留下了花瓶里的线索,又因其没有接父亲最后的电话产生了愧疚感,让男孩更有执念去破解父亲最后的秘密,最后发现父亲的秘密是误会,但也发现了父亲另一个游戏的秘密,并获得了荡秋千的勇气。
就以上,我觉得这个剧本框架很不错,除此之外,真的很难评,说说我觉得问题在哪,先说剧本。
除以上内容以外的剧本内容,我觉得没有意义,所以浪费时间,举几个我觉得特别奇怪的,比如他妈先帮他出去打点一遍,我不明白意义何在,减少不了危险,因为他还是要自己去一遍,怕这些人是坏人?
他的可以遇到任何坏人。
让他们善待自己的儿子?
此行的目的不就是自己接触真实的世界?
小孩的故事由他自己讲出来不是更能让这些人感动?
所以他妈骗一遍他儿子,这些人再假装不知道再骗一遍他儿子?
害怕自己的儿子会打扰到别人?
让人假装演戏不打扰?
真的不是很理解,最后儿子给每个人回信,大家都很感动,给我的体感略显做作。
你懂这个逻辑吗?
一个孩子,自己出来找寻父亲的线索,是一个与众不同有勇气的小孩的冒险故事,让他妈出来打点一遍,是一个傻逼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妈妈为了安慰她来让大家关照。
就算他妈知道他儿子在干嘛,也不应该出来,这还搞一个反转,一家人弯弯绕里那么多,挺做作的两个老人我也不知道他们存在的理由,为了磨时间?
还有配乐真的好差好做作,这个是我最明显的感觉,一开场就是,我就直接开始怀疑,这真的是奥斯卡最佳提名?
这配乐一放出来就仿佛在说,我要搞节奏了,准备感动吧,没有一点新意,没有一点品味,我觉得这个故事就不能用这种配乐,超低配版星际穿越或者梦之安魂曲,但你这摄影和剪辑还有剧本真的跟不上啊,跟不上就扯着蛋了,不如不要搞那么猛总之,我个人觉得剧本框架是好的,有很多发挥的空间,但是除了框架都搞的有点杂,我觉得比较好的就是剧本框架还有汤姆汉克斯的演技,我觉得都不用搞复杂的,把其他剧本全删,把时间留出来,主要写外出遇到的有趣的事,因为他是一个傻逼小孩,又胆小,他又不得不去做一件克他的事,这个过程中,他成长了,成长即他父亲的遗愿
(芷宁写于2012年2月17日)“更多的人活于现世,然后在整个的人类历史中死去。
”(片首独白)无论不幸降临在谁头上,那都将是一场个人的全身心浩劫。
同时,人们对待灾难的应对方式和走出阴霾的历程,也体现着每个人各自的阅历和性格,影片《特别响,非常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中丧父的男孩奥斯卡释放痛苦的方式之一是嘶吼,而经历过二战又在“911”中丧子的老人家则以沉默和出走度过了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
老人左手纹着YES,右手纹着NO,偶尔写下只言片语作为必要的回答,仿佛遁匿在一个遥远的精神国度里。
似乎片中的小奥斯卡是个不太讨人喜欢的角色,突发的不幸让他张皇失措乖张出格,令原本缺乏勇气的他因气恼自己而变得暴躁易怒神经质且时常嘶吼,他对最亲近的人抱有莫大的敌意,将自己的痛苦加诸他人,又常常表现得很聒噪,仿佛他一个人把全家人所有的话都给说尽了。
达内兄弟的影片《单车男孩》中被亲爹遗弃的西里尔也愤怒暴戾,怀有敌意,甚至对监护人动过手,但西里尔的痛苦纠结虽有外在表现,也声嘶力竭过,但他有戏走心的能力,让一种悲悯哀伤油然而生自然萦绕,而这部片中悲催的奥斯卡的声嘶力竭却只给人在用劲演戏的感觉,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该片自公映以来,招致了很多负评,如果它出自一个普通导演之手,或许尚不至此,但它偏偏由才华卓越的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筒,他的舞台功底,他的过往作品《时时刻刻》、《舞动人生》、《朗读者》,都令观众折服,于是观影期待值被拔高了,可此次的最终成色只能算过得去,难怪招致恶评。
何况英国人接拍911创伤题材的影片,本身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很多人认为,倘若由亲历者执导可能会hold不住,没料到非亲历者也没hold住,小主演更没hold住,编剧埃里克·罗斯这次也失了法,而全片最hold住的,恰恰那个不说话的老爷爷和有点个性的奶奶。
影片前半部分似乎想要表达在父亲离世后,一个男孩的苦苦追寻,后部分着力涉及到疗伤和成长,触点则有点多,有男孩和老人之间的互动(这部分戏会让观众想起很多类似的影片,如《亚特南蒂斯之心》、《有人在吗》),有男孩与陌生人之间因为机缘巧合的戚戚共鸣,还有母子间的情感对手戏。
似乎触点多了反而令剧情略显凌乱,而很多地方又有煽情之嫌,这也是它被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片中最耐人寻味的表演出现主要配角身上,马克斯·冯·西多的沉默老爷爷表演得十分传神,淡定而细腻,堪称举重若轻,虽不能言说,可眼神里充满了潜台词,当男孩逼迫他听托马斯最后的电话录音时,老人的面部神情因留言时间和内容语气的改变而默默地递进着,给予了一种情绪上的紧绷感和灼痛感。
佐伊·寇德威尔的奶奶自然而真实,其中一场趴在地上,和躲在床下的孙子交流的戏份很动人。
《帮助》里的维奥拉·戴维斯在片中依旧有戏,当小奥斯卡喋喋不休时,她那因陷入自身境地而滑落面颊的泪水说明了她和她的家庭正在经历的变化和煎熬。
据说乔纳森·萨佛兰·福尔的同名原著写得颇为文艺,属于不好改编的类型,且书的侧重点在于表述祖孙三代在各种人祸中的经历和感悟,其中各类型的情感交流很细腻很动人,而影片只着力打造911这段,似乎想以此慰藉美国人受伤的心,如今看来,这个意图从开始就是自寻烦恼的。
当然该片也并非缺乏亮点,除却老戏骨的精彩表演,镜头画面充满了或丰沛或迷离或辽远或压抑的美感,剪辑水准也不俗,回忆和现实的衔接转化颇为流畅,配乐也悦耳而入情,而且,桑德拉·布鲁克奉献了她表演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心理戏,值得肯定一下。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2883166_d.html
没有短评中说的那么不堪。
这是一部有关成长与救赎的故事。
男孩在911事件中失去了父亲,自以为父亲给自己留了一把钥匙,有什么秘密;踏上了一段寻找之路。
在路上遇到了很多好人,不说话的爷爷给他很多的帮助。
最终男孩的心情得到了平复。
这电影确实有点做作,如果一个10岁的男孩遇到这样的惨剧,我想更大的可能性是生生咽下苦果,让苦果在内心发芽生长,直到自己与苦果和谐相处,那种痛苦也许一生都难以抹平。
小男孩演的挺好的,最好的是那个爷爷,每个皱纹都带有故事。
我小时候,村里一个小伙伴的爸爸在工地上是个小包工头,90年初,大概挣了不少钱,平时小伙伴和他爹在村里面都挺横的,每年过年的时候全家穿着簇新的衣服,光亮的皮鞋到处显摆。
可有一年春末,他爸爸在工地上触电死了。
听说是要爬一个电线杆进行施工,别人都有点怕,他骂工人无能,自己上;结果刚下过雨的电线杆不知道怎么漏电了。
天气已经非常炎热了,因为他去世的时候还不到40岁,压根就没有任何准备。
他爸爸放在冰棺里,全村人都帮忙给他准备丧事的东西,好像是我爸爸帮他裁剪的装裹衣服。
这件事情过去没多久就是暑假了,以前活泼自己的小男孩一下子蔫了,平时还经常欺负人的,这时候走路都沿着路边走。
再也没有那些时髦的衣服,穿的都是他奶奶把别人送的衣服重新收拾过的,还是干干净净的。
那个老太太可真能干。
不知道怎的,以前,我挺讨厌那个男孩的,老欺负人。
这时候,竟然也有点同情他了。
没多久,他妈妈就改嫁了,带着他的妹妹。
再后来我就上了初中,高中,离家万里。
很难听到他的消息了,他后来在村里活的就像一个影子。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又回想起他,不知道现在过的好不好?
很抓人的片子。
两个小时,一口气看完。
寻找钥匙秘密的过程有三个重要悬念或转折:一是爷爷的出场,与男孩奥斯卡相伴。
无法说话,只能靠纸笔沟通——背后肯定有重要隐情;二是第一次就寻找到的黑人夫妇,却到接近片尾才有机会告诉奥斯卡,他们正在寻找奥斯卡的钥匙——同样是父亲留下的秘密,一个寻找的是锁,另一个寻找的是钥匙;三是母亲最后告诉奥斯卡,她一直提前秘密拜访那些BLACK。
花了巨多时间和奥斯卡玩探索游戏,培养他的科学精神,锻炼与人沟通能力。
那么亲爱的父亲,却消失在911,留下的只有六段留言,和未完成的探索之旅。
任何人都难以接受这样的命运。
只是早慧的奥斯卡,选择了开始一场想象中父亲遗留的探索之旅,以挽留失去的父亲。
最终解开这一痛苦的,是与父爱相同的母爱。
在这里,编剧格外“用心地”让母亲继续父亲的探索游戏的方式。
多余的精巧设计。
其实有前两个人物,或许已经足够了——你所承受的痛苦,并不是世上独一无二的。
你所拥有的,正是别人遗失的。
很喜欢这两段。
打算再去看看原著。
除去故事,电影画面与音乐也很出彩。
有两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一段是爷孙两个从酒吧出来,走过一片红墙,很美。
另一段是奥斯卡对着初见的还不知道身份的爷爷将心里的秘密一股脑地倒出来,这段剪辑很棒。
故事动人的《跳出我天地》里的色彩同样令人深刻,导演史蒂芬•戴德利确实长于处理故事与画面。
人们给本片打低分主要由两个原因,一是说导演是英国人,不懂911的创伤究竟何在。
二是不喜欢粗鲁甚至歇斯底里的男孩奥斯卡。
电影完全是以奥斯卡的视角展开,第一人称旁白好多。
公平地说,男孩有时演得确实过了(可以与爷爷的戏份对比,人家因为这角色获得了好多最佳男配提名),但基本把早慧略带着沟通障碍的人设表现出来了(有些人为奥斯卡辩护说他是阿斯伯格综合症的患者,上网查了下,好像不算)。
至于第一个原因,美国人评论的不是电影本身。
电影是一种表达。
主观喜好很重要,但不应掺入对电影的基本分。
附:阿斯伯格综合症临床表现1.人际交往困难患者愿意与人交往,喜欢与同伴玩耍,但是缺乏交往技巧,不理解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表达的信息,采用的交往方式刻板、生硬、程式化,因此难以形成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发展友谊,不能灵活应对各种不同的情景,常被同伴孤立。
与孤独症患儿的表现区别在于孤独症患者是退缩的,他们似乎对周围的人不感兴趣,不主动与同伴建立联系,但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经常渴望甚至尽力想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却缺乏技能做到这一点。
2.语言交流困难尽管患者的语言发育正常、表达流畅,但是使用语言来进行沟通的能力差,在交谈过程中察言观色的能力差,不关注对方的反应,不管对方对所谈内容是否感兴趣,也不顾忌别人的感受。
交谈中使用较多的书面语言,咬文嚼字,给人以古板、生硬、夸张的感觉。
对于对方的谈话,患者只能理解简短、清晰明了的语句,难以领会幽默、隐喻、双关意义的语句。
3.行为模式刻板仪式化,兴趣爱好局限特殊行为模式刻板仪式化表现为固执地保持日常活动的程序,如上学必须走相同的路线,若当天的课程有变动、交通堵塞耽误了时间等均会使患者感到烦躁。
也有的患者每天吃同样的饭菜,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解大小便,定时上床睡觉,只用同样的被子和枕头,入睡时必须将一个手帕盖住眼睛等。
一旦这些行为活动程序被改变,患者会表现出焦虑不安、烦躁。
患者常常有某些特殊的爱好和收藏,如记忆火车时刻表、彩票获奖者、名山或大厦的高度、收藏电话卡,显得比较怪癖。
应当鼓励和利用患者的这些兴趣爱好,让他们成年后从事相关的职业或研究。
4.笨拙的运动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诊断依据外,还有一个症状作为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相关表现而非诊断依据,即运动发育延迟和运动笨拙。
阿斯柏格综合征患者可能会有运动技能发展落后的个人史,如比同龄人更晚学会骑自行车、接球、开罐头等。
通常他们是不灵活,步态僵化、姿势古怪、操作技能差,在视觉-运动协调能力方面有显著缺陷。
如果太阳要爆炸了,你在发现这之前,会有整整8分钟时间,那是光从太阳到我们的时间,8分钟里,世界还会是光明的,还会是温暖的。
一切的始料不及才让灾难更显悲伤。
而悲伤来自于那一瞬间坍塌之前的美好。
你会抓着过去的明媚不放比对着现在的哀伤,你会挖出躲在某个小角落里的内疚和自责,之后再把它们统统放大。
然后你嘶吼你咆哮,你堵住耳朵不去听,却不知道那些就是来自于你心底的声音。
你摸不着,抓不到,赶不走,它们就是在那里,特别响,非常近。
第六个留言场景重现时,一边是不清晰的最后一声“你在吗”,之后镜头切换到电视屏幕,冒着黑烟的双子塔轰然倒塌。
这一段太残忍,我想对于灾难的描述,这样已足够。
奥斯卡最佳男配提名片段的那短短几个镜头瞬间就将我收买。
也许是马克西.冯.西多单单的几个饱含内容的眼神就牢牢抓住了我,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我对老戏骨+小屁孩这样的桥段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抵抗力。
但是在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是一部以911如此沉重主题作为背景的影片。
昨天晚上终于抽出时间看完了整部电影,之后就是眼睛肿肿的回味着刚才的种种,用片子里的矛盾修饰法来形容我当时的状态就是“困着睡不着”。
生活就是充满着如此多的矛盾,有的时候你越想继续前进就越抓着过去不放。
你接近着某一个或许就正在远离另一个。
奥斯卡就是这样一个男孩。
情感的东西总是很难去判定。
或许某个瞬间突然就晴朗了起来,也或许,永远都不会。
好在,片中终究还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像以为是独自前行的男孩终于知道身后露着蛛丝马迹的那个爱的身影。
看电影的时候哭了很多次,眼泪抑制不住的往下流,但我却始终没觉得它们矫情。
第一次是奥斯卡趴在门缝里对着门内的妈妈说我爱你。
然后跟爷爷在一起的时候我大概眼眶一直都是湿湿的。
妈妈其实从未离开过他的那些镜头。
还有一次比较严重的情感爆发点就是奥斯卡给Black们写的那封信。
再之后就是男孩躺在妈妈的腿上说“他告诉过我,他说,我真的爱你妈妈,她是多麽好的女孩啊。
”。
最后是那本走访记录的最后一页,被想象成爸爸的小人儿顺着标有up红线的上下牵动好像又倒带般回到了大楼中,一切,仿佛完好如初。
如果太容易找到,那就不值的去寻找。
电影里最喜欢的一个场景: 另外Alexandre Desplat又奉献了一次非常非常完美的配乐,那些细腻又充满节奏感的旋律演绎着一次次情感的转折和递进,有的时候我甚至分不清到底是剧情感动了我还是单纯的只是那些音符让我泪流满面。
恐怖主义给整个人类造成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
01年还在初中读书,9月12日整个班里都是沸腾的声音,讨论着世界上刚刚发生的事情。
现在回忆起来似乎是大家异口同声的叫好,居然没有一位老师能够站出来说这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应当感到难过而不是去庆祝。
而长期国内主流媒体的宣传把美国塑造成了霸权主义国际警察的角色,而从大部分人情感层面上来说,当一个强势或者得势的人遭到了打击,无论原因如何,都是值得庆祝的,这样很可耻。
作为一个初中生来讲,我无法理解发生了什么,我无法理解灾难的意味,甚至也曾跟同学一起说过什么大快人心之类的话。
现在看来当时的自己无知并且判断能力低下。
片中的孩子同样无法理解发生了什么,固执的将自己投入到所谓父亲留下的线索之中。
片子用了大部分的篇幅讲了孩子是如何寻找父亲蓝色花瓶中钥匙背后的秘密,不知道这个年纪对死亡的理解是什么,他应该是懂的,只是接受层面存在障碍。
感情上的挫折往往导致行动的偏执,在寻找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导演应该是想通过孩子的一些极端表现来告诉大家这件事情所造成的伤害,而这仅仅是发生在一个家庭的故事,整个曼哈顿整个纽约整个美国整个世界,悲剧就这样蔓延开去,像一颗原子弹一样,后续的影响是以几十年为计量的。
看到片子的结尾,整个人就崩溃了,孩子不知道自己都做了些什么,母亲看似在顾自悲伤,其实却悄无声息的保护着孩子,孩子许多做法其实深深的伤害了母亲,然而她却都默默的承担,用自己的方式化解着恐怖主义投下的阴影,让自己的孩子还能正确的去接受并信任这个社会。
人类就是需要这样博大的爱,特别是在灾难面前。
同样人类最缺乏的也是博大的爱,在任何时候都是。
沉静如海,伴着忧郁的悲怆流进内心,这就是影片《非常响,特别近》给予我的强烈代入感。
如果不是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我想我会在长久的一段时间里注意不到它;更毫不避讳的说,如果它不是以“911”事件为题材,我不会这么迫切的想要一睹真容。
看后,当初的猎奇心理不觉间被稀释的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是整个影片余韵的回响和几度哽咽再不能通畅的 鼻道。
人生在世,必是向死而生,却没有人愿意接受突然的噩耗。
生死离别,悲欢交叠,这是我们必经的轻与重,但,孰轻孰重,只经历过得人才能有所体悟。
奥斯卡说:“逝去的人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再无埋葬的空间。
那么,在地下建一座摩天大楼怎么样 ?
”自那建筑轰然倒塌,一座像双塔一样的摩天大楼就压在了奥斯卡心上,他以蜷缩的姿态和令人心痛的恐惧感迎接这对他来说太过沉重的伤痛,却从没停止过对唯一线索追寻,追寻——是对未完成的“第六区侦查任务”的延续,更是孩子心中对父亲生命延续,所有一切,只是为了与已逝的父亲靠近些,再靠近些。
执着如他,所以在毫无进展的现实面前,面对茫茫人海,不同经历的人,恐惧,怀疑,无望,这些无疑都是雪上加霜。
奥斯卡说:“我害怕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害怕经历过这麽多之后还是会灰飞烟灭,爸爸甚至离我更远了,是不是全部意义就是让我放手。
”面对伤痛,我们最终所要做的都是放手,放手——不是无望而弃,而是坦然释怀。
奥斯卡在祖父离去时对父亲的叨念,全是美好的细节一一细数,却带来了难以抑制的慟感,这时放手,将憾对终生。
我不知道你们想让一个9岁孩子在刚刚失去父亲的时候做到什么样。
观众更习惯看到失去亲人时一个孩子忽然变得懂事而坚强,而不允许他情绪失控。
在我看来暴躁的执着好过哀怨的哭泣。
他失去的不只是父亲而且是唯一能够交流的人。
他不能接受的不只是他的死还有在他临死前没能接他的电话。
他不是没有礼貌,那是不能被打扰的坚持。
我们在和孩子交流时,最好的方式是蹲下来和他们说话,而不是以俯视的角度去审视他的做法。
他的寻找是严肃的认真的紧迫的,他有他的原则,任何人要加入他的活动必须遵循他的原则,包括爷爷。
他们定了很多规则,但是他依然克服恐惧和爷爷坐地铁,让爷爷呆在原地自己去敲陌生人的门,也包容了爷爷行动的迟缓折回去扶他过马路,他做的足够多了。
对妈妈说了过分的话,他会轻声的说不是认真的,又有多少人在过了18岁之后,还会在和父母争吵过后摔门而去呢?
对妈妈,他很少说爱,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分享他的秘密。
影片的最后他把自己的探险笔记放在妈妈的床上,那是最好的爱。
他是应该被理解的。
他说,他爱他的爸爸,因为他从来不把他当做孩子。
最爱男演员和最爱女演员合作,12年夙愿达成; Alexandre Desplat简直phillipe glass附体...可是...911拍成<天使爱美丽>?谁要把汶川拍成小清新我会愤怒的...
不幸被击中泪点。借助创伤的动机引发大面积治愈,这样的题材绝对值得影像化。虽然原著的贡献很大,但这不能忽视包括小男孩在内的一众演员的高水准发挥。戴德利回归到最初的男孩成长题材,自然让其保持一贯的细腻和动人。
这男孩有种讨人厌的特别之处
无感弱泪点,小男孩咄咄逼人的讲话让人不舒服。
这个娃太雄辩太能干太独立太会思考,领先天朝小孩n年。
所謂的阿甘後傳,只是一個孩子找爸爸的故事。
完全Get不到泪点,小孩是演得很用力,但是怎么都是一种演的的感觉。
影片拍得很漂亮,很有技巧,配乐也非常好听,但是整个故事太没说服力,说白了就是很作,虽然感动的地方也有几处,可总得来说觉得不怎么好看,不晓得为什么会那么高分
【3.5】导演试图交待的线索太多从而显得混乱冗杂 让后半部的抒情像是无病呻吟 可是看到最后还是结结实实感动了一把【小男孩的性格有够惹人厌 冲着母亲发火“为什么死的不是你” 和 对着陪自己一起搜寻的租客满怀敌意又恶语相加时 真是发自内心地对这个小家伙感到恶心
911带来的创伤,在寻找答案的路上重新用爱来温暖内心。值得关注的主题,但这部电影把这一切都压在小男孩身上来表现,太单一…没有带入情绪的感动。特别特别讨厌这个小男孩,以为全世界只有自己受伤了一样,于是就在不停地伤害真正关心他的人。
这片子被低估了。美国主旋律,911疗伤电影,确实煽情。但是,这个剧本绝对是顶级的,故事起承转合,无一处是闲笔,多数两个人两个人的戏,几翻转折,所有的包袱、伏笔都有下文。主流电影需要学习这种故事。
别看
当奥斯卡藏起答录机,还自虐,我真是讨厌死了这个任性、自私、多疑的孩子。过分纵容的家庭教育环境造成他超龄成熟及自负!自然他会觉得自己是这世上最爱父亲的人。反而是特别同情奥斯卡的妈妈,这样的儿子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是病态啊,所以,为了儿子先于他去拜访那些人,真不容易啊!
华丽的五星影片。非常棒的故事,非常棒的演员,小男孩的表演极具爆发力,汤姆汉克斯虽然出场不多,但寥寥几场就出色地刻画出故事的主线灵魂人物。剧本写得很精细,情节发展也符合人物心理变化,几处细节和影片中的对话都让人印象深刻,尤其喜欢小男孩爬在门缝处对母亲说:I LOVE YOU的那个片段
不明白为什么评论界一片骂声,明明很好的一部电影,和从心开始一样算是关于911题材的剧情片中很出彩的。。。有泪点,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段落,Sometimes you have to face what you fears。。。还有和谁一起看的也是很重要的
这尼玛完全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中年人意淫的产物吧!那个孩子会这么龟毛!
天呐.我真不敢相信这片子是史蒂芬·戴德利拍的.整个故事就浮躁不堪.情绪表达更是非常流于表面.通篇没有半点可以打动到我的地方.反而在某些细节处理上显得做作用力过猛而让我心生厌恶.总之是太失望了.
美国人一直无法逾越的伤痛,是不是表现的过于用力了?!
泪点笑点都很多,只是到了最后也没哭出来。也许是看了预告片对电影期待太高,看完之后就没觉得有想象中【那么】好。就那样吧,说不出。小男孩和爷爷的表演无懈可击。
将悲伤描写得蛮横而具有层次感,小男主又犯贱又让人可怜,就是怎么也喜欢不起来。本子一般,全靠美国佬代入感估计才勉强进了奥斯卡,不过话说回来,很多电影本来就是靠代入感走天下的,比如忠犬八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