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

主演:程贺南,裴宜理,马勇,吴宝璋,余斌,杨苡,刘缘子,张道一,潘际銮,李红英,闻黎明,杨振宁,闻立雕,郑晏,伯乐波斯,艾伦·麦克法兰,吴庆宝,吴大猷,唐绍明,王汉斌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西南联大》剧照

西南联大 剧照 NO.1西南联大 剧照 NO.2西南联大 剧照 NO.3西南联大 剧照 NO.4西南联大 剧照 NO.5西南联大 剧照 NO.6西南联大 剧照 NO.13西南联大 剧照 NO.14西南联大 剧照 NO.15西南联大 剧照 NO.16西南联大 剧照 NO.17西南联大 剧照 NO.18西南联大 剧照 NO.19西南联大 剧照 NO.20

《西南联大》剧情介绍

西南联大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由徐蓓导演,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一共5集,每集52分钟,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当晚展映了第一集《八音合奏》以及第五集《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组建,“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姐姐妹妹各有少年时南卡纳迫在眉梢传说中的故乡苍色骑士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北回归线第一夫人艾丽卡日常系的异能战斗大学女生的性生活第一季父子刑警危楼愚夫同情恶魔冰峰游戏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小鬼入侵逆转重生深海寻人罪第一季世上第一个圣诞节小雪花生存挑战浴室墙上的字地窖藏恶国宝疑云沉默的女仆卡莉父亲和他爱的男人22对决地球

《西南联大》长篇影评

 1 ) 一些摘录

第一集 八音合奏•文人相轻 自古而然 昔人所言 今有同慨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 各异之学风 八年之久 合作无间 同无妨异 异不害同 五色交辉 相得益彰 八音合奏 终和且平第二集 刚毅坚卓•1945年初冬 陆岱孙教授回北平接收清华园 问闻一多有什么事要代办 闻一多说 你看看我那屋前的竹子 还在不在 “嘉荫永存”第三集 大学之大•透过了苍郁的古木枝条 看见天色宁静极了 晚霞 山水 花草 一切因日光而得的颜色 又都及时归还了夕阳 这醉人的一切 是昆明雨季末尾时 每晚可得的一杯美酒 为他而沉醉的人们 直到晶晶的星儿们 眯着眼来笑他的时候 才突然惊醒 摸着山径小路 跄跄踉踉地回家第四集 火的洗礼•1945年 抗日战争结束 查良铮将自己的从军经历写成诗句:在阴暗的树下 在急流的水边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 在无人的山间 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第五集 嘉荫长留•唯我国家 亘古亘今 亦新亦旧 旷代之伟业 八年之抗战 已开其规模 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 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 而联合大学之使命 与抗战相终始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天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 大德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伟大 斯虽先民之恒言 实为民主之真谛 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 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 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 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联合大学之终始 岂非一代之盛事 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2 ) 群贤必至的西南联大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华北地区沦陷,此时中国三所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决定合并迁至昆明,当时的昆明也因为西南联大的存在,屡次经过思想的碰撞和磨合后成为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城市。

✏️原创 / 小孙字典没输字在西南联大的群贤中,看到了有气节的中国知识分子缩影,他们平日在知识和生活方面恪守着“君子讷于言,敏于行。

”的优良传统,他们具有崇高的思想,拳拳的爱国之心,卓越的进取之心融化在血液里。

你会看到正直的他们在这场战争中自告奋勇与人民站在同一个立场,这种卓越的体现也注定了他们承担了一名精神领袖的条件。

✒️原创 / 小孙字典没输字这个灿若星河的师资队伍,无论是当时还是如今,他们都是在知识领地里颇有成就的大师,如钱穆、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和费孝通等人,他们不仅专注于自己的学问研究,他们身上更难得可贵的是永不妥协的勇敢和同黑暗斗争到底的坚毅。

📒原创 / 小孙字典没输字这座存在八年的学校——西南联大,它却是继英国、美国之后第三个教育史上的高峰。

时代向前,吾辈向上,这些以柔弱的身躯顶住炮火连天屹立于天地之间,以他们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他们最珍贵的三观“良心”、“良知”和“道义”融化在血脉里,薪火相传,愿时代的洪流不要冲击一个人所具备生存的独立和正当性、任何人无法攻破正义性事业和人际交往的兼收并蓄。

✨原创 / 小孙字典没输字这是群星璀璨的光华时代,火红芳华,虽不能至,吾心向往之!

「图在心中」

 3 ) 致敬西南联大

简单概括一下,这五集分别讲的是:源起、风骨、教学、战火、遗产,其实结构并不是很好,内容也限于篇幅,大都是泛泛而谈。

但这段历史本身实在是蔚为壮观,令人荡气回肠。

距离西南联大成立已过去了83年,师生尚在人世者廖廖,后人也已白发苍苍,想再拍一部同题材的纪录片怕是不能了。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在当今中国的大学还能见到吗?

我没有去过最顶尖的学府,也回不去那个特殊的年代,但仍止不住地向往。

那是一段很特殊的岁月,国家和个人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那时的师生不再困惑于个人选择,义无反顾乃至理所当然地投身救国,心里裹了一团火。

钱穆在破庙中撰写《国史大纲》,闻一多在街头慷慨演讲,陈寅恪为随校南迁舍弃了一只眼睛,查良铮投身中国远征军穿越过野人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们就这么做了,好像中国的知识分子本该如此。

不知道战争何时结束,不知道何时能返回故乡,不知道心血成果在哪一天会毁于战火,不知道芥草之命哪一天会死在路上,但有希望。

有希望,所以陶云逵带领边疆人文研究室深入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做调查,“我们要埋头苦干十年八年,总可以干出些成绩来”。

有希望,所以金岳霖在轰炸中丢失了七十余万字的手稿后,仍每日上午坐在桌前从头撰写《知识论》。

有希望,所以数以千计的西南联大学子们从军奔赴战场,有的人只留下了纪念碑上的一个名字。

有希望,所以很多和我们一样年轻的面孔在西南联大撤离后留在了云南扶持教育浇灌蓓蕾,“本校同人不敢希冀培植天才,但不践踏天才。

有一件东西,我们当作嫩芽看待,那就是儿童的兴趣。

本校同人对于儿童个人兴趣,必须小心翼翼地培植灌溉。

世界对于儿童,总是新鲜。

”不慕虚荣,不惜时间,不畏生死,不过从头再来。

西南联大与其说是一所高校,不如说是一种精神。

“千秋耻,终当雪。

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弦歌已杳,嘉荫长留。

 4 ) 联大

题材是好题材,不过整体框架把握不够好吧,有的地方表达的含糊,尤其看完最后一集,感觉这讲一讲那讲一讲,对于整体的把控不清晰。

这五集的脉络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为了突出每一集的主题这样倒也可以,可是拍出来的结果是每一集都有大量时间轴覆盖的部分,来来回回的,而想表达的主题也没有拍出深度,可惜了这样的好题材,没有拍出应有的深度。

 5 ) 苦难中开出的花

看完这部纪录片真的很感动,为我们国家曾经有这么好的学校而自豪 说起来,西南联大其实是战争的产物,是痛苦的果实,但是它居然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了那么多人才,杨振宁,邓稼先,李政道,许渊冲,何兆武…那么多在文科和理科都赫赫有名的人,真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同时又觉得很羡慕西南联大和当时云南昆明的人们,那些对于我们现在而言出现在书本上的人,陈寅恪、钱穆、闻一多、朱自清、陈梦家、吴大猷、冯友兰、沈从文、金岳霖、华罗庚、费孝通、吴宓…在那个时候都是他们的老师,都是他们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人,那种学术氛围真的很是羡慕了… 在看这部纪录片时我也深深的被当时的学者和学生的风度所打动,在日本飞机动不动轰炸的条件下,仍坚持上课,那些教授们仍坚持立书著作,陈寅恪因抗日外加父亲离世致使右眼视网膜脱落,他放弃手术选择携家离京,在右眼失明的条件下坚持任教、治学。

金岳霖在躲避日军空袭的时候遗落了数万字的手稿,后又重新坚持书写,这些大师们还有好多好多故事,他们都是些有趣又可爱的人儿…学生们也积极参与配合抗战运动,有的加入翻译团队,比如许渊冲好像之前就当过军队的翻译,还有的参加中国远征军,不少年轻的生命因此在越南丧命野人山。

无论是老师们还是学生们,他们对学术、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是我们当今年轻人应该好好反思、好好学习的。

借用纪录片的最后一句话来总结,“联合大学之终始,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西南联大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首绝世动人的歌,三所著名高校联合办学也是只有那个时代才有,但是西南联大的余音仍回荡在耳旁,也将流传后世…

 6 ) 刚毅坚卓,最顶尖的学府

1.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的背景: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1937.9.10在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迁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7.31结束。

2.闻一多的牺牲,教授的清苦生活,物质贫乏但都刚毅坚卓。

3.许渊冲,王希季,汪曾祺,刘缘子,邓稼先,杨振宁等学生的生活,学生宿舍条件之差,40人挤在一个房间,食物物质匮乏,但学生门活跃上进开放思想丰富,以及学生眼中的老师。

4.从无到有创造:金岳霖从无到有创造了哲学系,查良铮:从抒情诗到见过中国大陆的生死贫穷后,诗歌有了泥土味,写下从军生涯《森林之魅》5.西南联大和云南:从产生的不适应,相互嫌弃,扫带给云南的变化:研究了云南的气候植物农作物矿产少数民族,开设西南联大师范学校,附小附中等,改变了这个地方。

 7 ) 《西南联大》:读书才是让你穿越迷雾、绝地反击的利器

117年的《无问西东》热映,让"西南联大"突然闯入大众视野,引发一圈热议。

之后,央视推出了更为详细的纪录片:《西南联大》。

纪录片全5集,刚一播出,就在豆瓣拿下了9.3的高分。

很多人都知道西南联大很厉害,但到底有多厉害呢?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国立北京大学和国立清华大学都遭受波及,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甚至直接被日军炸毁,家底全无。

同年8月2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传来密谕:在未来的九年中,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私立南开大学校长张柏苓,将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会”三常委的身份,共同领导这所战时联合大学。

这三所国内一流顶尖大学,开始“兵分三路,水陆兼进前往昆明”,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陆路完全徒步,要翻山越岭3600里才能抵达昆明;水陆也要绕道越南,然后进入昆明。

这所由清华、北大和南开组成的战时联合大学,被称为:西南联大。

它将三校的精英师资整合在一起,也将全国各地的精英学子汇集一处。

从1938年5月4日开课,到1946年7月31日结束,西南联大在云南办学八载,弦歌不辍,这是在全国抗战中,联合到底的唯一一所大学。

八年时间,入学8000位本科生和研究生,但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可见考试之严格,教学之严谨。

虽然毕业人数被腰斩,但他们却代表着中国顶尖的学者水平,放眼世界范围,也是一流的。

从这3882名毕业生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获奖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位人文大师。

在那个时代,联大的物质条件和教学条件都极度贫乏,但这所只存在了八年的“最穷大学”,却被赞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2西南联大的厉害,不仅仅在于它带出来的这批学子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它之所以是中国教育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最关键的原因是在于它所开创的联大精神。

在梅贻琦、蒋梦麟和张柏苓的带领下,整个联大充满了民主,开放、活跃向上的气氛:学生和老师之间针对某个见解打辩论,互相论证;老师和老师之间,也会出现各开同一门课,拿出看家本领分享真知灼见,吸引学生去听课,甚至教授之间也互相旁听;教师做学术也有极大的自由,上课讲什么、怎么讲,全都由老师自己决定,他们自己注重创新。

1980年代,沈从文出国访问,研究联大的外国汉学家问他:“抗战条件那么苦,为何西南联大八年培养的人才,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

”沈从文回答了2个字:自由。

是的,是自由。

那时候的联大,让众人知道,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

教授们不仅传道受业解惑也,更是身体力行,培养出学子们刚毅坚卓的文人风骨。

这种“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的筑成,同梅贻琦、蒋梦麟和张柏苓3位的早年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梅贻琦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南开中学堂,后前往美国留学,归来任职清华校长。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梅先生多次和清华教授多次筹商,配合国家抗战,做出一系列准备:清华在湖南长沙筹办无线电等特种研究所;在岳麓山下兴建校舍,将部分贵重仪器、书刊、档案逐渐向长沙转移;在南昌与航空学校共同进行航空工程的研究实验。

在梅先生眼里,知识分子们更是要团结起来,用自己的力量配合抗战、与国家共存亡,用科技兴国、保留民族文化血脉。

蒋梦麟在《西潮》中记载,当年他在日本留学,在一个展览战利品的战绩博物馆里,看到甲午战争中俘获的中国军旗,军服和武器,简直使他惭愧得无地自容。

夜间看着游园的几万盏电灯照耀如白昼,他却孤零零站在假山顶上,望着游行的队伍,不禁泫然涕下。

1908年夏天,他参加了浙江省官费留美考试,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农学院深造。

在那里,他某天领悟到了:为什么不研究研究如何培育人才呢?

于是他毅然决定转到社会科学院,选教育为主科,星星之火,也要燎原。

张柏苓则是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后来在“通济”轮上服务时,目睹国帜三易,悲愤填胸。

“深受刺激,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

而自强之道,端再教育。

创办新教徒,造就新人才。

及苓将终身从事教育之救国志愿。

”41岁的张柏苓,辞去天津南开中学校长职务,赴美考察私立大学,研修心理学、教育行政学、近代教育史。

他希望在天津亲手创办一所私立大学,与欧美的著名大学一试高下。

于是,后来有了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

3位校长的经历,是融进了他们的骨血里,他们的言传身教,影响了周围的教授们,教授们再逐渐影响了学子们,这才有了被众人赞誉有加的联大精神。

3那样的时代,民族生死存亡,国家风雨飘摇,3位校长同心合意,共创联大自由民主开放的校风。

在他们面前,没有什么争权夺利,因为大家只有一个利益,就是国家利益。

他们求学兼治学多年的学识、眼界和胸怀,以及对民族和国家的一腔热血,都是促成这八年联合到底的关键。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宝璋说:三个学校联合,有一个象征意义,象征着在国难当头,在面对着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再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这其中当然不容易,心酸亦难以为外人道。

正如蒋梦麟给胡适信中所写:我发恨时很想把你们三人一棍打死。

但字里行间,仍能品出他在“大我”面前牺牲“小我”的那份气度和胸怀。

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不但是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校长和教授们的学识眼界,让他们能突破人性的桎梏,在艰难的境遇里彼此退让包容。

不但让他们自己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绝地反击,写出多部旷世巨著,开创国内某些无人涉足的学科先河,更是为民族培育出一大批顶级优秀的人才。

西南联大是当时从军人数最多的一所大学,曾有大批的外语系学生紧急参军做翻译。

那时候日本人想要切断云南和越南之间的交通线,当局商议后决定支援,有些学生随军在越南参战,把生命留在了越南的急流边和丛林里。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联大学生查良铮还将自己的从军经历写成诗句《森林之魅》: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联大培育出来的这批学子,不仅在抗战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成为中坚力量,让中国的科技和文化水平迈向世界一大步。

古往今来,无论在哪个时代,读书都是改变命运的利器,对个人是如此,对民族国家更是如此。

人生总有一些迷雾要靠自己去穿越,人生总有一些低谷需要自己去跨过。

而学识、眼界和格局,是下好人生这盘大棋的关键所在。

我自己其实也是这样,小学的时候,除了课本之外,也会读很多课外书刊,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大学,大学的前两年,我的业余时间几乎也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

那个时候,我哪里知道将来会有一个新媒体行业如新星般升起,我又哪里会知道我居然可以靠写作码字这种“不靠谱”的职业富养自己,成为写作培训师,开新媒体公司等等。

但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些读过的书,不仅仅让我在写作上有了更扎实的根基,更是影响着我人生的走向。

那些书籍里启发给我的智慧,成了我人生的财富,一直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影响着我的做事思维和格局,甚至让我在很多低谷里,召唤出绝地反击的勇气。

 8 ) 《西南联大》观后感

看这个纪录片是因为最近在复习有关西南联大战后诗人群这个章节,为了多了解一些作品的创作背景,所以就找个纪录片来看。

看完之后,对很多背景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对一些作家作品也有了更深的感受。

记得老师曾点名让我读穆旦的诗歌,我记不得是《防空洞里的抒情诗》还是《森林之魅》了,我当时读完就觉得这首诗阴森森的,有点恐怖,很特别,完全读不懂。

当时老师介绍作者和赏析作品的内容已经记不太清楚啦,这次通过记录片,了解了穆旦的经历和作品创作背景,再看这两首诗大概可以理解其中写的内容了。

还有汪曾祺的作品,闻一多的作品,都可以可以理解一些了。

就我自身来说,这个纪录片还是帮助我了解一些当时的背景的,同时也让我对西南联大有了一定的了解。

还记得大一上课的时候,老师问我们:“如果有一个机会,你们愿意回到民国吗?

”有的人回答愿意,有的人回答不愿意,不愿意是因为回到那个时代不知道会生到什么样的人家,万一生在穷苦人家,不是被饿死就是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所以不愿意。

我当时是没想这些,回答了愿意,这与我在高中看过的一本关于民国文人佚事的杂志有关,在我以前的认知中,民国时期虽然动荡,但是青年勇敢无畏,文人也都博闻多识,如果有机会回到民国,一定要见识一下教科书中的人和事。

但是随着阅读相关的书,观看相关的影视,我觉得还是不要回去啦。

虽然那个时代有很多让我们崇敬和怀念的人和事,但那个时代绝对不是个好时代。

那是民族存亡之秋的动荡年代,物质需求都很难满足,像我这样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想来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联大只是当时的一角,但已经可以看出当时的条件艰苦,战争残酷。

越是艰苦,越是困难,往往也越容易激发人的斗志,联大的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刚毅坚卓”的校训不是一句口号。

五集的纪录片有点意犹未尽,但从中也了解到很多,学习到很多,片中提到的书籍和书信,有空要找来读一读,觉得都很有趣。

 9 ) 也许

几乎每集都要强忍着泪水,最近闻一多先生《也许》改变的歌曲旋律一直在耳边和心头回荡,难以抑制的感动不时的涌上心怀,感动的是这些优秀先辈们的高尚的品德、不屈的气节、渊博的知识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在那个国家历经波折磨难、个人命运多舛的年代,他们就是熠熠的繁星,为黑暗时代带来了光明,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大师因为战争跋山涉水来到边陲,他们短暂的汇集造就了今后可能永远无法超越的大学时代,那一串串璀璨的名字让人内心澎湃,为他们感动的眼红,同时也羡慕的眼红。

虽然时代不同,但是他们胸怀家国,考虑的都是民族未来、真理与科学这些宏伟辽阔的问题,他们舍身忘己、坚毅克难,为了心中崇高的理想信念而活,生死置之度外;而现在的我们如今困在房租房贷、短视频和购物车里,困在单调的两点一线和蓝光的屏幕上,麻木不仁不需要任何理想,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我们满足于一日三餐的满足感,满足于游山玩水打卡拔草的优越感,朋友圈微博短视频替代了经过以前经过钻研后的文字表达,近期听到一句话“躺在床上刷视频的我们和一百多年前躺在床上抽鸦片的人有什么区别呢”,想来也是有点唏嘘和无奈。

我们怀念西南联大,我们怀念的是大师,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有称得上大师的人了,我们怀念的是大学的氛围,因为民主自由从来没有在现在的大学中出现过,我们怀念的是求真务实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塑造,使他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仍能够创造出非凡的成就,我们需要这种理想和精神,它们就像人生的弹簧一样,可以支撑着人去不断跌倒再重来。

 10 )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大半夜的,耳机里传出未央歌的旋律,想到最近潘际銮先生逝世,心中又只有无限惘然惆怅。

从来没有一部纪录片让我这样回味悠长,看了还想看,错过的每一幕都要反反复复多看几遍。

看完之后,心里各种情感交错复杂。

首先肯定是敬佩,动乱不安的年代,只是为了寻找一张平静的书桌的一群人,不远千里,历尽千辛万苦创立联大。

联大是自由的,无数新的思想无数看似遥远的梦想,都能在这里得到实现;联大是崇高的,艰苦环境下,每个人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只要梦想还存在着,就永远位置而奋斗的坚持令人动容。

联大让我触动的,还有优秀得出类拔萃的学生们,他们不是因为优秀所以报国,是因为一颗报国的心所以不断变得优秀,不断寻找自由,不被混沌的现实所围困。

其次,则是惘然,几十年过去了,大家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真的成为了理想中的自己,可是联大的时光再也回不来了。

有的留在了内地,有的去了香港台湾,有的远走他乡,曾经在同一片自由天空下生活的他们,都走向了属于自己的,更远的远方。

而到如今,大多数联大师长学子已经长眠,在世的联大学子们,似乎成了联大在现实世界中唯一的一点印迹,不是书籍里的联大,不是讲述里的联大,是真真实实的联大。

所以,每当最后仅剩的那点光变得更暗淡时,我总是感到无限的悲伤。

最后,应该是遗憾吧,再也不会有联大那般的大学,再也不会有联大老师学生们那样的人们存在了。

那样纯粹,那样自由,那样有梦想,那样远大的人们与精神,从一团火慢慢慢慢变成几缕烟,消散在人海里,不会再回来。

我们能干什么呢?

哀之叹之。

《西南联大》短评

中国群星闪耀时,民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5分钟前
  • 黛玉倒拔垂杨柳
  • 推荐

一代人杰,文脉相承,栉风沐雨,危而不亡,砥砺前行,终成大器,家国情怀,永记铭心!烽火连天却无一日停课,每天都做到最好;物资贫乏,精神高贵,赓续文化血脉。以口诉历史及当时之人物之记叙之文字推演成文,真实再现可感可亲。

10分钟前
  • 海子
  • 推荐

重看一遍 依然觉得华而不实 拍得十分流俗

15分钟前
  • 深瀬慧
  • 较差

纪录片中的每个人每个背影每次选择都伟光正得如同上帝,毫不犹豫,毫无“人”性……比我读到的任何一篇关于西南联大的文字都索然无味得多……

17分钟前
  • 较差

内容很好但剪辑、顺序安排太乱了,浪费了收集到的这么多采访材料和这样好的题材。人在一些艰苦的环境下反而会留下一些最美好的回忆,大师云集的大学,创造大师的时代。

20分钟前
  • 枸玘
  • 较差

真浪漫啊,人类的星光。

25分钟前
  • 推荐

第一集是精髓,后面就有点被意识形态绑架了,不过也好,让键盘侠们看看民国的理工科大师有多了不起!没有他们,49后的理工科基础是谁打造的?后面的学生是谁教的?无师自通么?民国并不是重文轻理。

27分钟前
  • 姜无问
  • 还行

文人的长征,但是纪录片又过于浅显了,没能看到自己想看的。

30分钟前
  • 农夫渔夫
  • 还行

不能理解

32分钟前
  • 巴布欧骚特
  • 很差

时代的风云际会于一校。

34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力荐

叙事乱七八糟,散散碎碎,作为纪录片真的是很失败

36分钟前
  • 旅人之忆
  • 很差

环境 气氛造就了他们的不朽,而年代背景 仅是推进剂。另择 领头人是多么重要 论一个运动 一个国家 都需要一个领导人 一个榜样 同理 领导者以自身的力量带动周围的气氛 影响众人。此理可举一反三 看看我们现下的样子 不羁惊出一身冷皮

38分钟前
  • Birdy.H
  • 还行

虽然感慨民国大家战时与国家的同甘苦共命运,但更让人唏嘘的是守候国家到最后,天南地北各分散,留下的被各种迫害致死,离开的却无法回到故乡,各种悲剧,不知他们战时的守候是否换来了未来,但却点亮了这段中国的历史

42分钟前
  • 影迷的自我修养
  • 力荐

战火的洗礼中,这些后来的我们听着如雷灌耳的大名人,是中国名族重新站起来的文化脊梁、科学技术脊梁!看着大师们在动荡年代的求学之路汗颜无比,自己读的叫什么大学......

44分钟前
  • 须臾
  • 力荐

在北电瓜棚里吃瓜的同时,看了《西南联大》,让人难免暂时陷到厚古薄今的情绪里。“1945年初冬,陈岱孙教授回北平接收清华园问闻一多有什么事要代办。闻一多说,你看看我那屋前的竹子还在不在。” 剪得比较碎,没有明晰时间线,也没有特别明晰的章节。片子里根据闻一多诗作《也许》编的曲子非常动人。主题和bgm一起加一星

46分钟前
  • 樹上的女爵。
  • 推荐

片中每位出自西南联大的学生回忆起过往,神采奕奕得令人动容。因此而萌生了要去云南的念头,我一定要去昆明看看,要去西南联大博物馆看看。

50分钟前
  • 艾丽卡酱🐰
  • 力荐

配不上这么高的评分。只是连接了当时的文字,整合了知名校友的采访,知名校友年纪都大了,算是抢救性口述历史工程,倒是有历史文献价值。但它的倾向性与宣教目的太明显了,让人反感抵触。无论境遇如何艰险,始终不放弃对真理对科学的求索,这才是西南联大让人感动的地方;办学的自由、民主之精神才是学生向往它的原因。这部片子过分的宣传反倒削弱了西南联大真正的精神所在,浪费了天然好选题。

54分钟前
  • 贺大仙
  • 还行

作为纪录片,不太合格,绕来绕去,大部分是人的文章作为讲述,没有主线叙事虽然很喜欢这段历史

55分钟前
  • 鱼肉
  • 较差

主线不清晰,又散又乱,仅有的好都是西南联大这段历史本身带来的。第三集拍的最好。

59分钟前
  • 陈红花儿
  • 还行

跌宕起伏的年代,第一批学生还有些健在的,一个个耄耋老人述说曾经的经历,将近一百岁的人思维敏捷,口齿清晰,真是让人敬佩。

1小时前
  • 图片人物它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