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之家
Sieranevada,耐人寻味的追悼晚餐(港),失控的晚餐(台),Sierra-Nevada
导演:克利斯提·普优
主演:米密·布勒内斯库,朱迪思·斯泰特,博格丹·杜米特拉克,达娜·多加鲁,索兰·梅代莱尼,安娜·琼泰亚,罗兰多·马特桑格斯,卡特琳娜·莫加,马林·格里戈利,塔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法国,波黑,克罗地亚,马其顿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16
简介:巴黎《查理周刊》袭击三天后,也是父亲去世40天,拉里,四十岁的医学博士要在周六参加一次家庭聚会,共同纪念亡者。然而,事情的展开却与预料中不同。被迫面对恐惧与过去,而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他开始讲述自己那部分真相。详细 >
罗马尼亚人的家长里短,还是头一回看。不过那一大家子的唠唠叨叨、挤得转身都困难的小房间,实在是太眼熟太亲切了。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两个家庭十多个人一齐上阵,从美国阴谋论到鸡毛蒜皮,各种矛盾分歧讨论争执此起彼伏。想起黄建中的《过年》。穿插的笑点和无休的鸡同鸭讲争吵使得3小时的电影始终处于好看和无聊之间。几乎全片由景深不同的固定机位长镜头组成,跟焦员辛苦了。三星半
家族撕逼集大成,永远无法安静地吃上饭…看的我睡了又醒,醒了又睡,负能量满满…
4.7绝。它的现实主义性比单线的小说更好,从文字的单域变作话语的场域。在这样一个日常空间中,语言的发生和使用生成各样的复杂交织,也就是组成日常这一概念的素材:观念、意识形态、宗教、生活琐碎、科学、常识、政治、习俗、偏见,以及各自隐形的习惯和癖性。它们中的一半都非一种本质的生存状态所需的,却恰又是不可少的,因为说到底,这样的现实主义性揭露了一个哲学性事实:我们不生活在一种本质中,我们生活在由语言作载体的一种场域之中,也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言的整个语言之网的世界中。在本质性的革命史和政治经济史之外,本片正是如此展现了一种具体个体和群体的面貌,这个切面当然也受前者的连锁影响,但在镜头捕捉下的那一刻,它们又获得独特的具象性,因此区别于纯粹的媒体、新闻和事件摘要。一比一复刻真实时间的意义也在于此
应该是好片子,但是太琐碎,太长镜头——太自然主义了!对话太多,语速太快,在一个狭小空间里似曾见识的人物走动、穿梭,嘴上不停地磨叨着琐事,而且从头到尾——这是考验我的耐心嘛!这一类片片当然是好片片,而且基本还原了生活的基本面目,并且看起来并不枯燥,这该走多强大啊。可是,距离我们的生活、平凡的生活、世俗的生活、庸长无聊的生活太近了,所以让人难以忍受。
场面调度确实厉害,但是内容却是杂乱冗长,套路的形式,内容却没有新意
【普优真好啊,下次不看了】被小场景的调度震惊,在我的观影记录里可以封神了。但是真的好长好鸡零狗碎,说的是电影,更是生活。#上影节预习系列 || 这两天补习八分半,电影看少了。今天去看胡德夫,真好听啊。(没品用户在短评写日记系列)
三个小时,期间不停家长里短人物冲突,三小时后终于吃上饭故事讲完了,结果他们就吃土豆泥,鸡块,玉米羹 ?最喜欢男主在车里哭和没挪车丢了张纸条那段戏
幽灵视角
真不太喜欢。不是把所有对话堆砌起来就是家庭吧,完全可以剪到2小时,要么向山田洋次取取经吧?谁能告诉最后饭吃上了吗,最后还差10分钟,实在不耐烦退场了(着急上厕所去了……)
过于无聊 除了家庭群像意外 导演讨论的和表达的都是学生水平
分了几次才看完,话痨片耳朵都要磨破了。导演一开始的长镜头真任性!
Puiu怎么搞的,不是墙上的苍蝇,像个擅闯民宅的青少年,这儿看看那儿瞅瞅。而且很多时候声音过份跟着镜头,好像一走开屋里的人就静止了,不知道是混音剪辑的问题还是导演偷懒,有损即兴效果。
冗长烦躁的人生啊,开门关门,小家庭的战争大国家的战争,絮絮叨叨,矛盾,妥协,耻笑,愤怒,宗教,信仰,出轨,吸毒……一个逼仄空间拍尽人生百态。
罗马尼亚人喜欢随地吐痰
失去父亲后在餐桌上的争论,家庭细节和观点体现在各种对话里
一个房子内的调度太强了,还要塞进政治、信仰、伦理、家庭,能把这体裁拍成这样,很厉害啦; 镜子,离开的站位,很琐碎冗长,但也没有不喜欢的东西,虽然也没有那么天才灵感的地方
无聊与片长成正比。
(虽然看过不少罗马利亚新浪潮了,但还是第一次看普优)(类)封闭空间的慢节奏多视点长镜头。还是稍微显得零碎而笨拙,在现实主义的家庭描绘和象征主义的社会隐喻之间反复失衡。但是冗长的体量和缓慢的摇镜竟然逐渐开始诉说它们的魔力,一种后秩序时代有关无法得到的自由的迷思弥散开来,激烈但是没有方向只能安于此刻的语调过后只能诉诸一些早已失效的仪式,并且淹没在自我欺骗后感到荒谬的笑声之中了。2.4
難得看到IMDB和豆瓣評分差這麼多的。技術上很厲害,可對觀眾實在不友好,晦澀,從電影院出來感覺像搭了三小時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