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这部片子我看到的不是一部悬疑片,是悲凉。
当你看到凶手一次次的杀人,而线索总是中断时,你不觉得气恼吗?
人是需要有多强大的内心,才能做到像何晨那样坚持到底?!
刘一冰的无奈也很现实,他冲动,情绪化,但他也正义,有人情味,可现实就是这么惨忍,一个警察,面临妻离子散,腿又残废,案子没有头绪,凶手持续作案,他所表现的就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脆弱的人。
有人说黄璐那条线是废片,我不认为,是郭静让我们看到刘一冰更加有血有肉是个警察也是个普通人的一面。
但是我确实不喜欢结尾何晨死了的编排,如果想表现人民警察的牺牲,就算不死,何晨19年来牺牲的时间,再加上刘一冰的后半生还不够吗?
这部影片的本意是要让人思考吧!
但是除了思考,还要留有希望不是吗?
影片穿帮镜头太多,像99年的那个桥上居然出现了吉利博越SUV,很多不符合那个时代的车型都出现了,2019居然警察还在开捷达?
还有大排档上的好多电话号码。
情节一般化,各个细节比较零散,没有打伏笔,何晨死的还是有些突然,警察死的太简单,警察和家属时刻处于危险之中,这一部就是警察的悲剧
真的很抱歉,我很不喜欢这个结局,我觉得得加戏,让罪犯受到应有的惩罚。
罪犯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被抓住审讯的时候还说“不杀人就难受”,那么是不是把它关起来就算是惩罚了?
当然不行,它说的话未必是真话,所以我们必须搞清楚它的弱点在哪里,最怕什么,任何生物都有弱点,所以需要用高科技“剖开”它的脑子,保证不致死的前提下研究透彻,然后将其内心隐藏的东西公之于众……最后实施相当于其罪行同量级的惩罚,结束后再枪决。
国产电影的原创力真是匮乏。
昨天看了两场电影《你是凶手》和《追凶十九年》,结果前者翻拍,后者融梗。
《你是凶手》翻拍自韩国2013年的犯罪片《蒙太奇》。
起初看,我还没意识到这点。
直到看到一处情节,大雨天,警察追踪嫌疑人到一家餐馆,看见墙边立着一把正在滴水的黑色雨伞,于是辨认出凶手。
心想,这不是《蒙太奇》里的情节吗?
连镜头调度都完全一样。
这时我才把两部电影彻底对应起来。
由于急着赶场,没看完片尾字幕,不知道里面有没有提到“翻拍”。
回来后,我特意去查了豆瓣条目、百度词条、购票网站、官方的宣传物料以及主创采访,无一例外,都没有提及“翻拍”一事。
我无心猜测片方的主观动机,我只想说,翻拍这么重要的信息,应该事先明确地告知观众,这是个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
买本书,我还得知道一手二手呢?
对不对。
电影也是,我掏钱买票,我得知道我买的是什么。
当然,我也清楚片方的担心,怕大家知道是翻拍,就去找原版资源来看,不进影院了。
这个风险确实存在。
但没办法,你选择了翻拍,从立项那天你就该意识到这个风险。
不能反过来利用信息不对称,靠隐瞒消费者来规避。
结果翻拍的好处,你都占了,又对原作绝口不提,这就有点不地道了吧。
我们更进一步讲,什么是好的翻拍?
就是能把一个“二手题材”拍出“八成新”的效果来。
但凡你真的做到了,你也不必讳言,还能特有底气地告诉大家:我就是翻拍啊,但我拍出了和原作完全不同的感觉。
这多牛啊。
当然了,《你是凶手》绝没这个底气。
据我目测,顶多一成新。
再说《追凶十九年》。
看之前,对这部电影挺期待。
我喜欢看极致的故事,比如讲一个人,短至一天,长达一生,都很能吸引我。
追凶十九年,时间跨度足够,又讲的是追凶的故事,这个题材本身就很容易出彩。
可是看的过程中,我就想:借鉴《杀人回忆》可以,咱能不能别这么明目张胆啊。
影片中的很多桥段,几乎照搬。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双警察的配置,一个是小地方警察,吊儿郎当,凭直觉办案;一个是从市局调过来的警察,思维严密,处事谨慎,讲求证据。
这和《杀人回忆》大致一样吧。
还有这两个警察的相识,都因为一场误会,错把对方当做嫌疑犯,不打不相识。
而且台词都差不多:“连好人坏人都分不出来,你当什么警察?
”再来,排除其中一个嫌疑犯的原因,都是因为对方的手有疾病,没法做太精细的操作;以及,都有一个旁观的智力缺陷者,被误以为杀手。
还有几乎同样的情节,饭馆里,酒客们嘲笑警方无能,结果警察大打出手,被对方把腿打瘸。
更不用提,影片大量的运用“麦田”这一意象,来表达底层社会的蛮荒、真相的扑朔迷离以及人性的深不见底。
这种赤裸裸的效仿,不一而足。
每当有一个和《杀人回忆》相似的设计出现,我都心里一沉。
心想:何必呢?
明明是个挺好的题材,干嘛不拍得更自我一点?
公平点儿说,《追凶十九年》还是拍出了一些味道的。
它表面像《杀人回忆》,但内核上更贴近《十二宫》,它想要讲的是:因为一桩无头案件,两个警察的人生被彻底拖进了灰暗里。
而这桩案件之所以无法告破,有刑侦技术落后的问题,有人性阴暗的问题,但更本质上,它是个体制问题,是底层社会的粗粝和暴虐,本身已成为制造戾气与隐藏罪恶的土壤。
这样的电影如果拍得好,应该兼具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
可是,在具体的拍摄方式上,导演却显得畏首畏尾。
有几点让我深感惋惜。
第一,独白。
最受不了的就是影片的独白。
口吻一律是文青似的自怨自艾,语调透着故作深沉的颓丧。
这还都在其次,最关键的问题是,干嘛非要说出来呢?
如果表意都靠说的话,还拍什么电影,直接诗朗诵不好吗?
说,其实反映的是导演的不自信,他不相信自己的导演技法,更不相信观众有那个智商,可以从影像中直接看懂表达。
第二,结尾。
从前,我以为只有国产爱情片会在结尾来一通重要时刻的闪回,再配上煽情音乐,达到催泪效果。
没想到,犯罪片也可以这么滥情,把两个警察的相识、相知、相离来个狗血的大复盘。
这种所谓的“回味”,真的毫无必要。
回味应该在观众的心里发生,不是你直接拍出来让观众再看一遍。
那样反而挤占了回味的空间,成了生硬的拼盘。
影片最理想的收尾,就是幸存的警察走在闹市里,看见卖花人推着花车经过(花在片中是个重要的道具),他愣在当场看了一会儿,然后转身,远去,消失在茫茫人群里。
那种往事如烟又怅然若失的味道,就都有了。
最后一点,也是让我最不满的,就是真凶落网这件事。
按照影片的剧作逻辑来看,最后应该抓不到真凶才对,只有真凶彻底逃脱,那种“被浪费的时间”以及“被毁掉的人生”,才能彰显出余味。
我知道,我这么说,一定有人反驳:你不知道有审查这件事吗?
真凶要是不落网,过得了审吗?
OK,可以,真凶可以落网。
但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有的。
是什么?
模糊掉凶手的动机。
影片在这点上处理很拙劣,非要给凶手找一个具体实在的动机。
这一点完全没有必要。
更好的做法,是凶手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杀人,或者说,他杀人的原因不是个体原因,而是一种被底层社会逼出来的无名之恶。
只有这样,那种恐惧的味道才能出来。
也只有这样,两个警察的悲剧才有一种宿命感。
说到底,如果一个社会的恶,能靠抓住一个人就解决,那其实没什么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整个土壤已经坏掉了,抓一个人,根本没用。
于是,才有那么多人的人生被一并毁掉,无论他们代表正义,还是代表善良。
把《你是凶手》和《追凶十九年》放在一起看,多少能看到国产片的现状。
特别是犯罪片,十部里得有六部是东野圭吾,三部是《杀人回忆》,还有一部,是《白日焰火》。
还能说什么呢?
我们缺好的编剧,更缺好的作者型的导演。
这不是审查造成的,是观念、意识,是创作能力的差距所致。
别指望着没有审查就能一揽子地解决问题,不可能的,如果在当下的创作环境里出不来杰作,那么任环境变成什么样,我们也总能找出另一个搪塞失败的客观因素。
有时候我们看到和关心的都不一样,看从那个角度去说。
从电影角度确实比较一般,但是从现实生活和以前科技的角度来说,是非常真实的一个生活,一种记事。
最为苦难的一点就是看透生活的本职。
想起李昌钰也有一个案件也是20多年一个巧合的机会就破案,生活本是如此。
好好爱自己,把生活过的多一点色彩。
双男主角的人生不要去重复就好。
生活有很多东西,有些东西对于某些人永远是根深蒂固的,就看你如何去对待这一切,才会变得更加地美好。
是一部好剧,值得一看。
很喜欢王泷正的表演,一个扭头,说话的语气,都是戏,电影前半段节奏可以,后半段太过平淡和压抑。
有些人,有些职业,不适合走入婚姻,或者不适合和不理解自己的人走入婚姻。
所有人都忘了的事情,你还记得。
走不出去的人的一生,才值得拍成电影。
是责任感,兴趣热爱,职业道德促使你去做这件事。
他虽然留在过去,但他一直在找出去的方法;他虽然选择逃避过去,但他一直陷在痛苦中,摆脱不掉。
十九年过去了,我多希望你能忘了这个案子,拥有新的生活,然而我也清楚,有些事情,它一旦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就变成我们人生中的一部分,如果这一切终将发生,我们能做的,就是选择我们所相信的。
我一直相信案子终有破获的一天,只是不知道那时候你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时间它悄无声息的带走了很多东西,而我选择留在过去的年月,那是我最痛苦也是最甘愿的。
这不是一个破案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曲折离奇的剧情,没有帅气的动作,没有闹事飙车,没有痛快的恩仇,这是长达19年里灰调平淡的生活,两个警察如何被难以侦破的连环杀人案扭曲了人生道路,非常压抑,非常真实。
现实世界里很多罪案是这样的,而漫长的岁月里,如影片所说“所有人都被锁到了时间里”。
想为这部片子正名,其实我觉得热评里很多人可能是并没有完全理解到这个片子的角度,这并不是一个讲犯罪和破案的悬疑类电影,虽然我一开始也是抱着这样的期待看的,但看完后才发现案子其实只是背景罢了。
片子从头到尾聚焦的都是两个警察被这个案子裹挟的人生,讲的是这样迟迟不能破的大型人命案对他们两个人心理、性格、甚至整个人生产生的影响。
有的案子只是警察生命中擦肩而过的一艘小船,而有的,却是从最开始就注定要紧紧嵌入命运的。
破案并不是重点,所以什么推理、线索、包括最后的犯罪嫌疑人,这些本来就都不是重点啊!
一贯主流又相对公允的豆瓣都只有这个评分 可以想象现在国人对国产电影偏见到何种地步 平心而论 电影完全值四星 最后 作为国产电影再加一星鼓励下
这是一部偏于写实的电影,艺术加工比较少,适合耐下心来慢慢体会和品味。
在那个技术不发达的年代破获一起案件用了十几件的应该不在少数,大大小小的案件,有的案件被坚持了下来,有的被搁置在了历史长河。
难以想象,有多少案件像谜团一样直到最后也没有解开,受害人在天之灵不得告慰,而真凶逍遥法外。
这部影片最后凶手终于落网,这是让人欣慰的一点。
像这种连环杀人案的凶手,多次杀人已经变得麻木,他们没有良知,没有不安,有的只是杀人之后的快乐满足。
那个杀人凶手最后说道:隔一段时间不杀人心里就会不舒服。
这是受了什么刺激的变态才会有的心理,是他妈妈的死,还是其他不为人知的秘密。
如果有后续,真的想知道这个凶手都经历过什么,杀人狂魔不是天生的,想研究一下他这种变态的心理是怎样炼成的?
致敬那些服务人民、有责任心、有勇有谋有担当的人民警察,正如那句话说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在这个连环杀人案中的两个主角,何晨与刘一波两个警察,何晨是一位好哥哥,很执着,一心要找出杀害妹妹的真凶,最后在逼近真相的时候牺牲,痛心。
刘一波是一位好警察,但却不是一个好丈夫,因为工作留给家人的时间很少,导致最后离婚,孤独终老,也许事业和家庭的冲突本就难以平衡,真的很心疼刘的老婆,一个人照顾家庭不止是身体上的疲劳,更是精神心理的疲惫。
非常赞扬他们这种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无论有多少个失望崩溃的瞬间都能坚持下来(剧里何晨有一处流泪崩溃特别真实)。
正是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在默默付出,在不停的寻找真相,才能让逝者安息,将才能将罪犯绳之以法。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总有一天,坏人会得到应有的惩罚,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迟来的正义也比不来好很多。
这世界需要真相和为我们寻找真相的人。
最后,虽然到结尾罪犯落网,结局不负期待,但还是有许多意难平之处。
对于两位警察的结局,我更希望何晨没有死,他在抓住凶手为妹妹报仇之后继续做一个惩恶扬善的正义者。
我也希望刘一波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事业和家庭能平衡关系。
其实,这世间很多事情,没发生在自己身上不能真实的体会。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仰,有不同的坚持,面对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和选择,不同的决定会有不一样的人生道路,或是姹紫嫣红,或是凄凉落寞,怎样都好,唯愿不负此心。
《追凶十九年》的故事让人联想到“白银案”,原型案件关注度如此高,要拍出自己的味道并不轻松。
影片不拘泥于类型片本身的悬疑形式,而是把大案做“小”,做在两个警员十九年的人生。
这是一个非常扎实的故事源起,有股中国西部《真探》的意味,主创试图回答了一个因何到此的悲剧宿命。
而这宿命之间,有着警员的不放弃,和冥冥之中自有轮回的回环。
一直以来,西部题材是稀缺的,从最初的《西风烈》形式感极强,到前几年段奕宏主演的《暴雪将至》,那种要讲出小镇恐慌的味道,还没有特别好的专门为三四线城区服务的题材。
《追凶十九年》一看就是小成本操作,依托一个“追凶”故事去讲当地的人情变迁,小切口,大时间轴线,整个叙事策略落回到人物上。
一个是一一直懊恼无法追凶的脾气暴躁的警员,逐渐面对妻子对自己的失望,但始终投入在案情的追查里面。
一个是因为妹妹被杀差点自暴自弃的警员,通过自学考取公务员,始终未曾放弃在茫茫人海搜寻。
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因为共同的任务走在了一起,主角刘一波起初本是暗自较劲,到后来生活不断经历惨痛,但查案慢慢变成一种本能。
直到悲剧反复重演,好不容易有的儿子掉了,而妻子也离他而去,他的人生才因为这件事彻底垮了。
他像普通人一样逃避,而搭档何晨却越发勇敢,始终不曾放弃。
当他看着周围渐渐改建的城区,受害者的妹妹开始做起了小姐,那种错落而至的岁月伤痕,对两个警员有更为深远的伤害…… 让我觉得亮眼的地方是理由两个男人逗贫的很多乐子,也是影院屡有的笑声。
刘一波常年不能让妻子怀上孩子,一直要被迫吃药,以及去看生理病,一回头遇到何晨也来调查,他刚想掩饰自己也是来查案的,大夫就提醒他别抽烟,把他的底给揭露了。
银幕满溢着男人难言之隐的尴尬,何晨询问,他回答,两个男人的感情是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只是横跨在他俩的大山一直没办法走下去…… 整个影片还是充分按了影视剧的叙事节奏,人物始终悬着结果,抓不到真凶,却见受害者不断出现,一直消磨着两个人的意志。
里头闲笔带出了荒凉小镇的各种风土人情,打麻将的人生,路上被尾随的风险,警察在尽力而为,但人海茫茫,没有证据查案艰难。
最终发现真凶的一整段,只剩下何晨去对抗。
我们无法想象他在生命终结那刻,是否有一丝满足,距离案情十九年之后,他终于还是找到了凶手。
而凶手正如现实中白银案里头那样,是一个没有任何人性怜悯的人,甚至很普通,但他就肆意开展着杀戮,一切看上去如此徒劳,如此无意义,这种追查如此痛苦,耗掉两个警员珍贵的人生,换来的依旧是无尽的痛苦,但这大概就是警员守护群众的力量。
影片并没有着力在多少悬疑线上,牢牢扎实在做人物。
这两个难兄难弟,是我们那些还不曾放弃的的良知与较劲,但一条艰险的路,没有指望的路,总是让人要割舍如此多的疼痛。
最终凶手得以追查还好,更多案情可能还只待时间慢慢破获。
这种无力感,弥漫在各种细节。
整个基调配合影像纪录片式的粗粝感,是一个当下西部片可做的探试。
要说美中不足,我觉得表演还是太“拿着”了,可以更纪录片质感,更拍出演员扎根在西部底层的那种脏脏破败的感觉,那处给人没什么希望的地方。
始终有人有坚持,是珍贵的微光。
先学如何刻画人物行吗。
真他妈的沉闷
不提借鉴的话,叙事欠佳,轻了案件本身,重了意淫警察心境,也许有过审的因素。乡镇质感营造好,宋宁峰人物塑造好。王泷正已经成为中国不着调警察专业户。此片如果不去影展首映,估计评分能比现在高1分
又是一部《杀人回忆》的衍生之作,无论是影像风格还是人物设定,都太过相像……本片双雄模式的设定没有什么问题,在《当年情》的歌曲中确有几分英雄惜英雄的深情,但导演在处理叙事视角时有些混乱,片头以何晨的旁白切入,片尾又以刘一波的悲惨生活结束,前后不统一在参与故事的过程中就会有些拧巴。作为一部可以认真来拍的犯罪悬疑类型片,《追凶十九年》还是犯了要往情感表现上靠拢的毛病,所以片子前后的调性差了好多,能理解作为处女作导演想要表达的很多,但做不到克制就会让作品处于失控状态,最终显得不伦不类…此外,宋宁峰长了一张文艺片的脸,演类型角色完全僵掉了,而汪泷正则逃不开网大模式,对角色的深刻性并没有过多揣摩,所以到片尾,除了在形象上变化了,内在还是如同最初一样……
导演实在是力不从心。把侦探故事讲成“生活流”没问题,破案不是重点案件和时间对两位主角的改变才是重点也没问题,但这种流水账就有些值得商榷了。True Detective不是学学扮丧就可以的,《杀人回忆》就更别提了。王的戏更好。黄璐再一次成为灾难——不仅是演技(如果有的话)更包括外型。恳请各位导演不要再用她了。
鉴于国内院线的正能量要求,把片子结局自己脑补一下,案子一直没破,两个jc抱憾老死,这才是人生啊……中国版的杀人回忆,真探,就感觉还挺好看的。配角有点敷衍,脑补王砚辉。
超出预期的小成本电影。压抑的很,但值得一看。跟《心迷宫》《爆裂鼓手》风格有点像,沉闷压抑但有力量。
驻马店版《杀人回忆》。剧作再细致点,独白煽情再精简些会好不少。黄璐那条线对一部犯罪类型片来说全然是废篇。@2019PYIFF
能看出想得挺好,但表现出来实在是太差了
还是挺有意思的。最后是个悲剧。
节奏太散了,刘一波的家庭线不讲也罢,对剧情推进也没啥作用。何晨演得不错!
豆瓣评分又一次不可信。很合喜欢悬疑片人的胃口
这算典型的才情撑不起剧情和剧本吧...想写时代洪流里的人物命运和中年危机...该用的手段镜头技巧都用了上...但是..."太工匠"...
反传统的警察故事。优点缺点很明显,弱在试听语音
抄作业,前面有意思一些,刘一波这个人物写的不错,节奏也不是完全拧着的,有几个不错的镜头。后面垮掉了,太潦草。新人导演,鼓励给及格分。
这部电影开头到中间都还行,但到后半段就看的很莫名其妙了,从郭静流产开始电影开始像流水账,平淡无奇。到最后犯人抓到都感觉太过于顺利了,个人觉得如果把剧本改成:郭静被杀后刘一波奔溃,最后刘一波在何晨的指引下恢复状态并合力缉拿凶手。这样或许会好看很多。
全面的平庸,无边的无聊。
不按套路出牌 反其道而行 始终远离抗拒犯罪片类型范式 着重表现他们在追凶过程中 所流露出的茫然 焦虑 执着和痛苦 类型的混搭上很有自己的风格 几个反转挺有想法 两主角的心理历程令人唏嘘 把那种充满不甘又愧疚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案件的处理上 导演反而很少往犯罪元素上靠 就是以简单的方式处理
搜了下,雏菊花语是“天真、和平、希望、纯洁的美以及深藏在心底的爱”,这些美好的物事,全都在这19年被一一剥离。兴许无心,却贴切得讽刺极了。案件是配角,写的还是一件事在心中发酵了,对人日积月累的改变甚至侵蚀。最感叹的现实是,很有可能总是好人没有好下场,而坏人天良丧尽,却高枕无忧。旁白念得失了些色,《当年情》也浅白了些,其实二人的惨痛与悲凉,如同那人生难得几回见的情分,早就写满屏幕。第一部作品就敢背离某些商业类型片套路与观众定势期待,不管成败,也还是想看看下部作品会怎样。@平遥
很可惜,既没有在叙事技巧上玩出花样,又没有将人物的命运感讲出来,类型上又有点“夹生”,和很多年前央视六套播的电视电影《追凶十年》倒是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