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里我看到了老式的单车、没有投影仪的黑板,还有那熟悉的板报。
高中的青涩恋情,在恶作剧中曝光、在家长管制中转入地下、在高考之后理直气壮的在一起。
在那个通讯不方便的日子,那些悄悄进行的暗恋、明恋,单相思眼巴巴,谈恋爱的也都有些藏着掖着。
很微妙的暧昧空气,在学校水泥地的篮球场上空、在古老的礼堂上空,弥漫飘散。
当大学时代各种元素都聚齐的时候,我有些恍惚,仿佛回到了当年的大学时代。
Nokia手机、老版的qq界面、长长的宿舍走廊,那些当时最流行《鸭子》《当》《对面的女孩看过来》《信仰》、这就是我们当年的青春。
这部戏其实蛮搞的,把申奥、千禧、世界杯,等等有纪念性的日子,全部安排在戏里,让我们这些经历过那样兴奋、疯癫的时刻的人,狠狠的拉入回忆。
回忆那一夜我们在做些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电影里说的某一刻,真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这部戏也蛮俗气的,劈腿、租房、一夜情、怀孕、流产,这些元素一股脑放在故事里,难免有些恶俗。
这部戏讲故事的方法也有些乱,在现实中讲述过去,还插入一些新的设想,看着镜头总觉得有点晃悠悠的感觉,来回切换的场景、新旧对话的冲突,看着有些辛苦。
当然,用了近2个小时的时间,把一个完整的故事讲完了,讲的很清楚,拍的也很美,已经是很多电影做不到的事情了。
对用过老版qq聊天的80后,《匆匆那年》就是用来勾起我们回忆的片子,回忆那个我们曾经相爱过的青春。
《致青春》火了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商机,带动了一部又一部的青春系列电影并且票房纷纷过亿。
其实仔细想想也觉得很正常,毕竟受众面广,谁还没个青春啊?
我没钱我没势我没颜值,但我一定有过青春,这个是零门槛的。
然后,80 90后的无病呻吟,70 60后的怀念过去,谁不想再去感受青春。
那么重点来了,难道我们的青春就是逃课打架甚至流产吗?
不,那只是其中一种青春而已,它存在,但不多。
编剧为了剧情为了戏剧的矛盾冲突为了情节的张力来着重表达青春的不羁,这可以理解。
但,当一部部打着青春棋子的电影里都充满着这些负能量青春时,那似乎就偏离了“青春”蕴含的美好。
倪妮那发型以及故作迷离的眼神,彭于晏那一口台湾腔加突兀的下巴我就不吐槽了,但是当陈赫和郑恺出来时我分分钟以为回到了奔跑吧兄弟,感觉下一秒他两就要联手撕掉彭于晏这个渣男的名牌,然后大叫一声:彭于晏,OUT!
然后全片,完。
导演也是MV导演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啊。
一大堆毫无必要的慢镜头、虚焦的夸张运用和白莲花一样矫情的拍摄角度,感觉下一秒这部MV的歌曲就要响起:等下一个天亮,把偷拍我看海的照片送我好吗。
当彭于晏吃避孕套那里我只想说一句“要两个一起吃才是最好”。
当两人各自找到炮友时我想说一句”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当他们在树上刻名字时我想说一句”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吸进肺里“。
当方茴人流拒绝麻药时我想说一句”我将身体的疼痛放大到极致来麻痹自己“当方茴人流完出来两人抱在一起时我想仰天长叹一句”请你俩坚定的做彼此的天使,别去祸害他们了!
“哦,我真是非主流。
但让我用七个字描述这部电影那就是:非主流,无病呻吟!
呀,忘了对这部电影里作为专业歌手的演员魏晨说一句:”你喜欢的是丁香花,而方茴是白莲花,所以你注定得不到她。
真是委屈你这全片唯一的清流啦。
“还有,何时能不再”绑架“青春。
1、黑场字幕。
看到第一个黑场字幕 的时候,我的震惊极限又一次被刷新了。
记得上一次看到一个黑场字幕特别愤怒的时候,还是山楂树之恋。
导演以为这是拍学生作业呢?
以为加几个“你后悔吗?
”“你曾经喜欢的人现在还在你身边吗?
”“当初的诺言实现了吗?
”之类的煽情大字就让观众更感同身受未语泪先流?
抱歉,并没有。
只会让我觉得导演很low。
2、人物。
首先选角失败,没有一个是跟原著可以对应起来的。
当然原作者曾公开表明方茴跟她心目中的一模一样,我也就不说这个问题了。
那就来说剧中五个主角吧。
五个主角再加上一个苏凯,不管是性格还是外形,没一个让人喜欢的。
尤其是性格,真想告诉导演,喂,导演!
每个人的性格不是开头彭于晏让人出戏的配音挨个标签化的介绍一遍就能够让人记住并信服的。
电影里的沈晓棠大概陈寻瞎了也不一定看得上。
电视剧里的陈寻在遇到沈晓棠之后,情感的变化与挣扎,我作为观众都能感受到他的矛盾,而电影里呢,直接两人弹个吉他,去看个升国旗,然后陈寻直接扯两句飞鸟和岛,就像让观众相信,唬谁呢!
当然如果导演只是为了拍一个真的渣男,感情说变就变毫无理由,那我也无话可说。
但是我最疑惑的是作为原作者,还参与了编剧的九夜茴,是真心觉得这样一点问题也没有?
3、感情。
陈寻和方茴之前的感情有多深?
抱歉,从电影里一点没看出来。
不过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电影里唯一一个让人看了不恶心,还能稍微看出少年人之间青涩懵懂的感情的段落,就是医务室里,陈寻和方茴“是”和“不是”的问答。
乔燃有多喜欢方茴?
抱歉,从电影里半点都没看出来。
两人关于丁香花的重要段落竟然就那么三言两语连个结果都没说出来就完了!
后来乔燃读一朵丁香花的时候,不仅一点回忆代入感都没有,反而让人觉得感动点不增反减。
五个人之间的友谊有多万岁?
抱歉,即使刻在大树上离得很远,深浅不一的名字也能看出来五人之间半点深厚友谊都没有。
方茴和林嘉茉之间半点姐妹情谊都没看出来。
尤其是第一场戏林嘉茉把方茴拖过来一起吃饭那段,分明就是哥们儿搭讪失败,姐妹儿为显摆而出山啊。
至于五个人撕逼那场戏,我看到的内容是这样的:备胎女王林嘉茉和备胎大王赵烨大撕特撕之后,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女一号方茴又怎能甘心,所以速速与陈寻撕逼,企图成为当之无愧的女主角。
两个女人之间没有半点互相怜惜之情,反而你方作完我方作,真是好不热闹啊。
而备胎天王乔燃不忍成为背后灵,终于挺身而出揍了唯一的男主角,紧接着备胎大王为了抢回头条,于是怒摔石膏,试图镇住场面。
当然年轻人就是图样图森破,这场戏依我看最后的赢家是烧烤摊的胖老板。
4、镜头。
这部电影里面的慢镜头滥用之多,让我怀疑导演只是为了凑时长。
半点渲染煽情感都没有,只会让人看多了生理性厌恶。
5、植入。
呵呵,不得不附赠一段微博点评。
·@直桃桃淘电影:有一场戏是这样的。
一个工装小哥走进来,您好,我是XXXX,给您送的快递。
角色打开包裹之后,里面还是一个广告。
打开广告,还是广告。
广告植入之丧心病狂,叹为观止。
另外忍不住加一句,1999年的林嘉茉拿出几块钱跟小卖店老板说,我要一盒优x乳。
呵呵,呵呵。
导演知道故事背景的年代里有灌篮高手,有还珠格格,难道就不知道1999年别说优x乳了,连x牛都没有吗?
写到这里,突然又想起来一场戏,七七追着酒醒后的彭于晏到了洗手间,如果我没看错的话,彭于晏家的洗手间的洗手池上也摆着一个优x乳呢。
最后附一点温馨小提示:电影上映之前,推出了很多预告片。
还没有去看过的观众,只需把王菲同名歌曲MV看一遍,即可全面完整的了解这部电影了。
又是一部打着青春无悔的伪青春片,对彭于晏最失望的一部电影,对其他人没有记住面孔,留下印象的一部电影,其实电影情节狗血也不能全怪编剧,毕竟是小说改编的,但笔下的世界可以任由作者畅想,荧幕前呈现的却只有真实才会被观众接受!
看这部电影时,宁可他们不要穿着记忆中的校服,索性继续模仿穿日韩的校服套装好了,反正这也不是我们的青春!
硬是要穿着那一身熟悉校服,上演着不知道是谁的青春,只会让人觉得虚假不真实!
狗血剧情让人哭笑不得,懵懵懂懂的爱情也许有,但堕胎劈腿分手自杀的桥段太过夸张了,那时的爱情和友情纯粹干净单纯,怎么会参杂那些杂质?
中国的青春片永远在演绎着不知哪一国的青春,让人不禁怀疑自己的青春只是一个梦,难道我们青春的真实色彩不够鲜明,不够精彩?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青春片永远那么火爆了,都是因为太!
好!
聊!
了!
太适合和小伙伴们一起,边撸串边吐槽了!
甚至为了能边撸串边吐槽,不得不四处发微信说:“诶!
你们赶紧去看那个狗血片去啊嘿!!
” 就是这样,吐着吐着,就顺便回忆了自己的青春……而《撒娇》呢,虽然挺好看的,但是除了“怎么可以吃兔兔”以外,其它那些群魔乱舞般的都市生活,感觉只有三里屯的野模儿和绿茶婊们可以互相聊起来。
所以有时候,电影票房好坏,也要看可聊指数。
比如《星际穿越》到底在讲啥?
《京城81号》是真是假?
郭敬明和韩寒谁更招人烦?
说到底,很多时候人们去看电影,还不就是为了饭桌上和大家有个事儿聊!
所以,好聊,才是接地气。
用沈玉琳的话说,从外太空到内子宫,只要能让大家high聊起来的,就是接上地气儿了。
以下是特别好聊,随便一吐都是一地的《匆匆那年》:1、哇塞,陈寻刚上高一就沉迷于健身了是吧?
这一身腱子肉真的是高中生该有的体型吗?
拜托导演能不能找些真正的年轻人来演啊,彭于晏浑身上下散发的中年人气息,简直就是筷子兄弟演高中生——老男孩啊(歇后语)!
2、你们大城市生活条件可真好,竟然1999年就喝上伊利酸酸乳了……3、但是为啥2000年旱冰城还贴郭富城海报啊?
2000年周杰伦已经出第一张专辑了好吗?
就算是中学里的文艺青年也早就进化到听朴树许巍了啊好吗!
再说21世纪以后,谁还滑旱冰啊!
那都是80后小学初中经历的事吧!
到底拍的是不是大城市啊!
吃的喝的都安排的那么一线,文娱生活品味却安排的还不及边疆啊。
4、魏晨的新概念作文写的那么肉麻,老师竟然没有大嘴巴抽他,倪妮大学怀孕去堕胎,梁静什么的那一群人竟然当众怒斥她,有没有搞错啊,以为是万恶的80年代么?
21世纪的大学生早就允许结婚生孩子了呢???
5、为啥中间桂纶镁和廖凡的白日焰火组合会出现啊…还有毕夏穿的那是什么啊???
那是大学女文艺青年范儿么??
那是丽江回来的文艺婊吧…………6、内地所有青春片,都要以一桩不幸婚姻举办的不幸婚礼为结局,也太浮夸了吧!
而且最后,不是心理扭曲的大龄男女主角,在同学的婚礼上相遇把人家婚礼变自己互相泄愤的主场儿(《将爱》,《致青春》),要么就是结婚的对象都是一些不着四六的煞笔(《同桌的妳》,《匆匆那年》)。
为啥我认识的人,没有一个这么丧的啊?
而且我同学里,就算最后没跟大学同学结成婚的,基本上对年轻时经历过的煞笔前任也是只有嘲笑毫无挂念啊!
为啥不能像《那些年》那样,给沈佳宜安排一个可以为了挡初恋和柯震东接吻的人啊?
我们恺恺难道娶不了张子萱,就得娶个河南谐星吗!!
7、学霸能做的最浪漫的事,就是高考为你舍弃13分…但是2001年,高考,真的,还考,物理,吗?
难道,不是,考理综吗…………8、申奥成功那天晚上我也去北京游街了,我,我爸,我同学,我同学她爸,一起打了一辆车,从廊坊到北京,花了100块钱,在大街上溜达到早晨,还混在人民大学大学学生队伍里去看了升起。
据说我同学为此走出了骨质增生,过了几年直接考上清华了。
想想当年,原来我爸也是个有激情的中年人呢!
不过,这段是用绿幕拍的,而且抠图抠的跟屎一样啊,哼!
9、郑恺、陈赫、张子萱演的都比较不错,尤其陈赫,生动刻画了一个人在社会的蹂躏下,从男神到男屌丝的过程,相信陈赫转身时那世故、憨傻、回归自我的一笑,能让很多毕业后从事公务员工作的纯爷们都忍不住落泪吧!
但是在当年的篮球场上,郑恺摔倒的那一刻,陈赫为啥不撕他名牌儿呢?
ps.这部电影,如果没有彭于晏和倪妮的戏份,就更好了!
10、看完以后,主题曲必须这样唱:“匆匆那年我们 一时匆忙撂下难以承受的诺言,只有等别人兑现……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年华青涩逝去,明白了时间…………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匆匆那年》和《致青春》,简直每一句串着唱都能接上。
11、然后想起来,魏晨在英国的酒吧问候方茴的时候,其实是在mao live house吧……哈哈哈哈
“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 是否还能红着脸就像那年匆促刻下永远一起那样美丽的谣言如果过去还值得眷恋 别太快冰释前嫌谁甘心就这样 彼此无挂也无牵我们要互相亏欠 要不然凭何怀缅”影片讲述了痴心的方茴爱着阳光少年陈寻 温情暖男乔燃一直保护着自己心爱的方茴 还有赵烨 林嘉茉五个人的友情 青春 记忆的故事影片采用倒叙 以陈寻的口吻讲述回忆起匆匆那年与方茴的时光 陈寻是属于校园里校草级别的人物 帅气 阳光 乐观 自信 乐于助人 是很受人瞩目的人 因为打赌而莫名其妙的爱上了方茴 开始了一段纠葛的爱情 他在高考的时候因为想和方茴在一起而放弃了一道大题 但是在大学期间却出了轨 辜负了方茴方茴是一个如丁香花般的姑娘 安静 做很多事情都是很被动 在初中的时候一个男生喜欢她 因为方茴打架死了 之后死了的这个人的哥们儿们一直认为是方茴害死了李贺 一直找她的麻烦 陈寻一帮人一直帮她解决麻烦 从而让方茴又一次打开了心扉 爱上了陈寻 但是陈寻的背叛 让她为了报复而把初夜给了别人 从而失踪 一直让陈寻背负着罪恶感 方茴的身上总是有一种明媚而忧伤的感觉乔燃一直暗恋着方茴 在感情中他选择的最傻的方式:守护 之后他出国也一直没能忘记方茴匆匆那年个人觉得是一部很忧伤的电影 很有泪点 小说中有很多经典台词都让人感觉悲伤方茴:可能人总有点事 是想忘也忘不了的我真的很爱过 也真的很恨过 可是那些爱啊恨啊就那么匆匆过去了 现在想想我其实不后悔 如果再让我选择 我还会这么来一遍...我觉得小说比电影更有感觉 推荐去看看小说“不悔梦归处 只恨太匆匆”
我是在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才突然记起某人也曾对我说过近乎一模一样的话,然后便在公交车上止不住的流泪。
也许他都不记得了,而我若不是看了电影,恐怕也不会想到。
其实之前在看完小说的两三个月内,我根本看不得任何与《匆匆那年》相关的东西,只要一看到,就会控制不住伤心难过。
所以网络剧没看,这部电影原本也不计划看的。
但是最近实在太喜欢彭于晏了,才下定决心走进电影院的。
整部电影删减了很多旁支人物和情节,我觉得反倒将陈寻这个角色美化了不少。
按照小说来讲,他就是一个地道的“渣男”,但是在电影里我却对他没有了那么多的恨意。
倒不是因为彭于晏的原因,而是故事主线更多的突显了他与方茴的情感,特别是那个他扔下篮球,对跑过来的方茴说“他后悔了”的画面。
只这一刻,我觉得我对陈寻所有的怨念都削减了。
看电影,就像回顾自己的青春时光。
对于我们北京的80后来说,这些场景又何尝不是我们亲自经历的日子呢。
只可惜紫龙翔已经关张,所以轮滑的片段应该是选择了首钢体育馆吧?
但是又有谁会不记得踩着座椅画黑板报呢?
又有谁不会高唱《还珠格格》的主题曲呢?
只是当我们渐渐从幼稚变成熟,当年那颗躲在校服下暗暗喜欢某人的心,是否还一如往昔呢?
那个我16、7岁喜欢上的男孩,因为我忘了初心,而没能得到始终。
赵烨对陈寻与方茴感情的总结用了“命运”两个字,但是我却更觉得是他们没有尽全部的努力。
陈寻说过:他努力了。
但是努力与用尽全部的努力却是两个概念的事情。
其实作为一个成年人来看,如果方茴不是因为她脆弱敏感的性格,也许与陈寻的分手只不过是成长道路上轻描淡写的一笔。
沈晓棠的出现代表了太多人的不坚定,而生活本来就是在摇摆中不断做出抉择。
张一白对青春爱情题材电影的把握还是很有感觉的。
很多画面拍摄的都挺美,特别是方茴醒来走向阳台迎着朝阳那里,我喜欢极了。
而且他对于方茴的出现,反复强调阳光下那张年轻美好的脸,也处理的很到位。
那群男孩子全部转脸看了过去,不就是少时的大家最真实的写照嘛。
整部电影中,我对倪妮的印象最好。
她可以说是最贴近原著形象的,简单普通的姑娘,却轻易敲开了两个大男孩的心。
而最后一个镜头,她回眸一笑,又像丑小鸭长成了白天鹅,完美蜕变。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黄飞鸿》同期上映,彭于晏在演轮滑馆群架的时候,我怎么有种他黄飞鸿变身的错觉?
跳戏严重啊。
与其他演员相比,不得不说魏晨的演技真的还需要不断提升。
也许他唱歌不错,但是演戏方面和其他人一比就看出差距了。
郑恺和张子萱的表演都中规中矩,符合角色需要吧。
但是一听张子萱这北京姑娘张口说话就亲切的不得了。
至于陈赫,你真的是来搞笑的呀。
话说我对苏凯也是很有好感的好么,被你这么一演,哎,说多了都是泪啊。
王菲的《匆匆那年》着实做到了锦上添花,天后就是天后。
而作为插曲的《鸭子》《想大声说爱你》《当》《信仰》都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歌曲了。
作为客观公正的天秤座,我会给这部电影打3星,但是它带我回顾了自己的青春,所以我不得不再给它加1星。
看完电影整理衣服的时候才发现,围巾被自己的泪水弄湿了一片,但是整部电影又有好多的笑点。
仔细想想,有笑有泪的日子,才是青春嘛!
那个和我说过“我们除了没有孩子,其他什么都有了”的人,不管是后来的开始,还是最终的结束,我想说的也是方茴在课本里写下的那句话——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怎么都没想到匆匆那年的故事变成了一场笑话。
导演完全不是在讲述一段故事,我们看不出来方茴和陈寻之间深厚的感情,看不出来他们五个人之间的羁绊。
导演只能拍出短暂的美好镜头,却无法把说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看过小说和网路剧的都摸不着剧情发展的顺序。
彭于晏大段的独白真是硬伤,弯弯呛瞬间出戏。
还有无比生硬的插入广告。
陈赫能演男神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全组演员只有郑凯还在线上,倪妮偶尔在线。
陈寻只是一个记得自己13分的渣男。
方茴只是一个发神经的作女。
林嘉茉对赵烨莫名其妙的发火真是小婊砸的做派。
沈晓棠就是个吉普赛女郎。
并且能在5秒内火速赶到校医院给男友一个耳光。
七七只是番外里的的炮友结果成了线索人物。
其他的人连个修饰词我都想不出来。
电视剧虽然不尽如人意,但终究还算说明白了这件事情。
电影只是还原了书里几个让人感动的几个小细节。
可惜演员的演技连这几场都撑不住。
固然王菲的这首匆匆那年更好听,试问有谁没事给热恋的女朋友写这首歌?
唯一欣慰的就是响起了那首《信仰》,可导演没明白信仰这首歌的意义。
方茴写下的那句不会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陈寻居然多年后才发现。
导演,你自己真的看懂这本匆匆那年了么?
作为一个撸瑟(Loser),我觉得我被时代抛弃了,不知道什么是成功者什么是精英人士的象征。
我的人生一直在错误中荒废,没有扎实的鉴赏能力,没有坚强的内心。
我这种人沉浸在过去就是本该如此。
跟之前看过的一些电影比起来,《匆匆那年》它没有那么戏剧化,情节反而显得平淡,节奏舒缓。
这部电影的一些东西触动到我,触动我考虑自己,回忆旧人老事情。
我已满足。
和一些朋友交流,他们说角色们作死,情节幼稚,不刺激。
我不争论。
“作”这两年才火起来,我们也习惯了用这个字来评价一些人。
我承认自己是撸瑟,承认幼稚过。
可能别人太成功,又或者不敢面对内心的自己,不敢承认。
整部电影的调调优雅节奏舒缓,它能带我平心静气地进入不完整的人物内心。
主题钢琴曲出现过几次变奏,对应着角色当时的不同情绪,呼应着电影的主题——对过往时间的喟叹。
风雪中的方茴蹲在曾经誓言的地方哭成泪人,她站在陈寻楼下等了一夜,她对陈寻无法忘怀。
他们为爱情努力过,用心过,哀怨忧伤的琴声诉说的就是这种情绪。
再夸张再激烈的戏剧又如何,它终究只是故事,我们是故事里的局外人,如果再成了生活的局外人想想也挺可悲的。
用心感受和共鸣,可能才是生活的一部分。
当坐在诊所床上的方茴肯定地回答喜欢陈寻,此时一个窗帘摇曳的镜头,这种小细节契合那个年纪孩子们会心的浪漫。
没有应答之后的拥抱,默默着坐着,看着对方,看着窗外,就这么简单单纯。
方茴发历史作业的长镜头里,方茴偷偷给陈寻传纸条,陈寻若无其事地走出教室,方茴随后跟出并疾步超过他,到了教学楼门口,两人挨着站着,他用身子碰碰她,她也碰碰她,默契地微笑,之后忽近忽远在校园走着。
整个镜头里,两人默契地变换着距离,一句话没说,青春时期爱情里的羞涩、私密、悸动、含蓄、纯洁等都表现了出来。
这种阶段,没有拥抱,没有接吻,连牵手都心有余悸的时候,我看得会心一笑,感觉温馨。
说到作,那又多少人不是这样呢?
爱情里的关系逃离不了几种可能,我爱你你也爱我,我爱你你却爱着他。
赵烨从高中就死心塌地地爱着林嘉茉,林嘉茉视而不见只把他当作朋友,却一心爱着篮球队队长苏凯。
赵烨和林嘉茉为此都遭受着不被接受的折磨。
爱上圈中密友,爱上打篮球的男生,这在每个人的青春里都见识过或者经历过。
陈寻和方茴从相爱到误会,最后分开依然无法忘记对方。
方茴用放纵的一夜情麻痹自己,很多人无法接受她这些行为。
我不知道这跟买醉、痛哭、绝食等以极端的方式表示不爱的深爱有什么区别。
这确实挺幼稚的,它属于成长该走的路,要不然现在哪来的成熟。
这些哪些人又没经历过,他能坦白地接受自己吗?
还是只有勇气评价别人?
看电影吐槽到底有多重要?
比感受它,唤起与生活的关联更重要吗?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感情冷暖自知,合不合脚只有自己清楚。
不管怎样,我们最终回到生活中,落到泥土里。
可悲的是,我们都健忘,就像电影里那树上的记号。
高中之后只有方茴找到过,其他人都没有。
可能我们也变了,不再有心地记住过去的时光。
也许别人的故事,调动我们的感受,成为我们记忆过去的契机。
是不是我们被塑造得太过奇怪,忽略了自己的普通。
作为凡夫俗子,我们经历过太多相同,想来这点多少有些令人难以接受。
我们经历过相同的故事,可能感受也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可能是它只属于我自己。
不是影评,更像观感。
原著我没有读过,咱们光谈谈电影讲的故事给我的感受。
青春、爱情这种几乎人人都有过的东西,最容易产生共鸣,所以怀旧永远能打动人。
片尾曲《匆匆那年》很好听,王菲+林夕,听得人哭得稀里哗啦。
这部片子有笑点也有泪点,很多情节能产生共振。
点映时,在电影院里我后面有个姑娘全程多半的时间在哭。
想来应该是有与片子里很相似的经历吧。
我看的过程中感觉美好、惊醒、奇妙、困惑和无常:▌▌1.美好的是青春,是逝去的时光,是那些已经改变又从未改变的人,也是那些深深刻在脑海中的爱的印记,甚至是后悔,那些证明我们存在于世的全部经历:当人们从一个原点出发,相逢又散去,投入到各自的生活洪流中时,片刻的驻足,怀念起过去,几乎很多人都在习惯性美化它们,这大概和大脑的工作机制有关,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我们忘记了很多伤痛,并且在怀念过去时上了滤光镜。
陈寻回忆起高中时初识方茴那阵子,老师领读古文的情节,让人想笑。
我记得来京工作第一年,在北京一所中学听到朗朗读书声的时候,心里感觉也是美滋滋的,可是我回忆起我的高中,并没有觉得有多么美。
长大后觉得甜蜜的回忆,在经历的当时,不过是一种平淡无奇的体验。
那时想着的可能是放学后干点什么,也可能沉浸在被家长批评的烦躁之中,我们还不会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自己的生活,也就没有对生活的即时的审美判断,只是认真而专注地活在当下。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说,那段经历确实也是很美的,那时的悸动与后来我们成熟时的恋爱比起来,我还是更喜欢彼时的青涩和扭捏。
年轻时我们无法想象将来会怎么看待过去的自己,但是那些经验和教训化为记忆,存在我们的脑中,还是一点点地将我与其他人区别开来。
方茴与陈寻从教室里出来,他们忽而男的在前,又忽而女的在前,两个人旁若无人地一前一后像两颗纠缠的双星系统一样,让人觉得心里真是甜滋滋的。
我们都早恋过,知道那种神秘而美好的感情,我与我的妻子也有类似的经历。
陈寻打球的时候把校服反穿,就为了让方茴一眼认出他来,少言倔强的方茴骑车总会绕道走,就为了多看陈寻一眼。
年轻时的勇敢,总是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来表达。
男主角陈寻故意少答13分的题,就为了能与方茴上同一所大学,他们在可控制的领域,各自在为自己的目标奉献和努力。
即便上了大学,物是人非,伤了意中人,再回头看时,虽然后悔,但生活依然要不停向前。
我们每个人都从过去的精彩或者不堪的经历中获得了很多。
▌▌2.让人惊醒的是,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之为我竟是由那些平淡无奇的小决定导致的,当下我荒废的,在意的,认真的,不认真的,都会对将来产生影响,那就不能不让人想到那几句偈子“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活着,一定要抓紧时间,过好当下:这种强烈的感觉是在我看到大学时他们恋爱不顺的时候产生的。
作为当局者,会以为彼时发生的,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作为旁观者却明白,生活的精彩其实是无边无际的。
我喜欢方茴的执着,但我更喜欢沈晓棠的洒脱。
我喜欢陈寻的放不下,但我更喜欢乔燃的不打扰。
当陈寻还在问乔燃,方茴变了没有的时候,乔燃说他去法国的大学看了她,但没有说话,他悄悄地离开了。
这种定力和对别人生活的尊重,值得人学习。
时间不停歇,你做每一个决定都会花费时间,你是打算沉浸在负面的情绪之中自怨自怜,还是自己去找寻新的生活?
两种态度,不一样的人生。
很多小决定,当时你以为只是一件小事,但是未来你才发现,巨大的分歧的缘起竟是源于那些不起眼的决定。
比如,方茴从父亲的自行车上下来,往操场跑去看陈寻的时候,我一直替方茴感到着急,怎么就不能等人散了的时候,去找他呢?
再比如方茴去上课时,在楼梯间,陈寻想和她唱歌,她怎么就不能去逃课呢?
再比如陈寻怎么就会忘记方茴的生日呢?
但是转念一想,就是这些东西和想象中的一样,也难保他们就真能走到一起。
生活无法假设,这是它残酷的一面,我们必须选择,并且为每一个选择负责。
过后再来审视,再来后悔,毫无意义。
我们能做的就是抓紧时间,好好过好现在。
哪怕我们初心不改,却物是人非,我们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跟我们自己说,我努力了。
▌▌3.让人感觉奇妙的是缘分,真的是不可言说,谁和谁认识,谁和谁再分开,谁变得智慧而豁达,谁被外物所奴役和束缚,谁曾勇敢向前,谁又活在过去,这些都在每个人心头各自萦绕,众生百态,亿万种灵魂自由滋长,妙不可言:在一个高中,座位一定,挨的近的就容易成为朋友。
这个组合到底怎么决定的,某种程度上就是随机。
就像陈寻、乔燃和赵烨的友情,又像我们一生遇到的各种奇奇怪怪的人,很难说这不是一种命运,有时候所谓命运并不一定说的是那种注定的东西,只是一种我们不知道缘由的聚散,佛家把这种东西叫做缘。
你回忆一下过去,那么多同学,为何成为朋友的是他们,其他人不可能成为朋友吗?
并不是,只是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定下,只有那些人来去你的生活。
《闪电侠》里有一句台词,也表达了这种困惑:人们因何进入我们的生活,又因何而离去?
留下的人,与我们密不可分。
一些友谊,能够永存;还有一些友谊,结束得太快。
并非所有朋友,都能陪伴我们一生。
唯一永久的是,朋友离去时,我们的痛苦。
陈寻变成了会计师,乔燃变得更文艺,赵烨变成了土豪,而那个年轻时的篮球队长苏凯变成了势力的副行长,见了同学就卖金融产品。
他们一些人还在过去的经历中不能自拔,但也有一些人懂得勇敢向前。
而往前回溯,我们总是有一种那样的感觉:他们在相识的当年,都是一些差不多的人,可是如今已经截然不同。
我们不去评判他们的好坏,就说成长这件事,就让人深刻意识到,每一颗灵魂都有自己的归宿。
凡事随缘,会让我们有一颗宁静的心灵。
▌▌4.让我困惑的是为何我们喜欢的人却不喜欢我们,总是你喜欢他,他却喜欢她,而她又不知道为谁心猿意马,即便两人相爱,可也有很多人不能永远在一起,所以为何相爱的人不能永远相爱,是世界变了,还是人心变了?
抑或都没有变,是爱情变了:有时候,两情相悦修成正果,除了缘分,还可能得有对爱情的信仰。
我们周围这种一见面就互生情愫,然后顺顺利利走在一起的案例太少。
大部分的感情都是对付着、凑合着。
要么是一开始没感觉,过着过着习惯了,要么就是努力地爱,却发现对方并不爱自己,自欺以维持生活或伤心诀别再不相信爱情。
可是为何就不能总是一对对的相互喜欢呢?
为何就不能少一点多角恋的戏码呢?
如果说有上天,那上天为何不帮助那些深信爱情的人,一次性找到他们的另一半呢?
生而为人,如果不能在情感上做一个富足的,能爱别人,恰好别人也爱自己的人,那生命还有什么意思?
为何这种求不得苦,必须要那么多人去承受?
看电影的过程,我理解林嘉茉喜欢苏凯,也理解苏凯不喜欢她,但是我不理解为什么林嘉茉喜欢苏凯时,苏凯不喜欢她。
我理解赵烨喜欢林嘉茉,也理解林嘉茉不喜欢他,但是我不理解为什么赵烨喜欢林嘉茉时,林嘉茉不喜欢他。
我所不理解的是,两情相悦为什么那么难,人们为何总是喜欢那些几乎注定悲剧的事情。
电影里陈寻在大学喜欢上了沈晓棠,电影里有一句台词说沈晓棠是天空,方茴是陆地。
陈寻与方茴当然是相爱的,不然彼此之间不会有那么多的放不下。
但是为何在沈晓棠出现以后,他就抛弃方茴了呢?
答案是贪婪。
贪婪使人既向往天空,又想在累了在陆地上休息。
但是这种事情太靠信仰了,太靠缘分了。
爱得不够深,又不懂珍惜,于是终于过去的誓言都成了谣言。
方茴这姑娘太让人心疼了。
但是她除了逃避什么都不做,她没有一天听到对方说分手,她就和别人说陈寻和她课表不一样。
唉!
相遇、相知、相爱,却不能相守,其实只是因为人们不能不顾一切。
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
当然除了不够爱,还有不懂珍惜。
▌▌5.所有这一切,都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无常和我执的可怕。
不知道哪一天,很多东西就和从前都不一样了,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命运,就像一只神秘之手,在岁月中把人打磨得遍体鳞伤或者圆润光滑:我最喜欢郑恺饰演的赵烨。
这个人有着踏实的生活智慧,有什么说什么,不逃避,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也不撕破脸。
该干嘛干嘛,洒脱,自由。
其次比较喜欢乔燃,他写的那篇作文里有两句话非常打动我:我喜欢丁香花 白的 紫的 都喜欢 我喜欢你 是我的 不是我的 都喜欢还有他在于陈寻聊起方茴时,说他去巴黎看方茴时,他只是看了看,没说话就走了。
这件事我代入了一下,觉得这个人真是了不起。
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而成就别人的生活,这里面的牺牲精神令人动容。
而陈赫饰演的这个搞笑龙套,其实也让人蛮心疼的。
为了生活,变得无趣,老婆又被人带了绿帽子。
虽然夸张了些,但是也并不是就高于生活,君不见很多人每天都能听到“你知道安利吗”的段子吗?
曾经在树上刻上“永远在一起”字样的朋友们,最终都分崩离析了。
曾经追求的人们变得令人生厌。
曾经以为会永恒的东西都消失了。
那么人们执着的那些还有意义吗?
真的,很多东西都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了,我也不知道我们当下执着的到底在未来是否还有意义。
▌▌▌整部片子里我总是为他们每个人着急,语言虽然不万能,但有什么话都可以直说呀,可主人公们不是因为自卑而逃避,就是变得贪婪而不敢承认,有的缺乏勇气,而有的又特别情绪化…于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错过。
错过等待的心,错过可以挽回的恨,错过那些破镜重圆的可能,错过本来可以解释清楚的沟通。
可是时间不等人,后悔没有用。
时过境迁,你再不是从前的你,我也再不是从前的我,虽然说“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可是他们都刻在你的生命里,成为你抹不去的一部分。
生而为人,最伤心莫过于经历了一场一生难忘的有缘无份。
我感觉很难过。
小清新片,已落俗套。
看完之后略心酸,其实明明两人都相爱,只是现实让人越走越远,那些从高中开始拍拖,分分合合,几经波折最后终于走在一起的……真的让人热泪盈眶。
这部片真的和旁边坐的两个彭的臭脚花痴一样恶心
好伤心,烂片好片的我已经看不出来了,心都伤透了,再次哭抽
第一次看到这种嵌套式设置的广告,简称告中告..看得我满脸黑线...,电影用一种不要脸的方式压榨所谓80后的青春真的有点过分,好在我是90后,不然都得被气死,地摊上随便买本知音都比这故事强。
感情的事,哪有这么多后悔药可以买,珍惜你爱他也爱你的眼前人,且行且珍惜
过去除了痛,还会有释怀么?
生硬俗套到了极点。对,大陆青春片的主角都是体育生。
虽然电影里有很多解释不同的地方,但是,最起码,表现出了很多人青春里的一段过往,一段曾经不堪回首的岁月。只要你找,总会找到和你对号入座的东西和地方。总会有触及你内心深处的那一个操场,那一首歌,那一所学校,那一坐城市...对于我来说,巴黎就是我心中永远无法触碰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的城市
两星。其中一星半给彭于晏的童颜巨乳。不得不再次把《小时代》和《后会无期》拿出来说,为当初看不起他们而真诚地道歉。
青春片拍成这样,虽然能看出野心,但也确实不错了好吗。
還蠻無趣的 渣男跟清高女神的故事。
满满的校园青春回忆
陈寻唱《信仰》时方茴跑过来抱住他说“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们会永远在一起吗?会结婚吗?…”无论当时的感情多么深挚,都有可能会变。看到这里我泪奔了。彭于晏高中造型特别成功,眼神清澈。《信仰》是彭于晏自己唱的哎,我说怎么那么好听!
个人觉得比《致青春》要完整,也没那么牵强。是值得鼓励的青春片。以及,我求求各位七零后别他妈觉得九零后一个个都是火星来的样子可!以!么!?
可惜了原著小说了。
彭于晏:你的益达!不,是我的益达!
我们心照不宣的快乐,只恨太匆匆。
青春输给了荷尔蒙,那些配乐和故事,确实切中了80后的经历
如果不是h.o.t、灌篮高手,如果不是1999-2001也是我的高中到大学的时间,还有如果不是那首《当》,哪有那么多如果?80分钟就差不多的追忆片又让我不得不对比前一阵赵拍的一堆,不就年轻过经历过,成熟也好幼稚也罢, 不悔梦归处,我也不恨太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