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其实我想给六星,很震撼也很深刻。
很多时候我真想高呼fuck,fuck your green card。
很多人理想中的美国梦应该很美好吧,留学top school找份体面的工作然后自然而然的申请成为great united states的一员。
而这部片,却记录了光环背后那些弱势申绿族的辛酸历程。
更加无奈的现实是,还有一部分人,即使丢了尊严丢了亲人,还是会被挡在那个该死的关口外面。
我们发现,原来,其实USA标榜的自由和民主也不过如此而已,所认可的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下的人群。
人类社会也没有真正的平等,但更重要的是社会给予你多少机会去改变生活。
应该庆幸和满足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的。
虽然还是有那么多的社会现象,虽然这部片在中国肯定会被和谐掉,但至少,我们已经能够去梦想,能够依靠自己的小小能量去实现梦想。
有点美化执法官,那么关心那个非法女移民的事,还跑到墨西哥实地去帮忙。
那个小女孩的情节比较雷,自己身份不合法,还那么夸张在学校里敢这么公开议论敏感话题。
感觉不如那个讲国际儿童贩卖的现实主义。
如果只看影片的前半部,应该给五星。
别的不说,为911陈情的犀利演说、老辣事故的移民局官员活生生拆散人家家庭甚至让母亲暴尸国境、腐败的肉体交易、麻木无知甚至堕落的青年一代……这么狠的下手搞老美自己,搞到让全世界人民拍手称快的程度,至少说明美国的言论自由不是浪得虚名,这要在中国早被和谐了。
结果后半部似乎笔锋一转,所有冤案都一朝得雪,所有坏人都锒铛入狱,所有中间人都良心发现,所有好人都善有善报,正义得以伸张,良知得以唤醒,罪恶得以救赎,一夜之间,美国又太平了。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在美国赢得更好的发行量,不至于让美国观众过于难堪和悲观绝望呢?
反正,电影妥协了,美国好人们的那些善举慢动作,被黑人唱成布鲁斯的美国国歌,回声朗朗的宣誓誓词,唯美得几近MTV,就差头上顶光环,身后插翅膀了,直让人想起我天朝的主旋律,可这下言论自由要打上个问号,矫情的谄媚,五星是断然不能给了。
不过影片里透露出的黑帮猖獗、暴力盛行、官员腐败、社会风气恶劣、种族歧视严重等等问题,已经足以让那些全球收看此片的潜在移民者对美国大失所望,更何况现在正值美国经济危机加猪流感,避之唯恐不及。
且不说那些副产品,单就移民问题这一主题,已经点到了美国的死穴——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所谓的“人权”,那仅仅是对内的,对外则是开放市场、掠夺资源、政治高压、输出意识形态。
而开放市场唯一例外的,就是不得开放廉价劳动力市场,这便是美国式自由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当然核心技术市场它占主导也是不会随意开放的)说穿了,不过是为了保障美国公民的高收入,允许优质资本和优质劳动力流入,禁止廉价劳动力流入,维持美国国内的劳动力相对稀缺,以提高国内居民的工资,打造一个“富人国”。
但要保持这个状态其实很难,一个是廉价劳动力会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打黑工”,另一个就是国内的低级投资外逃到国外生产,国内内生的廉价劳动力失业。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就必须制订较高门槛的移民法,减少外国流入的低级劳动力,尤其要防止外国无就业能力的人直接混到美国绿卡来吃社会保障。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其实美国政府本来并不积极,反正低级投资的是别人外国,只要保证国内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体系高效,让国内的高附加值投资吸纳这些劳动力就好了。
无奈美国的青年人中,低素质者太多,懒汉和流氓无产阶级不是省油的灯,他们组织起来闹事,给政府施加压力,于是你们就看到了《西雅图之战》这样的电影,克林顿无奈只有将劳工标准加入WTO议程,以提高外国进口制成品的价格,减缓国内低级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劳工标准的问题如果妥协,至少还可以惠及美国的消费者。
但是,移民问题如果妥协,受惠的只能是全世界待遇低于美国的劳动者,美国实际上就成了全世界贫困和战乱后果的最后埋单者,直到世界劳动力市场完全出清,工资完全均等。
这是美国断然不能接受的,美国的“自由”理念还没有达到“天下为公”的觉悟,美国的追求幸福之梦想还没有达到“世界大同”的境界。
所以,在它敏感的私处,还得将这块遮羞布顶下去,一直顶下去。
电影讲述的不仅仅是越境问题,更多是想表述不同种族国籍的人在美国生存所遇到的问题和冲突,人性的各种方面都表露无疑,放大视角世界各地人们生存的周围环境也会出现类似的事情,由于以前生活过的环境与现在环境的不同使得人们相互之间产生矛盾。
我非常喜爱和推荐这类题材的电影,做个类比的话,以前布拉德皮特演的《巴别塔》也是这种题材的电影,喜欢《巴别塔》的人同样也可以看一下这部电影。
是羽化成蝶的冲动,还是凤凰涅槃的梦想;是积怨现状的爆发,还是信 仰自由的渴望……长久以来,一批又一批追求理想生活的人们,把重生的希望寄托于移民海外上。
美国,这个崇尚自由民主的年轻国度,这个素来声称以博大胸怀海纳各民族人群的国度,一度以制造“美国梦”的黄金神话,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不顾一切的涌上朝拜她的道路。
好莱坞电影、一流的科研机构、大学、智库、强势的新闻媒体、精英和草根中根深蒂固的救世主思想、浓厚的宗教氛围、引领消费潮流的商品文化、活跃的创新能力与开放自由的公民……一切与“美国梦”有关的诱惑总是让人无法抗拒。
为了实现它们,一代代移民们为此栉风沐雨,用自己的经历书写着一部部厚重的血泪史。
2009年,南非导演Wayne Kramer带着自编自导的《Crossing Over》,再一次冲击着我们关注移民的视线。
他用一组生动的人物群像,入木三分的刻画出这个庞大群体的生存现状。
电影中,有因为涉及移民相关的煽动性而被FBI关注的高中女生,有墨西哥工厂的技术工人,有通过出卖肉体希望获得绿卡的女演员,有希望建立自己事业的勤奋音乐家,有因为家里一心入美国国籍而被卷入两种不同文化冲突的韩国少年,有因为孩子而被驱逐出镜的单亲妈妈……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只是一些和你、我一样的人,想以移民尝试着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他们有些受过教育,有些人则没有;有些人是因为逃脱困境,有些人则为了追求更高幸福……无论如何,为了换取合法居留这个“极乐世界”的通行证,他们在良善与道德、忠诚与背叛、地狱和天堂的边缘上苦苦挣扎徘徊着,与各自命运的判决做着一次又一次残酷而无望的抗衡。
Wayne Kramer借这一现实主义题材,揭开了当今非法移民的屈辱血泪史,为向往那片“自由之地”的民众塑造了还原现实真相的绝佳窗口。
电影绝不是怀旧与猎奇,它是全世界非法移民现状最真实的白皮书。
同样的思想冲击发生在看完韩国电影《北逃》的那一刻——那部把目光着重集中在绝望困境中渴望“逃北”却终于无北可逃的悲惨家庭的电影,让我看过之后感到无处逃遁的压抑。
美利坚合众国、欧洲、甚至韩国,一个个何其优雅高贵的国家名称,却蕴藏了一段又一段控诉无门的历史梦魇。
在这些国家“合法公民”酣然入梦的时候,数以万计的非法移民却正在某大洋或荒漠中,为偷渡而与残酷恶劣的环境做着艰苦卓绝的搏斗,为争取合法身份而痛苦地挣扎在灵与肉的十字架上。
每天都有人淹死在汪洋里,每天都有人埋葬在沙丘中,每天都有人惨死在国境卫兵的枪口下,每天都有人被追踪、被逮捕、被审查,被驱逐……这些看似追求正当权利的人们,就此永远失去了做梦的机会。
在电影中重温这一段段新闻上屡见不鲜的辛酸故事,仿佛瞥见他们眼中美国这片沦为地狱般的“自由乐土”。
那些原本心怀希望的人们,那些原本生活安逸的人们,他们在这形同囹圄的华丽荒漠上,度日如年地熬过生命中最惨痛的岁月,饱尝从肉体到精神的各种摧残,被迫忍受家庭破裂、身心俱损、灵魂堕落和永无休止的追捕逃难。
这些无法忽视的惨痛事实,使夜夜笙歌的纽约城笼罩了晦涩、阴暗的气氛,更使以《独立宣言》立国、标榜人权自由民主平等的移民国家蒙羞。
它将不时袒露其肌体上遭受人权践踏的耻辱伤疤,拷问世人的灵魂。
追本溯源,一个半世纪前就前赴后继飘洋过海来到旧金山湾的移民们,都是源于如出一辙的人类追求自由幸福的本能。
迄今方兴未艾的世界移民史,就是一部回荡于苍穹间的人类命运交响曲。
当《五月花公约》、《独立宣言》的光芒在新大陆张扬开人人生而平等、拥有不可剥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等等真理时,一段段悲情历史为人类命运交响曲演奏着最具悲剧色彩的一章。
而每一个移民,便是那旋律里的悲怆音符,值得全世界人民共同回味与反思。
林肯总统说得好,凡是不给别人自由的人,他们自己就不应该获得自由。
先贤哲言,犹如为远远没到尾声的人类命运交响曲标明了一个严峻的主题——发人深省、余韵邈远,反讽着世界移民史上如影随形的愚昧、偏见与疯狂。
与此同时,在美东纽约湾屹立不朽的自由女神像上,铭刻着犹太女诗人爱玛·拉扎露丝那至今仍令人热血沸腾的诗句: 欢迎你,那些疲乏了的和贫困的,挤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众,那熙熙攘攘的被遗弃了的,可怜的人们。
把这些无家可归的饱受颠沛的人们一起交给我。
我为你们高举起自由的灯火! …… ……这一切看似那样乌托邦,但是这却并不是美国模式的乌托邦。
电影最后,在巨幅星条旗下虔诚宣誓成为美国新公民的幸运之人,与暴死在偷渡路上的墨西哥女尸,忽然形成一组突兀而扭曲的两格画面,静默无声的呈现在我的眼前。
那一刻,我感到身体不由自主的战栗。
一方宽容的土壤才会孕育自由、活力和创造力,一个开放的社会才是自信的、有吸引力和真正意义上有凝聚力的社会。
请不要忘记,在那些经济强国繁荣与勃兴的过程中,移民始终功不可没。
如果自由女神是他们最后的精神信仰,请不要让这些虔诚朝拜她的人们,成为前赴后继的献祭者,悲惨的死在追寻其庇护的道路中。
《穿越国境》就像一把利剑,能够穿透人的灵魂。
看后很久心情都无法平静,整片从头到尾都很压抑,如一块巨石压在胸口,种族问题、移民问题、人性的宽大与狭隘,影片多线头的阐述着这些问题,一张绿卡牵动多少人的心。
同样是绿卡问题,影片通过多个视角,多种事件,表现出了人与人在同样问题前的不同态度。
影片让我想起另一部影片《撞车》。
本片又像是《撞车》的一个分支,由移民一条线引出所有的问题。
影片多处情节几乎让我落泪,受害者对待所有不公,都只有忍气吞声的态度,由于一篇作文被驱逐出境,为了绿卡成为审批员的发泄对象,为了孩子死在美国边境的母亲,种种表明只要你身在美国,你还没有拿到绿卡,那么人家的地盘,人家做主。
老演员哈里森.福特在这部直击美国移民问题与种族问题的影片中,为美国人不断的挽回颜面,身处尴尬的角色,却将人性的美好放射到最大化。
我极力推荐大家2009年一定要看《穿越国境》。
电影的前半段还是挺不错的,基本上交代了每一个移民者的处境,每一个也合情合理。
后面的交代感觉没什么意思了。
犹太人蒙混过关,澳大利亚美女遣返,中东小女孩被遣返,我以为她要真的搞自杀式袭击了,墨西哥妈妈死在寻子路上,韩国人被伊朗帅哥救赎,但是伊朗家族一家即便都已经入籍了,但家族依然保守。
可能电影只是想客观的描述真实世界里最常见的结局没有啥象征。
但是观众看来是想入美国籍,要不就是有钱,要不就是运气爆表,美国不养穷人,不讲亲情,没有言论自由,即便入籍,伊朗人还是伊朗人,保守家族还是看不惯美二代的潮妹。
这就对了,本就没有天堂,无论到哪,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也不会有变,美国更加如此。
至于要说这样对不对,那自然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为什么美国能成为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想要移民去的地方,在疫情后时代,如果你还认为是他制度先进,科技发达,其他地区的政府不作为,那只能说各有各的世界观了。
想起姜文的北京人在纽约,作为移民主题的作品,可能更能让我们看到中国人在那个时代的欲愁酸楚。
看到为梦想执着努力的人们,看着为生活拼尽全力的人们,看为自由声嘶力竭的人们,为美好生活、为明天尽力的人们,我们不能责怪,也不该质疑美国移民法规的冷酷无情,因为这是为了千千万万历尽千辛留在这片自由土地上的人的自由和安危。
我也想过为什么这些人不留在自己的国家好好地生活,偏要来这里受尽屈辱,因为他们的国家战火蔓延无法生存,因为他们的国家贫瘠荒凉不能给自己的儿女更好的明天,因为这里有他们的梦想和想要的生活,所以,一批又一批非法移民,前仆后继的铤而走险,只为了平静的生活,为了子女美好的未来,为了更多的自由。
试想如果美国移民局放宽移民政策,那么不久的将来大洋彼岸的自由之土会变得何等的混乱和不堪。
所以,虽然法不容情,但是毕竟有它的道理,凡事有利必有弊,而人所能控制的只能是做利大于弊之事,之于个人,我们当然希望多些max这样的人。
美国梦 确实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馅饼。
尽管移民局得全力非常的大,但是事实上移民手续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有漏洞可以钻空子的。
而美国是个讲求own和良心的国家。
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在想,如果这种事情放在中国,可能就不会是这样得有社会现实了,因为在中国没有关系,很多时候确实寸步难行。
尽管我不喜欢这样的题材,但是我觉得从意义上来讲,我是被教育的那一个
情绪一直起伏着看完整个片子,这是一个准备黑到美国的朋友推荐的片子,他告诉我:忽略可怕的地方,那不是重点。
我明白了他这句话的意思。
对于想要非法留在美国的中国人来讲,移民官不可怕。
连抓取典型案例的影片都直接忽略中国人。
中国人在国外很老实很老实,会静静悄悄默默的融入到那个社会里面去。
就连澳大利亚,这个中国人也很想去的地方,当地人想要留在美国,一样要申请,合法履行手续,美国梦面前人人平等。
15岁的小姑娘,在课堂公然赞许人体炸弹,这是因为她曲解了美国言论上的自由。
客观的讲,全世界哪里都一样,如果你态度不够客观,过于偏激,总是会成为公众敌人。
小姑娘不明白,如果反过来,美国人三天两头去你的国家炸你的亲人,朋友,你还能站着说话不要疼吗?
真心一点不可怜她,毁了一家人的团聚,断送了自己的人生,有什么值得可怜的。
韩国男孩,被放一条生路,让他真切的体会到了加入美国的神圣。
两个孩子,两种人生,虽然都做错了事,仔细分析一下,上升到国家公敌,没有挽回余地。
墨西哥人是备受美国人歧视的,现在已经严重盖过当初的黑人。
国家不争气,全国人民一起跟着受世界的气。
咱国家,长点心吧。
另一个 Crash
身为中国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從來沒有那種經歷,自無法體會那種心境,涅磐?涅磐之后當如許?
可怜的印度女生被和谐了
关于美国的移民、偷渡、种族歧视、文化冲突、观念差异种种问题。影片看似漫不经心、漠然地这边讲两句,那边说一段,用平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叙述着人世悲欢生离死别,几乎没有嚎啕大哭的煽情,其实随便哪一条线单独扩展开来,都可以搞成歇斯底里的场面。但是这种无声的眼泪,传达了更多的力量和希望吧。
怀孕的时候看有点depressing啊。。。妹子贡献了不少肉,韩国少年被放走那段有点非现实乌托邦的赶脚,要拍真实感就一直拍真实感吧。
有些故事过了些,挺像我国报告文学的手法。
以美国是全世界苦难者心中的「天堂」自居,才会产生同类作品中的价值观(同情心)和法制(社会问题)之间的矛盾,还是充满了某种潜在的大美国沾沾自喜感,尽管是以悲悯的面目出现。
以为会是很激烈那种~ 其实片子一直都是比较平缓的基调~ 配乐的感觉相当好~ 有时会惋惜 会感激 会窒息~可惜最后maria sanchez还是死了~ 哈里森 福特 老了也那么帅~ 给人那种一辈子是好人 完全可以依托的感觉~
移民问题永远扯不清道不明,就像这电影里的几段故事,只是到后来人们可能已经忘了最初要做这件事的目的了,然后就像饿了三天的狼,乱咬乱扑
人性啊……为了一张卡……最后的边境镜头……
我感觉美国虽然包容性高,但不太主动了解其他文化
哈里森福特能点石成金吗
落脚城市洛杉矶里发生的故事
先前有撞车、快餐帝国、通天塔类似的影片。 而穿越国境主要把视角转向美国的非法移民。每个人物都经历着不同的挑战。在我看来任何人都不值得同情也不值得指责。有问题的是美国的移民制度、还有我不喜欢里面的裸露镜头完全没必要、、
愚蠢的自大 辩证的看“为什么要受那份洋罪”的问题 自由博爱平等是只有公民才拥有的美好东西 在地狱的人请老实待着 玩一个晋级游戏
绿卡啊绿卡~~~~~~~~~~~不过这片子有够烂的
很一般,并且似乎有那么一股说教的意味,老美神气活现地警告那些为了一张绿卡不择手段的人,只有good babies才能成为真正的American。而潜藏在American dream身后的民主自由也只是American对American to-be颐指气使的工具。
文化碰撞?不,这里只有美国式的韩国人,美国式的澳大利亚人,美国式的伊斯兰人,美国式的犹太人……以及美国式的美国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传片。福特胳膊上就缺一块老大妈的红袖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