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七天,Seven Days

主演:王德顺,王诗雯淇,黄嵩博,徐文宇,朴政希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无对白年份:2015

《冬》剧照

冬 剧照 NO.1冬 剧照 NO.2冬 剧照 NO.3冬 剧照 NO.4冬 剧照 NO.5冬 剧照 NO.6冬 剧照 NO.13冬 剧照 NO.14冬 剧照 NO.15冬 剧照 NO.16冬 剧照 NO.17冬 剧照 NO.18冬 剧照 NO.19冬 剧照 NO.20

《冬》长篇影评

 1 ) 愿我们不是那个“孩子”

气候很绝望,除了雪,还是雪。

老人在冰洞边垂钓,他有点麻木,他把鱼带回家,并不吃它,他只是需要有一个活物的陪伴。

后来,他在大雪中捡到了冻僵的幼鸟,把它带回家,幼鸟渐渐恢复,欢快活泼的幼鸟带给他的快乐自然大于呆滞的鱼。

老人用馒头和烤熟的土豆喂养鸟,但是幼鸟的喙是弧形的,很显然,他是吃肉的。

老人自然也知道,于是他杀了鱼,喂养鸟。

孩子也想要鸟,鸟没有吃到老人为他切的鱼,鸟被孩子抓去了。

老人甚是生气,他失去了陪伴。

孩子来了,盛气之下把孩子推倒。

后来,孩子成了老人的“鸟”,孩子比鸟有趣很多,老人有了新的陪伴。

鸟回来了,老人抓住了鸟,烤给孩子吃,孩子吃完就走了。

老人的鸟,再一次走了。

他很生气,每一次都为“陪伴”付出了“陪伴”,但自己永远都孤身一人。

老人暗指留守老人,没有语言,快乐和失望在我们眼里如此晦涩沉默。

孩子是我们,曾让老人享受过陪伴的快乐,也带着“他的财产”-鸟,离开,回到孩子圈。

鱼代表什么,我还不知道。

老人为了满足心理的欲望,杀掉了在挣扎的生命。

为了鸟,老人切了在菜板上挣扎痉挛的鱼。

一块儿一块儿的。

为了孩子,老人烤了回来找他的鸟,双腿绑在棍子上,棍子伸进火炉。

鱼曾经陪伴他,鸟曾经报恩,把虫子叼进老人的碗里。

七天,结束了。

愿我们不是那个“孩子”,老人们也不会是那位“老人”。

 2 ) 《冬》:孤独的感觉是寒冷。

完整图文请关注简书号:春逝的时光笔记。

其实我并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这部电影,尤其是在看了许多影评之后。

有人从七天的故事情节发展中解读出了基督教《圣经·创世纪》的味道,也有人从片尾梵音中听出了佛家的意义,还有人在得鸟杀鱼、得人烤鸟、老人化鸟中悟道了轮回的概念。

那么《冬》短短的73分钟究竟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出现了导演打出的这样一段字幕。

“谨以此片献给天上的爷爷”,可以看出导演通过这部电影表达的是对爷爷的思念之情。

有篇文章中提到说导演拍摄此片的初衷来自于家乡的一些留守老人,那么从这个角度去看这部电影是否更贴切呢?

白雪皑皑的长白山,老人独坐雪地里。

白茫茫的画面里只有老人的身影,寒风吹起的雪花肆无忌弹的在老人身边翩翩起舞。

孤独,就是电影的基调……雪山中孤零零的木屋,独居的老人。

每天重复着一样的事情。

将小鱼缸里的鱼儿带到雪地里放生后再钓起来,回到家放在桌子上。

老人和鱼,就这样度过白天的时光。

铺好整洁的“爱之花”枕巾,仿佛妻子仍旧生活在身边。

望着墙壁上妻子年轻时的照片孤枕难眠。

一碗粥一个土豆,饭桌上仍旧摆下两幅碗筷,仿佛这个家中还有她的气息。

有一天,在老人钓鱼的时候飞来一只鸟。

哪怕是受伤的鸟儿带给老人的也是比鱼儿更多的慰籍。

鸟儿能飞,鸟儿会叫,这些都要比默默无语只能生活在小小的鱼缸中的鱼儿更令人舒心。

鸟儿不知在何处叼来一只虫子放在老人的碗里,这些的事情鱼儿是永远不会做的。

看着鸟儿停落手指,看着鸟儿用树枝搭成的鸟窝,老人的内心涌现出更多的亲近感。

鱼儿在老人手中的刀下分成了几截,最后变为了鸟儿的食物……雪山里出现了几个孩子。

没有原因的出现以及没有原因的分离。

窥探、玩耍、交集。

其中的一个孩子就这样闯入了老人的世界里。

孩子抓走了鸟儿。

老人从开始对孩子的排斥到渐渐发出的笑声,“爱之花”的枕巾上有了主人,冷清的屋里终于有了人的对话和笑声。

鸟儿给了鱼儿所不能带来的欢乐,孩子又带来鸟儿所无法给予的温暖。

人,才是最终极的陪伴。

望着老人递过来的土豆,孩子没有接。

鸟儿在燃烧的火中羽毛渐渐的消失,终究变成了孩子口中的美味。

为了留住鸟儿,鱼儿失去了生命。

为了留住孩子,鸟儿也走到了尽头……孩子不见了。

在钓鱼的冰窟口仿佛看到了孩子的帽子。

鱼儿与鸟儿命丧老人手中,唯一的孩子消失了……老人身边不再有可以陪伴的。

雪地里,老人仿佛找到了孩子,抱着他深一脚浅一脚的在雪地里行走……又是一个孤独寒冷的夜晚。

“爱之花”的枕巾又失去了人的温度。

此刻,是无法言说的孤独。

总想留住最好的,结果就是一切都失去了。

似乎有一双年轻女人的手拭去了老人眼角的泪,墙壁上女人的照片幻化成了真人,在几十年后孤寂的冬夜里陪伴在老人身边。

被子下飞出了一只鸟,穿过房屋迎着风雪向着远方展翅飞翔……这不是一部传统叙事的电影作品。

这是一部关于孤独与思念的寓言。

鱼儿、鸟儿、孩子、老人组成了故事的全部。

没有一句台词,模糊了时间空间,影像中所表达出的韵味全靠观众自己回味。

我在电影开始不久出现墙上照片的时候忽然想起了上面这幅截图的视频。

视频中是一位网友在某条街上偶遇的一对老年夫妇。

妻子已经丧失了活动能力,看老人的穿着也许他们也买不起轮椅。

但这位大叔为了这妻子出来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选择了将妻子用布绳栓在自己身上,背着她出来转转。

电影中的老人日夜思念着年轻时就已不在的妻子,在多年时光变迁的岁月里与雪山孤独寒冷为伴。

相比电影的艺术化创作,视频中那对真实的患难与共的夫妻更值得庆幸也更值得赞赏。

年轻时那些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其实大多如同绚丽的烟花,璀璨却转瞬即逝。

那些容颜不在漂泊一生共度风雨的夕阳爱情才应该是所有人共同的追求,走到最后的才是最好的。

人生难得老来伴。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天下有情人共度一生……

 3 ) 电影《冬》意蕴的幽玄美学

“幽玄”是日本古典文论中借助汉语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学概念和美学范畴。

“幽”者,深也,暗也,静也,隐蔽也,隐微也,不明也;“玄”者,空也,黑也,暗也,模糊不清也。

“幽”和“玄”二字的结合,同义反复,强化了该词深邃难解,神秘莫测,不可言喻之意。

这种日本独特的美学源自于其对自然风土的细腻体悟。

近期上映的小众电影《冬》中,电影采用黑白默片的形式,大量空镜头和长镜头的使用,以及独特的叙事艺术都将日本美学的“境生象外,意在言外”进行了完美的诠释,在空寂引发观众的联想想象,在幽远中蕴涵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本文以日本幽玄美学为切入点,分析电影《冬》的主题表达、叙事艺术、镜头语言。

一、藏而不露的主题表达幽玄是日本美学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日本中世纪,在日本文论发展史上,其涵义也经历了确定与不确定,变与不变,可言说与不可言说的矛盾运动。

美学大家大西克礼的《幽玄论》用西方美学概念辨析的方法对“幽玄”进行分析,划分出了是个七个特征:一、“幽玄”意味着审美对象被某种程度地掩盖遮蔽,不显露,不明确,追求一种“月被薄雾所隐”“山上红叶笼罩于雾中”的趣味;二、“幽玄”是“微暗,朦胧、薄明”这是与“露骨”“直接”“尖锐”等意味相对的一种优柔、委婉、和缓,正如藤原定家在宫川歌合中的判次中所说的“于事心悠然”就是对事物不太追根究底,不要求在道理上说得一清二白的舒缓,优雅;三、是寂静和寂寥,正如鸭长明所讲的“秋空夕暮,杳无音信”;四、深远、特别是精神上的东西,不单是时间空间的距离感,而是具有一种深奥的精神意味;五、具有内在的充实性,“充实”是以上所说所有构成因素的最终合成与本质,其中凝聚着不可言传的意蕴;六、具有神秘性或者说是超自然性,指与自然情感融合在一起,深深的宇宙情感;七、幽玄具有非合理,不可言喻的意味。

最后,大西克礼的结论是“幽玄”作为美学上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以“崇高”中派生出来的一个特殊审美范畴。

就本片而言,年轻导演刑健赋予《冬》一种超脱物外的特殊气质,无论从主题思想,还是叙事艺术都有别于国内其它电影,可以说《冬》是导演刑健在中国的实验性电影,既不是纪录片又不同于一般叙事电影,它以一种全新的叙述方式,开阔了叙述新视野。

影片近乎琐碎的记录了一位独居老人的七天生活,观众不同于以往电影中情节跌宕,主题明晰,也使得这部电影具有被广泛解读的可能。

这种藏而不露的主题正是诠释了日本的幽玄美学,导演通过电影镜头语言牵引着观众联想想象。

冬日里的寒风肆意吹起的须臾白发,独坐在满天飞雪之中垂钓,往来于一片茫茫和一舍土窑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落寞,把老年生活浓缩成七天的日常,构建起了影片独特的意境与不同的主题思考。

二、不可言喻的叙事艺术电影《冬》中以七天的生活为顺序将故事串联起来,故事内容异常琐碎,老人每天的生活就是钓鱼、吃饭、睡觉。

人物设置也十分简单,我认为是一个主角老人加三个配角,分别是鱼、鸟、小孩,当配角一个个退场,也暗示着主角的毁灭。

首先出场是主人公――老人,和第一配角――鱼。

两个在冬日里孤独的生灵互相陪伴抚慰,老人单调乏味的生活中有着不可言喻的心酸。

电影中全篇无台词,放大的喘息、悲叹、哭泣搅动着观众的泪点。

电影中展现的前两天的生活几乎完全一致,每日铺床睡觉,总要铺两床,为那逝去的人整理好枕头,重重的捶几下,把被子铺的整整齐齐,舒舒服服。

故事中第三天、四天可以整合为一块,因为镜头中出现了第二个配角――一只鸟。

鸟的出现是带有自传色彩,一只在寒冬腊月里将要冻死的鸟,老人先前看到鸟,踌躇的看了几眼并没有理睬,然而当他昏倒在茫茫白雪中时,他明白,原来自己与那只鸟是一样,出于心心相惜,把冻死的鸟带回了家,此后的两天里,身侧空荡的床铺旁多了一个生命,小鸟自是有灵性的,每日陪伴老人钓鱼,老人的平淡的生活也仿佛增添了一抹色彩,钓鱼时,吹着口哨逗身旁的鸟儿。

这是全剧老人唯一的发声,也有着老人在全剧为数不多的微笑,第二个配角的上场使得第一个配角鱼的死亡,老人为了喂养鸟儿,把陪伴他的鱼杀死,生活就是这样,总是有那么多的不意想不到。

第三个配角的上场,也就是真的人――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不过五六岁的样子,他不同于其它小孩子对这个老人嗤之以鼻,更为吸引这个孩子的是一种好奇,好奇心驱使着这个孩子,在大雪纷飞的冬夜找到了独居在长白山的老人,老人刚开始并不欢迎这个孩子,推了孩子一把,任性的孩子在寒冷的冬夜推门跑出去。

老人徘徊再三,还是跑了出去把孩子寻回,剧中详细的刻画了疲惫的老人瘫在炕上,孩子认真为老人拍打着身上的雪,老人也为孩子拍打着身上的雪,这是一种关系融洽转变,互相关心的真情。

孩子吃不惯老人的饭菜,老人心疼孩子,这时第三个配角的出现,就使得第二个配角的灭亡,孩子高高兴兴的吃了烤小鸟。

然而,这个孩子终究不能一直陪伴着老人,在六天的时候孩子挥动着小手,离开了老人。

第七天为全剧的高潮和结尾,老人在白雪中瞭望着远方,出现了幻觉,臆想出了孩子高兴的朝他跑来,本无人,却实实在在的用动作临摹出了一个可爱的孩子。

一走,一跪,一摸,一抚、一抱、一看,那么认真,那么形象,仿佛真的是摄影机漏拍了什么,此片段的背景音乐采用中国古典管弦乐,哀怨动人,使人潸然泪下。

孩子真的来了,却见老人睡觉,想为老人抓一只鱼,却掉进了冷窟窿里,老人只拾的一只湿漉漉的棉帽。

老人哭了,哭的无奈,哭的绝望,耳边又响起鸟儿叫,又看到了鱼儿游,许是它们在呼唤老人,大亮的天,却铺开被子,躺进去,仿佛看到那个曾经的爱人,貌美如花的睡在他的身边,抚摸着他的沧桑。

一床被子蜷缩了一下,终究静了,飞出了一只小鸟,满天的飞雪依旧,冬日里严寒依旧。

三、意境幽远的镜头镜头语言从影片一开始,老人就独坐寒江雪中,在漫天飞舞的雪花衬托下,老人显得无比渺小,此片拍摄于长白山的冬季,拍摄过程非常危险且艰辛。

王德顺表示,车把他们拉到1500米高处之后,剩下的500米需要踏雪自己爬上去,每一步雪都会到膝盖。

王德顺笑称,“能活着回来就是幸运的。

”《冬》不仅体现在叙事艺术上采用幽玄之美,在镜头语言的组织下将幽玄在画面中彻底的贯彻、直白的表达出来。

电影中大量的空镜头,采用远景拍摄和近景拍摄两种方式。

电影空镜头的远景拍摄体现着浩瀚宇宙中北风呼啸,埃埃白雪,无论是骷锈的树林,还是层峦叠嶂的山崖,以及空荡荡的冰场,都呈现着一种朴实无华,恬淡却蕴涵无穷力量的幽玄之美。

第二种方式是电影中空镜头的近景拍摄,镜头聚焦于地面的近景,任雪粒颗颗扑打在镜头之上,虚化白茫茫的远景,用一种更为精细的拍摄方式,诠释着冬日的凛沥。

也是这些空镜头的自然景象,展现给观众一种幽玄之美,品味境外之意才是这凄冷的雪所表达的。

电影中对景物的描写还大量使用长镜头的方式,长镜头不打断时间的自然过程,保持了时间进程的不间断性,与实际时间、过程一致。

为了避免长镜头的枯燥乏味,镜头语言也强调了电影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和剪辑。

大雪中老人平铺在雪地里的双腿,冰窟窿里被寒风吹着晃动的钓鱼线,自己鱼缸中来回游动的鱼。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第七天,老人臆想孩子回来,长镜头拍摄的方式,老人位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完整的呈现了一个独居老人对于亲情的渴望。

四、结语电影《冬》的幽玄美学蕴涵在叙事的全过程之中,也体现在镜头运动和画面构成中,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台词,也未曾直接表达出电影的主题内涵,一种超脱物外,又贴近现实的叙述,完成了幽玄美学中话外有话的表达,在人们的感悟和想象中,产生了对于老人独居思考。

《冬》这部电影,表现了年轻导演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亲民理念,影片的成功在于将幽玄之情不露痕迹的流露出来,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思考。

 4 ) 老人式的孤独没能hold住《冬》的深度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人式的孤独没能hold住电影深度放映结束后我提了两个问题,1.电影呈现的视觉场景让我想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导演选择了冰天雪地是否有受此关联的灵感?

2.电影题目为什么叫“冬”?

可惜导演不在,不能给到我答案。

我为什么会提出这两个问题呢?

因为影片结束时出现字幕“献给爷爷”,之后有人分享感受时也提到了老人的孤独,这大概就是导演想表达的“老人的孤独”,因为老人和萧肃的大自然画面,观众成功的领略到了导演传递的“老人“和”孤独“的主旨。

影片中文片名取名叫“冬”,冬有萧条之意,跟生命老去关联性很强,垂垂老者往往又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回忆各种往事,子女忙碌,很容易爆发精神危机,孤独感很强烈。

但我觉得只是“老人的孤独”是撑不起电影中让人心生敬畏的大自然寒雪选景和蒙太奇拍摄手法的。

为什么呢?

如果只是拍老人的孤独,为何不放在偏远地区、因为子女各自成家生活而导致荒芜的村庄画面呢?

我相信在荒芜的村庄背景里,老人式的孤独,会展露无疑。

但可能因为导演印象深处直觉般的对美感的追求和对于文艺片力求展现出文艺片特质(即深刻)的要求(个人胡乱猜测),导致他选择了冰雪皑皑的大自然。

那么在这种环境中,把老人换掉,放进去一个年轻男人、女人、老太太或小孩,任何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天与地白茫茫的世界,透过电影屏幕迎面而来,我相信观众第一感受也是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孤独感”。

这种是在大自然中,在作为“尊贵的”万物之灵的人类没有群体同伴、单独面对自然的渺茫的孤单感。

没有同伴的回应,甚至没有多的鲜活的生命,更别提情感连接和精神的寄托,(所以才有他先后把鱼、鸟、小孩当做陪伴对象,他也是按照生命形态一个比一个高级进行选择的,为鸟杀鱼,为人杀鸟)。

这是孤独,但不再是“老人式的孤独”,这是直面生命和灵魂深处的孤独,这种“孤独感”是更深刻而任何人无力抵挡的。

很遗憾,这种深刻的生命和人性的孤独感在电影中呼之欲出,但是导演没有表达,因为他选择了表达老人式孤独。

老人的孤独也并没有不妥,它和人性的孤独比起来,也没有高级低级的分别,只是可惜了这部影片呈现出来的深远立意。

但是作为导演处女作,仍然大赞。

很好奇导演首次作品给自己树立了这样一个高起点之后,下一部电影及以后拍摄的电影题材会是什么类型,以及效果会如何。

接下来再谈影片中带给我的启发,当多次出现老人一个人时,我想到了我曾经向往自己遁入人烟稀少的地方,想切断与他人连接后进而自我对话、自我修行、“顿悟”。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被放置在这样一个人的场景,长时间下来,我不敢保证,我是否表现得会比这位老人更好。

没有电脑、没有纸笔、再多的思想和闪耀的灵感都无法被表达,更无法交流,时间一长,绝对会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自我“我是谁、在哪里?

为什么在这里?

来到这个世上的目的是什么?

有什么意义?

” 失去了同伴,失去了情感上的连接,生命出了大片大片的孤独,毫无任何可施展之处,这时恐怕会被逼疯成精神错乱吧。

所以,尽管我们在俗世中遇到麻烦、遇到各种让我们疲惫的事情,想到远离这一切,想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不被人情事俗束缚,当然没问题,可以自己寻找一个心灵避难场“容身之处”来调息自己。

但这是暂时性的,自我独处结束后,还是应该敞开门投身于生活里,活在爱里,活在与他人建立关系里,活在能够与他人连接,或生命、或情感精神、或思想。

当然不需要在关系中生活的人,逆人性者非仙即妖,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在同伴之中照见自己,看到与被看到,关注与被关注到,从而知道自己是谁,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等。

身边所有一切与我们关联的人,和我们有情感联系的人,都值得我们去珍惜。

 5 ) 象征的迭代与回归

黑白电影《冬》将情节的时空背景抽象化,讲一位在雪山上独居的老人,先后与鱼,鸟和孩子相伴的故事。

片中的重复性镜头是老人入睡前的仪式:摊开铺盖卷儿,整齐地码上亡妻的被褥,故事从人物内心这一缺失的空间展开。

垂钓的老人夜晚与鱼的相伴,第二天将鱼放生。

空手而归的夜晚,老人随着摇曳的烛光焦灼地辗转反侧,一伸手,打碎镜子,音乐也戛然而止。

鱼与老人的相伴在影片中以模糊的镜像呈现,直到雀跃的小鸟与老人有了视线的交汇和神态的交流,老人为喂鸟杀了鱼。

结识捕鸟而来的孩子,二人在炕上嬉戏打闹,老人将孩子安顿在亡妻的被褥中入睡,为孩子杀了鸟。

然而苦苦追赶之后,找到的却是落在冰窟窿里的孩子的帽子。

老人抚摸着无形的孩子,孩子的不在场倒出老人欲念的虚幻,成为情节的转折点:空屋里的鸟叫,游鱼的身影和空空的鱼缸,彷佛对之前情节的否定。

老人抬起头,影片再次着眼于亡妻的旧照,亡妻抚摸老人的脸……如果说影片开场,妻子的被褥意味着老人内心的缺失与渴望,而此时出现的亡妻则是在这(未)发生的一切之后更为具体的慰藉形象。

老人杀鱼刀的把手正是鱼的图案,彷佛由缺失而展开的找寻过程中,欲念的两面。

向伟大的作品致敬。

 6 ) 唯有孤独是永恒

华语电影节第二场之《冬》–人生第一部默片,很惊喜。

摄像和美指以前一定是学国画的,每一祯都美得像幅水墨画,恨不能截图拿回家做桌面。

剧组不容易,大冬天在长白山顶风冒雪工作,简直是用生命在拍戏啊!这是一个轮回的寓言,讲述得略显刻意,有点像大学生作品。

不断地牺牲旧爱来取悦新欢,只为在孤独中换取一点长久的慰藉。

杀鱼喂鸟那段触目惊心,钝刀子发出的吱吱声让我厌烦又恶心,到了老人在雪地中哑剧般抚摸幻想中的孩子那段时,我心里却只剩疼痛与怜悯。

谁能苛责茫茫天地间一个孤独的老者呢?也根本无人苛责。

然而这最后的七天,从一人起也必一人终,当灵魂化身为鸟钻出茅屋飞向雪山,我恍惚看到雪山下,冰湖中央,仍坐着一个独钓寒江雪的老人。

 7 ) 刻意的孤独

文/梦里诗书极简的剧情构思,黑白的无声哑剧,作为邢健导演的处女作,《冬》虽有着镜头层次匮乏,剧情沉缓的不当之处,但却以王德顺出色的演技功底和电影别开生面的内在表达,在一个寓言故事中将人性的孤独与贪婪得以彰显。

老人、小孩、鱼和鸟间的故事是《冬》剧情的脉络,而长白山的漫天飞雪则在伊始便渲染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悲凉基色,电影七天的时间设定里,第一天老人钓鱼回家过夜,第二天将鱼放生,第三天救了小鸟,第四天小鸟成为了老人的陪伴,第五天老人杀了鱼给鸟吃,第六天老人杀掉了鸟给小孩吃,第七天小孩离开了老人,以孤寡老人为引所蕴含的人性哲思,将一种极致的孤独,丝丝入扣渗入人心,而在这孤独之中所酝酿的贪婪则更为耐人寻味。

依次出场的鱼、鸟、小孩都是老人在孤独中的精神支柱,但这种精神支柱对于老人而言并不是出于一种真正的爱,而只是如同一件解乏孤独的玩物,当有鱼时,垂钓成为了孤独的出处,但当有鸟时,鱼的死却可以成为博取鸟的欢乐,而当小孩出现时,鸟又成为了盘中之食,最终小孩的离开又形成了一种复失的苦楚,《冬》对喜新厌旧这种贪婪的呈现,是介于孤独之中对人性恶面的反思拷问,形成了电影独出机杼的艺术表达。

对《冬》的观感,不经想起了令一部给我极其深刻映像的电影《都灵之马》,对比这部同类型的大师之作,《冬》在镜头美学上的造诣远不及前者,对黑白电影那种急需层次意境表达的匮乏,使电影在意境的营造上欠缺惊艳之处,这也造成了很多本因为人回味深远的地方,最终只是成为冗长的附加,在简短仅78分钟的时长里,电影尚且给人一种“空”的观感,便可见导演对于镜头表达力的欠缺是此片问题的根源,可以说如若没有王德顺在电影中非常出色的情绪表现,那么电影可能远不会有这样较为中肯的成片。

未有与这样一部对艺术表达极具苛求相匹的功底,使《冬》中虽然有着自已的独到之处,但那关乎人性的意蕴,却无从得以光影艺术的回味悠长。

 8 ) 善的向往 恶的存在——浅评青年导演邢健新片《冬》

《冬》是一部值得探讨研究的作品。

影片的缘起是青年导演邢健对于社会现象中留守老人的关注,然而,这并不是一部社会意义上讲述留守老人的影片,导演对于自身童年生活的记忆可以说是这部影片的影像来源。

而对于影片精神层面的探讨,则是对于人性“本善”抑或“本恶”的探讨。

   影片是一种“失语”的表达。

“失语”的设定可以说是一种思考的形态,故事中的人物设置很简单:老人、小孩、鸟和鱼,老人和小孩在整部影片中几乎没有一句台词,这使得故事开始时老人的状态延续到整部片子,声音的处理没有语言的表达,只是人物在故事中行动的声音,配以刘索拉老师编配的古琴乐,整部影片的情绪节奏在七个轮回中淡然而轻巧,在看似沉闷的表达中感受那细微的张力,不是爆发,而是渗透。

导演似乎有意将矛盾冲突淡化,在平静中如蜻蜓点水一般的激起涟漪,延展开来,无边无际。

   影片用上帝创造世界的状态探讨人性。

西方世界的宗教文化中,上帝用七天创造了这个世界,《冬》这部影片也在无意间讲述了一个“七天”的故事:第一天老人钓到鱼拿回家过夜;第二天老人将钓到的鱼放生,没有钓到鱼,第三天老人还是没有钓到鱼,但是救回了小鸟,第四天,小鸟陪老人钓鱼,小鸟取代了鱼;第五天老人把鱼杀了给鸟吃,小孩被老人接受;第六天小孩取代了小鸟,老人杀掉小鸟给小孩吃;第七天小孩离开老人……    影片中简单而清晰的故事脉络,就像是一个童话或者说是一个寓言故事,就像格林童话《金鱼和渔夫的故事》,又像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海内南经》中“人心无足蛇吞象”的故事,讲述着人性中的贪婪,在这种贪婪的促使下,人性中的“善与恶”犹如硬币的两面,彼此对立却又融于一体。

   黑白世界的混沌与清澈。

这部影片采用的是黑白片的表达形式,而影片中故事的发生是在被白雪覆盖的大山中。

这与导演小时候的记忆有着一定的联系,邢健在与我聊天时提到,“小时候下雪天,大雪将周围覆盖,大人们是在雪里摸索着挖出一条路,自己就像是在战壕中穿梭着去上学……”对于雪的情感可能是是对于“纯粹”的追求的由来。

导演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也聊及对于“纯粹”的困惑,所有的创作他都尽量的摒弃世俗外相的参与,尽量的保留最为本质的纯粹的东西,这无疑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冬》这部戏能够请到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德顺老师出演,对于这部戏来说是一种恩赐,王德顺老师78岁高龄在零下二三十度的长白山进行表演创作,条件十分艰苦,风雪漫天的拍摄环境,是的剧组在拍摄中困难重重,杀青之后,大家回忆那段拍摄经历都感觉到后怕,可以说这是在用生命拍戏。

   作为年青一代的电影导演,邢健在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中客服了环境的恶劣和资金、人员上的各种问题,能够展现给大家这样一部作品,无疑是非常值得钦佩和肯定的。

   有人曾经向邢健问道这部影片与金基德电影的关系 ,也许是因为有“失语的”表达,邢健只是说,这部戏是在2009年就开始进行创作,最终拍出来的东西跟原来想在构架上基本没有太多的变化,只是在细节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提及关于这部影片今后的成绩时,邢健还是表达了多年来自己对于电影的热爱还是那句话“自己选的路,哪怕是跪着,也要把他走完。

      猛子    2015年1月

 9 ) 爱在当下,被用旧爱祭奠新欢。

旧爱祭奠新欢。

因为旧爱,不是真爱。

否则怎么舍得这样做。

那不过是孤独的陪伴吧了。

如果有可能,请尊重你的旧爱,因为你蔑视了爱是双方的,不是你爱,而是因为对方也在爱,而且爱的那样努力。

每一份爱的存在都是唯一的,因为上帝想告诉你,爱在时,请珍惜,不要去复制或者追逐逝去的爱,尽心感受现在的爱,这是对过去最好的尊重,对现在最好的真心。

而且,爱只要存在,怎么会消失,消失的只是那些承载的物质实体罢了。

我想,这就是感受的力量吧!

 10 ) 演绎孤独

整部影片都没有一句台词,安静的可怕,只有老人的笑声与哭声,小鸟的啼叫声,大风呼呼吹的声音。

老人早年丧妻,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活着,晚上睡觉却坚持铺两床被褥,想象自己的妻子还在,在寒冷的冬季,显得分外孤独,他先跟鱼儿作伴,天天去垂钓,一样能多找一些鱼儿,然后跟小鸟作伴,最后跟小孩,为了喂养小鸟杀了小鱼,为了讨小孩欢心杀了小鸟,却在苦等小孩中绝望,他在茫茫雪地里那孤独垂钓的身影,那想象小孩在而抚摸拥抱小孩的场景,让人忍不住的心疼,最后以为小孩死了,悲痛欲绝地哭泣,那沧桑狼狈的模样触动人心,把孤独演绎得栩栩如生。

《冬》短评

冬天与老年迟暮。写意美。可惜内容过于空洞,纯靠着表演和空镜头推进和凑时长,其实凑到73分钟已经很不容易了,上映标准不是85分钟吗?

8分钟前
  • kakakarl
  • 还行

尽管大片留白的雪景提升了画面的美感,但是后期调出来的黑白色调、廉价的打光,让这部电影居然散发出了电视剧的质感。故事、运镜都显得功力尚浅。老实讲,虽然我对贝拉塔尔不感冒,但就这部片体现出来的水准,还都灵之马呢,差了贝拉塔尔十条街。

10分钟前
  • Breeze
  • 较差

年轻人,装逼可以,但请别苦了老年人

13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较差

黑白默片,很有水墨画的意境。其实就是讲的当今“空巢老人”的处境,孤独得有点残忍,“钓鱼放鱼是活之寄寓,杀鱼喂鸟,杀鸟喂孩,孩钓鱼给老翁罹难,老翁化鸟,是禅的轮回。”

15分钟前
  • Lucas刘
  • 推荐

寓言故事,文艺得有点儿过了,即使现在王德顺再火演技再靠谱,也应该不是这么个消费的方式,

18分钟前
  • CobraCB
  • 还行

纯艺术片。

21分钟前
  • 小妖哪里跑
  • 力荐

和金基德的 春夏秋冬又一春 好像 都是全片无对话 金的电影是小和尚在鱼 青蛙 蛇身上绑石头 刑就是老人杀鱼杀鸟金的电影是03年出的 感觉金的电影更有寓意和意境

24分钟前
  • 庸人恋阙
  • 很差

画面的确很美。王德顺老头很有气场,哪怕从头到尾没对白。导演风格很明显,却很空,洞。

28分钟前
  • IRA
  • 较差

千山,过于直白了……

32分钟前
  • 旅行者二号
  • 还行

真正的“眼睛里都是戏”。

36分钟前
  • 没有枪的牛仔
  • 推荐

像法国艺术动画

40分钟前
  • Hushnore
  • 还行

啥JB玩意,负分滚粗

42分钟前
  • 使命召唤
  • 很差

2015.11.10 @芳草地卢米埃 有些电影还是不拍出来贡献比较大…拍出来就多一次拙劣的模仿。(有没有必要要吃这么多土豆?!)

46分钟前
  • Ma Jolie
  • 较差

追逐的人生,人们没有什么不同。

48分钟前
  • 大白
  • 推荐

导演有点太装逼==

49分钟前
  • 猫头鹰想睡觉
  • 很差

故弄玄虚罢了

51分钟前
  • 爱谁谁
  • 较差

如果说路边野餐是充满诗意的电影,冬就是一篇黑白无声的寓言故事,冬日水墨山水画卷,铁笔银钩凌厉叙述,整体框架太过硬了,对恶的探索太直白不过也算国产片里难得的一次尝试,王老爷子演技大赞,古稀之年尚能如此精彩,不简单。3.5。

56分钟前
  • 西决
  • 还行

导演您好自恋啊

58分钟前
  • zeïn
  • 很差

观感有点怪。独处时,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即便排遣孤独,也保有互不伤害的底线;而人缔结了关系后,产生了需求,就对自然造成侵犯。然而首尾呼应出的是对过往感情的怀缅。有割裂感。作为一个寓言故事,意象的刻意之处倒无可厚非。王德顺演得确实好,动作细节精到。影像上也不错。3.5

1小时前
  • 居无间
  • 还行

《都灵之马》的调调,不过还是没能看下去,太作了。

1小时前
  • 馮小墨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