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Elegies

主演:许鞍华,黄灿然,廖伟棠,淮远,饮江,邓阿蓝,马若,西西,也斯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3

《诗》剧照

《诗》剧情介绍

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许鞍华导演大学念文学时主修诗歌,感其解忧纾困,于是便一偿多年心愿,好好拍下香港的诗文风景。 电影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录许鞍华导演亲自拜访多位香港诗人好友,如淮远、饮江、邓阿蓝、马若等会友论诗;并借用资料影像及照片,追怀已然离逝的西西和也斯。而整部电影的重点就落在第二部分已移居深圳,性格自由率性的诗人黄灿然及第三部分在台湾忙于讲学兼顾家庭,积极入世的诗人廖伟棠。香港诗或香港诗人宛如边缘的小草,在生活压迫挣扎的同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特工斗牛犬之女画春功之书中自有颜如玉鬼租客酷毙了谁说我们不会爱2UFO皇女瓦尔古雷星灵节的新娘坂本日常围栏外的HappyEnding刷新3+7致亲爱的孤独者秋想与春一起吃饭第二碗!致命核料骇人来电儿童食堂不凡之路夏老师的日记晴晚之林蚁人2:黄蜂女现身“骗骗”喜欢你祕密的午后旅馆闹鬼山寨小萌主心居外来媳妇本地郎之春暖花开走进黑暗第二季太阳与波莱罗鳄鱼男孩阿洛丈夫得了抑郁症犯罪心理第十一季

《诗》长篇影评

 1 ) 这部影片是致香港的一首情诗

还有多少人记得中国香港文学?

纪录片《诗》讲述的是中国香港的诗与诗人。

这是一部属于香港诗人群像的记录影片,导演许鞍华采访了多位诗人好友,通过香港诗和香港诗人的视角展现了香港的另一份生命力。

比起香港电影,香港诗的存在并不算起眼。

但有这些诗人的热爱与坚守,让香港文学得以保持鲜活。

“其实香港很多人写诗”,他们写的是诗,也是香港与香港人。

决定成为诗人,便意味着决定一无所有。

这一说法听起来很残酷,但却是现实。

过去,香港有过多少诗人?

现在,香港还有多少诗人?

“经济流亡”的大潮之下,片中的一个诗人去了深圳,另一个诗人去了台北。

这个微妙的剧情走向,暗示了香港诗的未来。

影片最后,被问到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导演给出的答案是,小时候念过的诗是她的护身符。

不考虑观众,不考虑资金问题,如果还有很想拍摄的题材,她心里的第一位就是香港的诗。

看到最后就会明白,其实这部纪录片本身就是一首她写给香港的情诗。

 2 ) 许鞍华、黄灿然:关于《诗》

关于英文片名Elegies许鞍华:“片尾出现鸣谢的时候,有个画外音,是我在读诗。

由于这个时候不适合注明诗的来源,所以很多观众不知道这是谁的诗。

这是黄灿然的《哀歌》之七的片段,在影片里黄灿然的部分已经读过一次了。

为什么电影英文名叫做Elegies而不是Elegy呢?

那是因为黄灿然的《哀歌》一共有七首,英文名就应该叫做Elegies。

”(在《诗》第二场放映前的发言,2023.4.2)关于这部记录片黄灿然:“得知许鞍华要拍香港诗的记录片,我的感觉是很奇妙。

以她的年龄和名气,可谓德高望重,而她拍的题材,是所有香港事物中最没人知道的。

就像在黑暗的广场上,一盏聚光灯聚焦于一棵小树下的几株青草。

”(在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幕典礼上的发言,2023.3.30)黄灿然:“这部记录片虽然拍的是几个香港诗人,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关于香港诗的电影。

尤其是从我近年的接触来看,现在香港有一批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青年诗人,他们的前途是非常好的。

趁这个场合,我希望这些诗人能够有更多机会,包括在报纸杂志发表诗、谈文学,在机构和大学有更多关于诗方面的空间和可能性。

”(在《诗》首映前的发言,2023.3.30)

 3 ) 一些呓语

看完了许鞍华的《诗》,本想直接睡了,但想还是说几句吧,权当为了忘却的纪念:1.本以为这会是一部形神皆散的作品,怕自己会迷失在诗词中,而与画面脱节。

但结果并没有,每个诗人就像传递奥运火炬一样,用他们的话,他们的诗,他们的日常,把火炬逐一传递,直到最后点燃了火坛~ 以前看许鞍华的电影,她总有藏起来的感觉,把意义交给画面。

这次幻觉中她变成了在广场大声念诗的人,有种喧嚣的宁静。

这种感觉就好像你点了一杯水;初尝有点苦涩,像是浸泡一宿的冷茶;再喝,又有种林雪加工过的港式斋啡,苦甜掺杂;你再喝一口,好像被百年烈酒撕开了喉咙往里跳,眼睛都要冒出火来;等你喝完了,突然杯中又只剩水滴。

2.还是接上文,她是说了诗,但她不仅仅是在说诗,最后她还是在说诗。

这个扣题就很有意思。

3.诗人在深夜坐巴士浏览街景那段很感人,有过深夜加班的人都会很有体会/中间的一段镜头+那杯咖啡+那个火车+那段钢琴独奏+最后的那一秒沉默都是神来之笔。

4.你问我为何眼含热泪因为~5.共鸣那段看哭了,让我想起了唐涤生的"文章有价"6.看的时候我想起了《宇宙探索编辑部》《阳光灿烂的日子》《南海十三郎》《Once》《天使爱美丽》还有一个没人看过的电影,主角最后睡在了脏乱舞厅的发霉沙发上,脸上游荡着五光十色的彩光7.看完电影心满意足,我怀抱诗集,去找前人述心声了~

 4 ) 那脱手的鼻毛

#BFI 纪录片,镜头主要聚焦在两位诗人黄灿然和廖伟棠身上,以两位不同去向的港人的态度和观点阐述两种未来,两人的哲学观点结合导演的镜头语言交织构建出了一首不算完美但足够真诚的散文诗,影片没有提及香港,却全是香港,就如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说的,离港的港人视角即使无法展现“真实”却也可体会其中感受。

黄灿然的“经济流民”的部分太喜欢了,不光是他整体松弛的态度,更多的是他的哲学理念,以极其通透的思想表现出了一个诗人的对生活的观察和该有的傲娇,尤其是他那部分结尾的处理,以朗读诗的形式展现过去写下的香港对照画面上许鞍华以搬演形式展现的现在,不光是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也似乎是诗该有的样子。

这部分让我想起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没有一个人能跨入同一条河流两次“,因为人和河流都不同了,而黄灿然的和许鞍华的诗仿佛是河流中的锚定物,固定了一个空间的刹那。

廖伟棠的冇政府的部分则是另一个方向,影片同样的生活和工作,但明显感觉授课部分的力度更强,解读诗句的同时表达的内容也似乎阐述着他哲学,左右的互搏,诗的入世,我无法理解春天花花的意义,但也能听出其中的对于变化部分的观察,就如同他所说那重复的疑问,他是否还要重复?

不过感觉重复不是重点,重点似乎是重复的理由,萨特所说存在先于本质,他解读是不变与变化,似乎也可以看出他诗的背后自己的面孔。

视听上,访谈形式,多镜头切换,结尾处的摄影师入境切镜头不咋喜欢,非常喜欢的是搬演的部分和倒放的部分,一个结合时间的变化,另一个对于过去的怀念,与诗的结合效果太棒了。

有些可惜的是两位诗人的联结讲的较少,一笔带过的有些不够过瘾,不过黄先给了答案后再看廖问问题还是逗趣了一些。

看完电影跟小伙伴站在门口讨论了好久,有小伙伴喜悦之情难以抑制,有的感觉那种松弛的状态很大程度不同于瓦尔达最后那部电影的私密性,认为整部作品的开放程度非常大。

我则是非常喜欢其中的哲学思想。

看完电影后再去思考感觉就如同那松开的鼻毛吧,在想找观影时那灵光一现确实难了些。

 5 ) 诗是一个动的东西

诗太好了,不只这部纪录片,同样赞叹生长于此的每一首。

粤语是真的悦耳,动听到温柔地浸润内心每一寸,尤其最后廖伟棠念诗时我全神贯注,反复咂摸每个字的发音。

色调和节奏都淡,觉得就这样看着睡着也好,不会有任何遗憾,也明白我是不会睡着的,因为在诗里面。

从黄灿然开始的后半段影片来到了所谓重要部分,喜欢他译的诗,但不代表喜欢他写的每一首,承认那些对所见所闻的思考和写下的美好,但是太近了,近到没有距离反而显得更远,在诗里我正想躲避这种日常。

许鞍华和他谈起他的忧郁症,他说“我整个人要指挥身体向后,因为身体会随时这样飞出去,不是跳出去”,曾有类似体验,整个生命在那段时间仿佛只有一种关于死的冲动,我会冲出去,会像在头脑里演练过无数回把手机从窗户丢下去一样我要把自己的身体丢下去,于是暂停下来试图舒缓情绪,用想去回返和消解。

喜欢廖伟棠的认真,首先喜欢那首《寻春田花花幼稚园不遇》,使我想起两年前和朋友一起在饮品店看完那部动画,多可爱。

他谈到存在的动态,本身作为一个变量是萨特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能动性。

他说写诗的人就是在寻找这个变量。

“诗在一个人最无助 最失败 或最孤独时才真正发挥作用”,承认这句话所包含的一切,包括作者的写和读者与诗的相遇,读者的境况,二者间奇妙的吸力。

真的,使我内心多么坚定,使我对生命多少热爱,从少变成多,这是诗的过程,是诗带给我。

最后谈策兰《一片叶子》,当廖伟棠念出“如此多说过的”,仿佛心和这句话、这首诗一起尽了,就是进度条的末尾,无法往后更进一步。

有这样的纪录片真是太好了。

感谢诗和所有人。

 6 ) 无缘内地上映的华语好片,提前预定“年度十佳”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总是容易忽略身边的美好。

从城市到诗歌,仿佛中间隔着遥不可及的星河。

而最近有这样的一部作品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提醒我们停下脚步,感受生活中的诗意。

它不仅是对香港新诗的深情致敬,更是对诗人生活状态的真实记录,以及对诗歌与生活、时代共振的深刻探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意,走进——诗导演:许鞍华主演:许鞍华/黄灿然/廖伟棠/淮远/饮江类型:纪录片上映日期:2023-11-23(中国香港)片长:101分钟又名:Elegies

《诗》作为一部纪录片,其观影体验是亲切而无门槛的。

许鞍华巧妙地将诗歌的语言转化为影像语言,用日常生活的切片再现了作为对日常生活的表述的诗歌。

在《诗》中,许鞍华没有将诗歌局限在文学的范畴内,而是将其扩展到了影像艺术的领域。

文字媒介的诗歌,通过旁白、画面和配乐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韵律,让观众感受到诗歌与影像的和谐共鸣。

她用镜头捕捉了香港诗人们的生活状态,记录了他们创作的过程,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生命力。

这种跨界的艺术尝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也为影像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学时代主修诗歌的许鞍华,在电影的道路上默默耕耘了多年。

在四十年的电影导演生涯中,许鞍华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执导了包括《女人四十》、《桃姐》、《黄金时代》和《明月几时有》在内的近三十部剧情长片。

凭借这些作品,她荣获无数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殊荣,并荣获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明月几时有》剧照《诗》是她长久以来的心愿之作,这份心愿如同连绵不绝的山脉,与她内心深处紧密相连,情感纠葛至深,难以轻易割舍。

她深知,将这份内心的愿望转化为影像,稍有不慎,便可能让个人情感泛滥成灾。

2021年,在疫情导致众多电影项目暂停或推迟的背景下,许鞍华却在这个时刻悄然启动了她的小型拍摄计划,最终完成了以诗歌和香港诗人为主题的纪录片《诗》。

这部作品不仅是她对电影艺术的又一次探索,更是她对内心热爱的一次深情致敬。

在观摩了《他们在岛屿写作》和《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等作品后,许鞍华更加坚定了用这种形式来探索诗歌与影像结合的可能性。

她选择了一种随性的叙事方式,让素材本身引导她和电影走向未知的领域,探索内心深处的诗意与影像的无限可能。

在影片的尾声,许鞍华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不确定与努力:她并不确信自己是否完美地捕捉了诗的精髓,但她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香港,这个高度资本化、国际化的地区,似乎与诗歌这种“反经济”的存在格格不入。

然而,《诗》却展示了香港诗歌独有的生命力。

电影的第一部分,许鞍华将镜头对准了淮远、饮江、邓阿蓝、马若等一众香港诗人,深入探讨他们对“诗”的个人理解与感悟。

她不仅捕捉了这些诗人对诗歌的独到见解,也收录了已故诗人西西的珍贵影像与声音,让这些片段成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在香港这座人口密集、地域狭小的城市中,当代本土诗歌自然地融入了浓厚的都市特色。

诗人们常常将城市的日常饮食、街头巷尾等生活细节融入诗行,以此洞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表达出超越文字的深远含义。

正如西西在影片中所言:「我不熟悉乡村的宁静,也描绘不出天堂或地狱的景象,但我能够书写我所生活的城市。

」在《诗》中,诗人们通过捕捉城市中不断变化的景象,表达了他们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与思考。

马若表达了他的诗歌理念:「描写山水不一定要与自然景观直接相关,诗歌也不一定非要涉及政治。

我的诗来自内心,是我情感的抒发,即使看似与所描述的事物无关。

」淮远在影片中朗诵的《天堂无雾──悼戴天》更是以简洁而深刻的诗句,传达了他对香港变化的复杂情感:「站在九龙,我看不见香港;五十三年后,站在香港,我依旧看不见香港。

」这不仅是对变迁的感慨,也是对身份与归属的深刻反思。

而后,许鞍华的脚步远至深圳与台湾,寻访那些将生活迁至他乡的香港诗人黄灿然和廖伟棠,记录下他们的诗意生活与创作旅程。

通过《诗》这部纪录片,许鞍华挑战了香港作为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向世人展示了香港诗人的才华与创作出的感人诗篇。

黄灿然和廖伟棠两位诗人的生活状态,虽然迥异,却同样体现了一种共有的离散经历和城市记忆。

影片中,黄灿然的深圳生活和廖伟棠的台北经历,都反映了香港人在外地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香港这座城市的思念和牵挂。

镜头下的黄灿然是一位性情中人,他反复念叨着,诗人应当有意识地摒弃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他的这种“努力不赚钱”的生活哲学,让许鞍华不禁开怀大笑。

在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幕典礼上,黄灿然发言:“得知许鞍华要拍香港诗的记录片,我的感觉是很奇妙。

以她的年龄和名气,可谓德高望重,而她拍的题材,是所有香港事物中最没人知道的。

就像在黑暗的广场上,一盏聚光灯聚焦于一棵小树下的几株青草。

”「共你凄风苦雨,共你披星戴月……今夜我在码头烧信群魔在都市的千座针尖上升腾我共你煮雨焚风,唤一场熔炉中的飞霜/咄咄,我是一个人,在此咬指、书空」。

黄灿然的诗句与他在巴士上层俯瞰城市的影像相互映衬,展现了诗人孤独而又坚定的身影。

在《大角咀寻春田花花幼儿园不遇》中,廖伟棠的诗句与香港街头的景象相互交织,传达出一种沉静而又迫人的力量。

「别来无恙吗?

这是另一个香港。

走在唐楼间漏下的阳光中看纸扎店里唱红梅记。

那些透明的身体里有心那些烧鹅有灵魂窗有扑翼声。

」他的诗中有很多混杂的意象,这些意象在香港的街头可以感受到它们是并存的,开始你会觉得它们很混乱,但慢慢你会发现它们是有机生成的。

这种影像与文字的对话,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也拓展了影像艺术的表现空间。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他们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香港这座城市精神面貌的反映,以及对诗歌的爱与执着。

所以「诗」究竟是什么?

《诗》中的廖伟棠在一场讨论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论坛中讨论「在诗里面抵抗,或者用诗去抵抗」的可能。

或许「诗」便是辛波斯卡笔下的那般——「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的暧昧不清的却无比坚决的抵抗。

*本文作者:浅浅

 7 ) 打倒象征主义,活生生的玫瑰万岁

太喜欢太喜欢!!

作为一部纪录片,廖伟棠部分日常生活镜头极少,课程作为镜头很难分清自己在看电影还是上课。

但不妨碍打了五星,胜在内容还有我对诗歌的感觉。

前几年看过一点廖伟棠,《我偏爱读诗的荒谬》,书店太贵没买,但很喜欢,偷偷的看了几首。

看简介片子有讲到他更是想看下去。

黄灿然部分规矩的从个人故事讲到生命自杀 经济流亡 母亲 最后到香港,乖巧老实的故事线,相比廖伟棠他的文风明显是更白话 、“直挺挺”的浪漫。

很有名的一句,作为阴谋家,活在阴谋的世界里,其哭可想,其乐可想。

一个时尚酷拽的人,反倒是笔锋锐利正可以踏踏实实的扎在香港的泥土里,这是夜以继日的抒情诗人。

我看了一下笔记,黄的部分香港本地人也许会更爱一点,共同的记忆碎片产生共鸣,黄就是为香港而存在的,他的诗都是香港的诗。

我作为内地人比较难共情Ann所讲的小时候的诗拯救了我,所以这就是给诗拍的,诗的纪录片。

廖伟棠部分,导演摄影甚至是摄影规划通通暴露在观众的视野,本不觉得是一部私人影像,现在倒觉得是了。

“打倒象征主义,活生生的玫瑰万岁。

”这句话听的浑身发麻,大部分诗歌辞藻堆叠,为了隐喻撂上几个空洞的词儿:城市 自由 银河。

虚伪。

后又提到“绝对隐喻”的概念,隐喻的本身就是表面,表面不需要过多的公式分析就可以直指深刻,这给我的感觉极像剪刀石头布…你提前知道对方要出石头,但不确定他是否真诚,此时你的脑子在斗争中思考,他是否骗我?

我如何应对?

读一首好的诗,可以确信笔者足够的诚恳自信,那么可以直接搬出包袱应对,把诗歌裹的满满的;若是一首不好的诗,光去寻思笔者怎么设计的,被玩弄于股掌间的眩晕中也得不到正确答案,剪刀还是包袱?

或许最后会出个石头保平,放弃分析,或者字面理解。

(诗歌没有正确答案,此处的“正确答案”是笔者写诗的初衷。

片子收尾在廖伟棠课堂上的“沉默”主题,现在不是一个黑白分明的时代,隐匿在网络显示背后有战争 肮脏的 绝对错误,但都隐藏在高楼下,我们谈什么都像是在犯罪,“那我们还要谈吗”?

抛出一个这样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 要谈,我们永远有话可说,虽然他不能带来任何改变,几十年前 这个问题早已被提过但在当时就化成了空气,这都是尴尬的事实。

那也要说!

若不说,处在欢愉中的人类会背叛当下劳动中普通的人群,若不说,活生生的玫瑰也将没有存在的意义。

美好不能代替其他的存在不知道Ann的落点是否在这,或者我想多了。

个人的看法,上次写这么多的片子是啥我都忘了。

 8 ) 诗中的香港

看似谈的是诗歌,实际许鞍华的纪录电影《诗》,是对于香港的一种复杂情怀的感怀与抒发。

诗歌中的香港,在几代诗人不同的视角里,幻化出带着灵动光彩和寥落飘隐的韵味。

从几位知名香港诗人对于新诗的创作与观察来做开端,用黄灿然与廖伟棠的两种创作状态与生存状态的形式做对比,组合起香港的不同诗意,还有不同诗意的香港。

Ann导是真爱诗歌的,正是因为心里的爱,再对于香港的爱,才让她能独具慧眼的,将从不同角度的诗人与诗歌当,组合出香港新诗前世今生的丰富层次。

谈诗与谈情一样,发自于片中提到的一种以“感觉”而起的触摸。

用生活来记录城市中的人和事,记录一个瞬间和永恒,记录被遗忘的和被铭记的。

《诗》中的诗,《诗》中的香港,《诗》中逝去的人,留下的人,和出走的人。

组合出一个爱诗的导演眼中,与众不同的一种大时代的观察。

从香港到深圳再到台北,跟着不同身份诗人的生活轨迹,探讨流放的感触和诗意的坚持,放低与放不低的内心安放所在,浓缩在对于这个城市的记忆之中。

所以看似简约却满含情感的影像,本身就是一首献给香港与回忆的诗歌。

看着Ann导和不同诗人探讨诗歌的本质,探讨对于香港前世今生的看法,探讨生存与现状,我很佩服她一直都保持这种执着的创作态度,纯粹的对于电影与艺术的热爱。

《诗》作为当下香港文学视角的观察,它的存在意义是很重要的和珍贵的。

现代人谈诗在我来看,多少都有点“消瘦”感的。

这种“消瘦”是很复杂的一种感受。

是被视为曲高和寡的状态,是顾影独怜的自恋,是Ann导口中不赚钱的内容......是我们忘记了诗歌,还是诗歌放弃了我们?

其实这也是《诗》给予我们的一种思考。

大到时代磅礴的情怀,小到一个动作的细腻观察,你换一种注视的角度,其实就有着天壤之别的展现。

无论你站在何时何地,无论你想说别人还是自己,只要你想,你都可以成为一名“夜以继日的抒情诗人”。

 9 ) 《詩》里的詩

淮遠《天堂無霧——悼戴天》「你站在九龍看不見香港五十三年後我站在香港看不見香港」飲江《陰謀不沾染世界》作為陰謀家活在沒有陰謀這世界其苦可想其樂可想作為陰謀家陰謀不沾染世界其樂可想其苦可想親愛的你就是那個可想《阳光是伟大的》黄灿然「阳光是伟大的,因为他普照万物,而不知道并非万物都需要普照或同等普照,所以白云是伟大的,提供一层遮盖,还有乌云,增加浓度,所以雨是伟大的,使热的凉,干的湿,火的水,所以风是伟大的,使闷的畅,静的动,塞的通,所以劳动者是伟大的,给富人穷人所有人盖房子遮挡风吹雨打日晒,自己住棚屋,冷了就出来接受阳光的温暖,热了就移到他们建造的高楼大厦的阴影下。

」《裁缝店》 黄灿然我凌晨回家时,常常经过一家裁缝店——当它灯火通明时我才发觉我经过它,而它并不是夜夜都灯火通明。

我经过时总会看见一个身材清瘦、两鬓斑白的老人独自在熨衣服。

他干净整洁,一边熨衣服一边开着收音机,在同样整洁的店里。

每次看见这一掠而过的画面,我就会失落,尽管我的步伐节奏并没有放缓。

那一瞬间我希望我是他,这样安安静静地工作,像天堂一样没有干扰,让黑夜无限延长。

我不断闪过停下来跟他打招呼的念头,但我的灵魂说:“这是个奇迹,你闯不进去,因为你不是也不可能是它的一部分。

”《茶餐厅里》黄灿然一个秃头的中年男人,坐在斜对面的卡位里,他对面坐着一个小儿子和一个小女儿。

他如此孱弱,近于卑贱,仅仅是这个形象,就足以构成他老婆离婚的理由——他多半是个离婚的男人,身上满是倒霉的痕迹,他没有任何声音,也不作任何暗示,却非常准确地照顾孩子吃饭;两个孩子都吃得规规矩矩,他们也没有任何声音,也不留意任何暗示。

从他的表情,看得出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孩子,却不给他们明显的关注。

这是个没有希望的男人,他下半辈子就这么定了,不会碰上另一个女人,也不会变成另一个男人,更不会有剩余的精力去讨好人,或憎恶人。

但是,在履行这个责任时,他身上隐藏着某种意义,不是因为他自己感到,而是因为他斜对面另一个中年男人在这样观察着,思考着,并悄悄地感动着……而他经历过的,正等待你去重复。

《患难》黄灿然我的城市,今早我在山上,像往常一样回望你,像往常一样你笼罩在尘雾里,但此刻我才看见了你真实的形象:你轮廓模糊,与灰色云团浑成一体,只有高楼窗口里稀疏的灯火勉强描出一幢幢笨重的影子,使你显得那么无助,近乎悲壮;我突然对你产生一种深情,一种爱,不是怜悯,不是理解,而是正面的撞击:当太阳撕裂云团,穿透尘雾,向你输送强光,我突然感到我一直和你,并将继续和你患难与共。

《俯身》黃燦然当我沿着滨海街后半段走了几步准备像往常那样绕个弯去上班我突然想:何不从前半段走,目光穿过两边自然地生长的广告牌和蔬果档越过大马路,眺望树林覆盖的小山其实更自然,也更富生命气息。

而我刚转身按照我的想法走了几步,目光穿过两边自然地生长的广告牌和蔬果档越过大马路,眺望树林覆盖的小山,那树林呵便好像听见了我内心的声音,又好像是它向我传达我刚才那个想法而现在看见我听话地转身朝它走去便满怀喜悦,一簇簇膨胀高高升起,几乎是立体地向我俯身,如此清晰和逼近我甚至有点不自在,感到它就要蹲下来,把我抱起廖偉棠《大角咀尋春田花花幼稚園不遇》「这是另一个香港。

走在唐楼间漏下的阳光中看纸扎店里唱红梅记。

那些透明的身体里有心那些烧鹅有灵魂窗有扑翼声。

老孩子带领小孩子骑楼倦眠如一骑雨人在半途遇劫烂漫。

那些花哪儿去了?

他拿着一块砖头敲击彩虹。

还认得我吗?

我是你幻听的校长。

在猫眼里在狗爪里在潜过茫茫沧海的一条白饭鱼的怀里。

步步花花,畝畝春田,一江好夢全無恙。

它不是另一個,而就是這一個香港了」《皇后码头歌谣》 廖伟棠 皇后码头歌谣共你凄风苦雨共你披星戴月——周耀辉《皇后大盗》那夜我看见一垂钓者把一根白烛放进码头前深水,给鬼魂们引路。

呜嗚,我是一阵风,在此萦绕不肯去。

那夜我看见一弈棋者把棋盘填字,似是九龙墨迹家谱零碎然而字字天书。

呜嗚,我是一阵风,在此萦绕不肯去。

那夜我看见一舞者把一袭白裙舞成流云,云上有金猴怒目切齿。

吁吁,我是一阵雨,在此淅沥不肯去。

那夜我看见一丧妻者鼓盆而歌,歌声清越仿如四十年前一少年无忌。

吁吁,我是一阵雨,在此淅沥不肯去。

“共你披星戴月......”今夜我在码头烧信,群魔在都市的千座针尖上升腾,我共你煮雨焚风,唤一场熔炉中的飞霜。

咄咄,我是一个人,在此咬指、书空。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致鲁迅》廖偉棠先生:我来信和你分一个梦,一条你也行过的山径,你也举手指点过的夕阳,乱山在梦中,未能捋平。

捋平也是伶俜,数日来我刻骨然后铭心,骨雕成了塔,心挖出原本的沟壑上面漂着一艘载酒的漏船。

这是你也写过的塔和船,依稀你也和我分过一个梦,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vagina,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但此时只有明灭与呜咽像我常常唱的一首国际歌,载着冰与火,撕咬着又幻变出许多灵光的火与冰。

是庾信远眺的,落星城,烽火照江明。

但先死者不是萧纲掀开夜幕,秉烛照见野路黄尘深。

后死者也不是庾信,我们不必并肩看一百年后的树犹如此!

永别了,美丽的世界!

我仍记得一百年前栽过这棵小树。

这个国家会好吗?

这柄剑,几回落叶又抽枝。

先生,谢谢这一个梦谢谢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

辛波斯卡《種種可能》我偏愛電影。

我偏愛貓。

我偏愛華爾塔河沿岸的橡樹。

我偏愛狄更斯勝過杜斯妥也夫斯基。

我偏愛我對人群的喜歡勝過我對人類的愛。

我偏愛在手邊擺放針線,以備不時之需。

我偏愛綠色。

我偏愛不抱持把一切都歸咎於理性的想法。

我偏愛例外。

我偏愛及早離去。

我偏愛和醫生聊些別的話題。

我偏愛線條細緻的老式插畫。

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過不寫詩的荒謬。

我偏愛,就愛情而言,可以天天慶祝的不特定紀念日。

我偏愛不向我做任何承諾的道德家。

我偏愛狡猾的仁慈勝過過度可信的那種。

我偏愛穿便服的地球。

我偏愛被征服的國家勝過征服者。

我偏愛有些保留。

我偏愛混亂的地獄勝過秩序井然的地獄。

我偏愛格林童話勝過報紙頭版。

我偏愛不開花的葉子勝過不長葉子的花。

我偏愛尾巴沒被截短的狗。

我偏愛淡色的眼睛,因為我是黑眼珠。

我偏愛書桌的抽屜。

我偏愛許多此處未提及的事物勝過許多我也沒有說到的事物。

我偏愛自由無拘的零勝過排列在阿拉伯數字後面的零。

我偏愛昆蟲的時間勝過星星的時間。

我偏愛敲擊木頭。

我偏愛不去問還要多久或什麼時候。

我偏愛牢記此一可能——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策兰《一片叶子》一片叶子,无树的,献给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这算是什么时代当一次谈话几乎就是犯罪因为它包含如此多说过的?

黃燦然《哀歌之七》站在黎明的码头,我是黑夜的孤独者。

站在白天的故乡,我把出发的影子拉得比归来还长。

站在晨光中我理解到傍晚之所以被黑夜吞没的缘由。

我永远在从这里离开,又永远在从别处归来。

在大海的耳畔我把山风的叹息连给波涛。

在商业的中心我把祖国的神秘花朵藏于耳中。

在巴士上、火车上,在缓慢而平稳的轮船上我把奇异的目光投给玻璃山水、扑克面孔和同样冷漠的城镇和城镇。

在黎明的山岗,在曙光的航空站,我是夜以继日的抒情诗人。

在高速公路把生殖器插向乡村和乡村的地方我让缩小的影子退回到母亲子宫的黑暗之畔。

在科技的俯视下,在影像的风暴摧残心灵的都市,我已无所谓我更小的心灵遭受更大的摧残:我已无所谓星空的布袋囗收得更窄更紧,同样不在乎知识的皮肤萎缩或者光鲜,生出棱角或者淡出鸟来。

在城市神经渗出血丝的交通网,我乘坐无爱无恨的巴士、电车和诡秘的地铁,像水泥一样安稳地生活,像枯叶一样散步。

在鸿福大楼和国华大厦的出入囗,我每天出出入入,有所思,有所梦,有所得,有所失-反正無所謂

 10 ) 被具象的诗惊艳

坚尼地城也像诗一样平静而又充满烟火气很喜欢黄璨然那一段,第一次见到了具象的诗,和安贫乐道的、幽默的诗人。

又因为我恰好住在将军澳,听到熟悉的每次上下学公交都会播报的厚德村感觉很亲切,仿佛走进了他的生活里。

对廖伟棠这一段印象也很深,可能因为我也对北京文艺生活有深刻记忆和向往,又刚刚去过台北旅行,对这几座城市不同的气质和生活都有所共鸣。

除了对政治表达和历史背景的部分不太了解因而无法评价,其余的部分都很喜欢,尤其是用电影把诗具象化的手法很惊艳,粤语读诗很好听,想起《宇宙探索编辑部》里虽然也是用类似的手法,但是感觉这部片子里的画面和诗联系更紧密,镜头语言很准确。

诗人们有的坚持自己的纯粹和清高,有的屈服于现实为生计奔波劳累,但面对创作都是同样的虔诚、对劳动人民有同样的尊重和关怀。

恰巧昨晚和新朋友聊天,感觉自己也像片中接受访问的诗人,诉说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和价值观,现在作为纯粹的旁观者观影感觉也很有趣。

或许我永远无法像黄老一样豁达纯粹地无视世俗追求而坚守爱好,但100多分钟平静流淌的观影感受会和我在香港留学的无数个美好瞬间一起,永远留在心底,在我离开这座城市、为生计而在某个城市劳累奔波时给予我能量。

《诗》短评

现场看到了还是很有活力的ann导,(一如这座我久违的以为会有所变化但还是很繁忙的城市)当她回到最熟悉的香港拍她最想拍的题材,一切就变得很顺,是近年来难得的人文作品。以及借廖伟棠之口,廖又借策兰之口的那翻话,必将被下一位诗人捡起,继续在沉默之间书写下去。

8分钟前
  • lcsun
  • 力荐

那些读过的诗,在未来的某一刻,人生遭遇低谷,失去前进的动力,甚至活下去的希望的时候,有了共鸣,化作一枚护身符

11分钟前
  • 虚空尽无
  • 推荐

@BC “我是经济流亡到深圳“,“我也很难真正很有底气地说出我爱香港“。这两句话就是本人的真实写照。失敬失敬,本电影远超预期。实话实说,从来不看文学和纯艺术展的本人虽然不属于强文青强出世人群,但是确实也不能完全入世,因此本人确实是冲着看一群出世的人如何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思辨和苦苦挣扎去的,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共鸣。但是没想到大家实际上活得更加通透,对生活和出世入世的矛盾的理解程度以及应对方式都十分成熟,文学则是他们表达对生活深刻认识的载体。/后面30多分钟则是对自己一贯认知的一次深刻洗涤,很佩服主讲者的知识结构和表达能力。

12分钟前
  • 苍海王子
  • 力荐

既是讲诗,更是讲时代的变迁,与这些年的时代情绪交相呼应

16分钟前
  • 夏日扬帆
  • 推荐

经济流亡与精神避难。满怀期待却不如预期。

20分钟前
  • 夜的眼睛
  • 还行

黄灿然说他回香港是经济流亡,大陆人往香港是political exile。笑死香港人。而廖伟棠在北京用完了所有青春。终于见到了安徽本人。已经没有当年在纽约见贾樟柯那个劲了。深圳耗光了我的利比多。

21分钟前
  • shibuya emiri
  • 力荐

3.0,许鞍华的老友会,从社会到人到诗本身,都浅尝辄止,没有太多深入。

23分钟前
  • 有人喜歡藍
  • 还行

其实挺闷的 隔靴搔痒 未达其位不解其意

24分钟前
  • zebra Fong
  • 还行

3.5 城市的未来是年轻人的,自己有什么所谓。不记得Ann在哪个纪录片里说回想起来最灰暗的是自己成长的那个年达,后来都是越来越好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充满希望呢,在这里她说诗帮助自己度过了当时的黑暗。所以讲到底这部电影是拍给年轻人、鼓励他们的。就像西西的小说,西西念完诗之后露出了一个可爱的微笑。

26分钟前
  • vivi
  • 推荐

#HKIFF47 以纪录片的编排来说,不如预期。电影展现的对象感觉关联性不太大,除了廖伟棠说黄灿然的诗对他影响很大,但这部分的呈现也只是停留在访问时提到,他人和诗感觉跟黄灿然很不一样。而前面带过的几位诗人,更是让人有些不理解:为什么是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编排?虽然都是具代表性的诗人,但无论是采访的内容,还是片中出现的诗都不太能明确这点。不过,黄灿然和廖伟棠,乃至前面几位诗人,都确实是很有自身魅力的人,他们的言谈,哪怕很简短,都能吸引人想去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世界,这点还是让电影加分不少。更令人触动的是,片中那一首首诗里,描绘着太多过去的香港,能感受到诗人和导演心中想表达的留恋与感慨。

30分钟前
  • kinder23
  • 推荐

hkiff 文化中心:确实比贾樟柯高出不少。在讨论香港现代诗的流变中体现出导演极强的文学功底。全片饱含着对作为诗歌土壤的广东话和香港文化的深深眷恋。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的拍摄更延伸出了和不同的地域背景所产生的有机互动,其中不少段落更是点出了当下香港创作者们的隐忧,穿帮镜头也仿佛是在回应“尊重生活”和“沉默”的议题,更不要说弥漫全片的疫情封控背景。非常棒的文学纪录片,同时也是很有意味的时代影像。

32分钟前
  • Dancla
  • 力荐

看得非常感動,是許鞍華獻給香港文人的一封情書。很多詩人一直為群體發聲、為社會奔波、為價值拼搏,而看到他們不同的人生際遇,還是會感嘆理想與現實的博弈。「經濟流亡」與「政治流亡」,樹與沒有樹的葉子,打倒象徵與玫瑰萬歲,是全片最觸動我的三個點。有很多令人落淚的片段,也有很多能夠共鳴的詩詞畫面。詩人寫出的詩是有力量的,許鞍華鏡頭下的詩人同樣有力量。

36分钟前
  • Rinrin
  • 力荐

“经济流亡”深圳的黄灿然和“ZZ流亡”tw的廖伟棠”逆光下读诗的西西的遗容,自言“不識寫天堂”。年轻的诗人为狱中朋友哭泣,搭配廖伟棠为07年保卫皇后码头拍摄的影像,表达已相当隐晦,但预感到条目还是有一天会被删。 看到鲗鱼涌熟悉的街道和天桥,让一切相当有实感,看到导演在开心的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我也很开心。私心希望Ann继续拍个十年

40分钟前
  • snowark
  • 推荐

淡 没能对上电波

42分钟前
  • Paul Mescal
  • 很差

《第一炉香》某次采访,许鞍华说自己要是退休了,就要去读书,关于诗人、读诗的本片真就像是“读书”主题的某种产物,从叙事故事转向对日常的思考本身。居住、迁徙、抵御、对抗,真就是在细微处寻找到日常的分量,挺惊人的转译。

43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黄灿然《茶餐厅里》,妙极。

47分钟前
  • Sophie
  • 还行

五十三年后你站在香港看不见香港

50分钟前
  • 马小不_
  • 还行

今天在资料馆问到许鞍华了,她说这部片已经拍完啦!期待!20230226“经济流亡”。又见许鞍华,跑跑楼变成追星现场。黄昏老人旅行vlog观感。20240122

55分钟前
  • 留下来
  • 还行

不知怎么拍得这么油腻……而且诗居然还有情景演绎……

58分钟前
  • Ute
  • 很差

离散创作者献给中文世界的哀歌(elegies)|个中深意不必多说,懂的人自然能看懂。美中不足的是确实含“男”量高了点,原本还想多看一些关于西西的故事。这可能和她在22年去世了也有关系吧。

60分钟前
  • 🪄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