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反映细菌战争的好片子,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战争,没有血腥,没有炮轰和血肉模糊的尸体,就是十几个战争遗孤在教养院里的生活,毫无预兆的一个接着一个的面临死亡,幼小的年龄早早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最深刻的就是导演说,历史不应被遗忘,正式历史,正式错误,中日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日本欠受伤害的人一个道歉
要说这部影片好或坏,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的许多独特之处是赞扬者眼中的绝笔却也是批评者眼中的污点。
影片的画面拍摄得极其富有美感,每一帧都是一幅唯美的画卷,无论是从色彩上、光线上还是构图上几乎都无可挑剔。
有人爱它空灵唯美,有人恨它虚幻飘渺。
故事的进程是非常缓慢的,常常能在一个沉默的画面中停留良久,将一个个细节表现得极为详细生动。
长时间的沉默,也给人以时间思考回味那些隐藏在不言中的细节和情绪。
有人喜它细水流长,有人憎它缓慢乏味。
同样是战争题材,但它不同于以往大多数同类影片用血腥残酷的画面一遍遍冲击着人们的视线与神经,或是塑造一个个慷慨悲壮的英雄来激励人心。
而是用温情与悲凉共存的画面,娓娓道来一个男孩的童年、几个孩童的友谊与一群人的坚守,哀而不伤。
除了电影的开头用母子被压倒的画面直接揭露战争带来的毁灭外,其他的都是从侧面无声地控诉着战争的残酷。
有人赏它别出心裁,有人恶它管中窥豹。
不管怎样,我认为孩子们的演技是值得赞扬的,低首敛眉间满是隐忍与克制,抬头凝眸里满是温暖与真诚。
回到影片内容与其背后的故事。
故事,亦是事故,发生在1941年的常德,关于细菌战中的一小部分受害者。
一部影片里总会有那么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比如夏家骏离开母亲时一步三回头的泪水与痛苦,孩子们站成一排深夜里放出灯火,萤火虫飞上手心的温暖,教官拼死守护的疫苗和医生将其留给孩子的牺牲,烛光下渐渐长大的豆丁,家骏最后离开的背影,云上灿烂的日出……“谨以此片献给战争中苦难的儿童”让我想起《我还是想你,妈妈》中一位童年遭受战争的幸存者长大后这样写到:“一年一年过去了……我读了那么多的书。
对于战争的了解,却并不比当时多。
当时我还是个孩子。
”当时我还是个孩子……我不愿再回想起81年前的南京与中国遭受了怎样的痛苦与折磨。
可是,不思量,自难忘。
八十多年了,我们仍未等到一份道歉。
但我相信,云天之上,终将日出。
人生苦短,但是一定会迎来日出。
日出的光芒足以让我们忘却苦难,忘却疼痛,笑着去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电影以小孩的视角记录战后的时光,以平实的叙述激励着人们去直面苦难,直面人生。
一部好电影,让我们记住电影中所呈现的那一段岁月,不要忘却细菌战那惨痛的经历,不要让起再度重现。
让我们缅怀那些逝去的生命,过往的岁月,了解他们,别让他们被历史掩埋。
故事讲述了1941年常德细菌战中一个孤儿教养院里发生的故事,从孩子的视角描述了这场战争。
孩子的天真浪漫和战争的残酷形成了鲜明对比,一群本应该朝气蓬勃的孩子,因为战争流离失所。
但孩子的世界永远是单纯美好的,他们甚至不知道鼠疫是什么,他们眼里只有他们朝夕相处的朋友们,甚至为了朋友可以放弃与大部队撤离的机会,这也是本部影片最动人的地方。
简单的故事,简洁的场景,却营造出了一个压抑悲伤的氛围,看完电影感觉心情并不简单。
电影的画面拍摄得特别美,夕阳下的湖边,下雨的秋千上,教堂的木质楼梯,都给人宁静美好的感觉,但可能是由于故事背景的缘故,即使色调干净明亮,但光与影的效果总是给人压抑的感觉,直到最后日出的镜头,才让人豁然开朗起来,也呼应了片名《云上日出》。
画面中没有战争场景,却让人感到战争就在身边,画面中没有出现敌人,却让人感觉敌人就在眼前,压得人如鲠在喉,泪不自禁。
《云上日出》:真实而细腻 隐忍而克制 文/张建雄相比南京大屠杀的残忍,没想到当年日军还做过更无耻的细菌战。
正在影院热映的战争剧情电影《云上日出》正是讲述当年日军在中国发动细菌战的种种恶劣行径,用卑鄙无耻下流来形容都难以平民愤,他们连老人和孩子一个都不放过,手段极其残忍,场面惨不忍睹,观看的过程中都恨不得将当年的日军一个个千刀万剐解气。
影片《云上日出》改编自抗日英烈夏次叔之子夏家骏的自传体作品《在崖缝中生长》,故事的主角也是当年的细菌战受害者,剧情以荣梓杉饰演的夏家骏等儿童为独特视角,真实而细腻,隐忍而克制地再现出当年日军在湖南常德发动细菌战的种种残暴行径,通过细菌战下,一所儿童教养院内孩子们之间陪伴、成长与救赎的故事将当年的历史娓娓道来。
可能是出于细菌战的残暴行径触目惊心的考虑,和以往战争剧情片不同,导演并没有刻意去渲染细菌战的残酷场面,影片《云上日出》仅是开端用镜头交代了战争下的残酷与凄凉,通过夏家骏和妈妈在战争中的告别为引子,让观众再次切身体会到当年日本发起的细菌战带给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伤害究竟有多大,所牵扯到无辜家庭支离破碎,被逼到骨肉不得不分离的地步,都足见当时日军残暴行径令人发指,恶毒至极。
虽说故事没有直面细菌战的残暴场面,影片却通过细菌战中的孤儿们在圣心教养院的生存状况对整个战争带来的伤害进行了新奇解读。
影片中,几位演员之间的台词并不算太多,但是在仅有的信息和画面中,足以透过屏幕能感受到当年战争带来的惨痛结果,粮食紧迫,鼠疫感染肆虐,身边的许多小伙伴不治身亡……这相当于敌人没用一颗子弹,就扼杀了很多无辜的中国老百姓。
能想象到当时的老百姓心中有多么憎恨可恶的日本人,也能想象到当时纯洁的孩子们内心想与之对抗,杀出一条血路的雄心壮志。
但是,迫于当时的年龄,出于对儿童的保护,孩子们并未参与战争,只有强忍着泪水和没能哭出声的痛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愤怒……或许,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剧情来表达战争的残酷,更能体会到当时每一位受害者的复杂心情,是一种真痛的体现。
而之于现实来讲,这就是真实的人生,为了生存,残酷而又不得不隐忍着的成长。
从整部影片故事来讲,不得不说身处战争中的人的处境,是和平年代的人难以想象到的艰难。
据统计,常德细菌战直接导致7643名同胞无辜丧生。
如此规模的伤亡人数,也是和平年代未曾发生过的事情。
但是,在当时无比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孩子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以及在苦难时期,他们敢于面对苦难,并存有一份面对困境奋力前行的勇气,着实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他们的曲折成长经历,正是现代被娇生惯养的青少年都应该具备的人生信念。
唯有少年强大,才能避免战争的再次爆发,正如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所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所以,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都应该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演员方面,要特别赞扬一下荣梓杉饰演的夏家骏一角,一举一动浑身是戏,小小年纪对人物的内心把握如此细致入微,哭戏时泪如雨下的表现能让观众看到泪奔、心碎;思念亲人时的心理活动,足不出声就能传递出复杂的心境、对亲人的渴望;隐忍而克制的人生态度,又好是让人心疼。
演技精湛,刻画细腻,表演张弛有度,荣梓杉未来前途无量。
总之,影片《云上日出》通过战争受害者夏家骏的真实故事,生动再现了当年日军的无耻行为,以此为现代年轻人敲响警钟。
故事不仅仅体现在战争带来的残酷层面,更注重历史带给现代人的思考,牢记历史是一方面,还教会大家应该如何做人做事,有信仰有担当,正是本片传递的意义价值所在。
他们在等待道歉,日本政府在等他们死去!
2018年,距离侵华日军发动常德细菌战已经过去了77年,而细菌战受害幸存者仅余下18位。
当光阴慢慢划过,时间是否会抚平伤口?
当伤痛渐渐被遗忘,那么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的老人们,如今身在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经历着怎样的悲喜忧乐?
有些事情如果现在不提,恐怕就再没有机会提及了!
在《云上日出》即将上映之际,【话娱】与导演熊玮一起聊了聊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人和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云上日出》也是送给老人的一份礼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影响了中华文明2000多年的古文,也是熊玮的人生信条,并真正为此付诸行动。
电影《云上日出》讲述的是细菌战背景下,一所儿童教养院内孩子们之间陪伴、成长与救赎的一段金色时光,主人公原型为细菌战的幸存者夏家骏老人。
一位吃百家饭长大的战争遗孤,从湖南偏僻山沟外出求学,一步步奋斗,为国为民,终成大家,一生乐观自信,对生活充满希望。
夏老的故事和精神让熊玮有了表达和倾诉的欲望。
“夏老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母亲体弱多病在他年纪很小时就去世了。
其实他很小很小就感受到了世间的冷暖,人生应该阅历的,不应该阅历的事情,他全部都经历了。
”我们的童年不应该在“玩弹珠、捉螃蟹、摸田螺、吃南瓜饼”这些欢愉的时光中度过吗?
“可是夏老没有”,熊玮轻声叹道:“我想帮他圆一个梦,他以前跟我讲过,他有一个金色的童年,可能只有一些片刻记忆,但我帮他补上了这些记忆碎片。
”熊玮形容与夏家骏的忘年之交像是一杯水,可以清淡,也可以沸腾。
当水沸腾起来,那些被尘封的往事似乎也找到了兴奋点,立刻在杯子里舞动起来,上翻下滚 ,上窜下跳。
“老爷子80多岁了,他还想着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多做点事情。
那我们不应该为那么经历困难的老人有所行动吗?
我将来能量大了,我还会为更多的老人做更多的事情。
”熊玮向【话娱】说到,除了还原夏老一个金色童年,同时也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表达对过往历史的反思,对先烈们的缅怀。
“仅以此片献给战争中苦难的孩子”,这是电影《云上日出》的主题。
谁是苦难中的孩子?
或许你们听说过一位叫蔡桃儿的女孩,她的梦里有鸟儿轻盈翻飞,但她来不及长大成人,注定做不了妻子和母亲。
死于细菌战那年,这位常德女孩还不到十二岁。
“现在老人不就是过去的小孩吗?
他们在苦难中幸存下来了,如今仅剩下10来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这个群体?
我觉得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采访当晚,熊玮提及最多的一句话是:我还能为这些老人做点什么。
熊玮告诉记者,他以前拍摄过一部叫《请别将我遗忘》的纪录片,记录的是熊玮父亲那一代人的群体。
“我父亲是一位参加过越战的老兵,当年他们为国家战功立业,牺牲了很多的青春,甚至牺牺牲了很多生命。
他们曾经很苦难,他们即将离开。
《云上日出》《请别将我遗忘》都是我送给老人们的礼物。
”战争表达不一定要打打杀杀,平静也有张力在了解到《云上日出》的题材和背景时,或许很多人会充满不安和恐惧,害怕看到战争中孩子们的伤口被无情揭开,害怕看到被鼠疫感染惨死后的痛苦表情,害怕看到那些被活生生钉进了棺木的小身躯。
然而,当真正面对《云上日出》时你会发现,电影中并没有脏乱,没有大场面,甚至没有出现过一个日本兵,只是描绘了一个属于孩子们的“桃花源”。
熊玮告诉【话娱】,之所以不愿意用浓烈、惨烈的手法描述战争,主要还是从当下青少年或者孩子的立场去思考。
“影片第一受众很有可能就是孩子,倘若把特别惨烈的特别灰暗的画面传递出去,会不会对他们产生恐惧感。
”在他看来,对细菌战危害过于直白的手法可能会给受众留下阴影,反而与记住历史的初衷背道而驰。
“这是我对战争的一种思考,我希望这些孩子看了以后,不要受到太多的影响,又能够去接受、了解那段历史。
”毫不追求感官上的视觉刺激,却温暖而有力量,这是我们能在《云上日出》中感受到的情绪。
不过从某种程度而言,或许有些观众会认为“缺少一些戏剧冲突”。
熊玮对此并不认同:“我为孩子们营造的地方可能叫做乌托邦、诺亚方舟,或者桃花源,在这样一个如同世外桃源的世界中,他们凭什么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且不说正义是非,但他们使用的是无差别的生化武器,我就问施暴的人,你没有孩子吗?
”说到这里,这位湖南汉子的情绪显得有点激愤,仿佛那些没有墓碑的、连长大的权利都没有的孩子们都浮现在他眼前。
“难道一定要打打杀杀才叫戏剧吗?
难道平静就没有张力吗?
或许我理解的不对,但是我把它表达出来了。
”其实在【话娱】看来,有时候那些充满美好和希望的画面,更能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反差。
当看到孩子们在河边吹口琴,一起做南瓜饼,拥抱美好的秋收,却明知等待着他们是一个噩梦般的结局,心就不由疼得抽搐起来。
影片中让【话娱】最有感触的画面是,当家骏来至病床前来跟豆丁告别,弱小生病的豆丁问家骏:我是不是不能长大了?
眼泪立马就掉了下来。
多么简单的一个愿望,可是战争不会让他长大。
很喜欢几位小朋友的表演,特别是饰演少年家骏的荣梓杉。
那场告别戏是一个长达3分钟的长镜头,从刚开始的难掩悲伤到最后决定陪伴时的释然微笑,少年家骏多样的情绪转换,一气呵成,催人泪下。
“他的表演我觉得成人演员都很少做到,因为那是一种很天然的表达。
我当时觉得,那孩子就是家骏。
”熊玮表示,这不是一部讲述苦难和贩卖眼泪的电影,但那场告别戏让在场80%的人都哭了。
“我们摄影师是个大粗汉子,也是一位父亲,当场他就控制不住了,就在那哭。
我就问你怎么了,他说你不也哭了吗。
”熊玮告诉【话娱】,当初选定演员时荣梓杉正在横店拍戏,因为看过他出演的《山河故人》感觉不错,于是从南京一路驱车到横店,当面谈了几次就敲定下来了。
“他很认真,很有灵性,他觉得夏老是榜样的力量,觉得人生里面不可或缺得有这些东西在。
后来我想了一下,不是因为我,也不是因为其他的,也许就是因为影片内容的表达是正能量的。
”采访中熊玮多次提到自己作为传媒人、作为电影导演的责任。
“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尽到了我的极致,我不会有太多的遗憾。
现在很苦难,说不定哪一天通过我的努力,乌云散去就见到日出。
也许将来影响的人不一定很多,但是能影响一个那也不错,能影响十个,就算赚了,能影响一千个,可能就达到我的期望了。
”从走访细菌战受害者,到辗转各地取景,再到布景还原气氛、演员集中培训围读剧本……这段旅程中熊玮遇到了很多困难也得到了很多支持和认可。
“有些人说我不要工资,我们一起来完成,也有很多人说你没资金了说一声就可以,还有人说我没有钱,但是有能力,我愿意陪你一块往下走。
”对于熊玮来说,《云上日出》让他“欠了很多人情”,如果影片能够让观众了解历史、为他们带去战胜困难的力量,那这人情便算是“还上了”。
如果这部电影还不够,那就通过未来一部一部的影片来还。
专注真实事件改编,希望为“向上·向善”四个字坚守一辈子从湖南益阳老家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读书后,熊玮就开始拍摄影片,2014年,导演在共青团中央主办的2014“向上·向善”电影大赛中,以《我的成人礼》从2000多部作品中摘得最佳影片、最佳摄影和最佳导演等大奖。
说起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耀,这位80后导演也变得欢欣起来,他指着身上的休闲装笑道:“当年我还上了《新闻联播》呢,好像当时就是穿的这身衣服。
我很喜欢‘向上·向善’这四个字,然后很大胆向团中央提出申请,没想到就真的授权给我了。
”谈及公司取名“向上·向善”的含义,熊玮进一步解释道:“向上是一种力量,让你更多的去关怀、去表达、去传递能量。
上善若水,水可以润物细无声,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
”“我希望我这辈子都在为这四个字而努力和坚守”,熊玮表示:“未来我想打造更多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熊玮向【话娱】记者透露,目前公司在全国十三个省都有真实历史事件、真实人物改编电影的布局。
此外,一部讲述灾难的电影、一部讲述东汉时期士兵坚守的电影已在筹备当中。
“目前公司关注的有各种现实主义题材,有工业化的大制作电影,也有关注小人物生活状态的电影,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真实。
因为真实的东西最容易让人感动,或许让你触动,让你治愈,让你对生活有了勇气,重新找回梦想。
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够传递给这个社会,影响到更多的人。
”熊玮自己可能不知道,说这句话时,已经让坐在他对面的【话娱】记者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已久,即将爆发的力量。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云上日出》这部电影,我觉得应该是“工笔画战争片”。
没有浓墨重彩,没有榴弹枪火,用一群孩子在教养室发生的一切折射了一场血淋淋的战争——细菌战。
这是一部需要用心细细品味的电影,因为在这工笔画的每一笔中,都是用无数生命来描摹的,这样一群孩子所经历的一切只是万千苦难中的一瞥而已,但却触目惊心,如遭重击。
《云上日出》以主角夏家骏和他的母亲展开,母亲用生命保护了他,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当然,生逢战争年代,这第二次生命也如同草芥,但夏家骏却幸运的活了下来,如今的他80多岁,用他的真实经历讲述着他们这一群孩子经历的苦难与成长,从侧面控诉战争贩子的残暴。
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少年在困难时期,敢于克服困难,奋力前行的坚定信念!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不大的一个教养室收留了29个孩子,这里作为战时的避难所,可以说给孩子们提供了最佳的生存环境,但也难逃战争余波。
前面的剧情看似平淡,讲述着孩子们的生活状态,这种铺垫则恰恰起到了妙用,它展现了孩子们的童心。
以四季为节点,摘花、捉鱼、收庄稼是孩子们纯真的传递。
随着情节推进,战事临近,孩子们也纷纷得了怪病,医疗资源的匮乏导致孩子们因病而死。
医生的到来并没有减缓痛苦与死亡,孩子们已经察觉到不对,他们发现自己的小伙伴被医生带走后没有一个回来,而且被她烧掉。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想要寻求答案,这时的他们已经开始成长,熊孩子没有再去欺负夏家骏,所有人的眼神中都有着一份坚定,他们明白需要报团取暖。
作为一部主题鲜明的电影,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线索是日本飞机空投的很多纱布。
可能有的观众不知道,这些纱布上沾染着日军为细菌战发明的鼠疫病菌。
日本发动的细菌战,除了臭名昭著的731之外,还有这一场在湖南常德实施的细菌战,造成7643中国人死亡。
另外,日军在浙江衡州、宁波、鲁西等地也发动数次细菌战,受感染人数达到1200万人之多,日军的行为可怕可恨,令人发指。
影片以直接戳心来打动观众的地方有好几处,胡教官以生命取回疫苗算一处,另外一处则是夏家骏背着豆丁眼泪哗哗流的画面,饰演夏家骏的小演员表现十分精彩。
而真正让人动容的则是豆丁那一句“我是不是长不大了”,夏家骏以蜡烛投影,靠距离变大,虚幻的满足了豆丁为人最基本的权利,想想都让人心痛。
当医生为剩余孩子注射疫苗时,没有一个孩子害怕甚至哭泣,这一场经历已经让他们变得强大,正如夏家骏独自一人迈开大步离开教养室,虽然前路未知,但他已然无惧。
作为一名母亲,其实内心对儿童题材的苦难电影有所抵触,不想去触碰自己最薄弱的地方,毕竟揪心的感觉并不太美妙。
比如《失孤》《亲爱的》等,我都是做好心理建设才敢去看。
当然,这或许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有些事情你必须要去面对,才能重新审视自己、审视到大环境,也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
总体来说,《云上日出》没有刻意回避苦难,但也没有因此掉入到睚眦必报的窠臼中。
没有通过战场、残杀来渲染战争残酷,导演却另辟蹊径,以真实故事从侧面对战争和人性进行反思。
其中有好几个镜头对着鱼缸中的金鱼,因为金鱼代表着自由和希望。
很多时候,儿童的视角会令成人汗颜,这点在影片中也得到强化,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并没有成人强烈。
缓缓的剧情推进,也在诉说着战争并非某一方投降就完结的,它所带来的后遗症将持续数年,且永留伤疤。
战火焚不了童心,苦难需永远铭记!
这样一部有深意的电影值得业内外反思。
“冤魂不见今时月,今月何时照冤魂。
”这是电影《云上日出》片尾,一位常德细菌战幸存者的留言,被细心地翻译成英文,静静地在黑色的幕布中,停了5秒。
孩子眼里的战争,委屈又美好。
委屈,从前平静幸福的生活,怎么就突然终止了。
委屈,妈妈爸爸,怎么就不见了,不管我了。
委屈,饭,怎么就不够吃了,豆腐都不能多一块了。
委屈,医生,怎么就不管用了,伙伴们一个一个地咳嗽、发烧、隔离、逝去。
委屈,说好的友谊地久天长,怎么就,只能,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了。
美好,当我从饥寒中醒来,睁眼看到的是,干净的医生,吃到饱的是,雪白的米饭。
美好,慧娟姐姐,对我真好,她有长长的辫子,她有大大的力气,她从水里救过我的命,还从水底帮我找回了口琴,那是爸爸送给妈妈的口琴。
美好,豆丁弟弟,对我真好,他是全教养院跟我最好的男孩,我们俩一起抓过一只萤火虫,还一起在烛光照影下,看自己的影子变大,变大。
美好,豆丁弟弟、慧娟姐姐、我,一起看过日出,用荷叶遮过雨,闻过稻花的香。
美好,胡万宗教官、尹兰医生一直都没有放弃我们,他们把自己的灵魂都分成了好多份,每一份伴着一位逝去的孩子。
画面拍的慢、美、静、洁。
如果你不想起历史和战争,那就是田园。
如果你听见了背景中的炮声,这就是煎熬。
春,25分钟;家骏不肯穿教养院的院服,穿着旧衣服,等着父亲来接他。
夏,5分钟;唯一跟父母有联系的口琴,丢了。
秋,15分钟;口琴第一次响起,庆祝失而复得,感谢,友谊地久天长。
冬,一直延续到电影结束,演职员字幕滚动,垂垂老矣的家骏坐在电影拍摄现场,回忆当年,有日出,有荷花,有伙伴。
你若百度,《云上日出》是中宣部支持、国家电影局影视精品扶持项目,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全国政协原常委、法学家夏家骏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湖南常德细菌战下,一所儿童教养院内孩子们之间陪伴、成长与救赎的故事。
2018年11月4日,是,常德细菌战77周年纪念日,【花絮】《云上日出》是一部没有日本兵出现、没有国民党标志、没有共产党参与、没有出现十字架的抗日战争题材电影。
【备注】 龙标:2018年171号电影中的口琴,是,国光。
如果有人还记得,那历史就不会被忘记。
云上日出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警醒。
我们反反复复一直强调战争问题,是为了挑起战争吗?
不,不是。
我们铭记历史只是为了不忘国耻。
总之,片子很好,拍的很干净,以孩子视角拍摄也很新奇。
我的评价代表不了什么,只是个人想法。
战争永远是个沉重的话题。
多少人想提起却又不知该如何提起。
明天电影就要上映了,希望大家去看看,希望这类电影能多一点。
看到剧照,觉得片子拍的很文艺,唯美。
可是,历史画面绝不是这样的。
虽然没有亲历过那段历史,但是在现实中看到车祸现场,就觉得已经很悲惨了。
更何况,这段历史比车祸残酷几万倍。
有个矛盾,我们想让孩子了解这段历史,想让他们看那到收养院里的孩子是如何坚强、爱国,从而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好事。
但是,孩子本是一张白纸,天真无邪,为何要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
会不会留下心理阴影?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适合大人看的电影。
质感不错,别的不行。小演员从这部片到隐秘的角落,突飞猛进。
儿童战争是我喜欢的题材,荣梓杉是我喜欢的演员,可惜影片完成得拖沓又无聊,导演太耽溺于自我感动,煽情太多太过但缺少夯实的文本支撑,不太能让人共情。一星给家骏,一星给豆丁,一星给最后的原型访谈。
人活在世上,就像鱼被困在水里。鱼靠水而活,活着便是被束缚与妥协吗?
说起常德,很多朋友可能想到桃花源,酱板鸭,刘聋子...却很少有人知道,77年前,这座位于湖南北部的城市曾遭遇惨无人道的细菌战。7643名百姓无辜丧生,数万同胞染病,冰冷数字背后是“路上寻尸骨,湖中哭亲人”般触目惊心。如今,细菌战受害幸存者仅剩18位老人,却依然没有等来一句道歉,而日本政府只是在等待他们死去。我们可以不为仇恨,但历史不应该被遗忘。
慢,长镜头太多,节奏太慢;隐,感情太淡,欲望动机太隐;断,矛盾断裂,冲突太柔和。两个小男孩长的很帅
太好哭了T﹏T
没有一枪一弹,却让人感觉战争就在眼前。影片渲染了战争中压抑的氛围,烘托出孩子们之间的温情与关爱,是一个难得的佳作!
烂片,根本拍不出真实历史情节,全程尬演
4分
和舍友看的,大家都看哭了,我仿佛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杀手,没哭。个人也不大喜欢历史纪实类的电影
现在真的是个玩意儿都能当导演了。两星给小荣。
电影背后的故事更让人动容
荣梓杉的演技很棒
荣梓彬演技太成熟了,一种从头到尾的克制是全片最大的亮点。但是电影问题太多了,好几场矛盾爆发得莫名其妙,配乐太满,慢镜头太多,节奏也太慢。个人觉得不如拍成口述历史的纪录片。
画面设计唯美考究,用孩子的生活常态展现虽然纯令人触动,但故事还是太过单薄,说以孩子视角交代沉重的历史有些弱化有情可原,但确实情节有些松散和流水账了。配乐用过头了,让人发腻;长镜头有刻意在使用,但情绪渲染的一般,内容含量也不足。小男主演技+1星
中规中矩,个人感觉刚开始的镜头稍微有点尬,后面好多了。
大学有个好朋友是常德的,所以影片中的山水总让我想起她。电影题材很好,但是这么简单的故事进度太慢了,全在靠台词推进剧情,一半还得靠我们想象。
上周在学校里参与了观影活动。这部写实的影片,节奏虽然慢慢的但很舒服,许多镜头很棒,小演员们表现很精彩很到位!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影片深刻的教育意义。在这里把最好的爱献给所有那些可爱的“孩子们”❤
两星给小荣老师
战争苦难中顽强长大的孩子,用一生抚慰孤独伤痕。怀恋清晨金色的童年,太阳落下后的灰暗凄冷痛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