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厨师的笑容 男主有主见并且宽容 女主能够跟随男主脚步在每一个转折点 并且很坚强 萝莉完美~ 整部电影很暖 真实
这部电影,很平和,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只是在缓慢的讲述一个犹太家庭在二战的遭遇,也许就是因为太平和了,我看的并不认真。
但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女主人的感情线。
社会对出轨痛恶,对家庭,男女,夫妻,要求都比较苛刻,但一辈子这么长,谁能担保彼此一定能相爱一辈子。
这实在是一件辛苦事。
我们能做到的,不过是尽量对彼此保持忠诚,在坚持不下去时微笑放手。
在看了若干口水电影之后,我终于等到了一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电影。
1939年,二战前夕,在德国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有些敏感的犹太人已经开始离开德国。
《何处是我家》的男主角是个律师,他离开德国,去非洲帮人经营农场。
不久之后,他把留在德国的妻子和幼女也接到了非洲。
从德国的中产阶级到非洲的原始农庄,无伦是从地理位置上,物质生活上,还是文化层面上,他们都从世界的中心来到了世界的边缘。
妻子在来非洲时,没有带上急需的冰箱,反而购买了一件奢华的晚礼服。
这件衣服她后来一次也没有用上。
非洲的现实彻底地粉碎了她浪漫的幻想。
很快,德国开始清剿犹太人。
这个家庭再也无法回到德国。
他们真正的把自己放逐到了世界的尽头。
然而即使在世界的尽头,他们的生活也并非完全平静。
在家庭外部,自然与政治一再地与他们为难;在家庭内部,夫妻的感情渐渐枯竭,共同的放逐似乎是维持他们婚姻的唯一因素。
他们的女儿倒是在非洲逐渐成长,认识这个世界和自己。
这部电影就在这样一个关于自我放逐的故事中,讲述歧视与尊严、离开与留守、认同与背叛、犬儒与理想。
他们思考为什么他们在德国会被屠杀。
据说犹太人杀了耶酥,所以有罪。
可是很多象这对夫妻一样的犹太人并不祷告,什么肉都吃,他们内心中完全是德国人。
可是他们依然被歧视,被屠杀。
这是为什么?
当那个美丽的妻子来到非洲后,她与这个原始的世界格格不入。
她鄙视黑人,认为他们肮脏、愚蠢、邪恶。
她的丈夫对她说,“你和德国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一样。
”对异己的歧视似乎是我们人性中的天生缺点。
人类是一种非常软弱的动物,所以我们寻求认同感,本能的把自己在肉体和精神两方面放入一个族群。
然后为了证明自己的族群更优秀,就开始歧视以致迫害其他的族群。
这一家人在被放逐后,他们无法回到德国,他们也无法认同非洲,于是他们变得异常的软弱。
他们总是在搬家,每次搬家她都怀念过去的家,尽管那在上一次也是她不愿意去的地方。
然后在远离文明世界以后,她开始对人性失去信心。
当她的丈夫打算回到新德国当法官时,她却拒绝。
她认为歧视是无法消除的。
他的丈夫对她说,回德国是我相信人类还有希望,这也许是理想主义,但是没有这个,人类就完了。
最后,他们离开非洲,当火车中途停下来时,她看到一个卖香蕉的非洲妇女。
这个美丽的妻子象非洲人一样说,“我不能买你东西,我象猴子一样穷。
”非洲妇女摘下一根香蕉,递过去说,“送给猴子。
”她接过香蕉,用另一只手搭上非洲妇女的手背。
这事电影中最温柔的一个画面,最有希望的一个画面。
人类依然还是有希望的。
这部电影的画面非常动人,完全让人融入其中。
几个主要演员的表演也很精彩。
尤其是小女儿的两个扮演者,都有上乘的表现。
尽管我没有怎么讲到这个小女孩,但是在她在这部电影中,一面在非洲大地上生长,一面接受西方文明的教育,她代表着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
两个小女孩的扮演者都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准确的面部表情,她的眼神非常迷人。
电影的原著其实是这个小女儿的传记。
从电影来看,这本书应该非常精彩。
电影的音乐也很出色,是管弦乐和非洲音乐的混合,但是很和谐,并没有突兀的感觉。
与题材相似的《走出非洲》相比,《何处是我家》要明显胜出。
该片获得了03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当之无愧。
即使在整个电影史上,这也算得上是杰作。
0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还有张艺谋的《英雄》,我不得不说,shame on you。
IMDB得分7.9(4130人投票),我打9分。
解释一句,在我的影评中,不会看到10分的电影,因为我的10分电影都是把一部9分电影看了若干次后升级为10分,而且我也不会为10分的电影写评论。
最好的电影是无法言说的。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刚开始,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让杰塔感到十分不适,背负着巨大压力的她将怒火和怨气全部发泄在了丈夫身上,夫妻两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变得岌岌可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二连三发生的意外,杰塔渐渐习惯了充满了辛苦但也洋溢着幸福的生活,亦懂得了珍惜眼前人。
而年幼的雷吉纳更是融入了异域文化中,还在当地结交了许多好友。
战争结束了,一家人的去留成为了最大的问题。
电影《情陷非洲(又译作无处为家)》,讲的是关于一个犹太人家庭的故事:1938年,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开始不久,一对德国犹太夫妇:沃尔特和洁蒂,带着他们五岁的女儿蕾吉娜远走他乡,来到陌生的非洲大陆谋生。
他们在肯尼亚的农场住下,从此开始了一段艰难的适应过程。
这里不但有着他们完全不熟悉的东非文化,还有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贫瘠的土地,完全远离了现代文明。
夫妻之间也因此常常引起不和。
倒是小女儿蕾吉娜乐得其中,对周围的一切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很快适应了这片乐土。
二战结束,一封来自祖国故乡的来信让丈夫欣喜若狂,他们可以回去了,可此时全家人都已习惯并且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2000年前,犹太人要杀耶稣时都疯狂而亢奋地喊道:“让流这个人的血的罪都归与我们和我们的子子孙孙身上吧。
”他们实在没有想到,到后来,他们及他们的子孙真的被“在万国之中抛来抛去”。
于是,对于沃尔特一家来说,每一处都不能是家,都只是天涯;他们到每一处都被看作是别人,而不是自己人。
因为是犹太人,希特勒逼迫和杀害他们;在肯尼亚,他们又因为来自敌国德国而被逮捕;蕾吉娜在肯尼亚的学校读书,校长带领学生们祷告时,先要求犹太人站出去:因为犹太人杀死主耶稣;二战结束,参加了英国军队并作战的沃尔特却仍执意要回德国:因为他认为“英国人不会喜欢我们”;那么,回到德国,新德国人会喜欢他们,会邀请他们去家里聚会吗?
沃尔特是带着要做律师的梦想和渴望回去的,可这梦想能顺利实现吗?
谁也不知道,他们一家登上了离开的列车,只见广袤而荒芜的肯尼亚大陆从列车窗口渐渐飘向了远处。
这些遭遇,可以看到从种族、国家、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他们都排斥犹太人:“他们”是谁呢?
是德国人、英国人,是侵略者、反抗者,是学生、校长……沃尔特先生一家实际上就是整个犹太民族的一个缩影,他们的转辗就是整个犹太人的流离,他们的悲苦也就是整个犹太人的哀恸——没有人接纳他们!
每一次短暂的安定后,总有一个彻底的连根拔起随之而来。
种族、国家、宗教,几乎从每一个角度来看,犹太人都是另外一些人的局外人。
电影里没有任何直接呈现纳粹对犹太人进行的迫害和屠杀,也没有一处直接展露了犹太人遭受的折磨和杀戮——但逼迫带来的无处不在的混乱,始终在这个家庭成员的生活和心里翻腾,即便他们远在非洲。
无处为家,那么怎么克服和这世界的分离呢?
有一个影评家针对这个电影说了一句话:“通过一个小家庭学习爱的故事,来检视整个大时代的动荡”。
是的,只有通过学习爱去克服那一切,在爱里面寻回那种归属感!
洁蒂对肯尼亚恶劣的环境及非洲土著表示厌恶和歧视时,沃尔特气愤地说:“你和德国那些我不喜欢的人一样!
”家庭被政府当局放逐时,夫妻间的关系也起伏不定,洁蒂甚至还几度出轨。
蕾吉娜曾质问母亲“那和胥金睡有什么好处?
”也对父亲回德国的决定表示“我讨厌雪!
”然而,最后他们都在对家庭的爱中归回了,当一家三口静静地躺在床上时,那就是心灵归回带来的安详和温馨。
另外,还有这一家对非洲大地和那里的人表示出来的爱,刚开始时,他们对肯尼亚的环境和人都是感觉那样的格格不入,当他们没有偏见,没有自己编织起来的优越感时,他们也能与当地人快乐地往来,他们发现自己原来已经深深地爱上了那快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
电影的末尾,在离开肯尼亚的列车上,洁蒂对一个卖香蕉的非洲妇女说:“可是我没有钱买,我穷得象一个猴子。
”非洲妇女送一个香蕉给她并笑道:“那就送一个香蕉给猴子。
”洁蒂接过香蕉,另一只手搭上非洲妇女的手背,然后灿烂地笑了,背景是非洲大地上灿烂的夕阳,这是一个温柔得几乎叫人要哭的场景,也是整个电影里最光亮的时刻;尽管洁蒂在德国的雪景里也笑,却显得有些无奈,遍野的雪也只显得阴暗和低沉。
电影里的人物都刻画得极生动,固执、理想主义的沃尔特,渐渐丢掉偏见和贵族习气的洁蒂,善良、聪慧得象天使一样的蕾吉娜,那个忠心、大度并不时说出一句极睿智、有洞见的话的厨子欧瓦……闭起眼睛后,似乎可以感觉这些人物就在头脑里舞动着。
好像写得挺乱的,一方面这个电影的容量是很丰富的:犹太人的命运,用一个家庭的生活来表现纳粹时代的动荡,家庭成员相互间的爱,非洲原始的生命力量的浸染,这些都是些大家伙,我可能说不清楚的。
另一方面,我自己最近心里也比较乱——或许,我应该从电影里那些人身上学习点什么。
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一部以独特角度讲犹太人在二战期间故事的作品。
完全不同以往任何表现犹太人苦难而相同题材的故事。
大时代,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优雅知性的女主,政治嗅觉灵敏,充满正义良知的男主,天真烂漫的小女儿,智慧的黑人厨子……平静美丽的肯尼亚,善良的黑人部落,二战题材没有展示杀戮,犹太人的故事没有到描写苦难,看到的只有平和的日常,夫妻的龃龉,儿童的天真,人类的善良,没有坏人,只有复杂的人性,波澜的生活。
没有气宇轩昂的《走出非洲》的大气与励志,此片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思考。
犹太人的一家三口因为二战即将爆发陆续到肯尼亚生活,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慢慢融入到了非洲自然、平等、淳朴的生活,与当地黑人一起共事生活,当二战结束,一家人可以回德国,但是已经融入当地生活的母女却不愿回到那个“文明”的社会,对犹太人的成见及歧视不是希特勒创造的,不平等的生存环境即使有着更好的物质条件,却不应该是人生的追求。
影片非常细腻地描写了非洲当地的生活环境,如庆典、战蝗虫等,把非洲黑人描写得敦厚单不愚钝,美丽的场景加上温柔细腻的情感,让这部二战题材的影片有一种别样的磅礴。
一个理想主义者永远是个孩子,他总在追梦、安静不下来,恐怕很难给自己的女人幸福——他也许都搞不清哪个是自己的女人——所以,女主,包括他们的女儿,最终是否会幸福,虽然演了140多分钟,导演还是没说清楚。
这种漂泊感大半儿可能来自他们的身份——生活在德国但非常德国化的犹太人——男主每晚给女儿读海涅——“但”者,这情形在德国犹太人中也罕见,所以,男主一家哪儿都不讨好,幸亏他们眼尖纳粹一上台就早早跑到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才算捡了条性命,但男主的身份认同并未解决,哪怕他参加英军也还不是英国人——这同苏格兰人不当自己是“Englishman”的傲娇可太不同了——战后他不顾妻子反对坚决回去德国那个犹太人的伤心地,女主跟他大吵一架可也只好跟随——还能怎么办呢?
留在非洲肯定是跟胥金混在一起但女儿已经长大自己总得给她做个好母亲好女人的榜样不是?
这么看,身份的漂泊感不光男主有,女主也一样,只是她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只有女儿把自己的心给了东非大陆可这一回去怕又不知道“何处是我家”了吧?
影片就这样把身份、时代、家庭关系的漂泊感和三个人各自的漂泊感水乳交融地n重交织在了一起,无奈、哀婉、真切动人。
完全的叙事体,很平淡,亲情很淡漠,连Regina和Ouwar之间最动人的真情,最后的结束也像白开水一样。
但是这就是生活,“祖国”的大起大落,鲜少影响到肯尼亚农场的生活;女主人看似丰富的情史,最终还是和原配丈夫生了一个儿子;Regina是融入非洲最好的,可是她疑似初恋的非洲男孩,后面再没出现过。
最感人/有记忆点的镜头有:刚到非洲厨子抱起小女孩,叫她“小可爱”;在妇孺的“监狱”里,那个刻薄却真实的女人说“战争开始前,我们的生活都很好”,女主人无言以对;学校校长让Regina来,夸她的同时损犹太人,最后送给了她一本书;男主人最后去找英国军官求离开的船票时,他说英国人不喜欢德国人,对方说英国人也不喜欢我(苏格兰人),根深蒂固的隔阂,又是深入骨髓的共通;最后在火车上,女主人看着这片她刚到几年深恶痛绝的土地,从好心的售卖香蕉的妇人那里接过她送给她的水果,奋斗了这么多年,居然连香蕉都买不起,但是她笑得好开心,也许是找到了自己活着的意义了吧。
让人有些尴尬的情节有:夫妻之间的互动,时而冷漠时而浓烈,女主人流泪男主人视而不见不懂安慰,情商为0看着真让人捉急;Regina在父母做爱后倒在床上一起睡,当时我就???
男主人和那个金发苍老得多的德国人的互动,妈呀……总是想起《走出非洲》,那部电影拍得好得多。
德国电影《无处为家》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可以说是实质名归。
作为一部同样是二战背景下的电影,影片的视角却很是独特,它并没有把战争作为主线,而是把主人公一家逃亡非洲后与非洲之间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很有意思,很多时候是以孩子的视角来表现他们一家在非洲的生活,尽管一开始女孩的母亲因为不适应非洲的生活时常发火抱怨。
而相对于大人,她的女儿则很快适应并融入到了非洲的文化与生活之中。
在与那个非洲孩子的交往中我看到的是一个白色皮肤的非洲女孩。
影片有一个片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女孩对非洲男孩说他们都长大了,以后她不能再脱光衣服让他看到自己的身体时,黑人男孩说在他们这儿所有女孩都是不穿衣服的,在他的眼中,她也和她们一样。
于是女孩脱掉了衣服和那孩子奔向远方嬉戏。
这个情节也说明了女孩已经完全融入了非洲的文化与生活之中。
小女孩一家的黑人管家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们一家人,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也是影片的另一个看点。
但他们是德国人,战争结束后他们一家还是回到了德国。
女孩的父亲是伟大的,他并没有因为祖国抛弃了他们而抛弃了祖国,毅然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而女孩则永远记住了非洲这一块她成长的土地。
影片之外,这其实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本同名的自传体小说,更详实地表现了作者也就是影片中的小女孩在非洲的生活以及离开非洲之后的故事,推荐给大家。
7.9分左右。本以为会冗长、多余、烦闷,没想到意外的有趣、不舍。那个非洲的贫瘠之地,却拥有着让现代人孜孜追寻的本真与幸福。他们走了,会幸福吗?会更好吗?或许吧。或许吧。
過份人工雕琢的劇情,顥得十分不自然,例如蝗災的出現到清除就是天方夜談,劇情主軸恍恍惚惚,又是假藉猶太人遭迫害謀奪取票房的作品。
二战给电影界带来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
2003年,第7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影片对人物与环境的融合过程做了重点展现,叙事错落有致,心理刻画层层推进,避免了令人窒息的压抑感与痛苦莫名的挣扎,却平添了一丝漂泊不定的宿命。本片走冷峻的写实路线,所讲述的故事“泪水指数”高得惊人,但影片处处显得质朴、敦厚。
各方面都是有选择地描画,不够优秀,战争结束后的部分更是糟糕。
没有看过原著。影片动情但不煽情。小人物犹太家庭逃难到非洲的故事,侧重点在描述非洲的风土人情以及女主的一些心里变化以及其家人的心路历程。少了一些历史沉重感,多的是一家三口与非洲大陆结下的情缘和回忆。小萝莉很可爱,非洲厨子很忠厚忠诚。
这部电影网上很少有人解读它,估计也是看不懂的缘故吧?
好烦 又是纳粹欺负犹太人刷奖。本片节奏极差 人物莫名 情感诡异 剧本不过关 煽情不到位 技巧性的摄影分镜配乐无亮点 真的好不要脸。小女孩挺可爱 象广告狂人的sally。btw 中国联合犹太人拍二战时在上海的犹太人把 中以建交后艰难的回乡之路。
伟大的电影
小可爱每次流泪时出现的女声低吟很动人非洲也看上去如此动人
有美丽的风光,可爱的女孩,优美的配乐,唯一缺少的就是一个高潮。
女导演对奥斯卡的雄心勃勃,三次德国获奖均是将国家历史渗透到电影工业,女儿的角色使环境湍流压力落到主角身上时,剧情可以顺着推进。非洲又使战争和爱情的土壤更泛出地气。但企图心强烈,在表演、镜头、角色反应中都加入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另普通观众会感到一丝丝不适。角色动作和镜头都在加强动势,好的一面是引入心理空间的动能,但有被裹挟却未触动的感觉。
精致的画面,细腻的情感,美好的河山,一部十分震撼的电影。
导演对非洲抱有很深的情感,从孩子和当地人的融合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也是本片最打动人的地方。相比之下,故事情节平平无奇,也缺乏男女主角的细节经历,因此人物并不丰满,作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感觉它少了些东西。貌似德国影史上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作品都是二战题材的,或者评委会好这口?ANYWAY,这片和题材类似的《走出非洲》差了两颗星。
They acted like an outsider, and they wanted it to be. I only see arrogance here.
电影有个非常温情的结局:「她坐在离开的火车上,一个非洲女人在窗外对她兜售香蕉,她说:我没钱,我穷得像一只猴子。但非洲女人递了一只香蕉给她说:那我就给猴子一只香蕉吧。。。两人都笑了。 」
不喜欢
视角很有趣,但故事讲述上一般。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反复想了很久,终于明白了。故事想要讲述的是犹太人的惨痛遭遇。而他们红种人即便是逃难到了非洲,即便非洲生活得再艰难,也他们还是能过着有仆人给做饭的体面生活。就这种鲜明对比下,主题就略显尴尬。
犹太人身份让他们逃离德国远赴非洲,英国人的软禁形同度假,他们依旧是囚徒,只有肯尼亚广袤的土地以及淳朴的当地人才当他们是主人,忠心不二的欧瓦与一家三口建立的深厚感情足以证明,对无家可归的人无条件包容,这片土地值得一首赞歌。
剧情越行进,越发一点点被吸引且决定以后专门再完整重看一遍,并不会一下子抓住人,也没有心潮澎湃的感情起伏,但就是以一种理性的方式,让你理性的告诉自己这是一部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