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尽量避免看这一类题材的电视剧,因为觉得自己无法承受影片所要传达出来的沉重和悲伤。
但是这部剧却让我欲罢不能。
它不仅仅是对绑架和心理题材的呈现,更融入了惊悚和悬疑的元素,每一秒你都想知道女主心里到底在想什么,过去的十三年里她到底经历了什么,犯人逃走后究竟在做什么,最后Ivy是否能够走出自己心理的围墙。
最后一集,真相,仅仅是一部分真相被揭晓,就足够让人觉得毛骨悚然,让人万分心疼女主。
1. 女主的心理然而,依然没有人知道,过去的十三年里她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一切都是观众的推测。
当然,作为一部绑架题材相关的作品,心理动因是不可缺少的。
绑架犯是一个做事缜密,行为反复无常,控制欲强,自以为是且缺乏母爱的人。
对于他来说,Alison既是他的猎物,又是他的精神支柱,他想要以此来构建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精神避难所,绑架Alison并进行控制是他自我补偿的方式,补偿他为从母亲那里获得的安全感和认同感。
也许一开始Ivy是反抗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她慢慢对犯人产生了亲近、认同、依赖的心理,她内心的一部分认同着Alison这个角色。
她一直害怕自己只是一个人,而犯人对她来说是她唯一的依靠,是她在地下室中与世界产生的唯一的联系。
即使在超市去卫生间的路上,她也没有真的逃走,因为一切对她来说都是陌生的,犯人变成了她唯一熟悉的人,回到犯人身边是再自然不过的。
感情的变化从犯人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开始,她痛恨自己,这个懦弱的毫无办法的自己。
但她必须继续做一个good girl,亦真亦假不自知。
犯人对他们死去的孩子到底做了什么我们依旧不得而知,但是那给了Ivy充分的心理动机伺机逃出了房间。
也许是犯人对亲情的决绝让她感到了绝望,她内心对原生家庭的渴望终于战胜了对犯人的依赖和对外界的恐惧。
她内心属于Ivy的部分终于见到了阳光,努力地向着那个会在商场里握住犯人的手的Alison说着再见。
(未完)
这是一部非常精致的英剧。
我在B站开着弹幕看完了五集,有点后悔。
因为弹幕从头到尾都在骂人。
最开始骂女警,然后骂男警,后来骂妹妹,妈妈,爸爸。
配角们也没有幸免于难,女主角那摇摆不定的初恋情人,初恋情人的老婆,女主角的初中校长,爸爸的小三...当然被骂得最惨的还是女主角。
她为什么不逃跑?
她也太自私了吧?
她肯定心理有病。
在灾难的漩涡里,每一个人似乎都不可信赖。
这也是导演和编剧刻意为之,引导观众的立场摇摆不定。
单从Ivy的角度来梳理一下。
Ivy被绑架的时候只有十三岁。
被绑走十三年。
在从童年向青少年以及向青年过渡的阶段里,她一直被囚禁在地下室里,唯一接触的只有White和White的弟弟。
这十三年里White对她实行的洗脑教育里有两条核心:第一,White是爱她的。
她也应该爱White。
第二,White永远是对的。
第一条可以从White和她的相处模式里看出端倪。
White并不凶狠,他轻声细语,在电话里说想她,问你想我吗。
只要Ivy当个乖女孩,她就可以得到奖励,他们就可以像情人一样相处。
“我做过爱。
”Ivy对妈妈说。
第二条是在第五集里Ivy和他的对话中体现出来的。
White杀了弟弟,却从心底里认为,也让Ivy一度深信这是她的错。
这也是Ivy心理创伤中最重的一道伤口。
她认为没有人会在知道这个事实以后还愿意接收她。
她在第一次逃离后对外界的抵触防备和自我保护都源自这道伤口。
只有White知道这件事,他让她认为这是她的错,而他在袒护她。
White是关系里绝对的控制者,也是一个成熟的操纵者。
他让弟弟认为“White saves me”,他让Ivy认为杀死弟弟是她的错。
他有引导和操纵人心的能力,这样的一个绑匪要让一个十三岁的女孩斯德哥尔摩并不难。
她尝试过逃跑,但都失败了。
十三年的时间足以让她的心态从反抗逃离转化到依赖归顺。
Ivy也一度认为自己离不开White,她对White形成强烈的依赖感,因为只有通过White她才能吃上罐头或者鱼,因为“时间只分两种,他在的时候和他不在的时候”。
甚至逃离以后在面对新生活不知所措的时候她会觉得“我希望自己从没离开他”。
这也是她无法在商场里逃跑的原因,她相信了White制造出的他们之间扭曲的相爱:White是唯一一个能理解,接受和爱她的人。
她只能依赖White。
第一次逃离后,Ivy尝试移情。
把她对White的依赖情感转嫁到初恋情人身上,或者男警身上,然而都失败了,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个人。
她对女性的抵触是显而易见的,她不信任在一开始问询时咄咄逼人的女警,不愿意接受妈妈过于频繁的控制和关心,甚至在对妹妹的态度也是防备和疏离的。
十三年里Ivy没有接触过任何女性,和女性建构关系对她来说太陌生和冒险了。
妹妹是第一个打破她的心理防线的女人,然后是妈妈,在问询室里两个人终于打破佯装一切都能回归原轨的假象,承认了十三年的伤痛,互相正视和接受了对方。
Ivy的两次逃离。
一次是生理上的,逃离出地下室牢笼。
第二次则是和White彻底的心理隔离。
在她举着枪对White说 “一切都变了。
我以为是他们的错,但不是,是你,是你的错” 的时候。
从小变态女主看过来的,看完实在有几个点想说下,一,为何男警察一开始像是怜爱上了被害人一样沉迷女主,而女警察却像个正宫一样审女主这个心机婊??
女主不是被害者?
二,有一段女主说她只吃罐头没有勺子,用勺子是要他们要赢取(还是争取)来的,当时看女主用we就有点疑问了,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女孩子一起被囚,结果剧中就这么过了??
后面才证实了确实不止女主一人。
三,为何酱油校长如此深情?
是想要观众以为女主是他女儿吗?
(反正没看到最后我还真以为是)四,英国警察真的如此没用?40多人居然都拦不下一个人?
还TM开车追就只有那2个傻逼警察?
车祸就没人追了??????
WTF,(可能只是为了黑警察无能吧)第一次写影评,真的很随便。
意外在优酷看了这部片子,原因竟是译名《为奴十三年》让我联想到为奴十二年的缘故。
很好的片子,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觉得这是女主的自我救赎的故事。
女主被绑架的时候只有13岁,可以说整个青春期都在一个绑架犯手里度过。
她的孤单无助,对罪犯的心理依赖都源于此,甚至曾以为自己对绑架犯产生的情感也许是爱情。
所以逃出生天回归后对家人朋友都缺乏信任,加上生活空白带来的巨变让她恐惧不已。
她回归的很长时间就是心理依赖于一个人,初恋,妹妹,闺蜜……然而一切都已经改变,而且生活就是生活,没人能24小时全天候只守着她一个。
她甚至后悔过逃跑,她对自己的经历撒谎,亲友也让她不能完全依赖而恐惧加深。
直到她被怀疑是杀人犯,母亲表达了对她无条件的信任和爱,她才意识到无论如何改变,爱她的人始终都会爱她,她完成了心理上的信心重建。
极至结尾为救人再次落入绑架犯之手,她重新建立起的对家人朋友的信任,让她不再被恶人言语迷惑和吓倒,充满勇气的机智的反抗,背后是她渴望彻底摆脱噩运回归家庭的决心!
最终恶人死,自救成。
在这个过程中,她周围的人也懂得了自己生活中的位置,算是皆大欢喜吧。
槽点就是英国警察,真的就是废柴。
女主除了靠自己就是靠自己,警察除了怀疑骚扰没起到啥积极作用。
Ivy演员年纪不大演技到位,每个颤抖和眼神都极好地表达了女主的内心,必须赞一个!
片子不长却感觉很长,因为细节多悬念多,很不错。
不得不说女主最后很勇敢,我以为她就此会死过去,没想到机智的让自己逃脱一节。
全文没有任何一个回忆,包括自我的叙述,有的只是警察通过口供的猜测,说反转意义不大。
倒是的确让人深思。
首先男主看起有恋母情结,给女主的奖励像他妈妈留下的衣服,还有就是同母异父的弟弟,感觉不像女主说的那么简单,互相包庇。
留出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几次女主可以逃走,但是无果。
社会在变,可能女主真的逃了,可惜人们没有一个相信女主的,最后把苦逼的女主送回去,才有了女主谁也不信和深信初恋的几集。
毕竟初恋多半不存坏心。
女主以前一次次的逃脱估计变态每次回来都对她变本加厉,索性乖乖听话做个好孩子。
就是变态真的变态竟然只给女主吃罐头,要不然怕女主营养丰富不听使唤,要不然就是根本没钱供应两个人的开销。
看到中间以为会有剧情大反转,比如这一切都是Ivy自己所设的局、比如是Ivy自己也想要有一个可以依赖的人,所以一直不说关于Mark的信息。
Ivy对于这十三年的经历描述,整部剧前大部分都让人感觉她一直在隐瞒事实,给我感觉好像最后肯定会有个大反转的期待... 然而并没有什么反转,内容比较循规蹈矩。
就是一个心理有问题的男人Mark抓了13岁的Ivy在地下室囚禁了13年。
Ivy跑出来后,Mark又抓了另一个小女孩Phoebe,然后Ivy去跟Mark见面,Mark就把Phoebe放了,把Ivy又重新抓回去。
最后Mark要跟Ivy一起死,结果Ivy自己逃出来了,Mark被自己放的火烧死了。
就很normal...但是后面真的有很多槽点... 比如商场里有40多名警察,却没有一个人盯得住Ivy导致她再次被Mark带走;而且最基本的商场所有出入口提前安排好人手也没做到,警察是用来干嘛的?
另外,既然监控都拍到了Mark带Ivy下卡车换车,就不能跟着这个路线继续trace吗?
居然就直接说下卡车不见了就没了?
这么一条大线索摆在这呢,搜查组动起来啊!
结果就这?
还有,Elliott最后找Phoebe画location附近的标志性建筑,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啊,人家小女孩明明还能继续画下去,黑人警官直接进来打断不让画是什么鬼?
请问你是Mark同伙嘛???
还有最后的结局,Ivy一逃出来房子就爆了,然后警察和消防车才来,人家最后还是自己逃出来的!!
要你警察有何用啊?
这些细节和部分剧情真的让人无语😓但啾迪的演技还是很好的,但可能Killing Eve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所以这部剧里我看Jodie的表情都感觉她是故意在演的hhh... anyway故事和整体剧情还是不错的,就是有很多细节方面不太合理,值得吐槽一下。
第一眼还没认出是doctor foster里的小女生…还没看room所以也没有对比可言~感觉最近BBC迷你剧都有点主要往人物内心深处钻研其他就由我们自己发挥想象来弥补的设定,这部片子也是各种细节各种线索各种欲盖弥彰,从Ivy扩散出去到父母妹妹闺蜜男友,所有人都在这13年里好像塑造了另一个自我逃避着失去Ivy这一痛楚,所以当已经成年的她回来后,各种爆发出来,其中我是最中意Tim他的心路变化的原本的最爱不见了回来的还是她吗?
曾经的感情还是爱情也或是愧疚…总之各种bug以及Eli的轻信等等都可以用各种人性弱点来掩盖…看完还是有点抑郁的…
节奏可能有点拖沓,剧情或许也有点虎头蛇尾,但仍然被女主的演技折服。
悬疑片加上家庭伦理,剧情吸引人的同时也可以有点现实意味。
失落十三年,其实是女主孤独的十三年。
女主被囚禁的十三年,失去了很多东西。
科技的发展让她无所适从,儿时的初恋已经结婚,父母各自出轨离婚,自己的妹妹订婚。
26岁的她从囚禁的地窖里逃出来后,以为世界还是她13岁时那样。
但她选择依靠的每个人,都有她看不到的心理变化。
对初恋说出“I love you”之后才发现他手上的婚戒;回家后很久才知道父亲出轨,从而觉得父亲已经放弃寻找自己;和妹妹重回亲密之后又得知妹妹第一眼见她时不相信她的身份;选择依靠的Elliot也变得咄咄逼人,不相信自己。
她慢慢建立的13年后的世界又慢慢地崩塌。
其中,她做心理辅导时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everyone has someone....I should never have left him, all I want is not to be alone any more. 人,最害怕的就是孤独,得知十三年所有人的改变,Ivy甚至萌发出不应该离开囚禁者身边的想法,只是因为她不想孤独一人。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平凡的我们毕竟达不到能够时刻独处而保持充实快乐的境界。
此时依靠变得弥足珍贵,即使这种依靠是一种控制和利用。
现实生活中的孤独,的确可以侵蚀人心。
成熟长大后才发现,自己和父母是不同的个体。
血缘的联系和思想的不同糅合在一起变得微妙和敏感;从热恋到褪去新鲜感才发现,自己和男朋友即使可以无话不说,心中却始终有一个自己的小角落;身边来来去去很多朋友,最后却发现“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
成长的过程是一步步认识孤独的过程,孤独并不是身边没有人,而是发现有人陪伴思想却无法永远在同一个世界。
生命总是孤独的,接受孤独。
女主在最后在爆炸的被囚禁的房子前的笑,也许就是释怀了这个回不去的孤独的13年的世界,拥抱26岁后全新的孤独的世界的自我救赎吧。
Ivy被校园职工囚禁在地窖十三年。
当她出逃后,一对男女警察受理了她的案件。
这对警察对她的调查目的性太强,缺乏人道关怀,她也不愿配合警方,提供不了有力的证言。
在Ivy适应家庭生活时,另一个幼女被校园职工绑架。
警方向Ivy施压,要求她协助破案,后来甚至把Ivy认作嫌疑人。
校园职工通知警方他必须与Ivy碰面才能释放幼女,Ivy同意在警方的保护下去面见校园职工。
在监视的盲区,校园职工再次掳走Ivy。
Ivy说谎博得校园职工的信任,再次逃离,校园职工死于住宅爆炸。
警方的伪善与逼迫、母亲的控制欲或保护欲与刻意营造的温馨家庭(父亲在Ivy首次被掳后就出轨离婚了,母亲想让家庭变成Ivy被掳前的样子,让父亲回归家庭生活)、幼时互相依恋的玩伴已成家的事实、亲生姐妹的未婚夫的只穿内裤的身体等等,这些都让Ivy感到无所适从(似乎只有Ivy的亲生姐妹才是真正发自内心关爱她、接纳她的人)。
因此本人认为Ivy是自愿被校园职工再次掳走的(当然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是部分原因)。
Ivy第二次被掳后,才真正地感受到校园职工的变态之处。
这时,她才真正地、全身心地想要出逃,也成功做到了。
一些槽点:男女警察大搞CP真的很不专业,他俩都脑子有病,男警的脑子更有病一些,一意孤行出了车祸害得女警住进ICU;Ivy的亲生姐妹的未婚夫(演员身材很好)心眼小得要死,好像Ivy的回归夺走了本属于他和未婚妻的快乐时光似的,还冷暴力;Ivy的母亲在丈夫出轨后,和Ivy上学的学校的校长好上了,在Ivy回归后,她的父母和好如初了;电视剧似乎有一半以上的重心放在各角色的情感关系上,比如上面提到的男女警CP、Ivy的父母和好、Ivy的亲生姐妹和她的未婚夫的感情危机,还有Ivy幼时的玩伴与他的妻子因Ivy而不和……不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
被绑架13年后的女孩重回家庭和社会,首要问题是什么?
绑架犯还在逃,显然抓住这个绑架犯似乎重要性最高;但如果一直抓不到呢?
安全,不被再次绑架重要性最高。
其次呢?
整整十三年,13岁差不多就是初一初二左右吧,回到社会已经26了,先不说适应社会。
家庭都已经面目全非了。
感情上基本是孤立状态,得重新和亲人建立联系——顺其自然吧,虽然失落了十三年,可之后有那么长的时间在一起呢。
我一开始是觉得父母都各自出轨了,不如就干脆地和各自对象过,何必存续名存实亡的婚姻。
可是想一想,如果他们各自和对象在一起的话,小女孩之后还有机会继续和他们在一起吗?
所谓的家庭也就不存在了吧。
所以父母愿意放弃自己的爱情继续维持这个家庭,甚至他们自己也在这个关系中获得快乐,虽然伤害了他们的爱情;但这对于女孩来讲应该是特别好的一件事。
曾经的朋友和小男友呢?
这个真的看运气,对方已经组建家庭,经历不同的人生了,之后能不能继续做朋友也要看人生轨迹,不过由于歉疚心,还是能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交集可以把握,如果一味沉湎于过去,那么关系也只会留在过去。
再然后就是脱离绑架犯了。
13年,一对一的关系怎么也处出感情了吧,斯德哥尔摩是一部分。
到最后女孩都说自己并不想伤害他;那确实是真心的吧。
13年的时间就这样完全浪费了?
又不是眼镜一闭一睁就过去的,即使一切是这绑架犯造成的,这段关系充满痛苦,但再恶劣的关系也有过温馨和礼物——女孩一个人挣扎的时候,没有其他人能给他帮助和爱,只有这个绑架犯给过他一点点别人不能给他的、他想要的东西。
斩断这个联系是多难的事啊,何况还参杂着对方压入女孩脑海对于逃跑的恐惧。
适应社会相比较而言反而比较轻松了,26岁,还年轻,有这么多人关心着他帮助他,他总能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上是站女孩的角度,和朋友一起看时候,他有句话我印象很深:女孩的家人和朋友也都受到了伤害、也是受害者,可是没有人关心——是啊,我确实没有想过这一点。
所以最幸运的是,他们还有这么长的未来等着他们。
过去的痛苦从过去蔓延到现在、甚至还会影响未来——但是人们的环境改变了、深刻地变化了,我们会在新的人生中慢慢治愈,慢慢拥抱新的自己。
烂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
小变态的粉丝可以选择性观看…主要villanelle太酷了而这部剧里没什么性格…另外jodie comer好惨总是被监禁😂
2016年看的剧,看到福斯特医生的小三居然演的如此到位,当时真是激动不已。我记得当时在微博写了长长的影评来表达对最后结局的震惊。我记得当时还看过一部同类型电影「房间」,不知道为啥,就是觉得十三年比房间看着舒服。莫非,当时就已经沉迷啾迪无法自拔了?
room剧版 实在是喜欢不来女主 究竟她在想什么。。。
三集就够了,太拖了,女主的好多行为我真是理解不了
故事本身如果上社会新闻的话,应该一个小豆腐块就讲完了,但是拍了5集却完全不让觉得拖沓。女主角每一段情绪、行为的转变都让人觉得有些小意外又异常合理:从刚逃出来的闭口不谈,到中间发现物是人非的崩溃,到被质疑时候的愤怒,以及妈妈保护下的脆弱,还有最后的坚强与解脱。家庭的爱贯穿始终,最感动的是女主妈妈对女主说,我对你的爱是无条件的,妹妹和她说,“you come first”,父亲为了她回归家庭。也因此,最后以一家人的拥抱结局。女主死里逃生,这个家庭也没什么再可以失去了。
一段时间之前看的了竟然忘了收 一直以为女主才是大boss我真是一个阴暗的人啊
专注黑警察5集,救命靠自己~近来BBC灰色片子好多,女主演技大挑战~
看的过程中老是和Room串戏..姑娘演技不错,其他配角有点差。
前4集真的很不错,但第5集就太扯了,给个4分吧,可以看看的。
英剧最适合表现这样的人性故事。因为足够客观的戏剧性和足够主观的观察世界,足矣深度呈现人性真相又兼备合理入味的娱乐性。
这是我看过最慢的没有之一了,可能我不太适合这种无限铺垫伏笔,然后最后一并爆发的剧。中间女主角青涩的恋情差点让我放弃了,但是大结局的时候,的确精彩。这部需要耐心去看,万一看不下去了,就理智的放弃吧。
太真实了,可能全世界的警察都是这样,神探破案都是骗人的,破案全靠幸运,活命全靠自强,幸亏结束的恰到好处,欧洲的好处是不用歌颂这歌颂那。
很早看的记不清了,就记得前面挺好的后面拍的不行
失望
Happy ending,2016年春的一个惬意的下午。
四星差点,整体可到7.8.剧情很完整,最后连续两个反转虽然温和,但经得起细想。
结尾太仓促了,一切都是happy ending
一直被劇透說女主說謊,以為會反轉,其實她也只是可憐人而已。
三集过后节奏成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