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和表演算不上优秀,但是还算扎实,中间有些软,整体剧情可能有些反转反转多次反转而产生的刻意。
一些线索、对剧情走向的判断是比较“硬核”的,不少是通过一句话、表情和场景结果来直给的,思考节奏容易跟不上导演。
需要表扬的是,围绕Amanda事件的周围的很多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他们不仅没有那么坏,甚至从某种道德标准上,他们代表了很多人心中的“好”与地下的秩序,为了他们心中的道德理想,他们甚至不惜给出了生命、金钱、牢狱的代价。
男主女友的态度在侧面上肯定了这种黑暗的秩序,包括我作为观影者也是站在女主的立场。
这会让人想到丘吉尔关于民主的一个评价:Democracy is the worst form of government except for all those other forms that have been tried from time to time.“在这个充满罪恶和麻烦的世界上,人们已经试过,并且还将尝试多种形式的政体。
并没有人非要说民主是最完美最无暇的,到是有人说民主是最糟糕的政体,要不是我们见识了那么多其他形式的政体,恐怕还真要信了。
”和丘吉尔对民主的看法一样,这个世界很多时候并不是让我们选择好与不好、坏与不坏,很多时候我们是在选择哪个更不坏。
导演对人性和道德的拷问的这个目的通过影片很好地完成了,”(至少短期)结果正义“与”程序正义“,”good“(对于Amanda来说的可预见的价值判断)与”fair“,男主选择了fair,但这并不是结束,结尾Amanda家里的现实又把人拉回了天平上重新思考,道德与正义的边界似乎更加模糊了。
good and fair, 很多时候我们似乎习惯把它们绑在一起,这种习惯也许只是我们道德上的一种理想,这部影片会让人审视自己的价值与道德排序,至少能够认识“好”、“正义”这种似乎不言自明的文字并没有那么容易界定。
周日蔷薇十字军来袭,可惜我周六在陆家嘴受了风寒,晚上不能陪他喝红酒。
在被窝里捂到八点半,噩梦连连,爬起来看电影。
《GoneBabyGone》里面的演员除了万年配角甲摩根弗里曼和万年配角乙艾德哈里斯,其他的几个年轻后生我都叫不出名字,不过演技都很不俗。
电影拍的很精确,把美国小镇那种“世情” 铺陈在人面前,叫你猝不及防。
最重要的是,用不那么落俗套的手法,把一个原本很简单的绑架儿童案的故事说了三遍,当然,不是罗生门那样,每次说,都会让观众感觉自己慢一拍,你刚以为你猜透了这是戏中戏,导演马上用一个细节揭示了,原来还有更深一层戏。
电影提出了许多道德伦理社会家庭上的敏感问题,当然,如果你纯粹当悬疑片来看,是不必考虑这些的。
父母失职的儿童,是否应该转移到更加富有“爱心”的家庭培养?
在差劲的父母,只要是亲生的,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可缺少的爱?
避免畸形的成长到底是先天的血脉亲情更重要,还是理性和健康的家庭环境更重要?
这部表面上的侦探电影,实际中却有好几位具有代表性的角色,摩根饰演的老黑人警官,幼女惨遭撕票,代表了社会中那些受到巨大伤害,需要填补家庭空白的夫妻;艾德饰演的白胡子警官,心比天高,自认为是正义的化身,正义的执行者,爱儿童,并且用自己的方法来保护儿童,他和失踪女孩的舅舅一起组成了社会中那些采取实际行动,来将儿童从亲生父母身边转移开的人,这类人,因为种种原因,不相信人(儿童的父母)可以被改变,但他们也不能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就能确保儿童能够以正常的心理状态成长;私家侦探某某某,他的作为和选择,实际上就是代表了观众和大部分“社会良知”,从道德和传统家庭的角度去一刀切,我们心里实际上并不真的关心那个小孩,但我们要维持某种秩序,即便最后出现了悲剧,那也是秩序的错,不是我们所做出选择带来的错;侦探某某某的女朋友和小女孩的舅妈,那就是无私的推己及人的母爱的代表了,她们可以给与儿童真正身心上的关怀,但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因为她们既不是既定秩序的一分子,也不能和那些获得“充分优越感”的好心人分享道德果实,女侦探想都不想就在黑夜中跳进深水矿坑,只因出于爱的本能。
@陈灼
爆点发生在电影正中间,到毒贩叮叮叔家里居然发现了小女孩被杀,于是他愤怒到极点,把那个男人爆头了。
同样的情节也发生在《真探》第六集,惊人的相同(女主也相同)。
我们会发现,波士顿城的执法者在看到不忍卒睹的情景后,比如说儿童被害,就会引发强烈的杀人冲动。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呢?
为什么一定要将之置于死地呢?
好像一报还一报一样?
但67分钟,警探却说,儿童总是逆来顺受的。
说你千万不要碰警探的财路,不要碰他们的线人,否则他们把你往死里搞。
第80分钟,真是说了一句大实话。
美国真是完蛋了,每一个街区都由毒网控制。
这个电影让我感受到:做这样的道德选择,实在是太难太难太难了。
如果我们是男主,同样也会陷入到巨大的痛苦中。
小本的处女作是如此惊艳! 漂亮的环境光摄影,扎实的社会学调查,深入的美国社会的洞悉,以及有血有肉的人物,都让我们想起了《真探》。
接拍镜头很有纪录片的感觉,让我们了解了人们生存的真实状态。
有一个“免费面包”的招牌很显眼。
电影中间有一座小山上面充满了涂鸦,也让我印象深刻。
在看完奥斯卡档的大师系列之后,我发现沉闷而慢节奏的开篇似乎成为了“好电影”的标志。
于是我厌烦了,也许小金人并不厌烦。
不敢说那样的电影是烂片,但起码我看的艰难,除了科恩兄弟的叙事手法之外,我不认为其他影片的纪实式风格是高明的。
因为我终究不是美国人,也不关心他们曾经肮脏的历史。
往往一部电影结束,我都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是对社会的,还是对人类本身的批判?
大概是想让观众自己去悟吧,怎奈我悟性不佳,不得其意啊。
直到今天的这部《失踪人口》,情节很好莱坞式的悬疑,虽然烂俗,但不会睡着,手法并无独到之处,但题材令我拍手叫好。
加之我乃Casey Affleck的忠实粉丝,这部电影的评价给满分。
一个孩子是生活在瘾君子的母亲怀中?
还是将她夺走,送到富裕人家去抚养?
,从道德层面来说,很多人认为当然是良好的成长环境更为重要,若是呆在自己家里,这个孩子不出10年就成为了街头的小太妹。
也许结果是这样的,但谁有资格替她选择,任何事情我们都可以选择,唯独家庭不行。
影片里的警察都是好人,包括Casey Affleck的女友,但他们狂妄地认为自己是道德的法官,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只有Casey不这样想,他固执的决定把小女孩儿送回自己亲生母亲的怀中,即使她仍旧是个狗改不了吃屎的bitch。
于是所有人都开始恨他,直到最后似乎连Casey自己也并不觉得是做了一件好事,道德的界限是迷糊的,这时法律执行起来似乎更为简单。
无论一个多么富裕的家庭,他也不能夺走一个不堪家庭的孩子。
这就是法律,就好像Casey开枪打死一个恋童癖时的无措,从道德上来说,打死他是合乎情理的,但你是上帝么?
不是,所以你没有权利夺走任何一个人的生命。
Casey明白这样的道理,当remy问他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会不会开枪,Casey回答:no。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如果Amanda在警长家里长大,最终发现自己却是被人从生母那里偷来的,就不感到悲凉么?
这样的事情谁也不知道最后的结果如何,那起码得坚守住自己的道德阵地,Casey坚持了,也许他的行为定义了法律,却没能定义大家心中的道德。
无论如何,这样的电影让观众去思考了,我们没有被导演牵着鼻子走,也没有被大师们调戏。
似乎大家都把自己置于了影片之中,每个人做着各自不同的选择,这样就已足够了,不是么?
01《失踪宝贝》是本·阿弗莱克真正意义上的长片处女作。
从演员转导演的角度看,这部处女作堪称惊艳。
它丝毫不见新人导演的稚嫩,相反,它很沉稳,而且极具思辨性。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道德困境的故事。
在美国波士顿的多尔切斯特街区,四岁女孩阿曼达在家中无故失踪,私人侦探帕特里克受雇追踪女孩的下落,他一步步深入案件,卷入黑帮的内斗,翻出警方的黑料,最终真相在几经沉浮后终于浮出水面,但摆在帕特里克面前的,却是一个无比艰难的抉择。
是的,所有有关道德困境的电影,探讨的都是抉择。
这个抉择的艰难之处在于:怎么选都是错的。
因为无论你选什么,都将有某种东西被牺牲。
且牺牲的程度已经大到不能简单用“代价”二字来概括。
它可能是情义、是人命,甚至是道德,是正义。
在《失踪宝贝》中,导演通过精巧的剧情设计,历经三次反转后,才把那个终极的道德困境推到每个人面前。
原来,所谓的“女孩失踪案”,实际是由警方主导的一场阴谋,为的是把阿曼达从毒虫母亲的手中救出,交给黑人警探杰克抚养,给女孩一个更好的生活。
得知真相后,帕特里克来到杰克的房前,看着阿曼达可能拥有的幸福生活,陷入纠结:是选择报警,把阿曼达送回亲生母亲身边,还是转身离开,成全她此刻的幸福?
那一刻,这个选择,同样握在观众的手中。
不知道你会怎么选。
也不知道你做出决定时,是否无比笃定。
这部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留下一个开放的结局,让观众悬在两难之中,而是让帕特里克做出了选择。
他的选择是:报警,带女孩回家。
相信很多人都没法理解这个选择,更何况影片已通过不同人之口,一再告诉我们海伦是个多不靠谱的母亲,把阿曼达送回到她身边,很可能是个更危险的决定。
那么,帕特里克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这是解读这部电影的关键。
02我觉得《失踪宝贝》这部电影特别适合那些高举正义和道德的大棒,在网上到处打人的“良心审判官”们集体观看。
因为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最朴素的正义观和道德观”在复杂的现实面前彻底失效的过程。
为什么会失效?
两个原因。
第一,现实中充满不可控的变量。
第二,选择者与旁观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我们从后者说起。
影片中,负责调查女孩失踪案的是一对情侣组合——帕特里克和女友安吉。
最终,安吉因为无法理解帕特里克的选择,与他分道扬镳。
为什么会这样?
正是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安吉更像一个旁观者。
她只看到了海伦身为母亲的严重失职,就凭借一种道德本能,认定把阿曼达从她身边夺走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而帕特里克才是这个案件真正的抉择者。
他所掌握的信息比安吉要多得多,并且,他越是深陷其中,就越感到痛苦。
这时候,置身事外说些“政治正确”的风凉话是简单且无益的,真正困难的,是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
帕特里克最终做出报警的决定,也并不是因为那样的决定是绝对正确的或善的,而只是因为经历了一切后,他的内心冒出了那样的答案。
他都经历了些什么呢?
他曾经因为阿曼达下落不明,迁怒于一个娈童者,朝他的后脑毫不犹豫地开了枪。
那一刻,他见证了自己内心坚守的原则是如何轻易被冲动摧毁的。
还有,他认识的警察雷米曾为救下一个孩子,恶意栽赃他的父亲。
这件事给了他极大的触动:如果我们默许了采用非正义的方式去寻求正义,那么这世间还有正义可言吗?
以及更富决定性的事件。
毒虫母亲海伦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后,当着帕特里克的面痛哭流涕,她说:“我知道我搞砸了一切,我现在只想让我的女儿回来,为此我愿意戒毒。
”这是这位蛮横无理的母亲在片中唯一一次示弱,而帕特里克是唯一的见证人。
正是上述这些事实——这些隐藏在一个艰难抉择背后的复杂变量,促使着帕特里克做出了那样的决定。
当然,我们还是没办法说,这个决定是对的或是善的,因为道德困境就是一团模糊的现实,让人难以理清善恶对错。
我们也只能说,这个决定是理性的,是可以被理解的。
相反,安吉以及那些永远高举道德大旗的旁观者们,看似被道德的神圣光环笼所罩,凛然而决绝,实际在那天真的笃定之下,包藏的是任性的幼稚。
这是《失踪宝贝》想要提醒我们的事。
放下道德那耀眼的光,才能学会怜悯世人的苦。
03偏形而上的部分聊完了,我们聊更现实的部分。
《失踪宝贝》的英文原名是:Gone Baby Gone。
很显然,这里面隐含着两层“失踪”。
第一层好理解,是纯情节层面的,也就是女孩的失踪案。
那么第二层是什么呢?
围绕阿曼达的失踪案,所有人为寻找她进入我们的视野。
但细看之下,就会发现,每个人最终寻找的并不是“阿曼达”,而是投射在“阿曼达”这个符号之上的自己的欲望。
阿曼达的舅舅要通过阿曼达骗取一笔赃款。
舅妈格外疼爱阿曼达,是为了弥补自己无法生育的遗憾。
警员雷米急于救出阿曼达,只因他对正义怀有一种极端的偏执。
探长杰克的女儿早年惨死,他答应抚养阿曼达,也是将她视为女儿的替代品。
就连帕特里克,其实也有私心,他曾因冲动杀死娈童者,而救回阿曼达,也视为重新恢复内心失衡的秩序。
这所有隐秘的心理动机,使得阿曼达不再是“人”,而成了一个道具,一个欲望的投射物。
所有人看似都很关心她,但实际上并没有人真的关心她。
就像影片的结尾,阿曼达回到家,无聊地看着电视。
一旁的帕特里克为寻找她历尽千辛,但直到此刻,两人才第一次面对面说话。
帕特里克指着阿曼达怀里的娃娃问道:“她就是玛莉宝吗?
”阿曼达回答:“是安娜宝。
”
影片定格在这个意味深长的画面,凝滞的空气中全是心碎的声音。
原来,我们找寻了整部电影的女孩,我们那么渴望得到她,但实际上,我们连她最喜欢的娃娃的名字都搞错了,原来我们从未真正了解她。
这太糟糕了。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阿曼达在被寻回后,又成了彻底的失踪者。
她像是从未存在过那样洁白、透明。
这是《失踪宝贝》在道德困境之上,为我们上演的另一出悲剧。
04在影片开始,有一段经典独白:小时候我曾问过神父要如何能上天堂,并能保护自己不受到人世间邪恶的伤害?
他告诉我,神对他的子民说,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如蛇,驯良如鸽子。
灵巧如蛇,驯良如鸽子。
这大概就是说:善良又智慧吧。
又有几人能做到?
不知道。
我只知道:身在狼群,是羊的宿命。
要想不变成狼又不沦为狼餐,一只羊需要很小心,很自省。
这两年,有关寻子的电影很多:《亲爱的》,《失孤》,《找到你》,《宝贝儿》……这些电影受到大家广泛关注,因为少年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儿童保护”永远是热门话题。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部电影,也是以寻找失踪儿童为主题的。
电影的最后,俩警察把小孩绑架了,但网友却站在了他们一边。
可爱小女孩遭绑架,平静小镇沸腾了在波士顿一个平静的小镇上,4岁小姑娘阿曼达突然失踪了。
【可爱的阿曼达】阿曼达的妈妈,以及舅舅、舅妈心急如焚,他们一大家子平时住在一起的,舅舅、舅妈也把阿曼达当做自己女儿。
安静的小镇,一下子涌进了很多人:警察、记者、热心人……
虽然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电视里滚动播放着阿曼达的信息,但警察没有找到什么线索,警方暂时将案件定性为:绑架。
阿曼达被绑架已经76个小时了,她的舅舅、舅妈为了早日破案,找到了小镇有名的私家侦探:帕特里克和安吉拉。
【帕特里克和安吉拉:既是男女朋友,也是私家侦探所的工作搭档】于是,警察、私家侦探、热心人……所有人全部上场,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被绑架的阿曼达。
妈妈是个瘾君子不负责任,解救小女孩陷入困境各种各样的阻力出现了。
首先是孩子妈妈,帕特里克发现了:孩子的妈妈海琳是个瘾君子,吸毒、贩毒,从来没好好照顾过孩子。
孩子失踪那天,她跟男朋友一起,带着孩子去做毒品交易,随后孩子就不见了。
【阿曼达的妈妈是个不负责任的瘾君子】一个不负责任的妈妈,根本就没有履行好看护义务,能从她那里得到什么有效信息?
其次是本地警察。
这两个老警察一上来就对帕特里克不友好,甚至劝他退出:你一点经验都没有,最好别给我们添乱!
超过72小时的话,孩子凶多吉少,而现在,已经76个小时了……
【本地警察雷米和他的搭档】私家侦探是来帮忙侦破绑架案的,为什么警察跟他们不配合呢?
再次是警察与失踪儿童妈妈的配合,丝毫没有配合!
这两个警察明显很讨厌阿曼达的妈妈海琳。
【警察讨厌这个丢了女儿的妈妈】但即便这样,帕特里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靠着他在三教九流的关系,他追踪到了本地一个毒贩那里。
线索指出:海琳偷了毒贩的钱,进而毒贩抓走了海琳的女儿阿曼达。
【本地穷凶极恶的毒贩】于是,他们提出用赌资换回孩子,但最终爆发了激烈的枪战,毒贩被击毙,孩子却没有救回来。
线索就此中断,警方以阿曼达已经死了来结案。
但帕特里克并没有放弃,偶尔的机会,线索又接上了,但他再次遭遇枪战。
混乱之中,另一个小男孩中枪身亡,他一枪打爆了绑架并虐待小男孩的变态。
【绑架并虐待小男孩的变态】
大反转:舅舅与警察合谋“绑架”小女孩正当所有人认为线索就此中断的时候,电影再次反转,帕特里克发现:孩子的舅舅一直在撒谎,并没有告诉他全部的实情。
【孩子的舅舅】顺着这条线索挖下去,帕特里克发现:正是两个警察绑架了阿曼达,而阿曼达现在,也正在退休的警局局长家里。
【退休的老局长,摩根·弗里曼饰演】老局长自己的小女儿在一次事故中夭折了,他没有女儿,但他很喜欢孩子。
于是,阿曼达的舅舅,和另外两个警察,合伙带走了孩子,送到了老局长这里。
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所有人都知道,阿曼达的妈妈海琳是个混蛋,没有做妈妈的资格。
阿曼达在老局长家被照顾得很好,她很快乐。
道德与法律的矛盾:小女孩该不该回到妈妈身边?
但是,帕特里克陷入了矛盾:应该让阿曼达留在这里,快乐地成长呢?
还是回到她的人渣妈妈哪里?
一边是道德,一边是法律。
从道德的角度讲,阿曼达在这里是最好的选择,这对老夫妇对她很好,她也很快乐,将来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女孩。
但与此同时,阿曼达是海琳的女儿,她理应回到海琳的身边,在这里,就是被绑架。
30年后,也许她会问这对老夫妇:“为什么当年不让我回到亲生母亲身边?
”
【阿曼达的妈妈海琳】最终,帕特里克选择了遵从法律。
阿曼达被从老夫妇身边带走,难舍难分,而老夫妇也因为绑架坐牢了。
【小女孩阿曼达被带走,难舍难分】一切都平静下来,帕特里克后悔自己的选择吗?
生活并没有那么多的选择,导演也不是社会学家涉及到儿童保护,总是存在很多悖论,这两年也不断被电影所反映。
从小被拐卖的儿童,他们与养父母,建立了深深的感情,突然把他们从养父母身边带走解救,很可能伤害了他们与养父母之间的感情,就像电影《亲爱的》。
天生有重大身体缺陷的儿童,是不是应该坚持把他们生下了?
生下他们的父母却没有能力养育他们,治好他们的病,这对他们是负责任的吗?
就像《宝贝儿》。
【杨幂主演的电影《宝贝儿》】电影最后,阿曼达回到了妈妈身边,而妈妈也并没有改变自己不负责任的性格。
看着又一次被扔在家的孩子,帕特里克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对是错……这部电影明星云集,导演本·阿弗莱克凭借《逃离德黑兰》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而他正是男主卡西·阿弗莱克的哥哥。
卡西·阿弗莱克则凭借《海边的曼彻斯特》斩获奥斯卡金像奖影帝奖项。
【卡西·阿弗莱克饰演帕特里克】电影通过平实的手法,将道德与法律的难题摆在了观众面前,引人思考。
很多时候,生活并没有那么多的选择,而导演也不是社会学家。
反观国内一些类似题材的电影,非黑即白,非正即邪,因为人物太过模板化,而失去了深度。
强烈推荐这部影片。
↓↓↓↓↓↓
Ben导的作品先是半年前看的《城中大盗》,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口味清淡印象已经不深刻,也不知是文化共鸣不强还是看片情绪不对。
这次《失踪宝贝》看完却是着实震惊了一把,有点想把《城》翻回重看得冲动。
令人惊艳的处女作!
说回正题,片子一开始还以为又会是一部晦涩的个人色彩浓重的文艺小品,悠扬的小配乐,沙哑的旁白(Ben老弟的沙嗓根他哥如出一辙),镜头不断扫过街头巷尾的ordinary people,无处不透露着导演小矫情。
随着剧情缓缓道来,导演对人物细节刻画和剧情起伏把控的能力让人在慢节奏的代入中毫无疲倦感。
整篇风格就同男主角青涩的面庞上透露出的那份冷静一般,极少大起大落。
然而大段的旁白或是无声的画面却极具力量,在缓慢地推动剧情的同时描出一个个当事人的性格和价值观,为着结尾的爆发耐心铺垫。
影片结尾是悬疑片常用的一波三折设置,纯追求悬疑的观众可能兴趣到此为止并且会大呼不过瘾。
但导演的野心远不止此,悬疑揭晓后的15分钟剧情将近些年西方世界多次提到的选择命题抛出,当然这次的问题侧重到了伦理、社会、家庭。
10多分钟的激烈讨论让大家回溯了前篇每个人在事件中的一举一动,在所有的可能性和要素都被摆在眼前的时候,男主做出了选择,警探做出了选择,男主的女朋友做出了选择,他们都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并且努力地继续live with that。
镜头再次在伤感的小配乐中扫过一个个ordinary people,熟悉或不熟悉的面孔,导演已经成功地把命题抛给了观众,质问他们是否有了自己的选择。
选择的结果呢?
当男主看到女孩的妈妈一如既往的生活邋遢,关注点不在女儿身上,完全不会watch language,一分钟的对话喷出来6个F-word,临走也不会kiss自己女儿说一句 I love you,小女孩只能坐在堆满垃圾的客厅的破沙发上看卡通,怀里抱着还是那唯一一个破布娃娃的时候,男主脸上那淡定的笑容也随之消逝 —— 他还敢说他可以live with自己的选择么?
Everybody looks out his own windows.或许他能做的只有多陪陪女孩,或许这些问题本就没有正确答案。
——————————————番外:看老外这种探讨人性、社会的题材总容易感动,其实内心里很多时候并不是去共鸣那命题中的某些态度,而是看到西方国家在完善的制度下对自身的反思的同时,一个神奇的畸形国度现状的悲哀。
当别人反思法律制度时候,我们连法制的边儿还没摸到;当别人在讨论道德约束力的时候,我们的基本道德都沦丧殆尽;当别人在讨论孩子的教育是前途结果重要还是尊重伦理维护抚养权为先的时候,我们还想着怎么把领导人的思想放进孩子的课本里……"Kids forgive Kids don't judge, Kids turn the other cheek" Remy
本·阿弗莱克的导演作品,关于对错、选择的讨论暂且不谈,平心而言还算达标,不过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压抑的开场注定就不是一部能让人舒畅的影片,凯西的台词功力需要加强!
剧本的切入点相当的自然,阿曼达作为一个事件的受害人却是唯一没有受到伤害的人,参与其中的人物围绕保护阿曼达的这个主旨所展开的各种事件,无论是阴谋或者救赎,不仅仅是选择,更是每个人在个人内涵中对于善与恶,是与非的判断。
善与恶,对与错,红与黑,生命与生活,答案都是一个柠檬。
无法定义的善恶,无法判断的人生,所以我们信仰,所以我们等待末日的审判,在人生的最后请求上帝的判决:我们的一生所作所为到底是对还是错。
直观的感受:非常温柔的镜头语言。
温柔的人温柔的伤害,连刀尖也是抱着牛皮刺进肚里。
在最中间的地方车里放着歌:I'm leaving, I'm fxxking leaving……想要从生活中逃离从工作中逃离从道德中逃离从人生的一切中逃离,去往某地。
用大本看世界的镜头试图了解大本比观察他的演绎更私人化一点,但……更有趣。
第一部电影有显然的生涩和更显然的特色。
故事看似以失踪案为焦点,镜头却不,从不。
它被放在显眼而不主要的位置,角色来来往往,自成一派,大人们,成熟的脸不断游走。
Patrick的脸,眼神闪烁游离,街坊冷漠与热心并存。
他追踪失踪的孩子,追踪失落的孩子。
经历一次枪击,从一场好人的梦里醒过来。
整个影片的最后三句台词简直是是一个满级外挂,攻击力强悍且持久,我被震得回不过神……最后也只能想想这句话。
Kids don't judge, kids forgive.题外话:1.Nick的葬礼让我一瞬间穿越到了BVS,Patrick和Angela的车越开越远又让我想到GWH,一想到万物冥冥终能找到联系就觉得感慨。
线头,我不知道我有没有抓着线头。
2.这不是第一次从大本的故事里分离出许多不好描述的灰色部分了,他真的是一个有点dark的人类,还伴随着迷人的中产阶级社会责任感,我喜欢他所营造的道德困境。
小本哥的首个执导作品,有点小小惊喜的感觉
最近看的第一部两星电影。最后三分之一看得让我恶心。
看的我无比纠结 为了这个小女孩的幸福 折腾一大帮人 两个死了 两对散了 三个坐牢 无比无比希望这个女孩能幸福快乐一辈子 可是最后那句IT'S ANNABELLE将我的玻璃心击的粉碎 LIFE 果然是个MOTHERFUCKER
除了时间,矛盾是这个世界上的最强硬之物。我们什么时候知道对什么时候知道错?
服了 小阿弗莱克你能不能别老演这么欠抽的角色!
兄弟合作,本真的适合当导演,片子很流畅,卡西的表演也很喜欢,支持他的选择。多点这样的作品吧~
阿弗莱克哥俩配合,剧本不错,执行也不错,结尾形成选择的困局,让角色纠结的同时,也逼迫观者在心中做出选择。
中规中矩啦,困难的点是几个反转,处理得并不好,没有强烈的冲击力,用比较含混的方式,对白啊剪辑啊营造一种反差,大本那时候还是比较稚嫩的,卡西的表演也没到很好的状态。对与错,这个主题很有意思。
也许很好看,但你知道的。看这片,需要耐性,我在很没耐性的情况下,没看完。
很棒的电影,不过最后是开放式结局就好了
好的电影,能让人看完以后思考十分钟。阿弗莱克兄弟太赞了!
不喜欢。本来找小孩这种事情就应该交给警察来办……Casey和哥哥长得不算是很像嘛~面部轮廓比Ben要好看很多,而且在灯光下尤其显得唇红齿白啊~
一个矛盾黑色的现实。原作小说家Dennis Lehane的下一部改编作品《孤岛》将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
喜欢这个风格。
总有些电影无法入戏 看不懂,痛苦!
乱七八糟的搞不清楚想表达什么还以为第一个案子就是全部,没想到私人侦探才是主视角…
小本的导演处女作。这家伙真是拍商业片的奇才,把一个儿童绑架案件讲述得如此悬念相扣而又发人深思。娃娃脸主角是小本的弟弟,果然是基因恐怖的一家子。他最后的选择就像一把双刃剑,坚守了原则但也划伤了孩子,有时候正确也是在做恶。
故事没吸引力,卡西的表演太差劲了 没劲
“小时候我问牧师,怎样才能上天堂,不被世上的邪恶所吞噬?他说,上主这样告诉祂的孩子们:‘你们是狼群中的羔羊,你们既要像毒蛇一样精明,又要像鸽子一样清白’”。
用温吞絮叨的方式讲了一个本来很有冲击力的故事。男主人公被塑造得有些“架空”了,一个出入街头混在黑白两道的狠角色最后做出那样单纯的决定?女主就是一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