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伊·安德森通过这三部电影建立了比较极端的个人风格,不仅仅在电影语言上,也在电影内容上。
戏剧被消解了,叙事消失了,只剩下一个个若即若离的片段在不停地重复生活的残酷和悲哀(《你还活着》是一个例外;它也成为我觉得三部里最好的一部)。
这样的拍片方式未必能体现一个导演对宏大叙事的掌控,但确实能把一个人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到绝对极致,所以你不能说它不成功。
另外,有些镜头做得很妙;一个镜头里有多层故事。
似有似无的象征性其实颇能抓住观众的。
(巾城)
当片尾那一大群的轰炸机入境城市上空,我猜想,好吧,你们这些活得不耐烦的中老年人,现在应该感叹着迎接生命的终结呢?
还是,死到临头突发忏悔,来一个生命的警钟,停止抱怨和哀愁?
《你还活着》里充斥着一堆中老年人。
年老色衰的胖女人,了无生趣的的士司机,被理财绑架自由的大号手,摔破古董被判死刑坐电椅的老头,神散形不散的中年乐团,一对吵嘴导致工作中崩溃的夫妻,听精神病人倾诉听到快发病的医生,送花被打枪的中年啤酒男,老借儿子钱的孩奴。。。
当一堆中年人以高度集中的姿态填满一个个社会分配的小空间,密集到一部影片中,而且充斥着悲观、消极、无力和空洞等负面情绪,影片的色调很难像海报上那般的晴空万里,节奏欢快。
而是一部忧郁沉闷的,带着小尖锐的现实主义电影。
Roy Andersson像是一个出神入化的木偶操线师,扯动着画面里的几个木偶,操纵的却是观众的小情绪。
木偶在舞台上完成它们的人生体验,他们的童年要玩很多游戏,青少年要面对很诱惑,享受很多未知,成年时要为了稳定的生活努力,到了中年,配乐会玩点小深沉,带点小沙哑,画面会带点小悲壮。
事业还不如意的,爱情还未中意的,生活不太满意的,都很惶恐。
这个惶恐很容易转化为唠叨不休和无奈悲凉,因为器官的老化衰弱的不只是体力,连精神能量也在枯竭中。
是啊,不敢再像年少时期那样无畏的往前冲了,而且要是有个万一,不知道还能不能承受。
于是,小人物的哀与愁尽情的在舞台上演绎。
可是属于他们的色调好像不太明媚。
小人物的辛酸无聊和晚景凄凉渲染出了灰色中带点蓝的半饱和浊度,但镜头勾画出他们的心理语言的同时并没有大剂量的洒狗血炮制温情,而是统一在不规则的小段落里穿插着步调和谐的静止镜头,让小人物跳脱出他们的生活,用发呆来深化,或者制造黑色幽默。
这种幽默看似诙谐,但却创造出更大的冲突感。
更大的冲突感也是最大的点睛之作在于爱上摇滚长发男青年mikey的anna,相别于这些几乎死水般的中年人,她的基调是高昂的。
因为,她至少敢于主动出手,搭讪mikey,即便mikey再也没来过酒吧,她陷入单相思的忧伤中,她还是很勇敢,因为,她至少还会做梦。
她梦到她穿着洁白的婚纱在一辆长得像房屋的火车上,车厢中,mikey和她一起向窗外的粉丝打招呼。
即便是温情的白日梦,至少,anna还有。
虽然,白日梦不一定带来好的结局。
自己觉得这部比《二楼传来的歌声》好。
看起来这两部其实差不多~不过这部的结尾突然让人有种释然和开朗。
你还活着,知足吧,就像片头的那句话。
被烦恼琐碎缠身而阴郁的人们,不知道明天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最终出现在天空中成群的B-52是魔鬼还是上帝呢?
有那么一刻,你会发现所有你所烦恼的烦恼其实不比地上的蚂蚁须子更值得注意……看起来整部电影都是在摄影棚里完成的~如果有幕后花絮,相信会更好,对于自己来说更有启发。
非常喜欢那个结婚的梦。
一栋在铁轨上行驶的房子。
新奇而舒服的想象力~有些时候,那真是一个梦境。
然后人沉溺在其中不想出来。
我觉得这是一部让人开心充满希望的电影。
“没有人理解我”人和人之间是无法理解的是存在主义的,无法理解你为什么不睡觉要在阳台发呆,做爱都是无关双方的,打碎盘子与法庭与行刑,我觉得是在致敬《局外人》,希望行刑时很多人来看。
画面又慢又简洁,行刑先是“观众”,然后发现他们吃爆米花,然后到电椅到神父,再到犯人成为全部画面,镜头始终是不动的。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没钱,就没有牛排。
精神科医生:大多数人都很吝啬,自私自利。
爱爱时抱怨自己的退休金因为投资基金缩水了。
跟理发师有仇的商人。
主啊,宽恕那些混淆视听的报纸和电视台,它们把人的注意力从重要的事上转移开。
像火车一样移动的婚房房屋。
好多人不死不活地存在着。
最后出现了小孩,才有了一丝生气。
这片子名就叫《你还活着》那一堆长镜头让我心情差透了,就边开着校内边看完北欧人太闷了,那种生活太过富足的荒诞也太欠扁了好在有女孩的那场梦想中的婚礼白婚纱,老公弹着电贝司,房子缓缓移动着城里的人们欢呼着祝新人们好,房子又渐渐驶向远方还有女人躺在浴缸里哼的那首天籁,真好听我一直把进度条拉回到那一段
依然是罗伊.安德森的城市众生相,疏离,荒诞,怪异,幽默,讽刺,现实。
拒绝宏大叙事的片段式拼凑,小人物们的喜怒哀乐。
管弦乐队成员们一个个在家练习乐器,吵得老婆们惊声尖叫。
胖女人与胖男友闹着矛盾,随后胖女人高歌一曲,身后的追求者从大树下窜出,手拿鲜花,附和着女人的歌声。
餐厅厨房里的厨师们隔着玻璃橱窗看向窗外,一个老人推着手扶车缓慢前进,牵着的宠物狗被绳子缠住在地上拖行。
这一系列片段组合而成的开头梦幻十足。
一个参加家庭聚会的男人开着车被堵在路上,他抱怨着无聊,压抑的家庭聚会,想要做些有趣的事情来调节氛围。
于是他扯下了亲戚家餐桌上的桌布,结果露出了桌子上的纳粹标志……由于打碎了亲戚的古董瓷器,他被判电刑。
行刑时,亲戚们坐在刑房外,隔着玻璃窗观看,有的吃着爆米花,像是在看电影一样........但这一切,都只是他堵车时打发时间的幻想……一场隆重的宴会上,众人齐唱歌曲,到最后大家甚至站在凳子上歌唱。
其中一个来宾是个教授,他中途被告知儿子来电。
在与儿子的通话中,儿子找他要钱,他的儿子到处要钱,各种亲戚都被要到,这让教授倍感羞耻丢人。
但最终他还是答应了给儿子钱。
年轻女孩一心寻找自己心爱的摇滚歌手,他们曾在酒吧有过一面之缘,结果被胖女人和胖男友的争吵打断。
她来到演出后台,遇见了管弦乐队正伴随着雷声和暴雨进行着练习,但就是没有找到摇滚歌手。
在一家餐厅里,一个中年小偷偷走了不停打电话炫富和炫耀品味的光头男人的钱包。
接着小偷拿着偷来的钱结账走人,并为自己买了一套定制西服。
干了27年的精神病医生面向镜头发泄着自己的不满,他宣布不干了,不再为自私自利的病人们服务,不再讨好病人,不再给病人们找乐子.........作为一个倾听者,整日面对荒谬的精神病人话语实在让他崩溃。
胖女人的追求者手拿鲜花敲开了胖女人的房门,当他伸出手中的鲜花展现给胖女人时,胖女人绝情的关上了门,而花则卡在了门缝里,尴尬不已。
一个瘦成皮包骨的男人与肥的流油的老婆采取女上男下的体位啪啪,女人不断发出呻吟声,而男人则不断念叨银行基金赔钱的烦心事。
一个公司员工为了参加一个重要会议而提前去理发。
结果因为交流不畅和态度问题他惹恼了理发师,理发师强行推光了他中间的头发,只剩下两边两撮头发........最后理发师消气后帮他剪成了光头........光头的他来到公司开会,结果领导由于业绩下降压力太大而猝死在地.......女孩幻想着自己穿着婚纱和心爱的摇滚歌手在房间里共度二人世界,歌手为她弹着吉他,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房子如列车般行驶,最后慢慢停下,窗外的人们涌向窗前给他们送上祝福,随后列车再次启动,驶向远方。
只可惜,这一切浪漫戏码都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最后在众人的注视下,大量轰炸机出现在城市上空,就如开头从睡梦中惊醒的男人所说,他做了一个炸弹从空中落下的噩梦,既恐惧又期待。
发现电影里那些大段自白,对情绪的阐述,对自我感受的独白,大都是角色面向镜头,或是面向空白无物的空地中展现的。
因为“没有人理解自己”吧,所以哭诉“没有人理解自己”,于是“没有人理解自己”。
导演没有过多地调动镜头机位,没有无声源配乐,留给观众的大都是散文是一样的画面。
基本由一个固定镜头,通过台词以及对角色走位调度和布景美术等奠定故事的荒诞诙谐悲喜剧基调。
腾出了大段留白给观众自我填充。
导演安排的角色时不时看向天空,突然地就暂停手上的工作看向镜头,看向天边,他们似乎似乎在想通过这一举动脱离这个和自己不适配的现实生活,看向天边……是什么东西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呢?
他们瞪大眼睛望向远方时,是什么情绪呢?导演进行了留白,这一部分就由镜头后的人补充吧。
就像是,电影里的这几个角色一样,他们没有具体的人物背景,事件的具体的前因后果,他们是这几个角色,他们也许也是我们,是整个不安焦躁痛苦且”你还活着”的这一帮人的众生相。
印象里整部电影较为欢乐或者美好的片段是葬礼上和女孩安娜幻想的婚礼中。
或者脱离这个世界,或者沉浸于幻想之中。
可这都不是真真切切能改变自己苦闷的出口。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有一种翻看各种网红博主up用户的社交账号的即视感。
看他们分享生活,破防怒骂,或者是有一种我完全不理解的方式诡异怪诞地当赛博小丑。
知道他们装的精致善良,装的无病呻吟,也知道他们真痛苦着。
可能在围观别人的好的坏的生活时,自己会有种逃离现实的快乐。
(陷入了各式各样的沉浸幻想中)(有时候自己看着自己也会笑疯,是真快乐了)因为我也是自己喜欢围观的那类赛博小丑人
从技术角度说,此片最突出的就是摄影.配乐与影片所表达的东西也非常丰满适当.让人惊喜的是导演能将静止镜头驾驭使用到如此地步.这应该算是我看过的将静止镜头用得最出神入化的电影之一.在艺术性上几乎属于不可超越的高度.
影片直击人类的心灵空洞和存在感缺失,片中人物无论如何折腾、碰撞、追寻甚至互相攻击,最终都无法换来自我灵魂的被理解和被接受。
影片还是小情节串联的方式叙述,但如同散文一般,具有更明晰的主题。
导演视听风格独特清晰,几乎完全固定的机位放大了人际关系的疏离,让人物在镜头里的独白、自嗨都显得更荒诞幽默,也更加孤独!
本片配乐很好,为影片增加了不少黑色幽默气氛!
作为系列作品第二部,与前一部作品的风格别无二致。
仍然是静止长镜头,依然是琐碎的生活片段,演员的脸被涂以白色,最大程度上消解了表情变化带给观众的情绪波动。
与第一部大范围探讨宗教信仰不同,本片范围更广,诠释了生存与死亡、欢喜与哀伤、自信与自卑、平凡与渺小、爱与被爱等主题。
色彩和表演方式很有意思,无奈除最后一段外缺乏感觉
看不懂
用冷幽默对抗荒诞不经的世界,罗伊·安德森的电影风格颇为脱俗,各式各样的人们都对自己那操蛋人生怨声载道,哭诉没人懂得自己的胖女人,被丈夫骂作巫婆的女教师,亏了养老金的葬礼乐手,发梦因打碎瓷器而坐电椅的男人,暗恋非主流歌手的女孩,所有现实的困境借由非现实语境表现出来,移动公寓非常惊艳
啊~至少还活着
我们还活着~太喜欢这个电影了~一边跳舞一边看完~
人类是善于表达真实的动物,你的苍白、绝望、无力,往往都真实到不得不将它们珍藏起来。这是一种舍不得拿出来的悲伤。
片太冷了,每个人都白的像个死人~
6.4分。拼接起来的装置艺术短视频
不知道是不是画质的原因,这一部没有之前看的那一部有魔幻的气息,只有后面的那段梦,移动的房子真是神来一笔,其他的就太平凡了一些,置景没有之前的那么好了,还是觉得这种装置艺术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仰望看不到天堂,只有轰炸机。穿粉色靴子的女孩的梦里,渐渐才发现窗外风景在动,房子像火车,靠站后全村人敲窗祝贺。美梦不是逃离,而是回归。大号的形态有背负和拥抱的意味,不直接导向对人物的同情,这样很好。里面的狗都太能演了。竟然想到色戒里易先生的那句“可是我还活着”
有功力在,但显得犹疑了
他们都对生活不满意,有些人想找乐子,有些人想让我帮他们找乐子,我跟你说,这会把人搞得精疲力尽。我自己的生活,其实也没什么乐趣可言,人的要求太多了……他们想要寻开心,同时又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精神病医生
2019.04.26 色彩很喜欢。有意思,但不是特别有意思。单纯但不讨厌。/ 「我要告诉你的是,眼泪,并不能影响法院的判决。」qaq
以后他的片子不看了
沉重窒息的蓝灰调子,荒诞的滑稽现实颠倒梦想遍布大街小巷。看遍别人的苦难,发现自己所抱怨不过是平常。风格化的摄影和奇异的表现手法都让人眼前一亮!
人类自私,狭隘,又满怀自负地欣赏自己的孤独。欲望是延续着的,绵长而清淡的永恒流淌在人性骨子里。我们信仰存在主义,是为了以自身的抗争与割裂来获取不被本质的束缚。冷色调的低饱和度色彩烘托一种一直以来被定义强烈的可怕事物。因此确信,我们还活着,只要还活着就有欲望,有弱点,有去不了天国的缘由。
诙谐怪诞 原来我这样性格古怪的人应当属于瑞典
冰冷苍白的色调,在分割的碎片化小日常中,孤立又似乎有着莫名的共鸣。那些人们冷漠淡然,体内压抑着的无处释放的情绪似乎随时会迸发,克制的自持 断裂出不合时宜的滑稽和讽刺,却又都掩埋在他人日常的冷漠寡淡的疏离之中 。那些轰然而降的电闪雷鸣,如同不知何时降临的错愕命运,充满了宿命感的无力和无法抗拒无可奈何的妥协。那些悄然而至令人窒息的枯燥日常和轰然逼仄无法抗拒的命运转折,是每个人都无法抗拒和无法抉择的要终生面对的母题。影片开头有歌德的诗句:知足吧,活着的人,在那温暖舒适的床上,在勒忒河的冰冷寒风鞭打你那奔逃的双脚前(冥界的勒忒河,人过了该河就忘记前生)。
文艺片真TMD难懂
9/10。太牛逼了,这片逼格得是塔蒂+史云梅耶+考里斯马基才够啊!单镜头情景剧,舞台搭景,仅有30min和72min两处较为简单的镜头运动;画面与色调配合融洽,神剧作的台词和调皮的音符徘徊于梦境和清醒之间,恰似人生;片段散碎甚至串不起一个完整的情节,却充满了导演无尽的想像、被处理得几乎无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