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贝人生。
看之前有没有以为这是个讲聋哑人的电影?
张艾嘉。
是不是要不是张艾嘉的名字,压根儿就不会看这么个电影?
电影在典型的台湾腔里拉开了帷幕,烈日、少年、小女孩、甜腻腻的小女孩的声音。
怎么也没想到是缺水。
南国的艳阳和人字拖里,从来都是湿漉漉的空气,还有同样湿漉漉的、不论怎么挤压、揉捻,都能柔韧如初的青春。
这次不一样,直到小女孩唱起一首马来语的童谣,我才隐约感到,噢,这不是那个盛产青春的台湾啊。
少年在高处没有找到水,他带着妹妹躲在一个公共建筑的厕所隔间里。
厕所里一样缺水,没水冲厕所、没水洗手,不过好在有清洁工,公事公办地定时拉来几小桶水,补充到洗手池旁边的大桶里。
不能及时冲厕所的厕所里,味道可想而知。
没人的时候少年和小女孩一边捏着鼻子一边说笑,有人的时候摒着呼吸忍着笑,听到清洁工倒完水走出去,他们兴冲冲的拎着一串大大小小的矿泉水瓶、饮料桶,到洗手池旁边的大桶里,去装看起来已经没那么清澈的水。
电影到这,我都觉得,台湾导演真是到哪都能拍出来明亮的电影啊。
只可惜,后来的情节一步一步击碎了我的浪漫想象。
如果张艾嘉饰演的患有精神病的母亲,是一个善良被扭曲后的化身,那开头出场的少年就是善良和无意识的结合体。
而可爱的小女孩,就是没有受到任何异化时的、最纯粹的善良。
所以她活不过电影的四分之一,在6岁生日那天,毫无前兆的戛然而止。
少年有两个朋友,外形追求痞及怪,白天洗车,晚上偷车,18岁的年纪里,认为这便是有了稳定的生活保障和一技之长,隐隐得意。
不过他们似乎还没有偷车成功过。
找少年放风时,随便一个经过的路人都能让他们迅速结束还没起色的作案现场,而丝丝缕缕的优越感,只不过是偷车这份技能,让他们的仇富心理有了一个释放的出口。
是的,他们的底线太低了。
他们快乐的阈值停留在0,只要不是负的,哪怕是0.1,只要是一丁点的给予而不是付出,哪怕是用来冲厕所的水,哪怕是洗车的工作,哪怕是掌握了偷车的技能。
什么?
你说偷车这样的事你怎么还能当个技能说出来?
这已经不是没有道德,而是已经触犯法律了!
道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要求的底线,法律是社会对一个人要求的底线。
他们不是没有自我要求,他们会关心少年最近生活好不好,会很开心的给小妹庆祝生日,后来听说小妹死后,因为没有出生证明而不能被从停尸间带出来入殓,会帮少年想办法,心急如焚的央求办假证的老板。
他们只是不承认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而已。
他们可能是孤儿,可能很早就辍学,可能总是吃不饱一日三餐,他们从来不知道这个社会给过他们什么,凭什么来要求他们来遵照社会给他们的底线?
如果偷车是有罪的,那开车撞死人呢?
整个马来西亚的法律和社会制度,都像城市里到处没有水一样处在一个缺位的状态——吃穿用度、医院警局,到处都像电影台词一样杂交含混,普通话混合着广东话、闽南话、马来语、英语,这样复杂的语言交流,必然伴随着信息的流失和误解,这加重了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的焦灼,也练就了麻木和无所谓。
无常中的日常——今天有水了,冲个凉;今天过生日了,吃个红鸡蛋;今天看到一辆顺眼的车,偷偷看手气如何。
日常中的无常——今天妈妈又发病了,没药吃;今天摩托被撞了,小妹死了;今天被带去一个晚宴,是自助餐,可以打包鸡腿。
电影里没有坏人,但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无心理论善恶。
少年以超出自己年龄的耐心,照顾神经病的母亲和幼年的小妹,却从自己打工的店里偷零件来卖;母亲终日躲在停水停电的房间里,却仗着自己有精神病,让孩子出面,跟来做衣服的人要两份工钱,或趁邻居不在的时候偷隔壁的水;两个朋友帮少年打抱不平,除了说见到撞人的人一定把他弄死,就是去求另一个社会底层的边缘人,去办一张假证;玩游戏的社会大哥在听说小妹被人撞死,在医院不能入殓,给出的最大善意除了一个办假证的地址,就是一张最能起到作用的钞票;办假证的店里黑暗逼仄,老板喊出的1800元一点也不能便宜,深夜临关门闭店,走出来的除了他还有一个像是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儿子。
这是一群在社会最下层的淤泥里长出来的人。
没有人会出落成一尘不染的白莲花。
有一些,长成了一节一节的藕,虽然千疮百孔,也还有血有肉。
有一些,像那个6岁的小妹妹,小荷才露尖尖角时,就一声不响的折断了,化成新的淤泥沉到水底。
电影没给出意识形态的引导,没有批判、夸赞、推崇等一概想要教育人的情绪,如果不是最精湛的演技都掩盖不住张艾嘉的名气,我几乎以为整部电影就是马来西亚某个华人圈层的日常。
可不是日常么?
没有保障、无处伸冤、被像个陀螺一样拎的团团转、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也已经不想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如果活着就还这样活着、如果死了能好好埋起来就是最高要求、一边的人没水喝一边的人在用整罐水车开party、一边的人在自助区往粉色的塑料袋里打包难得一吃的鸡腿一边的人在谈吃素才是慈悲,可不是就是自古以来的日常么?
太阳底下无新事,何时善待睁眼人?
个人拙见,只想记录心情。
看完影片其实我觉得导演想通过社会底层生活的恶性循环这个圈来讨论现实问题,剧情的两次车祸虽然是导演故意安排的巧合,但是意在完整这个循环圈来突出主题可以理解。
整体电影情节和演员演技都非常满意,小小细节,瑕不掩瑜。
开篇第一次车祸其实给人很大的冲击,隐隐觉得妹妹可能要出事,那是在要为她庆祝生日的回家路上,妹妹拮据已久终于可以等到吃蛋糕的暗暗欣喜心情突如其来的戛然而止,让观影者为这小小的快乐都无法被命运满足而可惜。
但是第二次车祸在卖车路上,想着妹妹一秒都等不了了,可以很快得手很多钱带妹妹回家,加上第一次偷车得手的兴奋,感性情绪其实应该更丰满一些,当打电话想卖车却要等到第二天,此时的情绪却被带得有点失落,有种延迟满足感,在这个节点发生的车祸可能也和镜头有关系,没有了第一次车祸的冲击力,让人少了大起大落的情绪,如果在打卖车电话之前发生车祸,在放松的情绪推向高潮之时,也许感情冲击会更强烈一些,也照应了第一次车祸的情绪,更加像命运开的玩笑,不留余地。
最后影片的一场大雨,浇灌了整场影片干涸渴水的基调,确实很有味道,希望开着车吃着鸡腿下着雨的小小幸福一直走下去,影片结尾也停留在这里,算是完整了这个圈,为整个影片做了一个很好的留白,发人深省,这就足够了!
开头那个是水塔吗?
畏高的我,看着挺想爬上去看看的。
从妹妹意外身故后,这个片子就变得没意思了,主要是为了一个出生证,1千多块的事情,要做出那么多事情来?
男主的那些小混混兄弟又不是乞丐。
你要是小妹妹身患重病急需要手术费或者移植器官,才把男主逼上绝路我还相信。
这个故事,总不免让人拿《一念无明》来对比。
很显然《一念》更残酷真实,当然跟演员演技精湛有很大关系。
张艾嘉基本就不需要出力,出工就好,因为角色和戏份给她发挥的机会不大。
剧情片不好拍。
商业片有纯熟无比的叙述套路,但是,剧情片少有。
讲个故事很容易,但是观众不喜欢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局的故事。
讲个好故事也很容易,但是,讲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故事很难。
本片的问题就在于,故事异常的单薄,而且表现又相互冲突。
前提了营造生活的艰辛,兄妹情的温馨,虽然节奏有点拖沓,但是令影片生色不少。
高塔仿佛生活中不可逾越的阶级。
穷人只能报以仰望。
而且,就算你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爬了上去,只怕也是一无所获。
影射了大多数穷人的窘境。
拼命努力,付出极多,所得却极少,甚至无所得。
所以,穷人必须活得像草原上的捕食者。
为了活下去,什么道德,什么律法,都脆弱得不堪一击。
而社会制度又处处和穷人为难。
为什么穷?
因为没有文化?
可是,我们看到,穷人家的小孩子上不起学。
为什么穷?
因为懒惰?
他们可比脑满肠肥的议员们更加努力。
甚至,他们的出生都是个错误。
谁能想要,阻碍主角见妹妹最后一面的,竟然是一张“出生证”呢?
没有出生证,就不能见死者。
出生证,是否能证明此人来过时间?
没有出生证,那么,死去的人又是谁呢?
导演把困境给了主角,也转变了片子的基调。
营造的温情面纱被血淋淋的撕下现实的残忍暴露出狰狞面孔
这姿势如同被贫穷击倒,陷入囚牢。
主角已经身在牢笼了,所以他还怕什么?
所以,我们见到他为了钱,去偷去抢去求人,最后进了真正的监牢。
可以说,他的困境,是因为身上还有“人性”。
他还在乎自己的妹妹,家庭。
然而,到了结尾,他一晌贪欢之时,撞了人表现得麻木不仁之时,这一抹人性的色彩,已经要开始改变了。
看到有评论,还在谈,他们偷盗,有没有顾忌被偷人的感受?
开好车的人,在乎过路边混混的感受吗?
双方本来就隔着一层可悲的厚坚壁,不要再学议员们,说出那种假惺惺的关怀话语。
他们偷窃没有任何愧疚,而被偷者对他们又何尝有一丝同情?
社会的其他人何尝对他有一丝关心?
造假证的只在乎钱,医院在乎制度,生活富足的人在乎秩序,警察在乎安定,邻居们在乎生活用水。
整部电影里,除了同伙和底层的“兄弟”,谁在乎过主角的死活?
谁又在乎妹妹的去向?
谁又为一个女孩逝去付出过一点点悲伤?
没有。
人们的眼睛不会往下看。
就好比有钱人,希望穷人们知道廉耻,守法讲秩序,规规矩矩,本本分分,好好当一个毫无存在感的穷人,安安静静的死去。
他们根本不在乎穷人们怎么活,为什么穷。
只希望穷人们,不要像夏日的蚊蝇,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而已。
分,贝。
贝,是钱。
被钱所分类的人生。
分贝。
上分贝,下人生。
上面的人,说话才能有分贝。
下面的人,只能过着没有分贝的人生。
就电影的故事来说,节奏缓慢,时间略长。
而且表达的方式过于直白,解决的方式也过于粗暴。
几乎是想停就停,毫不顾忌观众体验。
本片的结尾在,作为小说来说,尚可。
作为电影来说,不太高明。
甚至让人感觉故事才到中段,怎么就戛然而止了呢?
1800块钱的事情,导演还非要玩一个开放式结局。
是才华有限,还是格局不足?
不过,我是赞同导演就此结尾的。
因为冗长压抑的叙事,看不到任何出路的生活,缺乏起伏的情节设置……早已经消耗了我的观影耐心。
我心中直说,嗨嗨嗨,我已经知道他们很惨了,接下来呢?
哦,就是卖卖惨就走啦?
就是这种“你看我多惨”,然后就结尾啦?
那种就算生活是坨屎,也得过下去的觉悟呢?
那种我和妹妹情谊深厚,无论如何也要破解僵局的努力呢?
影片的镜头还不错。
但是,导演讲故事的水平并不高明。
或者说,非常偷懒。
所以给两星。
以及,节奏太慢了,90分钟的内容,换个利索点的导演,可能用不到45分钟就讲完了。
有这样一位正常的人,架着他的摩托车带妹妹飙风,当天正好是她的生日,两人在庆祝完后正打算回家。
突然,一辆驶来的车撞在他们身上,男子从车祸中复生,而他的妹妹永远地失去了呼吸的机会。
试着想象一下这名男子在醒来后知道妹妹已经离去的心情,他是否还能够正常地跟医院交涉拿回妹妹的尸体,并且策划一系列举动来达到这个目的(他只需假造一张出身证明)。
男子没有陷入悲痛,至少我们没在电影中看到,而是立即展开了一系列行动:与医院交涉,向母亲拿钱、未果,找基友一起偷车、筹款办证,跟女性朋友去议员办的聚会,他可能会帮忙……这就是我们在《分贝人生》中看到的情形。
男主角不仅没有在身体上受到严重损伤(只有脸部的几处擦伤),同时在精神上遭受的打击也绝不像是死了妹妹的人所应该表现的(而且这件事他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看起来只是丢掉了一个钱包,急着找回它。
这是完全说不过去的。
在《海边的曼切斯特》中,卡西·阿弗莱克所饰演的李因为自己的过失造成女儿的离世,他因此陷入感知的失效中:对于外界环境已经不再能够作出正常的回应。
虽然这是一种极端的设定(大多数人都能缓过来,只是需要时间),但在两相对比下,《分贝人生》中的哥哥所做出的反应实在让人难以置信:即便不需要表现出歇斯底里,但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能够时刻保持住正常的理智。
我们当然可以为这种不合理找到某种理由,为导演辩解一下。
比如小女孩与他并没有血缘关系,她也许是领养的,两人之间的感情只维系在简单的日常交往中。
但这与电影开始对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情感的铺陈是相悖的。
即便她不是母亲亲生,但哥哥实在待她如己出。
电影中不是直接说了小女孩没有出身证明?
所以他才需要去买一个假的。
这也解释了为何男主在车祸后不首先去报警,领养很可能是非法的,他不能让警察知道。
《分贝人生》实在有太多不合常理的地方,即便我们为它找寻到了这些理由,它的不现实仍然没有被遮盖住。
妹妹因自己的原因离世还不久,他已经有心情与朋友一起去参加议员的聚会?
邻居难道没有同理心,在人死后还登门打闹(指责母亲偷水)?
所有的原因都很可能出在导演对人性认知的浅薄,从而将整个剧本变成了他施展想象的舞台。
人物的举动是站不住脚的,与电影设置的情境相违背。
文/何小威看完电影,与行的朋友说:“多想早点结束。
”我有些疑惑,问:“为什么?
”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太压抑了。
”我点点头,表示赞许。
的确,这部马来西亚的电影《分贝人生》有些压抑,压抑得让人有些揪心,仿佛喉咙中夹杂着一块糖果,既甜,又让人有一种快要窒息的感觉。
正因为这种感觉,才显示出了电影《分贝人生》的魅力,毕竟它还是较为深入地表现了马来西亚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悲欢。
这种对命运的思考与探索,对于新人导演的陈胜吉而言,难能可贵。
电影《分贝人生》通过阿哲(陈泽耀饰)与妹妹、母亲(张艾嘉饰)的视角,来看马来西亚现在的生存状态,把马来西亚的底层悲苦的一面——生活缺水,年轻人没有工作,贫苦家庭的小孩没钱上学等现实显露于人前。
片中,“长大成人”的阿哲本处于一个放荡不羁的青春年华阶段,却因为患有精神病的母亲,而陷入到生活的绝境边缘。
更为可怕的是,没有工作的阿哲,还要照顾妹妹。
在这样的家庭里,阿哲的生活从未有过平静。
所幸的是,在这条住满了形形色色之人的楼里,阿哲从这些生活中尝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懂得了生活的含义。
有意思的是,导演利用一场上流社会的奢侈生活反衬了阿哲的愁苦生活。
这明显是导演陈胜吉有意而为之,带有明显的讽刺。
如果说,“精神病”母亲是家的核心与情感纽带,甚至“家”之精神的集合场域的话,那么妹妹的存在与离去则象征着生活美好的逝去。
这种突如其来的消逝,让人无所适从。
最终,留下的也只有悲伤的泪水,无处诉说。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导演用镜头直接将这种有苦说不出的压抑转嫁给了观众,让观众去思索,去承担“别人”的苦难,从而去感叹生活来之不易。
母亲,是一个“病者”,经常做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不准儿子碰自己男人的物品;偷偷地将邻居的水搬入家里;死死守住装钱的铁盒——有常常给人温暖,让人赞叹母亲的伟大。
不管“母亲”是否“有病”,内心却装着自己最爱的孩子——得知儿子阿哲拿钱是因为妹妹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拿出了所有积蓄;自己吃着好吃的,不忘分享给正在开车的儿子阿哲。
可以说,母亲极端化的反映,其实蕴藏着一种现实生活的悲苦,向人们揭示了再苦再累,“不抛弃,不放弃”的情感内核,就像片尾时,阿哲在夜里载着母亲回家一样,流露出不分彼此的浓浓爱意。
不同于“母亲”,妹妹身上不仅有导演诗意的表达,又有马来西亚底层人群的希望象征,不仅有改变不了现实的悲叹,又有生活继续的无奈。
导演先通过找水,呈现出哥哥阿哲与妹妹的关系——妹妹就是哥哥心中永远的天使,不容她受到任何伤害,而哥哥是妹妹心中永远的英雄。
当然,导演在处理阿哲与妹妹的关系时,采用了前呼后应,达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使得孩子的单纯与纯真的快乐,以及大人世界的悲情,在持续酝酿的感情中不断升华,触及到了人最为敏感的情感神经,让人随着她的欢乐而欢乐,悲伤而悲伤。
无疑,电影《分贝人生》中,妹妹哼唱的歌曲,具有了穿透贫穷与富贵,疾病与健康的神奇魔力,因为她的声音太干净,太纯洁,太美。
只不过,这种“干净”、“纯洁”与“美”,只能留在人们的脑海。
这是导演陈胜吉影像中最为残忍的一幕。
作为处女作,导演陈胜吉在电影《分贝人生》中还是展示出了不俗的才能,能将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的种种状态,通过影像呈现出了一种质朴无华、简洁又压抑的美学特点。
但是,也因为是新人导演的缘故,影像中所展现出的悲苦之感,似乎还少了一点催泪的效果。
首发,siff,禁止转载,谢谢。
在平遥看了几个片子后,有个这样的感悟。
导演在创作的时候过于隐晦,信息就很难准确的传达给观众;而如果观众稍用力,就容易让观众觉得刻意。
《分贝人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处女作,它有着很多闪光点,但是也有着处女作的通病:太想去表达导演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电影的设计感也就浮出水面,而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了。
影片聚焦在贫民窟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男主人公一直在经历各种“丧”,丧到了片尾也没有反转。
可惜的是这种“丧”充满了刻意感:女孩生日,哥哥就把她带到外面跟自己的朋友一起过,其中一个兄弟提议要给女孩买蛋糕,而蛋糕店却在很远的地方。
买完蛋糕朋友几个就分别了,在男主时速不快地开着摩托车,然后跟女孩聊天。
很担心导演会设计一个撞车俗套戏,结果,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不过让人欣慰的是,导演把接下来的事情重点放在了“拿回尸体”这个点上,使得故事没有因此失控。
张艾嘉的戏撑起了这部影片,但可惜的是,其故事线和拿回尸体的故事线有些割裂。
儿子自顾自地想着拿回尸体的办法,母亲自顾自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直到最后结尾两条线才算交接起来。
导演设计了很多障碍给男主,无出生证明,需要办假证;,母亲发病急需用药,但拿药无法优先提供,偷车想去卖,结果又撞了一个人......一开始也许会对男主带着同情,而到最后,只有“导演应该又要为难男主了”的猜测。
结尾的未知感与宿命感让片子的风格保持一致,基调也很统一。
如果在剧作上能够把设计痕迹很好的隐藏起来,也许能够带起更多共鸣。
. 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当人同时听到多种声音时,会下意识从混乱的声音中寻找一个,作为焦点,并忽略其它声音;若是没有焦点的话,就会将所有的声音当作是噪音背景。
影片中,场景很多,故事线索很多,切入角度很多。
但从个人的观影感受来说,隐约是有一条线的——就是你是自己世界的主角,你要为自己去生活;你是别人世界的配角,你的苦难与否取决于他们的关注程度;你还是陌生人世界里的过客,你的心酸于他们无关。
就像影片里的护士,你再苦难又怎样,你只是我要服务的众多患者中的一个,谁又是谁的某某呢?
所以,还是请排队。
你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所以生活是苦难也好,幸福也罢,一切还是要靠自己活下去。
从拍摄和剧本的角度来说,影片更像是一个纪录片,导演有自己的观点,却并没有把自己的情绪强加进去,警察也罢,护士也罢,甚至是主角也罢,各自有各自的视角和独立的观点,他们的行为都合情合理。
导演尽可能将自己的观点隐藏在幕后,而让观众去评判。
最后的开方式结尾也很赞,车的路、立君的路、自强的路都还在继续,但电影却结束了。
至于未来的路怎么走,谁也不知道,因为命运是无常的,人也是会变的,至于导演和观众,也是会变的。
无论怎样,我们只是这部影片91分钟的时间里的一个旁观者。
一部马来西亚的片子,这种电影方面的小国,每年出产的量比较少,但每每出的几部总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这部走的还是社会底层人们的艰苦生活,真的是越看越让人难受,尤其的几个经典桥段,比如去水库和公厕偷水;生日蛋糕买不起一整只,只能买一小块...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有人开豪车、议员家里开派对甚至还叫了一辆送水车备用……阶级对立、贫富差距把问题突出和放大后完成了这部电影,我个人觉得蛮不错,适合静下心来看。
飞机上看到的。
看的着实心酸。
这个妹妹实在是太可爱了,而且非常的懂事,没想到在生日的时候被撞死了。
妈妈病的不清,在家一直反反复复的洗衣服,然后发作的时候整个人和疯了一样。
哥哥为了把妹妹的尸体带回家,到处寻找线索。
黑道白道都试了,但是还是没有用。
最后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误撞了一个人,他似乎明白了什么,然后结局就是他接上了他的妈妈,他说带她回家。
well,这个结尾意味深长,很耐人寻味。
整个片子格调也是很生活化。
很有意思。
一部剧情让人绝望的电影。就像结尾主题曲所唱,仿佛只要活下来,就能找到出口
连着看了两部社会题材,好压抑。这是个好故事,只是讲述的方式一般,全靠表演撑着。
分贝人生是一洼难以下咽的苦水。体面的职业者没错,只是残酷的守着规则;咄咄逼人的邻里没错,偷东西确实不对而且不痛不痒的关心更容易满足自己的善意;游离规则之外的人没错,风险和收益同在,何况还有那么一丝温情。每个人都一样,在一洼苦水里,远不及议员门外那一车随意浪费的清水。
虽显单薄但不失为一部合格的导演处女作。结尾处吉隆坡的夜晚下起雨,张艾嘉在儿子偷来的车的副驾驶满足的啃着儿子顺来的鸡腿,或许就是下等阶层最满足的一刻。社会底层的无力和无助在自我挣扎的过程中都不及富人聚会上自助餐的鸡腿带来的幸福。片子很短暂但很真实。张艾嘉很赞。
分数有点过低了。
完成度挺好,太多凑巧有点硬苦的意思,其实平淡中已有挣扎不出的底层,够苦了。
这是一个关于苟且求存在大城市底下的贫穷家庭的悲惨故事 并引发穷人所面对的困境与悲歌 导演却采用了一种平视的视角 呈现出对社会真实写照 表现对底层人群的人文关怀 真正主角是张艾嘉的儿子阿哲 青春叛逆 脾气暴躁 岂料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夺走了其年幼妹妹的生命 阿哲才真正陷入到一种无望的实际当中
好好地写一个法哈蒂式(?)的故事不好吗,非要在最后15分钟搞出个因果循环的大蛇足,大败笔。张艾嘉这次演精神病竟然反而还可以,找不到黑点。最难得还是男主了,又帅又会演。
前面有弄哭了我,妹妹演得太棒,所以那場車禍才顯得這麼措手不及,然後連觀眾都還沒來得及反應就已經在跟護士說要拿回屍體,很喜歡這樣的處理,張艾嘉跟男主角的戲也真實而令人心疼。後面就覺得稍為乏力了一點,已經處理得好了,但還是會期待能夠更多。聽映後時突然感到一陣敬佩,然後想回澳門拍片。
叙事有点乏味,男主演技还不错。
优酷有什么大病…收费观看删了结局情节
#IFFAM2017# 雖然不是影后張艾嘉加持的神作,但卻有一個值得張艾嘉擼影后的角色。
有点烂尾
要不是结尾的矛盾加剧无从解决 我真就一星了
从二十分钟后小女孩被撞死,心里就一直堵着难受看完全片。太喜欢那个小女孩了,电影中总有这么一个又贫穷又懂事的小女孩最后都不会有好的结局,导演们爱玩的计量。让我心痛。最后却因为贫穷一系列行为导致车祸循环,弃车逃走后又偷车。仿佛只有有钱人才过得体面,哪怕是偷来的车和打包的吃的。
本想给两星,但妹妹太可爱,张艾嘉演技很好,不忍心。我靠,那么可爱的小女孩你居然把它写死?编剧导演你够狠心的,虽然张艾嘉戏越来越有味道,但我真不想看到她拍的那么悲了,她儿子让我想起《一念无明》这片,但结尾却那么冷
太刻意,太刻板。
片名竖出,于是所谓的分贝人生便成了“贫人生”。
压抑,但值得一看。
45分钟足够了,非要拍9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