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苦大仇深,正是这些真实且日常的细节,让我们迅速认同这群人——这群后来被称为英雄的普通人。
一如本片编剧肯·诺兰所说:“他们斗志昂扬,不屈不挠,但同时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也会疲惫,会恐惧,也会互相开玩笑。
”导演甚至选择了去戏剧化的方法处理那场真正的灾难。
他们躺在岩石上调笑着彼此,就像过去出任务一样。
但我们依旧会为他们的逝去感到心碎。
他们不再是报纸上报道的为保护人民殉职的英雄消防员,而是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就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
他们的平均年龄是27岁,最年轻的,只有21岁。
反正邻座的那个女孩是哭着问我借纸巾的,我哭着告诉她我自己用完了。
《勇往直前》也许只会让你哭一次,但是这一次的力量可能胜过千千万万次的刻意煽情。
cr阿德
这几天一直在关注加州大火的相关新闻,一直关注的电影博主提起了一部2017年上映的电影Only the Brave,是根据2007年亚利桑那森林大火中牺牲的消防队伍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查了一下电影信息,演员阵容太强了!
Josh Brolin、Jeff Bridges,还有我非常喜欢的Jeniffer Connelly,以及还有点青涩但是演技已经很好的Miles Teller。
导演是后来导了Top Gun: Maverick的一位后起之秀,还是去年口碑不错的灾难片Twisters(龙卷风)的编剧。
这部电影在IMDB 得分7.6,豆瓣8.3,在灾难片里实属高分。
看下来觉得这个评分实至名归。
兼顾了大场面、戏剧冲突以及真实性,还加入了很多山火以及山火救火队的相关知识。
影片的高潮在最后二十分钟,尽管知道是灾难片,但我并不知道亚利桑那那次山火的任何信息,所以结尾还是被深深震撼到了。
但煽情的情节点到即止,非常克制,这种有留白有取舍的处理方式既有技巧也有温度。
再加上主演们强大的个人魅力,这个片子用很平实的方式展现了一个非常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科技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上可以九天揽月,下可以五洋捉鳖,面对凶猛无常的山火,却还需要消防员们用血肉之躯去灭火,很多时候甚至是徒劳的,那种悲怆真的让人感到很难受。
最近加州的新闻也让人很难过,不提政治立场的左右和对错,只希望科技的进步能够在这种巨大的灾难中给那些勇敢的血肉之躯提供更多的保护。
为什么看到后来我会忍不住哭,忍不住难过呢?
我觉得这不是因为后面的哪一幕很感人我是因为整件事儿,整个这个关于“死亡”的事儿特别的难过、不忍、以及遗憾
人们对于死亡都是恐惧以及敬畏的如果一个人可以不顾生死的去做一件事儿,那么他不是莽夫就是勇士我想正常人都是不愿意平白无故的去死的我很敬畏一些职业一些工作人员,比如这部电影里的消防员他们的工作性质导致他们会处在前线,会遭遇危险但是与之相对的,会带给更多人和平安定的生活他们是自豪的,这份自豪可以让他们更坚定更无畏意外总不是人们所希望的我看着他们成长,看着他们欢闹,看着他们像普通人一样,但是突然有一天,这平静被打破,水火无情,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你们说,是活着容易还是死了容易呢?
我心疼“零分”这就好像,我陪你长大,给你吃穿,供你玩乐,让你体会人生温暖不过有一天,突然我把这些都收回了,我不给你了你难过么我觉得可怕的不是一无所有,可怕的是曾经拥有我心疼他,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但是一夕之间分崩离析我心疼他,还要内疚只有自己活着这件事儿活着本该是美好的不过,逝者已矣,活着的人总是会找到新的寄托,带着对往故人的思念我只希望对于英雄不要来的太惨烈这殊荣的背后可能是很多人说不出口的痛如果英雄和死亡挂钩我宁愿这世上没有这样的英雄
“Only the Brave”,被翻译成“勇往直前”,多少有点煞风景。
名不正则言不顺,在中国观众这里,电影的哲学意味被过滤掉,徒留一个“西方主旋律英雄片”的苍白印象。
此片导演约瑟夫·科金斯基,生于1974,年芳四十三。
该导演乃一技术狂人,张口3D,闭口CG。
他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创:战纪》,就像一个长达两小时的电竞游戏解说。
第二部电影《遗落战境》,硬科幻,汤姆·克鲁斯领衔主演。
阿汤哥未卜先知,知道导演这哥们是技术狂,自己的戏份都会被奇技淫巧的机器人和特技抢走,于是干起老本行——耍酷,除了在泳池的那场激情戏中莞尔一笑,通片冷酷到底。
这片倒也不负所望,得到一个冷冰冰的最佳视觉效果的提名。
从虚拟现实的《创;战纪》,到硬科幻《遗落战境》,再到现在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勇往直前》(Only the Brave),约瑟夫仿佛被改造的“网瘾少年”,一步一步,从虚拟走回现实,从天上走向人间。
Only the Brave出自希腊酒神俄尼索斯的那句“Only the brave enjoy noble and glorious deaths.”这句话是个切口,挖下去可一窥此片内核,而一些人津津乐道的“胸怀大爱”“舍己为人”“不煽情,显得真实”什么的,只是老掉牙的最浅显的东西。
勇气,自古希腊时代,就是一个哲学命题。
苏格拉底曾说:“我们到底未能发现勇气是什么。
”根据苏格拉底的观点,善是一种知识,而他不知勇气为何物,就将勇气排除出善的领域。
他的徒弟柏拉图爱老师更爱真理,提出不同看法,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勇气视作与灵魂紧密相关的气质,而这种气质,乃是“护卫者”的重要品质。
何谓护卫者?
简单来说,就是武装起来的贵族,高贵和优雅的代表,在护卫者中,又产生出智者,将智慧附丽在勇气之上。
说白了,勇气是一种“贵族精神”。
到近代市民社会,勇气这种“贵族精神”随之变形,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个人,以及接受技术训练的专业人士。
电影里的“格拉尼特山高手队”消防员就是如此,勇气之于他们,更像是一种“职业技能”。
而“格拉尼特山高手队”作为消防领域的精英部队,某种程度上,每个成员都有一种出类拔萃、引以为傲的身份认同,这种骄傲,接近“贵族精神”。
勇气作为一种贵族精神,不同于那些大言炎炎的“嘴炮”灌了几瓶雪花后吹出来的天花乱坠的牛逼,勇气是一种信仰,需要用血来喂。
亚里士多德认为,勇敢地承受痛苦与死亡,来自于对高贵与卑鄙的选择。
勇敢者的行为,乃是为了高贵本身,不是为他人,也不是为集体,更不是为这主义那主义。
北岛的“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对勇气的最大考验,即是牺牲自己的生命。
奔驰疆场、马革裹尸的战士一直勇气的最突出代表,在希腊语中,勇气一词为:andreia(丈夫气), 指的就是军事方面的含义。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歌颂勇气的主旋律群戏电影中,主角多为男性。
消防员扑火,犹似战场厮杀,所以我们也称其为消防战士。
在电影《勇往直前》里,每个救火队员都是平凡人,却也都不是省油的灯。
队长埃里克是个工作狂,性格偏激,不善交际,他生生把妻子逼成女强人,一切靠自己,连出了车祸都不告诉他;布兰登则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瘾君子,一个小混混,曾因偷窃被所有人鄙视,女友意外怀孕,激起他作为男人的斗志,义无反顾加入消防队。
其他队员也是如此,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问题,但他们有个共同点:无一不热爱生命。
勇气之彰显,就在此处,不贪生怕死、“面对死亡放声大笑”什么的,属于被神话了的烈士,“贪生,但不怕死”,才是真实的勇气。
当个人作出“贪生不怕死”的选择,勇气作为一种知行合一的高贵情操,实现了它自己,根本不需要什么“最美的逆行”为它加冕。
若没有个体意识上的知行合一,“最美逆行”这种溢美之词更像是居心叵测的鼓励,劝别人做炮灰,让自己得便宜。
孙权上表,劝曹操称帝,曹操观毕大笑:“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勇气既然是选择的产物,有一点“存在主义”的味道。
无独有偶,存在主义哲学家保罗·蒂利希,就写过一本书,名为《存在的勇气》。
在这本书里,作者一针见血指出,所谓存在的勇气,就是一种“自我肯定”,就是让包括人在内的每一存在物,成为他(它)自己的那种努力。
作出这种自我肯定,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因为有来自“非存在”的威胁。
“非存在”不在别处,它就包含在“存在”之中,并通过“存在”彰显出自己。
也就是说,“存在”是生命,“非存在”则是死亡,死亡不是生命的对立面,它包含在生命之中。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引用了这一哲理: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生之勇气,正是死之勇气,有生方有死,了生即了死,了生死即无怖畏——这就是勇敢的真谛。
《勇往直前》片名翻译非常烂,不过内容很震撼,牛逼的故事一般都是告诉你这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现实往往更加残酷。
故事讲述一帮业余消防队员通过努力成为编制内正式消防员的过程,在扑灭山火的过程中几乎全员牺牲的悲剧。
抛开主旋律的内容,片子拍的朴素、真实,没有什么伟光正,也没有假大空,看完本片,让人由衷觉得消防员真是了不起。
对比美国和中国消防员,除了勇敢、奉献等共同点之外,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国消防员一般年纪比较大,国内的年轻许多。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烈士陵园扫墓,祭奠数月前为拯救城市牺牲的消防员。
与《勇往直前》里消防队员平均年龄27岁相比,烈士陵园里的消防官兵多数没有到20岁,一个个看起来就像刚上大学、稚气未脱的高中生。
消防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不管是美国还是香港的电影,消防员都是受人尊敬的高薪职业,入职要求和考核很严,能当消防员的都是男子汉(女的有少一些),人中之龙。
《勇往直前》里有一个镜头,消防员进酒吧不仅不排队,还有掌声,可见荣誉感有多高。
我国的消防员,从名字看起来属于武警部队,实际上依然归属公安系统,消防员来源和服兵役差不多,都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年纪的适龄青年,一般干上三年,然后复员转业,除了个别的士官和军官干的时间长一些,基本都算是临时工,随时都有可能不干。
这样做的好处是国家没有太重包袱,基本上消防官兵是不停轮换的,至少没有退休人员,平时薪资也低,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消防员的专业程度比较低,新兵训练半年,适应半年,服役一年半,就要回家了,期间要是天下太平,可能都没救过火,没有实战经验。
万一碰到火灾,尤其是突发性、条件复杂的大火,往往会给消防官兵带来较大伤亡。
西安1998年天然气罐火灾,炸的惊天动地,人员伤亡最大的是消防员,因为别人往外逃,他们往里冲,多数牺牲者不是被爆炸或火焰伤害,据传多数是冻死的,液化气泄漏从液体瞬间气化,会带走大量热量。
大漂亮的《勇往直前》展现了消防员专业训练,社会地位高、收入不低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国家经济实力今非昔比,地方养一支专业消防队伍,应该不成问题,相比平时的花销,救灾时的专业应该更重要吧。
PS:多年前写的,不知道现在消防官兵的训练和轮换是什么情况,不过就近年来消防题材的《逃出生天》《烈火英雄》来看,内地的消防官兵技战术水平和装备有一个质的飞跃。
我爱看电影,从电影中体验不同的人生和不同的思考,这是我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所体验不到的。
这部真实的英雄片,所有的英雄都无限接近于真实的你我。
有生活的一团糟,有吹牛打屁的懒散,也有迫于生计选择这份职业的无奈,但无论怎样,面对自己的工作他们从未选择逃跑。
最欣赏的一幕是他们对着熊熊大火谈笑风生,开起大火的玩笑,影评里有人嘲笑这是美式的不敬业,而我却觉得这是乐观积极的心态,无论在何种环境都坦然面对的正向价值观。
前奏堪长平淡,告诉我们他们并不想成为英雄,他们想成为丈夫,想成为父亲,想成为儿子,想永远和家人在一起。
但是最后,无情的大火还是夺走了所有人的生命。
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珍爱家人。
为全世界在火灾中失去生命的每一位消防员致敬
How the crew became entrapped, along with the exact circumstances of the incident — the deadliest of any kind for U.S. firefighters since the attacks on Sept. 11, 2001 — are still unknown, as the only survivor of the crew, Brendan McDonough (played by Miles Teller in the film), was separated from the group acting as a lookout at the time of their deaths. The men who died were Andrew Ashcraft, 29; Robert Caldwell, 23; Travis Carter, 31; Dustin Deford, 24; Christopher MacKenzie, 30; Eric Marsh, 43; Grant McKee, 21; Sean Misner, 26; Scott Norris, 28; Wade Parker, 22; John Percin, 24; Anthony Rose, 23; Jesse Steed, 36; Joe Thurston, 32; Travis Turbyfill, 27; William Warneke, 25; Clayton Whitted, 28; Kevin Woyjeck, 21; and Garret Zuppiger, 27.年轻的生命啊!
😭😭😭在木里县牺牲的救火英雄们也还是年轻的孩子们啊!
😭😭😭
因为真实所以震撼 一直很喜欢看描述消防队题材的作品,或者倒不如说,我喜欢消防队。
从当年的朗·霍华德的《烈火雄心》(现在内地译名叫《回火》),到杜琪峰的《十万火急》,再到那部《云梯49》(现在内地译名叫成了《烈火雄心》,这份乱啊),甚至还有《世贸中心》,乃至如今这部《勇往直前》。
这些描写消防队事迹的作品,个人比较偏爱,大概与个人经历有关。
因为我一个哥哥,曾经就是消防队的。
这位哥哥,是表亲,也是远房,比我大不少,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他就已经是消防队官兵了。
由于是从是老家过来,每逢节假日或者部队休息的时候,他就来我家,因为当时我们住的城市,能找到的亲戚只有我们家,来了以后帮帮家里的忙、坐在一起吃顿饭之类的,每次还给我卖点东西,但爸妈都让他拿了回去。
当然空闲时候也给我讲了不少关于消防队的故事。
我了解到很多消防队官兵的事迹,并对这个职业感兴趣,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而且表哥当年也给我讲了很多关于消防的常识,我至今记忆犹新,也培养了我如今的消防和防火意识。
正因为这个原因,我小时候就觉得,消防队员都是英雄,他们是在和平年代始终“战斗”在第一线的,他们的敌人是无情的火焰,而且诞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随后再说)。
所以后来喜欢电影之后,我看了很多关于消防队题材的作品,而且这部《勇往直前》,个人非常喜欢。
原因在于,真实。
PS,中国消防队的隶属中国消防队全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消防部队”,从名字上来看,是属于武警编制,但我国的消防队其实是属于公安部直接管辖。
简单而言,消防部队是公安部队,消防官兵是武警官兵。
消防队员身穿武警军装,享有武警官兵同级别的待遇,部队工资和费用与武警一样,都是来自于国防经费,但不接受受武警部队的领导。
而且所有消防器材和车辆,还有消防官兵的各种福利待遇,也是来自于地方经费,这一点跟公安一样。
顺便再多一句嘴,当年在写《湄公河行动》的时候,就把武警边防的隶属给写错了,搞得很多网友指正,还是我学艺不精的原因。
如今搞清楚了各个武警的职能,简单说,用老话来形容,武警职能大致分为金(矿业)、木(护林)、水(水电、交通)、火(消防、边防)、土(内卫、警卫),再加上边防,只不过消防、警卫与边防归公安部管辖,各种隶属详见下图一目了然。
因为真实所以震撼《勇往直前》的中文译名很俗,俗到那种根本不想再看第二眼的片名,但内容非常震撼。
电影来源于真人真事改编,2013年亚利桑那州那场大火,由于雷电和干燥的气温引起,是天灾而不是人祸(与9•17加利福尼亚州森林大火不同,后者是人为纵火。
但美国民众,尤其是遇难者家属,对亚利桑那大火“天灾”引起的说法还持有异议)。
一支叫做“格拉尼特山高手队”的消防队的故事,是美国第一支获得国家级先锋队资格的镇消防队,就是因为真实,在满满情绪铺陈之后,结局令人落泪。
有人觉得这部电影跟普通灾难片不一样,确实。
《勇往直前》完全不像一部灾难片应有的架势,尽管来自《创战纪》《遗落战境》的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为该片提供了非常炫目的视觉效果,包括那只CG制作的火熊,还有结尾处排山倒海的火势蔓延。
但之所以不像传统灾难片,就因为该片缺乏千钧一发的惊险时刻,没有险象环生的情节张力。
但恰恰是这样,才是最真实的。
现实生活中,在灾难面前的紧急关头,哪儿有那么多的千钧一发,有时候活生生的生命转瞬即逝。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更像是我们常说的行业剧,描写的就是消防队员的日常,他们工作中所要面对的险情,以及工作之余的情感刻画。
电影两个小时,情节被塞得满满的,以亚利桑那州大大小小的森林火灾为主线,穿插着队员们的生活和情感,出场人物挺多。
正因为前期非常详实的铺垫,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角色,队长“灭霸”的严谨作风,“爆裂鼓手”的菜鸟风格,还有“牌王”的痞子气(说实话我看得时候都没发现这位就是泰勒·克奇),以及队友们之间的兄弟情,还有与家人之间的亲情。
而这一切,也让结尾那一刻更加震撼。
电影没有任何煽情之处,结尾现场中,就拿几个平实的镜头和遗落消防器材的特写,让人猝不及防。
几分钟之前,他们钻进防火帐时,还在互相对话,就那么短暂的过场,一切来得太突然。
就算观众之前了解了这起真实事件的结局,眼前这一幕也让人屏息。
没有传统灾难电影那些生离死别的套路,《勇往直前》就是专注职业日常在极端环境下的真实。
这种震撼,几分钟前来自于视觉,几分钟之后来自于心灵。
PS,美国的消防队而美国的消防队,概念上与我国也有差别所在。
老美的联邦制,美国消防队是独立的部门不是军队,职能更像警察。
消防队隶属各地消防局,消防局与当地警察局是平级的,并依照职能,由州、市、县政府分级负责,而且所有消防经费直接由当地政府负责。
比如在美国打个911,可以来三种车,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里详细描述),这三个部门是各自独立的,而且平级。
另外如今很多美国大城市,急救车也属于消防队,以前救护车属于私人医疗机构,后来未来增强快速反应机制,政府实行了改革,将急救车也划入消防局管辖范围内。
如今美国消防队分为专职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其中大部分是依靠志愿人员,比如《勇往直前》中的“爆裂鼓手”,就是典型的志愿人员。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志愿消防员,只有满18岁的公民经个人申请并经2年急救和护理教育培训、280小时灭火训练,才可以成为消防员。
担任志愿消防员满2年以上者,才可优先录用为职业消防员。
电影中关于“爆裂鼓手”之前经历过护理培训有过情节展示。
、一般美国中小城镇,都是专职和志愿队伍相结合的方式,而格拉尼特山高手队,隶属于普莱斯考特市消防局。
最后那19人,从年龄和经验上来看,有很大一部分是职业消防员。
山火该怎么扑灭?
电影中,格拉尼特山高手队对山火、野火的处理措施是很专业的,个人也是比较熟悉这里。
表哥经历过山火,只有一次,还是临时抽调过去的。
用他的话来形容,“山火是扑不灭的”。
就像电影中所展示,风一吹,漫山遍野都是火的“燃料”,搞定山火只有两种方法,其一就是挖隔离带,其二就是“以火攻火”。
记得表哥说过,那天某地山火,大半夜直接拉过去来自各地好几个支队的消防员,干嘛?
不是救火,而是挖沟,挖隔离带。
没办法,山火救不了,在电影我们还看到有C-130运输机和CH54运输直升机从各地运载的水源空投,那也只是缓解火势。
(上图为贝尔204民用直升机)但在我国当时那个年代,根本没有这种装备,全靠挖隔离带,把隔离带周边的火扑灭,剩下的只能烧光,把火灾危险降低至最小。
那场大火让他们从凌晨一直干到了大天亮,周边几个武警几支全部出动挖隔离带,最终还是烧光了两个山头,才把火势控制下来。
结束之后,没有任何假期或者嘉奖,一晚上的救火,最后换来的是一瓶矿泉水、一个面包、一根火腿肠,都没有“饱餐战饭”这一说,然后回部队接着出任务。
《勇往直前》中还展示了另一种救山火方法,以火攻火。
把小范围区域内的树木,也就是“燃料”先全部给他烧完了,至少烧一个圈,火势到了这里就会停止了,这种方式没听表哥讲过,但用意很明显,是建立“隔离区”,而且面对火势很大的时候很有效。
电影中有个镜头印象很深刻,隔离区的火与汹涌而来的山火遇到一起,火势交汇,最后满满减小甚至熄灭了。
电影中还展示了因为信息传递有误,结果飞机空投水把自己隔离区的火给扑灭了,搞得底下的队员哭笑不得。
电影中段那一幕,“灭霸”布洛林在扑灭一次山火之后,坐在飞机上,指着下面一大片树林说道,这些都是我们救下的。
我觉得这才是对于一名消防队员来说,是最大的荣誉感。
这种火攻的方式我在《上帝也疯狂2》中见过,土著人历苏为了救众人,面对草原上的火,把所有人都就地扑倒,并引燃了周围的草丛,最终火势过去,几人安然无恙。
电影结尾之处,他们最后处理也是这种方式,无奈火势太大。。。
因为职责多年之后,表哥转业回了老家,开了一家小门脸做生意,再也没有与消防队这个职业产生过任何联系,后来我回老家见过他几次,并且也给他推荐了一些消防队题材的电影,但他不屑一看。
因为他原话说了,电影中那些都是扯淡,根本不符合真实现场,还给我举例,有些电影中面对火灾,人物往身上披个棉被,用水打湿往外冲,他说这样的情节就不合理。
就算不顾火焰燃烧的高温灼热,就那些浓烟,保准你跑几步之后就趴下了。
然后我又说这些情节都是一些火灾逃生常识里教的方式啊,他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那就要看起火点距离和火势的大小了。
所以我到现在,一直特别注重防火意识,虽然我抽烟,但每次出门的时候都要检查一遍烟灰缸是否是空的,连烟头烟灰都要带出去,还有各种电器是否关闭。
因为我知道,一旦发生火灾,财产损失是小事,有的时候火灾逃生方式,根本不管用,水火无情嘛!
可是,每次跟他谈起当年的往事的时候,话都是特别多,语气中带着感慨,因为他见证了太多生死了。
他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职责”,不要觉得这个词假大空,就是因为职责所在,面对火情的时候,必须往上冲,因为肩膀上的徽章在,自己是一名消防战士,你不知道火灾中是什么,但必须第一时间进入火场,根本顾不上什么还会引燃甚至爆炸。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他出任务,高楼着火,中队里面,一位孩子,真的是孩子,只有18岁,火场中不知道什么爆炸,气浪把那孩子直接从楼梯间冲出楼外,活活摔死在他面前。
每次说这些的时候表哥都很动情,都是战友啊,我虽然没有当过兵,但真的能体会到那种心情。
不要以为18岁时最小的,表哥说他们中队里,最小还有15岁的孩子,都是消防战士。
而且在他给我讲的那些事迹中,很多我都不敢往外说,外界根本没有报过,某个中队“团灭”这种情况都有。
扯了这么多,回到电影。
他们也是因为职责,别看平时人五人六,一到出任务的时候,什么也不顾,就是冲在第一线,不要以为他们最后的结局,没有舍己为人啊,同归于尽啊这些常见的渲染方式。
但一切源于真实,他们因为职责而牺牲。
为什么我们形容消防队员为“战士”,就是在于此。
在和平年代,他们是真正一直处于战斗状态的战士,他们的敌人是无情的火焰。
还有平时我们在电视上、在报纸甚至微博上会见到公安、武警等在各种执行任务时负伤甚至殉职的英勇报道,但消防员的报道,真的不算多。
电影结尾,真实照片与电影角色融合,格拉尼特山高手队的事迹大家都知道了。
美国总统奥巴马称他们为英雄,亚利桑那州随后连续十九天降半旗致哀。
但我们的呢?
至少我知道很多事迹。
我会把这部电影推荐给表哥看,我相信他这次一定会看下去,而且会很喜欢。
首发于公众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ilm
最近看了两个行业电影,一个是日本的搞笑《哪啊哪啊神去村》,一个是美国的传记《勇往直前》,再加上我们的故事,风光《那人,那山,那狗》。
刚好是一个自然与人主题的行业三部曲。
每个电影都特别好,讲成长、家庭、人和自然、传承这些程式化的内容。
但每位导演的表达侧重又有些不一样,从这里能看出这三个地方一些观念的不同。
《勇往直前》我想写下点什么,但是发现无从下笔。
每一次他们接到任务出去救火,我都在想,那这一次是谁要挂掉呢?
从来都没有。
每一次出去都是很顺利的完成的任务,因为他们的专业和团结让他们保证了工作的安全。
但是队长梦里面那只着火的熊,在奔跑,迎面向他们冲来的那一瞬间,又告诉我们,肯定有更可怕的事情在等着这个队伍。
这两个镜头的转接特别好,先是一直着火的熊,然后再是慢慢前进的救火队伍。
在这样的传记片里面加入了火熊这个元素,其实火熊就像是自然界中面对山火这个自然之怒时束手无策的自己。
你可以抗争,你可以奋斗,你可以挖防火带,你可以去尝试各种各样的办法。
但你终究会被大祸所吞没。
而你所有的价值,就体现在这个抗争的过程中。
这部电影的感觉就是,有一把刀在这些人的头上,然后你从上帝视角看的时候,你知道我们迟早要砍下去,但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砍下去,会砍向谁。
影片快结束的时候你庆幸,这把刀不会砍下去了,我们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但最后那一把刀,砍向他们所有人的时候。
导演,杀爆所有人的泪腺,长久以来,主角和队友积压的情绪和电影院你的不耐烦,这时候都在你下巴的泪痕上得到救赎。
严格说,不是导演杀爆我们,应该是自然母亲。
大火烧过来的时候,感觉像有一百辆火车从身上压过,那道银白色的屏障在山火面前就同其他“可燃物”一样脆弱。
与我们期待的相反,大火燃尽后的那片焦土中,没有人能站起来。
2013年6月,美国西部遭遇极端高温,亚利桑那州亚内尔山因雷击引发了美国史上最大的森林火灾。
美国第一支获得国家级先锋队资格的镇消防队格拉尼特山高手队作为尖刀部队被派往灾区。
因高温大风使火灾迅速蔓延,全队消防员于救火过程中几乎全部殉职。
格拉尼特山高手队不算冷门的消防题材遇上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关痛痒的森林火灾,《勇往直前》与一般概念上的灾难故事片不同,它讲述的是一场与大自然的对抗,主题贴近生活又显得十分边缘化。
没有再鼓吹个人英雄主义,它选择了歌颂集体主义,纪念那场真实的悲剧,告诉我们什么是消防员精神。
一部主旋律商业片在感染力上能做到如此成功除了因其改编自真实事件,还在于它将叙事重点分为两部分。
这种救火任务中穿插着休闲生活图景的段落式叙述,给予了影片一种踏实的节奏,在显得专业、可信的同时聚焦消防员真实的私人情感和家庭生活,他们一同成长、互相理解的快乐让人有多温暖,逝去的痛苦就有多深刻。
从牺牲时间到牺牲生命,消防员肩上的责任让他们无路可退,逆向而行。
燃烧的熊运用了复调蒙太奇作为梦境般的意象在影片中频频出现,它让埃里克感到恐惧,也看到了极致的美丽。
Figure out what you can live with and what you can die without.(搞清楚什么是你赖以生存的,以及你可以抛下什么赴死)如同埃里克对山火“宣言”时表现出的对自然的征服欲,它象征着一种不惧挑战、向死而生的精神。
可惜当埃里克选择了为阿曼达改变,走出封闭自己的盒子后,却没能走出那场火灾。
最近复听牛姐的《My All》,感觉十分符合阿曼达失去埃里克后的心境,她的坚强真是令人心疼。
I give my all to have我愿付出我的一切Just one more night with you 换得再与你共聚一晚I risk my life to feel我愿献出我的生命去感受Your body next to mine你拥我入怀的那一刻Cause I can go on 因为我无法继续Living in the memory of our song活在我们如歌的回忆里I give my all for you love tonight我愿意付出我的一切换得你今晚的爱ps:向死而生是一种生活态度,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即使死神找上门,也没有什么遗憾,所以也不畏惧死亡。
工整但失了神
与《烈火英雄》相比,此片同样落脚人和家庭,其实背后的价值观也是主流而保守的,但不唱高调、尊重自然、敬畏灾难,人物更加生活化、有弧光。剧本创作有套路,每个情节的作用都不是单一的,不过对队员日常生活的描述有些重复了,叙事效率再高一些,简练一点就更好了。
2017年12月10日16:35於美嘉中關村5號廳。
别逗,3分不能再多,英雄固然值得称颂,但高潮构建的太平淡,最后队长妻子刚痛失丈夫就出来安慰幸存者简直是非人的情绪转折。前半段集中菜鸟的成长还比较精彩,后半段散乱,镜头逻辑甚至有问题,没把牺牲原因交代的非常清晰。
没意思
几乎每场文戏都俗烂至极
最后几分钟的悲壮使得过于冗长的铺垫变得稍微可以接受了。
What a shame. Such a promising story. And the movie was... too long and so boring.
为什么这么高评分,中国片的几部消防片我觉得比这好多了啊。这部废话也太多了,中规中矩的讲这是部失败的烂片4分比较合适,现在都打到多高了,中国都这么强大了还跪舔外国,真tmd崇洋媚外
节奏太缓和了
消防要不是最伟大的工作,那什么才是?7.9
前面觉得有点无聊,看到最后还是哭了…片尾把原型的消防队员们的照片放出来超感人,而且感觉到了片子选角和演员们扮相演技的走心。至于what can I live with and what can I die without这个问题,真的很值得扪心自问,也是真的好难回答…
那青山翠谷之所以美丽,是因为背后有这样一群用生命为之守护的无名英雄,他们逆流而上,迎火前行,而在这群捍卫者身后,是一群默默支撑他们的家人,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一样伟大。未曾想到故事的结尾是这样残酷,20人前去,却只回来一人,那最后一名幸存者心中更是有诸多痛,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RIP
7分。豆瓣又虚高了,这片子不错,但也就这样了。主角们是消防员,主角们有七情六欲,他们去救火,他们死了,他们是英雄。如果当做灾难片来看绝对会失望的,火场的镜头从头到尾都没几个,最后的死也没太多波澜起伏。描写兄弟情是不错,但就因为这个要让人给出高分,未免也太随便了点。
看之前没被剧透,从燃烧过后的一片灰烬到真人真事,眼泪就没停。去戏剧化的高潮一直是这类电影最戳我的处理方式。到最后,想起那年在911纪念馆听那些录音,有位老妇人说,我看到他一边疏散我们一边向大楼里跑去,我对他喊你快回来,他回头说“这是我的工作”,他看上去只有十几岁。
烈火雄心都比它好看。。。
漫长的铺垫,只为最后将真相展现出来,19人全部丧生,然后戛然而止,让观者的悲伤之情无处安放。我们都忘了,山林大火可以多么汹涌,在旁观的时候,月色天空映照下,火光是多么美。全员演技在线,真实打动人。主旋律影片可以这么拍。
并不懂评分这么高是为啥,情节没有吸引人的点,在影院都睡着了。。。
又给看哭了(。•́︿•̀。)之前参与做过一个消防员的片子,很多都是不足二十的小孩而已,平时也拿手机玩,火警来了就那样冲进去。就像电影里说的,”消防员如果不是世上最可敬的,那什么是呢。”
感情戏虽然是必须的烘托,但表述拖沓累赘和一些自以为是的编造。直到最后猝不及防就结局。要说唯一感动人的就是真人真事吧。 还有是不是我的错觉,总觉得看见老白和杰西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