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孩子们
Les Pires,野孩子戏中戏(港),烂人(台),The Worst Ones
导演:丽丝·阿科卡,罗曼·格雷特
主演:马洛丽·万涅克,Timéo Mahaut,约翰·海尔登贝格,Esther Archambault,Loïc Pech,Mélina Vanderplancke,Matthias Jacquin,Angélique Gernez,Dominique Frot,弗朗索瓦·克雷顿,Karimouche,Soph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2
简介:一个电影摄制组在法国小城毕加索选了四个“问题青少年”担任主要演员,引发社区居民的质疑。这是导演丽丝·阿科卡和罗曼·格雷特以短片《皇室狩猎》叩开戛纳电影节大门后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影片采用戏中戏手法,启用非职业演员,将他们的个体经历采编进剧本,构建起虚实交错的立体结构推进剧情,提出电影作为媒介应如何引导现实思考的问题..详细 >
大家从片子看,就是非常普通刻板的坏孩子,我感觉都根本不算坏。但Jessy,最烂,甚至进过监狱。比起那2大的,那2小的问题才致命,一脸早熟和心事重重。And那个除Lily外的女孩,长了一张非常有故事感的脸…… 我认为戏中戏非常有必要,既能减轻非职业演员的紧张感,又能增加导演得到一遍过的戏的概率,虚与实的边界会更暧昧,观感也会更有层次…… 孩子就要有孩子的样子,脏话孩子不该说,怎么没有人说坏大人呢?因为大人坏透了,三个字概括不了他们
#2022 Marché du Film Online# 一种关注大奖。可能是今年官方入选最大方的片子,直接市场安排了三场放映。质量嘛……作为一个剧组片毫不意外地滑向了大型电影幕后花絮现场(以及这类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无视灯光部门)。俩首作女导演的投射怎么选了一个50多岁才拍首作的老男人呢(而且是比利时的,加上片里的各种问题儿童少年以及那个结尾,真让人想起达内)?如果要讨论的是电影对低阶级业余演员(和低阶级社区)的影响(以及可能有的剥削/伦理问题),那么拉吉利看了这片大概会笑吧……#6th PYIFF#卧虎单元入围。大银幕观感好多了,而且基本可以确定这个片子是在拆解达内式的低阶级非职业演员的电影方法了。
介于真实不做作与演戏之间。最后Lily和小男孩的哭戏挺打动我的。“怎么就找了这些个坏坯子演你们的电影呢?败坏我们小区的名声。”“你们的孩子也不都是天使啊。”怼得好。
拍电影的剧组片,成了问题儿童拍电影借助角色学会沟通表达的故事,故事走向很暖心,这种中产式的关怀加上坏孩子们的性格改变拍得很温柔很动人,这要是好莱坞买去翻拍,有机会搞个心灵鸡汤大众爆款。
首尾两种惊艳非职业少年演员们选得极高级 怎么做到的 太强了
完全看不进去。。。
SIFF 09,不是欧洲批量生产的100%白开水片儿但太多部分透露着一股关怀的刻意。放鸽子,一封边念边哭的信,“我演出来了”。可其实最打动我的是女孩儿坐在一起聊天,然后一起吃小面包巧克力酱大笑的那段。
一次成功的编剧,儿童的群像,在摄影机的凝视下,真假交错。成长的隐痛和青春期的爱情,性别感知的敏感,全数倒出,甚至是暴力的
剧情紧凑,有点搞笑和悲伤感,如果反过来看的话主人公的背景会比较惨一些,其他人就好比是陪衬却又昂贵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我不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最后那封信挺动人
我没想到看完我会很感动,我感动于影片当中的这些问题少年因为与电影之间的羁绊而感受到温暖与善意,让他们发生变化,或许他们还会回到他们各自的环境当中,或许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当中依然要面对各种困难挑战,但这段时间的美好光景会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永远铭记,当他们继续长大成人,那颗跟电影结缘的种子一定会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生根发芽。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场戏,便是放飞鸽子的那场,在所有人的注视下,男孩实现了自己的蜕变,他不再为坚硬无情的外界所左右,而是选择忠于内心,那一刻被深深的感动,伴随着冲出牢笼的无数只鸽子,男孩也冲破了他的牢笼,内心的坚冰开始融化了。电影当中也有一段比较典型的关于电影到底在表达什么?为谁在表达?这群问题小孩跟别人家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同样需要且值得被看见,值得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23.1.14 PYIFF 小城之春 /谢谢旁边递给我纸巾的大哥
坏孩子们还是有才华的。
又是才華橫溢的法國青年女導演!我發現一些豆瓣(劃重點)男性(劃重點)影評人(劃重點)是可以報菜名一樣例舉達內和拉吉·利,但卻無法體會微妙的、激烈的、深情的、悲傷的等藏在畫面背後幾乎全部的人類情緒,並且拒絕擁有這種能力的。
法国文化中心观影,映后讨论又臭又长。我认为影片的主要缺陷在于角色塑造方面。首先,少女和男孩的角色显得较为薄弱:少女的情感发展缺乏必要的铺垫,而小男孩的内心旅程可以说是非常苍白。其次,某些配角的地位也显得尴尬。比如那位饰演亲密戏的男青年,如果他只是用来衬托主角的角色,比如录音师,那么他的戏份就显得冗长;但若他也是重要角色之一,他的内心旅程和背景却草草带过,显得不够充实。影片的亮点在于两个主题之间的平衡。电影既讲述了一群来自边缘化背景的儿童的故事,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显然受到了达内兄弟的影响(导演本人也承认了),又融入了元电影的元素,片中充满幽默感,令人想起特吕弗的《日以作夜》。在元电影的处理上,影片还巧妙地插入了几处戏内外互文的情节,情感冲击力十足,令人印象深刻。
2023.6.12。25th上影节第四部。在商场迷路错过了前十几分钟。整体中规中矩,戏中戏带来亦真亦幻的效果。但感觉想表达的过多,真正表达出的却略显单薄。7.1
剧组里的孩子们
对影片的形式以及导演背后的“算计”表示不接受。
并非议题电影。拍摄中的剧组如同流动的教室,孩子们在其中与彼此自由交流打闹,少年们溢出银幕的生命力本就可以冲破所有剧作上的设计,他们出戏之后怅然若失的怀疑与困惑都伴随着成长秘密慢慢浮出水面,伪装后的脆弱终于现身抵达真诚,至此整个拍摄过程就是孩子们认知自我的过程,而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发现内心远胜过无谓说教。我们需要更多真挚的尊重与宽容去发现感受更多隐秘的存在,你以为他们是在出演角色,其实他们是在释放真实,一直被家人和大众所误解和不被承认的真实。坏孩子是一类社会化的权力定义,它代表了突破框架的反叛与不羁,也代表了爱的缺失所造成的疏离,它真正所暗示的是我们的不堪,而并非是他们的,当我们尝试用成人方法论的时候其实就已经丧失了纯真的能力,也就站到了他们的对立面,成为否定了他们的傲慢。——25'SIFF
都是非职业演员,那个小男孩演得棒极了,没有人是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