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塞罗那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情迷巴塞隆拿(港),情遇巴塞隆纳(台)

主演:丽贝卡·豪尔,斯嘉丽·约翰逊,哈维尔·巴登,佩内洛普·克鲁兹,克里斯·梅西纳,派翠西娅·克拉克森,胡里奥·佩里兰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加泰罗尼亚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08

《午夜巴塞罗那》剧照

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1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2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3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4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5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6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13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14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15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16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17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18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19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20

《午夜巴塞罗那》剧情介绍

午夜巴塞罗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美丽的巴塞罗那,美国女孩维姬(丽贝卡·豪尔 Rebecca Hall 饰)和克里斯蒂娜(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饰)在度假时认识了名声并不太好的艺术家胡安(哈维尔·巴登 Javier Bardem 饰)。性格迥异的两姐妹在第二次遇到胡安后,对于胡安结伴去奥维耶多过周末的的邀请,热情奔放的克里斯蒂娜一下子就爽快答应了,而即将结婚的维姬却感到深深的不安。 奥维耶多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原本应该和胡安一夜春宵的克里斯蒂娜因病躺在床上休息,而理智现实的维姬却和胡安一夜风流。 当三个人再次回到巴塞罗那之后,维姬的未婚夫道格前来陪伴她,维姬的生活似乎归于平静。而当克里斯蒂娜开始了与胡安热恋并同居的生活之时,胡安的前妻玛丽娅(佩内洛普·克鲁兹 Penélope Cruz 饰)突然出现,这三人之间构筑起一种奇特的关系。于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名侦探狄仁杰权少的贴身翻译官茶花村选举记侠义神捕之诡影转移者深夜的红酒危机行动无边序曲猫咪本喵之猫猫流浪记闹鬼领域霹雳娇娃欢迎光临高中生包三姑外传反叛的鲁路修夺还的罗赛发条城市守夜万凰之王逃出克隆岛神鬼任务3:惩罚王牌美女特工Life线上的我们碧蓝幻想第2季爱情理论特别篇平成骑士对昭和骑士假面骑士大战feat.超级战队妙女神探第七季阴阳跨界人沟通者劫后诊疗室简爱之约G12特别行动组——未来战士

《午夜巴塞罗那》长篇影评

 1 ) 母系社会重新降临!

伍迪·艾伦看得很清楚,男性在家庭方面正在变得无足轻重。

因此,母系社会将是描述现代家庭关系的更为精确的字眼。

不过,这里的“母系社会”不是用来描述女性的家庭义务,而是描述女性在情感世界的决定作用。

更确切的说,这是母系个体社会。

雌性在大街上到处散布雌性信息,然后以她们的感情好恶决定是否与异性或者同性结成同伴关系。

因此,这位对世界观察得无比透彻的导演,在这部讨论“爱情是什么”的电影里,从来没有给男性什么表达机会。

他只给出两种女性欲望类型——追求变动的和渴望安宁的。

这两个女性概括一切现代女性的欲望类型。

影片里当然得有男性,但是男性不“表达”。

思想传统、负有责任心的财富男道格,他要一个妻子,并且只是要一个妻子——在一种最传统的意义上;罗曼蒂克的、有艺术细胞的画家胡安是一个可怜虫,他是她妻子的崇拜者,她的一切才赋的继承者,一个在女人卵翼下的乞怜者,当然他也客串了一把那两个女主角的欲望对象。

然而追求变动的和渴望安宁的,却无出其右地都受到自身感情的摆布,她们在情感的涟漪中体会这世界从未给过她们的新奇,让人生仿佛更为完满。

这一切都那么美好,不是么?

伍迪·艾伦比谁都清楚这种美好。

他描述Cristina在奇异的二女共事一夫时所得到的完美平衡;他描述出嫁的vicky少妇情怀着地红杏出墙时的那种心灵的焦灼;他甚至还描述那个老美人心里的不平和安定。

多么和谐的女性感情生活啊!

然而,不和谐的是,这个丰富的感情世界里,男人从来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意志。

男人提供富足的生活基础(道格和马克),男人提供艺术氛围或者干脆就是女人的艺术伙伴(胡安),随后,男人任女人取舍,他们生活在女人世界之外。

或者更为确切地,他们受女人意志的摆布。

古代哲人(无论中西),都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理性要求,要用理性控制好感性,要克制欲望,不使其干扰到正常的秩序。

然而现在颠倒过来,理性思想被盖上“男权”的戳而扔进历史的垃圾堆,由于对男女平等的无顾及的宣扬,女性的欲望被彻底地释放出来。

我不认为欲望有什么不对,但女人由于其天生的感性倾向而无法驾驭其欲望,所以,我们看到,危险正在所有人的身边降临。

伍迪·艾伦对爱情的观察集中在了女性的欲望上面,很哲学地设置了两种女性作为对比。

我们因此而看到了很戏剧性的东西,当然他还不至于像个道德鼓吹者一样来说教,而是很有意思的,他让“道格”出场,说了许多清教徒式的话,这些话我们是不得不深思的。

对于现代社会的爱情生活的考察,伍迪·艾伦跟冯小刚(《非诚勿扰》)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冯小刚还在做梦,希望把一个陷入无望之爱的溺情女子转变为男人的忠贞情人。

这种想法真是天真地太脱离时代了。

而能与伍迪·艾伦的片子媲美的,最近的一部就是《革命之路》了,同样是让人无比震撼的家庭悲剧。

我的评论完全可能是在坏人胃口,打断大家对于自由恋爱和性解放的甜蜜幻想。

然而,我自有理由沉浸在这种令人不快的思考中。

看到这种滑稽的现代爱情故事,我们对爱情越来越绝望了。

然而我们其实可以这样来怀念爱情的:如果我是一只小小鸟(民歌) 如果我是一只小小鸟, 也有两片翅膀, 我便飞到你身旁; 只因为不能这样, 我还在这里彷徨. 我离你虽然遥远, 梦中却在你的身边, 还和你交谈; 等到我一觉醒来, 我就形影孤单. 整夜没有片刻, 我的心不是醒着 在把你相思, 想你曾把你的心 许过我几千次.

 2 ) 其实就是一个很轻巧的小品

1)故事很简单。

Woody Allen的主题,是离不开中产阶级dinner table上面的话题的-intelligent, playful, slightly provocative, safe。

2)你要是说Woody Allen没有对社会新闻版上佩鲁贾美国女生被杀案感到兴趣,那是不对的-我们谁没有?

3)说觉得Scarlett johansson没演啥的,其实不明白,她本人就是导演带去的一个移动的镜头,互动和发现就是她的角色。

她标志性的husky voice一出来,电影暧昧程度立刻升高八度。

Woody allen晚年找到scarlett johansson,是他的幸运。

4)影片再次证明了一个定律,男导演越老越色--贝特鲁奇,李安,Vincent Gallo--或者说是越老越明白,原来这个世界是靠性来润滑的。

5)"喂,制片,你说我这个人最近也没啥欲望,就是老想拍一部3p的片子,你说场景就设在巴塞罗那吧,subject matter么,就是American expats怎么样?

" 6)制片人琢磨,别看你老伍从来不攒脚本,那叫腹稿,你看这故事,怎么看怎么透着齐整。

打Henry James开始,美国expat在欧洲的故事,能有几个不捞个critically acclaimed...影评人就是吃那种sophistication。

7)可是,这个故事还是太简单了,所以我要找个全知性的旁白...我这不是啰嗦,我是在提醒观众跳出情节,注意到其富于讽喻性的文本特质...如果你觉得有点启蒙时代伏尔泰小说的味道,那就对了。

 3 ) 加泰隆的烹饪法

1 前餐要我怎么说,才可以1510把这没厘清的喜爱在中国的文字里铺陈开。

电影的过程中,我抽了2根中南海,喝了1杯摩卡。

我真是爱死了伍迪艾伦的“故事”,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述着故事,要怎样才可以抛开干瘪的语言,用言之凿凿的“因为所以”来圆说这喜欢,使其具有公信力而不仅仅是种发泄。

我真是爱死了厨房里的那段,尽管欧洲人眼中唯一被视为“artist”的伍迪艾伦,会有人喜欢或不喜欢——就像他神神叨叨的《门萨的娼妓》一样,有人喜欢或不喜欢——自古如此。

但oh my god,我并不想主观先行地为他立牌坊,但我想说,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真是喜欢死了这片子。

2 主食冷静,冷静。

呵呵不要说西班牙富有动感的配乐,不要说“巴塞罗那”——仅仅这诗化的中文4字,还是艺术的广场、那些建筑或画。

仅仅这一切,爱——得到和得不到,夹杂着追寻——complex,仅仅因为这个,太美好!

娓娓地。

我要娓娓地细述,把喜欢的理由“正常”地落在这平面的文字里。

斯嘉丽约翰逊,性感,不神经质——她最好的朋友,维琪,理智,学加泰隆语——佩内洛普克鲁兹,野性,艺术家一贯的癫狂——一个男人,胡安——他奇怪的姓氏,我已经想不起全称。

画家,直爽。

故事在他们3人之间展开。

我真是喜欢死了他们各自的关系。

当维琪跟某人坦白她的“艳遇”时,我以为那人是斯嘉丽约翰逊,可再看才知道是那位招待她们来西班牙玩的朱迪。

我很振奋,当我以为是斯嘉丽的时候,我想这2人的友情真是太棒了。

虽然有点失望,但折出去的朱迪,她身上的故事也没有让我失望。

She loves him.But,she's not in love。

这就是后面这个女人的故事,作为前3个女人的某种对比。

斯嘉丽是一直在寻找自己要的东西的人——她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喜欢艺术,善于摄影。

但爱情或事业,12分钟的短片——这些都不是她可以画上句号或一直承袭下去的那个破折号。

维琪,一个理智的女人。

有头脑、逻辑清晰。

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对“艳遇”和“出轨”在把持与不能把持间,是清醒的。

至于佩内洛普,她是典型的被爱“关在门外”的人。

She's in love。

没错,如导演用的语言:终极的。

但艺术选择了她,这就让她不能像个正常人一样去“平淡”地享有爱。

她需要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在“普通人”看来却是畸形的。

如维琪的丈夫:×××。

这3个女人分布于一个“完整女人”的3极——或者可以说是一个“优秀”或“可爱”女人的不同阶段。

谁都可以游走(前提是,这里所说的不包括那些“庸俗”的女人)在这条线上,像播放器下端的那个可以前后调整进度的“仪器”。

在个性的指引下,她们各自走上属于自己的命运。

3 红酒  朱迪老女人,她没有“背叛”她的丈夫,虽然,“外遇”在某种形式上“捕获”了她,但她并没有将这种形式“深化”。

她希望维琪来“实现”她——期待新鲜之爱,摆脱现状的“隐形”欲望。

她对维琪的帮助基于人性的这种“己所欲,施于人”中。

是对绝大多数想要从自身环境中脱离出来却没有勇气的人的一种“写照”。

朱迪跟她丈夫的爱,以及这种爱的生活,是所有现今拥有表面平静生活,甚至生活优越的夫妻的一种“悲哀”,,我以为,导演想说的应该也倾向于这类负面的情感。

-而维琪和她的丈夫。

在显化的电影语言里,不知道男人是否有别的女人,比如“讯号”不好,维琪在中午去见胡安时的那个镜头,从维琪在餐厅里用同样方式“敷衍”另一半的手法,可以对她老公做这个“合理”的推测。

假如推测成功。

那维琪的婚姻绝对就是朱迪婚姻的开始。

不同的只是,维琪在订婚时已出了轨,在离开巴塞罗那前,她遵循内心去见了胡安(换衣服的这段用几个镜头的切换,用得真好——伍迪艾伦的镜头语言是纯熟的,毋庸置疑)她和胡安的“真正结束”不是来自自己,也不是来自胡安,而是胡安的妻子——佩内洛普,是现实为他们做了了断。

当斯嘉丽约翰逊离开胡安,而佩内洛普也离开胡安后,有理由期待:心系胡安的维琪也许可以一圆“致命诱惑”的情感。

暂时抛却这2人属于2类人,是否真如胡安所说一个月后他们便会“拔刀相向”。

但很棒的是,伍迪艾伦是立足现实的角度,安排他们的命运——这种“真实”带有非常大的说服力。

是一个枪声结束了胡安空床期可能给维琪带来的某种危险旅途。

就像佩内洛普自己所说,他们的爱是永远不会结束,终极的。

无论胡安遇到怎样的女人,佩内洛普作为他的前妻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么是毁灭,要么是3人共存。

这点,对于2个身为艺术家的情人来说,是可以想象和理解的(我可以@@)。

4 甜点说完前面2个女人。

有必要来说斯嘉丽约翰逊,在剧中叫“克里斯蒂娜”的这个女人了。

伍迪没让这个女人很“疯狂”,就像她“隐藏”没有给胡安看的那些非常不错的照片一样,她的“艺术气息”,她的“天赋”,更多的是一种“隐而不发”的东西。

她没有职业,在拍一部12分钟的短片,短片的名字(或者说主题)是:为什么人们总找不到对的爱人。

这是她自己。

爱情或事业都是。

她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她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她会遵循内心的感觉(跟维琪对比)——这点在后面讲故事的设置时会重点谈谈——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哪怕是暂时的。

在面对胡安的时候是如此,当他前妻介入的时候也是如此,甚至当她和佩内洛普在暗房发生关系时也是如此。

当维琪的男友问她:所以你是双性恋喽?

她说:我不知道,我只是我。

我只是顺应内心,一切都自然地发生着。

Oh my god。

我觉得我就是斯嘉丽。

真的再来说电影里出彩地要死的佩内。

跟哪里瞄到的对她在本片里的表现持非常肯定态度的人一样,在剧中叫“玛丽亚”的这个阿莫多瓦的御用女演员,拥有西班牙特有的“斗牛士”风情:瘦、性感;在剧中的角色,神经而富有吸引力——我对她只有由下而上的仰望。

她会画画,会弹钢琴,对摄影也精通,看人很清楚,对一切都有敏感、聪慧的领悟。

她简直完美死了。

就像胡安的爸爸一样,这个不喜欢任何除母语外的语言,七老八十仍没有出版一本诗集(原因是讨厌这个世界?

)的诗人,他觉得儿子跟玛丽亚是天生的一对。

玛丽亚是他一生所想要的完美的“梦中情人”。

佩内洛普狂野而自然,她驾轻就熟地演绎了这么一个神经质的画家的前妻。

5 coffe下面说说这3人的关系:克里斯蒂娜、玛丽亚和胡安。

他们彼此喜欢。

彼此接受。

画家夫妻紧张的关系由于激烈的个性始终不能和谐相处。

他们爱对方,知道世界上跟自己最匹配的人是对方,可他们总是缺少某种东西,某种能连接他们正常生活的东西。

斯嘉丽约翰逊未必是唯一的这个连接,但她是其中的一个。

他们3人能互相欣赏而摆脱嫉恨和战争,对于斯嘉丽来说,也许是“无意识”;对胡安来说,也许是“贪婪”;而对佩内来说,也许,是什么呢?

我还想不好。

到了我最喜欢的厨房这个场景.约翰逊厌倦了目前3人的生活后提出离开一段时间,佩内抓狂了,她反复说着斯嘉丽的自私。

她利用了他们。

——我多么喜欢这个说法,就像喜欢维琪“拆穿”朱迪时的说法。

斯嘉丽的这个“自私”以及朱迪希望维琪为她完成的这段冒险,让我如此感同身受。

不断经历的人,联系着活动着,因为需要,在某个时间或某段时间,来完成自己生命中的一段旅程,无论是丰富的还是错误的,总之我们需要这些人这些事,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填补生活的空缺。

当我们厌倦了,就离开。

周而复始。

还有那些冒险的事,是多么惊异地在看一个个新奇的电影中完整了我们的“意淫”。

当高三的时候,看到“同桌”因忍受不了高考的压力而自杀或选择激烈的抵抗方式,我是多么疼惜这个孩子。

因为她做的,我不敢。

并不是不想。

我想起朱迪和她男人走在岸边的那个镜头,也想起维琪在餐桌边游离当时环境的那个镜头,都让人有种“不得”的失落。

伍迪给了这些镜头,诉说的都在镜头之外。

是完整的部分。

6 餐巾这个循环的故事设置,结构很精妙,到最后你会发现,每人都不是浪费,没人身上都附有导演想说的东西。

故事在车上开始。

2个美国的女研究生决定去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过一个暑假。

她们很像,口味或性格。

我忘了导演描述的她们的爱情观是否也一样。

总之在第三者的旁白中,故事展开了。

有意思的是,当他们遇到胡安,故事的男主人公后,发生的事是很“伍迪艾伦”的。

维琪并不喜欢直接的胡安,对于胡安的邀请也是不置可否。

但斯嘉丽约翰逊很被眼前的这个跟妻子闹得满城风雨的“画家”吸引。

当他们共同去西班牙西北的一个小镇:奥维耶多玩时,起初,只是约翰逊跟画家产生了感情。

但当他们要做爱的时候,斯嘉丽因为胃溃疡而不得不在床上休养一段时间。

在这一天里——也是大家离开奥维耶多的前一天,维琪和胡安有了单独相处的时间,他们去参观博物馆(忘记了),去看胡安爸爸,又去听了西班牙的音乐:吉他演奏,这晚,维琪被进一步了解后的胡安吸引了——也许只是他的诚实,也许是他对他前妻的怀念。

他们做爱了。

回来的飞机上,斯嘉丽不厌其烦地表示抱歉,维琪却沉默了。

因为她是个已经订婚的女人却出轨了,而她要面对的是自己真的动了感情这个事实。

回到巴塞罗那的3人。

故事自然地在斯嘉丽约翰逊和胡安之间展开。

他们由相处到同居,胡安很诚实地承认他对斯嘉丽的情感,就像他对斯嘉丽承认他对前妻的情感一样。

画家尊重斯嘉丽,同时也尊重前妻。

所以他要求佩内洛普在斯嘉丽面前说英语,也拒绝了在佩内洛普面前和斯嘉丽亲热。

这3人的关系在日益接触中走向和谐。

风景外还有维琪这个被感情困惑的女人。

她承认男友很可爱,也不想放弃他以及由他带来的稳定生活。

在他男友看来,斯嘉丽是很容易被勾搭上床的,尽管她很漂亮;而他自己的女友不是。

他眼中的维琪是值得一番时间追求和拥有的。

的确,维琪并不是轻易背叛男友的人,这点她在拒绝班上的一个同学时给了佐证。

维琪跟斯嘉丽是很好的朋友。

我喜欢的是这里,她们并没有因为胡安的关系而产生矛盾。

这原因当然包括维琪本来就有男友,斯嘉丽后来也离开了胡安。

但整个电影,就是在这种“和谐”中让人觉得很温暖。

没有丑陋的人性的一面,只有很美好的出轨、背叛、争吵、离开,或无奈。

它展现的方式是真实的,色彩是温和的。

这里面每个人之间的关系都值得人们去肯定,哪怕是朱迪跟马克间;维琪跟男友间。

或者胡安跟他的爸爸间。

女人间的友谊在这里变得很高,超越了所谓的嫉妒。

这种包容覆盖了整剧。

7 离开能有自己想说的东西,给它一个故事的框架,然后在里面注入血与肉。

真是美好的一种能力。

尤其还能让世人分享或留存下来。

8 反刍我忘了说胡安可爱的地方。

那就是当克里斯蒂娜要离开的时候,也就是我最喜欢的厨房那段,胡安面对玛丽亚的歇斯底里说道:那是因为她还没遇到对的人。

我被这种宽容和理解打动了。

全片一直在说的其实就是这种寻找。

女人寻找男人,男人寻找女人。

狭义意义上,是爱情的一场灵与肉的搜寻。

因为爱情始终是人类终极的问题,世界本就由这2个性别主导,所以最后,这就成了广义上终极的问题,别忘了约翰列侬的那句:没有爱,什么都不将存在(我瞎搬的,哈哈)。

 4 ) 午夜巴塞罗那:幸福是什么?

电影故事发生在美丽的巴塞罗那,讲述了美国女孩维姬和克里斯蒂娜结伴来西班牙旅游。

维姬为人古板而且即将结婚,克里斯蒂娜则思想开放、充满好奇心。

这两个性格相异的主人公,来到西班牙后,邂逅了一位非常有魅力的艺术家和他美丽但很爱吃醋的前妻。

随后四个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有趣而浪漫的爱情故事。

喜欢Woody Allen,这个小小的老头习惯以独特的视角拍摄小制作电影,像是一曲曲轻快的小品。

因为主题是爱情,所以主旨不明确。

其实世间,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自我,知道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幸福是什么,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定义。

自欺欺人总比无头苍蝇要好,所谓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也不过是给困惑找了个天衣无缝的借口。

但是,只要是有关爱情,即无关对错。

同样的,这里面的角色,都很真实,也很可爱。

 5 ) 午夜巴塞罗那

电影本身很不错,人都是不满足于现状的,没有真正对于自身心灵的“一切完美”存在,只是看人自己的权衡取舍,是要做不愿意放弃现有一切的人,还是要做不断离开,不断找寻答案的人,还是要做为了所谓的爱不顾一切的人,都是自己的内心选择。

很喜欢伍迪艾伦的一点,就是他从不在他的电影里说教什么。

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些看似荒唐的故事里有所收获,若有所悟,毕竟自己所感悟出来的比强硬灌输的要受用的多。

 6 ) 艳遇是每个人身体里潜藏的炸弹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要什么,只是在拒绝当中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依稀知道自己是什么。

原本以为故事会围绕着金发厚唇的克里斯蒂娜和浪漫的画家安东尼奥之间展开,展现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然而伍迪·艾伦却并不打算给我们一个俗套的男女情爱故事,他要表达的是,在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多重情感纠葛当中,让我们去发现点东西。

这点东西是什么,不好说,有人仍然会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有点不齿的一男三女的情欲纠葛,有关欲望、嫉妒和自私。

也有人会认为克里斯蒂娜的浪漫情怀给她带来的一次美妙的巴塞罗那之旅,为生命涂抹了一笔瑰丽的色彩。

或者,我们从这痴缠的、略微有点混乱但不乏曼妙、浪漫和艳丽的感情关系中看到关于生命层次和灵感天分的那一点点体悟。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克里斯蒂娜浅金色卷发,白皙的皮肤,性感的红唇还有凹凸有致的身材,以及外放的性格,克里斯蒂娜是我们心中那个性感的自我投射。

她不断地行走,不断地拍照,不断地尝试,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她就是那个走到哪里都可以随时发生故事的主角。

我们的内心像一只被囚禁的小鸟,鸟笼上挂着黑色的布,悄悄藏在心底深处。

每个人都渴望揭开黑布,打开鸟笼的那一刻,像克里斯蒂娜一样以开放的姿态体验多彩的人生。

但是囿于种种现实,我们那个风骚的自我永远被囚禁在黑布下的鸟笼中。

克里斯蒂娜是伍迪·艾伦这个小老头用来调戏我们每一个良家妇女的一枚诱饵,他让我们为因为拥有那颗藏着掖着的风骚的文艺女青年的心而惭愧。

克里斯蒂娜永远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她总是会在尝试后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一如广大的我们,我们似乎需要钱、需要性、需要男人/女人、需要房子、需要工作等等,但是如果上帝用只一天的生命和上述所有一切做交换,我们会宁可什么都不要。

生命里没有什么是真正必需的,我们总是在为自己的试探和出走找寻借口。

克里斯蒂娜能够承受得起离弃的后果,她可以坦然地接受一段情爱关系,也可以在经历它之后率真地放手。

我想这是导演的一个美丽臆想,或者是可以回避。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必须要了结一段短暂的感情关系后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和心态对待自我,对待生活。

而这正是重点所在,克里斯蒂娜向这段感情挥挥手,一段美丽的感情成为生命中一幅色泽饱满的油画,只是这是发生在她身上、投射在我们眼中的美丽画作,一旦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未必不成为自己的罹难和他人眼里的恐怖故事。

克里斯蒂娜的出口只有两个:一是像伊莲娜那样癫狂,在情感和爱欲中消耗、厮斗,一则是像薇琪那样将情欲封存,默默承受着内耗的撕咬。

疯狂的自我吞噬的倾向伊莲娜是一个天才,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

女人,画家和天才,这三个词汇集中在一起便会导致癫狂。

伊莲娜的身上有着一种是十分强烈的毁灭力量,这在她第一次出现的影片中时便展现出来了。

她重新回到安东尼奥的生活中,尽管此时的前夫早已经和克里斯蒂娜同居了,可是她的出现却令人呼吸凝滞,克里斯蒂娜隐约地感到一种强大的力量扑面而来,直接,甚至有些霸道,但却无力亦无意去反抗。

这就是伊莲娜身上所具备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安东尼奥无法忘掉这个女人,并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个性感尤物,更重要的是伊莲娜那种强大的母体力量像源源不断的泉水,给安东尼奥的创作带来灵感和冲击力。

伊莲娜神圣这种毁灭和重生是重合在一起的,对于一个搞艺术创作的人来说,重生的力量能够驱动她身体里的创造力,使之像一株生命力顽强的植物,不断地吐露新芽、肆无忌惮地生长。

但是这种繁茂的生命会被另一种力量阻隔。

她的创造力和艺术感是建立在不断地摧毁和伤害基础上的,包括伤害自己。

每次和安东尼奥纠缠、厮打乃至持凶相向之时,亦是她对自己的情感插入匕首之际。

这样的女人天生就是爱欲和精神愉悦的对象,但在享受她的同时,也必须要承受她自爆式的伤害和摧毁。

虽然伊莲娜在片中显得情绪化严重,具有极强的伤害力,但是她依然迷人,尽管这样的迷人并不为多数人所能够承担。

她坦然地享受着和安东尼奥、克里斯蒂娜的三人情爱关系,她启发安东尼奥的创作灵感,她指导克里斯蒂娜的拍摄技巧,她亦从这样的关系中得到不带有摧毁力的、和安东尼奥的健康的情爱。

可是最后克里斯蒂娜的退出使这样健康的三角关系坍塌了,她又回到了过去歇斯底里的自我吞噬的生活中去。

囚禁在内心的鸟儿薇琪是一个能获得许多人共鸣的角色。

这是一个相貌普通的女子,她没有克里斯蒂娜香甜的性感,没有伊莲娜令人窒息的力量,她却是许许多多女子的真实写照:努力辨清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实现自己的目标,用寻常的理智和世俗的规则指导自己的生活。

然后却在意外中获得了一份愿为之抛诸一切的短暂欢爱。

和安东尼奥偶然擦出的火花让薇琪忽然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内心也是有那么一只被囚禁的鸟儿的,原来自己也是渴望燃烧的激情的。

这是一种可怕的寓言。

那些现实生活中的芸芸女子,本来在世俗的密网下循规蹈矩地生活着,并以这种循规蹈矩为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为荣,却在偶然的一个疏漏之下窥视到网外的世界,窥到内心的虚空与斑斓。

她和安东尼奥的两次幽会颇具意味。

第一次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对情欲遐思迩想的小窗,任由心绪飘飞、梦想环绕,并悄悄开始将梦境编织如现实。

而第二次,满心激动地赴约,在幽会中情欲澎湃,正待当时却遭遇痴狂伊莲娜的枪杀,遭遇枪走火而受伤。

这一切似乎具有了淡淡地讽刺和怜爱意味。

当她以为上帝为她准备了一场美丽的情爱盛宴时,却发现背后的千疮百孔以及自己的殚精竭虑。

一如每一个发现了自己内心被囚禁的鸟儿的我们。

 7 ) 理智是感情的守護者,而非敵人

以前學生時代做建筑,首先開題就是要看任務書。

首先看清楚了地點,功能要求,然后分析各種現狀的限制,由這些種種限制下弄出來的一個大略。

接著下來做的設計大致上就不會偏離這些規矩。

然后再多的創意,就框在了處理這許多問題中取得一個平衡點,把問題解決得不錯,再根據大部分人認可的標準弄出個不錯的形狀,理應就是一個不錯的設計。

我們總是抱怨,為什么基地形狀不利于朝向,這個房間面積為什么要這么大,感到束手束腳無可發揮,恨不得要把這些條條框框統統扔掉。

可事實上偏偏是,當所有的限制全都不存在,設計就無從下手。

面對著理想中的無障礙空地,腦袋亦空白一片。

遇此情況,解決的辦法是無中生有的強拉幾條軸線,先制作出一套設計意念理論哄自己往下跳。

那生活呢?

什么束縛都沒有的時候,最想要的東西,和現在又有什么不同?

社會給我們太多烙印,讓人不認識自己。

但若沒有它,人又改如何去認同自己?

天平的平衡只有那么一點,所以永遠失衡。

急著抓起幾個砝碼把自己套牢,要安定,代價是另一端翹得老高,空蕩蕩的仰著頭無所著落。

也好,Vicky終其一生,心深處仍可張望著那夜隕落的激情。

然而人想要的,總是一些別的東西。

有人追尋得深一些,嘆息就深沉些。

世界如此廣博精彩,怎讓人不迷戀憂傷。

做符合大多數人期望的事,是許多人理解的一種理性,自然與Christina的離經叛道南轅北轍。

我欣賞Christina,因為她敢在最完美的時候離開,敢聽從內心的呼喚去做事。

但大多數人是懦弱的。

如果這個社會不以瘦為準則,減肥就不會成為許多人的盼頭。

那現代女人生活的樂趣可能就少了好多。

人活著總是要個盼頭,這個盼頭是別人給你的,還是自己給自己的,或許根本沒有分別。

香港每個可以吃晚飯的地方,必不可少的是電視機。

無論酒樓還是茶餐廳,都播著無線的劇集。

無論人生是無奈還是乏味,每晚的節目同樣精彩。

最近菜單流行‘海嘯餐’是為了迎擊通脹和金融海嘯定出的特價餐單,看著大家一邊吃飯一邊投入劇情的眼神,我實在對香港人的小強精神信心滿滿。

好在倒的不是無線。

我好怕得到要追求的東西,就如怕喜愛的電視劇看到最終回。

還是那位詩人老爸最有型。

他痛恨人類,所以要創造出不與人分享的美好來報復這個世界。

然后自己沒事偷著樂~

 8 ) 这出戏踩在临界点却无伤大雅

Vicky如同悲观主义花朵里那个玩不起的摩羯女,这种女性有多安于秩序就有多渴望打破它。

一夜春宵不是不是她的错,仿佛清晨的露水一样应该悄然蒸发的小小插曲,可是却长成了她心上的致命顽疾,要花去后半生好多梦境来辗转低徊的秘密,她和枕边那个亲密的男人身体之间那条深不可测的河流。

Vicky是这场游戏里最输不起的一个,因为她在界线之外会迷失,而清醒是她赖以呼吸的东西。

她在故事之后的婚姻生活一定是工笔画式的,线条简洁,气氛安宁,什么都不缺,但好像总是缺少点儿什么。

Vicky和幻想无关,她一定会培养对爱情之外其他事物的兴趣来打扮她的那部分空洞,只有在午夜听到她喜欢的西班牙吉他弹唱的时候,她的眼神里才会有迷雾一样的感伤。

但那不是她的真实,晴天才是。

Cristina胃口很好,贪得无厌,没有什么比以生活的丰富性为兴趣的人种更加坚不可摧的了。

连羞耻和痛苦他们都可以如数买单如同伊斯特康吞下满口的玻璃。

整出戏里只有她是彻底认同空虚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她即是飞速运转的空洞本身。

Cristina像毒蛇猎犬夜色下的猫科动物一样灵敏,能够在人群中分辨因为生活态度不同而散发的各种气息。

像Vicky未婚夫那样的男人在她看来一定是一本乏味至极翻一眼就能猜到结局的书。

Cristina寻找的是身上充满当下、不确定和游离气味的人种,她当然会在画廊里发现那个红衬衣的男人。

只要一个低头的姿势,一个眼神,就够了,阴暗莫测的如同受伤的野兽一样的男人,热情一触即发在光和暗夜里穿行不止的男人。

临界点,是的,Cristina和Vicky完全相反,恰好要的就是这些。

她有多少的迷失,就有多少快感席卷而来。

有人在一厘一寸的控制生活里体会自身的存在,有人却在失控里找到相同的感觉。

除了回忆,也许到死亡降临的那一天,什么也不会留下。

Cristina所有丰富的当下都会成为回忆守护她衰老的身躯。

她实现的不是生活得更好,而是更多。

我还年轻,而你们却已经老了。

画家和他的妻子一定在Cristina选择离开他们的时候感到了父母眼睁睁看着孩子离家出走时候的痛心。

生活在当下的问题在于你必须一直能够令生活如同活水处于流动之中。

必须改变并且经受得起。

画家和妻子相似的自由灵魂和浪漫情怀不可能在静止里达到平衡,他们只能在不断的运动里互相伤害再紧紧拥抱在对方的血和眼泪里面寻找相爱的感觉。

这对歇斯底里的恋人在巴塞罗那的街头互相攻击、唾沫横飞,那是他们的亲吻,是他们的性高潮,他们乐此不疲。

毁灭并没有真的到来,那是他们赌上性命的游戏,他们的戏剧法。

像一出戏剧一样的生活……也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都过于的殚精竭虑,承受不起。

可是有些人只能按照这样的幅度和节奏来组织他的命运,那仿佛是种自身深处隐秘的召唤,不能减速,无法停止。

巴塞罗那还有那个叫做Oviedo的小镇,草木娇艳欲滴,阳台下的紫阳花开得粉团簇簇。

很多人喜欢这片子里的风景,你看着它快乐得想要叫出声来,因为它几乎给人某种幻觉,生活也该这样的丰富而鲜美,但是如果穿越情节表面男女、女女混乱关系的表述,穿越人和人关系的各种可能性的极致假设,你会发现其实每种关系,无论干净还是混乱,临界还是清醒,都有它的可悲之处。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里面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是可行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安东尼奥尼《放大》结局的那场网球赛,球是根本不存在的空洞,可是人人都装做它存在一样的继续比赛,倾注全部的热情。

齐泽克说这是后现代表述的开始,因为人们已经不再去追究那个球到哪里去了,它是否存在过。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里面也没有那个球,而且人们照常玩耍,打出了不一样的迷人风格。

 9 ) 这片子告诉我们一些事理

1.同时勾搭俩姑娘时要洒脱,直接说我想跟你们做爱,至少能得着一个!

2.不要和快要结婚的姑娘玩一夜情,她会把你这个破坏她原本平静生活的坏人铭刻于心一辈子。。。

3.你说你爱她,她说没信号的时候,恭喜你,你要傻逼了,说不定你已经绿了。

4.不要以为前妻跟情人是永远水火难相容的,有时候她们俩彼此也会玩起ONS。

5.三角结构是最稳定的,不止是从力学角度,从感情学角度来看亦如此。

二女一男,前妻、情人,异性恋、同性恋,特别和谐有爱的一家人。

最后就是不要让你的另一半独自前往巴塞罗那。。。

它会爱上那里的艺术家。。。

 10 ) ■ 伍迪艾伦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致意

  《午夜巴塞罗那》,类似一部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致意之作。

     其间三人关系的部分,用摄影术语来形容,仿佛一段《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反转片——街头随手捕捉下来的黑白照片、暗房、与做为点睛道具出现的黑色礼帽。

一个男人,两个女人,妻子与情妇,一个作画、一个摄影,一个单纯坦白随性,一个狂野不羁火热,然而同样富于感受力与生命力。

甚至包括她们之间暧昧的女女情愫,那些肢体的缠绕和轻吻,一个对另一个在摄影上的启发和点拨等等,都可视作《生命》中采集过来的素材。

更包括最后cristina那个几乎有些宿命式的离开——她去“寻找她并非真正想要的东西”了。

     唯一不同也许是两部作品之中,将两个女人在角色身份与人格特质上,做了调转和互换——伊莲娜对应萨宾娜,cristina则对应特蕾莎。

或者再加上导演试图探讨和建立一种“三角形的稳定结构”的企图。

其实,这种“三人行”的恋情模式,在影视作品中并不新鲜。

除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外,搬上银幕的,还有讲述阿内伊丝宁、亨利.米勒与妻子琼的《情迷六月花》,也作《第三情》。

有《爱的边缘The Edge of Love》中诗人迪伦.托马斯与他的妻子、情人间的故事,其中,也包含两个女人之间的微妙情愫。

因此,单从“三角形结构”这个角度出发,说伍迪.艾伦益在模仿哪一部,似乎都可以成立,之间不存在“更”。

  只是,阿内.伊斯宁的三人恋,如果排除她的已婚身份,还有她的老公这名第四者的话,单看她与作家亨利.米勒、以及作家妻子琼之间的关系,我觉得那部电影的重点,甚至于他们关系的重点,都与《午夜巴塞罗那》想要探讨的趣旨,还有很大区别。

那部片子主要探讨的,似乎是一种情欲上的追求,和女性从身体到精神上的自我完成。

以女作家阿内.伊丝宁为主体而切入,表现她在追逐性、与自我完全释放的过程中,同亨利.米勒及琼的邂逅与纠结。

而《午夜巴塞罗那》似乎更着重于研究“三角形结构”如何在“力学”上达到,或者说如何造就了一种微妙的完满与平衡,而脱离这个结构,伴随着它的解体,完满跟平衡都会随之打破。

之所以提出《生命》一书,主要还是从身份设置,以及三人之间的心理互动模式去比较的——女摄影师与女画家之间,妻子与情人之间的嫉妒、谅解、观察、接纳、支撑、依偎,彼此需要。

都与《第三情》那部作品存在区别。

又或许,老伍迪年入古稀,因而也随之有了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心境态度。

他的姿态,是探索跟探讨式的;他的这部片子,是开放式的,没有提供什么明确的结论。。

  扮演妻子角色的Penélope Cruz,表演是亮点。

不知为什么讲母语的她总能流露出平素讲一口半生不熟的英语的她,所不具有的格外的风情。

也许是西班牙语天然的那种开扬和奔放语调、那种活力与热力,为英语所不能提供。

讲母语时的她,表情与肢体语言也随之丰富活跃起来,整个人处于一种完全开敞的状态,焕发的风情和气场是她在其它英语电影中扮演的花瓶角色不能比拟的。

今年奥斯卡最佳女配提名的大热门,如若最终真的获奖,绝对是实至名归。

     至于Vicky这个角色,代表着有追求所谓稳固的愿望,但同时又有无法克制被危险所吸引的冲动的那一类女孩子吧。

时常处于分析、自律当中,要求俗世认可、尊重通行的规则与标准。

婚姻结实如砖石、如牢狱,生活中最大的事故,不过是一次心猿意马。

只是,最后手枪走火及时遏止了她的小小偷情,将之扳回生活常轨的这一场戏,暗示和象征意味实在太明显了,充满巧合与偶然,伍迪电影中经常可见类似的一些桥段。

扮演Vicky的瑞贝卡.米勒,初看觉得眼熟,随后想起她曾经与詹姆斯.麦卡沃伊合作过《恋爱学分》,似乎总是擅长这种理性先行、个人主张很明确固执、有些天然严肃性的女性角色。

不过我很惊异这个英伦女孩,能够迅速纠正掉英国口音,说出这样一口道地的美语。

也侧面反映出英国女演员们似乎普遍具有较高的戏剧素养。

  伍迪.艾伦还是一样的唠叨。

大量旁白的出现,在提领片子的发展,也在解释片子的谕旨,在帮助和平衡叙事,甚至填补了镜头、以及演员表演的空白。

或许Penélope的表演并不需要额外的话语来做补充,也足以完成她所应当担负的表达任务。

不过斯嘉丽约翰逊还欠些火候,那种始终一贯的、呆呆的、木然的表情,则非有旁白在一边支撑,否则太难传达出应有的、足够的信息量。

一路看下来,我有些强迫症的,在脑中不停思考和质疑:是否可以把这些似乎有点冗余和干扰的旁白统统剔除,也能不影响完整的叙事,获得更流畅,更沉潜的观影感受?

不过做为伍迪艾伦一大特色的,可能也正在于他与导演身份平行的作家身份,他不甘心于把叙事任务单纯的交托给影像,喜欢将小说的阅读体验与电影的观看体验做一种技巧上的糅合。

这种影像和阅读穿插的叙述手法,或许是伍迪艾伦刻意想要实现的。

那我们又何必强迫他把旁白完全剔除?

即使剔除,他也不会变成另外一个侯孝贤。

《午夜巴塞罗那》短评

其实是分两次看完的,上一次是将近一年前,看了10分钟左右就放弃了。这次又找来,感觉完全不一样,从第一眼便确定,这一定是一部我爱的电影。结果是——这真的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可是我不喜欢,因为那个原本应该很有魅力的老男人看起来实在是可笑!

4分钟前
  • 文wen
  • 推荐

爱情的不断平衡与打破,任何一方的稳固都会加速这种关系的解体。每一个人物都是作为第三人的存在。

5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完全不知道好看在哪~

8分钟前
  • 杯麵
  • 较差

这片子看的我好无语啊。。。。

10分钟前
  • 浮世海砂
  • 很差

贱男。为什么冰激凌有100种口味?因为人类从来都不满足。为什么总是要出轨?因为渴望玩火自焚的刺激。巴塞罗那太美了 ❤P.S. Do I really look like Vicky? @ @

14分钟前
  • crescentmoon
  • 还行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性格决定人生走向,小小的插曲都不能改变整个人生列车的轨道...对于生活的平衡,人和人之间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大多数人会遵循道德和习惯的两人生活,而其他的人则会选择三个人或者更多人的一个平衡,在这过程中,需要强大的自我来驾驭,否则生活会受其所累~~~

15分钟前
  • 非正常人类
  • 推荐

不知道怎么说 会对这部电影有印象 但是也不会很喜欢

18分钟前
  • tdh
  • 还行

为什么我们似乎永远理解不了西班牙人的生活状态和感情变现方式,就比如毕加索的画,又比如伯纳乌和诺坎普的永远火爆,难道我们真的和他们不是生活在一个世界上吗?

22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所以说旅行、治愈神马的都是骗人的,性格决定爱情,与文艺无关。

25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Woody Allen is a great story teller, life and love come to so perfect, and so unreal as well.

29分钟前
  • rebix
  • 力荐

真讨厌西班牙语 尤其是内个疯女人一说 格外聒噪

33分钟前
  • 狼大疯
  • 还行

传说中艺术家的浮滥生活就是这样的吗?复杂的爱情,一时的冲动,为人还是自制一些比较好。。

38分钟前
  • 韦恩斯坦_李
  • 还行

这里的Penelope Cruz太有风情了~

40分钟前
  • 小塚ai艾
  • 还行

以环形结构代替人物弧光,故事的最终一切回归原点,没有人做出改变。整个故事就像是平淡中的一场波澜,转瞬即逝,却依旧能引发思考。不同的生活态度激烈碰撞,而分道扬镳亦是必然的结果,全片依旧渗透着伍迪艾伦幽默和伤感,在遗憾的现实面前,平庸的人类只能选择妥协。

42分钟前
  • 楚翰彻
  • 推荐

两星电影扣一星,原因自然是诋毁母语。很多人不认同里面的爱情观,太正常不过了,电影讲的是滥情,不是浪漫,每个人对爱情都捉摸不定。电影是用镜头语言来说事的,不是用旁白。人物的情绪,故事的转折都用旁白交代了,生怕观众看不懂吗?要导演和演员干什么用,两个主要女性角色根本不需要演技吗?

45分钟前
  • 铅纸鹤
  • 很差

这个故事又纠结又诡异…

50分钟前
  • 冰糖木耳
  • 较差

从巴塞罗那回来后补看的woody的片子.深深感觉到这种叙事手法的过时以及故事的苍白.巴塞罗那迷人的建筑和风情完全被俗气地加到了镜头里.不过我还是喜欢这座城市.喧嚣又迷人.

51分钟前
  • 5633khh7523
  • 较差

时隔多年再看,感觉很烂,人物形象没一个立起来,唯一一个生动点的就是佩内洛普的角色,仅靠演员功底撑起来的。整体像西班牙旅游宣传片,旁白解说太多,剧情仅仅靠对白推动,图像表现弱到爆,存在感为零,看下来觉得看了个油管解说视频。

55分钟前
  • 🎨🌊
  • 较差

美国人到了西班牙,影片商业元素也变味了,味道更加丰富,还加一点欲说还休。

57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推荐

加泰罗尼亚的美景,优美的拉丁吉他,醉人的红酒,很难让人不动情。不过影片中几位主角的关系真是错综复杂的极致,貌似任何两个人都有点关系,看不出谁和谁合适,谁该和谁是一对。斯嘉丽很美,但cruz的拉丁风情更是四溢~片中斯嘉丽说她在学中文,并秀了一句“你好吗”,很亮啊~

60分钟前
  • 记忆碎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