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了《告白》这部影片,迄今为止完整的看过两遍,每一遍都带给我强烈的震撼。
整部影片情节紧凑,故事曲折离奇,虽然是原版加字幕,听不懂日语的人从头看到尾也绝对不会打瞌睡。
无论从影片的结构、画面的构图到背景音乐设定等等艺术上的处理都拿捏的恰到好处。
这部影片在我心目中的评价非常高。
不过,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我还是不免为这部影片感到惋惜。
我觉得这部影片不要说在国内上映。
即便是国际主流世界,都无法推崇这样的影片。
虽然它获得了日本电影界极高的评价,在香港也得到了奖项。
然而,我觉得它没有可能到更广阔的世界去推广,或者说没有可能被更广大的人群所接受。
这对一部制作如此精良、如此震撼人心的影片来说,实在是美中不足的事情。
为什么这样认为?
不是因为这部影片过于渲染血腥暴力。
适当的暴力,对于成年人来说丝毫没有问题。
也不是因为它缺乏思想内涵。
恰恰相反,这部影片有它的思想性,探讨了很多社会问题(青少年成长、家庭学校教育、社会舆论导向、法律健全等等),能够让观众得到反思。
然而,影片宣扬的却是个人的价值观(影片中女老师的),不具备广泛的指导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无法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次,无法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推广,因为它没有表达出文明社会推崇的主流价值观。
我不是说影片里面女老师想替女儿报仇,要凶手血债血偿,这种想法不对。
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对于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种朴素的价值观还是较为认同的,只不过社会越文明越注重报仇的方式方法(比如西方很多国家都取消死刑,不代表他们不赞同给予罪大恶极的人严厉的惩罚)。
以暴制暴理所当然,但是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更加不能波及无辜的人。
影片里面的女老师就是没能做到这一点。
在法制较为完善的社会,影片里面女老师滥用私刑报仇雪恨,显然她逾越了社会的规范,对社会大众进行了错误示范。
不过至少情有可原,特别是在法律无法制裁杀死她女儿的凶手这样的前提下。
然而,女老师为了复仇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牵连到了无辜的人,这样的做法绝对不是主流社会认同的。
影片宣扬的“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的复仇”,如此的价值观,就是这部影片难以推广的症结所在。
影片中女老师其实只知道,学生A是杀死女儿的主谋,学生B误杀了她女儿。
在我看来,她之后的所作所为非常过头,而且她对学生A和B的报复牵连了很多无辜的人。
一,班上大部分学生。
他们都是年轻人,思想不健全,很容易接受错误引导(如同限制级的片子小孩不能看),而且在这个时候树立的错误观念很可能伴随他们一生。
二,学生B,其实他不是无辜的。
但是女老师不知道,因此她不应该试图逼疯学生B。
三,学生B的妈妈。
她偏袒儿子,人之常情,不至于要她死在儿子手上。
因女老师对学生B的报复,牵连而死。
四,男老师。
他一直以为自己在帮助学生B,其实他被当枪使了。
最后他不但要为学生B心理崩溃以及之后的弑母承担教育失职、处理不当的责任,自己的心理上还要承受巨大的打击。
五,美月(这个角色有点问题,始终非常正面的思考问题,竟然被设定成露西娜的崇拜者?
)。
因女老师对学生A的报复,受到班上学生的欺凌,甚至牵连而死。
六,学生A的妈妈。
她是直接死在女老师手上的。
虽然炸弹是学生A制造的也是他引爆的,然而炸弹是女老师放去她办公室的,女老师也明知学生A一定会引爆(虽然不熟悉法律,这个应该算是故意杀人)。
七、女老师自己。
复仇使一个善良的人沦为如同自己憎恨的仇人那样残忍。
再看一下女老师的报仇手段也是十分阴险的。
1、恐吓学生A和B,说在他们喝下的牛奶里掺入艾滋血。
2、短信怂恿班上学生对学生A进行“围剿”——要让A不是被杀就是自杀。
3、误导男老师错误处理班上欺凌同学的现象,导致事件升级。
4、误导男老师“关心”学生B,把学生B逼入绝境。
5、炸死学生A的妈妈,给予学生A毁灭性的心理打击。
很显然,女老师对学生B报复的过于严重,对可以预期的班级中出现的混乱状况毫无顾忌,甚至漠视学生A妈妈的生命。
女老师从一个温柔的母亲变身为心狠手辣的复仇者,最终她得偿所愿。
她报复了学生A,让学生A生不如死。
然而实际上她也救赎了学生A。
无药可救的人炸死妈妈又如何?
(为了财产杀死父母的人现实也有很多。
他们才不会后悔呢)。
学生A越后悔,证明他还不是无药可救。
不过这种人也没必要去救赎他,因为根本不值得。
连女老师自己也赔进去了。
“有人杀了我的孩子。
我把他杀了报仇。
我不会内疚。
”我想大多数人会认同这样的观点。
问题是报仇如果波及了其他无辜的人,难道还可以不感到内疚吗?
如果可以,那么这种复仇者和学生A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相反,对于波及了无辜的人而感到内疚和不安,那么即便报了仇,以后也会和学生A那样生活在活生生的地狱,这不是把自己也赔进去了?
至于女老师成了哪种人,至少电影结尾她很兴奋。
我看这时的她跟之前的学生A也没有哪些区别(连口头禅都学会了)。
正因为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的复仇,女老师最终迷失了自己。
这不是广大观众愿意看到的,也有悖于文明社会必须传达的主流价值观。
当然,得出以上的感想,主要基于学生A的妈妈最后被炸死这一情节,我觉得这个情节在影片中的真实性争议不大。
总之,我觉得《告白》是一部有思想性的电影,因此有别于普通惊悚类的娱乐片,这样的影片应该传达给大众主流价值观。
而本部影片中的女老师为了复仇不择手段、不计后果,采取这样的方式大大地削弱了女老师复仇的合理性,使影片沦为非主流。
因此,《告白》完全不可能站上更广阔更高的舞台。
实在令人惋惜!
看这部电影之前,绿趣同学提醒我,看完后可能会有心理不适的症状出现,或许很久才能走出阴影。
实际上我看完之后开始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不是针对《告白》,而是关于电影这个东西本身。
我们为什么需要电影?
一部电影它诞生的意义是什么?
每年我们会遭遇一箩筐的电影,有些电影是为了功名利禄直奔冲奖的目的,有些电影是纯走文艺,然后豆瓣上的朋友们借用后者们来标榜一下自己的品味格调。
还有一类电影希望在内涵之余,也能站着把钱也赚了。
看完《告白》后,我没有能够明白它卓越的地方,但是很清楚它最终没有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原因。
虽说奥斯卡只是洋人的玩意,并不是评判好电影的风向标,但近几年来美国人的口味开始变得温和起来,每年选出来的最佳外语片都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积极向上的味道。
不管是《对他说》还是《卧虎藏龙》,在悲剧色彩笼罩的情况下,它们其实给予观众的是一种内心上的坚定感,它们传达了一种态度一种信仰。
所以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电影应该是有一种柔中带刚的质感,能循循善诱地令人思考,而不是大喇喇地把一切阴暗面铺垫在你面前,然后双手一摊说,那你看怎么办?
那这样的电影就不是电影,叫纪录片?
好像没口味那么重的纪录片。
叫陈述片?
好像没这个名词。
《告白》的故事是个值得看看的故事,但不代表电影是个好电影。
我没有看过原著,不清楚原著宣扬的是什么样的精神。
用一个词来点评电影版,那就是暗。
失去女儿的教师为了向作为杀人凶手的两个学生复仇,展开了一系列的斗法。
分别抓住犯人A和犯人B人性上的弱点将他们先后击退。
A和B这两个13,4岁的少年都具有中二病的特质,寂寞空虚,希望被认同。
B更轻一点,而在A身上这种中二病被夸张地放大,以一种病态扭曲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最终,B少年被强迫症逼到失心疯杀害了自己的母亲,以极致的方式赢得了世人的关注。
这种关注却是A少年处心积虑却得不到的。
最终电影以一场疯狂的毁灭拉下帷幕,音乐声响起,烂木头一声叹息,不是为了死去的小女孩和少年母亲,而是为这部电影。
烂木头认为,即使是表现“暗”也需要有一个法则去约束它,揭露人性需要一个底线。
我并没有被电影中那些麻木不仁的初中生吓倒,实际上这才是一个正常的世界,关于初中是怎样一段混沌的岁月,敖分,群架,早恋,欺凌,攀比,排挤,对抗老师,经历过这些的你们心里都应该跟明镜一样。
这并不是一个时代病或者区域病,放至过去的岁月或者中国,美国,五湖四海之内皆准。
当松隆子在电话那头说出:为了让妈妈拥抱自己的成就,所以回头就走,这种恬不知耻的话你也讲的出来。
我顿时有一种对《告白》的失望之感;虽说片名就叫告白,最终把少年A的遮羞布剥落得一点不剩,把他的念想摧毁得支离破碎,把他的欲望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地逼到绝境。
但我还是抱着一丝期望,宁愿有些话不是从松隆子的口中说出。
传统的悲剧=故意撕开伤口让人看。
如果松隆子不这么撕开少年的伤口,那么就不符合电影表层的复仇主题。
与其说把这部电影看成哈利波特和伏地魔的斗法,更大程度上我还是想把它当成《中二病病发案例》。
它完全没有给我去探讨电影中的人性,这样的兴趣;如果导演呈现给我们的只是这样一个没有抑扬顿挫的传统悲剧,想深刻深奥却流于形式;想文艺却荒腔走板,那它最终只是是一个颇具戏剧性的《中二病案发病例》。
坚信自己身上留着妈妈的血继承妈妈才能的渡边修哉,用自己的双手制造出一台逆转时钟。
他盼望着时针分针秒针转啊转有一天妈妈会回到自己身边。
那个破滅的气泡也会恢复原来的完整模样,假装自己好像从来没听到过重要东西消失的声音——“啪嚓”。
如果我想再看到多年前你清丽娇俏的样子,只需取出一张碟片,放入机器,画面流转,一切仿佛又回到了不久前那个明媚的四月天。
电影可以帮我们留住逝去的年华,收藏曾经的爱恋。
如果采用中岛哲也慢镜头回转的拍摄手法:黑暗中前行的森口老师突然反常理地倒退行走,一步步穿过幽暗来到春光灿烂樱花慢舞的武野藏大学,榆野卯月正怀抱着几本书在校园里闲逛欣赏社团表演。
去日文维基查找松隆子的电影资料,仅仅是在1997年才出演了第一部电影,客串竹中直人指导的《东京日和》里的一个小角色。
之后才是岩井俊二的这部《四月物语》。
她对电影的选择看得出相当谨慎:2003年客串了丰田利晃的《逃狱9人组》,2004年主演了山田洋次的《隐剑鬼爪》,2006年是三谷幸喜的《有顶天酒店》,2007年在松冈锭司导演的《东京塔》里客串女朋友这个角色,同年还出演了《HERO》电影版,2008年参演《K-20变相黑侠》大概是出于投资方对她在亚洲地区知名度的考量,然后是2009年的《维荣之妻》,再后来就是去年的《告白》了。
映画履历相当简短简短到一点都看不出这是一个30+的映画女优。
也许她自己从来没当自己是一个映画女优,只是一个舞台剧演员,偶尔碰到好导演好剧本就去支持一下,纯属情意上的。
所以即使这两年在映画界风生水起,也未曾见她有转移阵地的想法,依旧专注于舞台剧,2011年的电影计划表上目前仅仅是一项客串,阪本顺治导演的《大鹿村騒動記》,被11区人民戏称为“农村歌舞伎”。
常规电视剧也有4年没有出演了,NHK的《坂上之云》据说也是为了还人情,之前同事务所后辈瑛太出演《笃姬》的人情。
唱片销量不佳却也还在出,玩票似的英文老歌翻唱除了死忠粉丝真不知道还有什么人会买单。
20岁成名,当过大众偶像,最当红的时候收入颇丰。
新千年之后将表演重心转向舞台剧,30岁的时候嫁给了一个只有她自己知道“他好在哪里”的顶尖吉他手,据说2003年《ほんとの気持ち》这支单曲正是在旦那桑以“请为我未来的妻子写这支歌“的恳请下,小田和正先生为她量身定做的。
随后几年的“圣诞夜约定”都能看到这对夫妇的身影,据说当初双方家长见面,小田和正先生也是有出席的。
适逢2011年,她已摇身变作传说中的“大物女优”,连续两届入围日本奥斯卡最佳女主演。
更有不知情者惊呼:“松隆子居然演的那么好!
我一直以为她是个花瓶!
”偶像的光环已消失殆尽,你我却始终怀念那个在樱花树下读书的女孩。
她自己呢,头也不回地大步流星朝前走,有一种决绝的意气。
时光倒流12年,光碟里那个吃花的少女还在浅吟低唱着明日、春が来たら……
看告白是完全因为被豆瓣上一票的五星评价引诱的,看完之后就想:以后还是不要在这种文青聚集地找推理小说或者电影看好了。
其实这根本就不算是一本推理小说,没有谜题,没有诡计,甚至没有凶手——就像当初那本引起轰动的白夜行一样——也许是一本好小说,但作为推理小说而言,它就是个屁。
这样的推理小说,简直就是作为推理小说的悲哀。
不再把关注点放在小说本身,而是去发掘噱头。
什么人性的恶拉,什么有阴影的童年拉,什么整个社会的扭曲拉,什么人的原罪拉——反正就是那种听起来就酷得不行,看起来就会在豆瓣上得到欢迎的那种东西。
谁还在苦思冥想出一个骗局而欢呼不已?
谁还为讲好一个故事而殚精竭虑?
反正不管故事讲得怎么样,总有些装B的人会洋洋自得的跳进来。
他们根本就不是想看书,他们只是想看一本让他们看起来在思考人性,关心社会,与众不同的书而已。
推理的本质是欺骗。
推理的意义不在于谜团有多华丽,不在于诡计有多麻烦,而在于你有没有成功的骗到观众。
所有的推理爱好者其实都是SM爱好者,你把他们骗得越惨,他们越爽。
那些成功的谜题,其实不见得有多复杂,就像刘谦的近景魔术,精致,小巧,简洁又直接,比起那些华丽却笨拙的大型魔术,它更会让人在谜底揭晓的那一霎那,拍着脑袋懊恼的大叫:我他妈怎么就没想到!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
我完全没看到它有为了把观众骗到而作出的努力。
通篇的电影都是营造一种刻意的气氛,什么人心的黑暗,变态的阴影,社会的畸形,它就像一个人不停地在你旁边吼:很变态有没有!!
很畸形有没有!!
很黑暗有没有!!
都是因为整个社会有没有!!
——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和唐山大地震很像。
推理小说绝对不是这个样子。
读推理就像一次永远不知道目的地的旅行,乐趣在于未知,在于猜,可以让人永远迫不及待的期待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
为什么这种故事越来越流行?
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想看到杀人。
就像祥林嫂的听众,他们需要祥林嫂的故事,来让他们知道,他们过得很好。
他们也需要祥林嫂,像别人展示一下自己的同情心。
我们也需要这种故事,让自己有个借口,好把自己的错,全部推给社会和人性,让自己有一种道德上的,虚妄的无罪感——说到底,我们都是懦夫。
或者,我们需要这种故事,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感,“我在观察人性啊有没有!!!
是人性啊懂不懂!!!
啊,这个世界怎么这么扭曲啊!!!
啊,这个社会怎么这么肮脏啊!!!
怎么人类都这么肮脏啊!!!
啊!!!
人类都是邪恶啊!!!
”就像郭敬明的小说:残酷青春啊有没有!!!
悲伤逆流成河啊有没有!!!
45度角仰望天空啊有没有!!!
老子很忧伤啊有没有!!!
但是这种难过,青春,忧郁,人性,丑恶——轻得就像一张纸,风一吹就没了——有一个词,叫无病呻吟;还有一个词,叫脑子进水;但是还有这么一个词,叫装B遭雷劈但是究竟是这个社会变态,还是我们变态?
没有我们所有人作出的努力,这个社会为什么会变态?
这些作者把自己(或者主角)归在社会之外,以道貌岸然的上帝身份观察这个世界,自以为是的评价,决定别人的命运,或者,把自己的错误归到整个世界头上,“不是我的错,我是不得以的”“是他们逼我的”“是这个世界的错,这个世界本身就是错的”。
但是,就像告白里面说的那样(这是我觉得唯一一句正确的话):杀人是错的。
不管你因为什么原因杀人,都是错的。
你因为信仰。
复仇。
自由。
公平。
公正。
——不管是什么原因,自以为有权利去剥夺别人生命的人,都是错的。
没有什么迫不得已的事情,路在你脚下,你自己选。
就算你杀人没有任何后果,不用受到任何惩罚,但也改变不了“这是错的”。
就像十月围城里的孙中山,也许他是一个伟大的XX家,但是他在我心里面,首先是一个以自由为幌子,让无数人为之死去的侩子手。
这也是所有推理小说应该遵守的底线——对生命的敬意。
就像那个马尾辫的猥琐侦探说的“杀人不是艺术,杀人是犯罪”但是这,恰恰是现在很多推理小说所缺失的——对于任何人,所作为人的敬意
阴霾——压抑——情绪化——画面重心的绝对强调——煽动性——暴行——冷酷这部电影从色彩基调到情感基调都互相契合并和原作相得益彰。
原作中单靠文字就能传递出的渗透骨髓的绝望和震撼,在中岛哲也的手下得以原汁原味的呈现。
《告白》这本书我很早就注意到了,它在日本开始有一定影响力——并不是那么大的时候,我就已经注意到了。
我从来都是对暗黑属性的东西拥有天然的好感,撕破伪装带来的不仅仅是表层上的快感,它带来的后劲才是让人深深沉醉的原因。
终于等到国内有了代理时,我终于读到了它——尽管封面比日版的要难看一万倍。
在书里,情绪是循序渐进的。
凑佳苗将当事人排列开,依次告白。
没有任何多余而又累赘的渲染,只是平铺直叙,做了什么,如何做的,当时想的什么,就是简简单单地,仿佛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东西摆在桌上一样,一目了然。
在不知不觉中,读者就上了瘾,逐渐变成了迫不及待要看到下一样东西是什么的瘾君子。
因此,那本并不算厚的书,在我不时屏住的呼吸下,翻到了最后一页,直到看到最后一个字,浑身的鸡皮疙瘩还没有平复完全。
被折服的原因有很多很多,看似平淡的主线剧情下,还有细细密密地交错。
每一个告白者,都有让人瞠目的秘密,这些告白者集合在一起,就变成了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读者不知不觉就落入圈套,踏破第一层表皮后,接连踏破接下来的第二、第三层,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本来读过书后,我对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期望不高,可我看完电影后的感受与看过书的感受是一样的,前者比后者更立体。
电影的配乐是不得不说的一大亮点,它将矛盾冲突的激化,阴暗心理的膨胀烘托到极致。
不协调感好像是黑色幽默,并没有让我产生跳戏的感觉。
原声集很早就下好,已经听过无数遍,当时听到AKB的《River》时,还是担心这种旋律该如何嵌套进这样的剧情中。
看到电影的时候,看到镜头不时晃过美少女们身姿时,我被这种混沌又充满吸引力的表现手法折服了。
而开头那段略显俏皮轻快的《Milk》,显而易见就是情绪的铺垫了。
全片充斥着大量的慢镜头,特写与中、远景交叉营造落差感,背景音乐为慢节奏的曲子时,真的宛如是一首歌的MV一般。
中岛哲也对于砸落分散的血滴、泥水不厌其烦的用特写来表现,绵长的好像能扼住颈口的气氛被轻轻一挑,就从屏幕上弥漫出来,笼罩出一个独有的气场。
下村直树的妈妈被直树挥刀砍死的镜头堪称美丽,慢镜头特写将鲜血的轨迹都描绘了出来。
松隆子在餐馆与美月见面后离开的路上,Radiohead的《Last Flowers》响起,一遍遍的“believe”和着旋律,和着松隆子的步调,将复仇的决心和随之带来的痛苦,在松隆子精湛的演技下,甚至是温柔和缓慢地传递给了观众。
片尾的修哉痛苦、慌不择路,我惊叹于导演使用他发明的逆行闹钟来制造场景,那段爆炸逐秒倒退的镜头与修哉脸部的特写交替剪辑,之后,闹钟突然正行,慢镜头不再,瞬间的速度使得修哉妈妈的惨叫都在火焰中戛然而止。
而再在这之前,松隆子冷酷地一句“我听见重要的东西消失的声音——”她从暗处走到惨白的光下,“不是‘啪!
’,而是‘轰!
’”在人心上的重锤分量十足。
而在最后,她屈膝在修哉面前,表情是狰狞与内忍交杂,对他说“从今天开始是你重生的第一步”之后留下了足够长的留白,从绝望过渡到放弃,松隆子失笑后黑屏,只听见她的声音——“开玩笑的”。
——似乎离题太远。
我由衷想说的,是佩服那些孩子们的演技。
从最初时喧哗的场景,到对恐惧的不同表现,导演将他想要重点强调的,都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中,不论是直树,还是修哉,都仿佛是失足掉进水里的油滴一般,永远被推搡在最孤立最明显的位置上。
扮演下村直树的男孩,在对不同层次的痛苦的表现力上,体现出惊人的演技实力。
他割破手掌用鲜血摸遍超市的食物,回到家后情绪忽然稳定如常,但那种绝对反常,和极力压抑的爆发,好像轻而易举地就被表现出来,我一时无法接受,这样的演技竟然出自一个孩子。
他在房间里暴走、自白时的表现,比起台湾的一些演员,简直高出不止一两个档次吧?
他的表情从迷惘无助到彷徨到迷失自己到疯狂到暴走,都分毫不差,不多不少,没有用力过猛,也没有失力。
比起直树,修哉的扮演者没有这一系列的变化,他只是一个因为再单纯不过的原因而走向黑暗的男孩儿而已,他对这个世界和人生的设定泾渭分明,他对美月掏心掏肺时的痛楚,和他无法容忍美月时就痛下杀手的不假思索,那种好像直角一般的转换,他表演起来竟然没有生硬感。
最精彩的是片尾他和松隆子的互动,好像松隆子的演技是画龙点睛一般,修哉的失魂落魄和极度痛苦表现的恰到好处。
松隆子的演技自不必说,单说修哉的演技,简直让我拍案叫绝。
从原作到电影,这是一部以孩子们的心理为切入点,由森口悠子为针穿连起来的故事。
成年人的演技必然是必要的,但如果我说这部电影是由这些孩子们撑起了大半,也并不算过分吧。
女初中生北原美月,在小说中被定为“殉道者”,在电影中同样分量十足却易于被忽视。
美月的作用在其出场后不久就已经由角色自己说出来了“老师,这个班级不正常”换言之,美月是从一个正常者的角度在察觉并观察到所有的”不正常“,这点是她与热血老师的区别,后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完全缺乏理解,而前者对事情则是完全的理解。
美月的内心也有黑暗,她崇拜luna sea(她应该不是luna sea本人),不过她准备的毒药却是自杀用的,所以她同样也看轻生命,并且也理解看轻生命的其他诸人,包括最后杀死她的修哉。
不过对她来说,这些黑暗是不正常的,是不该表露出来的。
她虽然理解正在发生的一切,但是她相信某种”正常“的存在,所以她才不去欺负渡边,才相信悠子无意做出在牛奶里放血这种事,才会对悠子说“修哉只不过是因为在意母亲……”。
因此她以某种纯粹感而不负”美呆“之名。
她呆不是因为她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她依旧相信。
她的立场是在第三方位置,悠子也把她和自己的女儿一样列为”无关的受害者“。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她的立场是反对悠子的复仇行动,这从她与悠子见面时的反应就可以看出,但正是由于她,悠子的复仇行动才得以成功,并且最终也替美月自己复仇了。
在美月看来,悠子的复仇行动同样属于不正常,这点与樱宫不谋而合。
不过美月的死却绝对不是意外,而是必然。
因为从一开始美月注定就是殉道者,某种程度上是弱化女版的另一个”樱宫“。
正是因为她察觉、理解甚至接受一切的不正常的同时却又坚信”正常“的存在,最终导致了她不得不为”正常“殉道。
她很纯粹的爱着修哉,理解并接受他的一切。
这样对待学生曾经被教育者视为不二的法门,结果她仅仅因为向修哉陈述事实,就被杀害了。
她的死也表示某种现实常态的崩溃,而”非常态“则成为了一种常态。
于是”美月“和”由美“”樱宫“一样死了,而悠子活着并且完成了复仇。
注:我没有看过小说原著,不过据说在小说中,美月更为的阴暗冷酷,内心爱直树,和修哉相互消遣,对维特抱有杀意。
似乎小说里她轻视生命的成分更重,而对常态的信奉更弱,最终也让自己的生命成为祭品。
如果是这样,那么电影中对于美月这个角色的改编和利用就相当出色而且成功。
---以下写于1月30日---下面有关于小说的剧透,虽然电影已经透的差不多了不过我几乎把与美月有关的内容全透了不喜勿视---我把小说也看完了,小说中关于美月的部分需要加注的是:1. 小说中修哉说美月相貌外表平凡,没什么特点2. 小说中美月认为直树是自己的初恋,把修哉看成自己被欺负后“惟一的伙伴”,她对修哉的感情由此而生。
修哉则是看见美月去买药品,他后来被美月的头脑吸引。
他以为美月和自己一样也想杀人,发现美月只是单纯想模仿luna sea却不想杀人时很失望。
从美月自己的和最后修哉的描述来看,美月对修哉的感情很可能是单纯而且真实的。
3. 小说中美月描述了很多关于维特的细节。
她发现维特不仅愚蠢,而且只是崇拜樱宫,想要通过某种表现来满足自己“当好老师”的幻想,而并非真的在意学生。
她不满维特间接逼死直树。
最后在指证维特前,她用修哉给的测谎仪验证了维特的真实想法,之后才对维特做出指控。
4. 小说中是将美月给森口的信全文写出,在小说中美月已经将这封信写好寄给文学刊物投稿,并且希望借此能让森口看到。
但是小说中没有明确表示森口是否看到了这封信。
没有美月与森口见面的剧情。
美月在信中并没有透露修哉的恋母情结,美月只是在最后于修哉的争吵中说出了这件事。
5. 小说中没有讨论生命的重量,美月最后只是问了老师现在对制裁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
6. 小说中暗示了一些美月可能不为人知的事:比如修哉说美月失踪一周了也没人找她,美月说自己从不曾反抗家人所以晚归只要找个借口就没事。
7. 美月与直树的关系比电影中展现的要更近。
美月家离直树家很近,美月小学低年级时常和直树的二姐玩,美月也会时常去直树家做客。
8.美月在森口告白后,相信森口心中仍有道德的存在,所以她事后就去用药品验证了牛奶中没有血液(牛奶被樱宫掉包了)。
9.美月在最后一次家访时试图有意想让直树知道牛奶的真实情况,但是最后没能成功把信递给直树。
10.美月幻觉似的认为luna sea就是另一个自己,不是崇拜也不是认同。
理由是luna sea和自己的名字有关联,而且收集的药品也和自己一样。
修哉认为美月对后者的说法可疑。
从美月提到自己父母这点来看,排除美月就是luna sea的可能。
11. 美月被杀一是因为她说直树是她的初恋,二是她指出了修哉妈妈控的问题12.森口其实认为自己的设计也是造成美月的死的因素之一(但她说不应该推卸责任,所以该负责任还是修哉)13.小说中美月是被修哉掐死的,没有被锤击。
也没有关于她被肢解的描述。
总结,小说中美月因为维特的糟糕表现而怀念森口。
她同情不敢来上学直树和被欺负的修哉,对学生的霸凌欺负很是不满。
她对森口的制裁持怀疑思考的态度,对维特的愚蠢和虚伪极度不满以至于起杀意。
她对修哉和直树的态度可以说是站在保护和拯救的立场上,可以说她是站在某种“传统”或“常态”的角度看待问题。
但她并不像樱宫那样坚定,否则以她对事态的认知,她完全可以采取更积极主动的干预手段,比如在第二次家访时就设法告知直树牛奶的真相,或者把森口告白事件告诉维特,而非冷眼看着事态滑向不可收拾。
最终现实的发展还是将她也逼向了极端。
可以想见,假如她不是被修哉杀害而维特依旧留任,那么她很可能会真的杀了维特。
不过她在投稿中表明了自己的杀意,很可能是希望借此增加森口读到信的几率,并且希望森口或者其他人会来阻止自己,因为显然美月不是那种希望杀人以求成名的人。
她对修哉的理解可能不逊于最后的森口,却丝毫不感到恐惧,这不仅是因为她单纯的情感,还因为她本有轻生的态度。
总体上看,美月虽然善于观察与思考,心智却还是单纯,徘徊在善恶之间。
她会让人想到很多处于那个年龄,思维已经很活跃但在价值观上还很困惑的孩子。
她的观察与思考串联起了剧情中的各种线索,也引导读者了解那种种”不正常的状态“。
小说中相对更突显美月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而电影中则是相对更突显美月困惑与单纯的一面。
---2月1日 另外,个人看法,因为美月和森口在对待两少年的立场是对立的(在小说中尤为明显),所以电影在安排两人见面直接交锋,我觉得是相当有意思的,这是一个不错的安排。
不过小说中美月是希望无论如何也要问森口,而且美月还把稿子寄给杂志了。
而电影中美月写给森口的信却从没想要寄出去,而且美月似乎只是单纯想要倾诉,却不想追问什么。
所以两人的交锋没有什么火花。
如果是小说中的两人见面了,不知道会出什么事。
因为并没有给书写评,本来电影也不打算说什么的,虽然事前我期待值很高。
电影拍得不错,当然也没有那么多装逼犯说的那么高深。
作为中岛哲也的电影来看,是部佳作。
然而电影对原作最大的改变,就是几乎彻底颠覆了森口的根源。
告白这部东西啊,它原本讲的并非是中岛想要表达的生命那么沉重的东西,仅仅是一个主妇作家眼里看到的教育问题极端化。
就是这么简单。
你们希望看到一个怎样的森口?
是电影里那个恣意地利用他人为女儿复仇,却被小孩子的糖触动一个人跑到无人处痛哭到双肩颤抖的母亲?
一个演完了人性善戏码眼角含泪跑到小鬼面前撂狠话说这是你重生的第一步——逗你玩的变态女?
很可惜,森口并没有这样的软弱和恶意。
森口悠子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她是如此正常。
我一直都是喜欢森口的,那个精密且进退分寸掌控极好,很像人实际又很不像人的森口。
连复仇问题上,她都并非是电影所表达的那么深重的执念,甚至变成了有心利用维特布了局,还对着仰慕她的美月以及死小鬼把恶人演足。
我很怀疑这样的人怎么会爱上什么人然后一起生下了爱美这样一个孩子,但是她对爱美的母爱无疑又是真实的。
在小说原作最后的电话里,森口有这样的一段自白:我本来以为这样一切就结束了。
当然,你们感到死亡的恐惧,或是受到同学怎样的欺负,都并不能让我高兴起来。
老实说报复之后,我对你们的憎恨一点都没有改变。
我想就算亲手拿刀把你们碎尸万段,结果也不会有所不同。
我发现复仇之后就将一切付诸东流是不可能的。
即便如此我还是以为可以强行压抑自己的感情。
因为我虽然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爱美,但我可不打算一辈子都跟你们这种人纠缠不清。
樱宫去了以后,我想从头开始。
在此之前我几乎没有想过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今后我想试着从这个方向着眼。
然而杯具的是,她没能立刻如愿开始新生活。
小说里牛奶里的血并非是樱宫强行换掉而是偷偷换掉直到自己死前才告诉森口真相的。
原以为复仇告一段落的森口不得不观望着找寻新的机会,这个时候,倒霉的维特出现了。
维特此人,不管是学生时代仰慕樱宫也好,还是后来作为老师教导学生也好,都从来没有试图了解过自己所面对的对象,仅仅是纯粹的自我满足(小说里美月为了验证这一点,在维特身上使用了修哉发明的测谎仪)。
然后这厮还主动找上门接触森口,于是,森口顺理成章的利用了这一点。
森口完全无意挫伤美月,甚至因为自己的谋划引发的北原欺负事件感到抱歉。
电影里见面的一节完全就是额外加出来的。
森口一开始甚至没有打算把炸弹移放到渡边娘那边去,这一段原文是这么说的:在那之前,请让我告诉你一件事。
看过你的情书、解除了炸弹之后,我去见了一个人。
或许是因为有点同情你。
或许我想重新考虑樱宫跟我说的话。
或许是因为爱美之死的起点就在这里。
你非常想见非常想见的人,我随时都可以简单地见到。
我先让她看了你的情书。
然后告诉她你对爱美做的事跟下村同学的案子。
你想知道她怎么说吗?
-这里并没有说带着炸弹去,让人不能不能猜想是否是八坂女士关于自己的儿子说了些什么,导致森口做了接下来的事。
原作里修哉在网页的谎言并非是没有见到母亲就离开了,而是——“接下来即将发生的集体谋杀,是对母亲的复仇。
为了确保她一定能知道我犯下的罪行,非这样做不可。
”森口的嘲讽也并非是这是我对你的复仇,只是你这样叫嚣着我的世界里只有深爱的母亲却屡屡用其他人来做牺牲品的人,没有资格如此洋洋得意大放厥词。
“这种我行我素的地方真是母子一模一样。
”有没有觉得,原作小说的森口,是更加COOL的类型?
笑。
已经有很多人表示电影是极致的变态,也有各种装逼色彩浓重的从告白里看出生命之重看到暴力美学的。
那么原作那个完全合乎理性,有效利用了一切可用资源,下手精准却无意做多余伤害,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平常心态的森口,你们感觉如何了?
这,才是我喜欢的森口悠子。
我觉得美月喜欢森口的理由,大概是一样的吧。
另外补充几点小说和电影的显著差异吧。
一个是修哉和美月的关系。
修哉在网络公开的遗书里说是因为美月骂她恋母癖,但是事件的诱因并非于此,而是修哉问美月为何如此憎恨维特,美月回答因为她的初恋是少年B引发了修哉的恼羞成怒。
这两个小孩,说不定是真的相互喜欢着的吧。
(而且似乎做过了?
= =+)一个是关于生命的部分,电影里谈的很多,但是基本都是小说里没有的。
小说里美月写信给森口要问的问题只有一个:老师现在对自己直接制裁两个少年的决定有什么想法呢?
我觉得她在想的答案无论如何,都不会是生命的重量这样的东西。
一个是关于直树的母亲。
看电影也许觉得这是一个只会溺爱孩子的混账母亲,但是小说里感觉差异也非常大。
从某种角度来说,她和维特是相似的类型,不愿去了解自己所面对的人,然而理由又完全不同,维特是自我满足,而直树娘则是完全的恪守教条。
小说里有一段关于她自己成长环境的内容,看过大概就能够理解了。
这是一所普通的初中。
在一年级B班的班会上,班主任森口悠子的一番话让所有的同学目瞪口呆。
数月前,森口老师的独生女被发现死在学校的游泳池里,最后警方认定是意外事故,而她却清楚真凶其实是自己班上的两个学生。
森口向受到少年法保护犯人A和犯人B宣告:“这件事不会就这么了结,我会用超乎想象的方式来对你们进行惩罚。
”本片试图隐藏的思想主题的根底是对现实的真实描述,对倾斜的社会进行警告,对乳臭未干的人文主义进行冷嘲热讽,令人体会到现实生活的彻骨寒意。
全片结尾处,转暗的银幕中,松隆子所讲述的最后的话语正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体现,可以说,这是为傲慢的官能感觉渲染上颓废色彩的名句。
主题:1、自杀2、霸凌3、世界末日4、热血5、孤僻6、法律7、青春8、单相思以上皆可归结为对社会不满。
人物:1、少男少女(14岁上下)2、偶像3、主角一定是内心阴暗的人物4、自以为是=天才5、天真=白痴6、家庭妇女以上可归结为内向不自信的日本人。
从细节处讲,这片比不上那部叫做《人间失格》的电视剧。
内容上却大同小异了。
没什么新意。
顶多算是浓缩版。
现在这位导演不过是换一个非常华丽的手法去演绎极其丑陋甚至更加变态的东西,居心何在?
结论,这类电影很抢人,而且人们倾向于给这类片以同情分,所以评分不低。
副作用和电影本身一样,小的方面,影响心情,大的方面,影响人生观。
一群没长大的学生和一样没长大的老师的SB故事。
在日本,反映校园暴力的影片不在少数,比如《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青之炎》等,而这部电影与其他电影不同,电影《告白》不仅单纯反映校园暴力,从剧情上来看还加入了复仇与推理情节。
电影《告白》讲述了一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可爱的女儿,然而女儿最终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
警察认定这是一起意外,森口则认定女儿死于班上两个学生之手。
作为教师的她不动声色地指责着犯人A和B,并宣布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复仇的过程。
影片段落式的叙述方式和风格,让人看上去觉得想一个平淡无奇的MV,然实则暗潮汹涌。
电影以复仇者森口悠子告白展开,慢慢的衍生出了班长北原美月的告白,少年B直树与母亲的告白以及少年A渡边修哉的告白。
少年A渡边修哉,成绩优异,是所谓的天才少年,但是父母离异,长期缺少母爱,以至于性格扭曲,对生命轻视,欲以自己的发明犯罪以吸引母亲注意。
电影中有一段是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命”这个字,她意在告诉同学们,生命应该得到尊重,然而他们并不懂。
少年B胆小懦弱,缺乏常识,渡边的长期引诱、诱导,导致其人格缺失,做出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从根本意义上说,他也不懂生命的珍贵。
电影中森口老师有这样一句台词:“这就是我的复仇,这才是活生生的地狱,从今开始是你重生的第一步。
开玩笑的!
”开玩笑的,少年AB以及美月对待生命犹如玩笑,这样森口感到愤怒;而森口的复仇计划绝对不仅仅是个玩笑,她仇视杀害自己女儿的真凶,愤怒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那些该死的犯人。
但是最后从她的口中说出了“开玩笑的”,这是一个黑色幽默,让人感到阴森和恐怖。
与大多数电影不同,电影《告白》采用超多的慢镜头景物的大特写,分段拿出来没看过的会以为这是一个广告。
人声背景音乐的加入,也让影片显得尤为不同和充满艺术。
全片基调阴暗,画面晦涩,天空似乎就不曾晴朗过,隐郁的天气加之凝重的云朵营造出一种悲怆和叹息的意境。
在这种阴暗之下弥漫的是浓郁的悲伤和令人触目惊心的残酷。
青春是人这一生最好的年华,然而在影片中的青少年内心世界存在的不是光明,而是各种黑暗与人性的残酷。
引起大众对于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于社会教育和未成年法律的思考,我想这就是本片意义所在。
生命应该被重视,不应该视为玩笑。
镜头,剪辑,配乐都上乘之作,剧情悬疑但却略显夸张,不知所谓何物。身处青春期叛逆的初中生或许是各个国家每个父母、老师都需要面对的社会教育问题,但如本片所述那学生只能说是脑残了。学生人物刻画太弱了些,只有松隆子演的值得称道
这是第一次看中岛哲也的电影要舍去关于色彩的描述,所以其实觉得明明算不上非常好看但也是一部完全超乎想象之外的非典型作品,形式的运用(大量慢镜)本来已经冗余得不行了似乎要高于故事本身,结果在感情方面又适时给我们沉重一击。中岛哲也有点像个正儿八经的大师了,开玩笑的。
就故事情节而言我觉得这是在拍《咒怨》一个老师 能力大到FBI的特工 拆除炸弹 调查地址 跟踪监视 不要总拿获奖说事 故事根本不合理 还要牵强的加上一堆道理 浪费时间
最看不惯的就是这个变态心理片了 正常人都看疯了
鼓动性蛊惑性,剥离现实的极度形式化,插入歌曲的俗套,看久了反而觉得腻烦。整部电影更像是一次盛大的意淫。
都他妈的变态啊
德州电锯杀人狂+咒怨+音乐MV
小黑暗 不喜欢
1)没有人得到救赎。2)圣母去死,哪怕是孩子,做错事情也一样要接受惩罚。
有点失望。作为惊悚片丝毫没有惊悚的感觉,主题也不是很鲜明。很狐疑这部电影的高分,观影感受不佳,没有回味的感觉,不想推荐给大家,三星两星间徘徊。实在想不到理由加一颗,就两星。
为构筑事件全貌而切换叙事视角的节点设置特别平顺,可能是我在技巧上唯一欣赏的点。
小气,剪的忽快忽慢难受得要死,熬过一半觉得勉强凑合,越往后越想吐,爆炸的时候完全不能忍了,我还是诚实点吧不给辛苦分了!这什么鬼啊!!!原来文艺青年里就流行这种破逼玩意儿啊!!!
日本最能诠释残酷美学。这一部真的不错,摄影和配乐也是一流的。
just a MV!!!!!!
只有日本人才拍得出这么变态的片子。
中岛的作品中,女性都是看似弱者的强者,仿佛她们才拥有拯救世界唯一的力量。他拍mv的习性真是从第一部就没变过,只是以往可以用画面绚丽掩盖问题,这次便没辙。故事能看到近些年日本对青少年犯罪的描写倾向,从大逃杀开始,万变不离其踪。真正的问题还是出在大人身上。多的一颗星完全给松隆子
也没有多好看的嘛……
中岛哲也导演《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告白》可以算华丽三部曲,都喜欢,但这部太厉害,太好看,形式感,音乐衬底,故事内容,叙事方式,以及一大堆萝莉正太扎堆,以优雅、轻松、热闹的外在形式,表达巨大的无边的哀凉和悲观,太对个人胃口了。100分。
受不了这种鸟片子。。。
变态的小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