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冯·康德
Peter von Kant,彼特的苦泪(港),泪比死更冷(台)
导演:弗朗索瓦·欧容
主演:德尼·梅诺谢,伊莎贝尔·阿佳妮,Khalil Gharbia,汉娜·许古拉,斯特凡·克雷蓬,阿明特·奥迪亚德,玛吉特·卡斯滕森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德语年份:2022
简介:炙手可热的导演对偶然结识的英俊小生一见倾心,当他把男伴拉拔成银幕新星时,却也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影片重新诠释德国新浪潮巨匠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的《柏蒂娜的苦泪》,并以法斯宾德本人形象将主角性别由女转男。 除了找来《无耻混蛋》德尼·梅诺谢与影后伊莎贝尔·阿佳妮同台飙戏,更邀来原作传奇女星汉娜·许古拉现身客串,堪称..详细 >
时代骚气
好久未见回归奇情的欧容 比起现实主义题材 欧容在空中楼阁中显然更加从容…
花容月貌,登堂入室。爱神比死神更冷酷,我只希望你们爱我。p.s.:欧容是江郎才尽了吗?(2022-10-25)
阿佳妮比较抢戏。感情中权力关系的主线也不算新鲜。全程大家都配合演一出虐与被虐的舞台剧,情感表达还是挺欧容的。
感觉自己被因为爱而利用,影视圈这么浮华,被爱困在其中,只能靠一卷录像带来回忆那段不确定的感情,这个电影竟然戳中我了!卡尔的故事线也很悲伤呢,我爱你你爱他他爱她…不得不男配们都很好看,男2真的太好看了!
奥宗与摄影剪辑二度翻拍老法,请回当年的 Karin 漢娜·許古拉来饰演老法母亲原型,且把老法剧作的身份/性别投射逆转录回本体,配上仿制他生前最后作品 Querelle 的 Warhol 风格海报。两两人物间失衡的依赖关系发展出权力等级,单方面的激情折磨导致吞噬自我,直至诞生充破房屋的孤独感。本应着重刻画穿透角色的苦痛,却被刻板的剪辑与电视剧般的空间摄影所消解,Sidonie 人物功能提携和最终伏笔回收算得上是仅剩有作者意识的有效添加,拿出这样的作品的奥宗简直丑陋。细节呼应:1. 贬损 Romy 是老法和罗密的 "笨牛/野兽"旧事,对比化干戈的許古拉给出那么温暖的儿歌清唱 2. 慕尼黑看中的戏 Tropfen 是奥宗2000年翻拍过的 3. 歌曲名人人杀其所爱和泰迪熊,在剧场/房间都很应景
非常喜欢,有重蹈覆辙(导演)之感。
5.
欧容对于光影的运用实在是让人着迷,太多帧极美的画面让人遐想万千。看了评论知道这个片子是为了致敬,但是不是此缘由的我看得也津津有味,只是觉得相比其他欧容的影片,这一部对于人性的刻画收敛了许多。
不能更多…
一部欧容为“戏剧与电影如何分割”所做的申论写作。题干是伯蒂娜,欧容在其上为“苦泪”做了引申,把Filmaking中的权力关系与“施虐/受虐”情结做了拓展性连接:拍电影是“watch others suffering and I cry”,又同时“crying with happiness”,这一SM母题撑起了电影想容纳更多议题讨论的尝试,但很可惜所有的一切都并不让人觉得新鲜。翻拍本就是冒险之举,与经典几番较量,总想让人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问题。可当看到墙上贴的模仿《雾港水手》所拍摄的照片、听到《伯蒂娜的苦泪》中的声轨被转制为字幕的配乐时,一切疑问似乎都不重要了。这或许就是欧容自己的迷影实践,辅佐一点元电影的巧思,让人在看得下去的同时还能在小包袱中发现新趣味,不失为尚可的胜利。
这不是爱,是嫖。。。
还记得高中接触到欧容是在《看电影》杂志上,一转眼小二十年过去了 - -
表演太好了。他占有的不是那个少年,是自己的色欲。这是一个色欲的故事,错把色欲当做了爱情。
6.5(4⃣️),对于欧容来说是一次相对失败的元改编。舞台剧式的华美布景下,呈现的是一个非常俗套且毫无水花的故事。名利与爱情的拉锯直接变成人生骗局,一些偏执的爱,一些悲凉的谎言,一些冷酷的卑微与漠然,其实具备足够的戏剧性但处理得竟是这样的不温不火,看完之后更加对法斯宾德的前作产生了兴趣/ 阿佳妮完全可以再多加一些戏份!
一个不变的地点,一个不说话的人,一个自欺欺人的导演,一个隐喻生活的媒介,一个世纪老梗。
欧容镜头下的角色间依旧性张力十足,眼神里都是满满的感情。表面简单的故事却也引人深思,利益与欲望交织,电影与现实反转,最终也都化为那滴落的泪水。
即使是上位者也会失去掳来的爱,攻守易势。
amir真美,+⭐
太像舞台剧了,不过没那么讨厌,尤其喜欢最后一幕放映电影的画面,但整部电影是不是太浅了一点,好像讲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讲,只看到一个陷入爱情的疯子!太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