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由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执导的影片没有对白,没有剧情,大多用固定机位和长镜头来呈现事物本真的状态,但却讲了个及其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天地万物的存在与消亡宛如结尾烟筒里飘散的袅袅炊烟一般,残酷而温存。
在意大利南部的一个依山而建的村子里,有一位牧羊的老人,他的羊每天都会被他带着爬上山坡的草地去吃草,那群羊大概二十余只,黑的,白的;有犄角的,没犄角的,有几只羊已经老得毛发失去了光泽,乳房无精打采地下垂着。
而在这段散漫的时间里老人则会倚在树皮都已经脱落的泛白的树干上闭上一会眼,时不时发出一声咳嗽声,睡没睡着也无关紧要了。
到了傍晚,他带着羊穿过林木茂盛的幽长小径回到家。
他知道自己已时日不长,却不甘心就此死去,于是他去教堂以求得生命的延长,古老的教堂在阳光的照射下漂浮的尘土都显现出来,而这些尘土被他当做了灵丹妙药。
他将一瓶刚刚挤出来的羊奶作为回报,便回去了。
生活在这个老人身上仍然一如往常地继续着,放羊,行走,在田地里拉屎,吃药,睡觉。
连地上的石头,远处的山峰,天上的云彩都没有变化。
岂不知岁月是把杀猪刀,悄无声息地便消解了生命。
老人还是在一个午后死去了,无力地挣扎了那么几下。
那一天的光线尤其敞亮,羊们从被撞破的羊圈里鱼贯而出,有的爬入老人的房间,带着新奇感,他们永远不会意识到躺在床上的老人已经长眠了。
而小镇的人们则聚在一起,将老人送葬。
但也仅此而已,太阳西落,夜幕降临,人们在葬礼之后散去,羊群也回到了羊圈里,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在老人死去之后,一只幼羊出生了,幼羊是白色的,落地时身上还残留着纷杂的羊水和长长的脐带。
幼羊一如其他同类一般成长着,羊群自然也换了主人。
除了有常的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之外,无论人还是动物,都还得面对着命运无常的作弄。
小白羊在一次外出吃草是被羊群拉下,它悲伤地嚎叫了几声,随后来到一个树下,那棵树如鹤立鸡群一般,比其他树高出来一大截,在一块空旷的草地中遗世独立。
而羊则蹲在了树下的凹陷的坑里,大小正好,仿佛上天给它准备好了的葬身之处。
天空依然澄澈,羊望着它,最后一次思考这世界。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至少羊的尸骸都还已无影无踪了。
人们成群结伴地来到这个大树下,电锯一响,大树应声倒下。
大树被拖回小镇“参加”古老的祭祀仪式,它再次立了起来,即使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甚至还被一个男人攀爬至顶。
仪式结束后,大树被大卸八块,白色的枝干犹如白骨,好的“骨头”作了木材,成了家具或者房屋的栋梁,而细小的“骨头”作为木炭的材料,用作燃烧。
木炭厂里,从小镇拉来的木块被堆了起来,接着外面撒了厚厚一层煤灰,宛如巨大的坟墓,当炭火放进去少顷后,灰黑的木炭就完成了。
紧接着小镇的居民会开着车买上一车木炭。
木炭被扔入了壁炉,屋顶的烟筒里冒出来袅袅炊烟。
影片结束。
我尝试着复述了影片的内容,但毕竟文字过于枯燥而抽象,相对于影像的丰富性力有不逮。
所以接下来我就电影本身而言分析一下。
一:在主题和情节上虽然说电影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情节,但正如我上文所说,用看似散漫的镜语诉说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而导演借四个消亡的故事其实是在说世界的永恒与生命的轮回。
《四次》这个标题即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理论。
毕氏认为灵魂不朽,在四种生命形态——动物、植物、矿物和人中循环重生。
也就是说,所有的生灵之间有内在灵魂上的平等。
而导演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来讲述小镇的故事。
从人到羊到树再到木炭,正好对应人、动物、植物、矿物四种,而且影片开头既是结尾时工人制造木炭的镜头,于是整个影片形成一个闭环,预示着万物的循环和生命的轮回。
在我看来,影片之所以打动我,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其不加修饰的生活化内容,没有刻意地去讲述什么,也没有去人为地制造冲突,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而且缓慢随意的节奏也让观众和影片中的人物一样去思考人生与世界。
而有些生活化的动作也能够引起共鸣,比如在影片中间一个孩子在追赶大人的时候被一只狗挡落了去路,于是和狗对峙着不敢前行,抓住机会才冲了过去,而此时大人们早已不见了踪影,于是小孩哭着跑了。
这些小小的细节让我想起了儿时的生活。
电影不正是如此吗?
艺术不正是如此吗?
那些共通的情结最能打动人。
二:在镜头语言上首先,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对白,而且全程自然音响,不仅是对原始电影默片时代的致敬,而且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减少了制作字幕和找字幕的麻烦。
要知道,在电影诞生伊始,是纯粹的光影的艺术,而且是以写实性和长镜头为主,而本片中静默的远景、全景以及长镜头的使用,让荧幕变成了一扇窗户,观众在窗户里边,故事在窗户外的远方。
这样做使影片从生活和艺术两个层面上做到了返璞归真。
虽然时隔半个世纪,但作为意大利电影,本片依然能够看到新现实主义的影子,而且导演在写实主义美学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对电影叙事技法和运镜上的探索和创新,无疑这种创新是有价值的。
这是一部记录片式的电影,全片无对白无字幕,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无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生命与自然的美丽画卷,让我们不由得思索生命存在与消忘的意义。
这一切就发生地球任何一个角落,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这就是平时经常看的场景,每天都是静止的.静止的人静止的狗静止的房子静止的山静止的草静止的树,静止的阳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到悄无声息的离开,甚至是年届衰老时,会有人悄悄说你应该离开.尘土沙砾灰土轻尘泥泞,每一种都是阳光轻轻一晒,就衬托的无影无形了.不过上了饭桌的山羊或者是绵羊,可是没见过.牛羊是不可以居住在人类的房间里的,最多给些舍弃的棉花被褥旧衣服,尤其是新生的小羊仔,可以象婴儿一样跟人类一起居住,每日每夜的嗷嗷待哺.人类睡死的时候也不一定是张着嘴巴的,但肯定会长眠的,清真或者是穆斯林风格的袍子也是没见过得.棺木也不是乳白色的米黄色的,黑漆红油的棺木.人类的文字是图形的而不是符号的.黑屏的时候,就是睡觉的时间,白白勒.羊咩咩的牛哞哞从初生到长大太奇怪了.要是我肯定不喜欢跟同类圈养在一起的,应该是跳跃在山间林木里面的.就象天空的云彩,自由来去,变幻形状.一定不要初生就关在屋子里面.见到胖嘟嘟肉乎乎的人类.也一定不喜欢挂上铃铛.就算是放牧,也只要放一只,二只,最多是三只.而且只带着初生的小羊和小牛.成年的牛羊不需要人类.需要狗需要猎枪.需要野花和树木,需要森林和青草.如果拥有牛蹄和羊蹄,就不需要公路,不需要汽车,也不要三轮车自行车电动车.可以象鱼一样长满鳞片,高兴的时候,就从山岭飞跃入深海.没有人类,牛羊们早就飞勒.树木为什么要变成碳和草木灰呢.就算是供热和取暖,人类可以自己吃自己喝自己胖,多吃点糖多喝点油多长点脂肪不就行了.实在不行,就喝汽油.也不要喝豆油茶油香油鱼油白油.就只喝汽油就可以勒.实在不行就喝海水喝阳光喝天燃气喝聚乙西喝酒精喝支付宝.白白勒,支付宝要喂小鸡了.小鸡下蛋,下蛋变食料,食料变成鸡,鸡再变成蛋.支付宝就变成养鸡场勒.动物也是这样的无目的但是"好奇"的追随着移动的个体或者是目标,而且不是以人类的视角和审美进行判断.比如动物,每天居住在羊圈草窝里,静止的事物很多,移动的物体很少.对于动物而言,动物的移动是不值得观察的,风草树木,甚至是人类都不值得被观察.一切生活中熟悉的即定的事物都不需要被观察.只有入侵者或者是类异需要被观察.而这些是用动物的"思想"来判断的,如果动物有思想有思维,对于动物而言,什么才是需要注意的,什么是稀松平常的.而对于一个老者也一样,思考思维思相都不是需要的,能静止安静,甚至是睡一觉,做好入寝前的准备,或者是起床时的功课.曾经对人类并不复杂的举止和动作,变复杂了.思维变缓慢了,知觉缓慢了.羊和狗们警惕什么,思考什么,人类就思考什么.远山,炭火.生活.失忆或者是记忆模糊,思想不那么跳跃,但是其他感官却没有停工.就象摄像镜头一样,没有知觉没有判断,骚动着动物甚至是植物,静物们的骚动.静物什么时候会骚动呢.被外力破坏的时候,被入侵的时候.没有侵略没有冲突没有紧张没有矛盾.甚至是没有思想和思考.就这样静静的观察着记录着.就象没有四肢的或者是死后回魂的亡灵一样.可以观察可以行走可以移动.但是任何判断或者是价值,都是没有作用的.就算记录下来,也没有什么意义.不能重复不能施加影响,没有任何价值判断的必要,更不需要传播什么观念和观点.人类主观的那些东西,被降低层次了,没有大脑,只有眼睛只有皮肤只有鼻子只有耳朵.这些感官能告诉你的一切.尤其是镜象的.但是就不包括大脑.不包括思维.睡在草地上的人,不需要张开双眼.可是摄像机可以,悄悄的打开镜头.在人类大脑休息的时候.潜意识电影,也就是这样了.漫无目的,放任自由.思想去哪里睡眠,镜头去哪里游走.感觉去哪里旅行,镜头去哪里复刻.
夜晚,阳台,晚风,早秋沙沙作响的叶子。
一部四季轮回的故事,无对白的电影。
我曾经邀请一个人死后一起树葬,埋在一棵柠檬树下,或者任何一棵我们想变成的树木。
那样就可以以另一种形式感受风,以另一种方式看云,以另一种方式交谈…比起一棵树,我们太过孤独了。
以前时间的流逝是美好的,是遵从大自然指示的,人是自然中的一份子,我们春耕秋收,生老病死。
与自然交流,用自然定义时间,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些诗意的节气指导我们的行动,自然就是最伟大的神灵。
如今呢?
时间是怎样的。
我们睡眠时间是工作时间的空隙,吃饭时间是工作时间的空隙。
交流的时间以自我此刻时间为标准定义为一小时前,三天前,半年前,一年前。
我们不耕种,不期待,我们活着。
越来越自我,越来越孤岛化,忙着交友,却不交心,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如果内核是空虚的,灵魂的种子如何发芽扎根呢?
前两天,又和朋友谈到永生,如果可以永生,那跟死了有何区别。
万事万物没有消亡就没有新生。
没有死去的恐惧就没有活着的美好。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一只白羊,一个牧羊人或者别的什么。
意大利一座朴素的小山村,大概初秋。
老人赶着一群羊出现在山坡上,一阵散乱无序的铃铛声随之爬上山坡。
风起,一棵白色躯干的树窸窣作响,老人靠着它在树下咳嗽。
牧羊犬踏着草地奔窜的声音说明草丛有多么厚实。
暮色时分,山间小路上蛐蛐开始鸣叫,老牧羊人驼着背、拄着拐杖往家回……影片开始的几个画面让我一看就知道,这是我最喜欢的诗电影。
每个画面中的人、物、事之间有着多种奇妙的牵连,浑然天成而感念缤纷,使得影片不须一句对白、一段配乐,更摒弃了有形的剧情,它就这么以诗的特质,大象无形,极简而有力的深入你的内心。
导演高明到他似乎什么也没做,只是适时的把镜头摆在那里。
《Le Quattro Volte 》无疑是我最喜欢的影片之一。
《四次》的题意源自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理论,他认为灵魂不朽,在四种生命形态——人、动物、植物、矿物中循环重生。
124分钟的片长拥有许多拨动心弦的时刻,这种拨动,不只是拨动了人与动物的心弦,还有天气、草木、一盏灯、一块石头、一条路乃至整个自然界的心弦——因为它们有可以相互传递的灵性。
影片捕捉了它们,朴素的生态画面也因之充满灵的美感、灵的哲思。
风烛残年的老人相信每晚喝下教堂里扫落的灰就能续命,有个晚上他找不到“药”灰,赶到教堂敲了一夜的门。
第二天早上,牧羊犬与村子里的路人对峙,在斜坡上,它把卡在机动拖车轮子后的石子踢开,车子从斜坡上俯冲下来撞开了羊圈,羊群爬上二楼的老人家里。
老人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临终时模糊的双眼看到羊也在默默的看着他,羊群在为他送行,他并不孤单。
谁又能否定教堂的灰真能为老人续命,以致喝不到,第二天他就死了?
谁又能说卡在车轮后面的那块石头没有召唤牧羊犬把它踢掉,而那快石头是被羊圈里不安的羊说动了,因为日上三竿老牧羊人还不来放牧?
也许羊群看到他昨夜出门去了教堂,它们知道老人就要死了,想着要去送他一程?
老人死了,化为尘埃存在骨灰堂里,同时,一只小羊出生了。
这时,你恍然感觉到老人临终时与羊的对视,有什么在传递了么?
初生的羔羊趴在地上,稚嫩的叫唤着,“咩——咩——”宣告它对这世界的到访,羊群用静默迎接它的到来,没多久,小羊摆脱了不适,孱弱的腿终于勉强支撑着身体站起来。
此时,母羊才慈爱的走过来把奶喂上,羊群中,一只也许是新科爸爸的山羊淡定的抬头看天,一朵蒲公英一样的云朵在舒展着。
小羊活得简单实在,它大一些的时候开始加入被放牧的队伍,可是它还太小,不小心掉到土沟里,等爬上来的时候已经找不到羊群。
它寻找着叫唤着,焦急可怜,最后,它看到一棵很高很美的树,蜷缩在树下,黑夜将它们一并吞噬了。
是疲倦,是绝望或是那棵树,使它放弃了继续寻找?
羊和树的依偎又一次完成了灵的接力。
后来小羊不见了,也许是死了,也许是被找到了。
树在镜头中做为自然界灵的下一个主角。
后来,皑皑白雪覆盖了树和山坡,再后来,树被锯断,拉到村子里,人们用它来欢庆节日,人群的拥挤和嘈杂是喜气洋洋热热闹闹的。
庆典之后,树被锯成几大段,送到一个堆着很多木料的作坊。
人们用传统工艺,把各地拉来的木材做成了木炭。
在堆积如山,刚做好、还冒着烟的木炭中,已经分不清哪一块木炭曾经在那棵树身里。
木炭被一分装到麻袋,送到村子里,进了家家户户,变成炊烟从房顶的烟囱里逸出,它守视着村子上空,最后四下散去。
影片马上就要结束了,这时,我仍然从四散虚无的透明空气中续写千丝万缕灵的关联——晚餐时分,家家户户煮羊奶的香味从窗子往外流窜,下了奶的羊在羊圈中迎来晚间的休憩。
一只蜗牛爬到了那颗树倒下的地方,而它是老人死去的那天,小羊的妈妈在老人桌子上踢翻的锅子里爬出来的。
一群蚂蚁从教堂地面上搬走一些食物碎屑,顺带把几粒药“灰”带回那颗白色躯干的树上,树从尘埃里听到了教堂的唱诗和祷告有一块顽固的木炭总是每次从铲子边上掉下来,从没有被装到麻袋里去,但是它在摔打中磨得越来越小。
意大利有基督天主教 《四次》,韩国有金基德导演的佛教《春夏秋冬又一春》,希望这个时代还有这样的大师,否则生活太无聊了,这是个美味的精神食粮,影片里的树、羊、车、人群、狗、小孩、送货人 等 角色都是电影语言,需要观众和知音们思考,越思考越。。。。。
回味无穷。。。。。。。。。。。。。。。。。。。。。。。。。。。。。。。。。。。。。。。。。。。。。。。。。。。。。。。。。。。。。。。。。。。。。。。。。。。。。。。。。。。。。。。。。。。。。。。。。。。。。。。。。。。。。。。
总之就是好看,嘿嘿
带着恐惧和矛盾的心看完的一部电影。
它不是一部电影,也不是一种表达和告诉,因为没有表达和告诉。
生命有四次的旅程,平静的,平凡的,平静的,平凡的。
故事是隐喻,平静和平凡是本质。
活着就是一种方式的活着,生命没有意义,生命就是一种意义。
灵魂真实地存在,在宇宙中,在自然界中,在生命中。
时间的流逝,季节的变换,高空上白云的飘浮,大树和万物生灵一样静默。
《生命的四次旅程》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作品。
继《幸福的拉扎罗》后,又一部走到心底的意大利文艺片。
全片没有背景音乐,没有语言,只有自然的声响,人、羊、树、炭在各自独立又相系的寻常存在与生命来去中发出本能的声音(咳嗽声和喘息,铃铛响和咩叫,风吹树叶声,木炭开裂声)。
导演“万物平等地存在”的生命大爱观自然地表达坦露,正是这种“人的语言体系消音”,人的居高临下“霸权”式的表达视角的消解,才能在作品中践行这种态度与观念,“只有从自然里发出的声响才是无差别的、通行的“语言””。
拍摄的视角也无处不在提醒我们放下“人类绝对第一叙事与观看主人公”的傲慢、蒙昧与乏味,小白羊、松树、乃至黑炭与烟尘,也有各自生命存在形态的对这个与人类共享“同租”的世界的观望,一个生命对自然中其它生命的观望与见证,而它们的视角也许比人类彼此间及投注于自然世界的更为平等坦率甚至有情。
我在夜里小羊看向镜头的双眸中的星星点点,与风拂过山坡松树沙沙回应的画面中,直接地领会到了这种自然本真因而平等的目光。
生命宁静真实在一起的感觉。
无差别的生命存在每一刻都是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的如实回应,即使是多年如一日的早起穿衣、赶羊上山、坐在同一片山坡放羊咳嗽、傍晚赶羊回家吃饭吃“药/尘土”睡觉,或是一年四季站在同一片山坡面对晴天清风与雨雪风霜。
死亡可以是偶然事件,而生命不是一场随机无主的偶然。
以自己的生命形态张开每个细胞的生长力与感受器,去体验这场自己主体在场的体验旅程,别轻漫与错过自己每一刻的临在吧,这就是活着的“好日子”。
有一个场景觉得很难划过,老人应该是知道每天从教堂求来服下的“咳嗽药末”其实只是教堂清扫得来的灰尘,他仍然天天服下,那一天丢了药包的他连夜赶到教堂拍门讨要,然而无人回应,第二天他被发现逝去在自己床上……这种表达感觉到了作者对宗教很复杂的态度,很有余味的处理。
结果就是全片静静默默看完,给微恙低能量的人提供了一场特别对症的心灵镇静与梳理抚触。
片名往往是电影的线索所在,也是看懂一部影片的绝佳角度。
因而,理解片名是理解电影的关键。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自问导演所谓的“four times”,到底是指哪“四次”。
直到影片末尾,烟囱里冒出一股青烟,我才明白导演所谓的四次,或许是指“四次”不同的生命周期,而这四种生命的周期,又是一体的。
第一次,是一棵松树的生命周期。
从老人与小羊的庇护所,到人们欢庆新生(新年或新婚)的工具,又被木炭厂加工成木炭,然后进入人们的家中,包括老人家里燃起的那盆炭火。
第二次,是一位老人的生命周期。
但是导演在这里只为我们展现了他的晚年,孤独寂寞的晚年。
他每天的生活是放羊、拉屎、求药、睡觉,最后由一只狗与一群羊告诉人们自己的死亡。
第三次,是一群羊的周期。
从影片开始在老人背后偷袭,到搞乱老人的家,再到生出小羊,最后在风雪中饥寒交迫而死。
第四次,导演交代的并不明确。
或许是指老人额头和松树皮上的蚂蚁,他们则是一直运动不休。
导演没有展示蚂蚁的死亡,但是随着老人与松树的消失,上面附着的蚂蚁自然也会不见。
整部电影之中,几乎没有任何对白,且镜头往往距离人物很远,并静止不动。
导演近乎用一种写实主义的方法,在向我们展现生活本身。
PS: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没有提前看几位大神的影评,没想到毕达哥拉斯的学说。
与他们的理解有相同,也有出入,但整体而言,还是基本能够感受到电影的主旨的。
这部电影与莫言小说《生死疲劳》表达方式有相似之处,但后者的感情更为强烈些。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南部卡拉布里亚岛的一座村庄。
电影的四个故事分别围绕不同的主角:一位病危的老牧羊人,一只刚出生的山羊,一颗巨大的杉树和一堆木炭,用诗意的影像描绘了生活和自然的联系。
电影完全没有用到任何配乐,对话和视觉特效。
自然景观,环境音和非专业演员的运用让这部电影在形式上趋近于纪录片,但是独特的镜头语言让它在现实主义的形式框架下独具一番魔幻的色彩。
影片中四个不同种类,不同阶段的灵魂相互叠加,转述了一个哲学式的现实寓言。
毕达哥拉斯 ‘灵魂论’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毕达哥拉斯主张灵魂不朽和转世轮回的思想。
他认为灵魂死后摆脱躯体还可以继续存在并达到完全的和谐与自由。
经过一定的周期,灵魂会再次投生到新的躯体(人或其他生物),继续另一个轮回的生命。
《四次》的主题基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论”。
灵魂在四种生命形态-人类,动物,植物和矿物之间反复循环,经历死亡和重生。
“灵魂论“的思想贯穿了电影的主线,将看似无关的四个故事链接在一起:老牧羊人的死承接了小山羊的出生,小山羊走失羊群后死在杉树下,将灵魂传递给了杉树,杉树被人类砍伐后其灵魂化作煤炭。
在电影的最后一幕,村庄烧煤升起炊烟,暗示灵魂经过四次传递又回到了人类的躯体。
除此之外,毕达哥拉斯还主张灵魂的平等,即万物的灵魂在自然中承载着相同的分量。
他的主张与人类中心主义论对立。
在《四次》中,这种主张通过灵魂所附着的四个躯体在影片中所承担的相等的主体性表现了出来。
导演通过视点的切换,让动物,植物和矿物担任了不同故事中的主角,颠覆了传统现实主义电影中以人类为中心的叙事方式,给自然的元素赋予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让动植物和非生命之物有着与人类相同的尊严。
镜头语言与叙事方式《四次》是一部不依赖传统剧情片叙事和好莱坞式视听技巧的电影。
它通过不同景别,镜头移动,主客的镜头视点切换,让非人为的元素参与到叙事当中。
*镜头的重复*“同样是拍一架飞机,好莱坞会让这架飞机飞过,扔下炸弹并被击落,但是在意大利电影中,这架飞机在同一片天空飞过一次,两次,三次。
” 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探究的是生活在重复中浮现出的真理,而摈弃了对生活“意外性”的具体描述。
现实主义对真理的探究方法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传承。
这个镜头在第一个故事中重复出现了八九次,以此来反应人物生活的重复性但是电影在重复的记录中隐含了寓言式的叙事。
在这个村口的镜头出现的第七次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牧羊犬拨开石头让卡车冲破羊圈这个非常规事件打破了现实的常规,暗示了牧羊人生命的终结,标志了山羊成为牧羊人灵魂继承者的转折点。
* 象征性元素的重复*这部影片非语言化的叙事关键,不仅在于利用重复的镜头,还在于利用重复的象征性元素。
相同的元素在不同故事中重复出现,被赋予表意之外的指涉意义。
故事1和故事3中的牧羊犬
牧羊人脸上和杉树干上的蚂蚁
故事1和故事4中 同一户人家在购买煤炭与自然和生活相关的种种元素看似偶然地出现在不同的故事中,实则被作者赋予了指意,暗示了万物灵魂的相互纠葛,使四个看似绝望的故事暗藏轮回的希望。
巧合被制造,平淡而重复的现实被赋予意外性和荒诞感,这是对现实主义的改良,也是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精神向真理跨进的方式。
*非人物的主观视点*主观视点的运用让非人物的角色“说话”,通过镜头给生物,甚至无生命之物赋予了意志,呼应了“万物有灵”这一电影的核心概念。
杉树干做前景 眼看着自己走向毁灭
小山羊的主观视角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安东尼奥尼曾在文章中表述 “景观也可以成为影片主要角色”。
《四次》印证了安东尼奥尼的主张,让自然成为其本身的叙述者,并通过摄影机完美地呈现了这一意图。
波河上的人 (1947)7.51947 / 意大利 / 纪录片 短片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安东尼奥尼1947年影片Gente del Po - 以自然景观(river Po)作为电影主角现实与宗教许多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都融入了宗教的元素,并由此提出“宗教信仰能否救赎现实的苦难”这一哲学性的开放式问题。
经典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 主角和儿子闯入正在礼拜的教堂,儿子误将神父认成贩脏者,掀开了忏悔室的幕帘。
极为讽刺的一幕暗示了作者对宗教消极的审视在电影中,老牧羊人将教堂的灰尘当作药材,但最终未能被信仰治愈。
他没有遇见神迹,被基督救赎,但是在电影营造出的“灵魂论”现实中,他的灵魂得到转世,并在动物的躯体上获得重生。
在新现实主义时期,以探究自然真理为核心的电影避不开对宗教和现实问题的权衡。
宗教,作为意大利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在新现实主义电影中被重新考察,不同作者的态度影响了宗教在现实中的权重。
《四次》作为新现实主义的沿袭,也切入了对宗教的思考,但其导向不是天主教-灵与肉一同诞生和死亡-的观念,而是灵魂与肉体分离并实现自主的循环和重生。
从开始的明朗宁静到最后的难言的诗意。垂暮老人(搬演基督)、迷途羔羊、庆典之树、木炭之烟。
奇妙的电影
这样的科幻片少拍点比较好.
天地不仁万物刍狗嘛
学生愚钝,如果不看剧情介绍的话,真心看不懂。。。
人羊树碳的相继交替,物质间的转换,生命的四次轮回(轮到碳的时候我有些懵了),周而复始,安静坦然。 7.2
纪录生命的四次轮回,概念化,非常美。(我也觉得好多笑点...囧)
这种片4星打得很坚挺。
能看下去,但并未被打动
很缓慢的一部电影。
四次黑屏,生成-动物-非人(机器),进而生成-无法感知(烟、尘埃)。泯灭掉对话,是通往非人的最简单途径。没有变焦,以静默来叙事(保留环境声),带有巨大装质感的布景(冒烟的土丘),当代影像艺术应多于此学习。(对勘杨福东的《雀村往东》)
直通灵魂深处的电影,无对白,我理想中的电影就是这样的,可以让时间静止。
最后我真的困到不行
虽然联想到了轮回之说,但也太宁静悠远过头了吧,能不能稍稍增加点可观性…即使快进看也不会错过什么的片子。
看不懂...
四个淡出镜头,三个祭奠生命的离别,诠释了片名。第四次,则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吃饭、服药、睡觉,不断地周而复始。小镇主干道有一个五六分钟的长镜头非常震撼,通灵的动物去送别奄奄一息的老者。导演用镜头诉说着,生命本就是一场物竞天择的游戏。
这拍成电影挺无趣的
我真心看不了这片,太矫情了。一星给风景~
无对白无配乐,只有大自然最原始的声音。自然之灵在人、羊、树、炭等不同载体中的传递。
12.10.15.虽然闷。还是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