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如梦》我情绪非常糟糕,正好北京又在下半死不活零零散散的小雨,走在马路边上,后面汽车喇叭按得此起彼伏,我觉得自己要死了,没事居然吃饱撑着来看一场文艺电影,哪怕出发点仅仅是想多看两眼曾经属于大众情人的吴彦祖,身为一个有操守的成熟妇女,我已经不爱已婚的吴彦祖了。
这部戏一开始就让人觉得多余,镜头摇晃最终固定的影像界面,有点类似八九十年代的怀旧电影。
等干净的吴彦祖出现时,电影唯一的优点体现出来了,拍得画面干净,不乱七八糟,起码视觉上好比踏入一间整洁的房子,愿意坐下来继续等待。
直到袁泉出现,一切土崩瓦解。
这个传说中中国唯一还在走纯文艺路线的女演员,不知道为什么我老觉得她明明长得很三八,下巴的痣,高耸的颧骨,要不是病态的瘦,她其实可以去做另一个丁嘉丽。
你看一个女人不爽,那她做什么你都不爽,伴随着莫名其妙毫无说服力的情节,我时时拿出手机频频看时间,此时此刻,我多么想旁边有一个人能跟我一起点评下画面上各种奇怪的设定。
可惜整个大厅空无一人,我对自己的选择更加绝望,一切完美的气氛中,主题却是一部烂电影。
看着袁泉表演歇斯底里,我很尴尬,仿佛身处一间卤煮店里有人在唱a thousand kisses deep,恨不得煽他一巴掌,哥们你正常点成吗?
假如它像上半部分就这么文艺下去,其实我也可以忍。
你知道的,硬要给我划个圈,我只能站在文艺圈里,装B装优雅装失意装崩溃,我也是可以假装一下的,谁不想要看上去很诗意的生活嘛?
也不是没在家喝过红酒,也不是没在家点过蜡烛,虽然我内心已经想好了解释,前者是为安眠,后者是为驱蚊。
问题是导演任性地选择了一个让人崩溃的下半部分,她让袁泉去演一个乡下姑娘,蹦蹦跳跳脾气暴躁举止粗鲁,我看了只能义愤:她为什么这么侮辱郊区女青年?
一个郊区女青年的心在放映厅里砰然裂成八瓣,太TM侮辱人了。
《卖花姑娘》中的村姑都没那么讨厌,袁泉演的杭州市井小妞则想让人一脚踹死。
她完全忘记了这样一个现实,无论什么出身的姑娘,都会有独特的美感,而不是她想当然创造出来的那些萌点。
城里来的导演拍出了一副她以为的村姑形象,企图与另一个脱离世俗之美的袁泉拉开反差,忘却现实后成功制造出来两个神经病。
我则在下面求饶:真的,导演,文艺并不是神经病。
据说吴彦祖问过大家,你看这部电影哭了吗?
观众都强忍住笑默默无语,实际上我流了两滴眼泪,在袁泉抱住她的濒死双生姐妹,动容说“我们曾经整整拥抱了十个月”的时候。
我只能被一些以真实为出发点的情感打动,流淌点俗人的眼泪。
电影结束,无疑噩梦一场,走出放映厅,看到海报我忍不住笑了,宣传语居然是“宅男春梦,玉女迷情”,要是有人被这句话吸引进去,没准开场看15分钟就想暴打导演,整部电影中吴彦祖搂得最紧的,是那只死去的猫。
观看这片是在香港电影节的首映,隔了如此之久才来写影评(其实也不算篇负责的影评),可见本人的拖延症非同一般了。
(画外音:好吧,我是二班的)。
排队入场前,惊见Daniel携杨千嬅现身,内心澎湃不已,疯狂拍照之余,猛的发现从身边穿过的一席轻飘的身影竟是汤唯童鞋,气质好得出神入化,观影前已经飙升的肾上腺素让人更快的进入影片情节之中,华丽且美好的一夜。
进入正题。
《如梦》是一部带人入梦的影片,吴彦祖与袁泉在梦境中的话语,句句真实得深深扎入内心,冷色调的场景却虚幻得犹如只有梦中的自己才能进入一样。
“他死了。
”袁泉瞪着被泪水浸湿的双眼,虚弱得无法呼吸,故事从这里开始。
吴彦祖心心念念的寻找着梦中的那个袁泉,却意外在杭州遇见了一个长相一样的姑娘,美得似花儿一般,行为却大大咧咧如初始的儿童,无数次现实与梦境的交织都源于此,姑娘爱上了他,依然无怨的把他让给了梦中的她,他们落泪,他们起舞,都是在梦中才有的啊。
他找到了袁泉,她睡着了,很美很美,很弱很弱,他亲吻她,这一幕好似《睡美人》中的经典桥段,神奇有爱的心跳就这么回来了,其实故事在这里终结就已经很美了,导演还是有充满现实主义理想的,在由意念编织的抗争里,尘世间的一切都被渐渐腐蚀,如现实中每个人的内心一般,渐渐脆弱,无力,直至崩塌。
他抱着她,逃离这个芜杂的世界,而又能去哪呢?我想,爱的伟大是编剧最用力呼喊的一点吧,最终,他们在一起,于一片霓虹世界中,云淡风轻,花开花落。
故事并没交代这个姑娘来于梦境亦或现实,谁还在乎呢。
整部片音乐很美,镜头很美,人很美,风很美,呼吸很美,连一次次的触动都是美的。
在旁边两个小盆友看得昏昏欲睡的时候,我默默的擦着眼泪,看来,梦才是我的致命伤。
如果你还有梦,《如梦》会带来些许感同身受的慰藉。
当Max因无味的生活在现实中迷失了,他开始向梦求助,在对艾玲的帮助中他寻找着自我的价值当艾玲同样因为男友的死在现实中迷失了,她向梦求助,却因为渐渐爱上了Max而更加失去方向而唯一一个不曾迷失的依依,却因为这两个活在梦里的人,在现实中迷失了。
好久没看过那么美的一段舞,而这美丽,太美丽,让人落泪也许活在梦里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如果一切都真的如梦,那人间既是天堂了。
当初是指着Daniel看得首映,结果电影出来的效果却让我和闺蜜大呼超值。
真得如导演所说,我们也随着主演进入了一场瑰丽的梦,即使电影散场,也未从梦中醒来。
人,似真得随着她也开始造起了梦。
其实,早该料到的,导演的名号虽不甚响亮,却有着自己独特魅惑的风格,就算真得拍起了爱情片,也改不了自己一贯的调调。
记得九十年代港片盛行的时候,屏幕上充斥的都是枪战,豪赌,以及无厘头,父母那时候对港片的偏爱,让我也跟着看了许多,那时候觉得热血沸腾,逗乐不已的东西,现在早已忘得七七八八。
倒是当时觉得难以下咽的,如今却爱得不行。
而这些影片的操刀手,在那时却显得有些另类。
徐克,王家卫,邱礼涛,陈果……以及罗卓瑶。
喜欢徐克把武侠拍得诗意暧昧,喜欢王家卫絮絮叨叨地讲叙一个不叫故事的故事,喜欢邱礼涛赤裸裸地展示着血腥和邪恶,喜欢陈果总是冷酷地描述着真实的香港。
可如今,徐克的刀锋不再锋利,王家卫想把自己的电影列车一直从美国公路开向中心,邱礼涛只是浸淫在数不清的港产烂片中,陈果销声匿迹地拍着地下电影,蓦然回首,却发现罗卓瑶,这个当时以大逆不道的情色片起家的女导演,看似转型拍起了爱情片,可骨子里的那份东西却没有改变。
说起来,这也得感谢她的丈夫,一个一直为她奠定美丽故事的人,其实,从那时开始,她的电影就有着无比动人的情节。
男人拍戏会把感性拍成性感,而女人拍戏则把性感拍成了感性。
这部电影,颇让我找到了某些欧洲文艺片的味道,却又煺不去导演自身的印迹。
电影的源头由一只猫的死亡开始,然后我们知道了有一个和自己的猫相依为命的男人,有一个需要不停看心理医生的男人,有一个固守着一个一寸见方的公司(如果那能称为公司的话)的男人,他的孤僻和木讷有目共睹,于是,在大家想知道他的故事的时候,他却闯入了另一个女孩的故事,在梦中。
有人曾作过比现实还真实的梦吗?
我有过,而且真像电影中那样,是连续的,好比一个故事。
可有人会对梦中的人念念不忘吗,我或许在某时会想起,但决计不会去寻找梦中人,并把未完成的梦在现实中继续下去。
这可能就是电影和现实的区别,这更可能是人和人的区别。
于是,当电影中的他错拿了她的照片,梦境消失,现实中的造梦却开始。
这是怎样一个固执奇怪的男人,就算人都有一个梦中情人,但想在现实中找寻的却太少太少,又或者他的故事让他傻傻地相信这个女孩是存在的,因为她和他一样只能在梦中释放。
再然后,他碰见一个长相一摸一样,但性格却南辕北辙的女孩,只是当她收其癫狂,扮起她来,连我都相信这就是那个她。
谁又能否认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甚至几个不一样的自己呢,扮起来像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有着那一面。
这两个本不会有交集的人,慢慢萌芽的爱情隐埋在两个人的退缩中,然后男人回去了,生活开始混乱,连梦中的女孩都再不出现,直到他下定决心选择另一个她,重回中国,却发现另一个真的她也不见了。
失落不是没有的,于是,当另一个她再次出现的时候,他说出了自己的故事,想和她重新开始。
只是,这个决定从一开始就多少带着点遗憾和推卸,因为在他心里,梦里的她还是如此重要。
真实的女孩走了,因为她其实有着一颗无比灵透的心,所以,即使心痛,最后还是给他带来了梦中的她。
这个她,此时却濒临死亡,于是两人合跳了一场舞,一场动人到无法用言语描诉得舞。
这是梦抑或显示,已无法分清,但谁又在乎呢,这场最后的舞带给了男人救赎,他明白了很多,不论是现在还是过往,放下的总该放下, 固守的角落更应该打破。
于是后来看见他满身清爽地坐在taxi上,面容疲惫却泰然。
我以为电影已经完结,可导演似是想要给他的爱情一个圆满,让他造起了另一个梦,梦的是另一个真实的她。
而这个梦不是逃避和心碎带来,只是想念。
其实不是太喜欢这个结尾,Max坐在车上,徐徐睡去,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最好的结尾。
就让一切都结束,不好吗,不论是睡梦中的梦,还是现实的梦,总该消散。
过去的,就过去吧,现在才最为重要。
有的时候梦境比真实还真实,现实比虚幻还虚幻,何必分得如此清。
人生,从睁眼开始,闭眼结束,不也是一个长长的梦,经历过,拥有过,就好,不必刻意要求,刻意挽留,梦里的不一定是假的,现实里不一定是真的。
梦中的就一定留不住吗,不,起码还有感觉留在心里:实在的就一定握得住吗,不,曾经再美好的也一样消失。
人生,似梦非梦,曾经触碰即是存在,曾经心动即是真情,曾经拥有即是永恒。
人之为人的福分何其浅!
学者颜元叔便曾明言,“乱世不如狗,治世不如猫。
”华裔白领麦克一觉醒来,惊愕地发现连猫也突然死去。
世虽治世,但在猫尚且不忍存活的治世里,人何以堪?
电影《如梦》借着务虚的片名,为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底线作着务实的探底。
麦克是孤儿,陪伴他的猫,是母亲生前唯一的遗下的活物。
在纽约一家安全软件公司工作的他,每天的工作是设计出能有效过滤、隔绝甚至杀除病毒的软件。
这一工作的设定无疑是带有隐喻性的,身处繁华都市诱惑丛生的麦克,其现实生活从不以缓释压力或寂寞的名义投向人群,相反是以保持孤独的姿态,刻意地提防着生活中的“病毒”,包括爱情。
究其心理,他在影片的片尾足足述说了十分钟:晚上母子俩跑到无人的街道玩捉迷藏,目睹父亲射向母亲的32发子弹,自己躲在衣橱里哭。
被死亡撕裂了童年,直至成年也未能平安愈合,反用留下的伤疤织结了一个“衣橱”,当命运与人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时,从不去寻找的麦克直接习惯性的躲进去。
当自己和朋友的合伙公司被并购,只要他同意瞬间可成百万富翁时他拖延否决:“其实我只想要有一个角落,只想吃匹萨,平静愉快。
”抵抗自然没用,他的合伙朋友不是只想吃匹萨的人,麦克瞬间失去了工作、朋友和处所。
他现在的家是“有三瓶安眠药的家”,悉心照料的猫正死于此。
他不断的做梦,碰见了徘徊在午夜上海某广场的艾玲,影片中她的男朋友向雨滴一样坠楼。
在梦里麦克模拟艾玲的男朋友,追寻着自杀的原因,这一过程巧妙的带出了常见于现代人恋情中的“性与爱”、“沟通与信任”等问题。
这也意味着躲在“衣橱”里的麦克,开始有了追寻并尝试走出“衣橱”了。
期间,他发现艾玲的男朋友和自己很像:永远不让别人知道自己心里在想什么;怕承诺太累不给人任何承诺;去看很烂的电影,因为这样可以提醒我们,这个世界有多烂多无聊……他恋上了艾玲,并承诺在下雨天邀她跳舞。
作家苏童说,“世界上所有的胆小鬼都一样,只敢发泄自己的恨,不敢公布自己的爱,他们敢于发泄自己的恨,只因为要掩藏自己爱。
”好不容易走出“衣橱”的麦克,发现自己重新躲进了自己的“梦”里。
“我也想想尝试其他的可能性,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什么梦也不做。
”不想做梦、不做胆小鬼的麦克说,这个世界我们没有喜欢不喜欢它的权利,只能去寻找。
他去上海找梦中的艾玲。
但他找到了长得极像艾玲的依依。
依依也是孤儿,和麦克不同的是,她从小便想勇敢的走出孤独,走向欢舞繁华。
听了麦克的故事,她开始的反映无非是,“现实怎比梦中美丽?
”麦克的执着打动了她,她觉得麦克是自己梦寻已久的“繁华”。
这里,一个错位出现了:麦克觉得自己走出梦境寻找真实;一向真实的依依觉得麦克所追寻的真实只是梦,她自己才是真实的。
艾玲和依依是双胞胎姐妹,自小被分开寄养。
她们患有遗传性病,脑细胞会在几周内死尽。
麦克见到梦中的艾玲时,她已病入膏肓。
而真实的依依,心中的麦克却有如梦那般远。
让人频生“白天不懂夜的黑”之感。
参加艾玲的葬礼后,麦克一人去看山看水,有人告诉他一句古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他顿悟:我们每个人都会被逝去,每一个人都在不断的失去生命中的一部分,余下的部分不停的在寻找那失去的。
导演罗卓瑶迟迟不肯给影片一个结果。
在结尾,终究给了麦克和依依一次共舞的机会:在时钟也开始腐蚀、处处充满裂痕不断坍塌的世界里,麦克担负起依依的整个重量,如梦如幻。
两个生来被遗弃的人,像极了一对祈愿岁月静好的猫。
吴彦祖来我们学校宣传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正在图书馆里晃荡,在书架前游荡N次之后,选中了夏尔。
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出来的时候,恰巧看见他乘车准备离去的身影,一睹了有别于银幕上的风采。
不能说是特别的喜欢他,但是他的魅力还是很大的,多多少少在看见他的脸之后会忍不住在内心花痴地荡漾一下。
《如梦》里的马克是个宅男,一开始我无法想象吴彦祖这个看似有几分轻佻,魅邪的花花公子的面目如何去塑造一个有些木讷呆板的宅男。
而袁泉那深深凹陷下去的眼眶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我真不知道她将如何去处理一个神经质的角色。
所以在我看见海报的时候,我的心里还是有一些小小的不屑的。
但是,我还是看了,而且有一些喜欢了。
我喜欢这样的电影:主色调不能太过于鲜亮,要么昏黄,要么黑白,喜欢蒙太奇,喜欢有动人的背景音乐的牵引,喜欢主人公的以自我表达的方式来讲述一个故事。
《如梦》似乎恰巧就是这样的电影。
我喜欢《如梦》,首先喜欢上的是它的故事。
我觉得它是现代版的《牡丹亭》,只是这一次不是从杜丽娘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柳梦梅才是讲这个故事的人。
浅显的分析:一个叫马克的男人在梦里和一个女孩谈了一场恋爱,并且爱上了这个姑娘,幸而现实中又遇见了这个女孩,就而开始寻找的故事,这其中充满了偶然,碰巧,以及命中注定。
更深层次的分析,爱情并非全部主导的主体,导演或是编剧可能更想表达的是当下都市人的压抑和孤独。
女孩子的男友为什么会跳楼?
马克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这些都是隐晦的问题。
但是在故事的某些环节也不见得处理的有多好。
我一度认为马克是患了精神病(可见自己也可能丧失了一些想象力和浪漫的情怀),我不清楚导演或是编剧一开始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没能成功的将梦境处理到现实来,那么这部片子将陷入后现代主义和成为一部隐晦的文艺片的尴尬(虽然,它已经差不多是一部文艺片了)。
七十年代的时候,法国出现了许多的先锋导演,题材多是隐晦,其中有一个导演根据“弗洛伊得”的观点拍摄了一部与梦有关的电影,但是太先锋了,很少有人理解,落得惨败。
如果没有将故事落入现实,那么结果也是可怕的。
我十分喜欢这个故事,到处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
而马克能遇见梦中的姑娘的事情又是何其的美妙呀。
我觉得吴彦祖的表演也很出彩。
电影里马克是具有两面性的,当然这也暗示现实中人的两面性。
现实中的马克是一个头发蓬松,带着眼镜,胡子拉碴,不善言谈,只会讲蹩脚的中文的宅男,而马克梦境中的马克是一个西装笔挺,善言谈,中文流利的人,这两种马克,吴彦祖塑造的都很好。
袁泉的表演还算到位,虽然我觉得她在第二个角色上了表演有些夸张了,但是也很不错的。
最后,并不是很多人都喜欢这部片子的,大多数人觉得它很烂,我想这也是没有道理的,故事确实有些老套,一开始像是诡异的悬疑片,将人引入“袁泉”男友的跳楼事件中去了,但是故事“寻找”过程中的心情有点吊人胃口,而真正的高潮时“女孩再次出现在马克的梦里,告诉她也在现实中见到他之后的惊讶,失望乃至绝望。
其实,这个故事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无非是现实和梦境的差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不是绝望,绝望的是现实是现实,梦境只是梦境。
马克至少是在现实中遇见了梦中的女孩,而我们大多数是无法遇见的。
而他同样告诉我们人应该真实的活着,梦境只能是梦境,虚拟世界也只能是虚拟世界。
我们都会被失去的,带走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寻找这失去了的生命。
——题记《如梦》这部由罗卓瑶执导的影片,自从在第46届金马奖入围名单中荣获最佳剧情等九项大奖以来,自己就对它充满了期盼,自己一向特别偏爱片名比较有深意的电影,如《岁月神偷》、如《好雨时节》、如《月满轩尼斯》、如《廊桥遗梦》,尽管并未观看影片本身,这样富有意境的片名对我已经具有致命的诱惑力,无疑《如梦》也是如此。
宣传海报上打着“宅男春梦,玉女迷情”这样的噱头,窃以为实在是为了现今的眼球经济下所采取的无奈之举,就影片本身,干净而纯粹,唯美而凄楚,悬疑而浪漫,是梦?
非梦?
纠织在真实与梦境中,理想与现实中,生与死中,那样的细腻而绝美,令人动容。
凡看过此片的人一般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认为此片无聊甚而浪费胶卷,另一种则认为此片堪称文艺片中之经典。
如此截然相反的态度,却是可以理解的,文艺片一向被定义为模糊难懂、意境抽象甚而晦涩艰深,才会造成曲高和寡的局面,去除了所有的商业气息,保留最纯粹、最真挚的故事,娓娓道来,诚如需要我们去静静体会,用心品茗,才会在感动的同时收获一份属于自己内心的悸动。
记得张小娴曾说过: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在茫茫人海中找寻生命中早已注定的他或(她)。
如此宿命的一句话,于我,却是深信不已。
影片中的美籍华人迈克一直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小就亲眼目睹母亲被枪杀的血腥场面,于他,与母亲的唯一联系就是她所留下的一只猫的后裔,那是他感情唯一的寄托,唯独现实生活连这一点念想都要夺走,当自己一直疼爱呵护的猫也永久的离开的时候,他的世界不再有阳光,于他,只想逃避,逃避这个冷酷甚而与他几乎没有半点感情牵连的世界。
艾玲,一个留着整齐刘海、垂顺直发、总着一身洁白连衣裙的女孩,弱弱的声音、温柔的举止,优雅的身姿,却因为自小被父母遗弃以及成人后被男友遗弃而彻底对这个世界绝望,于她,这个世界在她心中日渐腐烂,患有先天性脑癌的她躺在病床上几乎没有任何生存的欲望,于她,离开或许是最好的解脱。
这样的两个人,两个拥有绝世而独立孤独感的两个陌路男女,在一场场的梦里,他们彼此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爱,再从相爱到离别。
在梦里,他模拟她和她前男友最后一次见面的场景,并以此来开解她,鼓励她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与信心;在梦里,他全然不似现实中的木讷与封闭,在梦里他可以操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而有着独特的幽默感;在梦里,他陪着她忧,陪着她痛;在梦里,他向她承诺永远不会离开她,和她约定在一个有雨的夜晚与她共谱一曲雨中之舞,实现她多年的夙愿;在梦里,他们彼此情愫暗生,倾心相许。
就像《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相会一样,迈克始终相信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个真实的艾玲存在,那是情侣之间特有的心电感应与心心相通,于是他开始在现实中找寻,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迷惘,难道真的只是梦一场?
但为何梦境又是那样的真切?
现实中,他邂逅了另外一个女孩,一个和梦中的爱人有着一模一样容颜的女孩,只是性格却迥然不同,梦里的那个她娴淑而温婉、高雅而忧郁、孱弱而苍白,而现实中这个叫依依的女孩却是一个不修边幅、咋咋呼呼甚而身上带有些许乡土气息的女子,惊人相似的躯壳下却是两个完全独立、全不相干的灵魂。
带着对迈克如此执着追寻真爱的感动,依依和他一起开始了艰辛的找寻之旅,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的相处,依依早已芳心暗许迈克,甚而在她的心里有了一个些许自私的想法,希望现实中没有那个她的存在,甚而依依愿意扮演、愿意假装那个她,愿意掩饰那个最本真的自己去模仿他梦中的那个她,甚而愿意为了得到他的爱去竭力的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品味与举止,为的只是与他心中的那个她更加接近,原以为,只要努力就会得到他的爱,却终究是一场空,他心里最记挂、最思念的仍旧是梦中的那个她,原来爱情里,早来一步,往往就决定了心的归属。
真正的爱情,不是占有,而是成全。
这是《塞外奇侠》里纳兰明慧的一句话,自己印象尤其深刻,也许真的是这样,爱情里纵使得不到,只要在没有我相伴的日子里,你能比我过得幸福就是一种最好的祝福与爱意表达。
最爱的人最先放手,依依做到了,尽管有那么多的不舍甚而些许的不甘,有过内心难以摆脱的纠结,最终她还是选择了放手,选择告诉他事情的真相,原来她早已先他一步找到了那个梦中的她,原来那个他梦中的她竟和她有着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原来他那个梦中的爱人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同胞姐妹。
于迈克,当他真正在现实里看到那个在梦中、在生活中日思夜想的女孩时,看到她因为先天性脑癌而昏迷不醒甚而意识全无的时候,他有的只是尽自己的力量用爱来唤醒她。
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梦里,他与她再次相遇,梦中的她下决心要离开这个感觉自己被遗弃的真实世界,去追寻永远的解脱,于他,有千般不舍万般心痛,“你醒来吧,相信我,我永远不会离开你”,这是梦中他对她的承诺,更是深深眷爱的流露,最后一次在梦里,难得的雨天,在高楼林立、空无一人、静谧恬静的广场上,他牵着她的手,一次次把她抛起、旋转、摆手、再抛起、再旋转、再摆手,在细细的雨中,那样的缠绵与深情,令人惊艳,终究,他还是实现了与她雨中共舞的承诺,完成了她人生最后的夙愿。
自此,完完全全失去她的日子,他回归到大自然,看山、看水,明白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真谛,终究他还是从梦境中得到救赎,从而重新得以回归这个最真实的世界,曾经自己那样的孤单与迷失,那样的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那样的惘然与纠结,也那样执着的去追寻过和自己同样有着深入骨髓孤单感的那个梦中女孩,那样无所顾忌的爱过,拥有过,足够了。
影片的最后,依依俏皮的一句“干吗又跑到我的梦里来,不可能是我跑到你的梦里去了吧”,仅此一句预示着结局的完满,于他,得不到梦中的那个她,所幸还有现实中的另一个她与自己相守到白头。
记得《前赤壁赋》里的一句话“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真实与梦境,理想与现实,都是人生中矛盾着的艰深命题,是梦非梦,如虚如幻,尽管梦往往并不能照进现实,但正是因为有梦,生活中的我们内心才得以保有一份最朴素的幸福感,拥有了做梦的权利,我们对生活才更加充满信心与憧憬。
就演员来看,吴彦祖与袁泉这对俊男靓女的组合确实十分养眼,拥着着“半世纪来最有气质华人女明星”称号的袁泉,这个有着如雕塑般精致五官、羞涩安静、干净清爽的女演员,自《蓝色爱情》、《上海记事》、《美丽的大脚》以来就一直被公认为拥有实力派演技的她,在《如梦》里的一人诠释两角,精湛的演技可圈可点;吴彦祖,这个帅得不同寻常的男明星,一路以来,一直努力的扩宽自己的演艺面,在《如梦》中不惜牺牲自己一向俊朗的扮相而尝试演绎一个有些许邋遢自闭的宅男,无疑是他演艺路上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与突破。
《如梦》,梦境与真实、咫尺与天涯的凄美爱情故事,于自己,在触动中收获了一份独有的感动,一种浮生若梦,人生几何的生活感悟。
如果你曾经有梦到过我该多好啊哪怕只有一次哪怕只有一秒一个在梦里,一个在现实爱着的究竟是谁
偷摸的说一句我是在一个不该看电影的时候看的这部电影所以看的断断续续的但是整体算是明白了什么意思梦我的梦是什么?
昨天做的梦是什么?
名字里有梦字的那个人你还好么?
现在细想觉得这片子都可以算作科幻了双胞胎之间的心灵感应就是已经很悬的一件事了吴彦祖演的这个老爷们更是以一己之力强插进双胞胎其中之一的梦中然后开始寻梦之旅最后被强插的那个嗝屁了侥幸逃过强插的和吴彦祖走到了一起哎呀写跑偏了……值得肯定的是吴彦祖和袁泉的演技(嗯,有大力!
)但是影片上映之前就只有男主演和导演一个人来跑通告累死人不偿命也不知道这片子票房多少能沉下心看下去的电影院观众不知道有多少……
我怀疑自己在看的究竟是否罗卓瑶的作品,然后进一步怀疑当年入围金马奖9项提名是否台湾“教母”在幕后操作?
昔日作品中最尖锐的政治隐喻和身份认同主题依然存在,不过被挤压至一种可有可无的位置,至于女性主义和敏锐触觉则踪影全无,所有这些罗卓瑶作品中最标志性的元素统统让位于爱情浪漫情节。
而剧本的构造仍然无法让人满意,感觉像电影学院刚毕业的学生手笔,充满了稚嫩的幻想和虚渺的焦点。
一人分饰两角的袁泉算是唯一看点,不过某些场景的演绎感觉稍微过火,近似舞台剧的表演。
梦中的上海场景难得呈现出一派科幻的未来感,尽管这种新鲜感是稍纵即逝的。
我想如果结局是两个女子都不在了 会是更动人心的吧
#金馬46# 关于梦的故事 毫无逻辑 浑然天成
背后一阵凉风……果然是喜欢的人往死里顶,不喜欢的人往死里骂
袁泉,我当初一度暗恋的对象。。。。
超级无聊的科幻文艺心理片~~~~~~~~
这么神经质的角色,周迅应当是最合适的人选。
開始一直快進 後來發現快進不下去了
没看明白
纯文艺
纯爱。。整个儿一鬼片
觉得还行,说不清楚的感觉。某些部分处理的很好,比如梦中的场景和音乐和最后的舞蹈。有些地方袁泉太过夸张,PS:整部片子的节奏的却是被吴彦祖的普通话拖累的。。。= =囧@Home
苍天啊,感觉袁泉又回到蓝色爱情的时候哦,这片文艺的很别扭
我恨你。。 你为什么要那么好。。 让我想起了一个人。。为什么要去看你。。依依=曼
一个妄想症偏执狂和一个多动症低能儿在一起神神叨叨扮文艺 国产片一文艺就话剧一文艺就话剧
假如女主不是袁泉而是周迅,或许会更有戏剧张力。但周迅已经在《明明》里分饰两角过,对手恰巧也是吴彦祖,所以袁泉还是最合适的女主人选。可惜两部影片的风格均大过于内涵,只能算是又一部超长版MV。
天呐~华丽的舞台剧吧~
没怎么看懂,可能因为睡着了把
没办法,必须打五颗星
拍成电影叫矫情。
电影就是要好好说故事的。意识流浮于过多只会让人觉得故事太闷画面太唯美像是超长共鸣太少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