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恐怖中带点喜剧,喜剧中又穿插着恐怖,一张一合的节奏,一张一弛的剧情。
殡仪这在中国人的眼中不是特别光鲜的工作,剧中小波的舅舅,因为一时的愧疚,用一生来弥补,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爱情生活,也许是因为世代传下的殡仪工作,哪怕最后得了癌症,也不愿去顾及治疗,一心为自己的唯一亲人将来的生活安排着。
看到结尾确实忍不住流泪了,也许是因为小波舅舅的离别,也许是因为殡仪馆工作的人逐渐离开小波。
时间流逝,万物苍生,没有什么是永恒的,生命如此短暂,当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珍惜现在。。。
過年前突然睇到<<臨終囧事>>有得放映, 離奇.新年就到, “大過年的”, 新精頭, 新年流流, 上一部叫臨終嘅, 貪好意頭咩....好鬼囧.....唔係要怪監制或老細, 但點解內地上映個陣爭唔到係影藝戲院同步上啊, 凈係放幾場都得掛? 幕後有人在囧途的制作人文雋監制, 葉偉民策劃, 資深港導錢江漢, 但在香港卻等到內地早落嗮畫了先有得上, 確是好悲哀…搞到嗰日2014年1月26號咁尷尬, 講殯儀館嘅, 應景得滯, 文生解畫為出DVD而放, 不敢期望多少少人看, 沒人肯出廣告費?? 誠意溫情小品嚟噶, 就住殯儀業講下人情世故啫, 何必慣性自我排斥, 驚死香港地無人看, 不肯俾多少少錢賣賣廣告......搵到詹瑞文先生, 馮淬帆老前輩, 靚女文詠珊小姐, 呢幾位係獅子山下加太平山頂點都有粉絲掛, 係文藝大報明報賣幾日廣告, 我真唔信無人去睇. 票房點都多過廣告費 (悲觀D咁講-樂觀嘅話多好多), 拍影藝老細心口, 請佢地分帳收少d, 放多幾場……宣傳可用驚嚇+搞笑包裝, 抓住呢兩樣嘢, 將馮老爺嘅惡相放大擺海報中間, 少少抄殭尸海報, 講乜盡量等D觀眾向類似殭尸上邊估, 佢地收得個喔, 馮生同錢生陳友生擺明同期紅噶.入到場先發覺係清新感人殯儀電影, 承接邱禮濤導演N年前拍嗰套陰陽路升棺發財, 小情小趣, 唔係”高大上”, 但唔算”矮窮銼”, 觀眾會明嘅, 唔會發爛渣.真有驚嚇同搞笑啊嘛, 一開場林子聰個段齊嗮.落嚟從包貝爾先生 (做過收5億嘅致青春入邊靚女觀音兵好友)做嘅男主身世, 過渡到利用佢初入行乜都唔知, 唔著跡與著跡之間加少少詭異成功地介紹唔少殯儀業通識, 驚艷地帶出絕世佳麗 (殯儀館見到自然有”絕世”呢個感覺).一單一單的葬禮好流暢, 劇情無散到, 將份溫情層層推進, 馮老爺夫妻情重, 詹生嘅病順暢咁帶觀者到情感嘅高潮, 埋定嘅”唔識笑”呢個伏筆迎刃而解, 情感得到升華釋放.中間穿插的驚嚇係生硬少少, 但符合一般對殯儀館嘅印象, 合理. 搞笑係馮老絕技, 收縮水經典傳頌至今, 前年扮”那些年”都笑死人啦, 由他主理幾得噶, 唔覺失敗.本土化類型嘅戲係港大收, 呢種唔夠本土變咗無膽係港上戲院, 但明係一堆港星拍噶嗎, 宣傳側重佢地得唔得.今次無奈, 希望下次咁上下嘅戲都請班大哥大佬爭到香港正式上啦!!!
每个人在生命的开始,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到了生命的尽头,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哭着。
生命轮回,世间常态,无人能避。
但在观念依旧传统的中国,这个死字,依旧是人们避之不及的晦气字眼。
什么殡仪馆、太平间、墓地……更是人们不愿涉足的场所,《临终囧事》则大胆地将镜头对准了这些人间的“阴暗”场所,近距离、深刻地挖掘和展现了人类临行时的种种形态的同时,更伴随着人们面对死亡时的世间百态:既有辛酸苦涩的世态炎凉,也有真情满溢的人间温暖……而第七艺术关于生与死、笑与哭的表现经历,也在近些年渐渐丰富起来。
更以其独到的视角和真实的故事收获了越来越多观众们的肯定。
东边的《入殓师》,西边的《身后事》,皆在故事的构思和立意的别样上,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
让人们在大银幕之上领略到了人类自己对那个又怕又难以回避的话题的全新展示和解读。
更可以让人们从全新的角度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电影《临终囧事》,从表面上似乎迎合了当前华语电影市场“囧”字热、“囧态”热的风潮,但剥开表面,细细品味其内核之后,“囧”仅仅是个吸引人眼球的噱头罢了。
在主人公牛小波近乎传奇般的成长历程和人生遭遇的背后,却时时刻刻地反射出每一个普通人都无法摆脱的人生经历的事实。
失去亲人的苦痛,与亲戚相依为命的欢欣,初尝爱意的酸酸甜甜,看尽人情冷暖的成长相伴,让儿时不幸丧失了笑的功能的牛小波,在几乎享受所有人间苦涩之后,最终如愿品尝到了生命的美味大餐,更重拾真正的笑容。
笔者管见,编导们如此设置,显然是有意为之,遭雷劈的牛小波并不是不会笑,而是面对人心难测、世事难料的人世间,不愿意笑,不屑于笑罢了。
反倒是在舅舅的引领下,在活人稀少,死人众多的殡仪馆里,渐渐看清了人间自有真情在,死人面前真话多的事实。
影片更是通过形形色色的葬礼,以及葬礼上形形色色的人们的言和行,清楚明晰地交待出了当年经典的《大话西游》里,精彩呈现出的“生亦何哀,死亦何苦!
”的真正含义。
从形式上来看,《临终囧事》同样堪称大胆,极度的惊悚桥段,不但挑战了国内观众们的胆量,还向所有崇尚当代惊悚类型片的同行们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有惊又有喜,导演钱江汉不仅善于在自己的作品里吓人,恶搞亦是他的特长之一,停尸房、入殓室都是他发挥搞笑功力的场所,并成功效仿了《大腕儿》和《非诚勿扰2》两位“知名前辈”关于名人死前葬礼的恶搞桥段,上演了一场别样生动有趣的生离死别。
这部以殡仪馆为背景,以殡仪师为主角的电影,一开始以为是惊悚片,继而以为是喜剧片,后来看着看着不禁潸然泪下,觉得这是一部亲情伦理片。
惊悚加黑色幽默加催泪,融多种电影元素为一体,让电影的层次变得丰富起来,体现了导演过人的才华,也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
可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这也未尝不是这部电影的失败之处。
看到这部电影,人们也容易想到另一部日本影片——08年上映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入殓师》。
继日本导演滝田洋二郎之后,中国导演再次将目光投注到殡仪师这样一个大多数人因忌讳而避之不及的职业,其勇气实在可嘉。
导演钱江汉为香港著名惊悚片导演,因而这部电影不乏恐怖镜头(让人一度以为这是一部惊悚片),但这并并不是影片的中心,惊悚和黑色幽默只是电影的叙述手段,影片的主题其实是亲情。
过多地想要赚取观众欢笑和眼泪的欲望,阻碍了电影导演对殡仪题材的进一步挖掘。
比如对生死的思考,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中国导演的注意力分散,导致了同类题材中中国电影与日本电影之间的差距。
《临终囧事》的主人公是包贝尔饰演的乡村小伙子牛小波,小波进入殡葬行业是由于小时候发生的一场荒诞事故——一次被雷劈使他成了一个不能笑的人,没想到这也让他同时成为了从事殡葬工作的最佳人选。
主人公身上的“荒诞“元素使得影片具有了一种黑色幽默的底色,导演就是要在这种底色之上再涂以恐怖的暗色,以及温情的亮色。
影片的色彩变得驳杂丰富,而内涵并不因此丰厚。
影片以来自乡村小伙子牛小波的视角观照殡葬职业,他对生死的感悟最多也只是那句”人死了就是离开了,剩下的只是回忆和怀念”。
而《入殓师》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则是一个弦乐演奏师,他进入殡葬行业的原因也具有一定的戏剧性,他被招聘“旅行助理”的广告给误导了。
然而小林大悟内敛深沉的音乐家气质,没让他的入殓师经历有多少荒诞色彩,他是“误入歧途”而非像牛小波那样一路有舅舅暗暗引导,因而他的经历也没有发展成亲情故事。
似乎导演就是要以这样一双音乐家最轻柔细腻的手,去触摸死亡的温度,借助一颗最深沉敏感的心,去破解生与死的迷思。
影片最令人动容的是影片的最后,小林大悟给死者整理仪容、装殓入棺,每一个动作都是那样的平静而虔诚,就像他演奏音乐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当他能够平静地面对死者之时,也就是他能够从容直面死亡的时候。
走向死亡的过程不再可怕,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序曲。
《入殓师》那种对死亡诗意的表达方式,使影片具有了人性终极关怀的高度。
也无怪乎香港和台湾会赋予这部影片如此诗意的片名——《礼仪师之奏鸣曲》《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
以前很迷信豆瓣评分的,看电影的基本模式就是先来豆瓣看评分,如果可以就去看,太低就放弃了。
大年初二,百无聊赖。
想搜个电影看,碰巧看到了《临终囧事》。
刚开始我是拒绝的,视频软件里给它的标签是恐怖片喜剧片,又是这样一个尴尬的名字,看起来这回是一个烂片无疑。
抱着消遣的心态直接点了播放,没想到戳到了我的点。
影片刚开始我都觉得无厘头的很俗套,毕竟自诩看了很多高分电影,内心是不屑一顾的,跟着故作惊悚的镜头胡乱的笑着。
直到,小波被雷电击中,变得不会笑了,我竟也笑不出来。
他不会笑,这多像我们。
我刚20出头,人前乐观活泼,一说一笑,的确,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烦恼。
可每每独处,那种不安彷徨,却又实实在在并不全都来源于矫情。
其中之一,是我害怕死亡和告别。
上个学期也是大三刚开始,有一天夜里梦到姥姥不好了,以前也经常做这样的噩梦。
可那一次特别的真实,从梦里一直哭到梦醒,到了洗漱间还在哭,刷了牙洗了脸回来坐在床上还是止不住眼泪。
平静了以后给姥姥挂了电话,姥姥安慰我说:“你呀是太惦记我,知道我身体不好,害怕我出问题,才做噩梦。
梦呀都是反的,姥姥好着呢!
”我从小是姥姥抚养长大,最疼最亲的人就是姥姥,关于做人最初最基本的一切也都是姥姥交给我,长大以后她日渐衰老,最害怕的就是姥姥离开我。
想到这些事情我笑不出来。
小波的妈妈一辈子都想让儿子找回笑容。
她知道笑多么重要,事实上,从小波不会笑,我想她也再没有笑过了。
小波舅舅一直良心难安,在外打拼事业,在小波妈妈去世后接小波去了自己的殡仪馆。
小波换了个地方,还是要挣死人的钱。
美容师小白和他分开多年的男朋友,火化师傅老王和他去世多年的妻子,一个濒死富商的俩葬礼,还有身患绝症隐瞒他人的舅舅,小波渐渐学会了在这个行当如何适应,也渐渐体会生死之间的温情。
虽然他仍然不会笑,但是他已经不是原来垂头丧气的小波了。
看到一些影评打趣说国产片变得和韩剧一样遍地绝症,我想说,如果你也经历着身边人频繁中招,也许就不会这样想。
我最初接触癌症,是小学五六年级最好朋友的父亲,在我们初中时患了肺癌,后来去世了。
他父亲人很好,待人和善,也喜欢和我开玩笑。
朋友很长一段时间里沉默寡言,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敢面对她。
高中的时候,我很喜欢的一位老师的妻子患癌,那一年我在单词书cancer这个单词上用黑笔重重的划掉。
我恨它!
上大学以后听说我初中一位女老师患癌在治疗。
前几日,看到小学一二年级一个同学发动态:“果然最爱我的人只有一个,她已经走了。
”她妈妈一直生病,却一直很乐观,我以为幸运会临到她身上,但没有。
去年寒假妈妈生病在甲状腺科住院做手术,乳腺科在我们楼上几层,妈妈同事在那住院,我们去探望,那是我接触陌生的癌症患者最多的一次,护士站有患者的信息卡,我一个一个仔仔细细看过来,年轻的20几岁,年长的60出头。
走廊里住满了陪护的家属,我不知道那些只有一面之缘的人们,今天都还在不在,能不能看到今年的春晚,能不能吃到年饭。
在医院里听医生说,东北是癌症高发地区。
你我能够坐在这里,我打着字,你看着影评,下一秒也许念叨着真无聊,也许关掉页面,无论如何,这都是太幸运太幸运的事情了。
人们真的很难面对死亡,至少我是如此。
我不是个泪点低的人,可面对诸如离世这样的字眼和事件,我依然难以平静接受。
你也许说活着的事情都想不过来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去思索死亡呢?
事实上,明白了死亡,才能真正懂得活着。
这部电影如果我先来看豆瓣评分,就肯定不会看下去了,因为它的评分很低,可看过后我不禁后怕,如此我就要错过这样的感动了。
我想,这部电影的点,是要有一些相关经历的人,才容易被触动。
严格来说它也许真的不能算一个多好多好的片子,我也很难给别人安利它。
有很多影视作品书籍文章,遇见了就是缘分吧。
我注定要在今天看到它,注定要流一次眼泪,然后笑着生活。
活着。
同样是探讨死亡的电影,《临终囧事》走了一条与《入殓师》不同的道路,在死亡的残酷中加入了滑稽幽默和脉脉温情。
谈起死亡,人们不可避免会想到恐惧和悲伤,这部《临终囧事》虽然未能脱离俗套,但在面对人生最后的告别阶段,无论是选择哭天抢地,还是选择平静面对,亦或是大彻大悟,都让人体会到了爱是愈合内心创伤的唯一真理,也只有爱才是陪伴我们度过漫漫人生路的最珍贵的礼物。
影片主要通过做殡葬业的牛小波和舅舅所经历的各种生死离别,在这个过程中窥探命运悲喜和人生感悟。
影片的前半部分用了四个临终囧事串起:一是家属用死者生前最爱的喝酒唱歌来送他最后一程;二是为避免参加葬礼的老年人悲伤过度,殡葬馆还在门口准备了救护车;三是活着的大老板为自己办葬礼,来了解身边人的真情实感;四是陪伴过世爱人多年的火化工终于下决心把老伴火化,带着骨灰行走各地。
四个葬礼各有各的悲欢离合,但都用了先惊悚后温情的套路讲述,很多惊悚套路显得陈旧,但却在逗乐和温馨中结束,令观众获得全新的情感体验。
尤其是老火化工人和自己去世妻子的珍贵感情,以及牛小波和舅舅的感人亲情令观众动容。
仔细推敲,牛小波是一个很囧的人,从小由于神经损坏不会笑,从事殡葬行业后经受各种惊吓,终身大事未果……但在经历了各种生死交替的囧事之后,牛小波似乎扭转了囧势,随着舅舅的去世,他感悟到了很多,不仅看到了人性的本真,也对未来充满希冀。
如果前几年《入殓师》的问世让人们开始关注殡葬这一人们都不愿也未曾想过去接触的行业,正确认识死亡,那么《临终囧事》就将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正确看待死亡的态度延续下去。
就像牛小波舅舅反复告诉牛小波的那句话,“当送走一个亲人和朋友的时候,不要哭,因为如果逝者有灵的话,心里会太过牵挂,不知道该走还是该留。
”为了逝去的亲人,在世的人们都要坚强起来,心中有爱,快乐生活,才是爱你的人们愿意看到的事。
惊悚喜剧“混”到内地胡不鬼/文内地惊悚片没有鬼,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我们评论内地惊悚片,关于没有鬼这一项就不用讨论了,而因为在片中看不到鬼继而迁怒创作者“忽悠观众”,那就更是脱裤子放屁没事找事了,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创作者所能决定的事情,所以这板子压根打不到他们身上。
认清这个前提,再来评判创作者如何带着镣铐跳舞,跳得美不美、好不好、高不高明、哪些敷衍、何处踉跄,才是正道。
《临终囧事》故事设置将喜剧和惊悚两个元素放在一起,这在当年的香港电影是很常见的类型混搭手法(《僵尸先生》、《人吓人》),但对于内地电影而言,则是破天荒的尝试(国产老片《未完成的喜剧》中朱经理的追悼会有些这方面的惊悚喜剧元素,但只是作为讽刺的插曲)。
影片的编剧和监制文隽,颇为聪明地选择了殡仪馆这一让人不寒而栗的物理空间作为故事主要场景,奠定了影片惊悚的基调,再通过屌丝包贝尔作为殡仪馆新人遭遇的一系列乌龙事件,尽可能地加入各种笑料。
同时,殡仪馆是各色人等的人生终站,影片将其作为舞台,通过主人公的眼睛展开一段段感人肺腑或惹人深思的故事(井冈山饰演的混搭大款装死的戏份,显然,就温情这点来说,影片《临终囧事》是把《入殓师》作为榜样来学习的。
至于到底学到几分,学得怎么样,那见仁见智。
影片的前三分之一基本是惊悚当道,这自然符合影片的主体类型特征。
抗拒火化的老太太尸体突然睁眼死不瞑目、殡仪馆各种疑神疑鬼、包贝尔的恐怖梦中梦、卫生间的诡异响动——虽然明知不可能有真鬼,但是深夜密闭空间的一声一响,本身已经让人头皮发麻,更别提深夜只身独处电闪雷鸣还突然停电的殡仪馆了,估计一般人放进去都扛不住。
前半部分之所以比较吓人,并不在于影片在视觉上呈现出了多可怕的东西,而是比较真切地还原了殡仪馆的真实空间感和肃杀氛围(长长的甬道、空无一人的火化车间、冷色的殓房和化妆间)。
在具有强烈代入感的大银幕前,观众一旦将自己化身为胆小的主人公并从他的视角望出去,很容易变得一惊一乍,加之各种突如其来的意象和物事(尸体、异响、噩梦、遗像),还是颇具惊吓效果的。
从这个角度讲,影片编导其实在有意识超拔装神弄鬼和幻觉吓人的低级阶段,转而使用空间感、心理惊悚来营造恐怖效果,这无疑有所进步的。
我在想,如果此次《临终囧事》票房不错,有没有可能将其作为一个惊悚喜剧品牌,像《人在囧途》那样延续下去?
比如下一部可以拍《法医囧事》,第三部可以拍《太平间囧事》……影片另一大特点是通过殡仪馆这个小舞台,展示了几段过客的人生故事,如去世的孤寡老人、自杀的中学生、装死的大款等等,最后则是詹瑞文饰演的舅舅。
这个从《入殓师》过来的构思,本来可以更具感人的力量,但不知为什么,有些《故事会》般的、不太高级的味道。
特别是井冈山那场戏,几乎就是很常见的网络段子直接拿过来用。
相比《入殓师》中那个为死去妇人化妆的煽情戏码,不得不说《临终囧事》有点浪费了这个小舞台。
我估计可能是为了尽量互相区别,让这些个案能涵盖所谓的内地生活图景(大款、学生、老人),但文隽显然忽视了应从情感浓度和接地气角度来挑选这些个案,最后能让它们组成一个不断加强的情感序列,现在显然还有提升的空间。
(完)
是的,不可怕,你看了这部电影就能感受到。
影片最后牛小波沐浴在舅舅被风吹散的骨灰中的时候,那种释然也正是以一种留存。
就像日本的那部《入殓师》,《临终囧事》也把视角聚焦在了一个特殊行业群体,那就是殡仪师。
故事的主角牛小波出生在一个殡仪世家,戏剧化的是,一个阴差阳错的荒诞意外,让他变得不再会笑,这对他家族从事的行业来说无疑是个讽刺。
影片把这种带有讽刺性起因贯穿始终。
我不懂什么情节设置人物刻画什么蒙太奇手法,我就是个low B门外汉,看电影也是看个热闹看个乐呵,能让我觉得嗯这片子表达的东西有道理我就觉得还不赖。
这部片子,凭我个人感觉,我最多给4星,3星半差不多,别问我为什么,感觉。
但是看了很多人的短评,我一下子点了一个满星,不为别的,就想作对。
大家都热爱电影,都有自己不同的角度,当然褒贬不一,也可能会存在所谓的恨铁不成钢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之流。
但我这个low B门外汉觉得,一部电影,能触动你点什么,能让你看完以后会想一些东西,这就挺好,没必要整天批评批评批评,带脏话的骂片子怎么怎么烂怎么怎么让你不爽,有意思吗?
导演在成长、演员在成长,我们的电影也在成长,你可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恨铁不成钢,但是,请你不要为了凸显点什么发泄点什么就否定了许多东西,跟我一样,一样LOW。
你LOW,我可以比你更LOW。
对于可能会来临的反喷,我接着。
片子三星半,作对三星半,鉴于只能五星,因此五星,以上。
『临终囧事』一开始看,觉得这是一部很2很2的电影,可是,越往下看越是发现它越来越有深意,浓浓的人情味,让你感受到有一股暖流似的,而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难免会留下一些遗憾,其实拥有和失去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只看你懂不懂得珍惜……
『临终囧事』一开始看,觉得这是一部很2很2的电影,可是,越往下看越是发现它越来越有深意,浓浓的人情味,让你感受到有一股暖流似的,而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难免会留下一些遗憾,其实拥有和失去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只看你懂不懂得珍惜……
好编剧的好故事被奇怪的导演拍出了奇怪的感觉
有那么点点感人,谈不上恐怖片,和海报也不搭边
逗B电影
本来这部片子不说成为中国版的《入殓师》,但是豆瓣十分弄个六七分还是不难的,但是硬生生添进去的恐怖元素毁掉了这部片
为什么我觉得挺温暖的呢?总之我觉得还行。
演技着急。。。
比较粗糙,恐怖的也不吓人,搞笑的也没那么好笑,温情的也不是很煽情,而且题目起的好烂。但是包贝尔好可爱的说。支持一下国产,我觉得比一些大卡司的电影好看。
开始很像恐怖片,后来渐入主题,非常温情,但是这样一个题材肯定没有什么市场啊。外甥都像舅舅的对吧?
亲情是所有人最后的依靠。有点装神弄鬼,剧情稍显瞎扯,不过亲情部分,仍旧感人。
被雷劈
&#34;舅舅,乔布斯是谁啊?&#34; &#34;卖手机的!&#34;
其实挺用心的 有笑有泪有恐怖
中式临终关怀
又哭又笑的……
题材很好,但是对主体的诠释太差,拍的不伦不类。
其实保留本片的影像风格,好好打磨下剧本,走治愈路线,拍部20来集的剧会很不错!名字可以叫深夜殡仪馆,哈哈~男主选得也挺合适~
关于场景渲染的过多,喜剧情节基本没有,电影标题里的囧事也不知从何而来,临终倒是贯穿始终。本想探讨生与死,最后却变成殡仪馆的宣传片。
一星给消除歧视的
煽情的国产恐怖片
勉强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