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道】是一部讲述卧底在完成抓捕黑帮老大的任务,立功复职后同时遭到黑白两道的非议,最终走向绝路的悲惨故事。
谈不上十分精彩,却也绝不平淡。
影片一开始就给出了主人公小海的悲惨结局,为全片定下了灰暗的基调。
紧接着开始了故事的展开,卧底小海(张家辉饰)的老大达哥(吴镇宇饰)要跑路,让小海找船,由此可见小海已经成为了达哥的心腹,可见其卧底之成功。
之后达哥等人遭遇警方埋伏,就在达哥准备带小海冲出去时,却意外地被小海用枪指住了头。
之后吴镇宇与张家辉在车中的对话是本人认为在这部戏中戏份并不算多的吴影帝较为出彩的片段之一。
他很好的拿捏了达哥内心愤怒,却依然保持冷静与克制的形象,展现了一位黑帮大哥应有的气度。
然后就是小海的复职与对他的嘉奖,潦草得不能再潦草的嘉奖仪式映衬出小海在警局的地位,也影射了他日后的命运。
从此时影片开始时间交替叙事,小海在黑道与白道中来回出现,他的角色也在"人"与"鬼"中不断切换。
之后讲述的应该是小海在黑道上崭露头角的一战,他如此拼命的表现也照应了影片结尾处阿龙(黄秋生饰)对他的评价:做什么都太认真。
而之后在警局,小海与阿龙成为搭档,同时也第一次遭到猜忌与排挤,小海也在与阿龙的第一次共事中感受了阿龙霸道跋扈的办案方式,也勾起了自己做卧底时的回忆。
之后的时光交织在体现人情冷暖的同时也侧面展现了达哥的宽宏大量。
之后是小海在达哥面前第一次出头以及达哥对小海的考验,再后来是小海与他做卧底时的女友的戏,显然小海对她是动了真情的,即使复职也不离不弃,可惜那个女孩是个真正的交际花,他不想也不敢再与做警察的小海交往下去。
而之后b仔为保护小海而被砍伤充分展示了黑帮兄弟之间的情谊,达哥找人问话时的温和也与后来阿龙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之后影片中最为血腥的场面出现印证了黑道这碗饭真不是随便吃的。
达哥为了b仔的生计,特意帮他开了家甜品店,再一次展现了他对于手下的照顾。
而后时光再次回到白道,阿龙对小海的猜忌与嘲讽,以及对证人和b仔的狠辣手段终于使小海忍无可忍,他的内心也逐渐开始崩溃。
之后去舞厅找女友并与黑帮对峙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也因此受到调查。
之后发生的一切则彻底把小海逼上了绝路,b仔和之前跑路的达哥手下合谋设计陷害他,使他在警局遭到逮捕,已经有点绝望的小海突然反抗逃脱,并与警方展开汽车追逐战,此时小海给b仔打电话问清缘由,可是电话被b仔挂断,此时小海与b仔的兄弟情已经变成了仇恨,小海最终找到了b仔,两人大打出手,最终十分偶然的,b仔悬在半空中,而小海抓住了他的一条腿。
大批警察赶到,之后小海对着其上司的诉苦展现了本片的主题,而此前一直以狠辣、火爆形象示人的阿龙,这一次却变得十分冷静和超然,正是他的循循善诱使小海恢复了冷静而未作傻事,就在看似一切都要解决时,此前一直被视作龙套的残疾人突然出现,向小海开枪,小海缓缓倒下。
之后影片打出了“据知情人士透露,曾有过长期卧底经历的警员,基本都在复职后三年内离职”的字幕和小海随阿龙去找证人时与小孩的对话,影片结束。
个人认为影片想表达的主旨就是卧底实在是一个高危行业,他们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当黑白两道都不接受他们时,他们的结局只能是凄惨悲凉的。
张家辉在本片中的表现尚可,但个人认为相比【无间道】中的梁朝伟还有点差距。
而吴镇宇和黄秋生两大影帝也都中规中矩的完成了配戏的工作。
综合来看,还是值得一看的。
前两天在工作的时候,有个想法突然冒出来,可惜无法立即整理。
今天睡到中午这个时间起来,说吃午饭太早,早餐也才刚吃过不久,适合发些不痛不痒的研究。
于是准备把《大追捕》的观感重新好好说一遍。
其实在看过几百部电影后,自然而然就有了这样的感觉:“有的人在演自己,有的人在演别人;有的人能把自己和别人演得很像,仿佛那就是他自己;有的人无论演什么你都会觉得恶心。
”有的电影一看就觉得精彩,演员和观众都融入在剧情里,在剧终前没有人会自觉地意识这一切都只是戏。
有的电影就很难说,比如这一部《大追捕》,算是个可以给爱挑剔的人挑剔的片。
我想,可以借这部电影说说演技这件事。
是的,本文迫切想要说的就是演技这个东西。
那个冒出来的想法,就是“演技这个东西应该是从内到外的,而不是从外到内的一种过程。
”这么简单的道理怕是早有人说过,但是也就让我来谈谈体会,或许会引起别人共鸣也未尝可知。
可惜的是,我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
我就只是个感觉挺多但是说不出来的观众。
姑且先这么说:演技是“在舞台上或摄像机前,借由动作、姿势和声调来扮演某一角色的艺术。
”这是百度百科对演技一词的定义。
相当浮夸的定义啊,或者说太过于基本。
很多烂演技的演员想必都是上了这个定义的当了,才那么注重动作、姿势和声调,除此以外,我们想要的那种精神却不知去向。
那种能演活了人物的精神,恐怕就是专业。
张家辉在电影里有几出戏我觉得看着很别扭,而且印象深刻。
先是开场那段打戏;然后是出狱后对着王敏德的海报发疯;然后是在琴行偷看钢琴女;再来,再来我就没认真看了。
实在是让我没法认真。
就拿这三处说说事儿吧。
(1)打戏,恐怕是剧情上的烟幕弹,显得张家辉是个暴戾之人,其实是个梗,后面解释说是他沉默寡言长期被人欺负,终于有天厚积而厚发。
(2)对着海报发疯,同样也是个梗。
让人觉得,这是有什么样的仇恨?
一定有隐情。
(3)在琴行偷看,又是一个梗。
她是谁?
他想干什么?
三个情节都是好梗,但是太过于浮夸了。
这也不是个浮夸片,或无厘头片,夸张只会让人很怕。
张家辉的表演也不可能不用心,没投入专业精神。
电影周边消息可是称张家辉又是闭关又是练肌肉又是素食又是折磨自己的精神的。
我相信这一切,为什么最后看起来还是让我感到失望?
要说失望,那也必然有所期望。
给我希望的是豆瓣评分也不高的《黑白道》。
但是我却觉得是部被低估了的电影。
《黑白道》看了不下十遍,其中也有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样子。
(a)张家辉和长官秘密见面,摸出万宝路来点上。
长官问他是不是又打架,他笑着说没打过还不知道自己能打,一抽三。
(b)警局高层匆匆来见了一趟,颁了奖,合了影;而张家辉一脸茫然和麻木。
(c)张家辉送吴镇宇上船。
张家辉叫住老大却不知道该说什么,表情僵着,而吴镇宇跟他说“做男人最紧要就是不要婆婆奶奶师奶样,就这样”。
为什么觉得好,说不上来。
不是没话说,而是怕说出来会毁了电影。
生怕像中学语文书一样给文中加上一堆自以为是的注解,影响了作者本来的情趣。
突然觉得,《黑白道》之所以让张家辉活灵活现一个受尽委屈却无话可说的反骨卧底样,表情在中间起到很大的作用。
当古惑仔的时候,会得意、会大笑、会耍狠、会纠结、会紧张、会痞里痞气、会突然一脸正气地砍人救兄弟抓大佬。
当差人时,一般都在茫然中。
这是整个电影的意义为他的人物设定的表情。
看着他那时候那么痛快,这时候这么痛苦,我想每个人都会想说你怎么不好好的做你的古惑仔!
两种情景分辨得清晰,人物性格也定位得准确,前后逻辑也一脉相承,阴阳两面的生活矛盾也相当尖锐。
我想,张家辉也会演得比较轻松吧。
这种轻松,并不是说他的内心会好过。
想必,比起当一个身负了杀妻夺子的深仇大恨的文青变肌肉男,在正义和邪恶界限模糊的大环境下在错误中快乐却在正确中消亡的二五仔也有着自己这点挥不去的痛苦。
没有谁更容易演。
只是说,他不需要通过表现“动容”来表现他的“动容”。
说的就是《大追捕》里偷看钢琴女那一段。
天啊,剧本上难道是写着“这是你从障碍物后面看到了自己的女儿,不禁为之动容。
你想哭,也想笑。
你难过的是你的女儿上次见才是襁褓中的婴儿此时已是一个出落得如此标致的大姑娘;开心的是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牢狱之灾和老婆阴阳两隔,但还是能见到了魂牵梦绕的女儿并且她和她的妈妈是如此的相像。
在悲喜交加中,无论哪一边的情感都不能占了上峰,于是,你的脸开始扭曲,调整不出原本应该有的笑或者哭的样子。
”这就是前面说的那种感觉:由表及内的演技。
我要演这样第一个父亲啊,那我就要痛苦,要扭曲,要表现出来那种喜悦悲伤。
可是你越想演出这种情感的交织,你就越显得苍白,没有情感。
我想,张家辉本可以演得更好的。
或许也只是我个人神化了他,但是不妨这样设想。
他循着钢琴声走过来(不妨将之前狱中斗殴的原因演成是他在听到这段熟悉钢琴曲并为之入迷时那几个犯人来纠缠),看见钢琴,忽然又看见了坐着弹琴的人。
他瞬时间连倒吸一口冷气都忘了,就停在那里,不得呼吸,不得动弹,没有表情。
钢琴的声音也在他的耳边消失了,世界寂静无声。
几秒钟后,他的脸抽动一下,像是想要寻找一个适当的表情,但是却以失败告终,回归了僵硬。
霎时间,他像是突然得到了力量一般,下意识地退后了一步。
他想躲开这样突兀的相遇,他还没有准备好这样的遇见。
他的眼睛仍没有从刚才的魔咒中解脱出来,还是直勾勾地盯着那个女人的脸。
他用尽全身力气,把眼睛闭起来,终于恢复了呼吸。
当他察觉时,世界的杂音又出现在耳边,他的灵魂回到了身体里,于是他转过身,离开刚才的位置,离开这个让他失了魂的地方。
但是钢琴声并没有随着他的走远而变得小声,反而像是打开了他闹中的留声机,播放起第一次听见这首曲子的音调(他和他老婆就是这么认识的,或许吧)。
等他把眼睛睁开,发现其实他寸步未移。
他的内心想要逃避,但是身体却不自觉地渴望留在女儿的身边。
(要是真走了,下面就没法跟踪女儿并遇见王敏德了。
那改动就大了。
)不过,我这么写,恐怕只对我有用,因为如果我是他,我想我会有这样的行为。
因为这样的表现就会至少让我本人相信“并不是行为表现了我内心的悲喜,而是我的悲喜让我有了这样的不能被称之为行为的行为”。
至少比那种无法让我看穿内心的脸部肌肉抽动更能让我理解当时他有多“动容”。
反过来想,如果不给观众交代行为背后的种种原因,尤其是不能交代最重要的原因(1.在监狱里那样斗殴不是因为他变态,他只是长期受欺负后的爆发;2. 王敏德是杀妻夺子的仇人;3. 她是他女儿),那至少要交代部分,好让观众在观看这些场景的时候有东西可想吧(1. 可能是这几个人打扰了他听音乐的兴致;2. 可能他喝醉了看着海报灯箱不爽,又或是可能和一帮想欺负他的混混打架时突然自虐似的踢海报;3. 可能钢琴声让他想起了当年的爱人,于是他在追忆旧人),否则观众看到的都是些没有灵魂的场景(1. 杀杀杀;2. 踢踢踢;3.抽抽抽)。
专业精神很重要,但恐怕只对渴求成为专业人士的人来说才重要。
演员就这么一演,观众就这么一看,一部戏拍下来也就几个月,一场戏看下来也就个把小时,弹指一挥间,好与不好都无关紧要。
何必认真?
乐呵乐呵得了。
这么说也对,能把烂片演到所有人都能火眼金睛地指出一两处看不过眼的地方来并痛痛快快地骂上一顿,也算是本事。
卧底影片丛生的一个年代,邱礼涛也拍了这么一部。
阵容足够强大,吴镇宇和黄秋生的演技早就公认,张家辉也是绝对的实力派,黑白道,的确分明,就像黄秋生最后说的那样,事物都有两面性,换个角度,就会不一样。
邱礼涛喜欢反社会,而且跟黄秋生合作时总反社会,这部片子也是从头到尾充满了讽刺,到底谁是警察谁是流氓?
真的值得好好思考。
张家辉最后悲凉的结局,也让我想到了一句经典台词:“你爸上梁山,你妈逼的。
”
这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邱礼涛的电影,本来是冲着吴镇宇,可是看后才知道,吴镇宇的戏份并不多,但这部电影却成了我的意外收获。
我实在不明白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为什么只有可怜的6.5,我认为这是一部完全有能力达到8分以上的电影。
《黑白道》,顾名思义,讲述的是一个有关黑社会(黑道)和警察(白道)的故事,而影片剧作中一个重要的选择使得黑和白统一了起来,那就是主角小海的身份——一个游走在黑白之间的“卧底”。
影片采用一种乱序的形式,这种乱序不是昆汀电影的“段落式”结构,而是纯用蒙太奇以及光影的不同而达到切换时间的效果。
全片忽前忽后,忽黑忽白,使得整个片子看上去支离破碎,但却形成了一种一气呵成的氛围。
影片在说一个名叫小海的警察的故事:小海是一个警察,但在警校就被挑中去做卧底,后来进入黑社会,找了一个相爱的女友、处了一帮很好的兄弟、跟了一个很为兄弟着想的老大,建立起了一个“黑”的圈子,这个圈子里的每个人都拿他当自己兄弟,这时候他已经习惯了这个角色,他的生活井然有序,虽然不被人看得起,但是他活的很开心。
可由于职业需要,他抓了老大,自己警察的身份公开,维系了八年的朋友、爱人纷纷离他远去,老大也因为这件事自杀死在狱中,这使得这帮朋友更加痛恨他,自己也从“白”口中的“卧底”变成了“黑”口中的“内奸”,更让他痛苦的是,自己在“白”这个圈子中的新伙伴并不信任他,“近墨者黑”的思想使得他们长期处于社会阳光一面的人们对小海有一种天然的排斥。
这种排斥使得原本就无法走出“黑路回忆”的小海也无法去适应“白道新生活”,最后,精神极度崩溃的小海选择了极端······ 我不想说这个故事谁对谁错,因为这个故事里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而是“三生万物”。
我要做的只是把我所看到摆出来。
第一,小海是个卧底。
试想一下什么样的警察才能去做卧底?
我觉得要达到以下两个要求:能力强、没背景。
1、能力弱胜任不了这个职务。
2、有背景不会去做这个职务。
这样的人物前史设定确立出了小海的最初人物形象,他的上线也说过,怎么看小海也不像警察。
从小海的着装打扮和小海穿警服时候笨拙的样子,导演告诉我们,小海天生就不是干警察的料,用句演员的行话,因为他的起的就是“野范儿”。
但他的上线估计少了一件,做“卧底”跟做杀手一样,不能有感情,可感情这种看似抽象东西却如此真实,任凭何人都无法避免。
第二,英勇奖状是个笑话。
小海就穿过一次警服,与他走路的姿态,脸上的伤疤显得格格不入,就是在小海的奖状颁发现场。
三三两两的警察同事目光呆滞的等着仪式开始,这时候一个局长模样的人来与小海合了一张影便离开了,随即所有的同事都离开了。
这场戏中体现了“白”中的冷漠,这让小海感觉与“黑”中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拷问着他的内心。
就为了一张纸,浪费了八年的青春,丢掉了自己的朋友、爱人、大哥,丢掉了自己已经习惯了的生活。
这张英勇奖状旁边还有一张支票,是对小海这“卧底八年”的标价,这是一种滑稽的不能再滑稽的事。
没有人在乎小海拿不拿奖状,所有人只是在乎局长来的拿三分钟过场。
一个为了国家“卧底八年”的人不值得尊敬,而让所有“白”人都觉得脏,你说这是不是笑话?
第三,阿琴爱喝酒。
当小海说要跟阿琴结婚时,我知道从那一刻起,阿琴不再爱他了。
阿琴是一个喜欢新鲜感的女孩。
她之所以跟小海在一起是因为觉得小海会打架、有范儿、够朋友义气、玩儿的开。
阿琴自己也说过,她喜欢喝酒,其实所谓爱喝酒就是,爱“玩儿”的意思。
但小海这些小性格能降的住她,包括后来阿琴都知道小海是警察,她都将警察的帽子打翻,模仿小海“耍酷”的样子,到此为止,阿琴都是爱小海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因为她觉得小海对她来讲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事物,她需要去猜、去崇拜,她需要向其致敬,而当“小海”走下神坛,换到一个卑微的位置上,小海已经被她彻底征服了,她需要再去寻找新的新鲜感。
第四,童言无忌。
影片中有三场戏出现了孩子,分别是dark、龙sir去找人以及影片的结尾。
两个不同的孩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警察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究竟要不要做警察?
这个问题缠绕在小海的脑海中挥散不去,孩子用最无功利的眼光给了他答案,这其实也是警察的两面。
其实所谓的黑白道,便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黑白白,白白黑黑。
影片的最后,闪回了孩子的那段话,这可能是小海临死前最后一刻脑子中的映像。
这是一种无奈,这个孩子说警察是坏人,但要做警察。
孩子不知道是为什么,但用我们的眼光应该可以大致理解。
警察是坏人,就是警察对待坏人有时候手法过激,甚至殴打等,我要当警察,因为警察是一个有优越性的职业,是“白”的,警察跟古惑仔比起来是强者,你把我帽子弄掉,我就可以把你拖进警察局打一晚上。
童言无忌,却无意中说出了事实。
第五,死是出路。
在影片的最后,小海被卖黄碟的残疾人击中,倒在地上抽搐。
故事没有交代他有没有死,但我希望编剧仁慈一点要了他的命吧,活着对他来讲真的是一种痛苦,他仍要经历无数的折磨。
这个残疾人从头至尾在影片里若隐若现的出现,让人对其有印象却并不起眼,但就是这样一个边边角角的人物却成为了整个影片最后的惊鸿一瞥,导演的构想却是石破惊天。
他是受谁指示?
是吉米?
童少?
还是为了给dark报仇?
不得而知。
但这也是我说让编剧仁慈一点的原因。
吉米要杀他,童少要杀他,dark的小弟要给dark报仇,警局要调查他,老婆老婆没了,兄弟兄弟没了,小海从头至尾光棍一条,看来也没什么亲人,他这样活着如行尸走肉一般还有什么意义?
在这样的情况下,死不是终结,而是出路。
关于电影中有关黄秋生的一切,我都不想提,因为我实在觉得这是他表演比较败笔的影片之一。
我用一句诗古诗做这篇短评的题目,是为小海送上一个祝福,喝下孟婆汤,轮回转世,一切又重新开始,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但在今世,这句话只能供他聊以自慰了。
知己不常有,如果小海知道是这个结局,大概他当时会选择放dark一马吧!
《黑白道》的悲剧震撼性开场居然把我逗乐了,这不是照搬《情枭的黎明》Carlito's Way吗?
多年以前躺在纽约地铁站台上抽搐的阿尔帕西诺被翻版了,一个压低了声音的人问:“你还记得我吗?
我是布鲁克林的小白……”那时候我看的还是录像带,台湾人翻译的字幕吧,把班尼翻成了小白,把布朗克斯翻成了布鲁克林。
砰砰两声枪响,查理的梦想终结在冰冷的站台上,镜头直推眼睛,一段两个多小时长的故事这才开始……后来小白同志来公司上班的时候,跟大家说:“可以叫我小白……”我说:“小白?
布鲁克林的小白?
”真小白同志茫然以对,冷场,冷场~~非影迷,鉴定完毕!
黑白道,不是无间道,也不是黑社会,所以也远远不及后两者好看。
邱礼涛的水准很不稳,不稳也主要是往不好的那边去。
时空交错,回忆与现实并行,邱导绕着绕着就差点把自己也绕进去。
主要剧情是讲卧底花8年完成任务后回归警队,却也得不到同事的信任,小小心灵充满阴影的故事。
张家辉挑大梁,没有了杜琪峰的耳提面命,果然直接打回了原型,成了我讨厌的那个满脸是戏的电视剧串子。
要不是有吴镇宇和黄秋生,我真是看不下去。
所以说香港的导演就是看得多,小时候看过很多片段都很崇拜,后来咱们片源也富足了,一补课,一扫盲,原来马丁斯科西思或者布里杨德帕尔马或者科泼拉早就拍过,切~~不过这也是好事,说明咱们还是分得清好坏di,足以自慰啊……
很容易被人认为是《无间道》的跟风之作但是,比《无间道》要犀利,现实得多,也就悲惨得多,让人看了很是无奈,充满悲哀的感觉,并对是否应该坚持信念,怎样才叫坚持信念这个问题产生怀疑。
8年的卧底,为了一个任务。
还是先说表演吧。
三个人,最出色的还是吴镇宇演的黑帮老大dark哥。
虽然只是很少的戏份,但老大的那种气势居然表现得很人性,居然让人心生同情和向往。
有时候我想,在这个“黑”社会里,一些人甘愿为了一个人出生忘死,总是有些理由的,而情意很容易由感恩而生。
就像女孩子有时喜欢坏男人,是因为他对别人坏,更衬出对自己的好。
黄秋生的警官阿龙,设置是有些矛盾的,表现了他工作中的精干,也表现了他在行动中的冷酷,到最后,才用很生硬的方式表现了他的温情,冷静和超然。
黄sir的表演囿于角色的问题没有太多的发挥,狠得时候不够狠。
但是黄sir又高又瘦,很是挺拔,虽然头发明显少多了,我还是觉得他不会是个坏人。
最后说男主张家辉,虽然比不上吴镇宇,也算不错了,把角色的那种痛苦,迷茫表现了70%出来,让人略感同情。
关于剧情有一段很明显的对比:dark哥带小海去找人问话,进屋看到有个小男孩,就拿出袋零食,让小海把小孩儿带出去。
小孩问小海是干什么的,小海说,他是个警察。
小孩说那你是个好人喽。
dark和那个人出来都很平静。
小海跟阿龙一起,同样是盘问线人,这次是小海叫住阿龙,说等一下,把屋子里的孩子带出来。
小海同样说自己是警察,小男孩的反应却是,警察很坏。
阿龙问完了,出来用纸擦着手上的血,小男孩站在门口,怯生生地哭着喊爸爸,爸爸……看完这段,你真是不知道该向着哪边,价值观都模糊了,一边是温情,一边是冷酷,虽然他们分别代表的是邪恶和正义,可是,所谓的邪恶和正义是绝对的吗?
小海的女友倒是有个清醒的认识,虽然小海说要跟她结婚,但是她知道,那种生活她适应不了。
原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从良。
最后那段,阿龙对善恶选择一线间的小海说,做好自己的本份就好了,何必那么认真呢。
真是,小海就是太认真了,卧底的时候认真地做黑社会,恢复身份后又认真的想当个对所有人都无愧的警察,这就是他的悲剧。
以前我的想法是,选择了就要坚持,不管你选择的是哪一方。
你要做正义的那一方,就不要受到诱惑而堕落,你选择了黑暗的那一方,就别想着能金盆洗手退出江湖。
而一个卧底,他到底应该坚持什么呢?
卧底真不是人做的呀。
《无间道》里,陈永仁总是很痛苦,而刘健明却意气风发,所以《无间道》在内地上映了,风行了;《黑白道》注定没有这样的命运。
看过电影后总体感觉不错,虽然卧底的体裁已经很熟套,不过导演的角度很新颖,张家辉的演技也日趋成熟,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看到张家辉笨拙地将警服下摆掖进裤子才意识到这部片我之前看过。
当年印象不深,时光轮转,今天看别有一番滋味。
颇多值得称道的细节:张家辉恢复身份后穿回警服,镜头跟着他手里的警帽举起落下,重如命运,接着摇到镜子他凝视戴着警徽的自己。
造型助力造戏:警服的不合身,不精神的半长发型,眼泪般的疤痕。
歌厅里黄秋生和吴镇宇对峙,麦克风放下一声是麦的回响又是情绪激化的音效。
黑社会老大和警察逼人爆料,都面对爆料人的孩子。
最后张家辉对打曾国祥,一个戴着手铐,一个废了胳膊,“势均力敌”的残缺。
交叉剪辑应该是剧本阶段就设计好的,身份变化前后对照的细节。
颁发英勇状的官僚匆匆忙忙赶过场,暗示个人对于组织卑微的工具属性。
陈捷文一贯高大斯文负心男,张家辉在制服笔挺的他旁边显得手足无措。
陈捷文在《蝎子》里演女卧底上司,是职场与情感的双重控制与剥削,本片中他在劝张家辉斩断和黑社会的人际关系(过去不懂,现在发觉即使是离开一个城市都代表断绝一种社会关系,是不小的代价),多参加警署康乐活动,“ 宜家师姐都好劲嘅”——台面下女性是系统的奖品(类似《祖国》里给旗手找个媳妇的“玩笑”),女性之于男性类似个人之于体制。
上司叮嘱换了一条道,就要钻营这条道的仕途经济,螺丝钉的觉悟。
内部调查科穿短裙的女帮办是香港电影中喜闻乐见的体制傀儡形象——做足手续(照本宣科)冷冰冰的官僚机器。
一个是暴力机器,一个是暴力团体,法制与道义是背后的约束力量,但执行者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于对威权的顺从。
卧底在这里是掉落在两道墙缝隙之间的个体,被安排最前(内)端面对冲突的“底层公务员”。
我曾看过一个电视台节目以三维动画模拟讲述前卧底警员在职场中被排挤的情况,个体很难明白系统对自己的考验、挽救、观察和放弃的分界线到底在哪里。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涌现过大量卧底片,反映的是一方水土边缘人身份的焦虑。
两千年后的警方形象越来越正面,《无间道》里警队的败类是外面的坏分子打入,不是组织不好,只是组织断了线,因此整个片子带有浪漫奇幻的英雄色彩。
《知法犯法》是个人贪欲利用体制裂缝走向毁灭,《刑杀之法》只是在片尾字幕点到卧底复职警员处境,未以复职后的人生走向为情节主线。
这部片的情节是借《无间道》的卧底热,抒发的还是邱礼涛关切的被碾压个体的诉求。
十几年后他拍肉麻的《拆弹专家》一下成为炙手可热的主流导演,不知道是怎样的心情。
“做事的目的之外,手段和程度都会影响这件事的属性”,正邪其实是一道光谱,真正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是旗帜下不同团体的利益冲突。
个体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身份——性别、种族、国籍、甚至宗教。
某些情景下,个体的某个身份属性会被放大来加以利用。
(国)人不像人,鬼(佬)不像鬼,“在你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你就是多元开放包容,调转来看也可能是被意识形态渗透的废土。
不是自己选的身份,都不可当真。
最后老差骨黄秋生劝张家辉的话是犬儒的代表:“喺人喺鬼,心里谂咩,边个知嗻”(放弃追求外界的理解)“你做好你嘅本分,冇人砌得你死”(自求安乐)。
“换个角度”来看,其实是“换套话术”来说,所以争取叙述的权力也是必要的。
邱礼涛的电影结局不乏字卡和闪回,小孩子说别人说差人衰,我将来要做差人好不好——和权力站在一起是十分诱人的。
自己觉着导演是想表达对从事卧底职业的人物的关注和生活状态刻画,给了悲剧结局,但却没能打动观众。
之前及现在香港很多这样题材的片子,多少有些泛滥。
导演似乎没能拍出新意,倒是把黑道里如和菜头所说的大哥的关怀,兄弟的情义,女友的爱恋,展现的很自然很到位毫不做作。
但是警局这边,没看懂黄sir在里面的人物塑造。
郁闷…… 影片完后,没能留下什么印象,感觉一路下来很泛泛。
没有起伏没有出彩。
这一份旧饭,可吃可不吃。
给三星算是多了情节老套人设牵强说有社会性也不够power情节有bug商业片不像商业片文艺片更不算我猜张家辉和黄秋生演的时候都心里琢磨“我为什么要这样”总的来说开头十分钟就心里难受的紧一直持续到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想想也算了结局开篇时已经摆出来了嘛——“主角解脱”摄影ok色彩无特色其他因素都及格水平有detail情节但也做的不到位海报还能再敷衍一点吗。。。
白瞎了三个大牌别跟我说这也是当年给张家辉转型用的好吧是我对邱礼涛期待高了一些= =
当什么不好当卧底 真XX的不值得
既然他能隐瞒自己杀戮烂仔的行为,为啥不能拒绝出卖老大的任务,无原则,没立场,纯属自作自受!
读书时看的
挺好看
说啥的来的?
结局把我恶心到了
卧底卧底。吴镇宇太适合演这种黑帮好老大了。最后居然还是个社会片,虽然戏剧冲突有些刻意,但总体不错。
不错的题材,可惜了。
电影总把卧底弄的这么悲催,警察界看了不是很窝火吗? 以后谁还会去当卧底啊!
在忽略卧底复职之后工作岗位安置的最大BUG的前提下..这是个好剧本..配角都不错..可惜当年的张家辉还撑不起局面..邱礼涛的导演功力也不太够...
三星半 嗯
卧底片横行的年代,大家都赶了一次潮流~
蓝光重刷。勉强及格。算是跟风《无间道》的作品,但广义上这种卧底警员陷入认同焦虑的故事在港片里是个老题材了,比如周星驰的《风雨同路》等等。除了题材,邱礼涛在手法上也能借鉴别人,开场抓捕戏里黄秋生用枪连怼吴镇宇头三次的设计简直是杜琪峰手笔了,而几处张家辉身上颜色与背景格格不入的打光也是同样。但本片的新意在于,它充斥着回归的卧底警员张家辉的心理戏(前半段更多),虽然第一镜就交代死亡的结局,但张家辉昔日人际关系的崩塌与警队的不信任甚至歧视,慢慢把角色逼向绝境,在爆发后换来黄秋生等人的理解(他为啥不早点交心)似乎迎来转机,又急转直下促成悲剧性,整个过程贯穿着张家辉现在与过去、警与匪经历的平行剪辑,尽管不是什么高难处理,但也做的扎实(以致稍显过火、啰嗦)。片尾爆料一下香港卧底警员的生存状况,邱的现实注脚
选择用黑暗的生活方式作一个正义的人,失去是生活,不是正义。
三星半。最后一段有点败笔,无论是细B还是龙sir,都和前面的人物重叠不到一起。剧情稍弱,黄秋生的角色太模糊。龙sir劝海的时候说,是人是鬼,只有你自己知道。对海的上司说,如果是我,八年卧底,也不知道自己是人是鬼了。
邱礼涛的片子色调上再明快点就beatiful了
这导演就是个热度狗
采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叙述同一个人之前和之后的故事,然后结局还是死。不知道是哪里的感觉不对,但是最后的那段观念镜头表现还是值得玩味的。
张家辉努力延续吴天王的辉煌吧!
做卧底都没有好结果。大家都是出来打分工,谁知道你心里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