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个人挑柴火披斗笠歇在银幕右角,几个官兵一言不发走进银幕左边。
架势已经摆开,气息片刻凝结,镜头却突然摇到水面的残荷,定格。
再摇回来,官兵已倒了一地,两人挑起柴担,走开。
把《倭寇的踪迹》开场的镜头翻译成文字,便是活脱脱的古龙小说句式。
就像经典的那句:从来没有人知道,他的飞刀从哪里发出,因为见过的人,都已经死了。
如果你此前读过徐浩峰的小说,电影看到这里时已经要会心偷笑——因为这个新晋电影导演、出版过若干武林实录和武侠小说的作家,最开始练习写作的方式,就是改写、续写古龙小说。
没想到改拍电影了,气质依然。
再往下看,笑的人更多了,笑出声来。
“这电影没有武术指导吧!
”前座后座有人笑岔了气。
因为最重头的几场比试、过招,要么是一个隐在暗处全无武功的小女子“低手打高手”,不露面、一招鲜地横扫一片,连“天下第一高手”都被一棍击倒;要么就是两个人不近身地周旋,跳跃、躲闪、绕圈,惊险只写在围观者脸上,一旦出手,输赢立现。
没有飞来飞去,没有口喷鲜血,更别说特效炫技。
完全颠覆被港式武侠喂养大的人们的视觉期待。
要等到出字幕,刚刚的吐槽者才会发现,导演、编剧、武术指导后面都写着同一个名字:徐浩峰。
他是一个胖子,白,戴眼镜,一双笑眼,绝不像练武之人。
但少年时却真的习过内家拳,更重要的,他曾在一代形意拳大师李仲轩逝世前的最后两年,伴其左右,整理出轰动一时的口述历史《逝去的武林》,浸淫过真实的武林风范。
在徐浩峰眼里,真正的高手过招就是这样,不花哨,也不漂亮,力从足底发,所以永远脚踏实地。
飞?
不可能。
不管喜不喜欢,你得承认,你从未看过这样一部武侠电影。
尽管有时笨拙,但连笨拙也成了它的一种特色,让人有愣住一秒的新鲜感——这样的新鲜感,与《阿凡达》式的视觉刺激全然不同,不是源自技术,而是知性。
所有的音画细节,都被一套绵密的价值观念笼罩,而编织这些观念的知识系统,对你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很中国,却是我们从未经验过的中国。
就像祖先的遗传编码,隐在基因里,等待被唤醒。
寒冬露水,残荷微颤。
一开头,电影的基调已然奠定。
徐浩峰说,这就是中国人的审美,“当你感受到自身虚弱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生命,这是中国文人的气息。
”整部电影,就像一场生命力的博弈,一老一少,阴阳太极。
双线叙事的两个主角,一个是已经隐入民间的戚家军旧部梁痕录,年轻气盛,不愿看到戚家军的兵器——改良倭刀随着戚继光的去世而失传,甚至被名门正派污为邪道,于是挑战坐镇武林的四大门,希望完胜后开宗立派,为戚家倭刀正名;另一个则是刚刚退隐的四大门盟主、武林第一高手裘冬月,他白发银髯,因叹自己年老,宽恕了与护卫私通的妻子,避世上山,又奈不住山上的寂寞,想借着城里闹倭寇的传言下山“平倭”,趁机把与妻子的旧事了断。
梁痕录承担的是事件的外部线索,由他到霜叶城挑战四大门,引出一整套黑色幽默的故事,西域歌姬、海道防将领、四大门武学世家的老朽精英纷纷出场,有意无意地把他当做倭寇围攻;而真正精神性的线索、武林中人的质感,由裘冬月完成,徐浩峰把他想说的话,其实都放在了裘冬月身上,“写所有人,都是为了写他”。
裘冬月身上承担了一个“时间”与“高尚”的命题。
这是太平盛世,文人式的困惑与焦虑: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一个人的高尚能坚持多久?
一个看似高尚的选择,是出于一时冲动,还是生命力衰竭的无奈?
真正的高尚是否存在?
徐浩峰让裘冬月下山来,把自己曾做过的选择再重复一遍,在重复中完成确认。
诱惑都摆在眼前,他心底的欲望、恨意、挣扎、救赎都被摊开来一一检视。
相比武打的外壳,裘冬月内心涌动的暗潮,才是《倭寇的踪迹》里真正的惊心动魄。
最后,他还是宽恕了。
与梁痕录的比武一完,他转身上山。
2.从1980年代的精神至上到1990年代的唯利是图、再到新千年的不择手段,世风的变异只在一夜之间。
生于1973年的徐浩峰说,关于“高尚”的命题,是他这个年纪的人所面临的最迫切的困惑;而礼崩乐坏,却是春秋以来,中国文人传统的恐惧,持续两千年未变,儒家文化便是从这种恐惧中产生。
他所要拍的武侠电影,都将建立在对礼崩乐坏的恐惧与救赎上。
建立起自己的恐惧与救赎,在他看来,是武侠电影要真正成为一种类型的前提——换句话说,此前所有的武侠片,几乎都不具备被称作武侠类型片的资格。
类型片是什么?
徐浩峰的解读别具一格。
“类型片首先要确立一种特立的价值观,而不是类型元素,不能说有路有车,就是公路片,有马有戈壁,就是西部片。
”不同的类型片有不同的恐惧对象,徐浩峰在博客里写:爱情片恐惧的是阶级差异,贫富或政治立场伤害爱情;恐怖片是对异教的恐惧,变态杀人狂是精神病伪装下的思想家;侦探片恐惧的不是坏人,而是社会已普遍败坏的真相,福尔摩斯只能对付个体罪犯,一跟黑社会老大对垒,立刻死掉;西部片的恐惧是孤立无助,大自然的压力、社会的无序都在西部小镇集中反应……人生的几大焦虑大体如此,类型电影就是要稀释这些焦虑,救赎这些恐惧。
切中观众的心理软肋,这才是它们风行全球的原因。
“懂了类型片,也就懂了大体人生。
”焦虑如何稀释?
恐惧如何救赎?
徐浩峰说,要靠立起价值观——就像西部片立起了独往独来的价值观,无助感变成卓尔不群的骄傲,孤独反而成魅力。
而此前被中国人当做“华语电影唯一拿得出手的类型片”、不断往海外输出的武侠电影,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却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像精神壮阳的鸦片,像自欺欺人的把戏。
武侠电影塑造的银幕英雄,好比霍元甲、陈真、黄飞鸿、叶问,永远靠打洋人、揍日本人奠定自己的“民族英雄”地位,然而历史上,中国武林从未有在真正的擂台赛上击倒洋人的记录。
“拍这种电影根据的不是故事原则,而是报复快感。
”徐浩峰把那些武侠片的所谓“价值观”比作春晚喊口号,“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和“给您拜年了”性质一样,整部电影不过是一台凑场面、凑名角的联欢晚会。
可悲的是,这样贩卖民族主义的廉价刺激依然卖座。
我们的历史,在银幕上只剩下一堆热闹,观众的口味,败坏至极。
3.武侠电影本该是最容易对接传统与历史的。
如若对我们的来处足够自信、钻研够深入,武侠该是中国最独一无二的电影类型。
“电影毕竟是写人的,电影好不好不是在于技术,往往还是在于里面的人文,包括好莱坞,它的技术做到一定程度,还是会倾向人文。
”我们的人文脉络,很鲜明的一条线索,便是礼乐传统。
徐浩峰是悲观主义者。
他相信礼乐的失落,是个无可挽回、持续不断的过程。
世风日下,放在历史长河中看,或许就是几千年来存在者的恒久体验。
“白银时代”,是知识分子坚守的梦境,所谓英雄,不过是“不改初衷”,在平庸年代里不随波逐流。
“人总是要向前走的,但人有时需要往回走。
武侠片便是满足‘往回走’的需要。
前途空洞无聊,起码过去还有些依凭。
”只要退而求其次,便能守住存在的意义,不至有文化与价值断裂的混乱空虚。
他安身立命的价值体系,在这个时代、尤其在电影圈中何其独特。
别误会,他是千真万确的科班出身——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如今还在北影导演系当老师,他讲的视听语言课极受欢迎,总是人满为患,课堂笔记被学生整理出来,在网路上流传甚广。
有人把课堂上的徐浩峰形容为一尊“佛”,永远是我自岿然不动的姿势,关上灯,投影仪放着电影,他一帧一帧拉片子讲解,烟头明灭标识他坐的位置。
但他是绕了一大圈才回到的电影。
与贾樟柯、徐静蕾同届,徐皓峰直到现在才拍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情长片。
当年一毕业,他便逃离了职业导演江湖,师从一位道教宗师埋首故纸堆八年——因为不愿意自己被江湖改变。
“当时如果发展下去,找机会拍电影,说不定也能拍上,但我可能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我觉得我在这个世上没有独特性,既没有独特的知识,也没有独特的感慨,不如先去补充一下苍白的自己。
”八年隐士般的生活,“不做人做事,只做学问”,有时一年只有几百块钱收入。
有人看了他在道家专业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曾力劝他出家。
2004年回到北京电影学院任教时,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知识和感慨”,他说:“这样就可以立世了。
”不改初衷所付出的代价,竟真的得到回报。
他在朋友的电影里客串出演过行脚僧。
他的模样、神态也确实如此。
与徐浩峰面对面,你脑子里很容易闪过“涤除玄鉴”、“抱虚守静”这样的词语。
他语调低沉厚实,传到耳里有嗡嗡的共鸣。
眼神里偶尔飘过的一丝狡黠,或许拜古龙和王小波所赐。
《倭寇的踪迹》入围了威尼斯等十数个国际电影节,虽未有斩获,却激起讨论声一片。
有人说,徐浩峰是拿梁痕录自况,要在四大门林立的电影江湖,开新宗立新派。
徐浩峰笑。
他没有野心,只求自然而然。
国内的票房,《倭寇的踪迹》几乎注定黯淡。
但还好,徐浩峰的第二部电影《箭客柳白猿》已经进入后期制作阶段——投资来得非常顺利。
他将把这样的武侠一部一部拍下去。
“柳白猿”里你将见识到真实的民国武林世界中,高手如何以一当四十——不是靠吊钢丝,不是靠特效,不是靠剪辑,不是靠动漫化,是真实还原武术技击的诀窍。
参考资料:导演手记《无道之器》
要还原武术还是要武侠影片?
——观《倭寇的踪迹》侯磊《倭寇的踪迹》——一部由作家徐皓峰导演的古装武侠片上映了。
这部影片的定位包括了历史、武术、电影三个因素,很不幸我也是历史、武术、电影这三项的爱好者,电影就更该看了。
而就在影院中耳边传来的夹杂着轻微嘘声的笑声,我试图猜一猜这部电影不大被接受的缘由了。
没见过徐皓峰,但在很久以前就读过他记录的一本《逝去的武林》,是一位形意拳老拳师的口述史,同时也读过点武术史料。
所以我觉得,读一些徐皓峰的书,了解一些他对于武侠的理解更能看懂这部影片。
假设徐皓峰不懂电影和文学,我也能说,他是懂得武术的。
懂电影和文学的人很多,懂武术的确实不多了,才显得更加珍贵。
也是这部影片的价值之一。
首先说明一个问题,即中国传统武术能不能打?
到底是怎样打?
这个问题网上对骂已久。
我认为:武术不但能打,而且非常能打,可要命的就是基本上失传了。
因为武术的练法、演法、打法都不一样。
即所学套路、对外表演、和实际动手完全是三回事。
会一会二,不一定会三会四。
所以练了那么多年能劈叉和折跟头的武术,伸手就被人打趴下,那是很正常的。
而武术的真正打法,和现代搏击基本几乎一模一样!
比如古代的太极拳,完全是一种快速、凶狠、阴险的拳法。
说白了就是对方正着打我,我侧着打他,下手的地方都是腿窝、肋扇等怕打之处。
伸手就能把你打趴下,(上脚?
那就直接空中飞人。
)所以说太极拳拳师之间比武,也是打拳踢腿,根本没有什么“一个西瓜分成两半,一半给你一半给他”的那种云手。
而如此实用的拳法,最终逃不过变成“简易二十四式”,成为公园里老头老太健身操的命运。
还能够提供证据的,不是古往今来的文字作品,而是要金庸写武侠小说的缘起——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吴氏太极拳代表人物吴公仪和白鹤门掌门陈克夫在澳门立擂台比武的掌故。
那场比武留有录像,他们所采用的对打方式,完全不是什么“高手之间的过招”,你一个白鹤亮翅,我一个野马分鬃,而完全是现代搏击的拳脚相加。
——其实古人比武也是这样,这时候什么门派、套路都没用,即便是旁观者也不会去欣赏他们的招式:一两个回合即见分晓。
这么快结束打斗有两个原因,一来行家伸手就知道高下,没必要再打了;再有就是一伸手就有人顿时丧命,不会打上很久。
说了这么多古人是如何动手的,再看《倭寇的踪迹》多少有些眉目了。
普通的武侠电影拍的是武术的表演,而徐皓峰拍的是武术的对打,其中武打的片段多是如此。
招数一晃即过,人们还没看清就有人倒下,还没有大肆流血的场面,使人觉得导演根本不会拍武侠。
其实徐导不是拍武侠片,而是借着电影去除对中国古代武术的妖魔化,企图还原一下古人的真实武功。
这个想法确实很好,只不过他忽略了一点:真实的武术在大众眼中是“不好看”的,观众们要的是好看的电影,而不是技击。
好看的是表演,不是打人。
即便李小龙也是如此。
有些身份人是不能兼有的,比如职业武士和职业演员只能占其一样。
同理,要看真的武打,还是要好看的武打,这也只能占一样。
即徐皓峰占了要拍真的武打,而部分观众不买账的原因。
由此说来,武术实战失传的原因,不是来自外国人的手枪,而是中国人要看表演,不失传才怪!
不过作为武术爱好者,还是建议看看这部影片吧,毕竟想看那种人在天上飞着发波的武侠片,看谁的都行。
而这种影片,除了去世的张彻,也就徐皓峰可以看看了。
那年,我蹭过一次他的课。
打铃之后,全体学生入定,徐老湿也小碎步走上讲台,整整衣袖,提提裤带,矜持而又透着放荡。
他的小嘴抿着,不知是中午吃酱油炒饭导致唾液过多,还是昨晚充分的备课让他觉得这节课的结构已经了然于胸。
话不多。
直入主题——“好,开始上课!
”——天呐!
多么的儒雅!
欧!
他小心摸索着自己的公文袋,从中掏出一张DVD,直插DVD机,动作稳健,又不失妩媚。
我听到了周围那些同学吞口水的声音。
就是他!
武林中的最后一个大师——徐浩峰!
他深谙象征技法和形意绝学,一些最微小的动作也让他表演出了全国武术大赛第一名的水准!
后排座位的小子按徐老湿的意思把教室里的灯熄灭,小银幕上的光像是一支蓝色的蜡烛发出来的,整个授课空间的气氛不亚于东方不败在茅厕手淫的神秘!
放映的这个短片是这样的:一个来自外太空的外星小矮人费力登上月球,它成功了。
它在月球安了家,有小屋子,小凳子,还有小桌子。
它每天都有散步的习惯,每次散步它都会注视地球好一会,然后才会回家。
这天,它又出门散步了,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地球太空人一脚踩下来!
将这个小外星矮子嵌在脚印之中。
外星小矮子,它被地球大个子踩死了!!!
教室启灯,大家先是沉默了一会,随后将各自掉落的下巴找到安上了。
徐老湿也抬起头,扶一下眼镜。
张嘴说:“同学们,这个电影很简单,你们能看懂这个短片,就能理解《红楼梦》了。
”!
多么让人振奋的评论!
我深知!
今夜我属于徐老湿!
我的电影思维被他一语开化!
正是——老牛耕地地不摧,大侠点石石成金。
啊!
之前此片在百老汇上映之时,的确对其没有什么特别的向往。
甚至之至本片在BC下线,也未观其真容。
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对武侠题材不太感冒,认为其搞不出啥新套路,难以超越胡金铨、徐克等君;预告片真的剪得很烂啊,有三流电视剧的效果;作为一个标题党对片名没兴趣。
直到某日莫明的读了一篇关于徐浩峰其人的文章才让我对本片起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我也相信了缘分这回事,从丝毫不关注到及其期待,只在那短短几百字之间。
那篇文章写徐浩峰,用了一种及其神乎其神的手法:很严肃但又很扯淡地说着这位电影学院的老师对武侠有着偏门的研究,甚至徐老师本人为了钻研武侠过着深居简出、归隐的生活。
更有一说,这位瘦弱的电影人自行练习气功轻功,据说已经有着蜻蜓点水之势。
另外那篇文章还对《倭寇》这部电影有着神奇的解读:其大意是说本片是以一种科学的手段来解释很多看起来很科幻的武功技巧。
后来有幸在北影导演周的时候观看了此片,还亲眼见到了被描绘的神乎其神的徐浩峰老师本人。
错过了也许就错过了,但是看完这部电影我有种久违的激动。
甚至现在回顾这一年看的华语电影,这一部看起来略显怪异的作品稳稳列入了我个人今年的华语片五强(另外四部大概是《边境风云》《万箭穿心》《杀生》《宝米恰恰》)。
大概是个人偏好这种有一丝装逼但又装的不让人厌烦的电影,于是我的确从《倭寇》中嗅到了一不一样的气息与野心。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大概就是明朝官府追击倭军,却不想一直以来追击的倭寇却是戚继光训练出的使用倭刀的余部。
但和传统武侠片中传达侠义精神,杀敌报仇破案立功不同,这部片子似乎一直纠结与探讨的问题是刀法与打法。
大多数武侠迷热衷的是怎样的打斗画面精彩流畅,而徐导演就像一个武侠geek一样,关注的是怎样解释武侠中的打斗才科学。
“如影如响”算是比较成功的唬住了我们这些对功夫比较白痴的现代人,但又忍不住喃喃道着:一个外族的弱女子当真就能用一根木棍抗敌几日不倒,这到底是科学还是扯淡,可能我们纠结那么几日便也无暇顾及了。
但是这样的电影角度的确让观众耳目一新,原来武侠片可以这么拍。
另外从鸳鸯阵抵消倭刀、纸盔甲比铁盔甲的优越性等点看来,导演的确在这些细枝末节上下了不少功夫。
有趣的是,那一日的观影后QA,真的有人传纸条上去问“徐老师,有传闻说您会轻功这是真的吗?
”徐浩峰听后也不觉一笑回答说“为了保持导演的神秘感,你们就当我会轻功好了。
”这的确是部怪片子,我兴高采烈的给人推荐着,写短评激动地打了四颗星,认为这才是新武侠的代表简直秒杀陈可辛的科学武侠,但也有同去的朋友毫不留情的给了两颗星,写这是矫揉造作装逼可笑的电视剧成本制作。
看来创新就会引来争议,有人喜欢便推崇至极,不喜欢便怒嗔曰“莫装逼,装逼遭雷劈”。
但这样的实验总是好的,让我们看到了类型片的更多种可能。
因此我也由衷的期待起了徐浩峰老师的新片。
p.s一直想给这部电影写点什么,但就是懒。。。
直到看到百老汇电影中心福利活动才受到了鞭笞,哈哈。
希望能第一时间看到徐老师的新电影。
【芒果TV】由于之前对此片已有耳闻,因此最初是抱着看闷片的心态来猎奇一下的,没想到观影体验却非常丝滑顺畅,不但不觉枯燥,反而是看得津津有味、沉浸其中。
首先,整个情节走向至少不会让我看了这段就能猜到下段。
其次,影片质感与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明后期江南水乡的氛围也极为吻合。
在我看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吴冠中画作的借鉴。
比如:电影开头处的残荷。
再如:多次出现的占据全部画面的黑瓦白墙,构图横平竖直、极为工整简洁,几乎就是将吴冠中的名作《双燕》直接搬上了银幕。
另外,几个异族舞女的设定也是神来之笔。
很多幽默桥段都与她们有关,也通过她们之口暗暗嘲讽了一把古板虚伪的汉族道学传统。
尤为深得我心的是电影所传递的价值观、人生观。
执着于将戚家刀流传于世的男主,历经千难万险开宗立派后却带着自己心爱的异族舞女浪迹苏杭。
对年轻妻子及其情人怀恨在心的大哥,欲对二人暗下杀手却在最后一刻放下怨念救了二人,比武赢了男主后放弃世俗名利去找寻让自己念念不忘的蓬头村妇。
年轻护卫当着曾经的男主人面询问“小姐”去向时面不改色心不跳,毫不掩饰自己对爱人浓烈的感情,视礼教为无物。
桀骜不逊的年轻妻子最终可以和自己的心上人安安心心地长相厮守。
唯有那个起初貌似城府深沉、手段毒辣、野心勃勃地觊觎着大哥位置的二哥,临到终了却啥也没有得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武林老大的名号也只不过是大哥吐出的牙慧而已。
功名利禄、青史留名可以追求,但心灵的最终归宿还是与所爱之人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如今这个时不时散发出酸腐味的内娱古装影视剧市场,这部14年前的电影宛如一股清流。
早年倭寇横行,幸得戚继光和俞大猷两位将军平定。
戚继光从倭刀的持法中悟出棍刀法,增加了刀长,改进了刀法,以彼之道还治彼身;俞大猷发明了鸳鸯阵(五个人配合,三人持盾两人持矛)来克制倭刀。
现时任何人试图开宗立派须经四大门同意方可。
两名手持倭刀的神秘之人按照规矩挑战四大门,原来他们是戚家军的贴身卫士梁痕录(宋洋饰)和左偏使,他们想把戚家刀法流传下去。
但四大门长老以他们的刀是倭刀邪道为由拒绝了他们,还将他们当作倭寇予以围捕。
霜叶城第一高手裘冬月(于承惠饰)娶了富家大小姐做续弦,结果陪嫁过来的除了一个丫鬟,还有一个护卫,原来小姐和护卫早就相好多年。
裘冬月感觉自己老了,所以选择忍让,上山归隐。
听闻消息裘冬月也下山来擒倭寇了。
梁痕录教会了波西米亚舞娘赛兰(徐福晶饰)“如响”:如响不看招式,按照敌人兵器上碰上棍头的声音出击,一击必杀如响。
结果舞娘一整夜让四大门的人接连受伤,连裘冬月也败在她手下。
梁痕录教会了裘夫人(赵圆圆饰)“如影”:如影其实是个阵法,不看你的动作,只看你的影子出击,所以永远比你快半拍,专门用来低手打高手。
于是裘夫人也连挫四大门多位高手。
最终四大门同意梁痕录开宗立派,梁痕录带着赛兰去了苏杭。
“在无疑巷打过四个门口,便可以在武行开宗立派,这是两百年的规矩,希望你给我一个公道。
”“这个刀型是邪道,你不配要公道。
”“戚家军不在了,这种刀入不了军营编制,想把它流传民间,给戚家军留个影子。
”“你还记得我,是因为我漂亮吧。
”“我是第一高手,只想做些善事。
”“义士,我们已经绕城游了两圈了,你是不是想以累死的方式来淹死我们啊?
”“不,我在检测,你们是海道防官兵,通过你们的水性,可知这座城的水上防御能力。
”“晚上守备森严,白天反而松懈。
”“穿着纸浆铠甲,都快五十岁的人了,连铁的都混不上。
”“你懂不懂,纸甲比铁甲高级,特制的纸浆凝结之后,不怕水泡,拉力十担的箭也射不透,还比铁甲轻。
”“你是内行,可我就是喜欢铁。
”“没见过女人耍赖啊。
”“我们不是坏人,只怪起了邪念,要怪,就怪文化吧,汉族女孩不跳舞,我们哪见过这个啊。
”“这种做法太不男人了,你们就不能男人点,杀死几个?!
”很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武侠片,里面没有行侠仗义,没有恩怨情仇,没有华丽的动作特效,而是一招必杀。
“如影”,“如响”两招设计得不错,几个异族舞娘是亮点。
故事讲的是武术门派的开宗立派,感觉却是对传统守旧的文化的反讽,在众多条条框框的无形压力下,要开宗立派谈何容易。
电影里面的人物没有大善大恶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欲,海道防长官想拥有一身铁制盔甲(最后三个异族舞娘送了他一副西洋铠甲),郄老想成为武林第一而排挤同门师兄裘冬月,还是异族舞娘简单,“在我们的风俗里,女人为男人冒了险,这个男人就是她的塔塔。
塔塔就是命运。
” 脸面问题真的很重要,哪怕为之丢了性命,“我们是名门正派,讲究正面进攻。
”
这电影剧本本身没什么问题,如果能换个导演差不多会很好看,但是导演太垃圾了,强行装作有逼格就是说这部电影。
既然不是拍高来高去的武侠片而是要拍武行片,麻烦实际点好吗一个跳舞女子靠一句话就能隔着帘子打倒包括第一高手在内的几十个武者?
靠个影子站门后打的一群人进不去?
还有那主角整天尼玛一惊一乍的要死啊?
仿马战?
四大家连两匹马都买不起,靠走路模仿马战?
真不知道怎么说了,太能装逼了这个电影,逼不是这么装的。
《倭寇》开始的画面,是雨落残荷,不知道导演是否喜欢红楼那个桥段,林妹妹要“留得残荷听雨声”,只是落在开头,有些不明所以。
或者导演有禅宗意境,那又是别样趣味,只是与影片脱太远,意境不谐。
《倭寇》的直白,恰恰正是那些富有象征意味的道具、人名、言语。
四个老头围着桌子躺在竹躺椅上,旁边是三个异族女子在喝酒,在放肆的笑。
渐渐地,老头们的话题转成了那些异族女人。
现实生活之中没有这样围着桌子的躺椅,这是艺术,是导演的高调。
佘小姐的那把椅子,高得离谱了,如同她的人一样,处处离谱。
佘小姐本身便不接地气,充满幻想,又难忍寂寞,要在世俗中打闹,却处处不满于现实,终于落得郁郁寡欢,这时候她的遭遇不仅不令人厌恶,反而有些同情的意味生出。
不剧透,咱就这么说吧。
导演已经文艺得人话都不会说了。
整个故事设定就很莫名,人物酷到连屁都懒得放一个,全都使出吃屎的尽头玩命表演,做作到让人忍不住笑场。
平时不说话吧,一说到考据的东西就都滔滔不绝了,倭刀出处啊、戚家军啊啥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还有那一帮新疆大妞也够胡扯的。
这片子要非说有啥亮点,第一是画面很漂亮,第二是关于武术的表现方式比较写实。
没有满天飞和轰轰轰了,也不搞什么拳拳到肉。
真实比武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主要都是在互相试探反应速度和攻击距离,一旦正经动手,一招就分出来胜负了。
泰拳什么的可能麻烦一点,但是我练剑道的,对战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
当个新鲜看吧,别太认真就得了。
真没什么特别感觉的电影,也许就是导演要给的感觉?
影院不少次出现笑场肯定不是导演所为的效果,而是观众力图从中获取点什么的结果。
文学性和电影性被相互干扰着,众多缺乏塑造的人物和不干不湿的性格动机也扯着叙事的后腿。
作为首次指导影片的作者,只是在一种形式上有那么一点点不同于一般武侠影视题材的表现方式,仅此而已。
2013Aug11 上海吴中路 IPAD PPTV看不太明白
一部以创新为掩饰的烂片。
这片实在是与众不同,就像很严肃的扯淡。野心非常大,与大家习惯的武侠片完全不同,以至于它注定很多人喜欢不来。有些地方真是很好,包括导演之前小说里传达的一些东西,有些也确实很怪,好人动邪念,塔塔什么的。片子虽然没立起来,不过兴许对将来的武侠片有些启发。总感觉有点邪典的味道,哈哈
Excuse me?
武术就武术呗,还原就还原呗,挺正常的啊,有啥值得大惊小怪的?挺像电视电影,随便看看拿来做消遣还是不错的,认起真来就没意思了
很严肃的扯淡
有很美的画面,生涩而有趣,当然也有极大的不足,但有趣部分很出彩
标新立异,但是导演是不是有点太过于沉浸于自我的世界里,都不考虑观众是不是买单。总的来说,国产片有此发挥还是超过我的期待的。
年轻的好导演。搞笑的部分有些泄气!
優質的佈景道具服裝,一板一眼的動作,正兒八經的滑稽。國內比較罕見的武俠風格,頗有些日本武士電影、劍戟片的味道。獨特是獨特,但整體看覺得還不怎麼圓熟,實驗性質的影片,情節、動作、語言,有點混搭。看得挺熱鬧有趣的,音樂也不錯,期待更成熟的作品。
很江湖很武侠,只是实在没弄懂到底具体在讲什么。
傻逼片。。
难能可贵的小成本,横店江南水乡三五个景,摄影美术服化简陋没办法,可惜的是剪辑配乐和导演的镜头语言都显得过于保守规矩模式化了,快准狠一招毙命的功夫转换成视觉语言时显得毫无趣味性和观赏性可言。想法很好,可惜观影过程比较吃力,不实验不娱乐两边不靠,舒心的是演员表演总算不抽风了。★★★
兵器,阵型还原度高,故事设置巧妙绝伦,无奈太过游离
在太廉价制作的基础上装腔作势过了头,怎么看都像拉长版优酷土豆微电影。
影院里笑声阵阵......高手的世界你永远不懂......
有风格的武侠片,但并不令人生厌,个别段子还很讨喜。台词还很王家卫,原来就是《一代宗师》的编剧之一啊。
国产彩色武打片 也就最后的决斗稍微值1颗星 不要把力不从心也当作创新 好吗 另外 王仁则都老成这样儿了啊 唏嘘
#影评#群众演员皆大亮啊!
另类武侠片,有点意思,剧情就有点云里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