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的片名取的很好,似乎对于片面,我总有些强迫症。
“Grace”一语双关,既是“幸福”,又是片中男主角的妻子的名字——因为战争而死亡。
有时我总是在向往某种还未到来的生活状态,就比如电影当中John Gusack扮演的那个中年父亲,事业算不上特别成功,妻子又战死,然后还有两个年幼的女儿。
如果这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在中年的我的身上,我会怎么办?
整日酗酒抽烟,抑或是打骂两个年幼的孩子?
或者是我发愤图强中年发力,成为一个另人羡慕的富豪,在其他女人身上寻找丧妻的安慰?
说实话,是我多思多虑了。
失望与绝望从来不会只以一种形式出现,同时伴随的层层痛苦和失落,我们很难跳出“因为失去而难过”的圈套,我们一直想得到,无论是需要与否,我们很少思考得到的意义,只是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我们,不停地用得到来填塞犹如空中阁楼般的满足感。
倏然,想起【身后事】(After Life)里那个遗体美容师所说的一句话:“比起死亡,其实我们更害怕活着。
”的确,活着也即意味着面对,甚至有时会生不如死。
这部基调悲情的电影并非仅仅停留在“悲情”上,片中的父亲带着女儿们来了一次公路旅行,目的地是某个游乐场,似乎他仍然在努力重拾生活的力量,“失去”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改变的无能为力,依旧可以在伤痛的土壤里种上一株向日葵。
当深爱的那个人去了,却还有两个深爱着的人需要你,你该怎么做呢?
你无力告诉她们真相,因为连自己都不想待在那个曾经充满欢笑而如今却只能勾起悲伤的家里,电话答录机一次次响起,爱人的声音一遍遍重复就像她仍在身边,电话机旁那幅画中的猫咪一直一直沉默,那个人,却永远不会回来了。
该怎么做呢,这个想要逃避却必须坚强的父亲,选择了放纵自己一次,放纵自己的女儿们一次,带着她们,去做她们最想做的事,最想去的地方,工作有什么重要呢,学校有什么重要呢,最最珍贵的已经失去了,连父亲都说自己在“卖一些垃圾”,看着忧郁而隐忍不发的大女儿和无知无虑憨实可爱的小女儿,他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地满足她们的愿望,大女儿抽烟,他陪着她抽;她们要穿耳洞,他没有忍心多加拒绝;小女儿因为想念妈妈钻到玩具房子里面不肯出来,他也躲进那个温馨的小房子;她们兴致勃勃地试穿新裙子,他用充满哀伤和爱的眼神,说,真漂亮。
他已经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而不被悲伤淹没,而小孩子的愿望,是多么容易满足。
魔法花园变成了他的一个任务,当到达的时候,他如释重负地说:任务完成。
仿佛卸下了负载在心上的重担,同孩子们尽情地在各种玩乐的工具上大声呼喊,就当自己是一个小孩子,虽然已经没有人能满足自己的愿望。。。。。。
终于在归途中,在大海前面,他有了勇气告诉她们真相,也有了勇气面对真相,在她的坟前,当小女儿手上的腕表响起,他们手牵手,一起想念。。。。。。
上帝虽然不能满足我的愿望,但我们一定会再相见。。。。。。
一部几乎从头哭到尾的片子,怎么办呢?看到男人不知如何面对那两位军人时,我们的心被揪着看到男人不知该如何再从家里呆下去时,我们的心揪着看到男人带着两个孩子去魔法乐园时,心已经生疼没有什么正面的反战、呼吁和平直到孩子问起爸爸为什么电视上说那场战争不应该进行,妈妈应该在家里时,爸爸依然很冷静的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只说要有自己正确的判断,世界上就是有些地方发生了不安全的事情,而军人就是要去维护和平妈妈从头到尾都在他们身边,那清晰欢乐的电话留言爸爸拿起电话给妈妈在录音里诉说心理的伤痛三个人在那间小小的房子里拥着,小熊说:我想家了,想妈妈爸爸给孩子们说出真相的时候,导演让声音消失了只有爸爸的解释,大女儿的抗拒,小女儿的惊慌失措然后故事在大女儿对妈妈的幸福追忆中美好的结束了音乐棒极了
一部宣扬家庭亲情的影片。
为了保护孩子们的情感,父亲安排了一次短暂的旅行,带着孩子们去实现她们的愿望。
在旅行中,孩子们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所以当旅行结束之时父亲告知孩子们母亲已逝的消息时,孩子们受到的情感的冲击没有那么强烈。
美剧擅长的题材,平凡人的生活,于点滴间打动人心。
从知道妻子已逝的那一刻,男主只有很短暂的一次较为激烈的情感暴发。
为了减小失去母亲对两个女儿的情感伤害,他压抑着自己的悲伤,带着孩子们开始去旅行。
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父亲的悲伤、不安以及对妻子的思念通过家中答录机的一条条留言表达的淋漓尽致。
虽然煽情的表现手法有很多,但显然歇斯底里的咆哮撕吼远不如淡定从容中不经意闪现的一抹忧伤更能打动人心。
但为嘛国内的很多编剧、导演不懂呢!!!
如果有人跟你说好好努力有一天会当上科长,你会一下子有了动力马力全开的认真工作。
如果有人说,有一天你可以当上联合国秘书长,你也许就会冷冷一下,回家睡大头觉了。
希望是这么一个东西,它为你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当这种可能性越容易实现,当然你对它的期望值就越高,反之则没有什么价值。
消息传来之前也是三个人生活,传来之后也是三个人生活。
但不同的是,它抹杀了一种可能性,我们总有一天能等到她回来,全家团聚的可能性。
搬迁动员时最铁的钉子户往往是古稀老人,而遭受打击之后最好的方法就是换个环境。
人与地的联系有时候显得奇妙,在那里所经历的时间,往往以那个空间作为象征。
如果毕生记忆皆存于此,自然不忍舍弃。
但如果这段回忆会勾起伤心,离开一下也绝非坏事。
逃避也许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但当你心脏病发的时候,先抓把速效放嘴里,然后再考虑做心脏搭桥。
有时候奇怪为什么人非要在遭受打击的时候才能拾起失落已久的温柔。
是波澜不惊的生活渐渐消磨了心中的涟漪,还是疲于奔命的生计让人忽视了心中所感。
非得需要一记猛药才能幡然领悟。
男人的温柔来自于坚忍,过于慈爱会失去威严,因此父亲永远不能像母亲一样成为儿女的亲密伙伴,他应该是一座高山,一座灯塔,一个守护神。
但唯一不变的是爱,那绵延不尽的爱,比山峰更高,比灯塔更亮。
John Cusack的出场,由远及近,微弯的脊背,僵直的四肢,甚至近及眼前仍不敢相信这就是那个曾经风流倜傥的英俊小声。
不禁让人心中一颤,徒增年华已逝之感。
然而生活始终不会停步,失去了一种姿态,那就用另一种去征服它吧。
(芷宁写于2008年6月12日)不太认同影片《Grace Is Gone》的另一个译名《幸福已逝》,虽然亲人的离去会携走很多曾经拥有过的幸福,但是,在已无可挽回的逝去和悲恸中领悟到有益的东西,学会更好的生活,那么新的幸福便会不期而至。
影片开始不久就将悲剧无情地呈现,美国女兵格雷斯死于伊战,她那被弟弟约翰讥讽为“爱国狂人”的丈夫斯坦利(约翰·库萨克饰演)毫无思想准备地闻此不幸,起先发怔的他完全找不到向两个女儿——12岁的海蒂、8岁的朵儿说出此噩耗的方式,悲伤失措的他带着女儿们翘课又翘家地去旅行,沿途不断地满足着她们提出的物质要求,心痛地宠着她们,不仅去遥远的主题公园玩耍,还狂买新衣裙,甚至同意不到约定的13岁就穿耳洞带耳环……在这个过程中,斯坦利一边武装着自己,一再强颜欢笑,一边寻找着述说噩耗的途径,终于在海边,他艰难地开口了……该片是一部典型的家庭题材文艺片,却不时映射出政治时局和反战的意味,在斯坦利车载女儿们路过岳母家做临时拜访时,不明真相的内弟约翰讥笑他,“因为你给投了票的笨蛋总统,她(指格雷斯)才去了伊拉克”。
或许,斯坦利正在为自己的爱国理念而承受着眼下的痛苦。
通常,民众在选择领导的同时,也选择了为这位领导的任何举措被动买单,有时候,这个单很可能不怎么好买……不过,该片并没有滔滔不绝地一味控诉或提出激烈的言论,而是巧妙地将视线聚焦在斯坦利身上,矛盾冲突也主要集中在他如何开口说出噩耗这一点上,看似把敏感话题淡化弱化处理了,实则效果更佳,因为至少讲述大道理的影片很容易使人累,更无法潜移默化地营造出适宜的观影带入感。
“当好莱坞的电影在探讨社会问题的时候,总是更多的让你的大脑运转不停,而本片的效力却直指人心……”这是美国评论界的赞誉。
而这部获得如潮好评的影片却是部名副其实的小成本小制作,制作费仅3百万美元,拍摄周期为29天,还是导演吉姆·斯特劳斯的首次执导(此君在当编剧时也没正经写出几个知名的东西来)。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绝对小影片,轻松拿下了包括圣丹斯电影节观众大奖在内的三个奖项。
当然,一部由实力派约翰·库萨克主演并担任制片的影片一般都不会令人失望,虽然在众多好莱坞男影人中,库萨克算不上帅哥,更非肌肉男,出境曝光率也远不及那些喜欢抛头露面、惹是生非的家伙,另外,他挑选影片的品味和对大制作商业片的排斥,也使得很多年轻人不太认识他,但演技娴熟的他总能把角色人物塑造得丰满而生动,令人信服,也让观众看着过瘾,而这部《格雷斯走了》被认为是他“近几年来最好的作品”(其实,在去年的影片《火星的孩子》中,库萨克的表演也不错)。
这绝非谬赞,只要你享受得了该片温和平铺且缓慢的叙事风格,就会全然目睹库萨克的精彩,为了塑造好这个有点敏感且神经紧张的悲情男人,库萨克用一种特殊的走路方式来体现其内心层面。
当然形体语言只是库萨克塑造人物的一种方式,他的心理戏向来引人期待,在本片中更是收放自如,例如,一觉醒来就面对两位军方人士登门“报丧”,斯坦利蒙了、傻了,他那瘫坐在沙发里的身体乏力而颓然,仿佛灵魂已被抽离只剩躯壳一般,当他被要求在确认书上签字时,人们看到他在即将签完的瞬间,闭上了双眼,悄悄将模糊了视线的泪水溢出,等军方人士走后,逐渐恢复思考的斯坦利意识到不能让即将回家的女儿们觉察到,于是他尝试着恢复微笑,露出了极其古怪的“笑容”……“你好,这是格雷斯、斯坦利、海蒂和朵儿的家,有事请留言……”这句电话录音多次出现在片中,分别出现在影片伊始部分和后来的外出旅行中。
在去主题公园的途中,斯坦利曾两次致电家中座机,对着空气诉说他带着女儿们的出游,玩得很愉快……在不断的絮叨中,观众明了他其实只是想多听听逝去妻子的声音,在散布着橘红色余辉的海边,当斯坦利终于抱着两个女儿痛哭流涕的时候,这句电话录音似乎更显其残酷性,毕竟,过去的幸福已经真的逝去了……值得一提的是,“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亲自创作了该片的原声配乐,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他老人家已经不断向世人展示了他在演技以及导演方面的卓越才能,现在又提醒人们,对他而言文艺工作毫无界限,他在音乐方面的能力早就憋不住了。
另外温馨提示一下,总体来说,该片情节舒缓,节奏偏慢,比较考验观影耐性,不太适合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忙、应酬多的有志有为有家有业的四有人才观看。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0029629_d.html)
片子是一个下雨天翘班在家看的。
没有想象中的好,情节与其说是平实不如说是拖沓。
没有高潮和预料之中的结局都让人提不起兴趣。
按理说一个关于失去亲人的主题,很容易搞得很煽情,让人动容。
可我从始至终就没体会到任何共鸣。
当然也许导演想达到的效果就是真实,而不是造作。
这一点做得倒是不错,比如丈夫得知妻子去世后的反应——愣神儿而不是崩溃、歇斯底里。
还有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女儿的费尽周章的方式,也符合那样的人物性格。
中年、事业平平,凡事安全第一,不犯错误最好。
可这不足以成就一部好电影,他更像是一篇散文,娓娓道来。
只可惜虽然我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美国士兵,但却无法产生共鸣。
也许我从骨子里就抵触美国对伊拉克的这场战争。
我相信如果是一个伊拉克人,站在伊拉克的立场上,可以有更多比这更让人心痛的故事。
只是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
压抑而伤感,让人难受的那股劲就像吃芥末,欲罢不能。
断断续续,停下来,继续看,但始终勾引你看完。
那片中的音乐,还有结尾的歌声,动人而感伤,萦绕心间,就像电影结尾孩子们说的会始终想着GRACE。
因为爱是绿色的,生生不息。
片子很短,故事很简单,节奏舒缓但是把握到位,没有过激的情绪,没有极端的表达,一点点的,让我们难过也要接受现实,哭泣也要微笑着走下去。
其实坦白地说,因为自己和片子里孩子的经历类似,而且当时我的年龄也和heidi差不多,看的时候,变多了些自己的感伤。
看着他女儿晚上一个人无助的坐在马路边,那份心疼从心里很自然的迸发出来。
当听到那份悼词时,泪怎么也停不住。
简单更能打动人心。
斯坦利的妻子是伊战的一位士兵,斯坦利年轻时本来也在部队里,却因为视力问题被迫退伍,无缘为国效力。
斯坦利在一家小超市做销售经理,底下管着几名小职员。
40多岁的人,身体已经发福(库叔特意增的肥),戴着一副大而蠢笨的眼镜,似乎永远系不上扣的邋遢衣领,两条长的吓人的腿迈着滑稽的步子-不能不说,斯坦利活得并不怎么顺心--再加之妻子不在身边,在参加军属交流会时,他不得不与一群妇女坐在一起,很无奈地听她们讲与丈夫电话(百度)做(百度)爱,这种琐碎平庸的生活让他显得更加失意和落寞。
然后,就连这看似不怎么如意的生活,也被无情的击碎了。
站在门口接到妻子去世的消息时,斯坦利完全懵了。
接下来他几乎像神游般听着两个军官给他讲各种善后事宜。
神游过后是清醒的悲凉和伤痛,他该怎么告诉女儿这一切?
随后的故事更像一个公路电影,斯坦利开车带着两个女儿去游乐园。
一路上,斯坦利的忍隐、悲痛和在女儿面前的强颜欢笑,与大女儿早熟的敏感和洞察,小女儿不经世事的天真烂漫交织碰撞,牵着我的每一根神经,时时撩起我心中的泪水。
这其中很多场景都让人难忘,比如斯坦利倒在床上掩面痛哭那一幕,在此我真的不得不叹服john的演技,失去至亲时的哭,也许由于太痛太彻底,反而不会是那种撕心裂肺、哭天抢地,而是安静的、一点点的宣泄。
真实生活中至悲的伤痛,往往都是安静隐忍的。
还有斯坦利的大女儿,早熟敏感,已经察觉到了父亲的异常。
但她终究猜不出背后的真相。
由于担忧,她不断的失眠。
我喜欢这个小演员,眼神总笼着一层淡淡的、难以消散的忧郁。
很喜欢斯坦利想办法让女儿戒烟那段,斯坦利装被烟呛到,吓到了女儿,却在女儿转身时偷偷吸两口,那表情可爱至极,也突然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多么聪明又慈爱的父亲。
片子还借斯坦利之口. 讨论了战. 争的问题,斯坦利执着的相信战. 争是正确的、正义的,尽管他在得知妻子去世的消息后开始质疑,可是他逼着自己坚信这个信仰,因为他一旦开始质疑这场战. .争本身,妻子的死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他绝不能接受的事实,甚至会比妻子去世本身对他打击还大。
看到这再联想john的博客,就很明白他为什么会让斯坦利说这样的话。
John总喜欢在电影里表达自己的政. 治. 观. 点,对此我就不多做评价了。
斯坦利在途中总是给家里打电话,答录机是他唯一再能听见妻子声音的方式了,他在留言里无助的问妻子,我该怎么办?
我该怎么面对女儿?
我该怎么继续生活下去?
当然他永远也得不到妻子的回答-然而在影片最后,他和女儿一路的旅行结束时,他已经找到了答案。
在海边,斯坦利终于鼓起勇气告诉女儿们事实,此时对话被背景音乐所替代,三人相拥痛哭,电影将悲伤推向高 潮。
很喜欢这段使用背景音乐的处理,将直剌剌的话语化作流水般伤感的音符,随着画面一起涌入观众的心中,勾起每个人心中相关的隐秘伤痛。
影片在小女儿手表“嘀”的一响中结束。
Grace已去,但女儿每天都会在同一时刻想念她。
在没看这个片子只看了简介之时,我以为这是一个煽情的悲情电影,可事实上直到影片结束,我甚至都没怎么哭(我是那种看到煽情处必然泪奔的人)。
整个影片色调很明快很温暖,丝毫没有那种渲染悲伤的刻意,所有的情绪都通过演员的互动传递,(当然最重要的就是john啦),里面人物的喜怒哀乐都有种厚实的存在感,斯坦利一家就像邻居一样的亲切真实,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人。
凭借这一点,影片情节虽然极其简单,却被这种真实可信的细节填补的很丰满,丝毫不觉拖沓或者单薄。
这种感觉很像巴西的一个很有名的电影中央车站,也是像一个公路片,一个被鲜活的细节充满的温情小品。
所以这部电影结束时,虽然我没真正哭出来,心里却被电影里哀伤的情绪感染的哽咽。
片子被翻译为“幸福已逝”,然而Grace离开了,这个家就真的没有幸福了吗?
斯坦利在旅途中第一次深入了解了女儿的心事,真正明白了作为一个父亲的担当和责任,真正懂得了如何表达如何珍惜自己对家庭的爱。
一个失去妻子的家庭注定是缺憾的,但并不妨碍他们继续拥有幸福,也许这幸福再不像原来那样明快亮丽,却有一种沉静的积淀,一种失去之后方能领悟的释然和通达。
幸福依然存在,只是转了个身。
好闷啊………………%%……奴家现在的浮躁心境能看完这部家庭片尊素奇迹了梭~~
现在流行靠简单取胜么?泼点冷水。
还不错呢,库萨克这次表现很好。 就是配乐太糟了
演技
中规中矩的家庭片,如何面对亲人的逝去,哎。主题曲居然是东木爷作的。。以及大女儿长得和Paul Dano太像了吧。
另类战争电影
除却导演颇为明显的政治主张,John Cusack又一次诠释好了一个隐忍的中年男人。有的人虽然已经走了,但是生活还是应该继续的,为自己,为那个已经走的人……
JohnCusack ,这个傻男人呐
说实话,看不太明白
“这是一个男人所特有的隐忍。”
我喜欢很好看!!
爱之无奈
john老了,很沉重
男人的温柔来自于坚忍,过于慈爱会失去威严,因此父亲永远不能像母亲一样成为儿女的亲密伙伴,他应该是一座高山,一座灯塔,一个守护神。但唯一不变的是绵延不尽的爱
看
平淡的剧情缓慢的节奏,只记得库萨克略显臃肿的身材,和他打电话回家一遍遍听答录机里妻子声音的细节。悲伤和感动,都是淡淡的,却缓缓渗入你的心里。
平淡之中见真情★★★☆
如果有一天,你就这样走了,我要怎么跟孩子们说……
grace is gone
战争是残酷的,它带走了很多家庭的幸福。这是典型的治愈型电影,处处流露出温情,我喜欢三个人挤在玩具屋的那一段。PS:妞妞猪很可爱,我果然是天生喜欢小胖妞。(6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