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是老师推荐的,把它下载完后,过了很久很久,挑了个静静的下午把它看完了主题本身已经很吸引人,绞刑“据统计,目前(2009年)世界上还有约85个国家保留有死刑,据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报告称,绞刑在世界上58个国家之中是合法的刑罚。
绝大部分国家都是采用枪决或者绞刑的执行方式,有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还相继发明了电椅、毒气窒息、注射药物等新的减少死刑犯痛苦的执行方式。
在美国现在保留有死刑的38个州中,绞刑在华盛顿州与特拉华州还是合法的,自1976年重新实行死刑判罚之后,有3名罪犯被以绞刑处死,其余的都是靠电椅、煤气和注射药物来执行死刑。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在《保障将被处死刑者人权的保护措施》中也要求:对于那些尚未废除死刑的国家,执行死刑应尽量降低死刑犯遭受痛苦的程度。
也许有关绞刑的去留争议,将会上升到学术争议的层面,但政治上的争议将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摘自 绞刑_百度百科)世界各国均有过绞刑,都可以追溯到十几世纪。
那么作为英国(甚至欧洲)的最后一个绞刑师,不知道他对于这份职业和对自己有什么看法?
又为什么选择绞刑师作为职业呢?
电影的节奏很棒,一开始就是Pierrepoint简短的职业受训毕业(?)过程,展现了他的天分,能迅速且准确的判断出应该以多长的绳子进行绞刑能保证人道的处死犯人,而且比起同期受训的朋友,更多了份寡言的稳重。
然后Pierrepoint就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了,从对话中能发现原来是因为他父亲当年也是优秀的绞刑师。
导演分给了他的妻子不少段落,毕竟她在丈夫背后支持了那么久,是有其过人之处。
从Pierrepoint当初欲语还休想约她出去,支支吾吾还没说完就像放弃,她微笑回答I'd love to就表现了她的善解人意。
看到虫尾是主角是个惊喜,艾迪马森(演Tish)的出场也是个小小惊喜,都让我看到他们演技派的一面,令人难忘。
蒂莫西 斯波不用说,当然是先在哈利波特3里认识的,那时只觉得这人真适合演虫尾啊,那猥琐的样子,不是恶心的大叔,而是就像小说中的虫尾一样,懦弱得像个大男孩又可以很狡猾。
而艾迪马森是在他与英国铁三角的《世界尽头 》里看到的,出演一个懦弱的男人,但是笑起来却很可爱。
我印象最深的一段,也是影片中的高潮--Pierrepoint必须对自己的好友Tosh实行绞刑。
那段真是令人心碎,潸然泪下.......在梦中的相遇是否能说句抱歉,是否能说句I love you.腐女的本质虽然悄悄涌上,这段绝对虐屎人。
这是我第一次萌上两个都称不上好看的男人,但我相信他们的感情是最真挚的,他们的“爱”是绝对与性无关的,Tish是少数理解他,几乎是圈外唯一理解他的人 ,是他最好的朋友,在酒馆一起唱歌喝酒。
Tish虽然因为爱而自我毁灭,但是由自己的好友Pierrepoint来执行他的死刑,对他来说意义很大,与其由陌生人为他套上白头罩并拉动机关,不如由最亲爱的朋友,用最诚挚的心送他走最后一段。
温柔的死神,会在事后轻轻的为他擦拭身体,为他哭泣。
结局可能略显平淡,但毕竟人生的结局就是这样平平淡淡,这部传记电影也在退休的时候画上了美丽的休止符。
Albert Pierrepoint,一生绞刑605人。
温柔的死神。
最后的绞刑师是部题材很特别的电影,人物的真实性更增加了传奇色彩。
绞刑已经超出了欣赏的范围,没想到这成了一项职业,还能成为大师级人物。
绞刑师?
郐子手?
说起郐子手,总有杀人凶手的成分,而师则象把一项工作当成了一项事业,成就了自己。
的确,影片里的主角选择了子承父业,并且成为这个特殊领域里杰出的人物。
他在自述里讲到死刑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他只是一个优秀的执行者而已,他的专业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判断,精确的计算绳长,来缩短执刑的时间。
他的双手只用来工作,然后回到家睡觉,如此而已。
他从未觉得自己是个拯救者,所以也无需了解那些死囚的身份,以及为何而死,到底应不应该死。
这的确不是一个一般人能下得了手的工作,你需要直视你的犯人,而他几秒钟后将坠入地狱之门,看我们的绞刑师是如何工作的——每晚九点,剪掉雪茄,梳理一下打上发蜡整齐向后的头发,然后准时出现在囚门前。
眯起睿利的眼睛,透过小孔,根据死囚的身型,体重,来要最合适的工具,绳子的粗细与绳长。
牢门打开了,他健步走向死刑犯面前,沉着镇定地反剪他们的双手,然后带他们来到绞刑台,面对面地站着,眼神坚定地看着各式各样的犯人,他见过许多人,有面无表情的年轻女人,有恐惧哀怜的青年,也有流泪颤抖的男人,可犯人的情绪从来没有让他变得慌乱,他一丝不苟地扣上脚扣,从笔挺的西装上兜掏出白手帕一样优雅地将白布展开,蒙上他们高贵的头颅,然后用最麻利的动作,最快的速度,这样可以减轻犯人的痛苦,这也是他唯一的仁慈。
oh,my god!
7秒半,破了父亲13秒的纪录,并且一举成名。
然而这样的工作还没有结束,他会认真地帮死去的犯人擦拭身体,包裹起来,这样才算公平。
他们已经以死谢罪,现在的他们是值得尊重的,原来任何一项工作都可以象对待一项艺术一样地奉献,只要你有你自己的抱负。
他的出色表现受到了盟军蒙特马利的邀请,这简直是他个人莫大的荣耀,这象征了主流对他的认可。
他的速度越来越快,解决掉的人也越来越多。
好事情的反面总伴随着坏事情,他被公众曝光,成为了杀纳粹的英雄。
可是紧接着,废除死刑的倡议运动,又使他成为公众眼里的杀人恶魔。
他依然面无表情,承受起强大的压力,不工作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丈夫。
他有一个好妻子,有时甚至比他还要坚强,默默地为丈夫承担。
两人相识时默契的微笑,现在是面对痛苦时的共同承受。
影片一直平静地,没有情绪地描述着他的工作,他的生活,做为一种记录的方式运用平凡的镜头。
可是在影片的最后,他职业涯中唯一一次焦燥,慌乱的一次是亲手送他的朋友上路。
而几天前他们还拥抱过。
这是整个影片绞刑师唯一一次非常强烈地表达情绪,痛苦,挣扎,愤怒。
他手脚缓慢,呼吸沉重,眼神躲闪,而他的朋友因为受不了被女友抛弃的折磨而将她杀死,一死百了他反而变得轻松,象个烈士般地赴死。
突如其来的巨大悲伤和失去让他崩溃,脆弱而不堪一击。
在梦里他泪流满面地拥抱自己死去的朋友,此时的他不是死刑台上充满传奇的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拥有平凡情感的人。
关于老头的一切沉默,冷静,一丝不苟...只是把它当作自己的职业然后认真工作直到杀死自己的朋友才幡然发现这些都是和他一样的生命,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废除死刑所以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死刑,原来死刑除了报复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关于死刑的电影,波兰的杀人短片,大卫·戈尔的一生 ,死刑绝不是为了惩罚罪犯。
主人公Pierrepoint的工作是一个绞刑师,或者可以说是一部杀人机器,面无表情,干净利落,不多说一句,可以创造7秒解决一个罪犯的记录。
但是,你能说他是一个丧心病狂的杀人犯吗?
就像主人公所言,当他走进绞刑室的时候,他已经把Pierrepoint放在的门外,他在做一份工作而已,并力求工作的专业性。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纳粹时期,按下焚尸炉按钮的工人,对他来说,他的工作只是按下那个按钮,这是他的工作,他有罪吗?
Pierrepoint也是这样在做着他的工作,但是他知道作为一名“刽子手”,特别是对于死者的亲人来说,他才是一个杀人犯,所以他当他的身份公之于众之时,虽然因为处死纳粹而得到群众的欢呼,但他的不安可从一句“这可不是一件好事”看出。
当杀人成为一种职业,能在心底依然保持着那份人性,这或许是Pierrepoint身上最为闪耀的地方。
或许对他而言,将绞刑做的专业速度,为的是减少死者的痛苦。
他会亲自处理死者的尸体,清洁,入殓,就像他所说的“他(罪犯)已经为此付出的代价,这个时候他是清白的。
”这个观点自始至终存在于心,无论是一般的死囚,还是纳粹。
正因为如此,他才会为没有给纳粹死囚准备足够的棺材而动怒。
就算是纳粹,他们的罪恶也已经得到偿还,作为一个最后也应该得到尊重。
但人终究不会是机器,无法做到毫无感情毫无情绪。
无论Pierrepoint如何专业,如何克制自己,在面对需要亲手绞死自己好友的时候,还是崩溃了。
虽然他依然做的专业,依然不多言,但是,拉下手闸的那一刻,他一定比任何人都痛苦,但是却又无法表现出来。
所以,他会把这笔绞刑的工钱全部用光,那是他绞死朋友的收益,他不要;所以,面对自己的妻子的时候,当可以卸下绞刑师的身份的时候,他的痛苦彻底爆发。。
俗语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哪怕一些我们听上去诡异的行业,也可能出现明星。
比如,死刑这个行当,一个离死亡那么近的行当,人类在其中发挥出了奇特的想象力,制定了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流程,而绞刑无疑是其中最为人熟悉的方式之一。
行刑人,一种弥漫着死亡气息的职业,令人感到恐惧,又令人感到好奇,我们常常将其看作死神的化身,而他又只是有血有肉的凡人,在英国电影《最后的绞刑师》中,Pierrepoint,一个真实的人物,从带着家族理想进入这个行业,到中间的荣耀和纠结,直至最后的忧郁与彷徨,从他身上,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一个合法夺取他人性命的人的冷酷与感性,从而从一个体制内的视角再次审视死刑。
与很多人或许出于生计,从事行刑人这样有些尴尬的职业不同,Pierrepoint在影片开始就是一个立志走入这一行业的人,他的父亲曾经就是一个绞刑师,循着父亲的足迹,他通过努力,终于成为一名合法的绞刑师。
Pierrepoint的外貌没有很多表现死刑的版画上那种凶神恶煞之感,相反,臃肿的身材、木讷的表情,在生活中,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甚至显得很闷。
然而,他生活中的沉闷之处,在执行死刑时反倒成了他的优点,他保持着惊人的冷静,对于面前生命的消逝不带任何情感,透过死牢的门窗,他专业的目测对方的身高、体重,熟练准确的报出绞绳的长度。
本片真实的表现了死刑执行前后的细节,它并不是我们看到了把犯人的脖子套上,然后把脚下的踏板打开那么简单,Pierrepoint将其作为一门技艺,不断钻研,完成一次绞刑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到了后来只有他能挑战自己的记录。
为什么,一个生活中内向平和的人,能不动声色的,坦然的杀死另一个人?
影片开始不久,和Pierrepoint一同执行死刑的一个人很快精神崩溃,而Pierrepoint也道出了他坦然的理由:因为他们是罪人,他们已被判罪!
让一个人坦然的终结对方的生命,常常需要做两件事,首先,赋予这个事情以合法性和合理性,即法律、道义;其次,就是让执行者与死者离得尽可能“远”,降低这个过程的残忍程度,随之降低执行者的自责,显然,绞刑比起砍头,其暴虐程度要低了不少,更非满清十大酷刑可比。
Pierrepoint正是显得有些冷酷的行使着国家权力,他的行为被代换为国家行为,这让他与死者的“距离”更远。
更何况,这是一门生意,他在笔记本上记录这每次死刑的记录,也是一份账单,颇为讽刺的是,他的爱人最初对于他是绞刑师的身份是不适的,但是到了后来,她也关心的也只是,为什么最近绞死了这么多人,却没得到相应的收入。
片中,Pierrepoint职业生涯的高峰,也是一个我认为影片有意设置思考点便在于Pierrepoint参加到二战后对纳粹的绞刑工作中,这是正义性和合法性多么大义凛然的事业,以至于他在英国被当作战场杀敌的英雄看待。
而我们知道,集中营屠杀的原理实际上和执行死刑是相似的,同样的,执行者在纳粹思想体系的洗脑下,形成了劣等民族被杀理所当然的“合法性”基础,同时,毒气这样的杀人方式,也让屠杀者离死者的“距离”更远,让他们不必直面死者恐惧的目光。
同样是国家机器下的制度化杀人行为,纳粹异化出了何其暴虐的行径,这又怎能不让我们对可能正显得合法的种种夺人性命的行为提高警惕。
甚至,在处死纳粹战犯这样的“正义性”行为下,也如同屠杀一般有了效率要求,甚至为了省事儿,可以省去过程中需要的棺材,当Pierrepoint要求准备必须的棺材,给死者最后的尊重时,也可以看作他反思的开始。
这部电影从片名到剧情的开端,就渗透了其反死刑的意图,所以剧情上导演颇为“狡猾”的让Pierrepoint的职业生涯和精神状态呈现一种过山车状态。
在处决纳粹的工作中达到顶峰后,很快急转直下,Pierrepoint面对了越来越多的质疑,面对了即将被处死的无辜者的哭嚎,尽管,他可以以他只是执行者辩护,尽管他本可以说冤假错案是律师、是法官的事儿,但是,作为有血有肉的他,又怎能如此坦然的为自己开脱,直到一天,他发现,行刑的对象是最好的朋友。
扮演Pierrepoint的演员Timothy Spall表现出了精湛的演技,将主人公生活的平凡和行刑时冷静到冷酷的状态演绎的那么真实,特别是他的面部表情,将内心的情感直接外在的呈现,很有冲击力,而最后他精神崩溃的阶段,更充满了爆发力,让我为之震撼,一位在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绞死了超过六百人的明星绞刑师转变为一位死刑反对者,这样的价值观转变确实充满了黑色幽默般的戏剧性和苦涩。
死刑的废止一直是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尽管在欧美,不少地方已经废除死刑,但是围绕其关于道德的、宗教的、伦理的、社会的、经济的争论依然没有平息。
在今天的中国,废除死刑仍然显得是离我们太远的事情,有时候,世上有一起冤死的案件可能令我们愤怒,有时候,一起谋杀可能有着无奈的缘由令我们同情,但是,很快,一起可能细节都被演绎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某人残暴的罪行,就可能让我们立刻产生将其千刀万剐的情怀,甚至感觉司法程序都是多余。
影片的最后,亮出了Pierrepoint的独白“死刑在我看来,除了复仇之外没有任何意义”,问题是,在很多人看来,“复仇”就足够了,在遏制犯罪上,在我看来,死刑收效甚微,或许它存在的价值主要也就在于,在社会某些道德阶段,平复群体性复仇的渴望,维持一种社会的平衡。
但是,这种平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希望,也看到,总体看,对于合法性的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也在朝着理智化的方向发展,它适用的范围应该变得更窄,而非过去通奸都可能被“合法”的处死,我坚决反对死刑范围扩大化的呼声;它判定的过程应该尽可能稳妥和严谨,而不应逮捕一个嫌疑人后,在所谓的“民愤”中被草草的处死;它执行的方式应该尽可能文明,而非让其不得好死,我坚决的反对所谓的“恢复凌迟”这样的情绪化声音;它执行后应该对于死者和其家属有最后的尊重,是的,恶人自有令人痛恨之处,但是在他付出生命的代价后,最后的尊重常常是我们社会价值体系重要的底线。
当然,更重要的是,司法应当公正,切莫因为一个人的不同政治见解,就将死刑范围扩大到她身上,又以随意化的流程判处她死刑,接着又有如伴随割喉这样的酷刑的死刑执行过程,最后对于她又缺乏起码的尊重,以至于她的家属长期不知其遗体被埋于何处。
对于我们,死刑的废止讨论或许还过于超前,但是或许我们不应该停止反思和思考,反思自己可能产生的嗜血的冲动,反思我们是否有更好的平衡社会“复仇”冲动的渴望,Pierrepoint曾经是受人尊敬的明星,但是随着时代和人们思维的变迁,他再次行刑后,面对的是更多的口水,这或许是颇具启发意义的一个转变。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b457a9ec869f2f362797912d.html
看惯了美式电影,来看英式片,总感觉有些许沉闷。
但忍过了开头,进入情节就好了。
故事还不错,我看来在讲人性。
Pierrepoint说:“当我走进绞刑室时,便把Pierrepoint留在外面了。
”这句可谓是全片的经典台词。
绞刑手不是个易做的行当。
一直不想提“刽子手”这个词,尽管意思一样,但感情的褒贬一目了然。
绞刑手的工作是杀人,这就使他的良心注定会经历无数次的考验。
不仅是良心,外界舆论也让人很难忽略。
于是,唯一的选择就是不动感情,机械一样高效地去完成,而不是管东管西。
此前,Pierrepoint是可以镇定的,毕竟那都是一个个素不相识的人,他可以也不需要太动感情。
但当面前是他的好友时(其实这里或许也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差异,中国导演大概会安排他的亲人,而不是朋友),涌动的感情就很难抑制了。
此前他可以用自己的认真负责,用政府做理由,为自己找借口。
而这次不行了。
人性中的罪恶感泛滥出来,使机械的手不再镇定自若而是激烈颤抖。
有些时候,人总是会被迫去做什么事情,虽然不愿意,但做久了,做熟了,也就成了机器,精准而高效。
Pierrepoint的经历,就是人性与机器之间的挣扎。
讲点题外话,英式电影,和美式电影毕竟不同。
感觉演员都有种压抑的表现力,功力很深。
Pierrepoint推下手柄处死好友时,鼻子上分明挂着一滴泪,抬起头来,脸色却一片平静。
很有味道的一部片子,总体来说。
判他死刑的又不是我,是公权力,我只是……对啊,我只是什么呢?
我也详细见证过死刑的出炉过程,但没有去看杀人的那一场,因为赶不上排期。
大家都熟练地说服自己,是法律,是公权力,我只是,嗯……不过,你看不到公权力,你总是看到一个个血肉之躯。
你若不认得那个人,概念很有说服力;你若认得那个人,概念的虚构性就会让你很难受。
他的歌声,他的笑容,他的愚蠢,他的爱情,都让你很难受。
比如最近出名的郭美美,有人喊冤:对公民应当无罪推定,对公权力才应有罪推定。
然而,若不扒光她、凌迟她,怎能揪出那个虚构的公权力?
然而,揪出了那个虚构的公权力,最后仍只能选择某个血肉之躯,扒光他、凌迟他。
杀你的人是我,这世界一直是人与人的赤裸相见,撒谎者躲在概念的后面。
(一)绞刑师作为职业绞刑师是一种职业,和其他任何谋生手段一样,有自己的技术要求,需要精确估算每位囚犯的体型,并量身定制绳索长度;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将处决时间不断压缩,为罪犯带来最后的人道主义关怀。
但绞刑师也有一个最令人诟病的不同,即其行为客体是人之性命而非其他。
而人是否有权利合法地剥夺他人生命?
生命权是每个人至高无上的权利,是每个人所有活动的基础和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石。
在英美、日本,甚至自杀多算违法,那其他人又有什么权利剥夺他人性命呢?
因此,除了职业之外,绞刑师还是什么?
或许在这里,我们不能将他视为一个独立个体,更应该是国家公权力的延伸,是国家司法的最后环节,是国家暴力合法化的象征。
囚犯的命运本不是由绞刑师决定,司法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绳索。
因此主角也说过:“刑场上不是我。
”他只是一个国家需要的,扳动绞刑索的工具罢了。
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对这个职业感到不解。
虽然绞刑师剥夺生命的权利为国家赋予,但你作为人,完全可以拒绝这份使自己双手沾染鲜血的工作,完全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安宁而不是享用剥夺他人生命而得的报酬。
人们肯定会困惑:难道你这样冷酷无情,居然面对鲜活生命在自己手中逝去而感到无动于衷?
事实上,这些困惑,主角何尝未曾思索?
生活中,主角有自己的小确幸,和朋友喝喝酒,酣畅之极时和着钢琴在大家面前高歌一曲——就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谁会想象早上给我送牛奶的师傅会是黄泉路口的检票员呢?
只是他用顽强的意志,让工作和生活泾渭分明。
主角为什么选择担任绞刑师?
这个问题在影片中并没有正面给出答案,只是含糊地暗示其父亲和叔叔都曾是有名有姓绞刑师。
或许正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下,他并不认为处决死刑犯需要承受道德谴责,自己的所作所为更是在帮罪犯偿还罪恶,甚至比起其他工作,这更应该投入耐心和尊严。
影片中,当处死一名犯人,他会小心翼翼地为尸体擦拭清洗,并换上干净的衣物;当政府无法为纳粹尸体提供合适的棺材时,他几乎大发雷霆:“死人已经偿还了他的罪孽,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
(二)死刑之于复仇死刑的意义是什么?
影片借用主人公的原话做了总结“死刑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
事实上,这在法理学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争论。
复仇说是其中之一,即“人都要为自己行为负责”和“以牙还牙”的朴素价值;但有的学者认为,死刑的意义在于警示和预防;也有学者认为,死刑是刑罚的正常延伸,是罪刑相当原则的自然体现。
正如所有社会科学一样,这是一个没有唯一答案的命题,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提供信服的说明。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亦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现实再现,影片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关于生死的对比,吸引着每位观众的思绪。
第一处对比。
主角曾在处死纳粹战犯时,被亲朋好友视为顶天立地的爱国英雄,但却在“反对死刑”的浪潮下,被人人唾骂和鄙夷。
为什么同样是剥夺他人的生命,群众反应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因为纳粹代表着报复和复仇,而普通死刑犯却并不能引起社会的普遍反感。
所以,当死刑成为社会的泄愤工具,当死刑犯与自己毫无瓜葛且只有仇恨,“杀害”就会被披上正义和爱国的袈裟,为群众所拥戴。
但为什么人人都觉得纳粹罪有应得,却对身边的死刑犯保持宽容?
第二处对比中,原本冷静理智,将“绞刑师”视为工作的主角,在处决自己的朋友后,瞬间被自责和负罪感包裹,在声声哀悼中祈求道德的宽恕。
这一瞬间,工作和生活的隔板被主角自己抽离,朋友的死亡在这之间搭建了一条互通的桥梁。
朋友平时善良、热情、开朗的形象,始终无法与眼前死刑犯的罪孽深重相契合。
我想,主角的内心深处肯定响起了这样的声音,“不,他罪不致死!
”。
因为他知道,自己朋友所杀害的,是一位道德底线低下,玩弄男人感情的坏女人。
比起朋友的罪孽,其遭遇可能更值得同情。
然而就是这样的可怜人,今天竟然死在了自己的手里。
这时,他或许明白,所谓的死刑犯,可能也不过是如自己一般的普通人,每天兢兢业业,每天期盼着与家人的团聚和相逢,每天和朋友喝酒吹牛,甚至还是道德模范,但只一念之差酿成大祸而最终被捕入狱。
感情上,这无法让人接受。
这世界很难存在感同身受,但只要一想到自己也有成为杀人犯的可能时,我们就会开始本能地抗拒死刑对性命的剥夺。
第三处对比。
经历二战之残酷的将军们,面对枪林弹雨而勇往直前的校官们,居然在绞刑架前瑟瑟发抖,被一声声夺命绞索震颤得目瞪口呆。
其中一位上尉说:“扣动枪击和这不同。
他们站在行刑台上,我们面对面注视,都知道将发生什么。
”这令他很不自在。
因为在战场上,人人都相信自己是正当防卫,是公平对决,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生死较量,因此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
但在刑场前,胜利者实施的,是单方面的“屠杀”。
这些人的死亡究竟是否必要?
他们恶贯满盈,他们杀人无数,但这些已经成为历史,在我们面前的都不过手无缚鸡之力,都是尚且拥有无上生命的人类同胞。
正犹豫着,一阵声响,伴随着灵魂的消散,一个个体就这样在现实中失去了意义。
所以,死刑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正像我所说的,不会有统一的答案。
其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理性,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和冲动。
当我们发现对死刑产生怀疑时,或许只是因为认为眼前的这个人应该有更美好的生活。
(三)电影作为艺术毫无疑问,在今天,“电影是一门艺术”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人们对于电影的期待,不再是对现实的复刻,也不再是简单的娱乐,往往开始重视电影所传递的美感,希望在电影的时空中得到更强烈的生活表现和对新生活意义的阐释。
对于我而言,这部电影是成功的。
整部电影就像一门语言,在表面的故事底下,深藏着可以感觉但又不可捉摸的韵味。
影片色调整体偏暗、偏冷,与主题相契合,透露着死亡的阴影和庄严;仅在某些场景,明亮的灯光可以令人返回现实生活,而这些情节也恰恰凸显了主角的普通和作为市民的幸福。
整部影片并没有对镜头提出过高的要求,却也往往在此之中流露出平淡的细水流长。
老师上课时说,艺术源于人类审美意识的物化或人类生命意识的美感呈现,这在影片中不无体现。
无论是绞刑师作为职业的严谨认真,还是死刑犯生前的最后哀悼,无论是主角故事中的爱恨情仇,还是故事外历史的涓涓细流,都让我们感受到生的喜悦与死的悲痛——生者,享受当下的片刻安宁;将死之人,企图抓取生命的最后点滴。
这难道不正是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吗?
主角通过细致迅速的工作,以表达对死囚的最后怜悯;用装殓工作的严肃认真,表达其对死者的应有尊重和惋惜。
这些都孕育着审美意识的诞生。
而这部电影作为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唤醒观影者的生命和审美意识。
老师上课曾提及宗白华先生的一句话“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艺术家用以表现生命而给予欣赏家以生命的印象……非有生命的大彻悟不能有大文学大艺术”。
生活中,囿于时空的桎梏,我们无法在不通过其他媒介的情况下,超越自己的生命界限,无法体悟自己之外的人生和世界。
但电影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想象空间。
这部电影,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道德冲突——生死,放到观众面前,放到观众生活,使我们拥有审视自己生命的机会和全新的视角。
对于生命,我们有什么印象呢?
是平平无奇还是应当波澜壮阔?
是庸庸碌碌还是应该奋力拼搏?
是一场漫长的旅行,还仅仅只是几个仓促的选择?
电影告诉我们,这些思考或许在死刑面前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行刑架上的圆形绳套,就将是每一位死刑犯人生的句号和终结。
绳子前,是你的一生,充满仇恨与忏悔;绳子后,是对你的宽恕,充满慈祥和宁静。
而站在中间的,是冷静的绞刑师,用严苛精确的动作为你搭建彼岸与此岸的桥梁。
套上头套,只听一声拉栓,这个世界与你的联系就永远存在于过去时。
焦虑、紧张,新仇旧恨、叱咤风云,断壁残垣、姹紫嫣红,都伴随着第二和第三节脊椎的分离而消散在风中。
男主角怎么看怎么眼熟,查了好久,原来!
是哈利波特阿兹卡班囚徒里追寻伏地魔的那个老鼠!
咳咳,这么一个猥琐的人,演那么严肃的话题,我不能接受。。。
有点假的,你说如果是一个卖肉的,开花店的,在工作中遇上他的朋友也就算了,最大程度像入殓师那种,遇上熟人也是合理的~你说,你一个绞刑师,都能正好遇上自己朋友杀了人,判了死刑,还在你这个监狱,被你亲手吊死。。。
这个,说什么好呢?
英国,你实在太屁大点地方了!
解惑了一个一直的疑问,绞刑的确不是窒息而死的,是下落的瞬间折断第二至第三节脊椎致死,据电影里说,是还未感受到就已经死亡了~咳咳,这个事儿还真不好考证~额,刽子手也不好当啊,还得行业竞赛,还有行业最好成绩:7秒钟。。。
囧rz。。。
工作与生活 Pierrepoint总是能把他们区别开来的。
对于被行刑的罪犯来说他是保持中立的,既然法律判你有罪,他们给了我这个指示那我就执行,至于在这里,在这个行刑场上,你说的话只关于你,和我。
即使所有人开始反对施行死刑,并把所有矛头对准了他,他也觉得这只不过是个工作,但终究当James Corbitt也走上了刑场的时候,Pierrepoint开始反思了,人为什么要一报还一报,为什么要用仇恨来对待错误。
说实话,我觉得还是有点煽情。同样是特殊职业,焚尸人拍的冷静的多
没有任何血腥的描写。绞刑本身在执行者手里变成了一种艺术的表现的形式。在我看来,如果结局是他能加入反死刑的行列会更完美一些。当然也只是我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啦。
当他为几十年的好友行刑的时候,他的好朋友自主的将头深入绳圈,他轻声说 不不不。仿佛在与好友一起共同安装一个摩托车配件,而他在耐心的教这位老友“先不慌放这个零件”。好像是轻松地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最后一件。这段相当焦灼心酸啊!是个很会演的英国胖子
演员演得挺好的,股市也挺好的,最后的结尾让我觉得不够精彩,正本片子除了一个个被绞死的“咚”“咚”“咚”的声音,其他貌似没有让我觉得高潮的地方。。。
勉强及格。有人物原型。10年后的《索尔之子》也是这个影像风格:灰暗的影调,大量特写镜头,甚至肩膀后的机位,编导用这种风格来贴合死刑、集中营的题材,我觉得不是个好选择,你想用面部特写去捕捉人类在濒死前的状态,这对演员的表演要求太高了,而且观众也清楚都是演的,很难出效果。开场看似用碎片化、跳跃的笔触去写一个绞刑师的生活(他跟女的约会,下次再出现时俩人就变夫妻了),让人想起厨房水槽电影的传统,有些专业细节有趣,比如男主如何锤炼绞刑流程令犯人速死,给悬挂的女死刑犯清洗身体什么的。中段受蒙哥马利指派,去德国执行对战争犯的死刑,以及面对死刑犯亲属求情、废除死刑者的抗议、处死好友等事件,这种行业拔萃者的戏码大体是有趣的,对男主的心理也有一定揭示,你能感到他用严谨凝重的工作状态来压制自己的胡思乱想
Timothy 就跟 秋生哥一样。。。还是演配角比较合适。。。
这样的职业,一般人真的不能胜任,压力太大
主题很霸气,执行一般而俗套,也就电视电影水平,2.5星吧
The Last Hangman (2005)
无法忽略情节承接上的平庸,主演撑起了整个剧
良心的自责才是最大的惩罚
站在历史交界处是何种感受?不同寻常的职业,每日的绞刑工作不是单调重复,而是把噩梦搁在心的那一头,“But I know they're waiting for me”,影片还剩二十分钟的时候矛盾终于达到瓶颈,Pierrepoint的爆发不是终结,而是余生漫漫辛苦的与过往挣扎。
起初,觉得没啥难的,不就是绞人嘛,反正也不认识他们,然而,绞了几个熟人之后,感觉有点不一样了。
闭起眼睛,蒙上耳朵,仿佛都可以从空气中嗅到英国片的味道,不同于法国佬融入灵魂的浪漫调,这是独属于不列颠的气场,内敛而曼妙。可问题是,用完全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口吻去讲述一段波澜不惊的历史,实在非我所耐。
废除死刑的意义在于避免错判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可以对绞刑内心再深入刻画些~~
小胖子挺让人敬佩
难以相信这么无聊。。
男主角演技很赞,对于死刑,我现在的修为发表不了任何意见
死刑除了复仇以外,没有任何意义。Timothy大叔演技真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