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The Son,儿子,爱·子(台),儿子可否不要走(港)

主演:休·杰克曼,劳拉·邓恩,凡妮莎·柯比,泽恩·麦格拉思,安东尼·霍普金斯,陈信妃,威廉·霍普,小田部明纮,伊绍拉·巴贝-布朗,埃里克·海登,约瑟夫·迈德尔,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剧照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2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3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4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5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6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3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4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5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6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7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8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9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20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剧情介绍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前妻凯特(劳拉·邓恩 饰)与儿子尼古拉斯(泽恩·麦格拉思 饰)的出现打乱了彼得与新伴侣贝丝(凡妮莎·柯比 饰)的生活。彼得费尽心思照顾深陷抑郁情绪的尼古拉斯,但他还需要兼顾工作和新家庭。重重压力之下,家庭矛盾逐渐激化,诸多过往心结也随之涌现……彼得能否走出困境、获得救赎? 该作为导演佛罗莱恩·泽勒“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翩然而至过山车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开往春天的地铁真相半白命回迁转剑灵王中王亲爱的厌食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爱丽丝与藏六香烟和热巧克力情迷黑森林小小爸爸屋顶恋歌三分野刑事7人第五季永不妥协爱尔兰黑帮单身女士离婚保险婚头转向侦探麻理子一生中最悲惨的日子干旱罗马邻居的窗狼和羊11度青春之《拳击手的秘密》拉拉队员都死了波士顿连环命案强风吹拂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长篇影评

 1 )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永永远远被困住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是导演佛罗莱恩·泽勒“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

如果是在快乐的周末建议还是不要看这部了,会被压的喘不过气。

剧情是在极低气压的环境下推进的。

前半部分比较缓慢,也没有激烈的冲突,而且还被“儿子”的抑郁症表现带动着,所以看着比较累。

如果作为一部写实题材的影片来看,确实是不错的片子。

对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描写很真实,对抑郁症患者本身的症状描写很真实,对周围人面对抑郁症患者做出的表现还原度也很高,虽然我们普通人可能会因一时难以带入而感到“矫情”“累”,会感觉是为了emo而emo。

但在院线上映,光有真实是不够的。

导演把一切都真实的还原出来,儿子被困在心绪里,父母也被困在各自的角色中。

但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给出解法,导致被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永永远远被困住,最终悲剧收尾。

看完需要缓缓。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2022)6.82022 / 英国 法国 / 剧情 / 佛罗莱恩·泽勒 / 休·杰克曼 劳拉·邓恩

 2 ) 短评又太长了,别看,没用没阅读价值的玩意,个人留档

我来品鉴休姐的演技,虽然我一直觉得休姐演技就是好莱坞一般水准——很吃本子,年轻时漂亮得太出挑,演笨比美人或者动作明星就可以一路吃香。

年纪大了就容易吃瘪几次。

但是这片子没法品鉴演技,因为拍得很乏味单调:本身题材就很沉闷,是部全是压抑灰调没有戏剧张力的片子,拍摄手法又那么平庸平淡,实在是没什么让演员发挥的余地,发挥了也捕捉不到讲不好,我实话实讲。。。

而且,极端的苦涩喜悦疯癫都没有的,被原生家庭阴影压迫一辈子,又不断为家庭妥协的上班族是不会有什么张力的,所以只能演脆弱,演得差强人意还算不错。

说到底关于原生家庭的罪孽,总要有人承担苦难,就像还债,父亲欠的债,儿子还不完就要给孙子还,根本无解的循环,没法被救赎,外人再爱那也都是外人,这种强度的压抑和反反复复的低气压负能量给任何心里阳光的人都会有吃不消的一天。

所以无解的。

有些人很坚强,硬撑着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正向的反抗,反复尝试让自己今天活得比昨天更好;有些人脆弱但勇敢,就想重启人生直接一死了当;有的人彷徨但更恐惧死亡,于是过一天是一天,也照常把路走得差不多顺畅……处理不好自己原生家庭的孽最好别做家长,越来越好是建立在自我认知清晰足够且有优秀自控力的基础上,底子差还既要又要,真的非常容易让除不尽的罪孽进一步疯长。

这男孩走的每一步完全可以预估,,,这片子真的挺鸡肋,题材是好的,但有病没病的看着都心里不舒服。

看影片是可以看不舒服的,经受苦难是为了宣泄情绪、为了模拟某些经历、为了了解不同的人生……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吸收点什么得到点什么,这应该是一种良性的不舒服,而不是单纯的苍白的无用的无助的受罪。

该深挖的也没深挖,都是零碎的片段零碎的爱和零碎的余孽,该认真串起来的都没串起来,就拿一声枪响粗糙地上演戛然而止疼痛绵长的戏码,太苍白太粗糙,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就算了,连说清楚问题说清楚这父子循环如何可悲都做不到。

把患者遭受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全拍成了无病呻吟,这太可怕了,这让受难者共情却得不到正确引导,又让过路人——没有经历过这些苦难或身边没有这样情况的亲朋密友的人——徒生厌烦。

沟通和相互理解的桥梁没成功搭建起来,倒是多了层灰色的隔膜,难道中心主旨就单纯为了说明这些人注定受罪注定无法解脱注定无法被理解,连双亲试图给予的爱都变成了无知盲目的笑话,那怎么改,就该把人关进医院一切听医生的话?

这太没有意义了,摆了一通事实和问题,却没有解决,甚至没给几个模糊的可行方案。

没有解决那你把这个问题讲好也可以,结果讲得也那么寡淡,,,很可惜。。。

«海边的曼彻斯特»讲得也是我就这样,我被困住,但我不想变好,我经受,我承受,但伤疤已经形成,我就该背负着继续这样寡淡如苦行僧一般往前走。

这部大概也想要这个调调,但是表达出来的却是寥寥。

但是拍这种题材是好的,希望有更多的导编更好地解读心理疾病患者,祝我身边这样的朋友能继续勇敢生活,尽全力,挣扎,活得越来越好,哪怕一点,也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3 ) 名场面

尼古拉斯:我不舒服,我没办法说服自己去上学,还有,我觉得考试压力太大了。

对不起。

彼得:对不起?

我给学校打过电话了,你知道他们怎么说?

他们说你再也没回去过,说你从上个月第一天开始,就再没去过学校,一次都没去过!

说是收到了我的邮件,说让你转回以前的学校了,你没什么要说的?

你都成了世界一流的黑客了,是吗?

我还相信你得了优,收到了派对邀请,我什么都相信你,可一直以来你都在骗我。

你这么多天都干什么去了?

都去散步了,是吗?

你就……我们给你浪子回头的机会,可你做了什么,你丝毫没有改变,你骗了所有人!

你给我一个解释。

到底怎么回事?

你嗑药了?

那就解释啊!

我不知道该拿你怎么办,我和你实话实说,我真的不知道了。

我努力去倾听你,努力去支持你,努力给你力量和信心,可这一切看来都是徒劳,你真想一辈子就这样下去?

随心所欲地过,天天逃课,不负责任地不想长大,你的人生怎么办?

你不去努力,你想成为什么人?

当然你答不上来了,别那么看着我,你想怎样,吓唬我?

没用的,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我不吃这一套。

好了,我来告诉你,接下来怎么做:从明天开始,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要去上学,明白?

尼古拉斯:不。

彼得:什么?

尼古拉斯:我说不,我不去上学。

彼得:你想干什么,尼古拉斯,你想怎么样?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妈病着,我爸成天不见人影,我也难,可我在拼命往前冲,没有一天不在努力,可你看看你,你有什么凄惨的遭遇,让你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去上学的?

回答我,回答我!

尼古拉斯:我做不到!

彼得:我听不懂,你有什么做不到的?

尼古拉斯:活着,我活不下去了,都是因为你!

彼得:你说什么?

尼古拉斯:我现在这样,都是你的错!

彼得:我做什么了?

我怎么错了?

尼古拉斯:你让我恶心!!

彼得:你说什么?

尼古拉斯:你口口声声,对生活工作高谈阔论,却像丢垃圾一样抛弃了我们。

彼得:什么?

尼古拉斯:你总那么自以为是,可从一开始,你就是个混蛋!

彼得:收回你刚说的话,尼古拉斯。

听到了吗?

收回你的话,马上。

尼古拉斯:混蛋!!!

彼得:我是混蛋?

你说我?

我做这一切不都是为了你?

为了你,我和你妈委屈了那么多年,你居然还这么说,为什么?

为什么,告诉我为什么?!!

就因为我爱上了另一个女人?

这是我的罪过吗?

这关你什么事??

我有权利掌控我的人生,是我的人生,你听到了吗?

我的人生!!!

(彼得激动到推倒儿子尼古拉斯)对不起,尼古拉斯。

我不知道自己刚才怎么回事。

(尼古拉斯逃回房间)

 4 ) 家是给人温暖的港湾,还是以爱之名的囚笼?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像一篇冷峻的小说。

缓慢,克制,沉浸;不露声色地将你带入渐渐冰冷的情绪中,如温柔却隐藏危险的溪流。

它在山的罅隙中汇聚自己的能量,细小,透明,不易被察觉。

但在某刻,它从高处坠落,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冲碎现实的巨岩,也冲垮人的心防。

法国作家、导演佛罗莱恩·泽勒时隔两年推出的新作,与《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相映照。

一部讲述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年迈父亲与破碎的时间和记忆对抗,一部讲述年幼的孩子陷入青春期抑郁,为整个家庭带来不可弥合的伤痛。

家庭,多么温馨的词语,在泽勒的电影里,变得冷酷而锋利。

并非家庭成员之间怀着仇恨生活——就像那些俗不可耐的肥皂剧,每天有一地鸡毛的琐事值得争吵——在泽勒的电影里,你甚至连“一地鸡毛”都看不见,干净的空间,精致的生活,每个人都保持体面,每个人却都像被囚禁在隐形的牢笼中,无法表达发自内心的爱。

情感,被无形的东西阻隔。

画面的色调构成了最主要的视觉语言。

在泽勒的电影中,颜色就能够让人从眼睛里感到皮肤才能够感受的温度。

蓝,绿,灰,白,黑——这些颜色组成了《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的主色调。

与《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不同的是,它冷得更彻底、暗得更决绝;温暖的红色、黄色只在一瞬间拂过我们的眼帘,母亲穿的橙色毛衣,母亲穿的红色外套,其余所有时刻画面都是冷的。

像把城市和人浸入冰冷的海里,透明的蓝和绿延伸至无底黑暗的深渊。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冷色,是父亲、母亲回忆中一家三口去海岛的画面。

闪回的蒙太奇,阳光照耀在晶莹的海浪上,银色与蓝色的波浪连绵。

在这样美丽、洁净也本应温暖的场景中,我们却无法感受到夏日午后阳光的炽烈,有一股凉意从画面溢出,像抽取海水中涌动的能量,让人始终感到裸露的肌肤是凉的,风是冷的,即使是温情的团聚假日,也暗藏未来不可阻挡的分崩离析。

与冷色相衬,空间中简洁的线条也是泽勒善用的“利刃”。

在《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中,无论人物处在何种社会场景中,他或她一定是被各种线条阻隔和束缚的。

典型如主角休·杰克曼饰演的父亲,这样一位生活富足、工作体面、家庭看似美满的精英男性,每天在灰绿色的玻璃格子间行走。

他的座椅后面是一面巨大的玻璃框,可见拥挤而冷漠的城市森林;他在逼仄的电梯、走廊中穿行,纵深的线条将他挤压,人如同在缝隙中生活。

回到家中,精致的线条也构成了父亲彼得的一切。

白色的门,灰色的窗帘,暗绿色的茶几,尤其是那装置了严格对称镜面的洗浴室。

冰冷的水从龙头里涌出,细密的白色线条不断冲刷头脑,日复一日将人驯服为生活的奴隶。

我们情不自禁被这冷峻的画面引向情绪深处,一方面它复制了现实中有序的文明社会——理想的职场空间,理想的家庭空间,无不透露出优雅的品位和这个阶层本应享有的美好生活;一方面它又抽取了现实中如影随形的冷漠,像为了洁净而无处不在的消毒水气味,将人与人隔开,面无表情地在电梯中,面无表情地在家中,表达爱已成为格格不入的软弱行为。

一幕母亲与儿子分别的戏码,诠释了家庭空间里的“真空”。

母亲真正问候的话还没说出口,儿子已经接了无需问候的话,如此反复,无意义的词语在空气中形成尴尬、凝滞的氛围。

一道门关上,两个人被分开。

我们感到了现实中经常都会发生的场景,作为子女和自己父母的无效交谈;或作为父母和自己子女的无效交谈,在电影里如此凝练地被形容出来,犹如隐形伤痛被赤裸展现。

身为作家的导演,似乎比常人更懂得语言的无效。

关系亲密的人们在冷色和线条不断阻隔的空间中说,“让我们谈谈吧(Let‘s talk)”,“我们需要谈谈(We need a talk)”,“谈谈好吗?

(Shall we talk)”,可是没有一场谈话(talk)起到真正作用。

尤其在电影的两个主角,父亲和儿子之间,每一场谈话都引致更大的坠落。

儿子已经竭尽全力向父亲表明自己的痛苦,父亲却认为他什么都没有说,他应该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为什么不去学校?

为什么要撒谎?

为什么在公园里?

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

儿子不断说明,他只是感到疲倦,在痛苦中疲倦。

他不明白为什么父亲和母亲会分开,不明白为什么父亲现在的妻子会介入他们的生活,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去学校为什么不能在外面走走,不明白为什么没有人理解他的孤独和痛苦,明明已经如此声嘶力竭,却没有一个人能听到而只是在责怪……饰演儿子的这位年轻演员泽恩·麦格拉思(Zen McGrath),他无辜而阴郁的沉默让人心疼。

在与父母的对话中,他用尽声量告诉他们,他需要被爱,需要被关注,需要一点放松和休息的时间,但没有人能够真正听到。

他不断被要求“给出一个解释”,但这解释只是从成人功利有序的社会场景中分离出来,用权力制服孩子,要求孩子给出一个应对失败的方案。

可孩子根本没有什么方案,他只是单纯地告诉你,我做不到,我很痛苦。

一场又一场失败的交谈,将本应亲密的父子关系拉扯到越来越远。

当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爷爷出场时,电影的文学性在这里如一道灵光,告诉我们一对父子关系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另一对父子关系的问题。

代际问题正在循环,将孤独和痛苦如基因般复制。

有的孩子幸运地在对抗痛苦中长大了,看似变得坚强了;而有的孩子,没那么幸运。

表现在休·杰克曼脸上的阳光、精气神,也如基因一般复刻了他片中父亲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成功和傲慢。

他们可以优雅地坐在家中等候佣仆的服侍,也可以每天自律而保持朝气地晨跑,宛如每一天都会有惊喜和成功等待他们。

在这样不断被确定的人生信条下生活,他们理所当然地以为,一切失败和懦弱和逃避都是不可原谅的。

正如老父亲指责中年父亲还是个懦夫,中年父亲也不可避免地把愤怒发泄到年幼的孩子身上,不能原谅他逾矩的任何一次逃课。

他们严格按照社会的丛林法则适者生存,柔软而流泪的孩子,被视为提前失败的征兆。

尽管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但两个小时的故事里,作者已经细致地展现了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无一例外被要求成功做出的伪装,伪装胜任工作,伪装考试总能得A,伪装家庭幸福美满,休·杰克曼习惯地汇报善意的谎言告诉前妻儿子一切都好,儿子也习惯汇报善意的谎言告诉父母他正变得越来越棒。

——结果,裂缝忽然有一天自己裂开,你不知道它是哪天开始裂的,但裂开的时候显然已经不能合上。

人们猝不及防地应对这些越来越荒谬和无法应对的裂缝,就像看着故事的我们在生活中应对一场又一场微小的灾难。

生活的灾难,隐藏的危险,无处不在。

娓娓道来的文学性叙事,看似平静简洁的日常,慢慢引我们致黑暗深处。

作为观者我们能明显感到阴影的范围正在扩大,无序正在扩张,但无法判断是哪里出了问题;父亲也好,儿子也好,两位妻子也好,都在各自画地为牢的空间里,独自面对孤独。

我喜欢饰演年轻妻子的演员凡妮莎·柯比(Vanessa Kirby)的表演。

她紧致的面庞,柔韧的身躯,本该有多么丰沛的能量,却在这一天天黯淡下去的家中被感受不到的爱和孤绝包围,她和片中的儿子一样,慢慢失去了自己青春的色彩,也在灰色、绿色那些冷冷的颜色中不断重复对抗时间。

每一天,他们都在思考如何面对失败。

在年轻的妻子和丈夫对话时,她终于吐露心声,我在这家里,是多么孤独。

即使坐在对面、每天见到她的爱人也不能体会她的孤独——他给前妻带来的伤痛,一如既往复刻在新一任妻子身上,不存在完美的丈夫,能够提供完满的婚姻和家庭。

年轻妻子眼中饱含倔强的泪水,却拒绝恸哭和倾泻。

前妻尚能温柔地说,“我感到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母亲”,年轻的妻子却强撑起来面对。

她试着去做拥抱和敞开的人,但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电影中每一种亲密关系,夫妻之间,母子之间,父子之间,不断上演被阻隔的真空交流。

尽管几个人生活在优渥的社会环境中,但我们没有一个观众想要成为他们——我们甚至充满同情和怜悯,他们如此可悲。

正是这种对比深邃得像一种磁力,它从画面和文本深处发来遥远的质问:这样优雅文明的生活,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吗?

我们所看到的亲密关系,都已经像裂开的瓷器无法融合,更不用谈那些匆匆而过的同僚、路人、社会人士……每一天,每个人都在那么多无效关系中度过,生命仿佛被尖利而冷漠的关系之刃切割,没有完整的时间去回应爱、表达爱,却只是不断切割自己的灵魂和时间,去适应新的冷漠的关系和空间——徒劳的空虚。

罹患抑郁症的儿子是一根火线,点燃了周围所有的人。

他燃烧自己痛苦的光芒,照映到父亲、母亲、继母的脸上,他们的脸上也流露出了痛苦和寂寞。

当父亲看着孩子自残的伤疤时,他说,“你伤害自己的时候,就好像伤害我一样。

”孩子柔软得让人心痛:“你伤害妈妈的时候,也是在伤害我。

”爱和伤痛,循环往复。

人们爱着彼此,夫妻之爱,父子之爱,母子之爱,却没有一个人能表达那铭藏深处的情感,只能任由光辉的记忆在脑中闪回,成为心底留存的温暖。

当现代人生活时,“生活”已成了一种被动的姿态。

爱被隐藏,冷漠无所顾忌地放射。

犹如那无处不在的玻璃镜面和金属门框,在真空中人们嘶吼也无法被对面所爱之人听到心底的呐喊。

《困在心绪中的儿子》无疑是悲伤的。

它娓娓道来,像幽怨低沉的大提琴,发出克制却让人心碎的声音。

克制至此,竟还有弦外之音,必须要有足够耐心才能够听到。

——那是空气中微小却存在的振动,是另一种声音,它发出了力所能及的抵抗。

 5 ) 面对《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并不是说两句宽慰话就行

因《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的巨大成功,导演佛罗莱恩·泽勒新推出的《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引人瞩目。

前者英文名是《The Father》(父亲),后者是《The Son》(儿子),尤有对仗意味。

按《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的思路,去看《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会发现后者的叙事节奏转向缓慢、克制。

在我看来,转变的原因是:“父亲”确实患了阿尔茨海默病,“儿子”却是健康的少年,他是被“制造”出来的忧郁症患者。

如果说,《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是在呼唤人们更多关注阿尔茨海默病;《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则呈现了对“虚伪的成年人世界”的批判,堪称是青春版的《狂人日记》。

看完电影后,深感所有的父母都有必要去看看《困在心绪里的儿子》(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5%—13%,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2.6%,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因为悲剧离我们并不遥远。

更引人深思的是,即使《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中的儿子选择不同道路,他也将一生背负阴影,难以感受到幸福。

这就是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的悲剧意味在于:我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更别说解决问题。

所有的成年人都在假装爱他《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的故事更简单。

正上高中的儿子尼古拉斯长期逃学,母亲无可奈何,已与母亲离异的父亲彼得决定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

尼古拉斯称,他希望和父亲生活,因为母亲总抱怨父亲当年的背叛,他深感压力,无法与母亲一起生活。

父亲彼得的事业正如日中天,他坚信自己的阳光、努力、幽默、上进会感染儿子。

但在内心深处,父亲彼得对自己父亲当年的粗暴、忽视和嘲讽,颇有不满,他决心扮演一个好父亲,宁可为此牺牲事业。

彼得的父亲则毫不留情地嘲讽道:你已成年,却还想着小时候受的那点委屈,你可真有出息,可承受了那些,又怎么了?

在彼得的父亲眼中,男人就该“糙”一点。

折磨是必须的,不在家里遭遇,就会在社会上遭遇。

彼得自信地以为,在他的影响下,儿子正逐步走上“正路”,转学后,考试得了优,有了新同学,还有女朋友追……直到有一天,他发现那些都是谎言。

彼得无法理解,为什么儿子要这么做。

儿子给出经典回应:因为你什么都需要原因,我只能给你一个原因。

谎言被拆穿,儿子患上了抑郁症,真成了“脑子有病的人”。

自从他住进父亲的家,他像《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一样,对大人世界产生了误解,在他看来:父亲彼得可能并不真的爱他,他爱的只是一个上进、努力的影子,而这影子来自他的父亲——彼得不喜欢父亲,可他挣扎的结果,不过是把父亲的价值观更深地印在心理,成为给自己儿子的枷锁;母亲凯特可能也不真的爱他,她爱的是离去的父亲,儿子只是替代物——一方面,她宠溺儿子,像当年对丈夫一样,无原则、无条件、无防备,把一切都交给他;另一方面,她又痛恨丈夫的背叛,一看到儿子身上的前夫的影子,她便极端敏感、情绪失控;父亲的新妻子贝丝可能更不是真的爱他,她只爱自己华丽的倒影,她凭美貌、活力打碎了一个美满家庭,出于对丈夫的同情,她接受了尼古拉斯,但始终把他视为异己,小心地保持着距离,她第一个喊出“他(指儿子尼古拉斯)的脑子有病”。

在《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中,成人世界并不完美,医院大夫有同情心、专业能力,可说起话来比录音机还刻板,显然,所有患者在他眼中都是工作,他只需例行公事;医院的看护师则似乎一脸亲切,其实都是工作式的专业笑容;尼古拉斯新学校的老师彬彬有礼,却像考试机一样冷漠……在儿子眼中,自己被困在成年人世界的丛林中。

堂吉诃德可笑,但堂吉诃德更可敬也许一些人会说:《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中的尼古拉斯也太脆弱了,从小到大没挨过打,像他这么胡思乱想,我们这种“从小被父母揍大的孩子”,不早跳楼了?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现在年轻人太脆弱,应该加强教育。

作为“从小被父母揍大的孩子”中的一员,我对尼古拉斯颇能共情。

记得小时候经常不写作业,被罚站,我奶奶一边打我,一边问:为什么不写作业?

你早晚都要写,干吗要挨顿打才写,这不是傻吗?

从逻辑看,我当时确实够傻,也就接受了大人所说的“思想不成熟”之类的话。

从小学到中学,我一直在检讨自己:理性不成熟,缺乏自觉性,干活不主动,经常说谎,学习不努力……可怕的是,我偏偏有一个学霸哥哥,我永远是他的参照物,当表达天堂与地狱有多么遥远,光明与黑暗有多么大区别,我和我哥哥理所当然地被摆在两极。

习惯于被当成“坏孩子”,我开始说谎、偷窃、欺骗、做不利于自己的坏事……最恶毒的一次,是高一时,听见教室门后有女生说话,便故意猛推门,把女生磕得头破血流。

她没得罪过我,当时正打上课铃,我这么做可以解释成急于上课、无心之失,从而免于惩罚。

多少年来,我一直好奇,我的恶意从何而来?

直到30多岁时,听我母亲讲养育我的故事,说她从来没打过我,我从小就乖,一直是个好人……人类的记忆竟有如此惊人的过滤能力。

我不算很惨的,也侥幸考上了大学,我以为,过去的已经过去,可《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却唤醒我。

尼古拉斯比同年龄时的我更诚实,他不肯与世沉浮,苟且地接受成人世界的规则,成为一个善于说谎、主动演戏的人,他就像《狂人日记》中的那个狂人——执着地探求着存在的意义,这探求可能是幼稚的,却世界上总要有这样幼稚的人。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堂吉诃德可笑,但堂吉诃德更可敬。

只是不论堂吉诃德,还是尼古拉斯,注定无人会为他们遮风挡雨。

明天的孩子,可能个个都是尼古拉斯公允地说,《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中的父亲和母亲足够宽容、有爱心,按中产阶级标准,他们已是合格父母。

影片对所有参与悲剧的成人都有批判,但这批判的刺是柔软而隐藏的,因为他们已达自己能力的极限。

对于父亲来说,他放弃了职业发展机会,低三下四跟儿子沟通,努力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可他忽略了,中产阶级文化原本就是一根驯马缰,其作用是让人主动变成资本的工具,为其持续扩张服务。

所以,中产阶级坚信世界在不断发展,人必须努力,应该按某种标准活着,没有爱也要装出爱……可这些都是资本编出来的幻觉,本质是为激励中产们继续拉车。

于是,世界有理由了,人做一切事,都要有个原因。

生而为人,我们没有忧伤的空间,没有无所事事的自由,没有随心所欲的可能,没有放弃的选项……父亲最可悲之处是,他仍幻想儿子能写出一本小说,来回报他曾付出的爱——爱如商品一样可交换。

成为作家,也算是一种“正路”,是社会许可范围内的“微小离经叛道”,一切可按“浪子回头金不换”模式予以解释……资本对人类心灵的荼毒,竟如此深入。

那么,《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的解药在哪里?

片中反复呈现儿子童年时,父亲教他游泳的场景。

父亲依然充满套路——借口儿子的救生圈破了,逼他游回去——这也是滥俗的中产文化之一,面对困难,逼(或者说鼓励)孩子解决困难。

但父亲毕竟充当了一回保护神,至少从表面看,这个家庭会“幸福”(麻木而平庸)下去,儿子将成为明天资本的合格炮灰。

只是相遇在这个凉薄的人间,刹那的彼此温暖依然重要,它让人终身难忘。

记得一位日本漫画家说,儿童的身体可能只有成人的几分之一,经验只有成人的几十分之一,但他却拥有100%的人格,和成人一模一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代孩子会比下一代更敏感,不是“生活太好了”,而是现代文明的核心是“人的觉醒”,从“人的觉醒”,到“女性的觉醒”,再到“儿童的觉醒”,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将来的孩子会像尼古拉斯一样,拥有过分敏感的心灵,他们要追问生活的意义,如果父母自己还没完成“人的觉醒”,他们就会被孩子鄙夷,尼古拉斯式的故事会越来越多。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是一部内涵甚深的心理剧,没有相应观赏习惯的人,很难悟其三昧,关键在于能否与尼古拉斯产生共情,否则无法深入剧情。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适合反思者、深情者,适合能同情自己孩子、尊重自己孩子的人们。

它的节奏与《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不同,飙戏空间更大。

从结果看,几位演员都很出彩,尤其是父亲和父亲的父亲,母亲更是出神入化,看老戏骨对飚,也是一大看点。

 6 )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是佛罗莱恩·泽勒导演的“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与他上一部作品《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一样,将故事视角聚焦于家庭这个方寸空间之中,用最简单平实的家庭人际关系,折射出当代人内心世界最幽深复杂的一面。

电影的英文原名《The Son》,似乎故事的重点应该讲述由泽恩·麦格拉思所扮演的儿子尼古拉斯。

但电影里观众所跟随的视点,其实是放在由休·杰克曼所扮演的父亲彼得身上。

事实上,无论是电影中剧本的设计,还是泽恩·麦格拉思的表演,都有意让观众无法彻底走进儿子尼古拉斯的内心,尼古拉斯的表情和言语,都与他真实的心绪相去甚远,无论是故事中尼古拉斯的父母至亲,还是电影外的观众,都被隔离在外面,需要不断猜测他内心里真实的情绪和想法,预测下一步剧情的走向。

有一些观众会质疑这样的设计,认为导演给儿子尼古拉斯的戏份太少,导致观众无法与儿子共情,但我却恰恰喜欢这样的设定。

在导演佛罗莱恩·泽勒的上一部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中,导演已经向观众充分证明了,他能够用复杂炫目的影像和剪辑技巧,让观众走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之中,角色因为病痛而在感官和记忆中产生的反应,观众同样能通过电影切身感知到。

而在《困在心绪里的儿子》这部电影中,导演没有选择重复自己,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故意用一种间离的手段,就是不让观众去读懂儿子尼古拉斯的内心世界。

这种难以沟通、无法言表的焦虑感,才是导演通过这部电影想要追求的心理效果。

正如南宋诗人方岳在他所写的诗《别子才司令》中所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自己内心里的痛苦和烦恼,常常难以化作理性而具体的语言,清晰地向他人倾诉。

很多时候,当我们试图向别人讲述自己的烦恼时,反而可能得到的是别人的不理解甚至是不认同:你也太矫情了、这算什么事呀、比你惨的人多了去了。

在电影里,父亲彼得也对儿子尼古拉斯说了一模一样的话:“我不明白你到底为什么要这样?

当我像你这样大的时候,我所承受的痛苦比你大得多。

我的父亲四处出差从不管我,我的母亲病倒了需要我的照顾,但我依然坚持了下来,获得了今天的成功,你为什么就不能像我这样?

”面对父亲的指责,尼古拉斯只能近乎歇斯底里地抱怨:因为父亲离婚、因为父亲伤害了母亲、因为自己对父亲的崇拜坍塌了。

但这些抱怨都是真实的吗?

自己如此痛苦的原因,真的只是因为这些事情吗?

总有人喜欢说:“这些事我也经历过,我就没你那么痛苦,归根到底还是你自己太脆弱了。

”因为他们不明白,人们可以借助理性,去为痛苦的情绪寻找一个理由,但很有可能,它们也只是一个理由罢了。

人们不愿意承认,很多时候痛苦是没有具体的原因的,是“不可与人言”的。

电影里,儿子尼古拉斯会指责自己的母亲不理解自己、指责自己的父亲背叛了自己、指责父亲后来的妻子拆散了他的家庭。

但这些指责,在我看来,只是当他无法真实地向这些亲人传达自己内心情绪时,所不得不采取的自卫行为。

因为太害怕被自己的亲人指责“你为什么要这样”,所以他只能选择先去指责亲人。

所有这些尼古拉斯的表达,都既是真实的,但又不是真实的,正如溺水者会把手里抓住的每一根稻草,都当成是浮木,但稻草终究不是浮木。

所以,我非常认同导演在这部电影中的设计,那就是故意不去阐释儿子尼古拉斯的内心。

因为对一个真实的抑郁症患者而言,所有的阐释都是不真实、不准确的,永远无法通过语言,完整地将自己的情绪让他人感知到。

在这部电影里,休·杰克曼高超的演技让我折服,充分传达出了一个父亲的痛苦和无力。

但我其实更喜欢泽恩·麦格拉思的表演,他好就好在,当他面无表情地看向父亲或者看向镜头时,他的眼神如同一潭水,清澈又幽深,让人既好奇、又恐惧。

真的,某些时候,泽恩·麦格拉思的眼神,甚至让这部电影有一种惊悚片的气质。

也难怪电影中,凡妮莎·柯比所扮演的彼得现任妻子贝丝,说什么也不愿意让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与尼古拉斯单独共处一室。

从他的眼神里,你永远看不清喜怒哀乐,在这口深不见底的潭水里,隐藏着无可名状的情绪怪兽,令人战战兢兢,无法预测他下一步可能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我个人很喜欢电影中的一场戏,是劳拉·邓恩扮演的母亲凯特,在送儿子尼古拉斯离开前往父亲家时,两人之间的对话戏,导演设计的台词让我拍案叫绝。

母亲从头到尾,没有说出一句完整的句子,总是结结巴巴、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往外蹦,儿子则始终冷漠以对。

当儿子彻底离开后,母亲靠在门背上,既有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又有对自己作为一个失败母亲的懊恼和失望。

在这场戏里,导演以一种完全写实的拍摄手法,却让观众看到了语言沟通的难以为继,以及母子双方无法向对方准确传达自己内心情绪的苦恼和无助。

虽然导演没有阐释儿子尼古拉斯的内心,但他却为尼古拉斯的内心找到了一个影像上的象征之物,那就是在影片后半段不断出现的滚筒洗衣机。

我个人很喜欢这个象征,因为它很准确。

里面的衣物随着滚筒洗衣机的转动,层层叠叠纠缠在一起,越缠越多、越缠越乱,恰如内心里的各种情绪,纠缠在一起,让人找不到由头。

而滚筒洗衣机越来越吵闹的机械转动声,也正如同内心里痛苦、焦躁的情绪,即将到了爆发的边缘。

我对《困在心绪里的儿子》这部电影的喜爱,就是在于导演对于抑郁症患者内心痛苦的表现,不自以为是、也不故作理解。

这部电影需要的,不是观众去共情、理解那个患有抑郁症的儿子。

很多时候,可能儿子自己都无法理解、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究竟为什么会这样。

真正需要的,其实是包容,是即使不理解,依然愿意去包容。

而这,就是我推荐这部电影的理由。

 7 ) 挽救亲情,无论多努力,若劲儿使错了,无论怎样都会错 —— 困在心绪里的其实是父亲

电影讲的是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真的吗?

可我看完反而注意力在儿子身边亲人的的反应和态度。

尤其是父亲,我不禁为儿子的父亲唏嘘!

(倒可以说全片印象最深的是父亲,他才是男主,妥妥一部生活版金刚狼的悲剧) 如果我说,父亲其实是真正造成悲剧的主要第一责任人,会不会有人骂我没同情心?

但其实,我认为,到最后,这位慈父都没有醒悟过来而导致了家庭悲剧!

他其实从头到尾在困在自己的思绪中,自始至终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一个没法带入他人情感去替人着想的父亲!

包括:对自己亲人,无论对儿子、对父亲,还是对同事,遇到困境只是陷如自己的思绪的常人(我是不是以金刚狼要求休.杰克曼去的父亲了)。

对儿子、对前妻子、对现任妻子,就像他作为精英律师一样的由从政到脱政却一直处于始终精神游离的状态无异,还很自以为是,经常陷于追忆,让自己被自己感动!

请看到最后导演(其家庭第一部曲:困在时间里的父亲,5星推荐!!!

)安排类似光明的“很感人”的幻想(从幻想里都看得出只是父亲的期待而已,儿子早就不像写书了其实!

)。

迟来的忏悔,依然看出还是没有能领悟到自己所造成的悲剧的跟源到底是什么!

结尾那段悲情告白:除了知道他已经能感受到儿子的诸多优点和特点,一切仿佛无法挽回外,其实他始终不能体会到儿子的心结是父亲自己 —— 面对儿子认为父亲出轨所造成巨大心理创伤,(也许他自己其实真地并没有错误,只是为了追求幸福,)也许父亲试图澄清,但儿子无法释然理解。

问题在于父亲居然多次置儿子感受于不顾,选择性忽视,甚至这已不仅是在逃避,最终还是被激怒而对子咆哮,心态的失衡而最后犯下悔之晚矣的错误决定(带儿出院)。

有人会问,就算父亲认识清楚根源所在并反思,难道他就能够有可能挽回吗?

这是不是死局呢?

当然父亲不去反思自己,不去尝试跳出自己的固有的执念,难道不会更往好的的方向迈进吗?

!包括他最终没忍住前妻的毫无办法,却始终生活于幻想的“救“子出院,父亲就不能积极地去真正进入到儿子的思绪中吗?

没有,始终还是停留在回忆中,鼓励儿子的同样的妄想当中。

问题1: 这难道就是不幸家庭的宿命吗?

我认为不是:有其父未必就有其子啊!

关健是看怎么想怎么选择。

反观影片中父亲的父亲(金刚狼的爸爸汉尼拔!!!

) “just fucking get over it“ (摆脱就是了!

哈哈 just wake up, son!)。

酷!

一番言简意赅的回答简直不要太看开人生,太人生开挂,只可惜他的金刚狼儿子(不是汉尼拔)还是没醒悟过来,做小伙伴惊呆了表情状。

父亲要懂得的话,后面就懂得面对儿子在哪儿都会绝望,自然要把他至少留给更清醒更专业的医师大夫呀!

而不是违心地去断送儿子的生命,可父亲并没有任何改变!

问题2: 生活、事业难两全么?

金刚狼父亲表面为子牺牲,是真牺牲本来大好的事业啊!

可他能真正地要解开自己的心锁,是去真正理解自己的儿子,可他偏偏选择不去理解。

不理解,也就别理解,像汉尼拔老爸那样飘身世外,让给心理学家们不好吗?

这才是正解。

看到最后我是多么希望能离异夫妇把儿子留在治疗(当时的妻子为何不去,结果完全会两样)。

眼见着医生隔着玻璃窗,眼睁睁地看到人间悲剧再次上演的痛苦,那眼神预示着,来得不是太突然,而是必然,而且是立刻、当场回家即命丧.......作为观众的我早有预感(从儿子确认枪是否存在和临别突兀的一席话和父母的傻傻地痴人说梦状…)….自杀并不意外!

但是作为看似事业上再理智的父亲,也无法做到理智,既然认为自己是成功的父亲,难道不是要去直面儿子的敞开心扉时的痛苦。

(虽然金刚狼的履历确实厉害!

优秀两字毫不过分,可以随意调遣,不听他命,受同事尊重)可正因如此,正式他自己为人生一定要优秀,所以希望儿子当然像自己一样“优秀”,望子成龙,注定他也无法陪真正伴儿子下去。

跳跳舞、开开玩笑,搞搞气氛,和接连地一些俗套的社交鼓励,有什么用!

唏嘘啊!

最后,提到两外两位女性:母亲(劳拉·邓恩,奥斯卡最佳女配,演这个角色真是可惜了,完全没有发挥余地,看看婚姻故事里面的跋扈,完全判若两人啊!

类似生活版金刚狼活成了失败父亲样子)乱幻想,又无助,不像妻子、母亲、更不像事业有成,她的的确确是个loser;反观现任的妻子(凡妮莎·柯比,又一大新星):那简直就是大心脏,外加人间清醒啊!

的确令我不得不相信,金刚狼后面的人生路就指望这位贤妻了,包括带小儿子,金刚狼就不指望了。

问题3: 生活困局中,我们到底该改何去何从?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困境,关键是否认识到并跳得出自己给自己那层层越缚越紧的茧房,做回别人,忘掉自己,就那么难吗?

 8 ) “我们呼吁各方保持最大的克制”——亲密关系三方会谈

一虽然看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但我确实是因为休·杰克曼才记得这个系列出了第二部。

一开始先入为主地把彼得(休杰克曼饰)想成是“儿子”了,后来儿子尼古拉斯出现,我想,这应该才是焦点的“儿子”。

彼得没有拨出他通讯录里“父亲”那个电话,我才又意识到,其实本片是双重叙事,因为“儿子”不是一个独立名词,而是一个关系名词,它一定指向了父亲,父亲又必然也是儿子(儿子不一定必然是父亲)。

原片名很简洁,但是这个线索在影片里是缠绕叙事的,不是一个确定的主视角叙事,其实更多还偏向于彼得这个父亲—儿子关系结合体。

这个双重视角是影片最大的底色,因为它指向了后来事情的本质:当尼古拉斯陷入心理问题甚至疾病时,它的解决不是个体性的——这又恰恰是当下非常容易不经反思地接受的当心理治疗界已经开始突破的个体主义立场——而必然是家庭治疗。

一个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究其原因,即便在基因上有更大的致病可能(有的基因会更多地表达抑郁症、精神病,涉及遗传性、家族病史方面),但直接的诱因是环境,这也是治疗中需要直接介入改变的地方。

对于尼古拉斯而言,环境意味着①家庭环境,原生家庭、单身母亲的家、父亲的新家庭;②学校环境:青春期、个人成长阶段、同龄人交往;③社会环境:留给人们处理家庭问题的空间很少,至少在尼古拉斯生活的纽约,对子女关注的过少会引发焦虑,这种焦虑进一步可能外化表达出来也可能内化转成抑郁。

一开始,彼得有尝试与尼古拉斯沟通,但显然是无效的。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精神病医生说,仅仅有爱是不够的,处理尼古拉斯的问题需要的是心理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士。

二首先从沟通过程来看。

(一)尼古拉斯视角他认为父亲的“关心”其实是压力,他没有向父亲直接表达他很在意的“离婚”的问题。

这样的现象常见于“懂事的孩子”:出于各种顾虑,例如不想介入或破坏父亲的新生活,不想因为自己的心情去影响或麻烦别人,因此不想完全坦诚地倾诉;也可能是信任问题,因为他提过父亲背叛了母亲,尽管言语不等于实际意思,但无意识中引向了他的不信任、顾虑或担忧)。

影片接近尾声的那幕,平和假象即“懂事的孩子”它隐藏的是死亡的危机。

再分析尼古拉斯的行事逻辑,父母离婚是他抑郁情绪的直接来源,表现为他无法走出过去(穿插的幼童时期父亲教他游泳,他其实敢于面对危险和克服自己的情绪,也能够信任父亲,向他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寻求帮助;因此这里排除掉童年阶段的可能问题),希望回到过去,不愿设想未来的可能性,反应在行为上,就是学习无法专注、容易感到压力、思虑过重(加上爱好写作的人多少都是很敏感的人)、不愿倾诉和交流(回避)、自残、猜疑、归咎他人。

最终表达为心理疾病是急性抑郁症。

结局是自杀。

这对于亲密关系的影响是,不愿交流导致父亲无法真正明白他的意思、激发了父亲的焦虑最后是崩溃,由此他更加感受到压力并用回避和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引起父亲的注意和表达自己的痛苦(有人会理解为儿子对父亲的“惩罚”,但这忽略了他本身是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意志和情绪的,而惩罚应当是出于理性而非病痛,所以在此避免使用这类词汇;设想一下,父亲对儿子说“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或者“你这是在用你的错误来惩罚我”这样的话,它完全无助于改变任何,仅仅是加重本来就受阻的沟通情况——强调只是情况,因为这超出了父子儿子沟通能力所能实现的,当前情况不完全是二人的过错,不去计较这个问题——这样的表达其实影片也有所呈现,例如下图面对儿子的屡次回避和谎言,最终失控且情绪崩溃的父亲彼得),从而陷入双方的恶性循环。

儿子内心情绪的表达,影片有巧妙地用洗衣机的运作来侧面描写

滚动不停的——烦躁、心神不宁、迷茫、困惑、焦虑突然停止的——抑郁、失去感受能力、心灰意冷、失望、无助、无奈还有一些是尼古拉斯的肢体行为,抖腿、抓衣袖、啃指甲、垂落的双肩……最有预示性的是这幕里他双手抱胸:仍未恢复的信任,表面的平和,强行压抑的情绪。

(二) 彼得视角典型的成功人士,从他对父亲的对话和他与儿子的谈话方式来看,他有意识地在希望扭转父亲对他的塑造,避免将这种压力转嫁到尼古拉斯身上,他在事业与亲情中也选择了取消华盛顿之行来照顾儿子(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中他显然也是缺席的,这点借新家庭的妻子承担了绝大多数看护孩子的家务可以看出,这种生活方式或许是被延续的)。

面对儿子的多次撒谎和避而不谈,他逐渐也丧失耐心陷入情绪之中,最后崩溃。

这并不是成年人的失败,而是说,父亲不是生来就是的,而是需要去成为的,儿子也是一样——彼得和他父亲并未和解——这是双向的努力,并不是单方面的成就或失败。

彼得始终忽略的一点是,他没有正面冷静地和儿子谈论离婚的问题,只是崩溃地表达了自己有权利选择自己生活,但他选择生活如何照顾好家人的情绪的义务,这点是缺乏的。

他对尼古拉斯持续重复地追问学校生活如何,在尼古拉斯看来很有压力,虽然后者这样判断有其原因,但从另一个细节,他认为公司实习生很优秀、夸赞其夹克好看,之后去给尼古拉斯也选了套,一定程度上是他内心对尼古拉斯的期望的投射,他希望自己儿子也是个和同龄人一样的能去上学的,最后像那位很有能力的法国实习生一样优秀的人。

虽然影片中很多场景这位父亲都尝试去询问、关心儿子,但他在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给了儿子一种他希望儿子很优秀的感受,这点儿子虽然是想象、但并不是毫无来由的凭空臆想。

很触人感想的是,他最终还是说出了那句网上认为的中国式父母常用语:“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

这个意思首先倒不是年轻人一般会说的:父母“绑架”了孩子。

而是说,父母没有完全具备爱孩子的能力,而能力需要培养、需要个人有意识地去努力;对于孩子,这点也是适用的(“绑架”一词的问题和前文“惩罚”一样,是视角性的用语,对于改善关系没有任何助益,只会导致恶性循环;当然,孩子可以选择不原谅原生家庭、离开原生家庭,不结婚不生育甚至不进入亲密关系,但这里还是考虑一些可能改善关系的思考和操作)。

以上是个人方面,但个人方面其实不能完全决定可能达成怎么样的效果,既然已经说过个体视角的不成立,延伸到家庭是必然的,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如何将压力传达到其“神经末梢”的个人,也是需要考虑的,只能说,心理治疗的极限是家庭——设想三口之家面对心理咨询师,这对于咨询师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因为ta需要主导三人的关系、面对三人的情绪,并且始终保持一个不陷入其中的态度,实际上一个人就足够困难了。

所以社会更不可能被治疗,它只能是个体-家庭-阶层动态运作的表现。

三另外浅谈一些对影片场景和心理现象的个人理解。

● 在儿子尼古拉斯身上可以看到,一个陷入了糟糕情绪状态和人生低谷期的人会拥有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抑郁倾向的一些表现:回避自己的问题,不直接沟通;当周围存在一个客观理性冷静的视角(这里说的是精神病医生和之前尝试沟通的父亲),患者会向其展露出攻击性,反弹对自己问题揭露而带来的想象中的伤害…… 没有改变要去改变自己的强烈意愿,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消极情绪和对过去的怀念之中,不愿考虑未来,表现为内部焦虑、外部抑郁和回避;对过去的抓住不放,更容易导致重复性错误行为,例如重复无意义的争吵、重复归因、重复地将一切诉诸自己所以为的原因,不愿听取其他声音,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以至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之所以走不出过去,一方面有上述行为的循环促动,另一方面是因为超出了个人能够承受的限度,需要外部力量干预,但其参与又加重了个体的自我防御。

● 所以如何治疗,这里看精神病医生举行的三方会谈。

在影片中出现加上镜头的轮转,向观众传达的就是三方情绪的交织,以及关系处理中的复杂情况。

这里考虑心理治疗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承认权让渡。

心理疾病影响亲密关系,当亲密关系内部沟通不奏效时,就缺乏一个视角来引向双方认同。

这种家庭治疗的方式的前提是双方至少一方有改进关系的意愿、另一方至少愿意配合;对于缺乏判断力的儿童(多大程度上认为儿童青少年也是具有理性的呢)很可能需要强制手段介入,如果心理治疗的前提不被满足。

当然,最终这些治疗都是希望双方保持理性,学会将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的角色纳入到彼此的既有关系之中,成为一个内生因素,来解决之后可能的矛盾。

四最后一点感想是,虽然影片没有涉及,但现在对于心理疾病的宣传力度很大,公众了解的心理疾病类型也很多、术语很丰富。

这也带来了一种风险,自我证实的风险。

基本逻辑是,心理疾病的名称授人以柄,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在受到伤害或陷入情绪之中时,这些术语成为了亲密关系里各人抵御伤害以自卫的武器,而不是心理医生用来治疗的凭据。

在没有专业能力的情况下——即便有专业能力,这样的判定也逐步让渡给治疗本身,与其花大力气界定到底是什么疾病,不如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不一定需要前者的精准才会带来后者的成效——病名的日常化、生活化使用,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药物滥用”,与前文不建议使用“惩罚”“绑架”一类词语的初衷一样,这样的用词在亲密关系沟通中只是单纯的伤害和导向恶循环,如果能够意识到,就尽量避免对自己和对他人使用。

对自己使用会造成无意识重复,对一切归因,根本上说是意志上的怠惰,它将个人努力的部分转让给了疾病,似乎我有病我就没有努力的可能或应当了。

对他人使用,会重复无意义争吵,一方面很好地堵住了爱人的嘴——如果ta不愿意进一步对对方造成伤害,而任何行动都被曲解地重复归因——另一方面也让人像道德警察一样草木皆兵地去搜寻一切对方不爱自己和伤害自己的证据,力图其分毫毕现。

最终导向的当然是疲惫的双方和破碎的关系。

病名为爱的自我证实。

自从PUA一事让大众了解了“PUA”一词,一切用心理学病名开启的短视频就开始成了Kitsch,教会人们如何避免伤害、保护自己。

这些名词比山东煎饼还能卷一切。

所以打破一些幻想,认清这样的现实:爱是勇敢者的游戏,所有亲密关系都需要去经营,百分之百合拍的双方不存在。

爱是能力而非观点。

更普遍地说,人与人的互动是彼此承认的斗争;它与国际关系一样,因此也引用一句,“我们呼吁各方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

回到亲密关系,与其执著判定伤害,不如自己学会去爱。

 9 ) 或许我应该看一点加缪的书了

1、这部片子对我而言最有用的部分是学习如何平等和他人相处,我可以观察他们,然后进行模仿,我虽然不在乎讨好的人,但讨好的模式却是无意识的惯性。

我很羡慕贝斯的有力和对孩子同父异母的哥哥真实表达的友善、猜忌。

当然我也知道这些模仿很多时候并不适合我的场合。

我现在的处境竟然要必须灵活的去跟他人相处,然后把自我放低,因为对方拥有更多的权力。

也许在改变讨好这个行为习惯之前我需要做的是一边说话一边思考。

2、我能感受到儿子的痛苦,观看的过程中忍不住指责:为什么要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

马后炮,但是生存的意义靠一个孩子去探寻,实在是好难,我现在仍然觉得死亡是最好的礼物,比生命要好得多。

父母就像动物一样繁衍了另一个动物,但是人类已经脱离了自然环境,建立了所谓的文明——城市,这样的生育伴随着的是一种生命的缺失。

你怎么能要求自己像动物一样自然繁育,然后又自认为自己是高等动物,拥有所谓的文明?

这种恶心的双标是人类小丑的拿手好戏。

父母是有责任在探寻到生存的意义后生孩子。

我真觉得马斯克造火星对普通人而言没意思,他是未来家,展望的是个人的梦想,是那一小撮顶尖的人的梦想,而不是人类的梦想。

按照人类生存状态从数量角度,人类的梦想应该是可以好好的生活,而不是被剥削到没有余力去思考。

3、让我惊讶的一个片段是儿子第一天去新学校时,历史老师在讲政府和法律,这不是我们教育中缺失的部分吗?

笑死我了。

生怕人知道自己可以拥有人权,所以生产出一大批追求快乐的猪。

当然这是我的疑惑,我知道尊重不同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的选择,但是那些人全部都没有生长出独立人格啊,我想我可以做的是尊重生命,对于没有独立人格的巨婴的价值观,可能还谈不上尊重,因为根本不存在。

4、对于结局,很明显的部分是:父母的爱直接导致了儿子自杀的结局。

对于一对不了解抑郁症的父母,他们所做的行为真的是非常爱儿子的,是出于非常非常爱的。

可能他们觉得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去保护儿子,这是人类共有的盲区:非专业的事相信自身的力量。

(忽然跳跃到《星际穿越》,爱真的能打败一切吗?

那部电影我也没有看懂。

)但跟医生所说的一样,对他儿子维持生命以及治疗抑郁最好的方式是在医院之中。

我也好想有专业的治疗团队来治疗我呀,但是我没有钱,我只能无数次地对空气喊救救我,救救我,救救我…

 10 ) 遗憾的是,那些爱都藏在回忆里,再也拿不出半分……

抑郁症,作为一种难言甚至无解的痛,潜在遍布人类个体的心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看不穿、猜不透,正如影片呈现的那样……我并不喜欢这个故事,但就现实而言,悲惨的结局往往包含更多警醒,那些为求答案穷尽脑汁的自负者们,需要停下对悬疑的狂热,思考自己能否带入他们,毕竟,很多动机只是为了让他们带入自己而已……最后,知识纬度的说教终有上限,精神层面的尊重则不同,那些看似简单的伤心难过,背后有着巨大的感知黑洞,唯有治愈性质的意识流动,方能帮助他们挣脱无法开导、不死不休的煎熬时刻……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短评

抑郁,结局很不错,但掩盖不了整体的寡淡和平庸

9分钟前
  • Lumity
  • 还行

跟第一部相比相差甚远。

13分钟前
  • Black.Z
  • 较差

不如the father,但也不忍心给一个低的评分。看到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有意义的,至少我在观影过程中就体验到了我的情感转变,开始一度也想说爷父子三人都是白男容易的一生和小资不知真实世界痛苦何为的自我陶醉,可是到结尾处我却又真的体会到了所谓痛苦不分三六九等。或许现实中出于下意识的自救也总是会试图理解自己多过理解他人。在一众都不错的表演中,Sir Anthony的短暂出场就足以碾压。虽然但是Hugh和Venessa之间可以说是毫无chemistry了,全靠表演在撑。

15分钟前
  • 塔布篱的苔丝
  • 推荐

儿子可否不要走。看不到有什么尊重。

16分钟前
  • 滑稽
  • 较差

原评论20230225被删。充满匠气的美国《狗十三》。不客气地说,里面的人物和俺们东(lao)亚(zhong)人比还是太幸福了。

19分钟前
  • 素水
  • 较差

这类型的电影拍的越正式越具有张力,越能让人怅惘、珍惜,很多人觉得片子普通是认为此题材就要拍的荫郁、主角们要歇斯底里、镜头要幻动、要有幻想且要带点惊悚片的深沉,拜托,那种太过时了,现在2023了,抑郁症本来就是一个当下的…

20分钟前
  • 市民李先生
  • 推荐

The Father在失智中解離時間與空間,為敘事的規則增添一股不確定性,The Son在痛苦中選擇最平鋪直敘的敘事手法緩慢呈現兒子內心所苦,然而主角是兒子,卻幾乎都以休傑克曼飾演的父親去看待兒子的思緒,這也導致看也看不清,最後也無法感同身受兒子的痛苦,電影便以父親的喪子之痛劃下句點。整體只能說平庸之作,換成最普通的敘事手法後便再無驚艷感,只剩下休傑克曼的演技在撐著,片末的喪子之痛,休傑克曼演的掏心掏肺,足以令人感同身受,困在痛苦裡的兒子,憂鬱症之苦恐怕只有真正經歷過類似低潮的人才能懂,導演要再加油。

25分钟前
  • Puff
  • 还行

导演和编剧不是一个活儿

27分钟前
  • 帽子
  • 很差

甚至可以给到4.5

29分钟前
  • 古鲁
  • 推荐

2.5 没人想看精英主义老白男的self narrative和self pity

33分钟前
  • JC
  • 较差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完全不具有《父亲》的感染力,儿子可爱情绪化,父亲优秀尽责,随叫随到。可是主创有没有想过,这样式儿的家庭关系是整不出来抑郁症自杀的儿子的,不想上学就说不想上学的,他懂得表达,懂得质问,爸爸懂得为了家庭让步,协调家人关系,放弃事业,母亲不再斤斤计较,积极缓和气氛,让人无从理解孩子的动机。抑郁症是病没错,但它不应该是一个迷。像《父亲》一样从病人视角展开是很生动,即使有疑问也会被感染到。但本片里显然有太多喧宾夺主的东西了,关注抑郁症群体了吗,关注了,但没有关怀。//老套路了,但愿以后再无翻拍。

34分钟前
  • 许多熊
  • 较差

讲抑郁症讲得如此平庸无趣,片名叫儿子,其实讲的还是精英白男父亲的救赎,就有点没意思了啊。

37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较差

太命题作文了,角色塑造上该铺垫的全靠猜,注意力全被不需要那么具体的超真实纽约地标与各种豪华住宅吸引过去了,共情是有的,但非常有限

38分钟前
  • Iris
  • 较差

确实是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很工整的电影,像高考作文范文一样。

43分钟前
  • 怦怦慌慌
  • 推荐

生涯主题就是关注病,时时有病不代表事事病,因为此病非彼病,拍真病才是真关怀,拍假病纯属胡乱来,有病隐忍是亲情冷暖,无病呻吟是社会顽疾,人要是不死难以疾病收场,人要是死了更添故揍戏状,心累无用功,费脑添伤神......

45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很差

#2023.03.08##YVR-HKG# 理解亲人和理解自己一样困难。如何“正确地”去爱家人,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过往经验,仿佛连环锁一样套在人的身上。

48分钟前
  • 蘇捌
  • 推荐

我治愈自己的副作用是伤害爱我的人,可是这个死结无解。

50分钟前
  • stealth
  • 力荐

休·杰克曼演的很好,这儿子有双重意义,身为人子、身为人父,最后的超现实主义与现实社会的肉体瘫软,两者融合的近乎完美。真正的关爱,也许永远都是在逝去后才能珍惜。人们也永远都会这样,忽略身边最重要的人。

51分钟前
  • 邵禹升
  • 推荐

比起前作《父亲》在戏剧性上的表现力确实是差了点,毕竟前作最大的亮点是利用了父亲的第一视角,不停的在不固定的场景上面进行的切换,使得观众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可以全身心的走入他的世界,去感受父亲的心理和困境,但遗憾的是本片并没有持续这个叙事上的亮点,而是趋于保守,选择平铺直叙了,想探讨的主题也落入了俗套,像什么父母的陪伴和能引起观众思考的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已经被不同人,不同媒介重复讲述了太多,结果还是囿于“应该多多陪伴孩子,而不是全身心放在事业上”这种无聊且没有新意的落点上,显得有些敷衍,没有新意,也没有独到之处,但有一说一他这个故事对于已为人父/母的人而言又有一定的,正确的道理,所以我不必要把话说死,给个差不多的分数便足矣,希望以后这部片子对我未来的家庭关系也能给到我一定的思考了。

52分钟前
  • 啊柒
  • 推荐

太困了。。。真的困。。。休叔才是那个儿子。。。另外,抑郁症这个题材真的是雷,建议别拍了

53分钟前
  • MOMO(老年版)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