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老友记瑞秋的封面点进来的 同样也是因为被“老友”这样的标题吸引,再看了下影片分类和演员表 毫无疑问,点击进去看了下。
整个剧情 生活化 场景切换很快 节奏也比较快。
4个不同身份职位地位的女人因为老朋友的关系连接在一块,由此展开了不同的生活场景。
当然主角还是以瑞秋为代表,这也是最为代表大众的底层角色。
没有什么特别吸引眼球的点,比较平铺 但是整个剧情下来 还是有让人深思的点。
爱情 友情 工作 婚姻 幸福...这些命题一直都存在 一直都需要人去解答。
如果是一份答卷,每个人的答法一定不一样 没有所谓的固定标准的答案,都代表不同的意义。
有没有价值和意义对每个人来说 都只有自己才能慢慢品味。
事实上,朋友是一样很奢侈的东西。
特别是那种很多年,很多年的老友。
当彼此拥有,只是生活的习惯,或者只是小小的占有欲。
友谊便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她知道你的成长过程,知道你的情感经历,知道你琐碎的生活习惯,甚至很可能知道你每天的schedule,却很可能have no idea what you are thinking about...她可能雪中送炭,更可以锦上添花。
但如果生活只是平淡的让人畏惧,连与人分享都需要勇气---拿出时间的说些无聊的事情,的确需要很大勇气,她们便很可能成了消费你时间的主流customer。
Anyway。
看这部电影是为了Jennifer,但整部电影,好像只有她,不知道在演些什么。。。
《Friends With Money》没有一个具体的故事, 只是关于4个女人的生活,和她们生活里的男人。
他们之间有很多对白,很多很精彩的对白,这使电影十分值得细细品味,我将电影连着放了两遍,却没有觉得厌倦。
而第二次播放的时候,我又发现了很多第一遍看的时候被疏忽掉的亮点。
电影的主人公是4个女人,四个好朋友。
一个贫困潦倒,孤独堕落(由Jennifer Aniston饰演),而另外三个虽然都家缠万贯,但完美生活的背后却没有表面上那么光鲜快乐(分别由Catherine Keener,Joan Cusack和Frances McDormand饰演)。
电影就好像是从她们的生活里拿出来一段,放在了我们观众的眼前。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真实,毕竟好莱乌这样的电影占少数。
四个女演员里唯一的明星就是Jennifer Aniston,一直不喜欢她,觉得她身上好莱乌式明星的痕迹太重。
但之前看到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都说这部电影是Jennifer Aniston从影以来表演最好的一次。
看过电影后我不得不承认她表现的不错,虽然有几幕还是有些好莱乌式表演,但整体感觉很好。
她演出了一个单身中年穷女人的尴尬和无奈,看得我心酸。
整部戏她没有一场哭戏,只有一个一个绝望的眼神,和面对生活的一次一次隐忍时眼神里流露的伤痛。
Jennifer Aniston剧中的职业是房屋清洁工,她的三场戏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家像猪窝似的客人,还和她讨价还价,希望她能把工资降低的时候,她的眼神说明了她心里的矛盾与挣扎,可最终还是妥协了;她新认识的男朋友说想陪她去她工作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发生了关系,后来当Jennifer Aniston数她工资的时候,那个男的问她要钱,说自己也帮她打扫房间了,她望着他,眼神那么绝望;她穿着邋遢的衣服,去商场的化妆品柜台,装成很懂化妆品的样子问受货员要新产品的试用品,然后一家一家的挨着要,最后在她的梳妆台上整整齐齐的摆了一排试用品。
这三场戏她表现的很棒。
Frances McDormand是我喜欢的美国女演员之一。
关注这部电影也多半是因为她的出演。
她的表演很干练不拖沓,是我欣赏的。
当然这部电影她依然出色。
她饰演一个有名的服装设计师,有钱,有一个可爱的孩子和一个可爱的丈夫。
可能就因为生活太完美了,所以似乎已经没有了什么值得去期待或者渴望的东西,生活变得乏味无聊。
于是她变得易怒,变得不可理喻,开始不停的和别人发生争执,我觉得她其实在和自己斗争,与那个心里已经毫无生机的自己斗争,在生活里寻找一个平衡。
她将一个典型的更年期中年女人演绎的惟妙惟肖,不得不令人称赞。
她有一场戏是整部电影里我觉得最精彩的,在超市买完东西后,排着长队等着付钱,好不容易轮到自己却被人插队,这导致她上演了一场“泼妇骂街”似的行为,最后她被超市经理像对待一个疯子一样似的要求离开,那时她看起来又无助又委屈,扔掉手里要买的东西,扭头离开时却撞上了被她以为是出口的玻璃。
真的很好笑,我笑出了声,笑声过后心里却隐隐做疼,也许她是不可理喻,但那一刻她却是真的落魄又可怜。
我觉得我可以理解这样一个女人,因为更年期的缘故她会把一件很小的事放大很多倍,所以对于很平常的插队行为,她会很不满,再加上无法控制情绪,所以她生气了,她把希望寄托在其他排队的消费者和出银员身上,希望他们可以做一个公正的评判,大家却不以为然。
所以她的火气更大了,她骂出了脏话,她要求要见经理,经理来了还没听完她的解释就要求她走人。
她眼睛红了,嘴里漫骂着,因为她不明白为什么世界这样不公平。
最后整个人碰在玻璃上是这出“闹剧”的高潮,因为在大家眼里她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小丑。
另外电影里她的每次出场,头发一次比一次糟糕,因为她不洗头了,原因是懒的洗,抬胳膊都会觉得累。
其实她只是在渴求一种改变,因为曾经的她把洗头当做一件十分重要的“人生大事”来对待。
最后当她望着一柜子自己曾经买的高级洗发精,对丈夫说,其实贵的也好,便宜的也罢,里面装的都是一样的Shit,然后笑了。
除了Frances McDormand,美国实力派女演员Catherine Keener也有很精彩的表演。
她饰演一个女作家,电影开场的时候,她在和她的丈夫一起计划着改修房子,听着工程师用模型在对他们做解释,两个人看上去那样甜蜜。
而最后,就因为这次改修房子的计划使他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结婚多年里,她一直刻意回避和隐忍的与丈夫之间的问题一一摆上了桌面。
她和一个很自私并严重大男子主义的男人结了婚。
她总是在生活里无影无型的被丈夫用语言侮辱和伤害,她没有得到应得的尊重和爱护,却一直回避着这个事实。
电影里当她发现街坊邻居都不理她,见她就躲,原来不是因为她们家改修房子制造的噪音影响了大家,而是因为她们在二楼上加的第三层(丈夫的计划),完完全全的挡住了其他住户的视野和光线的时候,她又惊讶又后悔又难过的跑回家,告诉所有正在施工的工人停止工作,她们家不改修房子了,要所有人都离开。
我看得很感动,因为她品质里的善良与理解,而他丈夫却冲出来大发雷霆,这个时候她已经对这个男人彻底失望了。
电影里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就是Catherine Keener总会不小心的伤害到自己,例如扭到脚和在地板上踩到硬物,或着膝盖磕在茶几上。
直到最后一次,当她和丈夫因为修房子的事吵完架后,她生气的做饭不小心烫到手,她问丈夫,为什么我不小心伤到自己,你从来都不过问不关心。
丈夫说,你想要我怎么样,根本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就这样,她明白他们的婚姻应该宣告结束了。
Catherine Keener演的不错,很自然很可爱。
Joan Cusack这个女演员我了解的不多,经常看到她在很多很一般的片子里演配角。
在这部电影里她也是四个女人里戏份最少的一个。
她演的就是美国典型的富太太,没有工作,闲得无聊就开始想东想西,操心别人的事。
我想这种女人在美国应该很多,她们的生活很乏味,在家里也没有做决定的权利。
电影里她算是生活最平静的一个女人,而其实却蛮悲哀的。
有一场戏是Jennifer Aniston问她借钱,她告诉Jennifer Aniston自己不能做主。
Jennifer Aniston很生气,说你连这都不能做主,质问她你现在过的是什么生活?
她说她很享受自己的生活,并不是无事可做,在家照顾孩子很有意义。
当Jennifer Aniston说,根本就是你雇的保姆在照顾孩子后。
她的脸上闪过了一丝恍惚的表情。
我觉得Joan Cusack有几处演的有点过,但整体还是很不错的。
类似《Friends With Money》这一类没有整体故事的电影,要在对白和表演上下工夫。
导演挑的四个女演员都表现的很好,但相比较下Catherine Keener和Frances McDormand的演技还是明显更胜一筹。
Jennifer Aniston的进步很大,算是一个惊喜。
而Joan Cusack的角色发挥余地不大,没有突显太多的演技。
另外饰演Frances McDormand丈夫角色的男演员演的很出色。
我没见过他,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在那些对白和眼神中,我还是被触动了。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很糟糕,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很不错。
有人说这是一部很女性的女性电影,是拍给女人看的。
我不想否定他们的看法,因为每一个看电影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而我,一个19岁的男生,却是真的喜欢这部电影的。
从Jennifer Aniston的角色身上,我还是可以找到共鸣的。
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就是那样,有时面对现实要一次一次的低下头,一次一次的忍。
很多曾经坚持过的东西都开始变淡,最后被遗忘。
也许这就是生活吧?
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
那些隐忍其实还会一遍一遍的发生,而我们能做的也只是低下头。
Jennifer Aniston最后和一个有钱的男人在一起了,我觉得她不喜欢他,她又一次妥协了,其实有没有钱都不重要,反正她也不会快乐,只是在没有钱的不快乐和有钱的不快乐里她选择了后者,这是现实,残酷的叫人心疼。
她望着天花板发呆,一双迷茫的眼睛,这是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
电影开场,电影结束,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就是几个女人和男人几天里的生活,我很庆幸导演没有告诉我们一个“穷人比富人快乐”的大道理,而是让我们看到了更多。
电影过后,我感悟良多,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这部电影被分类为喜剧,电影里是有几处黑色幽默。
但看过的人都会知道,其实这部电影就是展示了一群不快乐的人,直到电影结束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看完后心情很压抑,因为太真实了。
但我觉得导演拍这部电影并不是希望我们用一种消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而是再告诉我们,这就是人生,那又怎么样?
我们还是要生活,努力的生活。
最后用Frances McDormand在电影里说话来结束此文。
她说,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像在等死。
后来她丈夫问她,你讨厌生活吗?
她想了想说,我不讨厌生活。
电影中的女人,都有人到中年的困惑,电影中的女主们,其实很早一些细节已经可以看出答案。
1. 嫁给男同性恋老公的女主:与其天天担心老公被勾引,不如早点让他过他喜欢的生活,自己也找一个老公。
如果已经到了不愿意过Sex,长期不愿意洗头,对生活各种看不惯。
已经到了可以选择的时候。
2. 当女佣的贫困潦倒女佣:交到那个朋友介绍男友,自己辛苦打扫那么脏的房间赚到一点点辛苦钱,还要求自己分他一部分,因为他也打扫卫生了。
而且他已经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
打扫卫生还要穿女仆衣服各种Pose满足性欲,这样的男人不用跟踪也知道根本不疼她,只不过为了满足性欲。
不用去亲自跟踪验证才知道自己是这样。
3. 不顾邻居盖高楼的写作女主老公,只能说,当她被烫伤,老公没有半点安慰,哪怕问一下。
其实他们的感情已经慢慢被消磨,生活中很多生活多年的夫妻其实也差不多,早已开始对身边那个她/他厌倦。
爱逐渐因为家常而被消磨。
而完全不Care邻居,盖二楼,这种也说明她LG确实是个自私的主。
如果愿意包容自私,可以继续将就一起生活。
4. 有钱太太全职那个女主:感觉没太多要说,总之,钱多了,也会有钱多的烦恼,比如朋友借钱~
如果不是因为珍妮弗·安妮斯顿,我真的难以想象我会去看这样一部电影。
没有令人捧腹的对白和情节,没有令人揪心的悬念和迷局,没有宏大场面,没有高端特效,甚至也没有催人落泪的煽情桥段。
在被各种商业大片惯坏的人们看来,一部如《老友有钱》的片子真的很难成为人们的焦点。
我想是对《老友记》里瑞秋的喜爱,才让我能够静下心来去看一部如此没有卖点的电影。
但也正因为这种与商业片的格格不入,却使《老友有钱》成为唯一一部慢节奏却不令我着急的电影,也让我感到了浓浓的美国生活的味道。
应该说,这种不盛装修饰的真实感才是本片最大的卖点。
影片讲述了三个家庭和一个独身女人的故事。
克里斯汀与丈夫同为作家,属于美国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
简是一个中年时装设计师,丈夫是一家公司的经理,同样是生活无忧的中产阶级。
佛兰妮一个是精神空虚的家庭主妇,丈夫是高于中产阶级的富人阶级,可以轻松的为一个学校捐赠200万美元。
珍妮弗·安妮斯顿扮演的奥莉维亚是一个辞去了教师工作,沦为女佣的单身女人,相比其他三个家庭,她最贫穷,《老友有钱(Friends with Money )》的片名也正是从她的角度出发的。
克里斯汀的生活是波澜不惊的,与丈夫似乎没有明显的危机,但却在渐渐失去激情。
可以说,克里斯汀作为最后片中唯一感情失败的女性,其家庭的矛盾是一点点积累出来的。
从与丈夫在写作上的小分歧,到为了一颗圣诞树而产生的别扭,从为加盖房子而产生的争吵,到为了一个小小的烫伤而引起的正面爆发,都在慢节奏的一步步进行着。
克里斯汀与丈夫的矛盾看似多是克里斯汀的理想主义导致的,比如对增盖的房子挡住邻居的视线而内疚,比如对丈夫没有一句关心的询问而生气,这些都是导致两人最后分手的直接原因。
但究其深处,其实是克里斯汀对原则和对生活的追求。
她将自己对丈夫的看法直接指出来,更多的是对自己现有生活的反抗,是对平淡到麻木的反抗。
而电影最后她听到女佣的那句“没事吧,克里斯汀”,露出的笑容似乎暗示着她正在重新找到自己生活的节奏。
简从出场就一直在抱怨,整天没完没了的絮叨让许多人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影子。
她以前爱好收集洗发水,现在则几个月不洗头发。
她总是觉得社会上处处不公平,人们之间关系冷漠,从而因为一个插队而失去理智。
这些看似是更年期综合症的行为,其实更多的是源于她对婚姻潜在的焦虑。
丈夫被人视为拥有同性恋倾向,她其实有所察觉,但她不愿像克里斯汀那样直接指出来,而是用其他的方式发泄着自己的心底的不安。
在与丈夫的新朋友一家吃饭的那场戏中,我想起我的一个亲戚也如简一样,对饭馆的每个地方都看不顺眼,不停的抱怨这里脏那里慢,而这种抱怨也确实完全破坏了吃饭的气氛。
但这却是每个中年女人对于自己生活中不满的发泄方式,不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都是一样。
在影片最后,简的丈夫那一句“在我心中,你是最美的。
”终于让简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想,简对丈夫的怀疑与不安都会在这一刻消散。
佛兰妮的家庭是本片中着墨最少的。
她代表了最有钱的老友,她也代表了美国富裕家庭的缩影。
可以为学校捐款200万,可以参加某种少见疾病的募捐晚会,但面对安妮斯顿向她借的1800美元,佛兰妮却婉言拒绝了。
其实,1800美元对于佛兰妮一家来说根本不算钱,但没有工作的她对使用丈夫的钱仍然有着潜意识中的抗拒,尤其在给自己的姐妹上面。
佛兰妮本身是善良的,但最为美国富人阶级的她,却难以避免的与以前的老友们越走越远。
奥莉维亚则是另一种典型的美国女人。
她独立、好面子、希望得到人爱。
为此她不惜到各个专柜去厚着脸皮要试用装化妆品,不惜与一个明显是混蛋的健身教练鬼混,不惜当小三去破坏别人的家庭。
她辞去了教师的工作,是因为她觉得那份工作让她失去了尊严。
她宁愿去做女佣,只是因为不愿意被别人指使。
如果说,克里斯汀追求的是自我感,简追求的是安全感,那么奥莉维亚追求的则是尊重感与被爱。
她只愿在老友面前流露出真实的一面,因此当姐妹都质疑她能不能当健身教练时愤然离去。
她为了爱可以去和各种男人接触,即使是看起来落魄潦倒的丑胖子。
影片最后安排丑胖子是个性格善良的富翁,也仅仅为了电影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可以想象,如果这个男人也是个好吃懒做的混蛋,奥莉维亚仍然会继续去追寻她的尊重与爱。
前面说过,这部影片没有商业片的各种噱头,也没有文艺片的难以理解或深刻内涵,只是平平淡淡的慢慢讲述了几个美国人的生活。
片中的情节让我们知道,无论在哪里,生活的故事都是相似的,都有着各种各样对生活的焦虑,也有着各种各样生活中的美好。
这是一部生活剧,不喜剧,不悲剧,如同一盆白水,但在白水中却能看到自己的倒影。
好了,这个电影足以值得一个半小时的耐心去对待。
但如果要说好看,首先要有忍受电影中女人们喋喋不休后的觉悟,端正了态度,才从其中看出一些滋味。
很不幸,是失败的味道。
四个女人,多年老友,其中三个有名有利:财产继承者、作家和设计师,而另一个,Jennifer Aniston饰的Olivia,则惨到要做女佣。
私生活一团糟糕,只靠打电话骚扰一个结婚的前男友排解寂寞。
经济拮据,整天计算着花费,想着法子如何厚着脸皮领取商场里的试用化妆品。
而身边的朋友则出手阔绰,比如当Joan Cusack饰的Franny谈论着如何捐助200万给某个慈善活动,某个朋友问这个Franny,你为什么不捐钱给Olivia的时候,她一脸诧异,不置于否。
但事后她和丈夫在车中谈论此事,不仅捐助,连请Olivia收拾家务的念头都被谈论中否决。
这对体面的夫妻,他们只是想到是让一个老友接受帮助时候彼此有可能的尴尬。
所以后来Olivia为报一个健身教练培训班向Franny借钱的时候,Franny拒绝了,她说,假如你去做心理辅导的话她愿意赞助,而这根本没有必要去学的东西,她则要和自己的丈夫商量。
富裕的人看自己的穷光蛋朋友。
渐渐的感到不可理喻,不是不愿意帮助,而在她这个层面,感觉的是面包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层面,所以她也好心给Olivia介绍男朋友。
一个令人发指的混蛋,只是在陪Olivia工作时候闲坐着,也要分一份所谓劳动的钱。
然后请另一个女孩喝酒。
Franny为介绍错了人感到遗憾,但更遗憾的是,她感觉认识的Olivia已经无法挽救,以至最后她和自己的丈夫说,假如现在遇见,还会不会与她成为好朋友。
肯定是不会的。
你说这是资产阶级的虚伪也好,但确实,当人们身处两个阶层的时候,友谊是奢侈的,更不现实。
另两个人,Catherine Keener饰的作家Christine与她的丈夫,也是工作合作者,相互长期忽视。
她们借助扩建房子期待去重建他们的感情,但不幸运的是,只是更大的背离。
Frances McDormand饰的设计师Jane,则陷入她人生最大的迷惘中,她对一切失去了兴趣,连头发也懒的洗,却为生活遇见的一切不快较真。
她孜孜不倦的争吵,一刻不休的愤怒,好在她有个体贴的丈夫,丈夫的耐心与恭维虽然没有化解Jane的焦躁情绪,但毕竟使家庭免于崩溃。
这个电影,几乎没有情节,可看的只是细节与表演,虽然我们还远没有富裕到她们那样的程度,却不可避免的有些感同身受。
从Olivia的角度,生计才是最大的问题,她连最混蛋的男友也能将就,她能在那些有钱朋友对她糟糕生活调侃中坦然下来。
所以她的生活可以逐步向好,虽然结局是童话的,遇见一个有钱人。
而她的这些朋友,却真的在失败的途中。
生活与情感无限溃败,面对富裕的物质生活,内在是无比的空虚。
一如我们一样,虽然物质生活在不断的上升。
但依旧面对着工作、房贷、孩子等等的问题与压力,却真的没有任何心思关注下自我。
很多时候情绪失控,更多时候空虚无聊。
偶然会遇见一些过去的朋友,这么些年他们一如既往,收入很低但却毫无心思。
我不会羡慕他们,但真的为自己的现状感到无趣。
过去,我常建议他们这样,批评他们那样,现在,喝完酒,吃完饭,回忆一下往昔,絮叨一下现状即可。
除了攀比以及那点虚荣心的满足,真不知道生活的终极是什么。
是的,爱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无论过程中如何动摇与游移,假如坚持下去的话。
也许生活,就不至于真的溃败了。
在这个年龄的我看来《老友有钱》太可怕了。
Jane婚前用500多种洗发水,她对洗发水着迷,因为那可以使她变得更漂亮。
婚后Jane几乎不洗头,她突然觉得生活没有任何美好憧憬,她厌倦了洗头并且变得疯狂易怒。
但影片的结尾让我感动,Jane的丈夫说她很美丽。
这不知为何又让我觉得有几分尴尬,因为之后的Jane还要继续疯狂,继续不洗头。
大概生活就是这样苦中帯甜。
Franny是四个老友中生活最富足的,在我看来也是最可悲的,因为她在幸福中丧失了自我。
Olivia向她借钱的片段无疑是她可悲的集中体现。
我想Franny应该感谢上帝给了她一个好老公,她无法自食其力,在中国这样的女人往往等着男人把她养成个黄脸婆后扔了。
而像Franny这样的女人就是导致女人始终从属于男人的根本原因。
她甚至让我感到耻辱。
Christine与老公的交流在争吵中进行。
影片的结尾当Christine还在办公桌上喋喋不休时,她突然意识到对面的桌子已是人去楼空。
当听到女佣的一声问候时,我想她一定开始怀念丈夫。
她与丈夫的关系带有一种藕断丝连的微妙。
也许正应了豆瓣上一位朋友的话:“婚姻,一定要是一场建立在理智基础上的疯狂。
”我想不少看《老友有钱》的朋友都是冲着Olivia来的,Jennifer Aniston的表现也没有让我失望。
Olivia是剧中的中心人物,她很穷,但穷的有味道,呵呵。
她的混账男友像她借钱的片段堪称经典。
我最喜欢的镜头是她拼命挤用光的化妆品,从这里足以看出Olivia生活的窘困,却很有勇气。
Olivia遭受的是很可怕的东西:同情。
而好友们的功成名就无疑激发了她对金钱的向往。
最终Olivia也成为了有钱一族,婚后她将成为谁?
Jane?
Franny?
Christine?四个女人的生活有喜有悲,可笑的是,她们都觉得只有自己过的才是生活。
我给了《老友有钱》五颗星,它不是经典,但让我懂了很多东西。
大人们也许不会看好这部片子,但它对于我是婚姻的启蒙课。
四个女人都不是特别爱彼此,但她们依旧是好朋友。
因为生活不允许她们玩矫情,不允许她们把重心放在别人身上。
她们要生存。
她们和我们这些少年不同。
人们最终都要为了生活而忘却少年的情怀。
益早不益晚。
这样当真正面对社会时大概就不会显得太惊慌。
因为喜欢Catherine Keener和Joan Cusack两位女演员,以及导演头上顶着的《Sex and the City》的巨大光环,我怀着很轻松的一份心态,看了《富贵老友记》(Friends with Money),原本期待着一出喜剧,看完心情反倒郁闷起来。
谁跟我说这是部喜剧来着?
从片名看,Friends with Money,用的是Jennifer Anniston所饰的角色Olivia的视角,影片也是以Olivia为中心,把其他三个有钱的朋友串联起来,构成四个中年女人各自不顺心的常态生活。
同样是四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富贵老友记》全然没有《欲望都市》的洒脱气,活生生一部女版中年危机。
Olivia是朋友圈中唯一没结婚的一个,遇人不淑地痴缠与有妇之夫,还丢了教师的工作,做起了薪金低微、面子上还挂不住的女佣。
影片的笑点基本集中在这女人乱哄哄的生活片段中:比如,她在某名牌化妆品的各大专柜穿梭,厚着脸皮收集试用装,而雇主家中的护肤品总勾得她手痒。
又比如,她一遍又一遍往前情人家中打电话,或停在他家门口朝里张望。
还有和那个混帐健身教练的一段,完全是中年女人饥不择食的表现。
好笑吗?
未必,因为其中有种夸张后的实在感,大多数女人在同样境况下恐怕都会作出类似的事情,是天性,也是没有退路。
三个有钱有老公的女人,物质无忧的生活底下依然暗涌起伏。
Joan Cusack略带刻薄的长相尤其适合Franny这个不怎么讨喜的角色。
Franny最有钱,连小孩穿的都是奢侈品,可她的一言一行都似乎被老公攫住,且完全照着富人所能达到的浮华界限过日子,并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Christine和老公兴致勃勃的装修着“梦想之屋”,实际上却貌合神离。
她对生活诸方面挑剔颇多,与老公工作上摩擦不断,她在家中动作的磕磕碰碰,传达出被忽略的感受,令人印象深刻。
Julie是著名时装设计师,却莫名地察觉到生活的无意义,于是她不洗头发,成天蔑视周围的一切,轻而易举就被激怒。
这个角色的设置很有意思,看似不可理喻,细想之后,又似乎能明白她各种宣泄的方式。
但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
出路又在哪里?
导演并没有说,她只是把她们生活的这一段落近乎真实地搬出来。
吃饭就真是在吃饭,谈话也真就是在谈话,朋友之间的关系也真是像你我所有的那样琐碎,没有所谓美化或讽刺,除了Olivia这个角色身上功能性地分配给Jennifer Anniston贯有的小夸张,影片几乎记录片般写实。
这种写实造就了我的郁闷,生活没有答案可挖掘,你最多以过来人的身份看别人重新经历,或疑惑一辈子。
总之,当事人是最不知所措的,它让我突然看到未来各种各样的窘迫。
结尾算个小团圆,又不尽然。
Olivia找到的是金龟婿,而不是白马王子。
尤其在Olivia了解这个胖男人雄厚背景的后一幕,便是二人在床上的坦诚相见,总让人看了心酸。
诚然胖哥哥人品尚算优良,Olivia的动机和前景还是不免让人怀疑。
总之,这是一部女人看更觉贴切的电影,男士总不会用太大感觉,甚至有被闷坏的危险。
所以,只推荐给姐姐妹妹们看。
婚后的生活,褪却了激情和爱情,清醒了挑剔和埋怨。
也许这种电影需要耐下心来看吧。
我觉得还不错。
生活就是这样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烦恼,就看能不能为对方妥协了。
也许生活得平静并且平衡了,我们就更加容易抱怨。
但当改变时,才意识到对方的重要。
就像很多离婚后的人还是觉得对方是最适合自己的人一样道理。
吸引我的首先不是剧情,而是
电影中的四个中年女人是死党:克里斯汀,弗兰尼,丽维亚还有简。
克里斯汀和她的老公帕特里克是搭档的作家夫妻。
他们会为剧情而争吵,从来不为对方让步。
而且多年的婚姻生活也让帕特里克对对方不再关心。
克里斯汀有次踩到了尖锐的积木上,有一次被烫到,帕特里克却视而不见。
最终克里斯汀首先让步,在给孩子买圣诞树时遵从了帕的意愿;帕决定去看心里医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克里斯汀在写作时往对面看去发现人去椅空,怅然若失。
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不过结局也可以想到。
对方都意识到争吵并不是因为意见不和,漠视也不意味着感情的消失。
马特和弗兰尼是最幸福的一对。
弗兰尼能包容马特的烟瘾,这是一开始她的姐妹们嗤之以鼻的。
但最终她们意识到,也许就是这样的互相包容和价值观的和谐才让他们的婚姻如此美满吧。
弗兰尼的价值观也许变化很大,在丽维亚向她借钱时,她对丽去当体操教练完全不能理解,所以推说要跟马特商量一下她能不能借钱给丽。
当两个人一个生活优越,一个却为生计而发愁时,价值观是不可能一样的。
印象很深的是,弗兰尼对马特感慨的说:“如果我和丽维亚现在认识,还能成为朋友吗?
不能。
”艾伦和简。
艾伦是那种一看就是gay的人,当然了应该是双性恋。
因为他对简还是不错的。
在电影的开始,简过了她四十一岁的生日,从此感到无比消沉。
会对所有不满的事情大发雷霆,对生活感到绝望:“四十一了,接下来,我们像是在等死。
”丽维亚是瑞秋演的。
一开始她是一个贵族学校的高中老师,因为受不了学生们老是希望给与她经济上的援助而辞职。
之后便一直做女佣。
弗兰尼给她介绍了自己的健身教练迈克。
迈克一心只想着做爱,并且还在陪着弗兰尼给别人做家务后向弗兰尼索要自己的那份劳务费,更让弗兰尼无法忍受的是迈克背着她跟高中同学约会。
在当女佣的过程中,她和马蒂因为价值观相同(他们都认为慈善晚会完全是浪费,还不如把办慈善晚会的钱拿去接济穷人)而走在了一起。
她本以为马蒂和她一样是没有工作的穷人(因为马蒂的家和他本人一样邋遢),但实际上马蒂继承了一大笔财产,是因为不用工作而没有工作。
皆大欢喜。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关键还得看心态。
生活就是很无奈,但还是要生活下克。
(觉得湖北某些地方的人会把“去”说成“克”很有意思!
)
如果很多女人会在一堆大制作,噱头十足的电影介绍中一下子把这部电影一下子挑出来,那是因为这不是一部关于他们或者关于我们和他们的故事,而是关于我们的故事。
我们,女人们,我们从小一起成长的姐妹,从小姑娘,到为人妻,为人母,我们共同关爱,相依为命,但也会彼此嫉妒,互相竞争,甚至说彼此的坏话,男人们总是不理解。
但是这的确就是女人的方式,以前电影里对男人们的友谊那种完美的诠释让我们羡慕,但是现在我们都知道其实那也不过是一种谎言而已。
阶级,地位,金钱,这种种的差别谁能真的就此逾越?
相比之下,《老友有钱》这样的故事,虽然充满了女人的虚荣,世俗的种种,却远比那些乌托邦式的男人式的友情来得更真实,更亲切,最重要的是,它很理直气壮。
友谊也需要接受金钱的考验,四个从前的朋友,三个名利双收一个穷困潦倒,穷困潦倒的那个一边嫉妒一边要抖足了精神保护自己的虚荣心,名利双收的朋友们一个顶着个鸡窝头到处和人吵架,一个睿智过了头,婚姻生活里就是学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最后一个则是有钱又有闲,幸福得到了人神共愤得地步,再加上老喜欢一针见血,于是每天要听各种风凉话,生活在没人理解的压力之中。
没钱是完完不能的,可有钱也并非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女人的中年危机并不比男人的来得轻松,这个时候,也许我们就更加需要女朋友的陪伴。
因为无论你年轻的时候是怎样的完人迷,当你青春不在的时候,你会知道,最懂女人的,永远是女人。
坦率的说,这不是给男人看的片子,从导演到演员清一色的都是女人,所有的男人都是摆设,虽然有一两个灵光一闪,增添了一些喜剧效果,但是也都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上,把这样的一部被分类为轻喜剧/爱情剧情的电影定义为彻头彻尾的女性主义电影也并不为过,因为她从形式上到内容上都把男人刨除在外,摆出一副女人的事情男人管不了的架势,这比那些把男人当做敌人去挑战的电影来得更加的彻底。
难怪很多男人看了电影都说不好看,可是女人们个个都很赞。
因为它没有摆出一点点讨好男人的姿态。
it is always tough to deal with friends who are way richer than you are. The humanity and morality are struggling throughout our lives.
很受不了油腻的长毛大叔
jennifer有风度啊,不要跟小男人太计较啊。。否则真的划不来
原来它不是喜剧,无聊的很有力
不洗头还是很可怕的...
不知道为什么这电影看的我有点伤伤的感觉~
同意编剧很混蛋。乱糟糟的一团,最后奥利维亚的生活也没有起色,认识了个有钱胖子,潦草结尾了。詹妮弗这剧本都是怎么选的啊。
阵容不错,四位优秀的女演员。故事本身吧,好像谈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都没谈。
邻家女孩,永远希望看到你快乐。
你知道,你永远无法完美的解决任何问题,你认为的解决只是事情的刚刚开始。
细节描述很赞,等到四十岁还要重新看的电影。
挺无聊的一部文艺生活片。不知道导演想说什么?没看出来有钱老友的优越,也没看出来没钱老友的倔强。
再多看这么两部精神分裂的烂片我也要精神分裂了
编剧粉残忍,老子以为素个轻喜剧,没想到看了一个人人生活千疮百孔的电影
看的时候年纪小,没看懂
没什么意思。
中年恐怖语言
真的是很生活~没头没尾的~
不知道友情在不同地方是不是有区别,就中国人来说这几个朋友还挺不靠谱的,四个人里面就jen还看着年轻点啊,而且善良真诚体贴独立自强知足各种优点。。。最后富豪男友的反转有点刻意了,总感觉偏离的主题,但是又别有深意。很意外这电影里面竟然有卢修斯老爹。
囧片。且看起来很闷。对女仆装印象反而比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