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片名叫《杀死这个爱尔兰人》?
因为这是一个杀不死的爱尔兰人。
兄弟遇害前寄给他的信中写到“当面朗诵这段我会觉得不好意思,所以干脆就以信的形势寄给你了。
献给丹尼·格利的民谣:他们开过枪,也放过炸弹,绞尽脑汁想置丹尼·格利于死地,然而战士依然屹立不倒,传奇仍在继续...给我的船长、我的兄弟以及我的朋友。
”在顾及女友安危时,她却说“我不需要安全,我只需要你。
”这就是那个杀不死的爱尔兰人,这个来自爱尔兰的凯尔特人有着上帝的恩赐,讲原则、有头脑、会打架、重兄弟、疼女人,从工人出身到“现代罗宾汉”再到“黑帮公敌”,他是媒体的明星、公众的偶像。
电影改编自Rick Porrello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丹尼·格利这个性格饱满的传记人物的一段真实故事,同时勾勒出了70年代美国黑帮的群像。
那些几度想杀死他的黑帮却在这个暗杀过程中讽刺性地导致了他们自身的逐个瓦解,那个最后派来的从未失过手的Killer仿佛如宿命的化身,终于结束了连绵不断的火拼,结束了该结束的一切。
一个人的生命终结了一群黑帮的时代,这就是传奇。
虽然故事设置在70年代的美国克利夫兰,由于丹尼·格利爱尔兰人的身份以及这个身份给予他的精神支持,影片布满了象征着爱尔兰的绿色和风笛声,尤其是前半段丹尼·格利以一个“现代罗宾汉”形象崛起的时候,他的穿着始终是绿色的,车是绿色的,就连楼梯也要刷成绿色的,这是影片的考究,也是一种精神象征,后半段黑帮生涯时他的穿着和轿车都变成了黑色。
最后爱尔兰风笛再次响起,在现已逝去的兄弟们往日开怀的笑声中,在这个倔强的男人独守暗夜想念女友的抽泣声中,在一瞬间灰飞烟灭的钦佩声中,将这个怎么也干不掉的爱尔兰人的传奇宿命渲染到了极致。
Danny是個好男人。
他從不傷害任何一個好人。
而且他也不隨便睡一個姑娘。
要睡叻便負責到底。
直到結婚。
這樣噠男人就算他是黑手黨又怎麼樣。
社會也認定他是一個除惡揚善噠好人。
但他死叻。
不是被某個人殺死。
而是被這個年代殺死。
被美國這個多民族主義噠熔爐所殺死。
他也許身負撒旦噠能力。
但絕對也上帝仁慈噠光環。
當他決定把身上噠十字架摘下來給一個陌生噠崇拜他噠小朋友時他就已經想好這一切都結束叻。
心愛噠女人、自己噠孩子、最要好噠兄弟都已經離開叻自己。
孤獨一世還有甚麼意義。
還不如化成傳奇。
也許有一天還會被拍成電影來被後人紀念。
1、这是我近段时间看过的最好的黑帮片。
2、影片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剧情表达的明白、干净,不拖沓。
3、人物刻画的比较到位,各种黑道人物很立体,尤其是男主角。
4、丹尼.格林的本人如果像影片描述的那样,那么此人当真牛X,运气也是真好,一般人早就挂了。
5、爱尔兰风格的配乐配合现代感较强的节奏,给影片增色不少。
6、男主角表现的还可以,气场稍稍差了一点儿,可能是长的比较面善的原因。
对了,长的非常像保罗.加斯科因。
7、特别喜欢扮演第二任女友的演员,小巧玲珑、精致甜美,导演眼光真好,和我比较一致。
8、喜欢马丁.斯科塞斯风格黑帮片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本片,真的模仿的很像。
********************本篇涉及大量剧透********************1.虽然同为黑道片,本片与《教父》系列有很大的不同。
主角Green Daniel在明面上的帮手只有3人,可以算得上是从始至终在孤军奋战。
能打、有头脑、讲义气,整部影片贯穿的,是这个爱尔兰战士的抗争。
2. 背景影片中,Daniel多次提及希望自己与工会建立联系,而工会的背后,其实就是黑手党。
"20世纪中期,意大利黑手党已经完全渗透进美国的各行各业。
他们最先控制的是美国工会组织,控制了工会,等于握住了美国的工业命脉。
罢工、工会游行示威和降低劳工薪酬都和这一时期的黑手党有关,他们秘密暗杀了诸多敢于违抗的工会领袖,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国运输工人工会会长吉米·霍法,他莫名失踪至今。
在垄断了工会的实际操作权后,黑手党开始向美国政治官僚布网。
这和在意大利时一样,黑手党帮助某位参选人员,以贿赂、暴力手段直接控制地区选票。
据美国黑手党研究专家乔瑟夫·爱德华的统计,黑手党在意大利曾间接决定着总理的选择,而在美国,有证据表明总统选举在那时都被黑手党染指。
"---引自 亢蒙《《黑手党产业与它的掌舵人们》3. 抗争从小的时候开始,Daniel就开始同西西里孩子们抗争。
哪怕整个手掌都被他们用铅笔贯穿,也没有服一句软。
影片始终没有交代过Daniel的家庭,可以推断,Daniel出身并不好,甚至父母可能根本就没管过他。
成年之后到码头做苦力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狮子默不作声,并不代表它很懦弱。
在经历几番压迫之后,他选择用暴力坐上了码头工会的第一把交椅。
从此,Daniel可以说正式地开始了自己的黑道生涯,在此期间,也赢来了自己的第一场婚姻,并有了孩子。
好景不长,他因为多项罪名锒铛入狱,而出狱的条件,除了钱,时常为警察提供黑帮的信息,最重要的是,他将被工会永久除名。
这意味着他将难以重新获得在黑道中的地位,也是他之后总是提及”与工会重新建立联系“的原因。
从整部影片来看,他曾掌握一些权力,但哪怕是鼎盛时期的他,仍然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
归根结底,他是个爱尔兰人,而不是西西里人。
这一点,也构成了他不断抗争的悲剧内核。
在影片后半段,Daniel变得乐善好施,赢得了民众的喜爱。
但由于利益分配的问题,黑手党开始想要干掉他,却因为Daniel矫健的身手与谨慎,屡次失败。
在接受电视台的采访时,他表示:自己是爱尔兰的战士,无所畏惧。
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在遭遇一次暗杀时,他甚至主动向暗杀者跑过去,吓得那人赶紧开车逃跑。
4. 结局在经历多次暗杀失败之后,当地的黑手党不得不寻求纽约方面的帮助。
纽约方面则派出了号称从未失手的顶级杀手。
这一次,连Daniel也察觉到了危险。
几天之后,他的3个搭档接连被暗杀。
可能从这时开始,Daniel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抗争可能会危害到身边亲密的人。
在这之后,警局的Joe好意前来提醒:不仅是他,连他的朋友,女友,母亲都会有危险。
他仍说:我会报仇的。
但我相信,在女友打电话来对他说”我爱你“的时候,在他泣不成声的时候,他已经暗自决定,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求得安宁。
于是,当他在诊所看到可疑车辆时,他没有逃走,而是径直回到了车旁。
他知道自己将要面临什么,于是把爱尔兰传统中象征勇气的项链给了一个陌生的男孩儿。
当看到那个杀手的车经过时,Daniel仍不服输地向他示意,1秒后,就是终于夺走自己生命的一次爆炸。
Daniel选择了自己的死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抗争,相反地,这是他以生命为代价的抗争。
而他的死,也传奇般地导致了黑手党的土崩瓦解,也难怪后人要为这位不断抗争的爱尔兰战士的故事写成书籍,拍成电影来赞颂了。
5. 爱尔兰风笛爱尔兰一直是我最向往的地方,钟情的起因,便是爱尔兰风笛。
在影片最后爱尔兰战士将要结束自己抗争的一生之时,那带着浓郁忧伤气息的爱尔兰风笛响起,不仅为影片的情节增色不少,更使它带上了鲜明的爱尔兰特色。
试听链接:爱尔兰风笛-片尾
影片最后,Daniel面对杀手。
这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一部男性荷尔蒙横飞的片。
剧情上来说不是很亮眼,最后danny的死也是可以做出提前预测的一种宿命论结局,有勇有谋有种有正义感的威猛帅哥最后一定会死掉,让全片染上悲剧主义色彩观影者才会印象更加深刻。
本片节奏沉稳,基本没有大场面或者扣人心弦的场景,只是慢悠悠地讲述关于danny这个人的故事。
对于danny这个人的性格办事风格铺垫很多,基本上黑帮电影该有的场景电影里都演了一遍,肯定是精彩的,但是正因为桥段重复,所以也必定不能成为经典。
与方基默扮演的人物之间的情谊显得有点莫名其妙,被爱尔兰老妇女说醒又显得很突兀。。。。
可能这句是经典台词吧:you said you wanted to be the bigs, sometimes you gotta do the things you don't like.
影片描写的很真实 但有一点我很想搞明白 难道那个年代的黑手党都是用汽车炸药吗?
几乎片中所有的暗杀事件都很汽车炸弹有关系 男主很爷们 为了生活 必须去拼 还有他的几个好兄弟 情比金坚 但结局很惨
以前看香港的黑帮片,老大或是小马仔总是在强调,我们是有尊严/理想/道义/爱/道德/底线/的,我总是会哈哈的大笑。
感觉手中有强大力量的人再说这些话,很滑稽。
和香港的黑帮片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片头“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一小行英文字母。
影片也没有香港黑片那种血肉横飞和华丽的打斗,即便是砰砰砰的各种炸弹和偶尔飞溅出来的血花,也没有让我感觉到一丁点的残酷和刺激。
没有快意恩仇,也没有忠肝义胆,平淡的就像讲述一个男人的成长,就像讲述你我的生活,即便被讲述的那个人,是那么地不平凡。
凯尔特人,这个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篮球队的名字,我直到今天才知道,他们是无惧死亡战斗到底的战士。
其实,无论哪个被欺压,历经苦难的民族,总是有一种反抗的精神或方式的存在,例如犹太人的聪明和吉普赛人的狡诈。
但是爱尔兰人之所以是爱尔兰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无所畏惧,而是格蕾丝那句让我感动的话,有些事比做个伟大的人更重要。
我不知道爱尔兰人是流着反抗的血液还是丹尼特殊的成长环境让他充满着斗志。
那些对他没有什么好处的善良,让他没有变成一个嗜杀成性或是一个贪婪下作的人。
上帝的庇佑让他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杀,他也尽力的履行着保护身边人的使命。
他只是想要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那一份,只是想告诉希腊人或是其他的什么人,爱尔兰人的生意将由爱尔兰人自己掌握。
这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黑手党,更像我们自己。
即便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刺杀,没有生意,甚至连TMD上帝都没有,但是我们依然和丹尼一样,在生活和命运中挣扎。
每当有人威胁到他的家人和妻子时,他就会显得那样暴躁,在亲眼看到丹尼杀人后,妻子离开了他,他靠着凯迪拉克蹲了下来,屏幕上打上了“Four years later”,那个年轻人突然就显得那样的沧桑和寂寞。
女人是不能理解男人的世界的,即便男人一直都在为着他们流血。
但是这种流血,我也承认,不是女人可以接受的。
所以,即便是丹尼,他也只能无力的蹲下来。
女人总是喜欢男人的都柏林酒店,喜欢他们的农场和牛。
丹尼也一直想着换一种生活,即便是回不到爱尔兰,至少也要回到故乡应有的生活。
但是他回不去了。
当他躲开第四次追杀,追着杀手开枪却一无所获,懊恼的扔掉手枪的时候,英雄迟暮的字眼突然就在脑海中浮现,我猜,那是最后一次了。
不知什么时候,爱尔兰风笛就开始呜咽起来。
然后他的手下和约翰都在更为强大凶悍的力量面前摧枯拉朽。
然后就是爱尔兰人的无能为力。
无论前面铺垫的再好,结局总是显得很仓促,当他把象征着上帝的庇佑传递给下一代爱尔兰人的时候,我居然感觉到了心痛。
当一个英雄开始被人崇拜的时候,就说明,他已经老了。
那个号称不死的人,那个睚眦必报的人,死之前,没有恐惧,没有仇恨,只是用手告诉那个职业杀手,他厌倦了。
于是,那个双手捧着心带着皇冠的戒指,成了那么突兀的一种痛。
这几年很缺黑帮片。
但凡拍了也总像玩命速递一样,只是动作片。
难得找到一部。
配乐和镜头想起了很多港产片。
黑帮的故事,免不了用暴力解决问题。
不同于“古惑仔”的是,故事侧重讲述黑帮“背后”的故事。
这个爱尔兰人,究竟是如何成为“黑白两道”的眼中钉的,其实很有意思。
而为什么是爱尔兰人,其实说起来也很有意思。
在老外的黑帮电影里头,俄罗斯黑手党、意大利黑手党、华人黑帮、日本黑帮都非常常见,基本没爱尔兰人什么事儿。
为什么爱尔兰人成为“刺头”,倒是可以深挖一下的。
其实,惹到“人神共愤”,自身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吧。
但是,强悍的人自然有强悍的人生。
一个人单挑“黑白两道”,确实需要足够的底气和相当的实力。
“爱尔兰人”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其实除了实力和运气之外,有一些手腕也是必须的。
在“爱尔兰人”背后,也是各方势力的试探和博弈,这个才是相当精彩的部分。
真正的大佬,是不屑于在前台跳梁的。
他们坐在幕后,操纵着一切。
如果往黑暗里黑,那可以一直黑到最高层。
天花板究竟在哪里,这个真不好说。
在老外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
除了黑白两道,故事里头还掺和了工会。
当然,这个工会也是在“控制”之下的。
维权之路,被封杀得死死的。
想要活下去,只有“杀出一条血路”。
或者,这才是最大的悲哀吧。
这一切都像是安排好了一样,配合着全世界的发展脉络。
老外好像一下子不会拍电影了。
涌出来一大批,消极灰色悲观没落的电影。
很是压抑。
像三四十年前的黑帮电影 可惜导演功力太差 完全拍不出那个味道
一名工会主席的堕落史
我宁愿把预告片当成最后的正片 它从100分钟的拖沓和沉闷中剪出了2分半的精彩和凌厉
不喜欢。
值得看一下。
又见爱版程咬金
处处透着宿命论的调调。
腻
我觉得衔接很不自然 人物不够饱满
老套
枭雄的世界里,我喜欢那些有勇有谋、有信念、守原则、讲义气、重感情,虽作恶却人性未泯的暴徒。影片的一大特色是,黑帮拼杀中,炸弹袭击是首选,枪击反而较少,之前的同类影片应该是没有这样做的。从逃避法律惩罚的角度看,爆炸应该更为有效。
对于黑帮题材的电影从来都无法抗拒,何况还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另外还发现黑帮电影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每个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深爱他的女人,不管他善还是恶。
克利夫兰的骑士
纯被片名吸引来看的,念念都觉得过瘾~他们的大招就是汽车炸弹么,别说还真没什么办法破~
一部基于真实故事改变的美国黑帮电影,整片的拍摄风格类似《黑道家族》,电视这么拍没问题,可电影也这么拍就有点儿四平八稳了,男主的每一段人生都平铺直叙的介绍,看不出重点在哪里,偶有的几个亮点不能拯救整部电影的平庸,所幸插曲还是没有让我失望,悠扬的苏格兰风笛贯穿全片~
这片里人逻辑诡异到一定境界,情节无轻重还有那渣一般的OST,年度最好黑帮片?呵呵。
从一个混混的发迹史,衬托美国黑帮文化。不熟悉美国黑手党史的看上去有点疑惑和平淡
结尾悠扬的爱尔兰风笛,让人惆怅~·
传记片里比较好的
一个爱尔兰人的黑帮光荣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