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一个电影网站看到这个电影被贴上了一个科幻的标签,让我惊讶的不行,又感到有些好笑。
这部电影与科幻无关,与超能力无关,只于爱有关。
甚至在我看来,它是一个成功心理治疗的典范。
病人是小男孩,心理咨询师当然就是大卫-那个耐心慈爱到让我都嫉妒的老爸。
小男孩的病因源于小时候没来由的被亲生父母抛弃。
对一个不懂事的小孩来讲,父母是他的一切,是他得以生存的庇护所,是心灵的归属和寄托。
然而父母却把他遗弃了,这不同于父母意外去世造成的创伤天灾人祸至少还有一个解释,至少他知道父母是爱他的,不是主动离开的。
但是抛弃他,会让他惶恐和自责,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让父母离开了?
是不是我不够可爱,不值得爱他们才离开我?
这种打击对于一个孩子是毁灭性的,它让他质疑自己的价值,严重的会让他终其一生都笼罩在被遗弃的阴影里。
小男孩就是这样,他始终在内心深处痛苦的质疑。
于是他的性格变得古怪难以驯服,许多收养他的父母都因为难以忍受他的怪异而把他送回来,而这更加深了他对被遗弃的恐惧感,使越发他觉得自己不值得得到父母的关爱;他的经验让他觉得,任何父母无论一开始多么信誓旦旦的保证要爱自己,终究还是离开自己了,剩下他孤零零在孤儿院忍受寂寞和孤独。
这种痛苦不是一个十岁的孩子能够面对的,于是出于人的自我保护机制,他努力说服自己,我是从火星来的,我是与众不同的,因此大家不能接受我,因为我跟你们不一样,我有我的任务,火星上有爱我接纳我的父母亲人--这一切都出于他对爱,对归属感的渴望。
既然现实中没有人能提供,那么他就自己在想象中提供。
久而久之他自己也分不清哪些是幻想哪些是现实。
而当大卫强迫他面对现实时,他表现出了强烈的抵触。
是的他必须抵触,因为一旦他击碎了自己编织出的幻想,他就必须面对残酷赤裸裸的现实,必须硬揭开自己的伤疤,任由鲜血肆流,他没有能力包扎这个伤口,除非有人能帮他--这个人就是大卫。
大卫一开始对小男孩极其包容极其耐心,他努力与孩子打成一片,认同他从火星来的说法,小心翼翼的一点点得到他的信任这点很不容易,因为他之前被抛弃的经历太多太痛苦,一般人很难得到他的信任。
但大卫做到了,他的每一点努力都让我动容,在此忍不住赞一下库叔的演技,把父爱那种包容深厚演绎得淋漓尽致,什么时候他能真正成为一个父亲啊跑题一下呵呵在这个过程中,大卫也被小男孩带的几近迷失,圣诞节他带小孩到姐姐家过节,忍不住跟姐姐说,我太累了我受不了了,我倒宁可相信他是真从火星来的,也许他真是个有超能力的孩子,科幻为什么不能是现实?
大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小时侯也有同样的迷惘,小男孩勾起他内心深处的对童年伤痛的回忆。
有时候在心理治疗中,咨询师因为和患者共情的太深,也会迷失,就像小说【女心理师】里贺顿给大芳治疗的故事(不知大家看过这本书没有,很精彩,推荐一下)。
一般在这种状况下,心理师需要同伎督导或由更资深的专家督导来走出困境。
大卫的姐姐充当了这一角色,她点醒了大卫,尽管方式让大卫不爽,“我最不喜欢你的一点就是虽然我不想听你的话,但你总是对的”大卫终于取得了火星小孩的信任,这时候该渐渐让他认清现实了。
首先是评估领养的会议之前,大卫试图说服小男孩不要再对外宣称自己来自火星;小男孩在会议上的一番说辞堪称经典,把大卫的话几乎原封不动的重复了一遍,令诸位专家impressive到无语。
此时他自己虽然还没意识到,但他潜意识里已经慢慢怀疑自己来自火星这个事实了;大卫还带孩子去了天文馆,当小孩看到真正的火星场景模型,看到毫无生命迹象的一片荒芜时,他惊呆了,“也许我来自另一个火星”他说的时候惶恐不安,这个一直以来支撑他的信念岌岌可危,很快将分崩离析,但他还是执着的坚守着自己最后的阵地。
最后,小男孩站在天文塔顶,期待着接他回去的飞碟到来,“那是来救你的直升飞机,不是飞碟”大卫说。
这时,小男孩被完全推到了自己最不愿意面对的现实面前,他的防御机制终于彻底崩溃了,他在天文塔顶哭着问大卫“为什么?
为什么他们要抛弃我?
”这是他一直以来的试图逃避的痛苦,一直潜伏在内心深处不敢触碰的疑问,看到这个场景,大卫几乎要哭出来了,而我也难以控制的跟着泪奔了,“那是因为他们太愚蠢,他们不知道你是多么珍贵,多么值得爱。
你要相信我,我爱你,你属于我,我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不会离开你”(大意是这样,具体词记不清了)。
大卫长久以来的爱和包容让小男孩终于找到了他缺失已久渴望已久的归属感,使他终于有力量直面自己曾经被抛弃的现实,终于能抛掉来自火星这个自我安慰的美丽谎言。
最后他们在天文塔顶相拥而泣,这两个都曾经在童年迷失过的孩子,在爱与被爱间,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支点。
“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这是丘吉尔在二战时鼓励民众的话,也是大卫鼓励小男孩的话,我相信,也是导演说给天下有孩子的父母的话,所有的小孩其实都来自火星,他们敏感脆弱,需要细心呵护,慢慢适应地球的生活。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主动放弃自己的孩子,任何严重的伤害都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我无法想象小男孩没有遇到大卫今后会怎样,从某种程度讲,他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丹尼斯非得认为他来自火星,为此他拒绝地球上的环境,抵触地球人的人,他真的来自火星吗?
影片没有给我们一个最终的答案.为什么呢?
因为这只是一种对于现状不满时,所选择的最佳逃避方式.他真的失重吗?
他真的怕阳光吗?
他真的只能吃火星饼干吗?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不满予现实,而去寻找一种方法来平衡自己内心的矛盾,当然了,我也不例外啊!
我以前会抱怨为什么我没有这个、哪个。
但终究是改变不了现实的,我们只能去适应,别无它法。
就像丹尼斯那样他认为自己来自火星,只是为了选择一个归属感,一个比较骄傲的归属感!
一个心灵深处的幻想!
这也只能说明他非常的固执,我们是不会那样的,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小孩了,已经具备了思想、灵魂。
我们要怎样对待我们心中那份幻想呢?
在面对其他人的时候说出这个隐藏在心中的秘密吗?
让别人认为是个神经病。
如果来自火星上的都是神经病,那么我们呢?
我们是来自其他星球上的什么呢?
是谁把这片标注“科幻”的……为什么原著还可以获得1994年星云奖最佳短篇……除了主角是个科幻作家,这片还有什么科幻可言……本片和《K-PAX》剧情挺像的,但现在看,《K-PAX》明显高明得多。
《Martian Child》看到最后有点失望。
John Cusack饰演的主角David领养了小孩Dennis,这个小鬼确信他来自火星。
可是,他和人类有什么不同么?
就怪癖一点而已。
当然,编剧也赋予小鬼一点点“超能力”:许个火星愿望,打个全垒打;吃不同的巧克力豆可以分辨出颜色……除此之外,只有怪癖。
这样一种故事如果最后发现只是又一个心灵受创的案例,那整个剧情编排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K-PAX》在这方面远更巧妙。
有人说这其实就是一部亲情片。
是,没错,可那犯得着绕这么一大圈吗?
说这个小孩独特,最后又把他的独特否定掉,其实只是心理问题导致的怪异,目标还是要和众人一样,这……有什么意思?
John Cusack是我喜欢的演员,他的表演还是挺出色的。
至于这个小孩,不好意思,但我没觉得多可爱。
David的姐姐由John Cusack的姐姐Joan Cusack饰演,两人长得不像。
Amanda Peet我还是蛮喜欢的,但她演一个不大知所谓的有些花瓶的角色。
对了还有Richard Schiff也出现了,《The West Wing》里的Toby,熟悉的面孔。
亲情的部分,确实还蛮伟大的,而且有些难以置信……作为一个父亲的角色,面对这种小孩,尽管或许这样友善耐心是挺好,但总还是觉得有点别扭。
反而令我们觉得不可信,你多怒几次,多厌烦几次,然后仍然仔细照料关怀,这样观众大概会比较买账。
关键还是,前面说的,这片其实跟科幻根本没关。
http://syc0129.blogbus.com/logs/22201929.html
推荐理由:十分有想象力,十分温情,同时可以被视为有点另类的领养者指南。
片 名:《火星的孩子》 导 演:门诺•梅耶斯主 演:约翰•库萨克、鲍比•柯尔曼、阿曼达•皮特出品时间:2007年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如何鉴定火星人——他说火星语吗?
会不会跳火星舞?
是不是腰间总系着沉重的腰带,因为“地心引力太弱了,火星老把他往回拉”?
他能否以念力控制一个全垒打或是交通灯的变换?
能否闭着眼睛品尝出M&M豆的颜色?
他是否不合群,孤僻,讨厌阳光?
是否在人前寡言,却能与吸尘器交流?
他是否了解宇宙,知道红矮星和红巨星的区别?
他有没有一个老灵魂,洞悉地球人所有的感情,却从不在自己身上表现它们?
七岁的孤儿丹尼斯,符合上述每一条特征,所以就连领养中心的义工也认为,只有科幻小说家大卫才是领养他的最佳人选。
大卫两年前痛失爱妻,至今仍未走出阴影,但他的好友鼓励他领养这个孩子,因为“你的心里还有满满的爱等着给出来”。
我十分好奇这两位各有伤心过往的男士,要怎样才能相处下去。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丹尼斯真的是火星小孩吗?
还是说他如此与众不同仅仅由于他那个小躯体里有太多善感、脆弱、渴望和不安的因子,以至于不动用想象力简直无法释放掉它?
无疑丹尼斯是个难相处的小孩,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终日活在自己无懈可击的火星逻辑当中,犯着为地球人所不齿的小错误比方说偷窃,用别人劝阻大卫的话来讲,丹尼斯“就像一枚定时炸弹,就像买了一辆二手车,不知道何时会漏油”。
但是,请注意你的遣词造句,——孩子不是二手车,领养也不是购物。
当然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地将一台出问题的微波炉退货,而不必担心它会因为自尊心受损而躲在被窝里哭,但对于领养小孩,事情得细腻上万倍。
片中有一回,丹尼斯无意摔碎了玻璃杯,大哭起来,以为大卫会就此把他送走。
大卫却说,“我不在乎这些东西,它们只是东西而已,你要愿意,可以把它们摔着玩儿。
”接下来一个场景就是两人在厨房里大摔盘子,景象之狂野,触目惊心,完全是勇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都市低龄版演绎。
约翰•库萨克身上的文艺气质,令大卫这个角色真实,浑厚,令人信服,每每看到他弯下高大的身躯,尽力与丹尼斯的视线保持水平,真叫人有心中一动的感觉。
而令我更为心折的,是丹尼斯在客厅里跳的那一段火星舞。
只见他横向移步,以小指互相触碰,弓身,旋转,瞥见大卫便招手邀他加入,之后二人沉默地共舞毕,丹尼斯对大卫甜美地一笑,说,“聊得很愉快”,走了。
呵,这个小孩确乎具备魔法般引人入胜的魅力。
而且,他多么像一个在星际尘埃中流浪了很久很远才来到地球的小生物呀:白得晃眼的皮肤,一头乱蓬蓬的金棕色卷发,墨镜,重力腰带,随时随地以立拍得相机拍摄引起他兴趣的一切,浑身上下静静流露着艺术家卓尔不群的风范,完全是迷你版的安迪•沃霍尔。
所以,这个电影的主题其实是:你能不能“如其所是”地去爱某一个人?
即使他坚称自己是一个火星人也不影响你对他的感情?
最后,我打算以电影中的一大段对话来结束这篇评论,因为它实在表述得太精彩了,公德心令我无法自私地独享它——此时此刻,由原子组成的你我,坐在这个核心是岩浆的圆形石头上,被重力束缚在地表,以六千七百英里的时速绕太阳公转,以六十万英里的时速旋离银河系,并在宇宙中以光速追逐自己的轨迹。
在所有这些疯狂的运动中,我们明知有朝一日不得不面对死亡,但仍在心甘情愿地付出,并且大多时候付出而不求回报,这一切听上去是不是很古怪?
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这是不是已经足够不可思议了?
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还要假装你是从火星来的呢?
2008-7-27
我们在混沌中带着一片空白来到这个星球,我们原本都是地球上的外星人,我们可能来自火星、海王星或者大角星座,我们只是在慢慢学习如何做一个地球人。
他们告诉我们如何言行举止像个地球人,最后变成地球人。
大部分火星来的孩子长大了,他们成为真正的地球人,却忘记了自己曾经来自异星,忘记了自己曾经多么的特别,忘记了自己曾经对这个宇宙充满了多少期待。
有的孩子怎么也无法进入地球人的世界,像免疫系统一样排斥着地球,后来他们离开了地球,他们回去了火星。
而我长大了,我融入了地球人的世界,我看上去和地球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我知道,永远的知道,我是一个火星人,我观察着记录着效仿着地球人的活动,但却永远不是地球人,不会有人接我回火星,我也不属于地球,在每次仰望星空的时候,知道,我只是一个伪装成地球人的火星孩子。
我如此的感动于这个故事,是因为父亲爱着儿子,而不在乎来自异星的孩子能否成长为地球人,他爱着他,无论他可以变成地球人,还是永远都相信自己是火星人,爱他,只是因为他是他。
梦想回到火星,相信来自火星,只因为发现自己和地球的一切是多么的格格不入,而也只有来自另一个星球才可以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其实也只是希望有个人爱他,不是他伪装出来的乖巧伶俐,just for exactly what he is.David真正理解了Dennis的时候,是那个严厉的女出版商压倒的气势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能成为我们希望的那样”,顿悟的不止是David。
我们都在忙于成为别人想要的样子,主动的,被迫的,可是却忘了自己本来的样子,无法坚持自己原本的模样,变成了地球人,却永远的忘记了自己的火星梦想,在茫茫的宇宙中,却永远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每一个火星孩子,只是想要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全感,那份爱,能够剥离伪装,爱着自己本来模样的安全感,他拥有着广阔的心,装满了爱,却无法获得不了与之匹配的安全感,因为,会有谁能爱上一个外星人呢?
电影改编自科幻小说家David Gerrold的同名短篇小说,像是一部童年版的《K-Pax》,在表述父子的亲情互动之外,另外一条线索也带着悬疑的包袱让人怀疑Dennis会不会真的是个来自火星的孩子。
John Cusack和他的姐姐Joan Cusack一齐上阵,带来这一部看似温馨小品实则有丰富内涵的小电影,微笑之余又是禁不住的感动,尤其对于我等火星人,好似揭露曾经的心路历程般的共鸣和感触。
饰演Dennis的小演员Bobby Coleman又将是一颗冉冉升起的童星,未来无法预测,但这样一个角色会闪耀许久。
推荐电影中间的插曲,Guster的Satellite,非常的好听,也非常的和电影相配,尤其是Dennis在跳他的古怪而可爱的火星舞蹈的时候。
圣诞节他想抓住他的手 但却没能抓住 吵架出来之后 小孩儿跟着摆成动物的灯光 看着火车 他走了过来 背对着孩子 孩子看着他的手 犹豫 然后伸手想要去握住吧 但他却插进了口袋 所以 第二天 小孩才会跑过来拍照 那是他想和他玩儿啊 他已经爱上他了 但是爸爸正在烦闷中啊 所以才会因为担心打破了东西被送走 所以才会哭 那是因为昨天可能听见了大人们的讨论吧 还有那想握住 但没握上的手 其实 只是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所以营造一个虚拟的世界来支撑自己 让自己不至于像宇宙中的尘埃。
于是他从戒备,收到防晒霜后等待,跟着他回家,说试着成为地球人那样的家庭成员,然后为他的念想而许愿(以此讨好他,让他注意自己),到想握住他的手,害怕离开他,为了不离开而成为地球人,但发现人总是会分开,他对自己生气了(那刚开始的安全感又让他怀疑了),于是……或许……自己真的是任务完成,该走了吧?
不过,谢谢你找到了我,谢谢你对我说的那么多永远,谢谢你的手和拥抱。
影片中有很多握手的镜头,最后的升华,便是拥抱了。
拥抱这件事,大多时候温暖的不只是两个人的身体,而是心。
最喜欢就是结尾时候爸爸说的话:Sometimes we forget that children have just arrived on the earth.They are a little like aliens coming into being as bundles of energy and pure potential.Here on some kind of exploratory mission. and they are just trying to learn what it mean to be human . for some reason,dennis and i reached out into the universe and found each other . we'll never really know how or why and discovery that i can love an alien and he can love a creature and that's weird enough for both of us.我们都是外星小孩,哈哈。。。
想到自己的小时候,是个多么不合群的家伙。
把全世界都隔绝在外,自说自话。
小朋友们都不爱搭理我,当然我也不爱搭理他们,哈哈。。。
像电影里那个阿姨形容Dennis的话"An old soul"。。。
可惜没有David存在,不过还是肯哧肯哧的过来了。。。
乱七八糟,没有头绪,却也是有得有失,乐趣无穷。
这个奇怪的世界,就够我们探索和发现一辈子的了。。。
第二喜欢的就是出版商对David爸爸质疑说"why can't you just be what we want you to be?" David就很无措的用了火星儿子的怪异手势来Point her。
^_^ 为什么要做你期望的人?
为什么我要聪明,要开朗,要善于社交,要坚持不懈,要礼貌周到?
为什么不能迷路?
为什么不能犯错?
为什么不能去做那些所谓没有意义的事?
嘿,我也在用心去生活,只是用与你不一样的方式而已。
所以,如果你一再坚持你的标准给我,我也只好用火星魔法手势Point you咯 嘻Freena wobbly meetya......Freena wobbly meetya......Freena wobbly meetya......Freena wobbly meetya......Freena wobbly meetya......Freena wobbly meetya......Freena wobbly meetya...
很多人可能这么想过,我也许是外星人,很多人也标榜自己来自火星,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的时候,谈话说不通的时候,孤独无人懂得时候,幻想自己是外星人,或者干脆变成外星人好了外星人,是否是我们选择逃避的一种形式呢?自己小的时候还真是常常作这样的梦,上课的时候看着门口的光影发呆,时刻等待着自己的骑士走进教室,宣称自己是来自他们星球的公主,现在要接回去了,然后就再也不用为渺小的作业和考试惆怅,这样的幻想陪着我渡过了漫长的学生时代于是看到这个温暖的老电影,在周末的晚上,随手换到的频道,恰巧刚开始一部电影,恰巧是这么温暖的一部小男孩总是失去领养他的父母,白天呆在箱子里观察这个世界,大男人刚刚失去他心爱的妻子,考虑是不是放弃领养的念头.他们相遇的时候,他透过箱子上的小洞看他,他只看到一个移动的箱子.他带来防晒霜和墨镜给他,鼓励他走出箱子.带来的还有孩子需要的关注和关心.于是他走出了箱子,一点一点的,他摸厚厚的防晒,戴着墨镜,打着太阳伞,身上挂着沉重的负重带.他害怕地球上的阳光,又不相信地球的引力这个孩子宣称自己来自火星,他说别人听不懂的语言,给狗起火星名字,观察植物和动物,学习地球人的表情和动作你看,他多么多么像那个隐藏着的我们啊,那个隐藏在我们身体里的,只是偶尔探头让我们一阵惆怅的,却依然还是根深蒂固的我们啊,讨厌周围的一切的时候,本想走开却还是在笑,无法融入周围的时候,想学习却摆出不懈,喋喋不休却无人认同的时候,恨不得自己说得是他们不懂的语言,许个愿望的时候,希望自己的愿望有火星的力量,可以神奇的实现也许脱了世俗无奈的外衣,我们都是这个顽固,却单纯,执着,有些讨厌和神经质的小外星人我们并不是真的想离开地球,只是需要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勇敢的承诺,一些纯粹的爱
(芷宁写于2008年2月18日)别误会,这部《火星的孩子》并非科幻片,而是一部亲情小品,改编自获得雨果文学奖和星云文学奖的短篇故事,在这个讲述孤癖孩子和领养他的父亲之间逐渐亲情弥漫的故事里,原著作者大卫·杰洛德,这位在科幻领域堪称知识非常渊博的大师级人物,借用了科幻知识来包装那个领养父亲的身份——著名科幻小说家大卫·戈登,更借用了火星的别名“孤独”,来解析小孤儿丹尼斯对这个令他感到迷茫无助世界的感受。
在片中,小丹尼斯总说,“地球太冷漠了,我要回到火星去。
”这句由10岁小男孩说出的话,所暗示出的逃避和伤心程度,令人难过。
不太认同《院线之窗》对这部相对小众影片的评价——“只是一部非常普通的寻常之作,任何讲述家庭关系的故事,差不多都能拍得大同小异。
”虽说是讲述家庭关系的故事,但它侧重于对特殊童孩孤寂敏感心态的描摹,还着力呈现了一个曾有过孤独成长史的成年男人对于孩童那特殊心理时期的回溯了解和感同身受,以及他们之间那非同寻常的沟通方式。
影片虽有主创的一些个人观点,貌似比较片面,但有些东西是共通的,该片恰抓住了这点:很多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以孤僻抵抗孤独、以冷漠应对变化的时期,不论心理的还是生理的,很多人也都有过宁愿沉浸于遐想空间也不愿不理会他人目光的微妙心理躲避期,故而,总有一些貌似“独行侠”的不和群小孩出现,他们的行为举止不太合乎通常意义上的常规,或沉默是金或自顾自地仿佛“布朗运动”或根本就离奇古怪。
片中不幸成为孤儿的丹尼斯(鲍比·科尔曼饰演)总将自己想象成火星人,这其实是一种对孤独无所适从的表现,也源于他内心的无归属感,他无法在地球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还是一种心理暗示,父母的突然离世,让他感到无助,缺乏安全感,所以他总将自己关在一个大纸箱子里,还为自己编造了诸多理由,如他不能被紫外线照射,再如他需要负重,否则他会飞上天去……也因为他的独特,他不能被一般的领养家庭接受。
科幻小作家大卫·戈登(约翰·库萨克饰演)很受业界和读者的欢迎,他新近却过得不怎么样,妻子的突然去世让他失魂落魄,且顿感空虚寂寞,虽有宠物狗相伴,但他意识到他需要一个人类,这个人类必须是个需要照顾的小孩,好让他忙于新生活而忘记过去,于是,他决定收养“有难度”的孤儿丹尼斯。
当科幻小说家遇到了自称是火星人的孩子,这似乎是个绝配,大卫自信满满,认为能胜任爸爸的角色,搞得定这个怪异孤僻且敏感脆弱的丹尼斯。
然而一个有心理阴影的孤儿并不好养,虽然他们都很喜欢并欣赏着对方,他们一起打棒球看比赛吃零食,俨然一对父子,并齐心协力通过了收养试用期的转正测试,但之前的心灵伤痕令丹尼斯不仅无法在学校和他人相处,还有偷拿收集东西的癖好,而大卫的新书截稿期又迫在眉睫,他似乎分身乏术,父子之间的新矛盾正在酝酿中……安东尼·圣修伯里曾在《小王子》里写过这样的句子——“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所幸大卫没有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小孩,何况他小时候也自称火星人,在发生了一连串复杂的状况后,大卫发现丹尼斯对其火星人的身份十分固执,且不容反驳,态度非常强硬,似乎并非简单的逃避托辞,到底什么才是丹尼斯如此坚持自己是“非地球人”的理由?
大卫决定了解丹尼斯过去的生活以及他成为孤儿的经历……已经滋生的父子情愫和对丹尼斯内心世界的了解,终于使得这对父子拥抱在了一起。
可以说,该片成败的关键在于大卫和丹尼斯这对父子是否演绎到位,理由很简单,他们两人的戏份撑起了这个故事,他们的身影几乎占据了每个画面,他们的互动表演影响着整部影片的观影感受,而饰演父亲的约翰·库萨克和饰演丹尼斯的鲍比·科尔曼都十分出彩。
小演员鲍比·科尔曼,这个让制片方几乎找遍整个北美而后遇到的毫无“好莱坞气”的孩子,仿佛是为丹尼斯这个角色准备的,“他对这个角色的塑造带有某种直觉和理解,那种感觉真的很不可思议。
” 特别是最后于天文台上那段情感爆发的戏,观众能从库萨克那急促窝心的台词、紧张关切的神情中,感受到他内心深处因理解、疼惜、爱怜等情愫而引发的浓浓爱子之情,更能从小丹尼斯那苍白而略显神经质的小脸、敏感多虑的眼神和微微蠕动的嘴角,感受到他内心及情绪上复杂而剧烈的波动。
所有对该片的媒体评价中,这次《好莱坞报道》算是评到了点上——“虽然那些坚持要将《火星的孩子》搬上大银幕的电影人们制作了一部并不完美的影片,但是他们却找到了一对完美的父子组合,那就是约翰·库萨克和只有10岁的鲍比·科尔曼。
”看到片中孤独的丹尼斯运用他所知的太空知识武装自己的外在和内心、甚至自创了“火星咒语”时,耳边突然响起了罗大佑《你的样子》里的歌词:“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或许成长期的孤独是上天赐予人类用以思索和潜休的机会,能从中获得有益成长的人,真是造物的恩宠。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7039784_d.html)
他的眼睛,是那样脆生生的柔弱,那样地惹人怜爱。
然而一开始,你却总是无法和他的目光对视。
他会躲在纸箱后面,用极苍白且忧郁的眼神看你,以及外面的世界。
只因为,他认为自己随时有可能回到他的家人身边。
从此,与你天隔一方。
真正的天隔一方,杳无音信。
他来自火星,是另一个世界的孩子。
他叫丹尼斯,一个真正的孤儿,先后被几个领养的家庭所遗弃。
只因为,他总有一些奇奇怪怪却有根有据的想法。
比如,他总是梦想着有一天,火星的家人会接他回到火星.....他害怕貌似强烈的阳光,因为火星上也有越来越稀薄的空气,于是每次出门前,他都要擦防晒霜、戴墨镜、撑遮阳伞....甚至,他还怕被大风给吹走了。
每天都要系着沉沉的负重带,用废旧电池做好全副武装,再将自己挂在绳子上……那些“父母们”理解不了他离经叛道的异想天开,也不愿意相信他每一句善意的“谎言”。
于是,这个不安分的小灵魂,只好用柔软的触角,化作透明且无形的罩子,去抵抗这个外表更加坚硬的世界。
没有人相信,一个尝不出蓝色味道的孩子,是有那么一点点特别的。
直到有一天,大卫隔着大大的箱子,隔着他眼中的另一个世界,出现在他的面前。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大卫·高登就幻想有一天外星人会从天而降,把他带回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可惜,直到他长大,外星人一直没有进入他的视野。
倒是藉着这份未曾泯灭的想象力,或者可以说是来自于遥远的灵感记忆,让大卫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科幻作家。
未婚妻的意外身亡,让他的生活失却了最温暖的阳光,为了消减失去挚爱的苦痛,他决定去孤儿院领养一个孩子。
正是在孤儿院的路边,他遇到了喜欢躲在大纸箱里窥探这个世界的丹尼斯,也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于是,一个看似古怪的临时“家庭”就这样不期而遇。
虽然,大卫的朋友们会给他出些为人父母的建议,但小丹尼却总是无法与大卫的生活步调保持一致。
他有自己的世界,也有自己对另一个火星家园的未来与计划。
他会拿着相机,偷偷去拍摄从睡梦中惊醒的地球男人,拍摄缓缓爬行的蜗牛,拍摄一切说不清来由的生物,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纪录这次短暂的地球之旅。
与“地球人生活”格格不入的他,尽管非常喜欢大卫,乐意接近这个亲切的大男孩“爸爸”,甚至愿意主动放下自己的箱子,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安全感。
爱心满满的大卫,并不在乎这个来自火星的孩子能否成长为地球人。
他喜欢他,是的,从第一眼开始。
无论他可以变成地球人,还是永远都相信自己是火星人。
他只希望,努力让丹尼斯感觉到自己全部的爱与诚意,并且尝试用尽各种方法去接近他,爱护他以及他的梦想,只是因为他就是他。
是的,他就是他。
已经长大的他或者他们,可能同样来自火星或是任何一个太阳系的星球,他只是在用全部的童年,慢慢学习如何去做一个地球人。
不单单在言行举止上,要像个合格的地球人,甚至到最后,也需要他们蜕变成真正的地球人。
绝大部分外太空来的孩子,长大之后,终于如愿融入了地球人的世界。
然而,他们却忘记了自己原本属于遥远的星空,忘记了自己曾是多么的特别,忘记了自己对这个未知的宇宙,也曾充满了蔚蓝色的幻想与期待。
正如我们,忙于成为别人想要的样子,忙于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
或因主动,或是被迫,永远地选择放弃,或是遗失了最初的美好。
忘了那如同火星一样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在茫茫宇宙的起点与终点之间,找不到那条回家的路。
在后来的日子里,大卫费尽一切心思,带着他慢慢尝试去了解“地球人”的生活。
他告诉同样喜欢棒球的丹尼斯:“你是一颗永远的恒星,最闪亮的。
”某个阳光的午后,丹尼斯坐在草坪上,似乎漫不经心的,他告诉了大卫一个“不能说的秘密”——他能尝出各种颜色的味道。
大卫想要相信,却非常犹豫,他害怕自己的略微迟疑,便会触动他那颗敏感而脆弱的心。
于是,他把一颗红色的巧克力豆,放进丹尼斯的小嘴里。
“红色的……” 用手捂住眼睛的丹尼斯,回答得平静且没有一点点迟疑。
大卫有些惊奇,仍是不敢相信:“你偷看了,再来。
”黄色、绿色和橙色……他竟然都尝出来了。
直到,直到那颗蓝色的巧克力豆。
丹尼斯嚼着这颗小小的巧克力豆,沉默了许久。
“哈哈,猜不出来了吧!
这颗是蓝色的。
” 大卫笑着说。
“我知道,我尝不出蓝色。
” 丹尼斯叹了口气,睁开眼睛。
换作是你,在你的世界里,分辨得出蓝色的味道么?
就是因为约翰库萨克才看的
2024,标记第696部
说起来,我们大家都喜欢孩子,但是又有不同。有的是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想要的ta长成的样子。有的,就是像老美一样,让ta成为ta想要成为的样子。——对这样特立独行的火星孩子。老美这样做,让自以为宽容的我汗颜。爱ta,就让ta做自己吧。孩子的眼神像极了“野人”。这种眼神让我爱怜,又充满内在激荡的力
我对让人心疼的孩子没有抵抗力
挺感人,为什么独身男人和孩子一起演的戏都那么感人~
Sometimes we forget that children have just arrived on the earth. They are a little like aliens, coming into beings as bundles of energy and pure potential, here on some exploratory mission and they are just trying to learn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For some reason Dennis and I
拜托不要再让我看到约翰·库萨克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不知为何 我很喜欢这电影
又来了,没有高潮,什么都没有。
从电影本身来说,还算温暖有趣,库萨克和小孩表演的也很到位;但相比原著,改编后的本片放弃了充满思辨性的科幻内核,转而制造了一部常见的“家庭亲子片”,尤其是大团圆的结局,让人瞬间从四星的边缘降到了三星——大概这就是好莱坞风格的改造吧
多么封闭的心总有开启的方法,需要的是时间与耐性.....我将希望将我自己寄托在火星上~~~谁是相信我来自火星呢?
配乐不错
John Cusack该是演过多少次像这样失去妻子的可怜角色了啊……小火星的声音听得人心都要化了 各配角都很善良 姐弟搭档演姐弟什么的最有爱了 Amanda Peet也美好得不得了……
我也会那个分解人的手势
我的心当时不够静 可能没体会到温情之处
温情片~
亲情很感人,不过这事要是把背景换到中国,估计不会有人相信了。
那个孩子问,为什么他们抛弃了我,眼神瞬间离开了他寄托已久的火星,终于回到了地球,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一个小世界,不要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只是他用他的方式在感受一切,在表达一切~~
其实这个题材很好,没想到美国拍出来的东西比我们国产片还烂。
2008-03-21 评分:6.2一部讲述成年人与儿童沟通的影片。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如同外星人一样有着无限的能力和无尽的潜力,他们来到这个世界进行某种对未知的探索,他们学着如何做人。影片的立足点其实不错,可惜没能很好的发挥,整体欠缺此类影片应有的感人,或者说程度还不够。情节越显突兀,情感的描写也欠细腻,总体来看只能是勉强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