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片子,老实说,优缺点都非常明显。
最大的优点就是【杨阿龙林茵和杨逢林】这条线讲得非常好。
虽然前期杨阿龙和林茵的感情来得有些莫名其妙,但配合演员的表演,反而有一种战火纷飞年代青春烂漫的感觉,可以说是CP感十足。
可惜中间的FLAG注定了杨阿龙的悲惨结局,而英勇就义之前居然未能听到孩子啼哭,这种反常的情节处理进一步加重了时代的悲剧,令人泪目。
然而如果说这条线前期处理已经非常不错,那尾声处杨逢林身世的揭晓则是拔高了整部电影的高度。
这一刻,历史宛如一个粗糙的圆,为了磨平它,无数人为之牺牲,但革命的烈火最终通过一本小书传到后人手中,这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精神的传承。
而林茵呢?
从一个无法为自己选择夫婿的闺阁小姐,到工人夜校的女代表,再到面对丈夫牺牲只能嚎啕大哭的弱妇女,最后进化成为家中唯一的幸存者、义无反顾的革命者,种种身份的转变尽管只是匆匆一瞥,一如历史洪流中每个无法留名的普通人,可正是这种速写式的描绘反而为观众勾勒出了一位民国女性艰难的一生。
不需要更多的镜头,这一门英雄将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第二个优点就在于【凄美的镜头】。
本作的运镜展现出了同类题材少有的超高审美。
尤其是四一二惨夜,没有太多的镜头语言,也不需要刻意渲染战斗的残酷,只需要数个如油画般精雕细琢的定格,电影就能让人意识到这场屠杀是何等血腥。
染血的雨水、下垂的手臂、坚挺的旗帜,这种对静态画面的用心描绘不仅给了观众美学上的深厚体验,更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灵魂上的震撼,个别镜头甚至能直接把人看哭,无疑为本作增添了具有说服力的时代旁白。
说实话,在这部片子里,配角的表演远比主角精彩许多,让人看到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人生。
这种人生可以是悲惨的,可以是理想化的,可以是与主角分道扬镳的,甚至可以是走上歧路的。
但无论如何,正是因为有了无数这样的人组成了这样一个时代,最终主角的成功才看起来如此难以可贵。
相比之下,主角阵营的表演就有些【过于圣贤】了。
不知道是刘烨、胡军和文咏珊的明星效应太显著,还是表演真的有问题,和那些轻薄、灵活、充满朝气的配角相比,三个主角像是三个皮影戏的人偶,被人强行推上舞台,按照章法一板一眼地表演圣贤的样子,最后草草收尾。
比起那些动不动挨打的学生、工人,诚然主角陈望道遭遇过威胁、痛苦、病痛,但他给人的感觉就是没受过什么像样的苦难,没经历过什么像样的挫折。
他最大的挑战是被人烧了新闻馆,而杨逢林至少还为新闻真相挨了一棍,更符合报道真相的价值观。
和四一二惨案中的遇难工人相比,我实在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反动派只抓革命学生而不抓他们的老师。
明明这些学生都是老师教出来的,明明这些老师一直在护着学生,但学生随便杀,老师却完全不去动,难道就没人认为革命者可以是个成年人吗?
这种对主角处处留情的情节虽然可能是符合历史的,但这样处理总让人觉得哪里很怪。
这实际上引出了电影的第二个大问题,那就是【陈望道的人生篇章太少了】。
除了前期的翻译小书和后期的新闻馆,他的人生在革命历史上没有留下太多的浓墨,所以中间选择了用十七年后这种字幕来直接忽略,从上海跳到重庆。
可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当所有人都在忙于自己的事业时,陈望道看起来像是什么事都没干。
比如为什么他原来在上海大学任教结果突然跑去了重庆?
为什么日军突然在炸重庆?
第一版错版小书印发后,后期到底有没有再版?
以及做重要的,陈望道为什么不肯原谅施存统?
这个问题我到电影尾声都没看明白。
一开始我以为施存统是叛徒,但他就义后我发现自己想错了。
然而中间隔了十七年,这十七年里两党局势纷纭变化、反法西斯战争如火如荼,无数事件层出不穷,但电影却始终没有交代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以至于陈望道不肯收施存统钱这段戏看得让人费解。
甚至比陈望道和戴季陶的矛盾还费解,起码戴季陶前期是有交代过的。
即使这是革命电影,但既然是电影,主创就不应该假设每个人都对这段历史了如指掌,毕竟我要是了如指掌,我为什么要去看电影呢?
三个人里面,文咏珊后期在重庆部分的表演有亮眼之处,不仅扮相和举止完全和前期不同,而且颇有爆发力,弥补了前期略显花瓶的不足,实属让人震惊。
相比之下刘烨的表演就有些僵了,前后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表情也不多,总是苦大仇深,表演中规中矩。
而胡军还是像个大老粗,反而是最后在小学教书时颇有几分读书人的柔情,只能说他不太适合这个角色和扮相。
总而言之,电影可以一看,不过期望还是别期望太高为妙。
刘烨和胡军的实力一如既往地稳定输出,文咏珊的表演也算过的去。
故事情节算是流畅,画面非常有质感。
但是很奇怪,最打动我的竟然是背景音乐。
望道的BGM,有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表现力和深沉感。
特别是陈望道翻译剧本,陈蔡火车站分别,和杨阿龙就义三场戏,音乐都特别特别打动我……(虽然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偶尔跳戏)最后幸亏是有一个交响乐的片尾曲,要是停在Rap上就尬了…网上搜了一下没有原声带专辑,要是有原声专辑就好了。
电影的视听语言真的很有诚意,作为主旋律电影算是难能可贵了。
百年前那些把国家前途扛在肩上的真实人物的故事也很感动我。
买票不亏,值得一看。
(因为放弃了这么多年首映见面会来老实参加党日活动看的电影,所以难免想美化自己选的路……早知道翘课看青春疼痛文学去了……)先说好的,很喜欢电影的光影处理,尤其在陈望道翻译出宣言后的阳光在眼睛里流转的变化绝了,其他场景的光影效果处理得都很不错;二是故事选得很好很讨巧,私以为甚至可以就《觉醒年代》的人物做一个“五四宇宙”,望道算是不错的探索;三是杨逢林的名字起得太好了,出来看到是虚构的有点子生气。
然后说不适的,女性是工具人已经习惯了,能不能假结婚不要强行kiss,能不能不要让蔡慕晖回国得这么突兀还来个雨中相拥;情节设计太碎了,电影后我去查百度百科都比在影院看得完整,电影没有交代陈望道的dy身份变化,所以有些剧情看着真的很云里雾里,讲历史讲不清楚,写虚构写得太虚,连贯程度堪比大学生做历史人物生平简介 说跳就跳了;最后我不认为这是刘胡两人应有的演技,中规中矩吧。
望道看完了,作为情怀片说实话确实有很多段让我感动,但也略显失望,时间线略显凌乱,但要在如此大的时间尺度上,选择出足够有代表性得几个片段也确实需要斟酌。
人物的塑造上也许也略单薄。
杨阿龙那段虽然是原创人物,但是着实鲜活,英勇就义那里孩子的哭啼让我头皮发麻得感动。
后面杨逢林的继续斗争也很鲜活让人感动。
去北碚校区时正好有望道先生的故居,也许百年前那群理想主义者也曾在这冷冷的嘉陵江畔烟雨中迷惘,努力,奋斗。
信仰之光很感人,几度泪盈于睫,本党员更是喜欢两个人在一起的眼神,个人选择与家国命运交织,以小见大,脱去了主旋律宏大叙事,真挚而独到,光影美轮美奂,有点感人 演技细节都不错 值得一看。
刘烨的喜欢他两场戏,一场是高呼背叛革命的学生一命呜呼,抱着他的眼神真戳到我泪点了,一场是雨天打骂好友背叛革命杀害自己学生时,那眼神充满着泪,愤慨,失望,遗憾。。。
2023.4.19 服化道不用心。
开头雪白的球鞋,鞋面破了,露出雪白的脚趾,还给近景特写,不明所以,生怕别人不知道是在新鞋上拉了一刀嚒?
牺牲工人的布鞋也个个簇新,鞋面鞋梆毫无磨损痕迹。
最后林茵作为饱经风霜的解放军,比教书的主角夫妇还显年轻得多,应了那句“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而杨逢林居然把父亲的重要遗物给了主角,虽然是为了引出革命精神代代传承,前仆后继,但不符合常规逻辑,特别是历经多年,还是南方多雨天气,图书毫无岁月痕迹,瞬间让人觉得好假。
还有就是学生与老师在上海重逢,直呼先生大名,合适吗?
吐槽完这些让人出戏的细节,能让我给这部片子三星的理由是:1.刘烨演技不错,吊打一众小鲜肉。
2.同济医工学校给了镜头,我同济人大老远跑去浙江声援,靠复旦给的新闻吗?
3.在复旦辅修新闻的时候,只记得代课老师说“记者是社会的良心”。
看到复旦新闻的源头居然是陈望道先生,很有感触。
4.我当年为了学习德语,把德文版和中文版《共产党宣言》都用电脑打了一遍,进行文字核对,这这本书有感情。
5.陈先生居然不是共产党员,而是民盟的人。
感觉和先生有缘,后续有时间再深入研究一下。
很艺术的主旋律电影,虽然在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宣传发布,但是剧情和拍摄手法看起来很艺术,滤镜都是《觉醒年代》内味儿的。
陈望道的一片爱国心,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细节表现,沾墨水那段真的演技拉满。
看完我直接下单了一本《共产党宣言》,剧情很紧凑,并且幕与幕之间转换衔接很顺畅,没有突兀感。
文戏上,演员的台词功底都很深厚,既有民国时期文邹邹的遗风又有新时期的朝气。
感情戏上的表现也很符合时代,是我心里那个年代含蓄表达爱意的样子。
只能说导演和编剧真的太专业了,电影拍的很还原。
最后的收尾和历史照片的一张张翻滚而过,电影看完了还有意蕴,很好看的电影,感觉比同时期大肆宣传的电影要好看很多,说是剧场版的《觉醒年代》也不为过。
🌟 推荐
这部剧是上大学后看的第一部电影,也是自己在南京看的第一部电影。
是为了军烨看的,但师哥戏份不算多,甚至我感觉不能说是领衔主演,cpf有被欺骗的感觉。
但师哥台词真的很好,每一句话的咬字每一个字的共鸣,我很喜欢。
反之叶子有点叼不住字,但无伤大雅。
前半段的节奏不太喜欢,从四一二事件开始才投入进去,那种紧张和无奈跟着人物一起代入。
还有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二十多岁的生命的结束,让我觉得很难受,这种感觉上一次有还是看八佰的时候。
还有背叛。
家人之间的生离死别。
总之没有特别满意这部剧,还是觉得有为爱发电的成分。
小地方看的相当于包场的感觉,看完剧版风声后对民国背景的历史开始有了兴趣。
为了wys看的,同时会被电影中关于女性勇敢独立,坚强隐忍的片段感动到。
整体剧情一般,但是自动代入了角色滤镜。
最喜欢的镜头是33剪去长发进行的宣讲以及雨中求药未果,演绎的让人为之动容。
阿龙算是比较出彩的一条线,也算是增添了亮点。
在当时的社会下,惋惜愕然。
因为哔站的一个热血剪辑(BV1Dw4m1k7ux)来看的这部电影,最后一个经典的片段:有同学在较场口拍摄国M党公然破坏反对内战的宣讲,差点被抓,手臂受了很重的伤。
在逃回新闻馆后,国M党追查上门。
陈望道作为负责人出去组织,但难以抵挡冰冷无情的枪口,这时,他身后的大门被打开。
出现在门后的是数十个二十个,自己割伤手臂的同学,看到了陈望道和军阀们惊愕的表情。
此刻心中作为新中国的青年,心中无比的热血与自豪,这才是时代的英雄该有的模样!
他们眼神坚毅,刚毅,心里燃烧着爱国的火焰,身上散发着的是新时代青年的朝气,他们是新中国的奠基石。
正义是永远杀不完的,真理永远存在。
他们手臂上的伤,将是他们这一辈子的荣耀纹章!
然后说说电影,主要讲了陈望道作为《共产党宣言》首版译者,第一次提出来无产者这个概念,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本片的英文名在开头:用血液的红色写出的“望道”和“Manifesto”,意为宣言但是陈独秀也是感觉并没有非常感谢他的样子,就仿佛他作为新青年的主编,把这本书的翻译任务全权交给别人,还是很理所应当的事情。
(虽然说陈独秀在这部电影里不是主角,但是真的不该把他塑造成这种人吧..)这是很伟大的功绩,只是可惜这种功绩并没有通过剧情所展现出来,只是靠片尾的几张照片加几段文字。
况且刘烨作为一线演员,出演过很多红色影视作品,而剧中这个角色,并没有被他演出了属于本属于这个历史人物的伟大革命先驱者的高大形象,这也不是他的水平。
确实像有些人说的一样,可能是为了完成任务什么的,我也不懂。
但是真的感觉他表演的张力还不如文咏珊演的蔡慕晖...说真的,我作为不了解历史事件的普通人,在蔡慕晖被威胁翻译歪曲事实的报道时,真的觉得她会为了她丈夫的性命而委曲求全,特别是短短三分钟剧情的两次反转,看得我真的揪心,感觉为了陈望道先生的命,只翻译一篇报道也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了。
但作为共C党人的妻子,她没有让她的丈夫对她失望。
她还是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国M党的威逼利诱,后面也是自己在雨中大哭了一场(感觉这部电影天天下雨不带停的...用雨这个元素也不能老用吧,有点审美疲劳了)还有陈独秀在片中说的一段激励人心的话:想我陈独秀这一生,全部投身于社会革命运动当中了。
四十余年了,竟未能给这个黑暗的社会以沉重的打击。
现在想一想,实在是既惭愧又愤怒。
看上去,我似乎是个失败者。
但是,只有自己承认和屈服于失败,才是真正的失败最后,致敬!
新中国的革命先驱们。
之前是陈毅吃墨水,后来朱德,现在陈望道也吃墨水了,最后片尾曲竟然来了一段rap属实惊到我了
不值得一看,为了🥚多一星。剧情上:没有剧情,其实或者挖掘陈望道,或者挖掘共产党宣言相关,都可以由点串成线的。很多感情戏多余,点到为止会更好。观感上:有时候像纪录片,有时候像学生毕业作品,升格和光影很多,不够写实;特写和近景很多,不够宏大。配乐还行,不减分。触点上:翻译无产阶级;开门所有学生左臂鲜血;杨逢林的笑。在近2h的电影里,只有这几个点还可以,甚至没有一句印象深刻的台词,着实可惜。演员上:胡军还可以,刘烨台词不喜欢,看文咏珊不够入戏,配音有时候和演员表情不搭。老年妆都有点假,尤其是施存统,而且演员老态呈现也不及格。哎~抱着无问西东的期待,只能说很失望
还不错,但片尾那个突然出现的RAP尴尬住了,学校组织观影大家都很震惊,片尾曲用RAP太违和了…
主要因为陈望道事迹点开的……这片子感觉上映的时候都是单位包场看票房很稳定 嗯 刘烨胡军让我看的时候心里有别样的情绪
为这段经历这段回忆加一星2021的春节是在学校度过的,有幸受邀参加摄前研讨会,很新奇的一段经历加班完大老远跑过来,看一场一个人的电影
3.24到现在没开分是有理由的。
请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诵课文。
复旦校友致敬老校长的作品,跟《无问西东》一比就逊色了。主创老老实实拍了个老套乏味的命题作文,陈望道成名早、人生履历长,电影就四平八稳地拍了个流水账。其实主旋律不见得就一定要拍得很保守,像《革命者》起码在剧本结构和视听语言上花心思搞点创新,再看这部里的升格镜头、煽情配乐都太过时了。军烨这么大的爆点,倒不用你搞擦边吧,但是上映后居然连一丁点话题都出不来,也说明对手戏是真的没观众可以挖掘讨论的火花。文咏珊太出戏了,嫩模脸溜光水滑,演技差得很稳定,给她找的配音也很差,第一不贴脸,第二连口型都不太对得上,像是想赶紧录完下班。刘烨无功无过吧,最近几年角色很同质化,期待今年回归商业片。
2星给刘烨提着东西去看晚年胡军,隔着窗户,眼神拉丝
刘烨老了跟男学生走在街上,就好像包养了个小娈童。几个主演都很吓人,把这种任务片当作任务就只会是死路一条,只有那几个不出名的小演员表现出来一种鲜活与色彩。
陈望道生平.但只有前半段.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要不是看过其他剧,这电影就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没头没尾的散乱。
太琐碎
虽说不要钱吧,但这质量也太烂了,翻译部分40几分钟就完了,后面开始乱跳时间线,爱情线好尴尬,文咏珊演技超烂,传记不传记,正统不正统的很不舒服
可惜了我的胡军,刘烨两个大帅哥😅😅😅
诚然,这是一部主旋律基调鲜明的作品,它对革命年代的氛围营造与对革命先烈的人格塑造非常到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了共产党多加一颗星)
抢先看到了军烨的第二次大屏幕合作。且不说他们的前缘,这部红专的故事意外的有些好看,专注于讲述陈望道与宣言之间一生的缘分,史事的还原度非常高,值得称赞👍另外看到了蒋昌建、曹可凡的客串😂
看到刘烨说“我们终于等到这一天了”的时候我直接笑出声了(。整个电影水平跟剧中剧《非孝》差不多
如此平庸不堪,就算陈望道答应,我陈某某也不会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