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强调,这个“幽灵视角”不是用来分析惊悚恐怖类型片的,而是影评人从几位亚洲作者导演作品中提炼出来的视听语言风格。
尽管这只是一个自创的概念,却很有效地让观众对阿彼察邦、河濑直美、黑泽清等人的作品有更感性的理解。
现在又多了一位亚洲导演加入这个行列,那就是张律。
通常以“幽灵视角”讲故事的作品,叙事者很可能是片中人物死去的亲朋好友,如《殡之森》里女人的小孩、《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里布米叔叔的亡妻和儿子;或者角色本身就是死者,如《岸边之旅》的男主角,《恋爱综合症》里穿越时空轮回的灵魂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具有浓郁东方神秘主义的氛围给观众带来特殊的视听体验,尤其是西方观众会大开眼界。
《福冈》的叙事视角显然属于前者。
从开场第一个在书店的镜头就让人感觉奇怪,像有人躲在书架后面偷看,在书店角落凭空出现的人声也渲染了这种诡异的气氛。
导演全程采用手持摄影、轻微摇晃的镜头不断突出这个“幽灵”的视点,令故事笼罩在一种飘逸空灵、诡秘梦幻的氛围之中。
观众在这个“幽灵视角”的引导下跟随着三个韩国人在福冈漫游。
影片讲述一对师兄弟在大学时同时爱上一个女学生,之后分道扬镳,足足有28年没再见面。
20多年后的一天,一个神秘少女闯入书店,带着男子前往日本福冈寻找他昔日的师兄,之后三人在福冈展开一段奇妙的旅程。
虽然有洪常秀的御用男演员权海骁助阵,但细品下来这根本不是那类男女关系纠缠不清的作品。
这个三角恋故事只是一个引子,落脚点是身份认同与东亚文化相通的探讨。
导演张律本身就有这种跨国的成长经历,因此他的作品中不乏身份和政治隐喻的探讨。
两名多年不见的男主角似乎代表着朝鲜和韩国,福冈是距离韩国最近的日本城市,28年前神秘消失的女学生其名字暗示她是日籍朝鲜人。
而神秘的女主角应是象征着新世代的东亚人,他们不再受缚于上一辈人“老死不相往来”的关系,而是主动学习和接触彼此各国的语言和文化,甚至与一名陌生的日本女子堕入爱河。
由此,这些游走在梦幻与现实之间、打破语言壁垒的超现实情节指向了东亚文化相通的现象,女主角不需要翻译就能跟当地日本人、甚至中国游客沟通,韩国人读《金瓶梅》,中国游客读村上村树的小说。
这种模糊时空的处理令影片在叙事逻辑上不时出现断裂感,却隐约中又透露出导演对东亚四国未来能消除隔阂、自由交流、和平共存的美好愿景。
同时,这个“幽灵视角”还营造出轻盈的质感,令影片有点像法国导演路易·马勒的《地铁里的扎齐》,张律镜头下的福冈丝毫不逊色于前者的巴黎风光。
“大叔,想和我一起去旅游吗?
” 梦开始了.... 观看的过程无疑是充满疑惑的,我们在影片中看到许多奇妙的剪辑点,一段对话并没有结束,一件事情并没有被交代清楚,便切到下一个镜头,新的场景中去。
呈现一种脱节,与无序感。
一个“跳–切”镜头,我们从两个男人的对话场景来到一个户外空间/一个有素丹加入的情景。
一些情绪与角色的想法因此被掩藏起来,被这一剪辑点留在了原地——仿佛告诉我们: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切都会发生/结束。
又仿佛“刻意”去让情景留在一个过去时面里,让它永不停止。
于是,一个城市的幽灵,一个梦的幽灵被封印在了底片中。
在剪–切镜头中,我们看到素丹不断出现的身影,然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三人行的户外镜头。
她在不断地把两个男人从历史的忧愁中带出来,同时亦在寻找自己的身份:我是谁?
我是人?
还是鬼?
两个外乡人,一个神秘的女孩,一方揣着记忆不放,一方在找寻自己的存在和游玩之间徘徊,但都被这座城市所“禁锢”。
他们于是胡乱地行走,寻觅,试图抓住一些无法察觉的东西。
人物在言语与行动中被不断塑造,没有出场,没有结束,一切都被悬浮于福冈的上空中,与过去,未来,当下共存。
那么,摄影机流动的步伐是否也被封印了呢?
电影中,张律导演运用了许多“突兀”的POV,镜头忽然有了自己的意识,与我们的眼睛/幽冥的视点重合,从场景外部悠悠地飘进来:如开头不久之后的一场戏,那个酒馆里十年没有说话的“哑巴”,忽然开始念情诗,下一个镜头便切到一个场景外游荡的POV,在镜头中我们看到了场景内素丹的身影,但随着镜头继续游走,进入室内,便是两个男人讨论的场景,随后镜头一转,我们看到了拿着白色灯笼的素丹——这一切,就好像我们在行走的路程中,素丹悄悄地捂住我们的眼睛,把我们带到另一个空间里,又悄悄地溜掉了。
一番“酒愁离恨不禁添”的意境跃然纸上,却唯独留下我们疑惑的脸。
我们亦看到摄影机时常独自“闯”入一个空的情景里,画框外却传来声音,角色的主体性在此退却,摄影机与我们的视点重合,去“抚摸”场景中每一件物品。
这是一种“空”的吗?
不,它们恰好是另一种“满”,是时间,它们在情景中肆意生长,却不被察觉。
那些酒馆的酒杯,玩偶店里的玩偶,福冈的街道,承载了时间的绵延,实现了绝对,纯粹的静观。
它们打开新的情景,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如有神韵。
我们置身其中,宛若婴孩的感知被唤起,怡然自得。
至此,一种禅意跃然纸上: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生老病死,梦幻无常,但只要我们望一眼远处的高塔,亦或者大哭一场,生活便会继续。
但为什么我们忘不了那个叫素丹的女孩?
她总是随心所欲地行走,忽然出现,忽然消失,但没有她的情景是如此单薄,如此落寞。
我们无从得知她的具体存在形态,她如这座城市上跳动的晶体,没有记忆,没有方向,却与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可以无障碍地沟通,似乎所有人都认识她,但她谁也不记得。
她不被记忆所困,她搅乱了时间,空间,她把每个人带到这座城市,却不断打乱他们的生活,再按她的想法重构,但却是无意识的。
她如一个存在于过去,当下,未来交接点处的幽灵,执意给这座城市制造一个玫瑰色的梦。
在这个梦里,福冈原本的样貌似乎不再重要了,一切都是一个圆,一切都会消失,出现,但绝不会消散,我们可以在其中肆意行走,如被执起的那一盏灯。
2019年,在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看完《福冈》,90min像是大梦一场。
2023年,重温这部电影,仍然沉醉其中,对电影中的空间命题有了更多想法,也更了解张律作为导演的创作习惯,于是用google map扒拉了电影中的拍摄地,留下了这篇影评:《福冈》在福冈的拍摄地 。
2025年,我也终于前往福冈。
以下内容严格来说更像游记,但我想,对于观众而言,电影中拍摄地在福冈的真实所在,也构成了解读这部电影的一部分。
在选择这些spot的时候,张律是否在这场90min的巴别塔之梦中走得更远,又或许他其实也逡巡在新与旧的连结之中,实地探访能带来一些新的想法。
主线按电影的顺序,但并不严格。
1. 庆州 不记得张律在哪次访谈中谈起过,拍《福冈》时,经过一家叫庆州的烧肉店,因为之前有作品《庆州》,觉得很巧,本来准备让烧肉店也出现在电影中,但并没有合适的镜头。
到福冈的第一晚,从酒店逼仄房间的窗户望出去,庆州烧肉就在酒店楼下。
【2025年】酒店外的庆州烧肉。
这家店在福冈市区内有多家连锁,是传统的日式烤肉,很难说和韩国庆州有多少具体的联系。
我抵达福冈的时间晚过预期,找不到饭吃,于是下楼在庆州烧肉吃了福冈的第一顿饭。
我的日语很蹩脚,服务员先是递上了韩语菜单,我说来自中国,他才递上中文菜单。
上菜的时候,他仔细在菜单上找到对应的菜,用简单的英语确认我知道吃的是什么。
酒店前台似乎也默认我是韩国人,先递过来住房须知也是韩文的。
福冈的韩国人,真的很多。
2. 水车桥 水车桥是电影叙事进入福冈后的第一个镜头,似乎整个故事都从这里开始。
【电影截图】从水车桥开始的福冈之旅。
【2025年】走过水车桥,这条街道与电影中的画面别无二致。
水车桥和中洲新桥一道,构成了连接两岸的z形桥。
繁忙中透着有序。
对于本地人而言,这座z字桥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和这条河道上与之平行的许多桥梁一样,是便利交通的一部分。
它既不临近港口,也不临近机场,或者新干线的站点博多站,与其说这是一条“进入福冈”的道路,不如说这是一条进入“福冈中心区域”的道路。
但我仍然找到了一点它作为开头的蛛丝马迹。
据说,如果乘坐游轮进入福冈,可以在码头乘坐大巴,被送至水车桥附近的路口,那里有专门服务于游客的一条购物街,和福冈市区内最大的神社——栉田神社。
【网图】栉田神社,传说是博多地区的守护神,在水形桥靠近博多区域的一侧。
电影中,素丹和宰文从水形桥上走过,实际上是从栉田神社一侧,前往天神区域一侧。
3. 天神的街道1——电波塔的最佳观景位,和coffee hanasaka 在镜头语言的暗示下,宰文和素丹居住的民宿应该是在天神区域的这条街道上。
【电影截图】看得到电波塔的天神街道。
【2025年】天神街道,和正在维修中的电波塔。
上下对比的话,一些新修的建筑遮挡了电波塔的下半部分,使其露出的部分更少了。
而我在福冈时,电波塔已经维修了好几个月,始终笼着一层蓝色的施工罩子。
游走于天神的过程让我发现,这条街道几乎是电波塔的最佳观赏位——电波塔并不像我预期的那样,在天神区域里清晰可见,碍于一些高楼,几乎只有在这条街道上,它看上去是一个确切的地标。
【电影截图】事实上,电影中几次出现电波塔,也都是在这条街道上。
这个镜头继续向前延展,就会出现和上面两张图一样的路牌。
不确定是因为导演故意的欺骗,还是电影拍摄时没有那么多遮挡,而电波塔也比处于维修中的现在更高耸——我在福冈的那几天里,电波塔从未如影随形。
说回这条街道本身,这里接连开着好几家韩国料理店,经过这里的时候,我和同伴一起吃了在韩国很有名的Nene炸鸡。
【电影截图】在这样的前提下,这句台词显得更有趣了一些。
因为不出意外的话,这里的左右都有好几家韩国料理店。
而这条街道上,还有整部电影最让人津津乐道的那个咖啡店——Coffee Hanasaka
【电影截图】总有人聊起这张Frances Ha到底是不是电影故意的安排。
Coffee Hanasaka在这条街上一个狭窄入口的5楼,店主是个超级影迷,店内张贴者许多许多电影海报,我去的时候,店里贴着大幅的《分手的决心》,巨幅的《90年代中期》,小幅的《法兰西特派》,等等等等……
【2025年】和超大幅的《让我们一起迷失》,而Frances Ha的位置已经被替换成了032c杂志的海报。
在这里坐一会儿,能有强烈的感觉——电影中出现的Frances Ha,正如张律导演在无数次访谈中提到的那样,是店主的私人兴趣,和电影内容无关—— 一切都是那么巧,它可能让观众误读电影,也可能让观众理解电影。
【2025年】现在,Frances Ha是吧台旁一张小小的海报。
店主的咖啡不错,而更有趣的是店主本人,店内装潢在大声喧嚣着他对电影和爵士乐的热爱,而他现在的收藏兴趣还包括NewJeans,和一些我不认识的Kpop明星。
在这条街上,好像一切都顺理成章。
4. Nogiku,野菊居酒屋
【电影截图】宰文和素丹在白天找到海骁的居酒屋。
Nogiku在沿水车桥向前一个街区的位置。
与电影不太一致的是,它的营业时间是晚上6.30开始,电影中的大白天,十有八九会扑空。
【2025年】野菊门外的街道。
野菊的真实店主是一个非常友善的大叔,几乎是急切地想和我们交流一些什么,但他的英语水平和我的日语水平一样困窘,而这不妨碍他向我们推荐酒精饮料和下酒菜。
酒水和下酒菜都很便宜,非常便宜,但硬性规定每小时必须喝至少两杯酒。
下酒菜完全不踩雷,超级好吃。
【2025年】在听说我们是如何找上这家店后,店主拿出了这张照片,中间是店主本人。
野菊本身是一个非常“保守主义”的居酒屋——我不愿意使用这个词,我对日本保守主义的了解并不深刻,贴这个标签显得草率。
但或许这样能较为直观的传达我的第一感受。
【2025年】野菊的室内装饰,而在另一面墙上,这种“保守主义”更为明显。
店主对军舰和摩托车都有极大的收藏兴趣。
5. 水镜天满宫
【电影截图】宰文和海骁像是在谈恋爱的街道。
这是一条曾让我有诸多误解的街道,我按照官方给的Umakamon猛猛搜索,但这个名字实际指向许多可能的地点。
这条街道更为著名的标志在于——水镜天满宫。
【网图】静立在写字楼与购物中心之间的水镜天满宫。
据说“天神”地区命名的来源,就是因为这座水镜天满宫。
如今的它像福冈的许多神社一样,伫立在办公大楼中间,前后左右都是上班的人群。
【2025年】这条狭长的街道就在水镜天满宫的一侧,一条街都是特色食物。
中午十分,附近的打工族会在几家好吃的店门口排起长队。
水镜天满宫并不大,甚至很小,但进去的时候我“啊”的一声叫了出来——
【电影截图】张律给了水镜天满宫中的锦鲤一个镜头。
它们实在是太大了,太大了,单只可能有50cm长吧。
6. 六轩屋公园和附近的桥
【电影截图】与Yuki相遇的六轩屋公园。
【2025年】六轩屋的游乐设施已经更换,和Yuki相遇的木凳也已不见踪影,如果不是接下来的其他镜头,我可能都会怀疑我是否找错了区域。
事实上,如果不是我在2023年拼命搜索google map拼命搜索,这一段应该是最难辨认的区域。
【电影截图】六轩屋公园旁边的桥。
【2023年】我在google街景上通过右边颇具特色的HOTEL建筑确定了六轩屋公园这个spot。
【2025年】曾经的HOTEL已经完全变了模样,我只能通过广告牌和左边的低矮房屋,确定我没有找错。
这座桥与水车桥完全平行,跨过同一条河,连接起天神区域和博多区域。
但与之前不同的是,三人的行进方向是从天神向博多的方向,与此前从水车桥上从博多到天神正好相反。
巧合的是,我也在福冈认识了一位非常好的Yuki:)7. 天神的街道2——入江书屋,驹屋,和Kinoshita餐厅 入江书屋、驹屋和Kinoshita餐厅,虽然在影片中错落出现,但在现实的空间中,这三个点几乎完全紧密地贴合在一起,驹屋就在入江书屋对面,而Kinoshita餐厅在入江的后面。
它们其实就是之前的“天神的街道1”继续向前走,过一个马路,直线位置的街道。
【(上)电影截图/(下)2025年】入江书屋的玻璃,当然,没有那个娃娃。
入江书屋不仅是福冈最老的书店,也是一个藏书颇丰的旧书店,喜欢淘旧书的朋友应该会很喜欢这里。
【2025年】(左)素丹带走了娃娃,我带走了这本凯瑟琳赫本。
(右)入江书屋也是这次探访的店里,唯一一个把电影《福冈》海报贴在显眼位置的店铺。
【(上)电影截图/(下)2025年】驹屋就在入江书屋的对面。
我和电影一样,忍不住买了一颗草莓大福,超级好吃。
和果子店的左边,现在是一家古着店。
事实上,这条街上的大多数店铺,都是古着服装、品牌服饰、潮流买手店,天神区域作为福冈市中心,很好逛也很好买。
而张律似乎是在这条消费主义的购物的潮流的街道上,找到了那几个最古老的福冈地标:入江书屋和驹屋,而Kinoshita,我猜测,一方面是它显眼的巴黎铁塔logo和电波塔相映成趣,一方面是因为它保留了红砖古色外墙。
【2025年】入江书屋对面的酱油店,据说张律本人很喜欢这家酱油店。
【电影截图】Kinoshita的红转外墙。
【2025年】Kinoshita在入江书屋背后的一条小巷里,对面是一家超大的古着仓库,选品很不错,好逛好买TaxFree。
而在入江书屋旁边不远处,是一风堂历史悠久的创始店(难吃)。
酱油店、驹屋、一风堂,和入江书屋,在转角位置围成一个小小的区域,像是在繁忙的天神驻足成一个小小的锚点。
8. Miyake乌冬 走过长长的沿河路,严格意义上说,叙事在空间上离开了天神区域。
而在真实的地理空间中,故事发生的地点也的确轻微偏离,到了稍远一些的位置。
【(上)电影截图/(下)2025年】Miyake乌冬,镜头应该就是从图中窗户的位置打进去的。
Miyake乌冬也是一家非常古老的乌冬店了,那口煮乌冬的锅在如今的福冈不太常见。
乌冬煮得很软,不太筋道,汤底也平平无奇。
和水镜天满宫类似的是,它也如不谙世事般挤在附近办公大楼中。
中午来这里吃饭的,有附近的独居老人,也有穿着西服的上班族。
400日元一碗的乌冬面,便宜得不像是日本的物价。
【2025年】Miyake乌冬的对面就是玻璃幕墙的写字楼。
仔细看的话,建筑左边由于护网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显得那个窗户镜头更为刁钻。
9. 日本运通与天桥
【电影截图】日本运通门前的天桥,宰文&海骁在这里与素丹&Yuki分道。
【2025年】日本运通换了招牌。
这里的确在Miyake乌冬的不远处。
天桥的一面,是高速公路的出口,车辆川流不息,福冈在这里,似乎与任何繁荣的大城市别无二致。
有趣的是,日本运通楼下也有一座小小的神社。
10. Art Space Baku 与野菊是一家晚上开业的居酒屋,却被安排了白天的戏份类似,Art Space Baku是一家主要做白天生意的咖啡店,当然,也卖酒,不过比起营业到很晚的居酒屋,它晚上十点就会关门。
【(上)电影截图/(下)2025年】下午的店里人声鼎沸,而这里是日本少有的允许室内抽烟的场所。
店里的装修是类巴洛克的。
店长姐姐有一些习惯性的臭脸,很酷。
和空间里散落的中古娃娃装饰一样,有一种不想搭理人的气质。
在Art Space Baku的官网,和这家店的名字一样,它似乎更愿意标榜自己是一个“艺术空间”。
【2025年】在待客区域旁边,还有一小块白盒子空间,作为墙绘和艺术陈列的场所。
【2025年】入店需要从狭窄的楼梯上二楼,楼梯间贴满了演出或展览的海报,大多数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非常新。
11. Kids Club 我的福冈之旅遗憾1: Kids Club已经关门,感谢在我之前去寻找的人们,我没有费心寻找Kids Club的踪迹。
12. 电波塔楼顶。
遗憾2:电波塔楼顶。
【2025年】正如前文所述,我在福冈的日子里,电波塔正在维修。
但即使如此,片子的结尾仍然是吊诡的。
【电影截图】从“那个上面”?
至少在2025年,野菊居酒屋门前是完全看不见电波塔的。
虽然张律拍摄这部电影时可能并不如此,但按照方位来说,我倾向于认为不可能,而这里的镜头甚至缺少一个对电波塔的仰拍镜头,我认为这是张律故意的骗局。
又或者说,这不过是导演引导下观众的误读,毕竟,从来没有台词说过,是从“电波塔上面”。
【电影截图】福冈的旅程似乎结束于这个高处。
但是电波塔真的能爬上去吗?
我不知道,电波塔正在修建,周遭的围挡不允许靠近,我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
而在我疯狂的上网搜索,和对居住在福冈的人们的询问中,似乎无人知道电波塔应该怎么上。
也许,电影中的他们只是登上了电波塔附近一座房屋的楼顶。
但电波塔附近又有一些新修的高楼,不少镜头画面的对比都表现了这种变化,这个视角于我而言已经无从考证。
又或者,这不过是导演骗局的一部分。
福冈本来就是梦一场。
继《重庆》、《里里》、《图们江》、《庆州》之后,《福冈》是张律以地名命名的第五部长片。
一如既往的,张律以寻找过去的回忆为线索,促使主角们前往记忆之地,而那片土地却因浸满了缠绕的情绪与回忆,而变得迷幻暧昧。
往作中的目的地都是中朝韩,因为这三个国家与作者张律本人的成长经验密切相连,而这次,影片却第一次以日本为发生地展开,张律的电影中的主角总是在一片陌生之地上突然窥见过往祖先的阴影与回眸,如《庆州》中的唐诗《静夜思》与春宫图、如《咏鹅》,那是张律电影最具有生命力的作者性,也是导演映射于角色的某种潜意识乡愁。
所以此次,也许这是张律对自己的韩国身份更深一步认同的表现。
在本作中,张律史无前例地运用了大量手持镜头。
影片不再拥有《图们江》那样震撼人心的开头长镜头,不再是以冷静如雕塑的旁观者姿态叙述、见证,而是成为了飘荡在福冈大街小巷的幽灵一般,颤抖着跟随主角走过走廊、小巷,低吟异国的诗歌。
“诗”这个意象作为几乎贯穿张律所有作品的元素,再次出现了,但这次是一首韩语诗歌:“绕过山脚,只身来到水田边,找到那口孤井,悄悄地探望井底。
井里有明月流云,悠远无边的天空,荡漾着蓝色的风,还有秋色正浓。
”诗歌来自朝鲜族诗人尹东柱的作品《自画像》,出生于如今的延边自治州,他与作者拥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
本作中依然有着不少延续前作的意象,如同样几乎每部作品中都会出现的白衣乌发的年轻美人。
《芒种》中的崔顺姬、《里里》中的珍书、《庆州》中的茶馆老板娘、《咏鹅》中的咖啡店女老板,以及本片中的日本书店老板娘Yuki,无一不是同样的造型,这甚至成为了某种可以被固定解读的意象。
如果让我选择一个最让人在异国他乡产生漂泊感的因素,我与张律的答案也许都是一样的:互不相同的语言。
这次,作者做了一次疯狂的假设,当语言的界限消失后,人与人是否能够互相理解?
答案似乎是积极的。
在福冈这片土地,时空也是错乱的,幽魂遇见后代,平行时空的两个自己再次相遇,这不禁让人想起《庆州》中那个算命的帐篷和茶馆里的春宫图,在此作之后,《春梦》《咏鹅》都像少了什么似的中庸、乏善可陈,但似乎这次一切都要更加癫狂。
在酒馆中三人扮演过去的“小剧场”,酒吧的灯光也像极了剧场里的场灯,而那无法被吹灭、却又莫名被熄灭的蜡烛,就像记忆一样充满着暧昧和不确定性。
何为真实?
脑海中的记忆可以被自我肆意篡改,再禁不起推敲,细想却有许多逻辑不通之处,这一次,《福冈》比任何时候都更要接近最真实的人类记忆。
在福冈这片土地,时空亦是错乱的,幽魂遇见后代、平行时空的两个自己相遇,这不禁让人想起《庆州》中那个算命的帐篷和茶馆里的春宫图。
在此作之后,《春梦》《咏鹅》都像少了什么似的中庸、乏善可陈,但似乎这次一切都要更加癫狂。
当素丹与Yuki在东京塔下毫无原因地接吻,竟让人想拍着大腿大喊一声神经病,这竟有了一股年轻先锋导演冒冒失失的味儿,却又让人不得不激动地更加喜欢张律一点,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他将会给你带来什么。
一开始,电影从一个窥视者的镜头,从书堆组成的一个方形小孔,展开了故事。
而男主躺在椅子上闭着眼睛,似乎暗示这是一个梦。
一个穿着校服,却又自称年满21岁的女孩要跟他去福冈。
故事可能有些莫名其妙,看到后面才知道福冈与其说是女孩想去,不如说是大叔有情结于此。
那是年轻时在学校剧团喜欢的女生的老家,情敌在福冈住了20多年。
这些都让这里成为男主绕不开的一个地方。
张律总是在电影里以东亚四国来结构自己的故事,说是隐喻了四国的关系也好,说是有好多看法想借此表达也好,总之我们总是会找到对应的角色。
这一次,若干角色是由朴素丹所扮演的女孩穿起的。
女孩说,两个大叔这么多年来因为是情敌而互不来往,心存芥蒂,是因为沟通不畅。
女孩神奇地可以跨越语言的隔阂,与中日两国的人听懂彼此。
在塔下面与日本女孩的亲吻,更加可以看作是一种友好的沟通,不需要语言,只要一个身体的动作,就可以消弭向来的隔阂。
感觉这里是导演用了巴别塔的意向。
导演曾经在某次映后会上说过,这部电影讲的是沟通。
的确如此。
两个男人沉默不语,与一个女孩的大方自如相比,后者更加会带来沟通的可能。
所以觉得导演是在本片中寄寓了很多美好的期待。
很多看不懂的地方也就变得好理解,因为它不是一个现实风格的故事,而是一个梦,一首诗。
所以可以有老是被两个大叔说疯了的女孩。
可以有十年不说话,突然开口的哑巴。
可以有因为一个梦来到异国寻找梦境的女子。
可以有去世了还被遇到的老人。
晕黄灯光下读诗的夜晚和晚风。
还有两位男主,为年轻时说过两个都喜欢的女孩蹉跎廿多年不得释怀。
这些都加剧着本片梦的气质。
最绝的是电话打回书店,赫然坐在店中的是福冈开酒吧的那位大叔。
这里感觉是神来之笔。
庄周晓梦迷蝴蝶。
梦里不知身是客。
是谁的梦,谁又出现在谁的梦里,一切更加含混不清,却旖旎多姿。
在福冈的大街小巷游荡。
那是梦里常有的事,就是漫无目的的行走。
还有不可能可以变为可能。
对于东亚四国,破除各种基于语言文化历史所造成的隔阂,用了巴别塔的隐喻,全片都在诉说着导演的美好期待,那就是展开对话与沟通。
哪怕只是个期待,也可以给人多一点希望和思考。
他们有点像,那个中国女人和日本女孩。
片中这样说。
想起那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也如本片所要诉说的吧。
虽是山川异域,本是风月同天。
第一部张律导演的电影,看着海报上三人笑着在樱树下漫游散步笑着的模样,很吸引我。
吸引我的不仅是海报色调与笑容,还有的就是故事简介。
两个中年男人,跟着神秘女生,在另外一个国家陌生的城市里,找着消失二十多年的前女友。
开场手持摄影基本上奠定了全片基调,这不像是平时我经常看的电影那样,镜头不断剪切,视角上帝全能。
在这里开始便是摄影机透过书柜空着的一处,窥视,像一种利用周围场景的特写。
而随着视角中两人交谈,离开,下一幕便是书店老板宰文对着镜头这边说话,但是却没有发现有人。
那么这个镜头便不代表着电影中更具体的人物的视角。
但是它又是手持摄影带着人的活动性。
我觉得好像是…幽灵。
幽灵视角一直处于整部电影的室内场景。
整个室内场景中很少存在剪辑的点,连书店老板宰文和酒店老板海骁一起喝酒的场景都是摄影机从室外穿过门,一步步走到他们桌前,就这么站着对着他们俩。
此外室内场景还常常使用手持摄影移动时,物品的遮蔽形成感知上连续,但是时空上不连续的剪辑效果。
出现的两次都是书店,用高高的书架,拐角时的时间,形成时空错乱。
电影里的人也成了幽灵。
把整个故事扩大,靠的不仅仅是三人之间游荡,在福冈这座城市的漫游散步。
还包裹进去了其他人。
福冈开始不像是Google地图上你能找到的福冈,不是日本的福冈,更像是一种戏剧社的舞台。
素丹在河边休息玩着滑梯,几秒前的镜头里,右侧石板座位上还是空无一人。
而素丹顺着滑梯落下后,她望向右方,镜头随即后退再往右突然拍到了右侧座位上…幽灵似的出现了一位女子。
普通话、韩语,还有日语,语言隔阂被消融。
不同语言不同国籍的人们没有障碍的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私密的深层次无法同人谈及的感受。
我们受着情绪指引,化身成为幽灵在名为福冈,或者满洲里的舞台上找寻着自己内心深处永远空缺的一部分。
片中初次到酒馆,三人用韩语读着那一篇诗。
不再口语化拖长的后缀,让我第一次觉得韩语或朝鲜族的语言真的很好听。
电影诱导着我,素丹是不是就是消失的顺伊的女儿?
或者说素丹会不会就是顺伊的幽灵?
她代言着她与这两位再次形成三角关系,代替她为消失不见的顺伊说出了当初未能说出来的话。
这一点在夜晚停电的酒馆里,烛光构成的小酒馆舞台上,三人似梦又坚决的表达着说着感受。
石头剪刀布胜负之下重新供电来到的现实世界,素丹拿远试着吹灭刚才舞台上的烛火,两人再远些吹灭,三人一同对着最远处的烛火试着吹灭。
没有被吹灭的烛火却一瞬间也像幽灵般消失了。
(我最最喜欢的一段)yuki与素丹秘密的情感,高塔下一瞬接吻…是不是已经把整个故事划下了句号。
(两人我太可以了)塔尖唤回首尔的电话,似曾相识八十分钟前的铃声。
原来首尔同样也是剧场舞台,有人仍旧游荡。
(如果是我那肯定在那座山下的小镇里随着香火人群找着不再存在的网络平台上留下留言的女孩…)
北影节第二部电影《福冈》,一个年轻女孩和两个大叔的日常,有趣,神神叨叨脑回路清奇,笑点奇特,观众居然也都笑了。
很多手持晃动镜头和长镜头,摄影师的存在也像是一个角色。
开场书店的调度很好,女主可以和任何一个国家的人自由沟通这个设定有点强行,但是正是这种设定带来了荒诞感,中国女孩的梦,日本玩偶等等,全都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看完电影出去的时候,有观众说看不懂,其实我觉得不需要看懂。
结尾在日本的女主给在文的书店打电话,本以为会是空无一人的书店,却看到了海孝坐在昏暗的角落,虽然镜头的呈现很孤独,但是却有种温馨感,因为有人回应,有人在,不是空空荡荡。
因为28年一个叫宋宜的女孩,两个男人翻来覆去,过不去这个坎儿,平淡简单的理由,却引出奇妙可爱的日常来。
三个人吹蜡烛那段实在有趣,我可能会记好久吧,氛围的营造很有记忆点。
虽然我旁边的大叔打呼噜了,但是不妨碍我在电影结束后和其他观众一起鼓掌❤
还是那些熟悉的张律元素:梦;三(多)人行(《春梦》亦如此);在陌生又熟悉的城镇里梦游一般地闲逛(《庆州》《春梦》《咏鹅》都是如此),似乎漫无目的,又似乎在执着地寻找什么(《庆州》里是找一幅春画,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去找;《福冈》里是找铁塔,四个懒散至极的人居然组成两个“战队”、争分夺秒地展开了竞赛)。
还是那个熟悉的张律主题:中日韩的身份认同问题,复杂暧昧犹如三人行。
《福冈》的故事表面是三角恋爱情故事,实际是走不出来的身份认同困境。
两位大叔一次又一次地叹息与咀嚼:28年了,为什么还不能放下当日的顺伊。
在韩国也好,在日本也好,独自一人也好,与也许和顺伊相似的女子在一起也好,永远是带着愁怨,在迷宫一样的街道上梦游。
因为故国怎能忘却,因为乡愁就是一场醒不过来的梦游。
《福冈》里再次提到诗人尹东柱(《咏鹅》里也很明确提了)。
尹东柱,诗人,出生在中国吉林,祖籍是朝鲜,后因参与反日爱国运动被日本警方逮捕,27岁死于福冈的监狱。
本片导演张律,同样生于吉林,是中国朝鲜族人,现已移居韩国。
《福冈》之所以选在福冈,就是因为尹东柱吧。
片中人都有着复杂的边缘身份,几乎很难说清他们到底是中日韩之中的那一国人。
两位大叔日夜怀念的恋人顺伊是出生于日本的韩裔,她骤然消失,也许回了日本,也许没有。
海饶是移居日本多年的韩国人,他在日本开着酒吧,似乎也随时可以改为在韩国开书店,又似乎再也回不去了。
素丹是韩国女子,但她神秘地精通中日韩三国语言,她曾在日本的书店里现身,留下了红衣的日本娃娃,唱着日语的歌谣,一遍遍地呼唤着早已离去的母亲。
书店老板(白衣女子)当是日本女子,但她又奇怪地很像素丹在空地上见到的中国女人。
而那位中国女人之所以来日本,是因为她曾经梦见过和日本的一处平淡无奇的空地。
中日韩文化元素频繁出现在张律的电影里。
《福冈》里的日本娃娃,《咏鹅》里的唐诗,《庆州》里的丰子恺字画。
韩国人素丹在读汉字的《金瓶梅》,从中国飞到日本的女子却在读村上春树(看封面好像是《刺杀骑士团长》)。
海饶、宰文和素丹都说,自己明明不懂日语和中文,听日语和中文却完全能够理解。
那是因为书籍吧。
韩国人也看得懂《金瓶梅》,中国人也看得懂《刺杀骑士团长》。
因为一切大约只是书店老板(宰文)在书堆里的一个春梦。
宰文就是海饶,他们也是素丹,是那个开书店的白衣女子,是读村上春树的中国女人。
中日韩,他们到底归属何处?
这是一个太复杂的问题。
就石头剪刀布随便选一个不好吗?
可做决定的时刻总是灯亮梦醒,永远达不到目的。
乡愁是放得远远的白蜡烛:一次又一次努力地吹着,总是吹不灭;不去吹它,又好像早就灭了。
乡愁是铁塔,总是跟着他们,可真去找它,又找不到了。
乡愁也是《庆州》里的那幅春画,总是找不到,但他始终知道那画儿就在那层薄薄的墙皮之后。
在张律的电影里,我们常常划不清梦与现实的界限到底在哪。
人生如寄,谁又不是在大地上梦游的异乡人呢?
【2025年的一句更新:我去了,去之后的版本在这里:在福冈探寻《福冈》】按片子的顺序理的。
虽然有一些关键咖啡店、酒吧真的只能靠街景在Google Maps里捞,但很有一些spots是根据福冈旅游出的攻略里找到的,让我们谢谢这篇文章:去看一看镜头里的那个场景吧。
~豪华的演员阵容!
巡游电影『福冈』外景拍摄地~【福冈市内各地】https://yokanavi.com/zh-cn/feature/192491/1. Naka River,Mizugurumahashi Bridge(水车桥),V形桥区域
【电影截图】别担心了 都会听懂的
【电影截图】
そらみみ, CC BY-SA 4.0
【电影截图】
【google maps】在这一块区域
【电影截图】台词说的!
电波塔就在天神站的中间呢!
3. 野菊居酒屋,Nogiku
【电影截图】背后的衣架
【电影截图】外景
【街景】Google地图上扒下来的
【街景】啊!
门口的衣架!
4. Umakamon,一条狭窄的街巷
【电影截图】
【街景】这家好像是那条街上很有名的乌冬。
Hirho, CC BY-SA 4.0
【电影截图】
【电影截图】55,弗朗西斯哈的神来之笔!
我一定要去这个咖啡馆!
【街景】从Google Map上翻到的内景图
【Google Map】6. 六轩屋公园附近
【电影截图】
【电影截图】
【Google Map】在这一块,也是靠街景辨认的
【街景】7. 入江书店!
【电影截图】
【电影截图】
【街景】8. 应该就是入江书店附近吧!
【电影截图】
【电影截图】想去找找看这个机位嗷!
9. miyake乌冬!
【电影截图】
【街景】
【Google Map】10.
【电影截图】
【街景】应该是差不多这个机位,但是楼的牌子是换了咩
【街景】2020年的照片还是这个牌子
【Google Map】在这个位置11. Kinoshita餐厅
【电影截图】
【街景】12. Art Space Baku
【电影截图】
【电影截图 】
【街景】嘿嘿粉色电话
为了找电影里的酒吧意外发现的有趣酒吧!
13. 醉酒河滨
【电影截图】应该在酒吧附近吧,只有到时候再去找找了!
14. Kids Club
【电影截图】好像现实是个咖啡店!
【电影截图】想去想去想去
【电影截图】据说店主是本色出演?
15. 俩大叔街角一坐!
【电影截图】不知道在哪儿!
也许附近逛逛就知道了!
16. 路口机位
【电影截图】左下有路标,应该现场看看蛮好找!
17. 驹屋 和果子店
【电影截图】吃了这个再走吧!
【Google Map】这个位置!
18. 电波塔上面?
【电影截图】
【电影截图】谁知道是不是去电波塔上面的电梯呢!
【电影截图】差不多没了!
一定要去的打卡点:V形桥、野菊居酒屋、Coffee Hanasaka、六轩屋公园、入江书店、miyake乌冬、kinoshita、Art Space Baku、Kids Club、电波塔顶上。
其他随缘!
希望在福冈散步的时候能有幸发现更多奇妙机位。
55我太爱这部电影了orz
🎦《福冈》 张律 2019👨尹宰文 权海骁 朴素丹 山本由贵 赵芮🖊️诗 岛国气象 《漫长的告白》的另一种诠释🖊️一种“战争创伤遗留”,一种“自卑的内敛与温柔”🖊️观影顺序:《福冈》—《胶片时代爱情》,福冈代表爱情,胶片只是胶片。
🖊️人类的悲欢可以相通🖊️我们在无国界,无语言的世界里,努力距离等身🖊️北京的故人太过清醒,首尔的回忆来了又回。
🎈绕过山脚,只身来到水田边 找到那口孤井,悄悄向下探望 在井里,月亮如此明亮 闲云漂浮着,天空向周围延伸 微风吹拂,秋天来了🎈:我发过誓,十年不说话 :大叔们不也二十年不来往吗?
🎈顺伊,你是何时进到了我的内心,我又是什么时候住了你的心房。
我们的殿堂,遗留着旧时代的古风,却是稚嫩的爱情殿堂。
顺伊,你要像母鹿一般,闭上水晶似的双眸。
我要把自己狮子一样蓬乱的头发梳理好。
而我们的爱无法发声,是个哑巴。
青春,圣洁的烛火熄灭之前,顺伊,你就奔向前门吧……
这片看完一星期内发现自己吃了两顿福冈菜了是有什么神奇的心理暗示……
4-赐一具超能般的幽灵实体,于梦幻中弥合沟通的裂痕,梦醒后带游子回家
酒馆老板很难演的,权先生的表现很不好……从镜头到角色的情感与心理传达都无效(张真是让人快放弃了
做作的很自然
《金瓶梅》《刺杀骑士团长》《弗兰西丝·哈》
我喜欢这个故事,包括里面的人物设定,但是看起来不够顺畅,缺了口气。
本届北影节最惊喜影片。这种看不明白但很可爱的醍醐味真是太棒咯。
好喜欢叙事回到轻松状态的张律(after 春梦)!主题依然是“中日韩transnationality”+“日常”,家国历史落到个体情爱上,但这次我有种他可以无穷尽把这个主题拍下去的且越来越有趣的感觉了,因为这两块都有无限空间;制作上越来越纯熟,而且这次引进来东、南亚女鬼传统,并做了有趣的adaptation;期待以后张导有更多的新鲜思考与表达啊。PS1. 如果开一个咖啡馆,除了放古典音乐还要放电影配乐;PS2. 虽然不太喜欢学术圈的电影文本分析,但张导的电影文本真的是太适合学术分析了…
中国电影资料馆之我睡得好香
很喜欢跨语言交流的部分,吹蜡烛那场戏蛮有意思的,是手持不晕的电影 @资料馆
做梦也好,做戏也好,总之就挺神的。看简介是个苦闷的故事,神秘少女让它灵动起来了。同时爱着两个同样的人,不懂却能无缝交流的两种语言,两次邂逅的玩偶,以及多重交错的观望与连通,像一个万花筒。不懂但有趣。
6/10。女同性恋的情感问题和对民族身份的探索都没有明确表达,成为了福冈这座梦幻家园的一部分日常。与人分离的摄影机仿如一个幽灵的视点,开场从书堆放而成的棺材状框架之中观察中年男和女孩,日本酒馆的传统音乐和诡异人偶,都产生了某种轻盈到鬼魅的效果。那位没有背景和动机、穿着中学校服的女孩,气息似幽灵,取消了空间和语言上的分界,从韩国直接到日本旅行的镜头连接没有街景上的显著变化,她可以无需翻译地同读村上春树的中国女人交谈,也能够神秘地出现在老书店里翻看金瓶梅,而最后两位女孩在铁塔下的亲吻,像是梦里释放的情绪,暗示在场或不在场的女性(两位中年人口中的梦中情人),共同摆脱了男性对爱情意淫式的幻想约束。结尾拥挤的电梯里,无法忍受日本人读空气的压抑气氛的男人突然发声,这或许是一种直觉上反抗地域、背景隔阂的冲动。
+
概念不錯,但是對於成熟創作者來說,這樣的完成度還是不太夠。
海骁和宰文在等待顺伊中过了二十八年,一个搬去了顺伊的原籍日本福冈,另一个盘下了校门口顺伊常去的旧书店,恍惚间两人快五十岁了。素丹喜欢穿校服,漂亮神秘,她的出现似能打破时空,打破所有的界限,将海骁、宰文和顺伊三人突然断裂的过去补齐。片中三人常常散步,也坐在桌边喝酒,顺伊从没有出现,却是话题核心,她像福冈的红塔,哪里都能看到,素丹背包上印着红塔,暗指她与顺伊的关系。影片后段出现了一段三人找塔的情节,一直以来的中心逐渐消失,相像的海骁和宰文清晰起来,素丹的名字也终于出现在对话中。三人都是纯真的人,正如素丹所言,这样的人现在人少了。
BJIFF. 鬼魂视角很有趣。吹蜡烛和电梯大笑太搞了!三人行,屡试不爽的搭配,神叨叨碎碎念,酒精香烟来作伴,福冈一路,风趣烂漫。
轻奇幻中长片,安静的运镜糅合着纷乱杂念,离壳的灵魂抚平着流深静水;仿佛是中年男人内在情感的具象外化,借此畅抒已不能坦然开口的赧然,寻回曾无法弥补的失落与遗憾,观照渐远去的精神原乡,不得已和陌生岁月磨合迁就,最终安之若素;而游离了思想本体的幽灵,平行于现实世界,她自有另一种生命的目的。
中国导演在日本拍的韩国电影,电影里中日韩之间的暧昧不断,除掉时空的扭曲,我没看出什么、没看懂吧。不过这与侯麦有什么关系、放在侯麦纪念影展中。
镜头倒是很流畅,就是不适合日落前食用,困,因为不是一般的起承转合。
一个洪常秀已经足够了,韩国不需要第二个洪常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