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森扮演的马歇尔是罗马的战争英雄,是战功和徽章堆起来的神话,可在他要当选政治官的时候,因为不擅长于虚与委蛇,反而被认定是居功自傲,被驱逐出了罗马城。
于是来到了曾经征服过得敌国将领那里,请求他要不杀了自己,要不把兵马借给他,让他可以向罗马城报酬,杀到城下之时,罗马城已经无力回天。
于是,派来他的故交好友来劝说他,他都非常的坚定一一回绝,心要将放逐自己的罗马城和臣民踩在脚下。
可是当自己的妻子儿子甚至自己的母亲跪在面前请求他缔造和平契约的时候,曾经的科利奥兰纳斯屈服了,此时他已经知道自己的结局不会是好的,但还是对母亲说“你断送了我的未来可我怎能不答应你。
”他死在了战营之中,一场本是手到擒来,能让他扬眉吐气的战役,他选择了不战而降,英雄落泪只为母亲的那一句“我们怎能看着你从我们国家的残骸上踏过去,或者又怎能看着你的尸骨躺在我们眼前?
”自古无两全,弹幕上有一句话,令我意难平很久————事已至此,何以为正。
是啊,国家抛弃了他,护民官毁掉了一柄利剑,墙头草的人民扔掉了国家盾牌,却要求这个英雄永远是英雄,以德报怨。
而曾经的英雄,也只有一死,方得和平。
英国国家剧院x抖森《科利奥兰纳斯》舞台置景、灯光音效、换场展现舞台力量抖森的台词和舞台表现力举世无双三个小时,仿佛莎翁也坐在台下,拍手叫绝
看过莎翁的《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奥赛罗》四大悲剧,在看完本剧之后,被深深吓傻,莎翁太深刻博大了。
历史、政治、英雄、爱情、伦理、友情无所不包,五百年前的莎翁写距离他一千多年前的历史,探照了五百年后的现代。
没有哪个时代配得上科利奥兰纳斯。
他有阿喀琉斯的勇猛,却不会因为战利品的分配而怀恨于心;他纯粹到不戴任何面具,不会为自己的偏见狡辩;如果说他蔑视民众,那或许是他贵族的教育所至,更多是因为不了解的阶级隔阂。
在战争胜利后,满身鲜血疼痛不已却不愿意在将士面前收获荣誉,反倒关心曾经救过自己的平民。
单独浴血奋战却不愿意为博得名誉展示自己的伤口。
这样的无私高贵的战神,一定会被污名化,因为他不会巧舌如簧,舞动三寸不烂之舌。
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认为这是耻辱。
这让想到子路,当然李广利、岳飞这样遭人暗算的历史,早就告诉我们人性的局限。
子路暴虎冯河天不怕地不怕,死于非命,但所幸有圣人降服了他,不断地敲打他。
而科利奥兰纳斯母亲劝说他的话,劝他违背自己的良心时势所迫,去广场上温和地说服群众,真是下下策。
母亲和儿子最大的分歧是城邦超越于个人,而科利奥兰纳斯的个人和城邦是平等的。
最后的自杀似的死,不是因为爱罗马,是个人的仇恨与伦理发生了矛盾。
要说古希腊的悲剧是人受制于命运,莎翁的悲剧是人被性格推入深渊,科利奥兰纳斯是被三者索命:个人性格、by people‘s name、伦常。
ps:抖森,不知道名来自何处,肉排我也没认出来,希望多多有这种黄金班闪耀的剧。
朋友的冲动加之我的冲动(抖森颜值的诱惑)之下就去看了这部剧(录播),事前了解甚少。
整体印象:这不是传统的罗马勇士的故事,看着反而更像是高中历史中学到的雅典小国寡民直接民主治下的执政官/将军与民众的矛盾。
对罗马历史知之不多,作为法科生,对其印象更多是其辉煌的法律成就,(从共和国时期《十二铜表法》到帝国时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以及更多超越时代的法律思想,无不体现着其先进性),剧中其实也有体现,如护民官即是以人民的名义运用法律对马歇斯进行审判。
马歇斯的形象联系当下,会让我忍不住想到已落幕的美剧,某种程度上,他像是希拉里与川普的集合体:他在军事上的成就与他对普通民众的思想皆体现着精英主义,功勋卓著;而他在政治上的表现则像一个化外之民,纯粹诚实、不愿妥协。
他的个性注定其不能成为一个执政官,他不会对民众谄媚即使他所做是为了国家和平也是为了民众的安宁生活。
当他选择了流放,是对自我的一种解脱,但是当他走上了国家的对立面,就注定了悲剧。
如果他坚持战争并胜利,他在故国被征服后也很难作为征服者立足,毕竟他是罗马人;如果战争失败,他只会被罗马执政者与民众处死;他在母亲的劝说下止战,但是此时已不能和平,伏尔斯人没有道理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后成全一个被流放的敌人回国与家人团聚,他在与母亲的道别即是诀别。
马歇斯的悲剧里,罗马的平民是不是推手呢?
这里面的民众反复无常、懦弱愚蠢,似乎有些面目可憎,但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经典名句犹在耳畔“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现在的“文明社会”下,民众仍然容易被舆论煽动情绪,因此似乎没有什么理由可以鄙视那个时代的人。
在那个出身与命运有着几乎必然性联系的时候,马歇斯对平民的嘲讽足以说明他内心缺少包容,更不用谈悲悯。
他的英勇不是为了元帅的赞扬不是为了给民众展示伤疤,他只是被母亲教育得如此,他的国民身份贵族身份、他的男性气概与内心的征服欲望让他愿意为国奋战,或许与其说他心中有国家无国民,不如说他更多的是只有自己。
护民官这种人物,可能是最令人讨厌的,利用民众制造舆论以扳倒政敌,面对战争又满是怯懦不能承担重任。
剧场的舞台很小,演员的爆发力都聚集在小小一方天地,故事本身带来更多的思考。
“也许是因为他一帆风顺的命运,使他变得骄傲,损坏了他的人格;也许因为他本性难移,以治军的态度来处理政事……” 他军功卓越、本性善良,却视底层民众卑贱,不愿卑躬屈膝换取选票;民众狂暴愚昧、狭隘无知、易被煽动,竟把保卫国家的勇士逐出城外……看至中段,还以为悲剧是马歇斯征服罗马后被狡诈的伏尔斯人杀害;但看到意念坚如磐石的战士被求情的母亲妻儿击中软肋同意缔造合约时,猝不及防的转折就像是对注定的悲剧奏响的沉重哀歌——杀他之时,塔勒斯都已无力愤怒,只为他感到深深的悲哀。
这何尝不是一个悲哀的故事呢。
从马歇斯自己,他的母亲妻子朋友,到民众,乃至塔勒斯,又有哪个是赢家?
马歇斯的性格是悲剧结局的重要的根源之一:不屑于也不会同人民打交道,却偏要做执政者;被逐出后一定有仇必报,要转而攻打自己曾捍卫的城市;战友朋友求情都不为所动,却在母亲妻儿的泪水下放弃曾要坚定守护誓言……母亲为了让儿子活成自己所想,为了自己看重的荣誉、城邦,强加个人意志于儿子,更不惜进行道德绑架——若她知儿子的最终结局,不知是否会再掉一滴眼泪,或者也许仅会觉得自己以此换来城邦和平更显伟大吧。
强势的母亲带来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观灌输,使得马歇斯的性格是偏执的、难以变通的,同样也是愚孝的(妈宝男),而缄默可怜的妻子更为悲剧增添凄凉。
在塔勒斯把刀伸向马歇斯的结局时刻,回想他曾经迎接对方到来时的欣喜和激动相拥,又何尝不是一种嘲讽……————抖森演技也太棒了吧!
最后二十分钟简直震撼。
更不用提从头到尾都在散发的强劲雄性荷尔蒙。
肉排的气势也完全不输,好想知道抖森贴面他的络腮胡是什么感觉(真不愧是腐国)。
节奏紧凑、台词华丽,舞台很小能看到观众的影子,现场代入感一定超棒!
羡慕。
有很可爱的笑点,总体节奏蛮好,演员也都超敬业,真是佩服。
看了之后,感觉我的灵魂都受到了伤害,结局真是太沉重,也太令我难受了……以至于听到散场观众的笑声都觉得刺耳……唉……莎士比亚究竟是怀着多么深重的,对爱的怀疑和对仇恨的坚定才写下这出戏的呢?
否则他做不到像这样,诱惑人放下理智的铠甲,又被一剑刺伤了灵魂…真疼。
看这出戏,我时常怀疑这是真实事件的记录,因为其中的人性太过真实。
然而我又推翻自己的怀疑,因为很多时候我并不理解角色的动机。
民众要求掌控权利,这有错吗?
然而缺乏独立思考的选民们容易被操控和利用,真的应该把选择权交到他们手上吗?
马库斯为什么这么鄙夷他们?
以至于否定他们的一切劳动?
如果马库斯并不爱那些人民,那他为何而战?
国家?
国家也包括人民啊,而且普通民众才是大多数。
荣誉?
荣誉来自何处?
他的心?
那为何他的心却并不因胜利而感到雀跃呢?
为何他并不认为胜利是荣誉呢?
反而一再退却荣誉。
认可。
似乎也不是他需要的,因为他认为别人对他的褒扬是夸大其词。
他究竟为何而战?
这在我心中是个谜。
如果他并不厌恶群众,群众为何要排斥他呢?
假如他不那么自负,就不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他的恶果也是自己种下的因,开出了恶之花,结出了仇恨。
然而为什么在战争中别人给他奖励和赞许时,他总说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跟别人一样尽力罢了,在回到现实后他又自高自大了呢?
真是一个极端矛盾的人。
作者极端的自卑与自负,都在这出戏里了。
怀着仇恨,他去找到昔日的仇人,共同的仇恨让他们携手上阵,然而他的骄傲与张扬又为他埋下隐患。
本以为母亲那番刺痛人心的话语能让他免于被过河拆桥的下场,却只是把这个下场提前了。
狡兔死,走狗烹。
爱和愧疚让他放下了仇恨,却也产生了更强烈的痛苦;爱让他回心转意——他最痛恨民众左右摇摆,最后却因改变了主意而招致了死亡。
fire die of fire .太痛苦也太讽刺了。
莎士比亚究竟是怀着多么深重的,对爱的怀疑和对仇恨的坚定才写下这出戏的呢?
否则他做不到像这样,诱惑人放下理智的铠甲,又被一剑刺伤了灵魂…真疼。
民众,元老,母亲,儿子。
谁对谁错?
人生无关对错,只关乎生死。
究竟是我们在摆布命运,还是在任由命运摆弄?
我们信仰的一切是否真是我们需要的一切?
还是只是周围让我们认为自己需要信仰的呢?
人们永远在钢丝绳上左右摇摆撕扯着,唯一确定的是绳子总有尽头。
正如舞台上的梯子总有尽头,方框里总是套着方框一样。
我们逃不开,走不掉。
我突然明白了,明白了他为何而战。
他为了自己而战。
不为别的,他喜欢战斗,热爱战斗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热爱那种即使是在逆境仍然浴血前行,最后彻底改变一切的感觉。
他需要的是认同。
认同他的是上层官员,是他的朋友和母亲,所以他只在乎他们的看法,尤其是母亲的看法。
民众不认同他,恐惧他,也不像他,民众终究要的不过是果腹,所以他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愚昧、无知、盲从、不懂得感恩,不值得被尊敬,所以一边嘲讽他们一边操纵他们。
而且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赢得民众的心太容易了。
民众天生崇拜强者,他不用费多少力气就能赢得他们的选票,这使得他更不屑于与他们为伍。
人,不珍惜唾手可得的东西。
但正是这些东西,会把他毁掉。
如果他对他们多一些尊重,真正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对民众代表也不要那么排斥,他们不会那么恨他,民众代表也不会煽动群众反对他,即使煽动了也不会成功。
可惜人无完人。
他的骄纵,他对自我证明的强烈渴望,他对平民的不屑一顾,铸就了战神的丰碑,这座丰碑也终究被人们所推倒,而推倒了丰碑的带头者,竟然是他最看重的母亲,这就更为讽刺和悲剧了。
而他的母亲,也不过是想把自己认同的东西传达给儿子,让他放下屠刀,可惜成佛的却是她,因为她儿子终究要的仍然是战斗,别人要的也是他的战斗,他放弃了自我,就是放弃了生命。
何其悲哀。
自我的膨胀与坍塌,竟然能让别人的鲜血淋在他的身上,也能让他的鲜血喷薄在他人的脸上。
淹死的总是会水的,人们能否逃脱自我的宿命?
这是个永恒的难题。
冲着抖森的名字点进去的,但看到最后我想说剧情角色的精彩程度还有其他演员的卖力演出也是这部剧最重要的一部分,抖森并非“独挑大梁”(夏洛克大哥和肉排的出演真是让我“哇哦”了出来)【马歇斯】 马歇斯绝对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正如旁人评价他“他的内心在想什么他的嘴巴就说什么”,他英勇却也自大,他可以在敌前痛骂我的友军也会一个人冲锋陷阵后带着一头鲜血和满身伤口回来鼓舞起士兵的战意,他总是愧于接受战友的赞颂却也理直气壮的可以轻视普通的民众。
他最大的错误就是选择了踏足政坛,即学不会像个政客为获得民众假意的卑躬屈膝,也做不到在面对民众的愤怒面前学会忍让与退步。
哪怕在故事后半场投奔敌人时他面对考密涅斯的态度也并非充满屈辱地请求收留,而是仍然挺直了脊背以谈判者、合作者的姿态将自己变成考密涅斯手中的一把剑。
但是很可惜他的光芒太过盛大,哪怕他自始至终忠于复仇忠于考密涅斯都无法阻止旁人对他的嫉妒与猜忌。
而考密涅斯最终因马歇斯的放弃复仇而大动肝火有几分是“被放鸽子”的气愤几分是为曾经死去民子的复仇,又有几分是借机除掉一个可敬可畏的“臣子&敌人”又有谁知道呢?
过刚易折、水至清则无鱼放在马歇斯身上挺合适的。
他就好像是天上的战神下凡走了一圈,神怎么可能平视凡人呢?
但神又怎能理解人心的复杂呢?
(感谢这部剧的近景让我100%get到了抖森的美丽之处,他和肉排对戏时一个脸部大特写真是美翻了)【民众】“民众”绝对是一把足够愚蠢又足够强大的剑,躲在人群中的人一旦获得了一丝权利,便会开始胡思乱想,被舆论的声音左右,将曾经敢怒不敢言的委屈放大一万倍,攥紧手中的那一张红纸就仿佛攥住了审判一个人生死的定音锤,裹在人群中喊的比谁都大声——“反正没人知道其中有我,还有两个护民官做垫背”当民众把 马歇斯驱逐出城时尽情砸向他蔬菜垃圾咒骂他厌恶他,他们根本没想过未来的某一天曾经保护自己的战神会成为对立面的复仇者。
而当燃烧罗马的火焰终于快要烧到眼前,他们又瑟缩成一团抱在一起高呼当初自己的无辜与被迫,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民众”压根没有一丝闪光点,就是愚蠢盲目的人形墙头草。
那两个护民官更是这种人的突出代表,以“人民的名义”为矛,将自己幻想成勇斗恶龙的勇士,为成功驱逐“恶龙”而沾沾自喜。
而当他们失去民众的拥护,又变成了两个单薄可笑的个体时,两个傻眼的人只能去祈求“恶龙”的母亲去驯服他,啧啧啧【马歇斯母亲】马歇斯母亲这个角色是我在这部剧中觉得最饱满,演员演的最好的一个角色,虽然抖森的马歇斯也是充满了悲剧感,但他这个角色没准是因为太过直线纯粹而缺少了任性的一种“复杂感”。
(这也是马歇斯悲剧结尾的原因) 马歇斯的母亲我觉得也并非是真心实意毫无保留的爱着自己的儿子,在她心里荣耀与利益是与儿子捆绑在一起的, 马歇斯有那么几分感觉是被她当作了获得荣誉的工具,而且还是共享非私有制的。
当看到儿子浑身的伤痕她从未有过一丝心痛而是充满自豪与喜悦,诚然古罗马时人们就是会将伤痕当做男人的勋章,可是他的妻子却因为丈夫受伤而担忧哭泣,所以这种“伤痕荣誉”并非是刻在所有人的骨子中的,是 马歇斯的母亲选择将荣誉放在了儿子的前面。
最初人民将 马歇斯逐出罗马时她痛失爱子(荣誉)必定是愤恨的,她变得像一个普通母亲一样疯狂地诅咒护民官,诅咒没有名字的民众们,但很快她就重新变得坚强,告诉儿媳“Juno like!
”如果故事停留在此刻, 马歇斯下落不明,她带着对儿子的期盼坚强地活下去没准还能被观众当成一个女战士样的母亲。
但很可惜莎士比亚这个老贼默默地吸了一口烟,提笔写下一行字“做你娘嘞春秋大梦!
哪儿有这么便宜的事儿!
”随着知道自己培养起来的战神化身复仇者想要攻打罗马时,她的内心就从罗马群众的对立者变成了拥护人,在她的心里罗马的尊严,自己的尊严要胜过一切。
我想她比谁都清楚自己携老带幼去他儿子那里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做法会给 马歇斯带来怎样的后果,以至于最终马歇斯握着她的手在微微颤抖,相顾无言许久后只是叹息般地说“oh mother…mother…what have u done” 马歇斯终于认命了,他神祗一般的人生最终折在了自己母亲手上,他真正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在母亲的逼迫前软弱了流泪了。
在被驱逐出罗马,浑身挂满垃圾时的 马歇斯眼中含着委屈与仇恨,到如今他的眼中只剩认命后的一片死灰。
而相比儿媳的痛哭跑走,她的表情像是凝滞了一般,望着儿子的脸她可能有太多的话想要说出来可又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她亲手葬送了儿子的生命,用近乎泼妇的方式逼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但她的底线和尊严又逼迫她不得不这么做,她能说什么呢?
是歉意?
是道别?
还是致敬?
作为马歇斯的母亲,她已经失去开口的资格了,而除去“母亲”外,马歇斯早已对亲朋挚友冷眼拒绝,她更是没有立场再说什么话。
【马歇斯妻子】讲真吼妻子这个角色我觉得有点薄弱,她在这部剧中情感爆发的阶段就两块:丈夫被驱逐出城、和婆婆规劝丈夫停战,这是这部剧剧情最高潮的两个点,其余时间她的主要工作就是衬托婆婆的刚毅不屈还有和抖森kiss、kiss还tm的是kiss,弹幕里都酸疯了……简言之这部剧中除了马歇斯从一而终外,其余几乎所有角色都经历了心理转变,民众从支持到反叛再到畏惧;母亲从用户儿子到最后送儿上路;妻子从心疼丈夫到后来用自己和儿子的命威胁马歇斯;敌人从痛恨到与他共同奋战再到最后的反目;与这些人相比马歇斯是真的格格不入,他就像棱角分明的玻璃品掉入砂砾堆,磨不掉身上的刺最终在颠簸中粉身碎骨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戏剧(那票价说来现在都还肉疼)。
开始还在想这布景也太简陋了吧,就差不多五平方米的表演空间,道具就几把椅子,一梯子,服饰甚至有些现代化。
不过看到后来发现效果竟出奇的好,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演员的演技,一点也不出戏。
确实如许多评论所说,之前不看莎翁是因为没有男神引路。
抖森不愧是the sexiest actor。
在舞台上那简直是光芒四射,而且那眼睛是最有戏的,看到后面科里奥兰纳斯流泪时,心都要抽几下 非常喜欢剧中科里奥兰纳斯的形象,真正的为罗马鞠躬尽瘁,如同战神一般,但却不愿自我夸耀。
但易怒,高傲,看不起人民,鄙视罗马的许多传统,认为是“长久堆积无人清理的灰尘”。
在剧中认为向人民说好话,谄媚来获得选票是如同乞讨一般。
(剧中那一段抖森略带顽皮的表演真的太迷人了)。
他这样的个性也最终被真正的卑鄙小人所利用。
在影片下半场他投靠敌方时,似乎悲剧性的结局已经注定,攻打罗马,成功了,会留下千古骂名,亲人丧生于战火中。
失败了 ,带着镣铐走过那曾经的家乡,被人民侮辱。
而且不论怎样,曾经的敌人都不会放过他。
剧对于人民,贵族之间的关系剖析的很深。
贵族并不是都是卑鄙小人,而民众往往愚昧无知,被真正心怀不轨的人所利用,人云亦云,只相信自己看到的片面,而且他们往往就相信那些尽说好话的人,确实一点点利益就能将他们呼来使去。
确实科里奥兰纳斯对人民态度恶劣,但他说的也确是实话。
这确实是人民真实的面貌,剧中许多和现在的政治面貌联系起来看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也正是这样的环境,和科里奥兰纳斯纯粹的高傲造就了他的悲剧。
放在现在也会依然如此
莎翁笔下最精彩的英雄之一,却因为性格而造成悲剧。
精英与大众的矛盾在先天便是不可调和,目前最好的方式就是像美国川普总统一样,身为精英却装作平民,来获得选票。
选民们更偏好的可能就是假象、谎言、虚伪。
正如《乌合之众》中所说,所谓的民意,不过是政治游戏下背操纵的木偶。
人民、元老院贵族精英、军队,到底谁才是国家的主人。
抖森Tom Hiddleston因为形象非常正面,像中国的岳飞,相较之下保民官则更像所谓的奸臣。
不懂政治的武夫,不论立下多大的战场功劳,都会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下背消灭。
因为战争只不过是政治的延续,根本不存在所谓“纯粹的军人”。
如果换个时空,下场更像是三齐王、伍子胥。
so还是马基雅维利大法好。
数千年军阀混战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手下有钱有人,才能待价而沽从而掌权。
缔造战争双方的和平是吃力不讨好,大概率只能沦为双方共同的敌人,就像打起架的人们一起围殴来劝架的第三方,事后也会把战争的失利归咎于第三方。
剧院选址在旧市场的仓库内,抛弃了华丽的古罗马舞美,使用全现代的服装道具,简单的布景,将Coriolanus的命运呈现给观众。
他16岁走上战场,凭一己之力攻克一座城池,是罗马坚不可摧的战神。
但他从不是长袖善舞的完人,更不是悲天悯人的圣人,他是自傲自负的独裁贵族,他的荣耀在战场上,他三番五次拒绝桂冠加身,拒绝向世人展示伤口借以邀功。
从被母亲和同僚推上政坛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便注定了。
他与护民官咄咄逼人的争执,对民众毫不留情的怒斥,最终变成火星,引燃了早已深埋在腐朽体制内的火药,将他从神坛狠狠推下,“You shall be so”,从英雄到罪人,不过隔着小人的唇舌与民众的愚昧而已。
他选择了复仇,投奔昔日的宿敌,剑指昔日的家园,报仇雪耻似乎近在眼前。
他对罗马的忠诚,在母亲与妻儿的劝说下,战胜了复仇的怒火。
他决不愿做一个背叛者,最终扔下屠刀,将生命交给宿敌。
伴随鲜血喷薄而出,伴随片片花瓣飘落,一个悲情的故事就此落幕。
Coriolanus是个复杂的人,一方面从英雄的角度来看,他是理想主义的化身,永远忠于内心的准则,纯洁而毫不掩饰;另一方面从民主的角度来看,他又是目中无人的大独裁者,视生命为愚昧的蝼蚁,暴躁而易怒。
这两方面的拉扯,正如开篇放映的议会争执片段一样,仍在威斯敏斯特上演,在克里姆林宫上演。
Coriolanus的悲剧,从未结束,也不会结束。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几部莎士比亚的戏剧,尤其是经典的四大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没错,它不属于四大悲剧之一,但它同样经典),也大概知道它们讲了些什么故事,但完整地看过原著或者整场演出的人却寥寥无几。
这是通俗文学大行其道,而经典被束之高阁的时代,这很正常,更何况我们和莎剧之间还隔着语言、文化和时间的重重障碍。
我也是不爱看莎剧的。
最开始看戏的时候,我只关注两点:1、这戏演的热不热闹,能不能让我笑出来;2、有没有帅哥(…)。
凡是男神出演的话剧,我都看了不下三四遍,这就是一种粉丝效应。
追话剧演员比追明星的成就感和体验都要好太多了。
你不用埋没在茫茫人海,通过社交网络为他远程应援。
幸运的话,他还能记住你的名字。
一个喜欢的演员毫无疑问能成功地把你带入戏剧的殿堂。
在我一度以为莎剧要像这样排除出我的剧单之后,我偶然接触到了Tom Hiddleston主演的《科利奥兰纳斯》,一看就是两遍。
抖森版本的《科利奥兰纳斯》属于NT live的项目。
(NT Live项目经由专业拍摄团队对话剧的现场演出进行录制,并将其保存为影像资料,为戏剧爱好者提供便利。
)
不少戏剧评论家抨击NT live项目破坏了话剧的现场感,使话剧和电影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尤其在话剧空间被不断压缩的今天,把话剧的最大特点也是优势之一的“现场感”抹杀掉后,话剧的前景将更为堪忧。
不可否认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以拥有众多战争场面著称的《科利奥兰纳斯》为例。
在大银幕上观看这部作品的时候,虽然是以演剧的形式呈现的,但演员们动辄声嘶力竭的吼叫,以及粗糙的、缺少特效的打斗场面都很容易让观众出戏,这种欣赏方式显然无法和在现场获得的刺激相提并论。
但是如果没有NT live项目,恐怕我们非得去到伦敦西区,再花上一大笔钱才能看到抖森出演的戏剧。
再者,对于莎剧来说,可能地理位置都还不是最主要的障碍因素。
即便你到了现场,莎剧大量的古英语台词还是会让你听到崩溃。
所以,NT live确实为全球的戏剧观众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起到了不错的宣传作用。
我不打算去分析这个故事,因为它并不难懂。
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都有其非常鲜明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往往也是他的悲剧来源。
哈姆莱特的特点是犹豫、是延宕;李尔王的特点是刚愎自用、是虚荣;奥赛罗的特点是猜忌、是轻信;麦克白则是一个野心家。
科利奥兰纳斯的特点是傲慢,这一点在剧中多次被强调。
他的本名叫Gaius Marcius,罗马的一名猛将,因攻下科里奥利城有功,被尊称为科利奥兰纳斯Coriolanus。
他很勇敢,一个人攻入伏尔斯人的城池,在大家都以为他战死了的时候,他为罗马军队打开了城门,罗马人大获全胜。
他无疑是一个英雄,但英雄必定会受到民众的爱戴吗?
这出戏讨论的就是英雄和群众,民主与独裁之间的关系。
科利奥兰纳斯出身贵族,他看不起平民,也不愿讨好他们。
结果他因傲慢被民众厌恶,在两位护民官的煽动下,他被他曾用生命保卫过的国家和人民驱逐出境。
暴怒之下,他转而和伏尔斯人结成同盟,兵临罗马城下。
他被复仇女神激红了眼,发誓要让愚蠢的罗马暴民付出代价。
但家人的游说最终让他放弃了这种报复,他同意为双方缔结和平。
伏尔斯人当然不可能放过他们的昔日劲敌,科利奥兰纳斯最终被处以死刑。
抖森版的科利奥兰纳斯还原度是很高的。
首先是外形上的契合,Donmar剧场很小,抖森被小小的舞台衬托的非常高大魁梧,一眼看去就是那种披上铠甲就能战斗的罗马战神。
科利奥兰纳斯出身贵族,他的傲慢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这点对一直被视为英国绅士的抖森来说同样十分契合。
在名门中学——伊顿公学毕业后,他又在剑桥大学的博布罗克学院古典文学专业修学,之后转入皇家戏剧艺术学院学习更为专业的舞台技巧。
抖森对莎士比亚是非常狂热的,甚至可以算得上是脑残粉。
洛基的身上都有莎剧的影子
台词张口就能来,古英语?
统统不是问题。
在《科利奥兰纳斯》之前,抖森就主演过《亨利五世》、《亨利四世》、《奥赛罗》等莎剧。
他是通过舞台成长,再转战大银幕的演员。
一般有这种经历的演员演技都很过硬。
因此,当抖森出演科里奥兰纳斯时,被人们形容为是再次回归到了他最熟悉的戏剧领域。
The British actor has returned to his classical stage roots with an acclaimed starring role in William Shakespeare’s “Coriolanus.”这个英国演员回到了他传统古典的舞台上,在威廉·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科里奥兰纳斯》中担任主演。
在这出戏里,抖森两次泪洒舞台。
第一次在他被驱逐出境的时候,第二次是他的母亲、妻子和儿子来劝他放弃攻打罗马的时候,后者要更为动人。
抖森听着母亲说话眼眶越来越红,然后两颗明亮的大眼睛像是蓄水池一样慢慢被泪水噙满。
莎剧的台词古典又冗长,很难听着那些离生活很远的台词落泪,但是抖森做到了,而且他竟然能控制自己流泪的时机和节奏!
他的眼泪不是一洒到底的,而是突然充满,再故意克制,落泪的时候是他差不多做好了决定的时刻,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的结局,他放弃攻打罗马就等同于背叛伏尔斯人,他的死是注定的。
这出戏在Donmar Warehouse上演,这儿曾经是一个储藏蔬菜的仓库,类似于北京的798吧。
后来改建成一个正式的剧场,整个剧院只有250个座位,三面环绕舞台。
坐在前排的观众与舞台的距离超级近,演员几乎就在鼻子尖儿跟前儿念台词。
两层楼高的排演间
二楼排演室
这种几乎把“第四堵墙”打破的剧院格局对于演员和创作者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挑战。
从呈现的效果来看,这出戏编排的十分成功,我尤其喜欢创作者对舞台空间的运用。
舞台空间被认为是“戏剧突围、摆脱新媒体对其压迫的方式之一。
”这不仅仅是演员表演的空间,而且是由舞台上的一切共同营造出来的一种假定性的空间。
“舞台空间不仅是一个对演员表演有用的物理空间,通过符号化,它还是一个供审美知觉观照的审美空间。
”《科利奥兰纳斯》的舞台布景是极简而现代的。
演出开始,一个金发小男孩儿根据灯光的指示在舞台上用红色的油漆画出一个四方形。
关于这个方形的意义我没有找到官方的答案,甚至几乎没有关于它的讨论,但这显然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在影单里推过《方形》这部电影。
影片当中,“方形”作为X-royal Museum的一件当代艺术展品,它的意义是“这个方形是信任和关爱的圣所,在这里,我们分享着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关于《科利奥兰纳斯》的方形,我的理解是它首先是一个角斗场,科利奥兰纳斯和他的劲敌奥菲狄乌斯的那场一对一的角斗就是在方形之内发生的。
其次,在议员开会的时候,它又象征着秩序,从四面八方冲出来的百姓,则被视为是在“方形”之外的“暴民”。
Donmar Warehouse的舞台空间是有限的,它如何去表现恢弘的战争场面呢?
电影可以运用CG特效和远镜头来实现这种需求。
但是舞台不行,它只能展现出冰山一角,其余的百分之九十九的部分都要靠观众自行去想像。
在表现科利奥兰纳斯一人攻入对方城池的时候,舞台上有一把真的梯子,其余的梯子则是用多媒体映在背景墙上。
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有抖森能顺着那把真的梯子爬到舞台顶端,但其余次要演员的表演,让你产生了一种他们也在爬梯子的错觉,这是舞台剧演员的专业素养。
似乎每个舞台剧演员都是飞檐走壁的一把好手。
抖森不仅上能爬梯子,下能滚地摔,最后还被一根铁链吊了起来,连转了几圈。
抖森被铁链倒吊起来,奥菲狄乌斯用一把刀刺进了他的胸膛,血顺着抖森的脸流到奥菲狄乌斯的头顶、脸和上身。
这是抖森第二次被血糊满脸。
第一次是他打开了伏尔斯人的城门,他自豪的、满身是血的走出来。
你很少会在戏剧表演才开场二十分钟的时候,就看到演员被血糊满脸,清洗就是一大问题。
但这一难题却被主创者直接搬上舞台,变相成一种表演,造成了奇妙的效果。
主创团队大概是希望给观众提供一种更为真实的体验,尤其要塑造这么一个战争英雄,战争的过程越为真实,观众得到的刺激就会越大,从而悲剧性也会越强。
4
我应该在初中看的,那个时候抱有抖森loki的角色滤镜应该能看下去。
寇流兰本就是我除了驯悍记外就最不喜欢的莎剧,完全引不起共鸣,所有人物除了Menenius外人人面目可憎。看哭了完全是因为欣慰Tom的成长。从剧场起步的演员的灵魂终究还是在剧场里。
心疼演莎剧的演员,能背出台词真是不容易
从妈妈说:this is the last!开始哭,一直到剧终停不下来
莎士比亚影像展
不是抖森演得话,估计没多少人看,母亲演得也不错啊。
全程没有很亮点的地方,特别后半段,直接垮掉。莎翁在文本中对平民/贵族政治的探讨当然不是本作之重点,对“选择后反悔”的response,古希腊悲剧式的对命运的探讨(他必然意识到此刻身后的政治利益之牵扯)…..未做更为深入的探索和表达。
说实话不太习惯舞台剧这种形式 觉得好浮夸(对不起🧎♀️)这部演员很少,道具也少,超极简服化道我个人不喜欢。感觉原著里一些震撼的场面表现不出来。
400年前的剧本依旧是当今世界的映像,不知道是莎翁太厉害,还是社会始终那么糟糕。觉得抖森较于角色还是年轻了些,回头补伏地魔版的
仔细想想剧情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抖森的美貌限制他的表演观感 马德里 Cine Ideal
演技真的是…
几十平米三面台,道具最多只有几张椅子一个梯子,几乎没有配乐,演技得到最大化。对抖森刷新认知,演技真的好啊,戏剧张力杠杠的,推!
20170416@TGT NTL。催熟香蕉的厂房改成了黑匣子,虽然得益于小剧场,和表演为先,但正反打依然受不了。
抖森真是太让人出戏了,能明显感受到他的努力,但似乎怎样努力都无法挣脱自身气质的限制,gentle到周围有一个稍微强势一点的角色都能笼罩住他,完全不适合这个角色,尤其后半场明显力不从心。母亲和妻子则闪耀全场。剧作上也不出彩,关于民主与民粹尤其在当下这个世界其实有很多可讨论之处,对于这部分现代化的改编反而潦草了不少,总体来说令人失望。
托福很容易就看到了这个
抖森你长得太秀气了,我还是站伏地魔费因斯版(我理解人物的切入口)。台词有前后调整。女人饰演原作里的男性配角,完美体现最毒妇人心……此版结局SM指数堪比《莎乐美》
这是至今最有共鸣的莎翁剧。关于人群的无知,高傲的灵魂。
其实也不差但确实无感,喜欢这个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