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十年,在種種膚淺蒼白的慶祝活動當中,「老港正傳」觸碰「老左派」這個從未在香港銀幕上呈現的課題,也算是別開生面。
雖然老左派在香港源遠流長,對香港文化構成的影響既深且廣,但自八十年代以來,老左派刻意收起「左派」形象,以求融入香港主流社會的策略,已做成香港新一代對「左派」傳統的認知嚴重斷裂的狀況。
可是,「老港正傳」並沒有正視這段塵封了的歷史,而是將這段歷史嵌入一個以個人悲歡離合為主調的煽情劇架構當中。
對於渴求在片中填補失落了的歷史空白的廣大觀眾來說,「老港正傳」的左閃右避,洽好說明了電影敘說人在面對這段香港左派歷史時的左支右拙。
一些影評人將「老港正傳」安置在中國文革後的「傷痕文學」及以謝晉為首的「傷痕電影」的傳統,的確有其道理。
因為傷痕文學和傷痕電影面對歷史的複雜、歧義和創傷之時,往往都是以濃重的煽情色彩塗抹、遮掩過去,將歷史和社會力量人格化、個人化、並以家庭作為歷史危機的避風港。
可是,「老港正傳」卻缺乏謝晉式煽情劇中忠奸黑白二分的救贖敘事。
電影裡頭可以說盡是正派人物,而無反派人物。
相反,故事的骨幹是「金雞」式那種不斷跳越,無由解釋,沒有英雄但會自動推進的歷史,以及在底下演出個人悲歡離合的小人物。
小人物的悲劇就如主角左向港(黃秋生)在妻子秀英(毛舜筠)死後所說:「時間全部錯哂!
」---因為小人物在無言無語的大歷史步伐面前,最終的悲劇就是與時代、時間的錯位,把握不住時代的方向。
將電影鏡頭充當無情歷史判官,腑視大地,憐憫小人物,出色的例子是荷李活的「阿甘正傳」。
「老港正傳」的實際效果,其實就是將「老左派」打造成香港「阿甘」--只有一股坦白、樸素的愛國心,卻又毫無自覺能力和主體性,去掌握狡獪無常,卻又無所不能,至高至大的歷史旨意。
所以,如果傷痕電影是要以煽情劇的方式迴避歷史創傷,是要轉移視野,突出共產黨富於彈性的自我修復能力,卻始終證明共產黨還是掌著歷史的舵,還能從創傷中救贖了意義渺茫的歷史的話,「老港正傳」卻只是在溫馨煽情的遮掩底下,以無堅不摧的資本主義巨輪為名,自虐地觸碰這些傷疤,暴露這些傷疤。
事實上,這種寫成像「阿甘」的老左派形象,和主流刻版印象中令人生厭生怕的「維園阿伯」形象,只是一個銅錢的兩面。
「維園阿伯」是毫不掩飾的躁狂,左向港版的「阿甘」,則在無辜底下埋藏著一種憂鬱。
根據弗洛依德,躁狂和憂鬰都只是哀悼失敗或拒絕哀悼的病態結果,因為兩者都無法與失去了的東西重新建立關係,歷史創傷因而無法治愈。
香港老左派常見的躁狂與憂鬰,都是未能安葬/哀悼自己失敗了的過去的結果。
蘇東波之後,西方左派對社會主義江山瞬間敗亡,耿耿於懷,早有論者以「左派的憂鬱」反思其進退失據、一厥不振的窘態,因為這些西方左派,拒絕對社會主義的潰敗哀悼。
觀之香港老左派,卻早因文革極左之失誤、六七期間要求提早回歸之失敗而傷痕累累。
可是,香港老左派這段段歷史創傷,卻從沒好好治療。
失去的夢想、錯置的目標、浪擲的生命歲月,歷史至今仍未有一個說法。
暴動/抗爭中的那些傷殘死難,數十年來如荒野暴屍,未得安葬,無從哀悼,更遑論紀念。
將荷李活的「阿甘」形象,覆蓋在香港老左派身上,甚至可說是對老左派另一輪殘酷的嘲弄,因為「阿甘正傳」當中被美國歷史拋得暈頭轉向的,其實是一個天生智障的阿甘,自始至終根本就沒有甚麼偉大理想。
然而,香港老左派的憂鬱背後內藏那種「反過來對準自己的憤怒」,卻是因為一個又一個「崇高而又偉大」的理想逐一失去。
而老左派之所以為老「左派」,卻正在於他們當年自詡在眼光、分析、遠見,都比沉淪在殖民地當奴才的本地主流社會高明:他們曾經有理論、有分析、有判斷。
回歸十年,為老左立傳,頗有為左派理想年代送葬哀悼的絃外之音。
可是,現實當中,老左派們能接受以香港的「阿甘」,為失去了理想的自己造像嗎?
答案如非的話,左派躁狂與憂鬰的日子,恐怕仍然沒有遠香港而去。
為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而製作的各項呈獻中,較成功、較有意義的莫如是銀都機構拉頭製作、施揚平、蕭君紅、趙良駿編劇、趙良駿導演的這部《老港正傳》。
影片生動描寫一群一向被歧視的香港人(對北京盲忠的愛國人士),客觀表現得有血有肉,動人處不少,更重要是有自省,說明一個時代的終結,對北京盲忠的愛國人士不再有。
宣傳說該片寫香港四十年變化,幸好是「跨張」的宣傳,100多分鐘的電影怎可寫一個城市40年的大小事情呢?
如果編劇、導演真的是把香港40年的大事寫進電影裡,這部電影也不成「戲」,只會是電視台新聞部製作的特備節目。
這部電影講到香港近40年的大事其實少到只有四、五件而已,如67暴動、81年股災、97回歸、03年沙士等等。
事件這樣少,影片才會有足夠篇幅描寫人物的細節。
影片好看的地方便是那些細節,包括來自真實的基層人物、真實的血淚生活、感動人心的仗義行為、令人傷心的理想幻滅等等。
影片成功的地方是劇中人都一一親歷片中提到的幾件香港大事,不只是「見證」而已。
由於「劇中人親身參與」,劇情便深刻得多,可以活生生交待歷史大事對小人物的影響。
主角左向港(黃秋生飾)參與67示威,被警察打傷;兒子女友(莫文蔚飾)留產,碰著沙士時期,政府醫院半關門,因而要送到左派診所急救,片中人物的故事與時代大事交織得很好,這些是編劇成功的地方。
影片名字叫《老港正傳》(當初叫《老左正傳》),本以為是寫一個人的故事,原來並非如此。
他的角色描寫得很立體,因為他的兒子(鄭中基飾)和他的妻子(毛舜筠飾)也佔很重戲份。
兒子和妻子兩個角色的戲份都幫助營造老左這個人物。
兒子該角色是唸勞工子弟學校的,受各方歧視,而英文不行,升學和找工作亦都有困難。
編導以該類人作這片第二角色,大有匡正香港市民對這些人看法的本意,甚為有心。
出乎意料之外,鄭中基演出該角色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他樂觀甚至有時攪笑,完全沒有甚麼酸腐氣,一反大眾對該個角色的定型印象;另外,他與莫文蔚合演的愛情戲,也合襯。
他們兩個角色本來存在階級茅盾,一個去美國讀書,但另一個連廣州暨大也進不了,只在廣東小城鎮做生意、開遊戲機中心、經營養狗場,遭人欺騙、生意失敗。
今回鄭中基與莫文蔚拍擋,既演出社會階級差異,也演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濡以沫的關係。
兩人配搭有驚喜。
另一方面,妻子那個角色逝世,固然製造悲情戲劇效果,更重要是逼使老左自省、並點出老左不幸的根源。
老左是個大好人,但他有時熱情過度,幫人多過幫自己妻兒,便有點過份。
劇情令他自自然然的反省,點出他的悲劇在於行為不合時宜,實在是編劇的妙筆。
這部影片值得稱讚的地方在於編導客觀、中立,有反省、有批評,他們不著痕跡點出老左一生的錯、並帶出向大陸發展的訊息。
影片結局說鄭中基與莫文蔚這一對回大陸,雖然屬於簡單化的樂觀,但總也是一個暫時解決方案。
我預測這部影片會是明年香港金像獎的重頭作品。
(完)
》 一不小心就十年了,记得香港回归的那天的假期有小雨,朦胧无谓的欢乐还藏在某个神经元里。
一不小心被《老港正传》揪了出来,跳进郑中基的形影不离的黑色帆布袋里摇晃。
晃过67暴动、81股灾、97回归、03非典。
在影院的角落里掀开《巴士奇遇结良缘》《少林寺》《混在北京》《红高粱》……。
谢谢赵导演这两个小时光影的记忆之旅,这份致敬的礼物让人动容。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小学的歌声里飘出来的是一篇篇真诚而无知的新生。
对于老左的《歌唱祖国》,对于他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钟熟悉会让人不自紧盯会心一笑。
作为放映员的老左(非《天堂电影院》里的那个慈祥伟岸的老头,也非《电影往事》里的他爸,更非《最后一场电影》里的那个最后的牛仔大叔),二十个‘远视眼’的老左。
他的爱遍及周围的朋友同事;大陆的亲人;山区的孩子。
对于眼皮底下朝夕相处的老婆儿子的困境只能视而不见。
直到老婆撒手人寰,儿子的失声责骂。
才知道原来自己所有无私奉献的爱,源自——这个被自己理所当然的牺牲的家。
自己的无私的本钱是老婆一点点的节省出来的。
自己只是个“取款机”而已。
于是乎泥巴说,这个男人肆无忌惮的捐赠、无偿修理、借款给逝去的朋友的儿子深造的心理根基除了我们伟大的党的无私精神,就是他自己在潜意识里相信老婆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没想到这宝藏有被掏空的一天。
所以当这一天到来时所造成的打击和自我的反省促使了他理想主义价值观的崩溃。
当香港真正回归的那一天,面对记者的话筒,已经无语。
只能用自己的退休金去支持儿子的股票,弥补那份迟到的责任。
“儿子,这世界最大的广场在哪里?
”“中国,天安门广场。
”“终有一天我们会在天安门光上拍照留念的。
”“但我更想先去美国的迪斯尼。
爸爸”这就是6-70年代出生的香港小孩,这个时代受着中英双重文化浸泡的香港人的草根代表——港菜阿忠与左派爸爸的对话。
郑中基出演的阿忠把其港人坚忍不拔乐观热情的表达的很是深刻。
无论是就读左派学校而无法找到工作、英文不好不能继续深造、被‘贾秘书’所忽悠、游戏厅被公安查封、在公路边叫卖T恤与莫文蔚门户不对的爱情。
都在围绕着港人一种在四小龙时代的遗留基因积极乐观。
特别是郑中基的出演为这个角色的顽强和乐观抹上几笔黑色幽默后,那种笑得发酸的感觉在你把我的心底泛滥开来。
眼泪在笑声还没退却之前在眼眶和鼻腔里游行示威起来。
这本注定是一个小人物的悲剧因为献礼片的缘故,导演很可爱的就把希望寄托在08的奥运上。
看来导演并非放的催泪弹,只是让你的泪腺稍稍激动点到为止。
作为《金鸡》的导演善于温情伤感、细腻刻画的赵良俊风格是一个很正规正矩的延续。
这样的风格既没有《一一》的彻底,也没有《甜蜜蜜》的幸福。
他只是在把十分平静的生活烙上时代的痕迹,把悲伤圈养在永不破灭的希望里。
撩动着观众那颗日渐麻木的心燃起点点希望的火焰。
祝福昔日东方之珠的明天更加美好。
泥巴的房子 http://niba5.badoo.com
很不象香港的电影啊很不象黄秋生的电影啊,虽然黄秋生演得也蛮好的。
搞不懂啊,香港的左派是这样的吗?
不会吧!看了一半,没看完,没劲!
40天拍完香港40年,赵良骏导演在电影公映前感慨道。
原以为它说的是香港电影圈的事情,可实际上,它跟那个梦幻的大银幕无关,它只是不停渲染着一种无穷无尽的悼念,从大锅饭、启德机场到的SARS……曾经如此真切存在过又消失了的一切。
那些布满天线的天台,臃肿的红白蓝胶袋,钢铁森林上方掠过的飞机,还原了几百万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男主角左向港,一个爱国的“左”派香港人,为其信仰付出了一生,也“无产”了一生。
作为一名默默无闻的电影放映员,他的梦想很简单,就是能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看一看。
几个十年过去,他从未想过离开他的岗位,正如他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和原则,哪怕受尽旁人的质疑与羞辱。
与其父之理想主义相比,小左却代表着另一种新思潮————想出国,想赚钱——却偏偏倒霉透顶。
到内地投资游戏机室,开业不久就被公安查封;钞股票,遇上金融风暴。
他颠沛流离,奋力打拼,不断变换掘金方式,却始终只能跟在时代的屁股后面——前人早把甜头尝遍了,轮到他时已成残羹冷炙。
然而,正如他说的,“第一桶金掉进了大海,还有第二桶,第三桶。
”他是现实的,一切向钱看,他也是理想的,坚信希望在明天。
父子两代的人生是否失败,对信念的坚守是否值得,应该向左还是向右?
这似乎是该片最想探讨的问题。
可惜,太长的时代跨度,太面面俱到的史料,太多刻意的对白,让所有深层思考都力不从心。
整部电影看下来,让我最敬佩的人物反而是左向港之妻,并因此对这个男主角心生厌恶。
对朋友,他两肋插刀,对社会,他鞠躬尽瘁,然而,作为丈夫和父亲,他是残缺不全的。
也许连他自己也想不到,他的无私与慷慨,之于其家庭,竟是一种错位的自私。
朋友的儿子想出国留学,钱不够,他二话不说就把儿子念书的钱全盘奉上。
送煤气的人走到三楼走不动了,他就豪爽地说没关系,自己来。
其妻在临终时说:我都几十岁人了,扛着煤气瓶爬上天台之后,真的觉得很累……洗衣机坏了半年了,我都说过好多次了,你就是不找人来修……这么多年,你帮那么多人煮饭,煲汤,还免费的。
可我从没见你为我亲手煲过一次汤……坐在医院的长椅上,后悔莫及的左向港抱头念叨着一句话:“错了,时间全错了。
”说真的,我到现在还没有想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时间错了吗?
时间一直稳稳地、淡定地前行着,目不斜视,管你人间冷暖?
小人物的泪与汗,小人物的家庭幸福,在历史洪流之上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其实,回头想想,这部电影无关历史,无关政治,也无关人生,它只是世纪回眸时的一声叹息。
片子还是受了回归十周年的影响吧,否则也不会在这个当口推出。
回归十年了,要说一点没影响那是不可能的。
这十年,文化和思想的侵浸,让这个殖民地埋藏多年的传统神经又和内地搭上了线。
其实一直也没完全断过,指断根连,血脉不畅而已。
现目前,这根断了的手指接植好也有些日子了,连回母体,于是血脉畅通,姿势和说话都跟以前不一样了,纯粹跟母亲一个鼻孔出气,这也没什么不对,只是,感觉有些许做作。
我想黄秋生那么一个在洋人堆里长大的“黑社会老大”怎么也没想到会演这种“红色”电影吧,放到十年前,他肯接这部电影有关当局还不会给他演呢。
按照咱们主旋律电影的择人标准,能入闱的也就刘德华这种劳模了。
如果考虑到刘德华也演过宣扬黑社会电影的片子,恐怕还得悠着点,不过,如果刘德华能通点关系疏通一下,凭着他那种劳模的表情和精神,演一部主旋律电影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关键是,谁去看啊?
香港回归祖国已经十年了,这是件好事。
都是自己的同胞,香港澳门回归的时候的确让人激动万分,骄傲阿,总书记都说了,这是人类正义事业的胜利!
而且就当着英国人的面说,没藏着腋着,面对面让人英国人下不了台,咱中国什么时候这么气派过?
我反正没见过咱们这么痛快地牛过。
扬眉吐气阿!
这才是真正的爽。
只不过,我想说的是,让一个长得根本就很像外国人的香港土人,演一个对祖国非常有感情的愤青,而且完全站在祖国的立场上说话,这是不是显得香港进化的太快了点?
他究竟能够代表多少香港人真正的心声?
当然电影的功效对于内地和香港政府来讲是很强的。
如果有哪个香港官员到了内地,得知内地教育青少年的方式还有统一买票给学生们去看“红色电影”这一招,他会不会借由这部电影欣喜若狂地在香港推行,这样既完成了年度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计划,也增添了香港的电影票房,顺带拉动了经济,一石三鸟的事情谁不干?
以上说的都是电影的题外话,就这部电影来讲,其实吸引人的地方也就是香港人对内地的情结。
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情结?
他们对内地到底是什么样的看法和感受?
严格地说,电影在这方面表现的稍微肤浅了些,只是做足了表面功夫,表面是一片和谐,套用了主旋律影片一贯的手法,通过主人公顽强的革命精神和忘我的奉献精神,宣扬一种道德的回归和人性的升华,最终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不过手法太老套了。
特别是以纪录片的方式快速地变化时间和空间,生硬地用香港面临的大事件来表现主人公的高大形象,让人觉得空洞无味。
不过,总的来说,这部戏也不完全等同于中国的主旋律电影,虽然受了它的影响,但是香港电影毕竟有自己的特色,不会完全的附会。
黄秋生演的角色“左向港”暗喻香港左派人士,在影片了受到了很多不公正待遇,傻气十足,完全没有灵活性,连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都照顾不好还去为别人服务,是否也表达了对社会主义崇高理想的讽刺?
而影片最后用他妻子的死换回的忏悔——“我错了”,以及改革开发的标志性台词的出现——“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也为这个死板而借由理想放任自私的老头安排好了一个阶梯,让他可以从容地从“左派”舞台上下来,静观香港和内地社会的变迁。
最后说一句,从来没觉得黄秋生老了,但是他演这部戏,让我感觉他确实老了。
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就拿身边这帮社会主义老同志来说吧,年龄相仿的人,无产阶级看着就比资本家老的多!
而黄秋生,我问你,你演黑社会老大几十年,凭什么还是老样子?
TOM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老港正传》:两代人的草根史诗 □文/火神纪 什么人如果要说香港电影已死,那么应该好好地看看这部电影。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精神,一种决定了香港电影曾经崛起并且一直持续发展的精神。
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决定了香港电影不可能死去。
电影是许多人的精神食粮,而其中大部分人可以被归结为草根。
最具香港特色也最有生命力的也正是这种发自于草根也崛起于草根的人文底蕴。
在近乎最绝望的时刻,这部代表着这种草根不死的强烈欲望的电影,让我看到了某种希望。
——火神纪。
题记。
穷人家的孩子是否会早当家呢。
这并不是一个有趣的论题,相反,这是一个沉重而颇具悲情味道的命题。
这是一部让人伤感的电影,从一开始就曾经承诺给我们一个美好充满希望的结局,可是电影却到了结束也忘却了给我们兑现。
我们可以去斥责这部电影的主创班底如此残酷地剥夺了我们最后有关美好的所有幻想。
然而我们也会明白,很多时候,现实的确不如我们想像中的那么温情,比他们更残酷的现实总会迫使我们去接受所有我们也许不愿意去接受的所有一切,然后我们才会勇予接受电影里所赠予我们的一切。
以及,我们将开始勇于承认这种不完美的圆满。
月亏自盈,世界自古以来总是充满着许多并不完美的圆满,而只是有学会去接受并且欣赏这种不完美的圆满,我们的人生才不至于遍地的惨淡、绝望与愁苦。
人生的幸福与否,也许只是取决于这种对不完美的妥协和对人生的态度罢了。
如同许多充满了美好幻想的电影一样,这部电影开始在一个充满了梦想和追求的惨淡现实中。
贫苦的生活和富庶的精神支撑着整整一代人不停前行的步伐。
对我来说,不论是老港还是忠仔,他们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两代前辈了,和我有着代沟和隔阂的祖辈和父辈。
我们是被童话里的公主和王子以及幸福的美好结局喂养大的一代人,他们是吃着地瓜稀饭就着咸菜长大的两代人;这也许也就是我们和他们最大的不同吧。
物质富足了,可是在精神上来说,我们显得如此贫瘠而苍白。
我们永远也无法理解祖辈们对于理想的虔诚和忠诚,我们也永远理解父辈们从不曾停歇过的打拼与奋斗。
而却是因为祖辈的革命和父辈的勤劳和刻苦给了我们富足的现在。
我们生于和平年代成长于幸福年代,不识愁苦地生活至今;啃着面包喝着可乐搅拌着咖啡的生活还将持续。
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祖辈和父辈们那些我们从小听到大的老掉牙的忆苦思甜的故事里究竟有着多少血泪和凄苦,以及多少希望与快乐。
电影为我们保全了这一切;这也许是最值得庆幸并且叫人欢欣的。
我们不想再听爷爷和父亲讲他们的故事,不是因为我们不想知道,不是因为我们真的就无法理解;更多的是因为我们面对他们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愧疚和因为传承上的断层而变得更加苍白。
岁月给了他们淡定的语调来讲述这些看似已经波澜不惊的岁月,那个时代在他们以及我们看来,都已经是远远逝去不再来了。
其实,我们依旧还想知道,他们永远也不曾提及的或者不愿提及的那一切,我们想知道,也想记得,就算我们也不会过着像他们一样的峥嵘岁月了。
因为我们至少不曾从苍白堕落到平庸,所以在我们眼里的他们,祖辈和父辈的精神总是在一直鼓舞着我们,激励着也感动着我们。
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我们自己的梦想,还没找到属于我们的时代精神。
他们总是很单一而且单调,同样的梦想支撑着同一辈人一起前往奋斗。
我们却相反,我们绝对是五花八门而且各自独立;相比之下,生于80年代的我们也许最缺乏的就是他们普遍存在的那种时代的凝聚力。
因为独立,因为特立独行,因为个性,因为我们都是被幸福和美满奶大的一群人。
电影开始在40年前的祖辈最值盛年的青春岁月。
他们曾经有过的梦想是祖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所有的一切。
他们单纯而且高尚,圣洁而且务实,崇高而且正直,而且他们永世不曾再更改过自己的志向。
很多崇高的情感我们只能在他们身上看到。
父辈们出生在30年前的艰苦时代。
他们没有了祖辈的单纯和崇高的理想,物质生活的提高让他们开始有了一些更无味的玩乐,于是他们开始寻找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时代在前进,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理念也在不停地改变。
与时俱进的是生活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年青人们。
祖辈单纯和崇高的理想在父辈们那里已经找不到任何共鸣的着力点了,正如父辈们对着聚敛财物以保障自我的那种看似平庸其实务实的理想在我们这里找不到任何共鸣一样。
物质生活的提高以及全民经济的发展会让当下的年青人慢慢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属于时代的理想。
电影正是通过一个最普通的甚至有点贫苦的家庭给我们塑造了祖辈和父辈的某个典型。
而这部电影更出色的地方是,定位于香港的草根阶层,以小见大地用窥一斑见全豹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40年来香港整个大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从祖国统一,从改革开放,从经济发展,从观念转换,从保卫钓鱼台,从香港回归,从金融风暴,到经济复苏,到sars的非典,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草根阶层的反应其实就是整个香港的大部分人的反应,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
祖辈们的理想是走路到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上拍一张相片回家装裱起来;父辈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一夜暴富以及追求更富足的生活。
所有的这一切在大时代里显得如此平实以及让人感动。
为了他们的理想,祖辈们为了工作可以忘却了所有一切,为了他们的革命理想可以忽略了身边最亲最爱的人,而父辈们做起了所有一切可能通往富足生活的工作并且不停地寻找一条通往理想的路途。
时代会造就英雄,时代也会挫败英雄。
老港终其一生最终依旧没有能够实现他的理想,忠仔的第一桶金掉到海里去之后也没有挖到他的第二桶第三桶金,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电影里的最后,老港寄望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可以当义工来到北京,忠仔最终放弃了充满无数希望的经商之道成了一名务实的打工阶层,电影没有给我们最后的绝望,因为他们都还活在希望里。
时代造就英雄,但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英雄;时代也许更需要像老港和忠仔这样的草根阶层。
只有草根才能最终创造出英雄。
离开了草根阶层的烘托其实没有英雄,如果每一个人都是英雄,也许英雄也就无所谓是英雄了。
英雄造就草根阶层的梦想。
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草根阶层也就具有了最强大也最可怕的生命力了。
老港在他的理想破产之后抱着爱妻最后的那封绝笔遗书哭得惊天动地,最后和忠仔一起相拥而哭,在我看来,这是草根阶层里最平实也最感人的一幕,也是两个男人相对无语梗噎,对爱人的愧疚以及理想破灭后的救赎。
也许可以说,这是近期我所看的电影最让我感动的一部。
一部向香港回归10的致敬之作,一部反映了香港草根阶层最真实的电影。
因为同样生于草根,这样的电影足以引发大部分人的共鸣。
祖辈和父辈都将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他们自己的影子,而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对祖辈和父辈的无限追忆,以及对那个时代的无限崇敬。
两代人的草根史诗,香港草根里一个看似落魄却依旧生机盎然的英雄史诗。
在那个年代里,也许,每一个人也都足以被称为英雄的。
就算多少还有点落魄,就算多少还有点无奈。
我们亲爱的祖辈和父辈们都曾经历过像他们一样的困惑,而我们,足以对那个时代徒有悲叹,徒有哀伤和追忆罢了。
黄秋生表现淡定,毛舜筠在父子两代间的起到了沟通与磨合作用,而郑中基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莫文蔚则给这部电影多少漫上了一种清新温情的味道。
不论是在演员方面的表现还是电影的剧情编排和镜头驾驭上来说,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的,是香港电影不曾覆灭的希望以及前路坷坎却依旧光明的荆道。
可以说,这是近期香港电影中最深沉也最值得一看的电影。
2007-7-4;丁亥年丙午月己亥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老港正传》、《老左正传》 ■译名:《Mr. Cinema》 ■导演:赵良骏(Samson Chiu) ■主演:黄秋生(Anthony Wong)、莫文蔚(Karen Mok)、郑中基(Ronald Cheng)、毛舜筠(Teresa Mo) ■类型:剧情、喜剧 ■片长:107分钟 ■地区:香港 ■语言:粤语 ■发行:银都机构有限公司 ■上映:2007年6月21日
《老港正传》 香港回归这十年,香港电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内地电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的各拍各的到现在的合作无间,显示了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的景象. <老港正传>是一部纯港片,影片叙述了老左的一生,以及他儿子从少年到中年的过渡.用朴实无华的手法记叙了一个香港小市民的酸甜苦辣.老左的一生就一个职业:电影放映员;一个愿望:到北京天安门广场.老左人过于老实,过于热心助人,结果却忽略了身边至亲至爱的人.直到他妻子突然心脏病发死了,他才意识到这一点.左忠从小就有病,十分叛逆,一直与父亲不合.不过他那分执着 追求到底的精神倒和他老爸有几分相似.毛舜筠饰演的母亲恐怕是这个家庭中最不幸的一个人,辛辛苦苦干了40年家务,到头来因劳累过渡而死,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一个极其平凡的家庭折射出早期香港人质朴的生活.以前的电影放映勾起了我们童年的回忆,那些不要钱的电影总会引来无数街坊邻居的聚集观看.与其说是看电影,不妨说是大家找个时间聚一聚,谈谈天 聊聊家常 吃吃东西. 片中有句话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充分说明了老左为人处事的准则.老左与同志们一起反抗暴力更被人打得头破血流,嘴里却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那种过激的爱国行为体现了老左是极度迷恋无产阶级的爱国人士.黄秋生用行云流水的表演把老左的形象彻底演活了.至于饰演忠妈的毛舜筠也给出了令人满意的表演.片中饰演霞姨夫妇的两位香港早期实力派演员已久未露面了,看到使人眼前一亮.作为第二男女主角的郑中基和莫文蔚皆认真地出演一对恋人.虽然他们之间的恋情极为坎坷,对于他们出演的角色将有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的跨越.要求的演技是很大的.给他们的发挥空间也很大.左忠长大后一心想挣大钱,几乎试过了各种方法到大陆去淘金,但事与愿违,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这对于他来说是一次次致命的打击.也只有像郑中基那种乐观向上又带有点秀逗的表演才能诠释出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人的心态.但莫文蔚没有给人惊喜.总的来说,赵良骏的<老港正传>为香港文艺片之佳作.
自从电影《麦兜的故事》激发了香港人的本位意识之后,港产电影越来越多这样关乎每个寻常人最基本生活层面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欣赏的趋势。
香港从来不缺乏商业类型片,并且无论是那一种类型都已经有了难以超越的经典。
与陈果风格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不同,拍过《金鸡》的赵良骏于这个当下推出的《老港正传》更像是一部“行进中的影像记录”,以时间为序将一个人、一个家庭或者说是一个群体在社会变迁当中的林林总总一一展现出来。
因为种种原因,普通香港人在回归前的生活,特别是七八十年代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是割裂的。
低空掠过的巨大的飞机、芜杂的棚户区,这些东西是我们所不熟悉的香港。
我不知道普通香港人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不会因为一些历史细节的重现,而一下子被拖回到回忆里面。
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作为普通的内地观众,我们似乎并不缺乏一些共鸣点,整个社会经济在向前发展,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发展。
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社会经济飞速增长,传统文化观念的遗失、观念的转变等等。
就连棚户区的环境、出国留学热、移民热、红塔山、纤夫的爱等等这些细节,其实离我们寻常生活层面也不远。
电影的主角大概是香港最普通的草根阶层了,一个爱国电影院的放映员,做一行就做数十载光景,风雨不改。
他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回祖国看看天安门,看看祖国美好的河山。
然而天意弄人,但是他的夙愿却一直未能实现。
直到影片尾声,他也未能到达北京。
不过,他得到了做2008年奥运会义工的申请表。
影片最后却为观众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其实在这个月里,“回归”一直都是一个相当热的关键词。
一直在各种媒体当中听到“文化回归”这个概念,强调是一种心理的归属感。
如果这部电影是完完全全现实主义题材的话,其实这根文化的脉并没有完全的割裂,所谓的“回归”,其实一直都在进行当中。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老港正传》大概只能说是毁誉参半。
毁的部分是因为有人都说他“正面宣传”,过于“意识形态”了,不佳的票房成绩在香港的商业环境当中已经比较弱势,而且在短短的一两小时内浓缩了四十年的变迁,时间被压缩,整个电影的节奏被抽成了一格一格,让人感觉到一丝丝局促。
誉的部分除了那些经历十来年“烂片”磨砺的“老戏骨”们出色的表演、画龙点睛一般的《星光伴我心》等等之外,那些鲜活的细节让这个“正面宣传”显得立体和生动。
说实话,我没有办法给这部电影一个很切合的评价,因为我跟很多人一样都看到它两面,但有一些可以肯定,这部电影应该会得到香港金像奖很多个提名,从《早熟》开始向正剧转型的毛姐(毛舜筠)内敛且精彩的演技应该会得到再一次的肯定,还有,这部电影离着经典还有一段距离。
豆瓣首页推荐了这部电影,印象中对这部电影感觉一般,翻出两年前写的东西,果然不咸不淡终于时髦一把,将这部传说中叫好不叫座的片子看完了。
事实证明,当一件事情变得专业时便不再好玩,例如那满天繁星,在我眼力总有无数的浪漫,而在天文学的同学眼里,似乎只剩下了体积、速度等一大堆数字了。
看电影也一样吧,当你自觉或不自觉朝专业靠近时,欣赏就变得不那么纯粹,总希望能从这些画面中捕捉些许导演的思想。
当我带着“导演想表现出香港时代变迁”的想法看《老港正传》时,不纯粹的不只是我的动机,导演明显的政治倾向让人感觉总有那么一丝不爽,如果电影是门艺术,那电影为什么要为政治所束缚,导演为什么要讨好权利?
似乎又是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无法确定。
而能确定的便是,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汉姆雷特,一百个人眼中也有一百个《老港正传》吧,事实上,我的眼里也不只一个《老港正传》。
当我看到毛舜君饰演的妻子因为老港和他的梦想累病甚至死去时,心中无限悲哀。
男人总是名正言顺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在他们为梦想奋斗的途中,又有多少时间真正注意过身边的人,是否真的注意过身边的人也有自己的梦想,有人说两个人在一起必然造就一个勤快的人和懒惰的人,是不是两人在一起也必然需要牺牲一个人的梦想才能成就另外一个人的梦想?
而在对待梦想的问题上,为什么男人的梦想总是优于女人的梦想?
但是看到妻子留下的那封信时,才明白,原来我还是太嫩了,或许说原来我终究不能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妻子。
老港的梦想实现了,他好顺利地当了电影放映员,老港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儿子给他申请了奥运会志愿者。
只是在最初的梦想和最终的梦想之间,如妻子所言,因为朋友、因为妻儿,他放弃了多少实现梦想的机会。
同样,妻子为他受累,他为妻子推迟梦想,两人就这样为彼此而让步。
只是,如果是我,会愿意吗?
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香港也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拥护者,虽然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身边有哪位同志有坚定的信仰,似乎我们的政治观念就停留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这类问题上。
但是,总是会有人笃定我们的主义吧;看完这部片子,我才知道,郑中基还是有演戏天赋的,除却那些垃圾喜剧电影,他也终于演了回正常人,这才明白什么叫做好剧本塑人,垃圾剧本害人了。
似乎现在看港片的人越来越少了,好莱坞特技让人看得头昏目眩,九十年代的武侠片成为永恒的经典,还好,总算有一般如黄秋生的演员和导演,兢兢业业,努力做电影,这本身不就是香港人的精神吗?
本来的烂片气势,被黄sir演绎出深情来。
本来是个怀旧的题材,给拍成了马屁,不堪入目
令人觉得酸涩的。。。。香港主旋律电影。
用小人物的生活变迁来反映历史事件的手法 现在很常用,郑中基的表演就太过火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搞笑片呢。
如此爱国~!
学会弹性生存
只觉得主妇果然很重要
政治味道太浓了
我们所不了解的大时代
时间跨度太长
不喜欢莫文蔚。感觉上此片子没有什么内涵。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简单重复不可取
感觉有点演过了,不过还是挺感动的
尬
选角不太符合遗传学规律。
呐A安捏……黄秋生同志,我好失望啊
价值观非常有问题...毛舜筠演技太浮夸,不改掉,别想拿金像奖
郑中基开始演得有点意思咯
一个时代人的真实写照
存在这么老一辈人,10·1看这个真凑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