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动
Unrueh,Unruh(德),Unrest(英),Désordres(法),Маятник(俄),精准的骚动(港),瑞士钟表师(台)
导演:西里尔·舒布林
主演:阿丽莎·米洛戈雅多瓦,伊丽莎维塔·科丽曼,欧嘉·布什科娃,塔蒂安娜·库敏斯卡,米克哈尔·布什科夫,弗雷迪·穆勒,克拉拉·戈斯汀斯基,阿列克谢·伊夫斯
类型:电影地区:瑞士语言:瑞士德语,俄语,法语,英语年份:2022
简介:新技术改变了19世纪的一座瑞士制表小镇。约瑟芬是一位年轻的制表厂工人,负责生产机械表机芯中来回摆动的摆轮。自从对金钱、时间和精力的运用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后,她开始投身于当地制表工人组织的无政府主义运动,并在运动中结识了俄国旅行者彼得·克罗波特金。详细 >
最近欧洲电影大范围回到19世纪
一眼片头FIDLAB(怪不得马赛味儿那么重。
捕捉时间和坐标
#Berlinale72奇遇 因吹斯汀,歪里因吹斯汀。(片名《动荡》翻译不准确)
独特的摄影构图、声音设计与考究的服装美术,感觉是一部颇具实验意识的时代剧,和另一部瑞士电影《阿索尔》相似。导演用去中心化的方式淡化叙事,却不厌其烦地展示瑞士钟表制造者的工作,有趣凸显出“时间”这个主题。
催眠电影。时钟钟表的摆动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运动看似是同步,但观感上就跟所用的各种工厂时、市政时一样,表面上看是一种错位,实际上殊途同归,都是到了一种迫害的状态。但这种迫害更像是一种“我告诉你我迫害你”的符号性的死板表达,反抗的动作就跟泄了劲的钟表一样停滞不前,即便是麻木的反馈也得不到,所以很难产生共情与共鸣。
极致催眠风格
通过时间展示资本主义的结构暴力。不致力于叙事而致力于构建一个小型社会,人物时常精致,但机器与自然都在骚动
“大家好,我们本来有映后主创交流连线,但是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没有起床…我们联系不上他……谢谢大家”😅
#8700. #72nd Berlinale# EFM online-VOD, 奇遇-最佳导演奖。片名正解“摆动”(机械表中的核心,摆轮-游丝系统)。这部片子也太厉害了,完全是一部媒介考古学+知识社会学电影……把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缘起放回瑞士制表工厂的剥削体系(精确到秒的高度控制)和工运的背景当中,考察了包括电报、摄影术、报纸等媒介的作用,并且把“时间测量”作为一个最重要的情节(拉图尔呼之欲出……),与之匹配的是一系列去中心化的构图(本片构图堪称最有特色的一点)和声音设计(经常给后景和画面边缘的声音),以及叙事上完全以空间和工艺流程而不是人物为核心(人物基本就是线索而已吧),这个构思和完成度也太厉害了。更为惊人的是影片其实处理了一个历史转折关键时期通向“(可能的)更好的未来”的“另一条道路”被扼杀的过程,堪称思想资源的重获。
历史切片
气质很特别的片子,平静、冷淡、克制,蕴含的意味却十分鲜明,几乎看不到一个故事里该有的主人公和戏剧冲突,但又似乎看到了一切。
4.5
这片子从时间母体和无政府主义的历史概念延伸开来,涉及的社会议题之多,包括影像构图都是与主题相关的decentralize,可以说是一部电影论文了。
能平静看完却没懂主旨在说什么。
满分
约瑟芬向彼得解释自己工作内容的那段话我想理解为工人宣言:我们是历史的摆轮,时间的协调者,机芯运作最核心的力量。
BJIFF2022# 这啥啊这是…睡着三次
影片气质是沉稳厚重的,钟表时间与机械是显性的瑞士元素,指针之下暗藏着资本主义精密到秒的剥削。一个国家四个时间,展示着政治、宗教、工业、工人之间的错层感与割裂感。19世纪渴望无政府主义的普通工人,分秒不停的钟表制造厂,记录市政光辉时刻的银盐胶片相机,新闻报业逐渐形成的政权话语体系,无一不与当下的时空维度交相呼应:时间的流逝是为了证明历史总是循环往复地相似,剥削不停,时间不止。 #12thBJIFF
有够tm没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