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警察的父亲坐在证人席上,拆迁户父亲坐在被告席上,同样苍老而疲惫的面容,让人一下子模糊了他们各自的立场,只记得他们无助而伤心的眼神。
在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中,他们无从寻找出路与慰藉,只有梗咽着,被动地接受了他们都是受害者的残酷事实。
这是一个由暴力拆迁与反拆迁引起的犯罪案件,有着韩国类型片惯有的设定:政府与警方刻意隐瞒真相,司法系统内默认人情交易,有着正义感的平民律师迎难而上,希望揭开事件的真相,得到公平的法律判决。
然而,谎言和困难一个一个接踵而至,来自各界的压力集中到了律师身上,让他举步维艰。
最后,影片也没有给我们一个想要的“大团圆”结局。
即便检察官威胁证人伪造事实的勾当败露,但“正当防卫”的主张依然没有通过,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从轻处罚”的裁定。
正如死去警察的父亲所说:谁也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
看到这里,我想影片并不是以“民告官”为核心诉求。
它在渲染了平民与政治势力较量中的孱弱和艰难后,隐晦地传达出了这样一个主题:尽管真相只有一个,但所谓的正义,却不止有一种。
在结局的倒叙片段中,这起案件的实情得以还原。
在抵抗警察的过程中,孩子为了帮父亲,警察为了帮同僚,都采取了暴力的手段。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并没有杀心。
但是,在慌乱中,意外,成为了这起悲剧的源头。
拿起钝器向警察打去的时候,父亲的心中,也许也只有救孩子这样单纯的念头。
两个无辜人的死去,偶然之中亦有着必然。
我曾不止一次问自己:人的理性在什么时候会解体?
是他的生存权力被侵犯,还是生命安全被胁迫,还是看到至亲身处危险之中。
其实,恶魔潜伏在每个人的心中,当人被极端情感操控时,它便得到了可怕的释放。
那一刻,“杀死”和“保护”这两个词失去了区别。
“杀死”即“保护”,加害者即受害者。
在拆迁户房子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除了1%的资本家,99%的国民,都是预拆迁民。
”而检察官辞职成为律师后,对主角这样说:并没有人指使他这么做。
国家需要牺牲和奉献,是在这个基础上维持下来的。
作为被告的父亲作出的是牺牲,而作为检察官的他做出的是贡献。
男主角听完他的自白,轻蔑地扔掉了他的名片,他前所未有地体会到,在坚守正义的阵地上竟有这么大的鸿沟。
至此我越发觉得,其实正义,可能真的是一种相对论。
就像两个同时失去孩子的父亲,判他们中的任何一者有过,于情于理,都很难完全站的住脚。
每一种正义的持有者,往往都会认为除了自己之外,其他版本都是赝品。
这是阶级无法调和的矛盾。
它通过流血的方式,在两个年轻生命的身上展现得令人痛心。
政治课本上有这样一句话:所谓国家,就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我想,阶级利益与阶级正义其实是一体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找到并建立一种不流血的途径,让它们能够相处下去。
此电影里的事件纯属虚构 人物实际并不存在。
這是影片开始的第一句话。
影片第一句话就让我感到这个故事肯定是真实事件改编的。
一开始就告诉我要做好被虐的心理准备。
1)案件的调遣资料被禁止阅览了。
刑事诉讼法第266条第3回第2项那里写到,检察官有权不公开资料。
2)差不多就行了,你我都是同道中人。
(检查官说的话) 3)检察官和审判长是朋友关系。
4)首尔市政府曾试图诱导拆迁居民与执行公司进行诉前调解。
5)一切都安排好了。
就在一个绝好的时机上,国家公权干预进来。
6)因而可以将问题的本质都隐藏起来。
将失踪案改为公开调查的时间刚好是朴载浩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
7)你之前有见过媒体将犯人的长相公开报道的吗?
8)尹真源第几期的?
是哪里出身?
哪里来的初生牛犊敢跟检察官对着干。
9)什么都没有,连点儿血迹都没有,全都收拾干净了。
10)大韩辩护律师协会 收信人 尹真源律师 对阁下的惩戒审议申请如下: 惩戒嫌疑人:尹真源律师 申请人:首尔东部支检 检察长 惩戒事由:有损品行 11)禁止提及有关朴载浩一案的任何事情;广泛传播西北部女子连环杀人案的调查内容;积极公开嫌犯的照片与追加情报,努力制造话题;发信人:青瓦台国民沟通秘书室12)本法庭无法判断这个录音文件的真伪,对于是否采纳这个证据我决定保留意见。
如果把它当做韩剧《匹诺曹》中的一部分,其实也是可以的。
影片由三部分组成:法律、舆论、政府。
在这部《少数意见》中,舆论仅仅是修饰品,法律与政府的对攻才是主线。
律师与检察官的对峙,背后实际上是公理与权柄的对峙。
比起影片通过慢镜头拉起来的煽情,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影片结尾处通过两位死去儿子的父亲的独白,揭露出的正义背后的真相——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义,只有我们的正义感。
<图片1>我记得柴静在她的《看见》这本书中写过一句话:真相是什么?
真相就是无底洞的那个底。
当我站在主角的立场,一直随着剧情的延伸而习惯性地站在弱势的那一边,到影片最后,却狠狠地给了我一个巴掌。
这是一个双方都犯了罪的案件,这是一个牵扯到政府与统治者的案件,我们作为民众习惯性地以弱势群体的目光来维护同为弱势群体的被害者,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向那个高高在上、被丑化恶化的权力者。
他们当然是错的,但这不代表我们是对的。
好在,最后,我依然看到了法律的尊严。
这个案件的最终判决并没有反转,依然是国家战胜了个人。
但是,至少,有像男主那样的律师那样,仅仅为真相而辩护的律师。
这就是法律存在的意义。
或许在我们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始终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黑暗、灰色地带,即使最终那个检察官也没有伏法,但是,我始终相信,因为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这样一群不信服“国家就是在牺牲和奉献的基础上发展”这个道理的人的奋斗下,我们的社会运转也会一点一点地透明,我们社会的文明会一点一点地进步。
<图片2>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我们不要忘了,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想要成为的,是维护正义的那一批人。
我一直认为或者说一直崇拜的人,应该的像斯隆女士那样,对于即将要做的事情,有着全面的认识、分析以及把握,对于做某件事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困难优势有着极致的分析,最好的结果亦能接受,最坏的境地也能冷静处理,总之,不管遇到各种境况,有条不紊地处理,宠辱不惊,坚定目标,不管为此会付出怎样的代价,或者得到怎样的荣誉!
但是,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犹如剧中的律师,在追逐的过程中,在反抗的坚持里,会犹豫不决,会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怀疑自己的决定是不是错的。
这样的人,或许懦弱,或许不坚定,或许被看不起,或许就是一些小人物,可是这就是有血有肉的人生啊!
在不确定的人生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试探,不断验证我们所坚信的真理是否正确。
偶尔,会被困难堵住,止步不前,甚至偶尔会后退,或者改变信仰,但是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实实在在度过的人生,也许没有所谓的成功,没有所谓的赢家,或者,当自己认为赢了或者输了的时候,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好的,或者,更坏的。
不管是什么,迎面而上,就是了!
这部电影围绕拆迁人命案展开,过程扑朔迷离直到最后才揭开真相。
男主作为普通国选律师意外卷入此案,帮被告人起诉国家,引起舆论轰动。
结局并不圆满,却很真实。
政治,永远不会被普通人轻易左右。
法律终究难以做到人人平等。
电影后半部分节奏较慢,比起同类型的辩护人的确不具有太强的代表性。
最后一段对话,却挺有意思,值得深思。
有的时候不必太在乎输赢,做自己想做的,心里往往会舒坦很多。
没有什么人定胜天,但不要轻易认命。
结束前几分钟,还算是蛮套路的这类韩国电影。
公权力侵害公民权益,并企图隐瞒事件。
来自底层的平民律师和热血记者,不畏强权,奔走呼告,势要还原真相,追求公平与正义。
还少不了以为原本只看重个人利益的律师,后来也被正义感召,投入抗争之中。
但影片结束前有两幕场景。
1.再现凶案现场,朴老汉击杀的是前去阻止同伴殴打朴新宇的警员;2.前检察官与镇元再会,一番对话交代,政府是故意通过检察官的自露马脚来将错误推到稍稍远离自己的地方。
这两下,把这部电影向上拉了不少。
三人组是一直笃定地相信他们伸张的就是正义。
而事实上,他们判断的依旧主要是个人感觉,电影里面也没有交代太多取证、推理这类的过程。
因此,本质上,我觉得和当下中国语境,下意识地将城管作为错误的一方,是无异的。
结尾还原案件现场,还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点。
尽管在他们的主张里,是警察而非黑社会是凶手这一点是正确的,但行凶者其实另有其人。
事件的过程也远非他们的想象一般。
如果如他们的愿望一样,那在为朴老汉谋得了一份有失偏颇正义的同时,也酿就了一件冤案。
问题就是,在追求正义的道路上,是不是方向没错就可以不择手段,不管过程了。
诸如与证人的金钱交易、没有认真地判断案件(当然这不是律师要做的,但是作为自诩正义化身的律师与媒体人,或许就该另当别论了)、以及无意地制造了冤屈。
可是不以一个第三方的角度来看,不从一个足够长远的视角来看,谁也不知道方向是对或错。
因而,深深坚信自己代表正义而独行其是的时候,与施暴者有时会异曲同工。
这并不是为公权力拆迁的行为,为公权力干涉司法洗白。
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了。
平民会认为透明公开,公正审判是正义的。
而相对的,政府也会认为维护好本届政府形象,不失民心才是正义的。
不过,影片一直没有解释这么一桩看起来稀松平常的拆迁事件究竟和青瓦台有什么关系,而且拉上了在野党也没有很强的舆论造势或者集会什么的。
而且看的途中也疑惑,为什么这么重要的案件,检察官警察厅长会出如此多的疏漏。
结尾处算是小小交代清楚了。
检察官是为了政府安然度过危机而自露马脚,把焦点和关注尽可能转移。
另谋高就的前检察官嘲讽小律师自以为是,自夸自己为国贡献,而小律师也是极其不屑地将扔掉对方的新名片。
其实并没有什么人在追求真相,每个人都只是追求自己心里面的正义。
青瓦台、检察官,不管是不是警察打死了朴新宇,情况怎么样,是哪个打死的,首先都是要维护政府的利益,保证继续执政。
而律师三人组,也没有对真相过多地细究。
一开始就认定真凶,一开始就有了不可动摇的主观判断。
与其说,他们是在为老汉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毋宁说他们借这件事向公权力开了一枪,,警告他们以后行事的时候要更加谨慎,要更加注重普通民众的利益。
不能说呼吁平权、公正就是对的。
也不能说用尽手段保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证自己的政党集团正常运转就是错的。
社会的发展,除了事件的当事人,没有人会太多地关注真相。
这里面只是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角力场。
不是律师就能让社会发展,也不是只要国家维持稳定就能发展。
社会是在,一个个不同的群体的博弈里面向前进。
而那些像拆迁一样的真相,要么被淡忘,要么被虚化成某个符号,有了迥异的意味。
学法律的,所以对此类电影都比较有兴趣,听了介绍就下来看了。
但,真的很一般般,也有几个不符常理或者说是说不通的地方。
首先,执法现场人死了,肯定找出凶手是第一要位。
在戏中的这个案件来看,肯定是要先找出杀儿子的凶手才对,不然何谈自卫。
但只有父亲说是警察杀的,到底是谁杀的,法庭一直没有查出来,而老师在追究父亲的责任,就有点缘木求鱼,不问缘起,只要结果的嫌疑,不符合一般的办案程序。
再则,父亲在打死警察的时候,另外一位警察也在的,但前面根本没有提,只是在片尾说了原有,像是点题,实际上导致整个电影的失败:原来是导演故意不让我们知道真相,把重要情节故意不说,很有被戏弄的感觉。
三是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青瓦台为什么要掩盖,全文都看完还是没有搞清楚,不明所以。
还有国家赔偿案怎么样了也是云里雾里。
另,不晓得是翻译问题还是社会制度问题,对于警察执法中有那么多黑社会成员参与,不能理解。
检察官最后的那番话是什么意思呢?
国家就是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而可以牺牲少数人的机构吗?
多数暴政和少数暴政又有什么区别呢?
为了维护这样一个暴政体系,难道牺牲是值得骄傲的吗?
看一个国家的素质,就看他们对待女人和孩子的态度。
不就可以理解为对弱势群体的尊重爱护。
如果电影里的少数人不去争取他们的权利,今天为了拆迁,你站在大多数人里。
总有一天你也会站在少数人里。
我们需要政府是因为人性需要管束和引导。
但是不代表政府可以混淆黑白,可以把人民看做操纵的木偶。
《少数意见》——一个国家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财政经济,也不是军事发展,而是永远没法调和的社会矛盾。
权贵把已经到手的和准备到手的利益视作禁脔,不准备退让割舍,老百姓也有最基本的生活诉求和权益,没法退让,也根本无路可退。
双方都有各自坚持的理由,于是一不小心就会把矛盾酿成灾难。
再次对韩国电影政策的自由表示钦佩。
两个小时的电影花了我近六个小时看完 而且还是分两次看完 而且最后结局的深意还没看懂 要看其他网友的影评分析才恍然大悟 “啊 克里古呐” 好吧 电影后半部分 第二次重新看的时候似乎更有意思 那个女记者是不是‘葩布’啊 说了不让报道还报 真是 简直 帮倒忙 不过看她好眼熟 像谁来着 谁呢?
啊 对了 谭松韵 我说呢 简直就是熟女版的谭松韵啊。
最后法庭上两个失去儿子的老父亲痛哭的场景是催泪点 不过看到扮演金希泰父亲的演员还是会让人想到他在《熔炉》里面的变态校长角色(永远都是他趴在厕所隔板上向下望的一幕 噩梦般的存在啊😅)法庭上金秀满出来作证逼得检察官跳起来‘抗议’ 法官很无奈的摘下眼镜用无奈的语气问他“这里对于什么问题你要抗议什么” 问的检察官哑口无言 然后说“抗议无效” 又重新带回眼镜那一幕大爆笑😄 最后的结局很有意思啊 被打倒的检察官并没有被真正的打到 依然有滋有味 似乎依然在从政 看来国家就是国家 政府就是政府啊 「少数服从多数」这条定律从来不适用于至上的权力阶级。。。
一般般吧,比起其他律政片稍微逊色一点。中间节奏有点慢,高潮也一般。
好题材,导演还是太弱了
韩国电影改编的都是很震撼的 这部...只能说有点失望吧 最后的结局感觉是不了了之了 公民没有否定或者接受 事件在片尾放出 看整部电影都是在等结局 谜底揭晓的时候 根本已经没有兴致看了 总之 很失望
怎么感觉看了个盗版.........看不下去啊
受害的都是可怜人,自认为国家牺牲的检察官又何尝不可怜
一个虚构的故事也能编得这么生硬……
在韩国这种类型片里,这算拍得不出彩的。中规中矩,线索还是有些乱。
罪和罪
国家,就是有人牺牲,有人奉献。多么深刻的一句话。
有些拖沓 剧情老套
一个韩国人讲述的中国故事。
韩国电影日常疯狂黑政府,韩国的政府拆迁也有钉子户也有黑幕。本来以为是个普通的热血片,但是最后的两重真相逆转做得太好了,主题一下子就变成了,正义也只是个人的正义,自以为是的真相就是真相了吗。杀人者是父亲,杀死的人也有父亲,最后结尾真是悲伤。
还是抨击检察官制度的问题。韩国的企业与政府的勾结真是赤裸裸的啊。这里要体现小检察官与混混扳倒大象的故事
乌七八糟的社会,官民相斗官官相卫,韩国官场真黑
所谓国家,就是有人牺牲,有人奉献。
뭐라고?
表演很到位,但是影片节奏拿捏不对,感觉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节奏,没有张弛,没有详略变化,不抓人,剧情上没有集中上来,问题困难和阻碍没有做到极致。
非常沉闷乏味无聊。
什么是少数意见,是能发生、能争取、能被听见的声音。虽然会有些曲折,但至少有可以被听见的环境,司法的独立以及维持公正的空间。这样的案子,在国内,至少是无期。不禁想起前几天看过的那个追小偷,小偷因路滑摔倒致死,屋主被判刑的案子。
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之一,节奏稍微拖沓了一些。演员的表演实在是克制而不乏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