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李秉宪 韩国李军士 金泰佑 韩国二等兵 南 宋康昊 朝鲜吴军士 申河均 朝鲜二等兵 郑乌金 第五人 朝鲜军官崔某 电影中以李秉宪为口吻叙述的开枪的顺序是这样的: 第一枪 韩国二等兵朝着朝鲜军官崔某开枪 (结合前面的尸检,肺部中枪,不是致命枪) 第二枪 韩国二等兵朝着朝鲜二等兵脸部,子弹射穿录音机(结合前面的尸检,是致命枪) 第三枪 李秉宪朝着朝鲜二等兵,射穿朝鲜二等兵的手;随后想射宋康昊,子弹卡壳 第四枪 李秉宪中弹,死前的朝鲜二等兵射的 第五-十枪 韩国二等兵对着朝鲜二等兵补弹 第十一枪 宋康昊用韩国二等兵的枪,对着朝鲜对讲机军官补致命弹,擦干净后慌乱间塞给了李秉宪;擦干净李秉宪卡壳扔地上的枪,塞到了韩国二等兵手里 第十二枪 李秉宪用手里的枪(其实是韩国二等兵的)射宋康昊的胳膊 按照上面的计算,韩国二等兵的枪一共射出去10颗子弹,还剩下5颗。
李秉宪的枪射出去1颗子弹。
这个也跟李英爱他们的调查结论是一样的。
这里唯一和真相有出入的就是第二枪和第三枪。
也就是,到底是韩国二等兵还是李秉宪对朝鲜二等兵开了那爆头的一枪。
从李英爱在医院跟李秉宪转述宋康昊的口供,以及李秉宪的呆滞反映看,李秉宪应该是刚刚意识到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影响下,是自己杀了好朋友朝鲜二等兵。
所以最后选择了饮弹自杀的方式。
真相是第二枪和第三枪的开枪人是对调的。
其实电影中有2-3次的提示战场上快不是重要的,冷静理智才是第一位。
其实仔细想想第二枪朝鲜二等兵就被爆头了,他怎么会再射击 李秉宪的腿,哪里来的第三枪李秉宪打中了朝鲜二等兵的手,这都是李秉宪的记忆错觉。
电影刚开始你会以为这是那种“到底谁说的才是真相”的片子。
通过片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中立国监察委员会的韩裔女少校辰苏菲(李英爱饰)的视角,观影者通过国军士的李水奕(李秉宪饰)和朝鲜军士吴倞必(宋康昊饰)两人截然不同的回忆,一层一层的了解到发生在韩朝南北的“联合安全区”板门店的枪击事件。
然而面对辰苏菲的质询,李水奕军士和士吴倞必军士不约而同地选择闭口不言,让整个事件看上去更扑朔迷离。
朴赞郁电影中强烈的个人风格可以说是从这部电影开始奠定的。
虽然这部悬疑冷战类型的电影中台词量并不小这与朴赞郁最具代表性的”复仇三部曲“中惜墨如金的风格大相径庭但朴赞郁式的简洁巧妙的镜头剪辑已经初现风格。
还有一些,比如象征性插入的镜头和类似北野武最喜欢的突然静止的镜头,可以轻而易举的造成强烈的反差和荒诞的效果,这在他今后的作品里更加明显。
本就扑朔迷离的剧情为朴赞郁将时空交错打乱提供了先决条件。
同一事件,以四段不同的视角描述。
朴赞郁巧妙的将观众的胃口吊得十足,通过辰苏菲少校发现的一个个疑点一层一层地剥开真相。
然而当观众们以为距离真相越来越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错了。
片中的几位主演都贡献了上佳的表演,每个角色都饱满并且有说服力。
南韩方面孤独的李水奕军士和懦弱的南成植二等兵,北朝方面成熟老练的军士吴倞必和单纯善良的二等兵郑友珍,包括执意查出真相的辰苏菲,个个都有血有肉。
尤其是两人马在芦苇地里初次相遇,以及之后在雪地里,板门店再次相遇几场戏都让人印象深刻。
李秉宪、宋康昊和申河均俊不禁的韩式表演让人难忘。
虽然同属一个年代,但是1999年的《生死谍变》和《JSA共同警备区》(以下简称《JSA》)相比,却逊色不少。
有着“韩国的斯皮尔伯格”之称的姜帝圭虽然充分汲取了好莱坞要电影的养分,他的片子通常都拥有好莱坞式的动作场面和较宏观的主题。
但在多年之后看来。
《生死谍变》在人物刻画和故事交代的手法上略显肤浅,并且简单粗暴地把大多数来自朝鲜q的特工刻画成残暴冷血的杀人机器这一点《JSA》就做的比较好。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作为韩国影史上两部同样拥有重要地位的影片,它们都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生死谍变》让韩国民众重拾了对韩国电影的信心,而《JSA》作为首部讲述关于南北士兵的友谊的影片,赢得了更多的口碑。
《JSA》拍于千禧年,此前朴赞郁只拍出了两部名不见经传并且片票房惨淡的小成本制作片《月亮是太阳做的梦》和《三人组》。
这期间朴赞郁写了数十个剧本,并且四处奔走推销自己。
这时正碰上Mysung Picture 为小说改编的《JSA》寻找导演。
就这样,朴赞郁抓住了电影公司想要把这个关于南韩北朝的敏感问题的小说改编的剧本拍成一部”商业主流大片“的机会声名鹊起,并且在商业和口碑上均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影片结尾处那个镜头是韩国电影首次采用好莱坞Super 35mm格式拍摄的,这也成为了本片最出名的一个镜头。
朴赞郁借着《JSA》票房大卖的东风,随后拍出了更加个人化、风格化的“复仇三部曲”,事业从此蒸蒸日上,并且成为了韩国电影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明星导演的典范。
朝鲜战争给朝鲜半岛的人们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痛苦,同族残杀和家破人亡的悲哀笼罩整个半岛,久久无法挥散。
片中的几位主角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最终只能以极端和毁灭的方式面对。
电影中的吴倞必和李水奕在面对无法抗拒的现实时,用强烈和极端的方式拯救了对方,也实现了对自己的救赎。
也许导演更是想通过后者之口抛出那句话:“流着同样血液的人聚在一起,玩玩游戏有什么不妥?
”朴赞郁是一位聪明,自负并且充满野心的导演。
在90年代中期,他与奉俊昊等一批影迷世代出生的导演脱颖而出,属于“386”一代的佼佼者。
朴赞郁自出道以来的作品一贯关注这社会底层人群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抉择,本片也一样。
这种关注通过血淋淋的方式展现,并且很少会出于商业的考量而妥协。
这,大概就是朴赞郁和他的电影最吸引我们的地方吧。
参考资料:《韩国电影史》、时光网
互为敌人的朋友,最温情的杀戮。
应当说,这个故事是感人的。
板门店长年无战事,二韩二朝四守卫交上了朋友,肝胆相照,白天连影子都不能过界,夜里却聚在朝境一边狂欢。
几个月后被朝军官发现,现场发生枪战,混乱中出了两起命案,朝方两死一伤,韩方二人逃回韩界,此案变悬案……………………………………【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击中郑士兵的第一枪是最有争议的一枪,代表着友情的破裂和内心深处对另一方的不信任。
笔者把前后的关键细节看了很多遍,结论如下。
按剧情设计,这一枪一定是李班长射出的。
导演设计的子弹轨迹如下:李作为快且准的射击手率先发射,子弹穿透郑士兵的面部,并击中郑身后的收音机。
但导演设计的子弹轨迹在实践中很难实现,因为郑士兵当时半坐在地上,收音机在他右后方的桌子上,李班长射到郑士兵的面部本身就是精准射击了,按理不可能再击中他右后方的收音机。
但导演试图从多个细节向观众传递他所设计的子弹轨迹:一是当时李班长是站在郑士兵的左前方(南站在郑士兵的正前方),从设计的源头为这种斜角的子弹轨迹提供可能;二是在之后的镜头中,可以看到收音机后面的墙上也是一片血迹,说明穿透郑士兵脑袋的子弹,带出血迹又击中了收音机。
这是李的手枪当晚射出的唯一一发子弹,也是吴班长扔掉蛋壳试图掩饰的一枪。
收音机在郑士兵的右后方
收音机后面的墙上有血迹,代表穿透郑面部的子弹击中了收音机
朴赞郁在《共同警备区》上映时37岁,今年我也37岁,刚看过这部电影,在大约十几年前就有机会看此片,可阴差阳错一直就那么无缘无故的错过,甚至在前两年看韩片最上瘾的时候,也没想起来把这片刷一遍,不过,今天看完,我第一感觉是幸亏到了此时世界观的我才看这片,大概是因为我不会得出大众化的观感结论吧?
前七十分钟,我基本已经可以勾勒出整个冲突事件的大概轮廓,只是不确定最终事件的真实具象化的行为发生时情景,这种故事不能追究合理性,所表现的不过就是本是同族相煎何急,穿的军装不同,代表的国家意志就不同,可具体缩小到个体,救命恩人与国家敌人比较起来,在感情上谁重谁轻?
这就是感情纠葛的地方了。
我所喜欢的这部电影,是往后的三十多分钟,把李英爱的身世一晾,朝鲜战争停战后,那76名战俘做出的选择是无国籍者,这才是震撼的地方,我近年来的思想偏向人本无国,是国强调族,家这种概念,国更偏向后天教育的产物。
比如一栋楼房,里面住着各种族,自然同民族在基因相似相近上有更多的亲昵度,可一个民族就一定是一家吗?
自然是否定的,那么有没有这个一家跟其他族的另一家走的近的?
答案是肯定的,甚至都会出现不同族把自己族的另一家联合起来给灭了的事情发生,这些在历史上都证明过。
话题拉回到朝韩双方,同一民族不否认,但今天已经是两种意识形态的人群,片中也表现出了不同价值观,可这种区别才是这两国渐行渐远不可调和的国家利益所在,个体的人是可以因某些原因包容另外个体的人,甚至大家都刻意的回避这种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那种话题,成为朋友后,内心是排斥这种隔阂的,这个在照相那段表现的很有意思,那绝对不仅仅是背景刺眼的照片,还有最后没有进入相片的军帽。
李英爱的父亲为什么没有选择任何一方阵营?
当人自身的属性减弱,变成国家工具属性强势时,又亲身经历过那种身心合一的撕咬后,宁愿远走他乡,置身度外似乎也要好过油锅煎熬,再从精神上完全投身于一种封闭的世界观来寻求精神世界的不失衡。
我理解他们两个韩国军人都要自杀,那是个人感情上的兄弟厮杀后与国家整体价值观扭曲后,精神上的崩溃,无法在短期内找到理论支点精神平衡,像某种信仰的崩塌,一泻千里,浮萍般找不到根系,我想这跟很多自杀者一样的心态吧?
瞬间的秒沉。
这对于人来说扛起国家利益的大旗,太过沉重,也因他们太年轻,这种两年半的兵役制跟朝鲜那个老油条13年身经百战的精神世界构成是有明显区别的,那一句如果是我也许我也会先动手,是逃避还是自欺欺人,至少这种心理自愈疗法对于个人精神创伤帮助极大,人真正脆弱的就是思维进入无法闭合的领域又非要想出说服自己的办法,那等于自寻死路,所以在这条路上西方思想会出现上帝,而朝鲜军官把非正常变成正常算是一种解脱。
总体而言,这部片还是反战题材,可战争的实质永远不是基层意志,上层强权不放弃部份权力,就会以国的名义国的形式存在战争的可能,美国南北战争和朝鲜南北双方为何选择结果不同呢?
我想这也是可以讨论的一个话题。
《JSA, Joint Security Area》讲述四位在南北韩双方士兵之间如何从对立的驻守边界军人尝试摆脱敌对的思维而渐渐发展成为好友,再以残酷的悲剧来终结四人之间的情谊,背后所要传达表现的着实引人深思。
而对于两个常年处于敌对状态的同胞国家,电影用跨越禁忌的题材来表达人性个体与国家体制之间交织的残酷与各种不必要的历史障碍。
全片以来回倒叙时空交错的方式制造悬疑的剧情,让人看得丝丝入扣。
用温和的黑色风格揭露在意识形态下的政治立场对人性所造成的巨大影响,而人性在巨大沉重的历史包袱底下尝试摆脱那些该死的政治体制,其背后的残酷在意识形态的体制下最终还是显得异常的渺小。
我相信当年南北韩人民(据知这是首部得以在朝鲜上映的南韩电影)看此片所受到的感触是异常巨大的。
我更相信当他们看到戏中四位原本已经摆脱那该死的意识形态体制的好友,在最终还是被心中长期所灌输的敌对怀疑之心而拔枪那刻,还有两方军队为了那本不存在的危机而互相开枪扫射必然感到痛心疾首,为本是同胞的互杀感到心寒。
喜欢电影利用那仅仅一米之隔的警备区界限,来表现出现实中的人性荒谬。
一切只是相隔一线之差,会造成巨大的分歧到底是人性还是体制?
要坦然放开胸怀的微笑,还是紧扣枪械死守那历史包袱长期处于互视敌对的无谓状态?
对生命来说,从生活角度出发,对本是来自同样血液的民族同胞来说,这不正是现实中最大的荒谬吗?
导演在表现四位好友之间的情谊部份刻意加强其人性简单纯真的一面。
原本都是无时无刻提高警戒严肃不可胡戏的驻守边界军人,每当四人趁夜聚在一起时,开心毫无避忌的互相嬉戏,之间的友谊早已把意识形态的包袱抛掷脑后。
但残酷的现实最终还是迫使四人以死亡的方式将他们分离,铸成大错的是人性还是体制?
影片最后把那张照片转黑白色然后把四人同时插进在同一空间的画面可说是高明的结尾。
这画面不单是缅怀四人曾经的友谊,当中更广义的交织暗示了四十多年來同胞互相對立的身份只要换个积极的人性角度来看待,所有的一切都不该被时间空间的历史包袱所约束,就如照片中的其中三人如果没有死,当他们像照片般同时出现在同一时刻,站在那共同警备区,但心中不再是体制下的敌对而是心中都有一份同胞的情谊,那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
只要在搜索引擎上搜“朴赞郁”三个字,相关联的,必然有“复仇三部曲”。
2002年《我要复仇》;2003年《老男孩》;2005年《亲切的金子》;三部以复仇为主题的片子,奠定了朴赞郁的导演风格,也令到他声名鹊起,跻身韩国的一流导演之列。
然而在豆瓣上,评分最高的朴赞郁电影,并非是复仇三部曲的其中一部,也并非是2006年的戛纳热门《小姐》,而是他早期的一部作品。
高达8.8分,上映于2000年的《共同警备区》。
对于这部佳作,朴赞郁曾有一番描述。
“《共同警备区》如果不卖座的话,我应该就没有机会了。
我觉得我能拍第三部电影已经是奇迹了。
幸运的是,它成功了,不然我真的就没有机会了,所以说《共同警备区》真的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
”在复仇三部曲之前,朴赞郁的导演之路并不顺利。
于1992年上映的处女作《月亮是太阳的梦想》,想要表现一下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结果卖不出去。
失败之后,他通过写影评来学习提高,另一方面还当脱口秀主持来赚取点收入。
经过5年时间,他拿出了第二部导演作品,试图批判现实的犯罪喜剧《三人组》。
结果还是栽了跟头。
第三部电影对于他来说是背水一战,再失败的话,别说难以再得到电影公司支持,估计他也会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当导演的这块料。
所以他选择的题材更为激进,从个人上升到政治。
恰逢韩国在90年代末开始实施电影分级制度,导演们都彻底解放,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表达。
在这个基础上,朴赞郁还幸运地得到了几位未来巨星。
女主角李英爱,她在豆瓣最高分的片子也是《共同警备区》。
这是她真正意义上的电影长片处女作,那时她应该是刚进修完不久,准备征战影视界。
之后她转战电视圈,主演《大长今》,直接是火遍了整个亚洲。
男主角李秉宪,1996年就拿到大钟奖的最佳新人,《共同警备区》之后他的生涯总体上是一帆风顺,从2005年开始就尝试走出国门,后来更是出演了《特种部队:全面反击》,《终结者5》,《豪勇七蛟龙》等好莱坞大片。
2020年代表韩国参加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的《南山的部长们》,就是他的最新作品。
另一位男主宋康昊,就说他和奉俊昊合作的《杀人回忆》,以及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寄生虫》,就足以显示出他在韩国影坛的分量。
2000年是他从配角升级做主角的关键一年。
年初先是自己当绝对主角的《茅趸王》大卖,取得超高的票房回报;
然后9月上映的《共同警备区》,不仅口碑票房双丰收,而且帮助他夺得大钟奖影帝。
一战成名后,他就顺势踏上了超实力派的光辉道路。
《共同警备区》不是一部普通的卖座片,而是一部现象级的爆款,在2000年的韩国年度票房榜位列第一。
这可以说是《杀人回忆》之前最火的韩国电影了。
作为导演的朴赞郁自然是扭转了他惨淡的事业,基于这部电影的成功,他才顺利地开始了复仇三部曲的创作。
而三部曲中的《我要复仇》和《亲切的金子》,他又分别找回了宋康昊、李英爱来出演,延续着《共同警备区》的火花。
朴赞郁能够绝地逆袭,选题是绕不开的因素。
虽然影片改编自小说,内容纯属虚构,但当中对南北韩关系的探讨,一针见血之余,还带有关于家国情怀的强烈情感共鸣。
故事讲述了在韩国朝鲜交界处的共同警备区,发生了一起致命的枪击案。
两名朝鲜士兵中枪身亡。
朝鲜方面当然是强烈谴责,因为一名韩国士兵越界闯进了朝鲜的哨所,而这名士兵是最大嫌疑人。
韩国方面表示不服,因为韩国士兵疑似遭遇了绑架,就算真的杀了人,也是迫不得已。
这分明是朝鲜士兵有错在先。
双方僵持不下,结果都同意让一个中立国来调查事件真相。
一名韩裔女军官接手案件,她很快就发现了诸多可疑之处。
那名韩国士兵并非是闯进去的,也不是被绑架,之所以在朝鲜那边的哨所出现,原来有着一个惊人的原因。
就在距离真相越来越近的时候,女军官却发现,她无法提交真实的报告。
而南北韩双方,也都不希望她能够查出真相。
《共同警备区》采用双线交叉叙事,一步一步揭开谜底。
而朴赞郁施展出自己的电影天赋,成功驾驭住了这种在韩国还不算流行的叙事模式,这使得影片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
李英爱扮演的女军官苏菲是整个故事的中轴线,观众跟随着她的调查视角,进入到真正要讲述的事情之中。
宋康昊扮演的朝鲜士兵吴军士,是事件中的生还者。
然而,他却拒绝配合苏菲的调查。
李秉宪扮演那名莫名出现在朝鲜哨所的韩国士兵李军士,对于苏菲的调查,他也不太想配合。
只是苏菲发现,他交回的那把手枪,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
他才不得不做出回应,因为他不想苏菲真的能查出真相。
手枪的真正主人是李军士的战友南二等兵。
只是在审问南二等兵的时候,南二等兵却陷入到了崩溃之中。
他的枪为什么会出现在朝鲜哨所,成为了一个推进剧情的重要悬念。
有了悬念之后,便能让观众对李军士、吴军士的往事更加感兴趣。
如果按时间顺序讲故事,观众是被动接受,这样稍微用点技巧,就可以变成主动探索。
当视角跳转到李军士和吴军士的过去,电影不会因为中断了苏菲的调查而造成剧情拖沓,看着一个朝鲜人和一个韩国人由于一场意外相识,到成为无所不谈的好友,整个局势紧张的朝鲜半岛,仿佛在经历着时空逆转,回到了从前没有三八线,没有分裂的时期。
角色折射着现实。
原来李军士和吴军士曾经有着一段友情,这象征着南北韩两边的人民,曾经也是友好相处。
朝鲜的崔军官,就像是一股政治力量,他的闯入,令到本来还打成一片的李军士、吴军士等人,瞬间陷入对峙局面,进而引发了这场枪击案件。
明明是说着同一种语言,在同一片土地上成长,却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制造出仇恨对立。
这绝对是一种悲哀。
最后导致“意外”的悲剧,其实并不意外。
剧本有一个特别优秀之处。
就是明摆着要用悲剧去表现南北韩对立给两地人民所带来的伤害,却完全没有给人生硬、虚假的感觉。
因为造成这场枪击案的原因,不仅每一发子弹打在哪里,为什么会打出这么多子弹,都写得非常详细,而且通过角色的塑造,对于枪击案为什么会如此发生,给出了一种合理的解释。
“战争中最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如何保持镇定和勇气。
”这是作为伏笔的一句台词。
实际上这是吴军士所说的话,因为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知道如何应对突发情况。
所以当崔军官闯入,导致持枪对峙局面的时候,他是全场最冷静的人。
即便悲剧无可挽回地发生,他仍然思路清晰,知道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而尚且年轻的李军士,南二等兵,就没吴军士那么淡定了。
于是这场悲剧才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和《杀人回忆》一样,《共同警备区》有着一个载入韩国电影史的经典结局。
(都有宋康昊这家伙出镜)一位游客阴差阳错地,将故事中的几位主角,照进了同一张相片之中。
这是他们的唯一人齐的合影。
也是共同警备区里,唯一可以无视“分界线”的时刻。
南成植俯下身把小郑的皮靴擦得锃亮快枪手失去理智化身嗜血的杀人机器年轻的朝鲜士兵在生日当夜殒命永远不会被打开的崭新颜料悠悠哨声随着烟团吐出被书信打破的玻璃窗美国制造在红旗下闪着锐利的银光说着相同的话,流着相同的血,长达一年的地下朋友,却因身上的制服不同而举枪相向卡壳的子弹没有击杀第三条人命,却把其他一切都打碎了扳机扣动的瞬间所有情谊都已归零,伴着鲜血一同死去那些北方听不到的歌,看不到的书,都在枪炮下,火光中,随逝水滚滚流走那条地雷螺栓或许真的在保护李秀赫不受侵扰,于是他只能饮弹自绝走过桥后,没有人能再回首,所以骄傲的军士选择永远沉睡在桥头十月的雨夜,岗亭里他们交换军帽相互依靠,紧贴的肩膀把背后的元首肖像遮挡得严严实实彼时素不相识,面对记者的镜头,他们不约而同地微笑,终于拥有了四个人的合照
“你的影子越过界了”正在值勤的朝鲜中士吴敬必对已经成为朋友的三八线对面的韩国士长李寿赫开的一个玩笑,其实这个是导演由此表达的一种不满,是揭露国家现状分裂的状况,希望观众看完能思考.导演更倾向北方的激进观点,在苏菲审讯的过程中,为了保护李寿赫,制止濒临崩溃边缘的他说出事实真相,吴敬必大骂到“你个狗杂种,你个资本主义混蛋。
你知道我等多久了,我要给你们看看共和国的厉害,你这个背叛人民的人。
美国佬的傀儡。
朝鲜人民劳动党万岁!
金日成领袖万岁!
导演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非常高兴在我的影片里说出这样的话”突破禁区和打破隔膜是导演努力的方向。
当韩国士长李寿赫趁夜深入夜深人静偷偷应约来到朝鲜哨所,等候在那里的朝鲜中士吴敬必伸出了热情的双手:“你做了一件伟大的事,在半个世纪的分裂之后,你中止了我嫩悲痛耻辱的历史,冲破障碍统一国家,李寿赫同志,我们欢迎你”大家在秘密的地下室里把酒言欢。
在交往中有融合也有隔阂。
深夜,南北方的兄弟欢聚,白天,他们又在各自的兵营里将对房子作为假想敌来训练,猜疑是双方不可避免的,因此南成植会小心翼翼的问李寿赫:“你记得朝鲜俘虏交代的吗,戌边的部队学会怎样诱惑对方越界”对于在三八线两侧值勤的人来说,双方既是势不两立的敌人又是亲密如兄弟的朋友关系。
这种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导演的意思是把现实的东西展示给我们看,让人们了解历史,真心希望放下武器,回到从头。
爱恨纠缠,信任与猜疑并存,五十年分裂造成的隔膜与血脉相连的统一的愿望同深深植根于南北双方的人民心中。
这与朝鲜半岛的三八线南北的两国关系也形成对应。
2000年正是此片公映的时候,当时双方关系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年中时候,金正日和金大中签署了一份《共同宣言》,声明南北双方就民族自主统一,离散家庭聚会。
扩大经济交流合作等五项内容达成了协议。
在迈向统一的艰难跋涉的道路上,韩国电影人努力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在他的大作《地下》中有这么一句台词:“兄弟残杀,这才叫战争”,《JSA共同警备区》让我们再次直面了这样一个残酷而现实的处境。
四位男主角,两个南韩士兵、两个北韩军人,竟然由敌对关系,变成朋友关系。
本片透过两个角色的视点,来表述这宗在南、北韩交界的板门店,两名北韩官兵被发现中枪致死的事件,藉此表现出政治角力的真相与谎言。
这部向黑泽明的《罗生门]》致敬的感人作品,被誉为韩国最精彩的电影之一,在技法上几乎是无可挑剔的。
朴赞旭电影叙事语言的精湛程度,已经到了如火纯青的境界。
他严密的思维逻辑和张力十足的叙事技巧,在本片和后来的《老男孩]》中都有着绝妙的展示。
本片的叙事结构最令人叹服。
整个故事由一桩敏感的凶杀案开始,它以女主角的调查作为贯穿影片的主线,以案件中两个受害者的回忆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此刻南北两方的陈述各自理屈,而究竟谁是真正的受害者,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谜底在女主角的努力下最终水落石出。
可是,被隐瞒的事实背后并没有真正的凶手,却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悲哀故事。
朴赞旭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从本片到《老男孩》,他的影片总是悬念重重。
这也是他的作品引人入胜的法宝之一。
但值得称道的是,他并非单纯地为营造悬疑而悬疑,绝非刻意地卖弄悬虚。
在隐匿事实的背后,总是有着难言的苦衷和悲哀的无奈。
影片对主人公的刻画颇具戏剧色彩。
最初我们在女主角对男主角斯肖古的侧面调查中得知。
他的战友认为斯肖古对北方憎恨有加:“他曾经砸破了北方哨所的玻璃窗,他曾经独自拆除了自己踩上的地雷。
”然而事实刚好相悖,虽然这些也曾真实发生并非捏造,却是对事实曲解后的版本。
而这些侧面的误解也刚好完成了对下文的铺垫。
因为后来我们显而易见地得知,斯肖古砸破玻璃是为了给北方中士琼必鲁送信,他踩上的地雷实际上是由琼必鲁帮忙拆除。
甚至这些事对促成他们彼此的友谊还是功不可末的。
这种精彩的铺垫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朴赞旭对细节的精雕细刻极其写实,绝无丝毫破绽和漏洞可言。
因为本片是主人公的回忆,就必然经意与不经意的存有着对事实的偏差。
在斯肖古最终真诚的回忆真相中,朴赞旭给观众很明显地设置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
斯肖古认为,打死乌金的是他的战友松希,他勾动得一发子弹仅击中了乌金的手指。
但其实我们看到,在被“爆头”死后的乌金分明“超现实”地向他射出了一发子弹。
也就是说,当时松希并没有射死乌金,实际上击中乌金手指的是松希,而此后真正射穿乌金头部令他丧命的其实是斯肖古。
片尾琼必鲁无意中指正斯肖古这个记忆上的错误后,满怀愧疚的斯肖古虽然饮弹自尽,在道义上却是合情合理、罪有应得的。
我们再来看看四位男主角的结局:最终斯肖古和乌金死亡,松希身体瘫痪,琼必鲁坚强地活着。
其实,他们所经受的命运制裁和他们那晚的行为(罪孽)是等价的。
朴赞旭对他们各自的命运安排,再次显示出戏剧的色彩。
我们再回到事故现场,整个冲突中,只有琼必鲁一人冷静地判断,只有他一人没有向好友拔枪,其它三人都或多或少地背叛了友谊。
乌金向好友拔枪,这是他的死因。
斯肖古射死了乌金,甚至还向琼必鲁勾动板机(庆幸手枪此刻出现了故障),因此他也是四人中最该惭愧的。
而松希虽然是这场事故的导火索,却并非彻底背叛了友情。
乌金不仁,他也不义,他向乌金的尸体连续开枪,是出于精神上的失控。
而且,他没有向琼必鲁开枪(这点他要比斯肖古清醒)。
因而他的结局是瘫痪,而不是死亡。
除了四位受难者,朴赞旭还重点塑造了瑞士少佐苏菲这个人物,甚至还赋予了她特殊的政治背景。
也正是她的介入,才使这段悲哀的故事得以真相大白。
因为在南北朝鲜两方维护各自政治利益和有名无实的中立监督委员会面前,这样的故事是无法见光的。
片尾的画面由动转静,由彩色变为黑白,他以那张游览者无意间拍下的4位主人公在一起的照片结束。
他把4个士兵的友谊永久的定格在胶片中。
细节上,影片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比如描写两对士兵“团聚”的情节写得十分幽默有趣,很有人情味。
对于北韩士兵的友善描写,更是一反南韩电影一贯的丑化观点——在戏中饰演北韩军官的宋康昊甚至比两个南韩兵士更友善(宋康昊的光彩是此片中最闪亮的)。
另外,在描述众人合照时,负责照相的南韩士兵南成植故意把镜头遮盖住屋内北韩政治领袖的画像也表达了那种微妙的情绪。
朴赞旭的这部韩国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在艺术和商业上双双取得巨大突破,也首次验证了他卓越的导演才能。
扮演南韩兵长李寿赫的李秉宪曾获得1992年KBS演技大奖“新人奖”、1993及1995年KBS演技大奖“最佳演技奖”、1995年电视艺术奖“演技奖”、1996年黄金拍摄奖“新人男主角奖”、大钟奖“新人男主角奖”、白艺术大奖“男性演技奖”。
还喜爱他——《爱的蹦极》(2001年)、《中毒》(2002年)、《甜蜜人生》(2005年)。
饰演北韩中士吴敬必的宋康昊曾获2000年釜山影评人协会“最佳男演员奖”、韩国大钟奖“最佳新人奖”、第三届法国度维尔亚洲影展“最佳男主角奖”、2000年韩国“最受欢迎男演员奖”、2001年韩国大钟奖“最佳男主角奖”。
最喜欢他的《生死谍变》(1999年)。
饰演中立国特别调查员的新晋韩国影后李英爱更有“韩国林青霞”的美誉,曾参与演出《初吻》(1998年)、《礼物》(2001年)、以及曾执导过《八月圣诞节》的许秦豪导演的《春逝》。
长期以来,李英爱走的都是纯情美人路线,在《JSA共同警备区》中一下变成为精明能干的女军官也是本片的一大卖点。
在电影技术方面,《JSA共同警备区》是韩国电影史上首部率先运用好莱坞式Super 35mm。
由于这种格式加宽了银幕的能见度、增加了景深、加上接近全银幕式的播放,使视觉影像更为逼真。
《Joint Security Area》上映:2000年主演:李秉宪 李英爱 宋康昊 申河均
就是所谓的友情与政治无关.....
韩国、朝鲜、38线&板门店。对于军人来讲,感情和立场,到底哪个更重要...
一个罗生门效应的故事,惊心而温暖
在这种几乎不可能为真的故事背景下探讨人性,是不具有震撼效应的,贵在情感真挚,不丑化任何一方 @2020-04-03 23:03:00
……无聊,完全get不到任何情绪
中间一段插得太长了,我家英爱被抢了风头。
南朝鲜的思想和胸怀啊
难看,是有几场戏挺会用视听营造张力的,但整体还是充满了想当然和恶趣味。
发自内心的情感一触即发之时,用癫狂又空洞的口号竭力掩盖。对敌人的信任与庇护已经超越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毒害,这大概才是最动人也最令人扼腕的吧。
狠狠地黑了一把美国和南北朝鲜高层军官,看开头还以为人人鹰派。两边的底层士兵甚至底层军官好像很有默契,默契地做着日常任务,不希望战争,不希望战斗。又因为意外和寂寞,走到一起,快乐地互通有无,玩些游戏。意外的发生是必然的,因为太嚣张了,刚开始还在地下室,后来在屋内甚至屋外玩。意外发生时冷静最重要,十几年老兵和两年新兵确实没有可比性,新兵蛋子受不了刺激,擦枪走火搞完事,老兵已经想好怎么擦屁股了。人的回忆是会自动美化的,去掉对自己有害的部分,然后被戳破就受不了紫砂了……扣一星给白人演员,太违和了,比较恶心,女的也不咋样,但是剧情串联工具人,没她不行。
不喜欢这一类
故弄玄虚,无聊的故事,南北两边人想在一起好好过日子,艾美丽亚王国不允许,最后引发的悲剧。
我现在听见韩语就恶心
这片子根本立不住,纯意淫片子。导演的政治观念弱智的可以。而且有失偏颇!还有瑞士自诩为中立国,已经啪啪打脸了。而且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忽略中国简直就是扯淡了
呵呵,剧情还能再无脑一点吗?
整部电影透露出一个蠢字,四个蠢货,李秉宪一开始扔纸团联系已经够危险够蠢的了,没想到还跨过共同警备区见面,还把队友带过去真是个人才,你说见面就见面吧,还不安排人望风。最后真相画面虽然给的是金太祐先开枪然后残忍杀害你所谓的友情,结局里却道出真相李秉宪才是开枪的那个,也就是说四个蠢货里面,李秉宪同时还是个神经病,金太祐逃走时自私抛弃李秉宪,宋康昊也是个神经病,兄弟被乱枪打死,结果维护敌对势力的人,申河均就一普通人胆小怕事。你可以拍友情,也可以拍共同警戒区的友情,但你不能拍四个傻子,如果是真实事件改变那当我没说过。(btw演员演技很不错,ost也很好听)
剧情太慢,总想煽情
挺感人的,但李英爱的角色老觉得别扭,和整个片子不搭调……是先到豆瓣看了演员表才知道这女的是李英爱。一来没看过大长今,二来看韩国女演员一贯脸盲……
越界搅基……问题是板门店的防守有这么松吗,整个来去自如
有点真诚有半点矫情,放在个体没毛病,升到地图狗屁。真想睡金太佑啊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