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等古典艺术在男权视角下出生成熟,正如身在其中的舞者编舞师以及观众。
我想说,如果你爱舞蹈,那么根本不必放弃自己的身体,不论它是何种形态。
你可以创造自己的舞蹈艺术,自己的舞团,不用遵守芭蕾的规则—就算现在还只有很少的观众能理解和欣赏。
电影是如此私人的事情,音乐也是,生活也是,性别亦是。
想成为女人的男孩戴上耳环穿上高跟鞋,不想被束缚的女孩减去长发素面朝天球鞋走天下。
包装在外面的东西是这个符号社会给我们的桎梏,很多时候,我们盲目地心甘情愿地愿意带上这些桎梏—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也可能是因为我们不够勇敢。
同时更是因为,我们看不到自己是谁。
所以,很欣赏导演的客观视角和平静叙述。
剧本和台词闪着生活之光,但这一切在最后的暴力之前戛然而止。
暴力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
当导演采取暴力的方式去处理冲突时,真实的真正残酷也随之被强行掩饰和“解决”了—— 这一点反而绝对不真实,也是一种绝对的逃避。
ta真正需要做的,并不是去除那一个东西,而是面对它—如同面对生活的无情冷酷,如同正视自己的独特。
因为,只有面对,才能找到并带着真正的爱与激情走出它。
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需要更大的能量。
电影最后看似给出美丽平静开放的结局,我们不知道ta是否真的放弃了舞蹈,是否有好好地养好身体做了手术;更不知道ta 是否有在好好面对生活照顾好自己后,继续用自己独特的身体条件独特的人生感受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舞蹈。
反而,在那场暴力之后,导演放弃了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对这类人群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理解—只是给出一个穿着高跟鞋微笑的美丽结局。
通过割除它,ta似乎轻松地逃离了生活抛出的问题;也或许ta没有逃离,这些问题依然困扰着ta, 而ta却依然像之前一样,以这样平静的笑容掩饰自己的伤痛,直到更大暴力的来临…原谅我无法理解这样的结局。
原谅我无法理解,高跟鞋的声音能否代表任何身份。
ta 好像就这样,平静地顺从芭蕾这种古典艺术给出的性别与身材限制,平静又压抑地接受了这个符号社会给ta的桎梏。
高跟鞋很伤脚,穿着它走不远跑不动,女人们都知道。
她是个幸运的女孩儿吧,不对,应该说她是个幸运的人。
我们实质上没有任何权力去定义一个人,因为我们不是创造人的人。
影片呈现的社会包容性给予一种希望,这不同于单纯的(不可复制的)艺术呈现,这是一种可复制的技术上的包容。
有点像Standards of Care for the Health of Transsexual的教学片,影片通过trans群体可能面对的不同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父亲)、社会关系(心理咨询师、医生、老师等),展现了普世价值语境下,我们每个人如何做好一个人。
虽然其中仍不免一些“规训”的观点,如父亲和医生讲的“应该”或“不应该”如何,但作为一个性别铁幕之下的东方人,Lara确实帮我更好地理解了SOC中地很多观点和技术支持。
举例来说,如阶梯性或者说最小伤害原则,有关transsexual文献中,这是一个经常被提及或者建议的原则,如使用激素或者声音改变。
影片中医生给予激素治疗、对于手术的讨论以及心理咨询师的支持,都不难看出这个原则的体现。
技术人员和家人于性别认同中要做的不是审判,而是技术、情感上的支持,如心理咨询师和父亲直接采用支持技术,表达“你就是个女孩”。
最后说一句,看到有豆友评价,影片在刻意地渲染一些苦难,我只想说,相对于国内的trans群体,那点事是白玉微瑕吧,Lara就是tm生活在理想国。
身为一个有过相同经历的人表示,影片细节真的很真实到位。
不光是动作,心态,情感。
不是那种外行人或者模仿出来的。
完全是本色出演。
产生的后果就是十足压抑,尤其是被其他女孩欺负的那一段,真的看不下去。
只是普通人,想过普通人的一生,很多事卑微,谦让,乐善,好施努力做到人畜无害却要被另类,被孤立,被排挤,被歧视。
错的并不是她们。
不是在社会边缘就是隐姓埋名成了她们无法选择的归宿
生在一个美丽又残缺的世界,我们何其幸运很早之前你就知道,上帝造人不总是公平的,比如人不能选择自己的性别,而有的人生来就和别人不太一样。
你也懂得世界对于有些人来说,生存会比一般人艰难得多,特别在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不一致的时候。
这个世界里,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则,无论男女老幼都要严格遵守,就是男的天生就是男的,女的天生就是女的,男的不能变成女的,女的也无法变成男的。
这是千古以来不容质疑的所谓“真理”。
而这种刻板的性别印象从古至今,人们从未怀疑过,也从未觉得有什么不正常。
这些你未必不晓得,当你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你就隐隐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你害怕和同性一起上厕所,也害怕和他们一起洗澡,甚至嬉戏打闹时也总是放不开。
你总觉得你应该是个女孩,应该和女孩们在一起。
所以你总是孤单一人,身边没有朋友,也没人理解你。
按着这样的剧情逻辑,你也许会过得很惨或者选择自杀。
在无数狗血故事里上演过无数遍的那种。
赚取眼泪的确很容易,可也让人觉得廉价。
但那不是你的人生,毕竟这不是一个悲情卖惨的故事。
你是不幸的,但你也是幸运的,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你生在一个温暖的家里,有一个疼你的爸爸和倔强的弟弟,虽然是单亲家庭,但是你们彼此都很相爱。
更重要的是,爸爸很早以前就知道你的与众不同,不像别的父母,他很开明,也很大度地接纳了你,还努力帮助你纠正上帝所犯下的错误。
就像爸爸说的,你在全国最好的芭蕾舞学校之一上学,有那么好的医生帮你做变性手术,你已经很幸运了。
于是在镜头里,我们就有幸见到了如今的你,花样年华里花一样的你。
你一直在练习芭蕾,昏天黑地没日没夜地跳,似乎那就是你的爱和未来。
洒满阳光的大厅里,你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一会是柴可夫斯基一会又是肖邦。
即使和那么多青春无敌的美少女站在一起,你也始终是笑得最动人的那个。
老师最喜欢的学生,无疑就是你了。
你虽然起步晚,却最舍得下苦工,即使在放学后,还是独自待在舞蹈教室,让老师继续给你补课学芭蕾。
一遍又一遍,跳错了再重来,一直练到脚上血流不止,老师心疼地抱着你说,“别对自己太苛刻了,休息下吧。
”你热爱芭蕾,视之为生命。
简直到了“不疯魔不成活”的地步。
也许在潜意识中,你觉得自己会像丑小鸭一样,总有一天变成圣洁美丽的白天鹅吧?
或者就像《天鹅湖》里被魔王施了魔咒的公主,只有在月圆之夜,才能幻化成本来面目,在翩翩起舞时就能遇见一生中的真爱吧?
只要坚持不放弃,破茧成蝶就指日可待。
优雅的舞步承载着蜕变的心愿,那就是你的青春。
你那么美又那么优秀,每个人都想当然地觉得你应该有个男朋友吧,像别人一样,在最好的年纪拥有一段最难忘的恋爱。
连帮你做手术的医生都劝你,“别委屈自己,你可以享受现在的欢爱,不至于以后孤单一人,在车站等待遥遥无期的巴士。
”可是完美主义的你那么自尊,你坚定地回答说,“在转换性别之前,我不想介入爱情。
”你想把最好的自己留给最好的那个人。
其实你心里是有喜欢的人的,偶尔在电梯里相遇的那个英俊男孩,他向你暗示过,你也懂得,可还是选择了矜持。
那是属于少女独有的甜蜜念想,不能轻易说破,只适合在午夜梦回时放飞。
来到这个新学校已经很久了,内向的你却始终没有朋友,女孩们肆无忌惮的疯闹,你却彬彬有礼独自一人,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
和那么多同学站在一起,你也只是貌合神离。
渐渐地,你被大家孤立起来了,甚至流传着一些关于你的传言,有人说你其实是男扮女装,和女生一起洗澡是别有企图。
本以为这些传言都不用理会就自然过去了。
可是女孩们还是找到你,三番五次地恶意戏弄你,比如那一次,一个女同学的生日会上,她逼着你当众露出隐私部位,还质问你是选择当男孩还是当女孩。
你惊惶无措,只好顺着她们的意思做了,得到的也只是无休止的轻蔑与讪笑。
一群人总是难以理解一个人的处境,这世上,感同身受的善意毕竟太少了。
也许就是那件事以后,你不再相信人群中还有理解与善意,加上青春期的敏感倔强,让你一夜间变得自暴自弃起来,不光练舞的时候频频失误,也在饮食上随随便便,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不遵医嘱的后果就是变性手术的无限期推后。
而在舞蹈课结业前的意外晕倒,更让你失去了登台表演的机会。
结果,你只能望着聚光灯下那些不如你努力的女孩们,在台下的人群中暗自啜泣。
还没有等到完美绽放的时候,便从人生舞台上狠狠摔下来;还没有等到惊艳蜕变的那一刻,就在重重恶意中沦为作茧自缚的笑话。
也正是在那个最黑暗的时刻,年少的你一夜长大了。
可是无论遭遇了什么挫折阻碍,你都是注定要完成一次蜕变的,或早或晚,只是时间问题。
否则之前受过的伤流过的血受过的委屈,你所做的一切努力和积累,就都失去了意义。
作为一个清楚自己未来宿命,并对你的人生蜕变坚定不移的人,你一直都有这个醒悟与决心。
当足底的优雅不足以承受世界的重力,那么就自己成全自己,放生命一条生路吧。
你以一种决绝的自残方式,亲手帮自己完成了性别转换,也亲自纠正了上帝的错误。
那些爱你的人流下了关爱的泪水,那些伤害过你的人也可以闭嘴了吧。
最后你顺利出院了,也完成了艰难的蜕变,走在路上的你焕然一新,长发随风飘动,笑得那么舒心,仿佛全世界都已经爱上了你一样。
这是电影给你的结局,可我觉得还没有结束。
因为在不远的前方,你会收获更多的爱和尊重。
那些你曾经失去的,将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加倍偿还给你;那些伤害过你的,终会认识到自己的浅薄与无知;那些你期待已久的,一定会在某个路口和你迎面相遇。
就像那句话说的,“这一切都是上帝的善意安排。
”对此我深信不疑。
感受是很痛,苦练芭蕾的变形流血的脚,撕掉隐私部位的胶带的身体疼痛,还有无时无刻不在自卑的内心疼痛。
mtf会因为别人的一句“你是他姐姐吗”而高兴,而这对普通女孩来说是无比寻常的一句话。
我记得跟ftm朋友出去玩的时候,老板娘问:“这是小弟还是小妹?
”我回答“小弟小弟”,结果他接下来的几分钟都笑嘻嘻的心情变好了很多。
自己的身体不属于自己,是羞耻的,怀着这种心情好像真的会处处碰壁,不敢用这样的身体和别人交往,还有像《酷儿快乐》里的知海说的那样:“假如两个人的关系出了问题必须分开的话,总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
”错了性别好像是上天对她/他们开的一个玩笑,却好像因为这个什么都搞错了。
还有那种孤身一人的无助感。
电影里拉娜的爸爸、弟弟、亲戚都支持她做她自己,但还是有许多事难以启齿,需要独自承受,旁人不能感同身受。
更别提那些被家人反对做手术的trans了。
普通的我们生来就是顺性别,而她/他们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都很难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她/他们真的比谁都勇敢、坚定、努力。
我真心希望所有trans都能成为想成为的人并且获得幸福。
我觉得如果是作为长篇处女作的话,是什么样的存在。
后半段稍显拖沓,但是我仍然非常喜欢冷峻的对疼痛的呈现。
从这样的电影中反而更能感受到女性的美好。
在女性电影中往往作为对立面的女性温柔梁顺服饰家庭的戏码在这里都显得无比珍贵。
这好像是一种悖论,女性本身在挣扎逃离,而想成为女性的人却将它视为一种认证。
归根结底似乎这些特征牢牢的和女性捆绑,就像一种类型片的工具。
好在导演没有忍心再把男性角色设计得恶劣,没有施加更多伤害。
相比于亲密而言,这部片子东西讲得更少,更局限在某种内在的封闭的清理空间里面扭来扭去。
亲密的手法更平和也更娴熟了。
房间氛围和光线的运用在这里就可以窥见一斑,真是导演拿手的东西呢。
游乐园五彩光影那一段让我想起了乐土,太喜欢了这个场景一定要在我未来的电影里出现!
自我阉割那一段真像我在寝室厕所里剪头发的情形,直到周末母亲见到我,她什么也没说,只是摸了摸我的脑袋,刺刺的触感很不一样。
我看到她在瘪嘴,她在忍住不哭。
她不愿意我这样做,她很心疼,但她不想多说他怕戳痛我,她也明白这样一来我必须去承担更多了。
但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选择,她会忍住不安放手。
影片开始心理医生没有一开始疏导他,寻找之所以想变成女性的诱因 反而一直暗示和鼓励他成为女性主角样子的确有些女性化 身边其他人可能会以此将他归纳为偏向女性 而这些归纳会影响他向女性靠近芭蕾舞学校有男生和女生分开练习不同服装 为什么把男性主角分为女生队里老师在课堂上要其他女生表态“是否觉得拉娜在女生更衣室换衣服会让你们不自在” 我认为这会加大主角的心理负担 甚至促进其作出错误的激进的决定(主角16岁 成长中的人,他不太可能清晰地理解世界的运作 人类的发展 未来的规划等,他只能尽力理解身边发生的事物,理解别人对他的反应 来初步权衡应该怎么做怎么表态等;别人有偏见偏差的反应会影响成长中的人的权衡怎么做的比重 甚至促进其作出错误的激进的决定 如符合他人反应和期望使自己更加女性化 更加女性化使别人作出肯定自己判断的反应 恶性循环)到搭电车这里 依然没看到主角在哪些诱因下向女性化靠近并厌恶男性体征芭蕾舞学校里老教师说16岁的主角本该12岁开始练足尖 意思是16岁脚部骨骼定型了 没有从12岁开始重塑限制压迫而变得不太适合芭蕾舞;在我看来就很扯淡,强迫健康成长的足部弯曲 施加于关节的异常压力 为何非芭蕾舞不可呢。
这时候可能会辩论到一个“美感/美”的观点普列汉诺夫在《再论原始民族的艺术》指出:社会人看事物和现象,最初是从功利观点,到后来才移到审美观点上去。
人类以为美的东西,就是对他有用,是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
功用由理性而被认识,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
人在享受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功用可由科学地反思而被发见。
然而美的愉乐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
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的。
家人的态度貌似挺支持的;主角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男生;弟弟无意中叫他男性名字时主角认为是冒犯而发怒主角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某种抑制发育的处方?
而且在进行荷尔蒙疗程?
不知什么作用和用意 可能是正摄入女性荷尔蒙主角的爸爸举止和心智看着不太成熟,可能会对主角的选择产生有影响;主角一直在不自觉地含胸驼背,可能隐含着自卑;主角性格为内向完美型,但在大孩子爸爸在内的家庭结构里,又不得不戴起外向力量型的性格假面具充当家庭保护者?
这是否会使他感到疲倦而想成为被呵护的女性?
电影里有一段主角一身时髦女良的打扮在人群中信心满满地走着;心里是否有种,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感觉在趋势?
因为如果作为男生,那么他是相对瘦弱的可能显得不出众;如果作为女生那他高挑的身材则更为鹤立鸡群。
主角请求医生加大女荷尔蒙的用量,他在乎别人的眼光,迫切想看到身体女性化;让我想到许多愚昧健身者为了早日见到身体变化,违反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服用医用合成代谢类固醇,以变得更强壮从而带给他们自信。
主角在女孩们的要求下脱下裤子让她们看,主角不情愿但他在乎女孩们的认同不想闹翻,最终在极度不情愿下被迫同意。
此时应坚守自我本色(纵使人生充满了艰难困苦,我们也要在生活的重压之下,认清自我,守护自我本色,争取做最好的自己 ---卡耐基)。
主角以掉了钥匙为借口来到他心仪的男性家里,在多巴胺的作用下相互爱抚,但最终害怕对方嫌弃他目前形体面貌而心虚逃离(可能认同感是促使他迫切想要变性进展的原因,也很可能认为男性生殖器是他的女性化道路上的障碍;这种认同障碍在我看来像是 一个人认为人天生就应该只有4根手指的而自行切掉一根,来获得心理认同。
不过正如我所提及的,是否女性化这事对自己人生和社会发展影响不起决定因素,就像自行切掉1根剩4根手指这事一样对他人生和社会发展影响不起决定因素,但他的三观和看法则会 )(双方爱抚此时双方并没什么知根知底的性格品性等理性认知,有的只是同时分泌多巴胺)主角和爸爸因为坦诚问题而有冲突(是的,“诚恳”我也曾强调过)(易性癖患者仿佛都有完美型性格的缺点:无安全感,悲观,孤芳自赏,消极,不善交际,抑郁,内向,情绪化等,我在想是否天生完美型性格的人如果因处理事情方式问题而更容易有某些问题 如性别认同障碍?
)(和爸爸交谈中,主角尝试离开旧环境希望生活变更好但发觉并无改变。
我认为也许问题的根源在自己身上,问题才会如影随形,逃避不是永久办法,应解决问题)主角在练舞室时有缺氧征兆(大几率缺氧,小几率低血糖),在舞台上又出现了,最终倒下(可能和缺乏某些营养素比如维生素B2有关)倒下后醒来想再出门训练(完美型性格有种,为了所谓“美”“艺术”“感性”而粉身碎骨的去达成的倾向,对别人有时甚至自己的要求不切实际地要求完美;我没看过电影《霸王别姬》,但我估计就是张国荣扮演的程蝶衣那种,而且很可能还是本色出演)一味训练是行不通的,训练后的休息恢复更为重要,运动学里有个广为接受的理论叫“超量恢复”。
主角在舞台下观众席无语凝噎,他错过了上台表演机会,他应该更理性地计划和统筹,步步为营,稳步前进,欲速则不达(我健身时就犯过这错误)。
是的,我在拉娜身上看到年轻人身上普遍存在的迷茫,和不知人生此情形该如何做选择。
主角忽略医生延迟手术直到恢复健康的建议,决定自行自宫,他此刻的想法应该类似《红龙》《沉默的羔羊》里的变态杀手的想法 想要“蜕变”影片最后,主角似乎完成了“蜕变”以女性身份在地下人性隧道走着,像那剩4根手指的人,也像《红龙》《沉默的羔羊》里的变态杀手一样得到了心里的满足。
想要改变(性别 ),则应该会有些诱因促使着你去改变,这些诱因是什么呢与“所得”相比,代价是否过高“富兰克林小的时候犯了一个小错误,为此,70年来他一直都难以忘怀。
他7岁时看中用了一支哨子,于是他兴冲冲地跑进玩具店,在没有和老板讨价还价的情况下,花光了自己所有的零花钱,买下了那只哨子。
70年后他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写到:“买到哨子后,我兴奋极了,一路吹着哨子跑回家,并在各个房间里得意洋洋地转着。
”可是当他的哥哥姐姐发现他为哨子花了很多冤枉钱时,都来取笑他。
为此,“我懊恼得痛苦了一场”。
富兰克林在这个教训里获益良多:“长大后,我见识了人类的许多行为,我认识到许多人买‘哨子’都付出了太多的钱。
简而言之,我确信人类的苦难,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做出的错误估算,导致他们为买‘哨子’付出了过重的代价。
””
甫一开始,我的确对于导演卢卡斯·东特(Lukas Dhont)的关注大于电影《女孩》(Girl)本身。
当105分钟的电影走完;从倒数第二幕的哗然,来到最后一幕的重拾自信,《女孩》讲述的,不仅仅是一名住在“男孩”身体里的美丽女孩,如何焦虑地想获得社会与同侪间的认同。
更重要的是,在她身体先天的劣势下,又如何以“超龄”之姿进入芭蕾舞蹈学院;仅仅一步之遥,她就能实现“作为”一位女孩的梦想,以精湛舞姿昂首站立于舞台。
尽管“力”与“美”,“舞蹈”与“肢体”,经常能超越性别的界限,臻至一种平衡与完美的境界;可现实却是无比丑陋。
即便置身于21世纪医学科技发达,身心治疗完备的现代社会,仍存在着某种歧视与模糊地带。
有人说,性别认同障碍,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病征。
而赖以支撑此“平等”价值的条件则唯有“爱”;特别是来自亲情的抚慰。
我们或许还记得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Call Me By Your Name)里Elio开明的父亲;侃侃而谈的引导角色。
在《女孩》里,同样有着这么一位开明而出色的父职角色。
舆论往往皆围绕于事件(即主角)本身,鲜少洞悉“支持者”的角色。
卢卡斯·东特(Lukas Dhont)的《女孩》,很大程度在重新建立起这样的角色。
Lara身心所面临的种种竞争与挑战,青春期情窦初开的迷惘与自我怀疑;“认同”并非问题的唯一症结,而是“钥匙”。
身体或许仍能透过医学手术达到预期的结果,可心理的却如同一本芭蕾舞剧;时间、体力、煎熬与学习,几乎是所有Lara这个角色,所必须克服的自我矛盾。
而这样的矛盾在常人看来,难以有切肤之痛;也几乎说明了这个社会如实上演的种种歧视与性别认同障碍。
《女孩》在一场不公平的竞赛中,所扮演的则非一个“榜样”。
如Lara对父亲说的:“我不想成为一个榜样,我只想成为一个女孩。
”Lara在面对这个畸形的社会价值观时,最需要的其实只是“支持”;而往往却最困难,来自一个个家庭。
这正是为什么导演卢卡斯·东特说:“我想谈人与身体的关系,同时谈到了父子的关系。
”
2025.2.27 天堂电影院 既是lgbt影片也是青春期的书写,个人认为导演是借主角的trans过程写青春期的“生长痛”,每个人的青春期其实就这几件事:寻找自己和属于自己的群体,保持独立的同时让自己融入集体,在事业上努力但有起有落,和家人有冲突但又能相互理解(但这个开明支持且有经济支撑的父亲在现实中可以说几乎没有),最后一剪刀剪下去的不仅是生殖器,是那个她不想要的自己,她等不及了,就像我们每个人在青春期都会期盼的那样“能不能快快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然后寄托在某件事上,比如成绩好了、会化妆了,就会成为更成熟的自己,因为想要催熟自己误入歧途的故事并不少见,正如Lara她等不及什么身心健康然后慢慢手术让自己走向成熟,她先是通过伪装然后对自己下狠手让自己迅速成熟,那些说着“要好好享受这段时光,享受当下,把握青春期”的人,真的有能力享受自己的青春期吗?
很好的一部片子,推荐这部电影给我感触最大的点是我们需要一步步努力才有可能得到我们想要的,影片中的男主“女主”——一位想成为芭蕾舞者的,更想成为一名女孩👧的男生,没有像一般电视剧或者电影那样,就用少的可怜的镜头描写主人公努力学习然后考上了理想大学,像我们一般普通人谁那么容易就考上清华北大啊,让人看着觉得无趣不真实,而这部影片的导演在影片中用大量的镜头诉说男主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芭蕾舞者所做出的努力和流过的汗水,穿坏了一双双舞鞋脚一次次磨破又痊愈,又磨破又痊愈,让人感同身受,让我明白一切我们想要的都得靠自己去争取。
男主想成为一名女孩👧,简简单单的女孩,不想成为别人的榜样,在这个过程中,影片也详细的展示了从男孩变成女孩必经之路,吃药💊,做手术等等,其中的痛苦和压力我们难以体会。
面对自己心仪的男生因为自己也是男儿身而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恋爱,让观影的我看着很心酸。
影片的结局让我很意外,药物的作用不明显,男主自己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不佳导致手术成功的概率比较小,可是他就是简单的想变成她,也许自己动手解决才能让故事圆满。
个人看法,影片真的很好,推荐看最后影片的结尾真的让我的心纠起来了
性甚至灾割以永治
@2024-05-31 14:21:05
3.5
即便在父亲如此开明支持,医术和社会条件都可以顺利完成变性的今天,变性群体受到的压力依然是无穷大的。演Lara的演员惊为天人,芭蕾片段拍得超好。酷儿棕榈应该没悬念了。PS:好痛。
不能闪躲的“俗套”才是最残酷的,姿态可以克制自如,但是矛盾只能靠“暴力”来解决。包括最“俗套”的观鸟戏和激情戏,都旨在揭露身体不能卸载的羞耻感。更残酷的是,现实生活中在性别间的徘徊者,很难拥有如此潇洒明亮的结尾,我愿意将它的“刻意”解读为“善良”。
同性恋,恶心
个人要遭多少罪,来纠正上帝犯下的错误。
作为处女作是惊喜之作了。大量的镜像构图,在女孩跳舞时特意运用的手持摄影,都让人深刻感受到女孩的成长与疼痛。缺点是剪辑略微生硬,导演刻意虚化掉背景人物,淡化了社会歧视,还安排了女孩生长在一个开明的家庭,除了是要放大那块破茧成蝶的痛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温柔吧,毕竟,有这份勇气已经很痛了,虽然现实中LGBT群体面对的是更多重的压力。
?
相当的,不适! 分数虚高一星之。
大尺度电影也就是欧洲出品。故事完整度、表现力、感染力,都很纯熟,出色的 LGBT电影。暖色调不冷漠,有爱家庭不抗拒,演员入戏让人忘记性别,身体痛苦比不上心理痛苦。那种无助与孤独,主人公在压抑中渴求着社会认同,让人心碎
又是一部全程每一场戏都有主角的电影,与今年的《小家伙》类似,而且都是痛感十足,看完去厕所还在心有余悸。男演员和导演的处女作完成度很高,之所以变性就是不满足或不喜欢自己天生的身体,摄影机也在暧昧甚至猎奇的表现那些不同,围绕着改变或虐待配乐和手持的效果感觉是更贴近人物实际上是在疏远,毕竟这是少数群体的举动可能大部分人很难理解显然周围人的帮助更重要,看到结尾他(她)们发自内心的笑就好了。资料馆。
主演真的是一块宝,芭蕾舞场景拍得根本就不像部处女作。如果看完觉得哪里隐隐作痛,那估计电影创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二刷加到五星
脚踩Stephen Dunn,手攀Xavier Dolan,拳打Dustin Black
剪一半的片长吧……
令人毛骨悚然的疼痛。我不想成为一个榜样,我想成为一个「女孩」。
“艺术片也是有套路的。”可是这样甚至不能取悦于人的套路,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完全看不出来是处女作,自信成熟又丝毫不露怯不炫耀
上帝犯了一个错误,把灵魂放入了错误的容器里。人类的手不如上帝的灵巧,只能凭借粗糙的工具,雕刻身体,弥补错误。隐去了社会、家庭的矛盾,女孩肉与灵的挣扎被放大到了极致,处女作,震惊世人!
节奏太慢了。而且这个变性之路还挺刻板印象的。另不断渲染跳芭蕾的难和苦,还有经常拍血我略不okay。优越中产白人眼中的苦吧,我看起来拍的角度有点“何不食肉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