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叫

EO,如果驴知道(台),驴子伊艾奥(港),Eo,Hi-Han

主演:桑德拉·德拉兹马尔斯卡,伊莎贝尔·于佩尔,洛伦佐·祖佐洛,马特乌什·科希丘凯维奇,洛丽塔·夏马,Tomasz Organek,Agata Sasinowska,Anna Rokita,Michal Przybyslawski,Gloria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意大利语言:波兰语,意大利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年份:2022

《驴叫》剧照

驴叫 剧照 NO.1驴叫 剧照 NO.2驴叫 剧照 NO.3驴叫 剧照 NO.4驴叫 剧照 NO.5驴叫 剧照 NO.6驴叫 剧照 NO.13驴叫 剧照 NO.14驴叫 剧照 NO.15驴叫 剧照 NO.16驴叫 剧照 NO.17驴叫 剧照 NO.18驴叫 剧照 NO.19驴叫 剧照 NO.20

《驴叫》剧情介绍

驴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欧最初是待在一支巡回表演的马戏团,那是它从小到大唯一的归属,后来它被迫离开,跋涉在波兰和意大利交界的乡间时又逃走,既遭受到残酷的状况,也遭遇到温暖的情况,而在这一路当中,它观察到人性的愚蠢和胜利。在伊欧的旅途中,它同时受到各种人物的帮助和阻碍,包括年轻的意大利牧师 (洛伦佐·祖佐洛 饰) 、女伯爵 (伊莎贝尔·于佩尔 饰) 及喧闹的波兰足球队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俺物语说的就是你2圣斗士星矢冥王哈迪斯冥界篇后章杀死伊芙第三季江山最爱的你异度公寓星球大战:侍者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极秘搜查魔法使的新娘第二季欢喜邻居霸道爱医院革命第三季尤德拉熊家餐馆第三季你在哪爱情大玩家钱进球场孩子那些事儿东京家族暴动健身房反叛的鲁路修特别篇:零之镇魂曲心里的声音:重启第二季加油!田大志我的妹妹哪有这么可爱第二季乌蒙奇缘好莱坞往事4400谁是内鬼第一季

《驴叫》长篇影评

 1 ) 一场缓慢坠入深渊的悲剧

近年来有不少出色的动物题材影片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这些作品借助拟人化的手法,从动物的视角去展现它们的世界与生活,给观众带来反思,从而引出各种炙手可热的现实议题。

其中《贡达》和《奶牛》可谓大胆破格的尝试,一举颠覆了常规的动物纪录片范式。

去年戛纳又出现一部动物影片,不仅拿下评审团奖,更在年末登上不少年度十佳榜单,实力惊人。

这部《驴叫》出自波兰资深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之手,这是他相隔 30 多年后重返戛纳竞赛。

据他所言,新片致敬了电影大师布莱松的《驴子巴萨特》,这部经典电影当年让他在电影院感动落泪。

而他这部致敬之作沿用了原作的公路片形式,表现一头驴在不同主人的手中流转,却不止于将其颠沛流离的命运展现于观众眼前。

影片借助驴的视角引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动物保护团体、极右翼分子、动物走私集团、没落贵族等),揭露当下欧洲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令其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格局,这也是影片高于《贡达》和《奶牛》之处。

以上两部动物纪录片的过度拟人化处理,实则暗藏着人类自作聪明强加于动物身上的意识,但事实上动物的真实意识人类并不通晓,正如动物也无法理解人类的行为,而这部《驴叫》另一个高明之处便将这层意义表达出来。

全片并非由动物的主观视角贯穿始终,而是将之与人类视点彼此交错呈现。

在呈现动物视点之时,更动用不少特殊的美学手段,比如红色滤镜、无人机拍摄,以及梦境里的镜像角色,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息,点明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驴的行为意识无法为人类所知,尽管很多时候它表现出乖巧驯服的一面,但下一秒它又可能将你踢倒在地而不省人事。

在两种视角交织下的公路类型叙事,编织出一幅时而饱含温情、时而荒诞可笑的人生百态图。

这也许轻易让观众得出结论:在淳朴善良的驴的面前,人类总是愚蠢傲慢的物种。

不过,这依然是人类自以为是的无端猜测,而在导演看来,不论驴也好,人类也罢,似乎都无法扭转自身的命运,一步一步缓慢走向悲剧的深渊。

导演这种执拗的悲观主义倒是抓住了这两种生物的相似性,并流露出他对当下欧洲社会每况愈下的慨叹。

 2 ) 驴的旅程

红色的光影打开了这部电影的序幕,迷乱的、颠倒的镜头下女孩与驴共舞着,仿佛在拳击台上接受观众欢呼的拳击手。

女孩带着驴在圆形的场地中转着圈,红色光影打出一个个椭圆的影子,犹如钟表转动的指针一样,片名EO依次浮现,红色的。

驴被迫与女孩分离后辗转在几处地点、走过各式各样的地貌,见过喜怒哀乐、人生百态。

偶有令人发笑的时候,比如将驴卖给货车司机时,司机说“fxxxing horse”。

也偶有令人动容的时候,比如陪了驴一夜的女孩说“I have to go.”,下个镜头中悲怆的驴声里女孩的眼泪和红光打在她脸上的愤慨。

也有紧张的时候,比如山林里绿色的激光线,扫来荡去,在自然里突兀的人造物给人带来的不适促进了紧张感的表达。

这部电影有很多很美妙的空镜,像是驴在雪天被运往别地,也像是它再次逃出后站在桥上构成的对称的美景。

导演好似想把那片土地上所有的风貌与时间、造物主对完美对称的偏爱用这美丽的空镜表达出来。

红色光影从开头一直贯穿到结尾,在电影光影的结构上做到紧密精妙地排布。

红色也被用来做各场景的转接并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看似平凡的黑幕转接,竟意外地比任何复杂的技法更有冲击力。

驴往一个巨大的隧道口跑去,黑色推进,再慢慢渲染出一点点暗红,紧接着就是隧道的黄光,很绝妙地和平时坐着车入隧道的情形重合了。

以弦乐和打击乐为主的背景音乐,简单且切题,与开篇宛若指针般的绕圈暗合。

传递了一种命运在倒数的感觉。

片尾额外强烈的背景音乐,戛然而止在黑幕中,一声刀划过的声音,驴利落地结局,徒留怅然若失的观众。

贯穿全电影的对小动物的易逝也暗示了驴的结局。

红色背景下白色的大风车和永远闭上眼睛的小鸟,红色所带有的不祥、血腥、危险的信号和动物的脆弱一起,都暗示着驴的脆弱生命和注定终结的命运。

导演精妙的表达方式也很有心,例如相比以第三视角描述驴在丛林中顺着溪流逃逸的手法或者以第一视角描述驴眼中的坎坷崎岖的前路,导演竟然采用了黑暗中湍急的溪流、不明生物在水中挣扎着随波逐流再紧接着一个象征着危险的蜘蛛的镜头。

富有诚意的镜头语言、精妙的配乐加持,这个看似无趣的题材让导演导出了新意。

 3 ) 《EO》小记

斯科利莫夫斯基的作品依旧令人感到舒适。

干净的叙事,清澈的视角和从现实的影像中抽离出的思考。

衔接EO每段冒险经历的红光打的太妙了。

旋转,旋转,倒错、迷失,线条,发光体,迷失。

第一段和第二段“红光”,都跌落在可以绕圈旋转的场景内。

循环、新生、焦虑、循环。

脱离了野生环境的语言载体的话语流淌进落入“野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交汇点的失语载体内。

拼命挣脱野望的躯体无法崩裂,就只可化作撕心裂肺的吼叫。

红色是一种警示作用极为强烈的色彩。

游子除了心中的幻梦,剩下的是一身孤独。

最棒的一段红色景象,是EO走进“离开了家之后的危机”之中,那片发红的森林,无比美丽。

举目而去,一片寂寥,巨大的不安全感从方方正正的屏幕中直接满溢而出。

EO从卖裘者处逃离之时,红色的灯汇聚成一条通道。

那道线性的轴直接连接生死。

EO只在幻想中才能同心中的美好靠近。

在它每一次进入新的旅途的时候,背景音乐都是悲壮的。

EO作为动物的形象是“失语”的。

影片中,“语言”是人类在人类社会中独有的交流工具。

EO既不属于社会,亦脱离了自然族群。

EO从自然界来,但又不同于自然产物,它身上有人工的气息,而跟人类社会又是孤立的。

EO的视窗就由眼睛开放。

EO在每一段人类故事中的辗转,都由命运悄然给予的一个个缺口来打破,直至最后电影给了一个不确定的结局。

 4 ) 没关系EO,不是只有动物世界如此,人类也是。

首先,即使整部电影看下来元素构成太多,以至于我并不能完全理解这部电影的所有含义,我还是要为电影里的几个打动我的片段鼓掌,就像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人活着就是为了几个moment”,我对于观影的体验也是,有的电影是必须要去剧场看的,比如《EO》。

以下解读纯属我个人观影所感受到的,第一个画面的镜头语言就震撼到我了,猩红的色彩,大特写的驴的眼睛和女孩的吻,加上舞台灯光和音效,瞬间有种在剧场现的视觉冲击。

随后灯光一灭,回到现实,导演开始讲述关于一只驴的公路电影。

这只叫EO的驴呆过马戏团,在马戏团他有个非常爱他的主人,是个会在他生日的时候给他做胡萝卜麦芬的女孩。

后因为政府禁止动物表演,EO被带到“贵族”场所——马圈,那里的马被人类侍奉,然后去侍奉身份更尊贵的人类,但是EO却依然干着最低等的运输工作,因为他到底还是一只驴而不是一匹马。

可怜有时候本身没什么意义,是跟他人对比才构成的,就像一枚硬币本身它是有价值的,但是跟一张百元钞票比起来它就可以被随意丢弃,此时EO所谓的被“解放”也许是更大的牢笼。

于是他开始了第一次出逃。

以下几次印象深刻的“出逃”:他逃到了半路被抓回到了一户农妇家,这家有很多它的同类,大家都安逸的过着《音乐之声》里面的美好场景,但EO仍旧不愿融入,也许是因为它曾经是一名马戏团的明星,也或许是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

一天晚上他在马戏团的主人找到了他,她来给他庆祝生日,还给他带了他最喜欢的胡萝卜麦芬,还陪他跳了一支舞,像曾经的、在马戏团的每一场演出那样,他全都想起来了,他叫EO,他爱胡萝卜麦芬,他想念他的主人,这个总是穿着红色连衣裙的漂亮女孩,于是,他开始第二次出逃。

这一次他路过了一片原始森林,看到了不停往前游的癞蛤蟆,但却被湍急的河流冲翻;看到了这片森林里的位高者狼群被人类轻易射杀。

人和动物一样,自以为自己在不停的向某个方向前进,以为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近,其实只是还没遇到湍急的河流和子弹。

不过EO站在枪支发射出的激光灯里却毫发未伤,因为他不过是一只便宜的驴,他活着是因为他太普通,呵,普通有时候竟然也是一件幸运的事。

当然,EO也有不普通的时候,比如他路过一场比赛,意外的成为了其中一支获胜队伍的吉祥物,导致他被失败的队伍队员给打得半死,他被送到动物医院救治的时候已经“三条腿跨进西天了”,但是医生却说:“动物医院是救治动物的地方”,于是即使他痛苦的快要归西的时候还是不可以死。

(我当时心里在想,没关系EO,不止动物世界如此,人类也是。

)后半段导演就开始不讲故事了,变换湍急的河流、不知所云的暗杀、继母与继子的不伦恋(貌似是)、奔跑穿梭的宫殿、忽明忽暗的红色光影配合交响乐……最后的二十分钟有点如坐针毡,是坚持着看完的。

全程两次戳我泪点的都是小女孩和EO,第一次是EO被抓走,女孩儿在车外喊着EO的名字,第二次是EO冲破农妇家的栏杆,奔向自由。

这部电影更值得在影院观看,至少我个人如果是在电脑上选择观看一部电影的话,首选不会是它,因为导演出色的配乐和光影在大荧幕上展现的冲击力会更强。

科普:这部电影去年拿下第75届戛纳电影节(2022)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也在年末登上不少年度十佳榜单。

这部《驴叫》出自波兰资深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之手,这是他相隔三十多年后重返戛纳竞赛。

据他所言,新片致敬了电影大师布莱松的《驴子巴萨特》。

 5 ) 驴眼看世界——《驴叫》

今天聊聊波兰 / 意大利电影《驴叫》。

片名Eo / Hi-Han (2022),别名如果驴知道(台)。

本片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Jerzy Skolimowski)从来不是一个传统的创作者,他风格多变,在1960年代波兰新浪潮中而闻名,执导过英国戏剧,出演过各种类型角色,还在《复仇者联盟》(2012)中演过杰奥尔吉·卢奇科夫。

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充满变数不可预测,因此他新片《驴叫》聚焦一头驴子时,带着观众以一头驴的视角穿越波兰,大家也就不会感到太过惊讶。

他曾说,唯一一部让他看哭的电影就是《驴子巴特萨》(Au hasard Balthazar ,1966),影片关于一头被虐待的驴子的故事,这也极大影响了本片《驴叫》。

《驴叫》是一部我看到片名就很感兴趣的电影。

84岁的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和妻子伊娃·皮亚斯科斯卡(Ewa Piaskowska)共同编写了剧本,《驴叫》的主角名叫伊欧(Eo),是一只棕色的驴子,这个名字可能来自它的低声咆哮。

伊欧原本在马戏团里工作,那里有一个爱它的女演员卡桑德拉。

随着马戏团被取缔,伊欧无所依附,开始世间漂泊。

看开头,这好像是一个皮克斯式的可爱励志喜剧电影,但事实并非如此。

伊欧与卡桑德拉分开后,这部电影变成了一部象征性的公路旅行电影,伊欧从一个欧洲背景转移到另一个欧洲背景。

这一路上,它经历了买卖、受伤,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类,包括动物保护组织、无政府主义者、年轻的意大利牧师、女伯爵、狂热的球迷等,经历了长途卡车之旅,穿越了童话般又宛如噩梦的森林,在农场和赛马场工作过,体验到了社会千姿百态的不同方面。

电影最难拍的三个元素分别是水、小孩和动物。

因为他们都不会像成年人一样听从指挥,想要实现拍摄效果需要花费不少心思。

这里拍摄一部有关驴子的电影,一头驴肯定不够。

本片的伊欧实际上由6头不同的驴扮演,分别是塔科、霍拉、玛丽埃塔、埃托雷、罗科和梅拉(Tako,Ola,Marietta,Ettore,Rocco和Mela)。

塔科是主驴,其它驴是它的替身,霍拉负责几乎所有特写镜头,这两头驴占了八成的出场时间。

《驴叫》采用驴子的视角,带来和以往影片中人类视角截然不同的体验。

还有大量宁静且充满温柔的特写镜头,相当部分歌剧式的景象,无人机穿越重重林地,画面蒙上红色滤镜,处处透着不同。

这些镜头表明,驴子和人类一样拥有丰富的情感。

它能够明显感知人类对它的态度,在和卡珊德拉相处时拥有最为快乐的时光,在颠沛流离期间也遇到了不同态度的各种人。

当这种纯粹的情感简化到驴子身上时,一切显得奇怪又感人。

导演通过这头小毛驴的眼睛一路观察,反映世界的美与丑。

伊欧像是世界的一面镜子,在波兰风景中,可怕恐怖的暴力无处不在,有来自大自然的、有来自心怀恶意人类的。

隐匿在森林暗处的野狼、拿着撬棒的愤怒足球流氓、非法移民带来的激情谋杀,伊欧在自然界和人类之间兜兜转转,历经生死。

快跑,快跑,快跑。

当伊欧被足球流氓围殴时,我脑海里就是这一个想法。

尽管暴行是发生在伊欧身上,但在观众看来,每一棍每一棒都是打在我们身上。

随后一个孤独不善交流的卡车司机开始运送伊欧,但他却遭遇了可怕的结局。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属于驴子,它运气好的时候可以作为旁观者,运气不好的时候就只能成为被害者。

伊欧作为主角和以往电影中的主角完全不同,它在这里是充满平静和耐心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

比如伊欧所在的马戏团被取缔,它被动保组织接收;比如伊欧在赛马场里吓坏了一匹种马,结果就被送到了另一个农场,成了残疾儿童的坐骑;比如它在酒吧外安静地吃草,却被足球流氓一顿胖揍……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它的行为都是被动的。

而它在追逐卡桑德拉时,踢伤(死)饲养员时,又充满主动性。

尽管我们看不懂驴子的表情,但我们还是能够看出它在卡桑德拉说话时给予了积极反馈,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它的欢乐时光。

在各种事件的叠加下,它最终被送入意大利,很可能在此度过余生。

小毛驴毕竟是一只动物,无法达到人类演员的表现力,但它们还是适合作为寓言故事。

伊欧在空荡荡的城镇中徘徊、在鱼缸前嘶吼、追随卡桑德拉的脚步,一切都表明它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和思考。

大胆想象一下,可以把伊欧在全片各种场景的游历,看作是导演带着观众在波兰历史中穿梭。

比如把伊欧从被马戏团奴役状态中解救出来,可以看做是解放波兰;随后伊欧进入令人毛骨悚然的黑暗森林,眼见之处宛若墓地,就像波兰被纳粹铁蹄蹂躏的样子;随后伊欧陷入无政府主义者和足球流氓的轮番招呼,混乱状况就像二战期间战俘营里的波兰军人组成的波兰安德斯军团。

伊欧只是一头驴,但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镜头下的伊欧不仅是一头驴子,而是要通过这头驴让我们本能地对动物做出情感反应。

同时导演还会不断强调伊欧只是个家畜,并反问观众,如果你能对一头又大又笨的驴子产生同情心,为什么不对自己的同胞做出同情呢?

人类本质上也是动物,也需要相互友爱。

驴眼看世界,新奇且丰富。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6 ) EO is Europe

动物保护协会的人只能通过活动抵制马戏团“虐待”动物,可是动物作为工具拉货时就不是虐待吗?

他们这个时候在哪里?

那些通过向名画泼油漆来引起大家注意的环保主义者使用的油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多少碳排放和污染?

这些坚持理想主义并付诸行动的人如果按照公司的模式,每次活动设定KPI,考察一下各种方式产生的影响好坏会怎么样呢?

“有些动物更平等”。

如果放在自然界,马和驴没什么区别,他们都是食草动物,差不多相同的食物链上。

但因为对人类用处不同,它们被分为高级和低级,马被用来拍摄时尚画报,还可以洗澡,还要运动以保持身材(尽管这些并非它主动选择);而驴只能负责拉草。

还有一件更荒谬的事,之前和朋友去宠物店看猫,有三只布偶是一胎,花纹漂亮(对称)的8000,一般的4000,而花纹最乱的2000,这三只猫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猫与猫之间会因为它们的花色对称和不对称而更受欢迎吗?

人类社会产生不同阶级,并且依据他们的喜好给不同动物也分成不同等级。

从驴子行走路线来看,我推测EO在这里指的是 Europe,虽然它没有展现全部(也不是必要的)的欧洲国家,但也不少了。

从波兰到法国,从乡村到城市,从欧洲人到难民。

但是我对欧洲具体文化和导演对现状的看法并不清楚,所以不知道各种指涉具体含义。

个人联想:驴子从农场逃出来进入森林那段有致敬《猎人之夜》中两个小孩缘河而下的段落。

前一天,我看了《克兰先生》,克兰作为一个法国人被莫名其妙地当成了犹太人,最后被赶进通往集中营的火车。

这和本片结尾真是太像了,伊奥挤在牛群中间进入屠宰场。

 7 ) 它是驴,也是角色。

灵感来自于《驴子巴特萨》,但又与布列松不同,布列松的主角更像是少女,而这部的主角完全是驴,真正的在把驴当成角色在拍。

有很多驴的主观,也用了很多独特的镜头去拍驴,让观众更容易就和这头动物产生共情,被困在车里望向草地上奔跑的马时的羞愧、处在欢呼人群之中的不知所措等;甚至还拍了驴的意识,困境时会对女主人产生回忆、思念。

被人诟病最多的于佩尔段落,其实和被杀的司机、群殴的球迷等等段落一样,不过都是借一路颠沛流离的驴之眼,来看这世界上荒谬的人类。

只是电影在驴的行动线上做了大量的省略,稍不留神就很容易搞蒙,驴怎么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

第一场戏的视听很棒,更棒的是驴逃走至森林一段,影像观感极佳氛围营造到位,不觉间已与驴的恐惧与迷茫感同身受。

在今天人与动物早已经历了漫长的相处历史演变,当动物与人产生情感后,动物协会再以保护的名义把动物带走,是真的在为动物考虑还是是一种缺乏人道关怀的形式主义?

是为了图点业绩而剪彩时一乐?

正如片中不断出现的红色一样,痛苦且残酷。

一个有意思的说法,EO不仅是片中驴的名字,也是驴叫声的谐音,有据有驴子对世界抗争、悲鸣之意,所以内地片名翻译为《驴叫》。

 8 )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屠宰场

《EO》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屠宰场驴能懂什么?

收获自由前,它仅是只供人取乐的玩物;逃离束缚后,它不过是无家可归的野驴。

它不会像人一样说话,眼睛却格外的大,将人类社会的善与恶,美与丑都尽收眼底,在这猩红色的森林里,它不是唯一沉默的灵魂。

踏遍惊险刺激游历人间的每一步脚印、被冠以超现实主义色彩的每一声哀鸣,我们都是这头什么都不懂的驴,见证了身边的死亡和剥削,或从捶打后的昏迷中苏醒,继续在迷茫中踱步,在惶恐中前行,时而被风推着走,不知道哪天再会有流血事件降临。

兜了一圈,最后死在了屠宰场,还活着的其他人也都在赶来。

但终究得偿所愿,一切都归于平静,EO~EO~

 9 ) 红驴?绿驴?一只特立独行的驴

又是一部为视听疯狂鼓掌的片子!

电影的故事情节就是EO历险记:这只叫EO的驴被动物保护协会从马戏团解救出来之后,服务马场,服务人类,丛林历险,进入城市被消防员逮住,卷入足球纷争被打,被救起来又为了保护其他动物惹祸,当肉卖掉又意外逃出,被土豪捡回家又因思念马戏团的主人再次逃跑,最后意外顶替了一头小牛被咔嚓了…

我觉得特别精彩的是它的逃跑和惹祸:故意搞翻马场的柜子,踹了杀害小动物的人,影响进球还被打了,到处乱跑自己勇闯天涯…看到这些都觉得万物有灵,导演想展示的他的思考都藏在行为里。

没什么台词,人物也都是配角,观众就跟着驴的脚步走,借着驴的眼睛看和观察。

导演没有给出任何态度和冲突,但这些“冷眼观察”也展示出了大量的人性:EO被爱过,作为伙伴他有名字有尊严,这也是他坚持要找到主人的原因;但这一路上看到了杀戮,疯狂,冲突,伦理等等人与人和人与动物间的矛盾,这些也正是我们应该看到和思考的现实。

精彩的不是故事,而是如何摒弃语言,用视听展示一些动物的视角去描述人的生活和社会观察。

电影一直以来是融合的创作,文字视觉听觉配合去讲述和传达。

这部电影显然是更加侧重去使用视觉和听觉进行传达的!

光线的运用堪称一绝,大量的红色和蓝色,配合蹦迪似的魔幻音乐,4:3画幅下的大场面和驴的眼部脸部特写,实验性艺术性拉满!

作为电影来说,故事性确实弱了一些;但从艺术观影的角度确实是审美上的享受。

 10 ) 驴叫总似哀嚎

这部“小毛驴历险记”勾起了我关于驴的一点童年回忆。

小时候我家门前是个菜市场,一个卖驴肉的屠户总是牵动着孩子们的目光。

清早,屠夫开着车载来一头毛驴,先把驴牵下来栓到一旁的栏杆上。

有的驴子似乎知晓自己的命运,倔强地不肯下车,然而终归抵不过几个成年男人的推搡拉扯,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它们就这么站在一旁看自己的刽子手磨刀取盆做一些准备工作,时不时地反刍几下、屙个屎、嚎几声。

我不知道它们的叫声是否都有准确的意义,但这仰天长嚎总给人一种悲惨的感觉。

屠夫收拾好了开工,把毛驴领到宽敞的空地上,用一块布蒙上驴子呆呆的眼睛,退后两步,举起一柄大锤朝驴子的脑门抡去,多数驴子都会应声倒地、不再动弹,有的则还会抽搐几下,更有甚者在重击下还不会彻底晕过去,需要再补一锤。

随后会在驴的脖根处来上一刀,赤红的鲜血就汩汩地流到下水道去,习以为常的屠夫叼着烟卷,从容地开膛破肚、扒皮抽筋,掏出来的内脏满满一大盆,在冬天会冒着腾腾的热气。

围观的孩子鲜少会有胆怯挂在脸上,胆大的甚至还会去戳戳已经僵直似标本的驴头,想必亲眼见证一条鲜活生命的屠戮应和了一点本恶的人性吧。

用“驯顺”来形容毛驴再合适不过了,任谁拽着嚼子都会跟着走,随便系个结便认了这束缚,转着圈活动筋骨而不再挣扎。

驴子的生命就像是《驴叫》里的那样,永远行走在路上,从此处走向彼处,从一个人走向另一个人,走向利用它、屠宰它的人。

那张面无表情的驴脸漠然地看着人世间的一切,却又好似流露着哀伤与愤怒、蔑视与自尊,这一在人类制定的牲口价值体系里居于末端的动物,在被奴役一生、见惯丑恶之后仍然温顺地走向屠宰场,成为奴隶主们餐桌上的香肠。

在现代化的“文明社会”,屠宰方式已经被更为人道主义的自动化手段所取缔,这份“人道”既是对牲口的,更是对人类的,它使屠夫和顾客不必再直面那些喷涌出的血液,从而使位居食物链顶端的高级哺乳动物免于承受良心的煎熬。

游离于人类社会边界的毛驴所揭示的,是导演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一个靠人性成为地球主宰、却又始终无法摆脱其动物性的庞大种群,在各色生命的诞生与陨落间上演着一出又一出荒诞的戏剧。

我惴惴不安地写下这些文字,除了直面童年场面时的揪心,更因为不知道这篇文章写得是否算是“暴力血腥”,也不知道当今“文明和谐”的互联网环境是否可以容忍这样的表达,如果不能通过审核的话,应该也是一种“人道”的处理方式吧。

《驴叫》短评

魔幻现实主义,一头驴的视角,欧洲大陆公路片。

9分钟前
  • CATCH-22
  • 推荐

’可以放到當代藝術館循環播放‘的水準

11分钟前
  • CHERYL AI
  • 推荐

是不是也该把小驴牵来参加入场(?

14分钟前
  • Sid
  • 还行

或许通过该片向布列松名作表达敬意。现今的拍摄手法给表现带来了无限可能,至于能否达到前辈的高度,需要时间检验。

18分钟前
  • 神户酩人
  • 还行

有些桥段还蛮有趣的 戛纳的一道小品吧

22分钟前
  • 星竹
  • 还行

感觉在说:该受的难我受过了,从此所有人类与我无关

26分钟前
  • 陈矮
  • 推荐

我是EO,人类的世界我搞不懂。

30分钟前
  • 阿高等到了
  • 还行

#2022金馬影展# 2.5 支持金棕「驢」獎!雨蓓女士果然又給我摔盤子了😍

31分钟前
  • 水原吸管
  • 较差

驴驴の旅行vlog —— 姓名:EO;爱吃的食物:胡萝北;讨厌的颜色:红色;偶尔遇到的动物朋友:脾气火爆的小马、被关起来的热带鱼、烦人的机械狗、善良牛牛;喜欢做的事:散步、看风景、拥抱、过生日;喜欢的人:Magda;害怕和讨厌的事:黑、孤独、人类的一切

33分钟前
  • 一桶猫
  • 还行

既然金钟可以把「影帝」给女性演员陈亚兰,为何戛纳就不能把「影帝」给演EO的演员?这样才足够「先锋」不是吗??(次日新闻标题:戛纳影帝出炉,宋康昊惜败一头驴。)

35分钟前
  • 周宇勋
  • 还行

这很难评:说好也可以很好,说差也是真的很差

38分钟前
  • NortonHill
  • 较差

沉浸式看驴,但实在看不下去

41分钟前
  • 比海更深
  • 较差

以驢子巴特薩為靈感,其實拍出了很強的獨創性。鏡頭和氛圍都非常好。敘事略散,有很強政治隱喻。在深圳某民營影展看的此片。很適合用大熒幕看的一部電影,組織團隊選片選得好。

42分钟前
  • 巾城
  • 推荐

倘若说环游了整个欧洲的这只小驴真的代表了某种团结欧洲的精神的话,那欧洲的精神真算得上是海德格尔式“烦”的化身,忙忙碌碌地要和如此多的琐碎的、庸俗的人事打交道。人世间的叙事已经如此俗套大拼盘了,驴眼里的2001式大地漫游就更显得无厘头。它的起飞和这个世界的现实问题毫无关联,正如它背后的导演视角直接擦过人类飞向苍穹,根本不会对此在有任何Nachsicht 还是Rücksicht。所谓伟大的自由是一场逃避的盛宴。

44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较差

千里走单驴。。。

49分钟前
  • 水水
  • 还行

3.5.

51分钟前
  • 薄荷清柚
  • 还行

驴在看?人在看。

54分钟前
  • 法外之徒
  • 还行

概念还可以,剪辑真的很稚嫩

59分钟前
  • 大睡
  • 较差

不知所云

1小时前
  • Troubadour
  • 较差

【2.0】用驴担当人类景观的闯入和见证者不成问题,但导演既不关心驴(驴成为无法与人产生叙事意义的“被看见的隐形者”),也不关心驴眼中的世界(精致且虚假的pov)是怎么回事?

1小时前
  • 文森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