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如果只催眠当然垃圾,但是象这样烂到让人不停爆笑的就值得肯定。
葛优每次出场都超好笑;孙红雷被女猪逼问老婆怎么跑了,乌:是因为一个女人?
孙:我。。。。
满足不了她的要求。。。
乌(若有所思):是为了另一个男人。。。。
孙,起立,暴走。。。。。
更好笑的时候后来他居然抽泣起来可惜不在电影院里看,可以想象观众一定笑翻天,还要那个波霸小蜜在卫生间里哭诉样子也巨爆笑。。。
据报道该片放映期与美大片《蜘蛛侠》撞车,票房惨败,邬小姐气愤不过亲自跑到电影院买票赠送观众看她的这部“烂片”,虽然蜘蛛侠也肤浅得可笑,但还不失可爱,而《红美丽》?
垃圾!
这是一个中瓶装洋酒的故事。
即故事的背景虽然选放在了上海,一众主次人物也以中国人为主,红色、旗袍等中国元素更是尽可能地放大,但其骨子里所讲述的却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式的有关复仇的故事。
或许是因为太典型了,所以窃以为影片的悬念不大,播放了不过1/3,就已令人隐约猜到了结局,而其故弄玄虚的叙事手法非但不能给人提神,反而因略显凌乱沉闷而令人恹恹欲睡。
如果说影片有什么亮眼之处,则非邬君梅、理查德、孙红雷、葛优等人出色的演技莫属。
要是换一群拨实力稍逊的演员,估计就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中庸且毫无新意的剧本是如何让人坚持到影片结束的。
前面诸位前辈已经评得够详细,我就不再多附会了,只加几小点:邬君梅大婶说话声音太难听了!!!孙红雷前一刻还在严肃地教育我们的阿姨,后一刻已经开始手托着下巴作朋友状聊天.死活一定要跟梢,就拜托做得专业一点.二十一世纪讲究的就是专业.一看就知道在跟梢,还从一开始就被发现.灌输的从前的上海和现在的上海的不同也真的是大婶在教育大家,但拜托教育也别这么明显,而且不要这么把外来人口的想法加在全体人民的身上.如果是大婶,智商应该高一点吧?可怎么看都是一傻冒.受不了了
形式再花哨也掩盖不了内容的单薄囚犯变成心理学家 足可媲美汉尼拨唯一称道的可能只有演员的表演了
看介绍时发现了很多喜欢的演员 相当期待 没想到一看、、、、、葛优死前和杀手死前感觉剧情真是有点扯 邬女士的表演还是挺不错的
邬君梅+Oscar Luis Costo Biography(其实我本没听过),他的古巴老公(我想起了曾嫁给法国导演然后又离婚的张曼玉,马上产生类比联想,观影期待大增),还请来了孙红雷和钟镇涛坐镇,心想再怎么地,也应该是一部不错的华语电影。
的确,开头还是有点感觉的,缓慢的音乐节奏;神秘的红衣墨镜女子,长发高束,娉婷而行;穿插着短发灰色囚衣的黯淡女犯;清纯淡色连衣裙长发披肩的上班女人。
不得不说,开头这个包袱抖的很精彩,我隐隐看到了王家卫式的穿街过巷的女子,只不过旗袍换成了红裙,张曼玉换成了邬君梅,30年代换成了21世纪。
故事的方式采用的也是插叙式,回忆+回忆的回忆+旁白。
红色味道也很棒,只可惜邬君梅少了点妖魅的气质和妖冶的步伐,略略有点欠缺经验的神秘感。
当时,我隐隐有些猜想,故事的继续发展,会不会带我进入一个多彩的城市幻境:一个有着多种面孔的女人,用不同的打扮穿行于灯红酒绿之间,在奢华和朴实中流连,在堕落的放纵和平淡的现实中交织,然后给我们一个或者无奈或者颓废或者焦躁掺杂着冷静的结尾。
很可惜,当我看完整部电影,我感觉自己就像影片中早早死去的连伟(钟镇涛),用种种的噱头让我毫不犹豫地倾心关注,接下来有用拙劣无聊和苍白将我的所有期待一一谋杀殆尽。
这只不过是一个女人内疚中寻找心灵解脱的故事。
导演似乎是为了可以制造氛围,在片中大量的采用慢音乐,配合着是不是稍稍有点紧张的节奏,这么看都觉得有故弄玄虚之嫌,简直和影片中的那个负责跟踪的警察一样傻。
很失望,既失望于剧情的苍白,也失望于描写的无力。
丈夫因自己而死亡,留下一个八岁的儿子,一个女人面对此种局面,其内心世界的复杂可想而知。
可惜导演的过重的上海情结让我们只看到了不断更换红裙、青裙和囚衣的朱美丽(邬君梅),淡淡的举枪杀人,丝毫也不痛苦的呻吟:“我再也不能做了”,以及貌似饱经风霜、不断在邬君梅的幻影中出现的钟镇涛(难道电影描写人的心理除了白描还是白描?
)、意味深长看破红尘地教导那个名字很是怪异的律师成希望(孙红雷,关于成希望这个名字,顺便提一下:我记得当年有一个和包拯有关的ERP游戏,是有关推理、线索和破案的,个中不少人物的名字经典无比,我印象最深的有一个叫“贾仁义”!
妈的,看来,这个编剧的起名功夫和这个游戏的作者功力一样老道!
)。
另外,影片似乎想着重描写的一条感情线索也没有完成预期的目的。
葛优的副手、副总裁、杀手,就是那个长得不错的老外,从出现到最后,感觉他和邬君梅的感情戏完完全全就是“演”出来的。
除了缺少上床这场戏外,触手、跳舞、轻吻、心里的矛盾、往复,上门、共进晚餐、散布等等爱情戏的套路一样不少,可惜我就是没在这中间看出他们俩真的有什么感情。
以至于在最后,老外举起枪对准葛优的时候,我只是对着这个意料之中的结局淡淡的默念了一句:剧情需要+好不拙劣的结尾!
更让我郁闷的是,影片似乎为了突出这段感情在情节中的重要性,既然让可怜的孙红雷安置了红杏出墙的母亲和妻子,以及痴心到死的父亲,并且还要在朱美丽的痛诉前醍醐灌顶,大彻大悟。
难道这就是导演提炼主旨的点睛之笔?
我丝毫不明白,导演的用意何在?
如果是为了突出朱美丽刑前的幡然觉醒,其实在他说出“Guilt”和“Love”两个字眼的时候,其内心世界就已经交代得够清楚了,再出现一个孙红雷似的倒霉的律师,大有画蛇添足之嫌,对比不似对比,共鸣不似共鸣,就像在《沉思》雕像后面画一幅抽象画一般不可理喻。
仅仅是感情的突然和苍白也就罢了,影片为了突出朱美丽并非滥交博爱之人,给他设置了一个多情的眼光与众不同的女同伴,处处显示着它与朱美丽的内心对比,最后用一段浓厚的感情回忆来引发二人的共鸣并升华之。
看到这里,依旧是莫名其妙。
一个爱过之后自暴自弃品味独特的女配角,倘放在本文一开始我一开始所描述的那种电影氛围中倒也合适,但在这里,我不明白他与主题有什么关系,大概仅仅是为了掩饰剧本的苍白而做的看似既有深度的补充吧。
其实,与其这样,那还不如学学《英雄》,让情节简单化,本来就不是以此为目的的嘛。
既然要描述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那还不如淡化剧情,多一些细腻的手法,来取代影片中乏味的对白和旁白。
说句老实话,如果不是以前看过孙红雷的表演,我在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简直会把可怜的孙红雷当成不会演戏的傻瓜(虽然他自己说这部片子很难演,角色难度很大等等,但我还是觉得很糟糕)——其实这更应归功于导演和编剧的“出色的人物塑造”。
由此看来,影院决定让《红美丽》让位于《蜘蛛侠III》并非一点道理没有。
要想战胜人家,就得拿出点实在的东西,而仅仅靠拙劣的模仿,演员的堆积,和剧本的粗糙,终究无法修成正果。
咳,本来好好的一部拿中国上海说事的电影,就我看来,除了几幅上海场景之外,唯一的中国特色的东西就只剩下了那几个小笼包了。
瑞吉红塔酒店,大堂咖啡厅;浦东高层建筑工地;地铁2号线;火车站(片中说西站)和绿皮车厢;大红色旗袍;大墨镜;光头耳洞西装讲英文男;某高档俱乐部,还有“It's beautiful, the Bund!”"Yes, she is."“你英文那么好!
”“我爷爷教我的”监狱里大家都穿短袖,两位帅哥西装笔挺,肯定很热很热就是冲着葛优去的“冯先生!
”“说了多少次了,叫哥哥。
”
上海的十里洋场,飘过大量的英文对白。
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明白,但是就不是自己那个味儿。
孙红雷挺帅,但是作为律师这么冲动和感情化似乎不再情理中,一直被犯人引导着情绪。
葛优的形象出来就好笑,似乎游离于局外,这个可能就是文化背景的原因了,外国人看也许就不会这样。
可以欣赏,但不喜欢。
个人 认为不论再怎么改革开放中国人也不会生活的象个美国人,也不会把话说的像个美国人。
这应该是导演最大的败笔,在律师和犯人之间于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习惯以及语言习惯是不应该发生如此转折的。
如果换做是几个美国人在表演也许就能够被大家理解,但是同时也会失去更多的观众
看邬君梅多给了一颗星
低成本电影,也可以表现得很好。
这是一个中国瓶装洋酒的故事,虽然故事背景放在了上海,电影角色也以中国人为主,红色、旗袍等中国元素更是尽可能地放大,但其骨子里所讲述的却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式的有关复仇的故事。
一般
it's not love,is guilt
非常的烂。
一部看不懂的电影,是我近期在电影院里看的很郁闷的一部电影。
还行 有点烂
邬君梅和孙红雷的监狱戏假到及至...当然...这部电影的其他部分也同样矫情的可怕...
期待红\白\蓝三部曲剩余的三部
神神鬼鬼的片子,美国和中国电影嫁接的变种。让一个职工阶级杀人,还好几个,太脱离现实了,本片适合挂在博物馆。
整个傻掉倒还不至于,但思维的全盘好来屋化+细节的搞笑愚蠢就很让人扼腕鸟。。何况猎奇心理。。老大,是三十年代老美专供么莫非?
822
有病
给看过的好多片子打了分 自认比较宽容 但还是对多年前看过的这部片子耿耿于怀 第一个一星留给你了
一个真正的影迷,连烂片也不放过。
低成本电影,也可以表现得很好。
豆瓣上各位的评论比电影本身精彩多了!
搞笑片儿.
如果不是邬君梅 这片就彻底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