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风格极其灰色的电影,由于影片主题的问题,导演布拉特·安德森甚至没有在美国得到拍摄影片所需要的财政支持,所幸的是他在西班牙找到了投资方,并且在那里拍摄了影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出产国那写着西班牙。。。
情节并不算太复杂,如果你喜欢看悬疑类影片,相信很快会猜出故事的真相,但是这完全不影响本片成为一部经典作品,这部电影在暗灰的色调中开始、发展并结束,这就使得观众感觉自己仿佛和主角一样,置身于被催眠的噩梦中。。。
克里斯丁·贝尔的表演这一次太惊人了!
为了扮演有失眠症的男主,他在2周内迅速的减掉了55磅——这相当于他1/3的体重!
这就是敬业的 克里斯丁·贝尔。。。
毫无疑问,每个看过机械师的人都会记住贝尔的造型。
如片中所说,再瘦一点,你将不能存活。
贝尔敬业精神的发光,两周内减肥65磅(体重的三分之一),让人觉得当年罗伯特·德尼罗在愤怒公牛中的增肥,汤姆·汉克斯在荒岛余生的减肥,蕾妮·泽尔维格在肥妞单身日记1,2中的增肥都黯淡无光。
更难得的是,贝尔将失眠者的痛苦、空幻状态表现得十分出色,虽然一年没睡觉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
很多人会把这部片子同大名鼎鼎的fight club相比,因为在那部片子里同样有人失眠,也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还会有人扯到Memonto,另一个同记忆、幻觉有关的佳作。
然而本片除去贝尔对失眠的演绎,其他根本不值得一提,情节同fight club比显得肤浅、空洞,结构同memonto比则是大笑话。
在我看来,这还不如帕西诺老头的失眠症来得精彩,虽然本片从主题看更有积极意义。
不过对于失眠的朋友来说,这片字还是非常值得一看,不仅同病相怜,更是提醒自己莫让症状恶化。
我忘了自己失眠的那段时间是否会做梦,估计是有,自己醒来没有记忆。
而贝尔所扮演的这位机械师,他没有睡与醒,一直处于噩梦之中。
片头——悬念植入第一组悬念:客厅的尸体、抛尸、被发现;第二组悬念:冰箱上的便签写着“你是谁”。
第一部分——背景构建1、主角崔佛每日在妓女家中度夜,他病态的消瘦、他和妓女的关系很亲密、会付给妓女多余的钱。
2、崔佛是机械师,他熟悉自己的业务,会为了工友出头不怕得罪上级;他原本和工友们打成一片,近来却渐渐疏远,难以融入更衣室。
3、每天下班后,他会去机场快餐店,和女招待调调情。
(昏睡的表情、停止的时间,暗示这一段是幻觉)4、一个人在家的失眠夜,崔佛记录下自己不断下降的体重,反复用漂白剂擦洗地板和手(内疚的典型表现),习惯性的把第二天需要做的事情,写在便签上,贴在冰箱门上提醒自己。
第二部分——崔佛生活的变故由于他日渐游离的状态和得罪了上司,崔佛被要求进行一次吸毒测试。
这打击了崔佛。
他离开工厂到自己车上透气。
异常的点烟器和崔佛昏睡的表情,暗示了接下来出现的是幻觉。
一个叫艾文的人,声称是顶替雷斯诺和他一起工作的新工友。
崔佛从没见过他,觉得很意外。
接下来的工作中,工友要求他帮忙调整机器,而他因为观察艾文分心。
在艾文对他比划了一个割喉的手势后,崔佛意外的触发了机器,工友的左手被搅断了。
第三部分——崔佛的逃避断手事件后,崔佛的内心被恐惧和悔恨压垮了。
他在家中反复洗手、呕吐、体重下降。
而且,他此时发现,似乎有人闯入了他的公寓——他的冰箱上贴了一张莫名其妙的便签,画着一个简笔画和待填的填字游戏。
崔佛搞不明白,于是他接着交房租时问房东,有没有人进入他的公寓。
当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
之后,断手事件的责任认定会议,崔佛说出自己分心的原因。
然后被其他人指出文这个人并不存在。
这又一次打击了崔佛。
此时的崔佛,已经意识到事情不太对。
他非常困惑,于是这天在下班的时候,路过必经的红绿灯时,他恍惚的把车子停在十字路口的正中,对着路口后面的水塔发呆。
发呆显然没有什么结果。
之后他还是按照每天习惯,来到机场快餐店,和女服务员玛丽亚调情。
停止的时间暗示这一次依旧是幻觉。
而因为受到刺激,这一次,崔佛的幻觉变严重了。
他在幻觉中看到了一张母亲节的宣传海报,交谈之后,他和服务员玛丽亚约定好,在母亲节带着玛丽亚的儿子一起去游乐场玩。
回到工作中,因为事故的原因,工友们都排挤崔佛。
工作环境的压力加大和对意外时间的愧疚,导致幻觉他频发。
这一次回家的路上,他在红绿灯口遇见了开着红跑车的艾文。
他追着艾文到了酒吧,酒保奇怪的神色、艾文夸张的手指,暗示这里也是幻觉。
崔佛指责艾文让他分心,艾文却告诉崔佛“是你导致的事故,不是我”。
艾文离开,崔佛在他留下的钱包里面发现了艾文和雷斯诺一起钓鱼留下的合照。
此时,崔佛被羞愧和悔恨啃噬的内心得到了解脱。
有了合照作证据,一切都有了解释——艾文是真实存在的人,说艾文不存在的人是在骗他。
而断手的意外不是他的错,而是有所人联合起来想把他赶出工厂的阴谋。
一切都不是他的错。
否认现实得到的虚假答案的崔佛感到解脱了。
他得意洋洋的打电话给雷斯诺,告诉他他什么知道了,他有证据。
雷斯诺在电话里果然气急败坏(其实雷斯诺气急败坏是因为他犯了其他事儿,FBI正在调查他)。
挂掉电话,崔佛的心里放下了一个重担。
就在他准备高兴的吃点东西时,他发现冰箱上又被贴上了那个填字游戏的便签。
而且这一次,填字游戏给出了后两个字母。
这把崔佛吓坏了。
他来到了他唯一可以求助的人——妓女丝缇芙的家中。
丝缇芙为了他赶走了正在接的客人。
崔佛反复向丝缇芙诉说工厂针对他的阴谋。
丝缇芙当然觉得他是在大惊小怪,她指出如果工厂的所有人都想把他赶出工厂,直接把他开除不就得了,还耍什么阴谋。
但崔佛解释,他根本不是在担心被开除的事情。
丝缇芙问他,那你在担心什么?
此时,崔佛的回答是,他不知道。
但其实在内心里,崔佛一直是知道的。
母亲节这天,崔佛和女招待玛丽亚、她儿子尼古拉斯一起到游乐园玩。
照相机模糊的合照,暗示这里是一场幻觉。
这一段非常混合崔佛自己对童年的记忆,和他一直想逃避的对车祸的回忆。
他用自己的童年记忆作为构架,把尼古拉斯和玛丽亚植入进来。
他们游玩的照片、崔佛对尼古拉斯说的关于自己童年的话,是崔佛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玛丽亚接电话离开,而崔佛带着尼古拉斯游玩地狱666公路的鬼屋游戏。
这一段,是对车祸的映射。
鬼屋片段非常经典,从举盘子的女招待开始,恐怖形象分别是:砍手的印第安人、装满断肢的推车、墓园独自祭奠的妇人、挂着“有罪”牌子吊死的人【填字游戏上的简笔画形象】、装满死尸的破烂警局、“坏女人”汽车旅馆中性爱模型吸引,没有看到停止的标志,撞上忽然冲出来的纸片男孩【女人在这里映射车祸前他吸的香烟,都是分散他注意力的罪恶的东西】、车祸后肠穿肚烂的现场伴随着女人的哭嚎。
直到这里,鬼屋已经完成了从幻觉到真实的转变。
接下来道路分叉,左边通往地狱高速【继续逃避】,右边通往救赎之路【出口,也是面对真实】。
崔佛要求离开走右边,但尼古拉斯还是走了左边。
这意味着经过鬼屋的幻觉,崔佛还是不能正视现实,在脱离幻象和继续麻痹自己之间,崔佛选择了继续麻痹。
于是,进入地狱高速,崔佛又被困在幻觉里,陷入恐惧的幻象中。
而此时,他发现尼古拉斯已经不省人事了。
崔佛极度恐慌的抱着尼古拉斯求助,他看见尼古拉斯的母亲,女招待玛丽亚奔跑过来。
她身后的旋转摇摆伞,和路口的水塔重叠了。
车祸的回忆再次入侵幻觉。
但崔佛再次摆脱了它。
他依然在否认,他不停的说,“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否认事实】,“我去叫救护车”、“带他去玩那个我真想杀了我自己”。
而男孩母亲不停的告诉他,“不用救护车,他是癫痫过一会儿就好了”、“这不是你的错”、“他过后完全不会记得这件事,就像没发生过一样”。
于是,被安抚的崔佛应邀去了女招待家小坐。
这里,女招待家里拜访的留声机、玻璃碗、小丑盒子,其实都是崔佛妈妈留下的遗物。
崔佛童年的记忆再次替代了车祸的回忆。
在女招待家里,时间再次停止在1:30,车祸的回忆再次入侵。
崔佛在冰箱们上发现了一个写着“母亲节快乐”和画着简笔画的心形卡片。
幻觉结束了。
回到家中的崔佛,在垃圾桶中翻找,找到了那个填了两个字母的便签纸,把母亲这个词填上去。
潜意识中,崔佛知道这不是正确答案。
他用的也是可以擦掉的铅笔。
他翻到儿时的照片。
在母亲节他和母亲拍的照片,和刚刚幻觉里面,他给玛丽亚和尼古拉斯拍照片一模一样。
如此明显的提示刚刚一切都是幻觉,但逃避现实的崔佛仅仅是困惑了一下,然后选择了忽视。
第四部分——恶化在工厂,断臂的米勒来协商赔偿金。
崔佛真诚的道歉,得到了谅解。
但是他内心深处知道这件事情,仅仅道歉是不够的。
接下来,被安排操作新机床的崔佛,在修理时也发生了意外,差点失去左手。
崔佛恐惧之后是极怒,他攻击周围所有人,认为是有人在蓄意报复他。
他试图拿出艾文和雷斯诺的合照证明自己的观点,但照片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了。
疯疯癫癫的崔佛当然被解雇了。
事情开始变得诡异,回到家的崔佛发现家里停电了。
冰箱因为停电流出鲜血【崔佛自己似乎看不到满地鲜血。
因为冰箱里面的东西是可以摧毁他幻象的真相,而崔佛不能面对所以视而不见】,他拿着手电筒满屋寻找照片未果,去酒吧寻找艾文未果。
失落的崔佛来到妓女家过夜。
妓女丝缇芙被人殴打了,崔佛安慰她,丝缇芙提出为他从良。
回到停电的家中,房东不请自来,说他这上面漏水,还闻到崔佛家中的难闻气味。
崔佛把人赶出去了。
而后,他发现冰箱的便签再次出现【对于房东的疑问和流血的冰箱,依然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填字游戏又多给出了两个字母。
他再次拿出铅笔,填上的断臂工友米勒的名字。
他去和米勒对峙,问米勒是不是在陷害他。
当然被揍一顿撵出来了。
然后,在米勒家附近,开红跑车的艾文再次出现。
这次,激怒的崔佛驱车追赶艾文。
他不顾一切的闯过红绿灯、经过一个隧道【实际上这是当初车祸后他的行驶路线】,他记下了艾文的车牌号,还隐约看到艾文的副驾驶上有个人。
然后他的车坏了,追踪到此为止。
他拿着车牌号到车管所,车管所告诉他没有权限查这个车牌的主人。
但如果是他出了车祸,这个车牌撞了他肇事逃逸,那他可以去报警,警察会告诉他相关信息。
此时,已经疯狂的崔佛决定制造一场车祸。
跑到路中间,自己撞上了一辆汽车。
而后一瘸一拐的到警局报案,称他被撞了,车主肇事逃逸。
但警察查询的结果,像一个晴天霹雳——警察告诉他,这辆车就是他自己的车。
他在一年前就声称这辆车在一次车祸已经被撞毁了。
崔佛完全不能面对这个现实,在警察的追问下,他选择夺路而逃。
第五部分——真相崔佛逃到下水道,才甩开警察。
而在下水道分叉口,他再次面对左与右的选在。
这一次,他还是走了左边。
这意味着此时的崔佛,还是没能逃出自己的幻觉。
他回到公寓,看见警车停在楼下,房东正在和警察些说什么。
他知道自己不能回公寓,于是再次来到妓女丝缇芙家中。
丝缇芙照料了他,崔佛却受不了妓女对他那么好,他认为自己不值得,他告诉妓女“你不了解我”。
丝缇芙为他做饭,而换衣服的崔佛在丝缇芙的衣柜中发现了属于艾文的靴子。
他看到丝缇芙的桌面上,赫然摆着那张艾文和雷斯诺的合照。
崔佛感到受欺骗的暴怒,他指责丝缇芙是小偷、和艾文联合起来算计他。
丝缇芙指出,照片上的“艾文”,根本就是崔佛本人。
而崔佛不能直视照片,他更加愤怒的辱骂丝缇芙,最终被赶走了。
但是,此时的崔佛其实已经预感到,他用来逃避现实的幻觉已经濒临崩溃了。
他来到机场快餐店,寻找女招待玛丽亚寻求支撑。
结果机场快餐店根本没有玛丽亚这个人,服务员告诉他他每晚都一个人来这个,坐着发呆,从不说话。
崔佛依然不能接受,他叫骂着指责所有人都被艾文收买了,想陷害他。
他来到停车场开车,再次发现艾文和他的红跑车。
崔佛立刻跟了上去。
他追踪艾文来到自己公寓楼下,艾文的副驾驶上有人。
崔佛满心以为那是妓女丝缇芙,但是让他震惊的是,车上下来的人居然是小男孩尼古拉斯。
崔佛此时内心已经濒临崩溃,这个幻想是他不能理解的。
但是,他还是上楼,回到自己家中,试图带走尼古拉斯。
他在于是发现了用匕首剃胡子的艾文,艾文明确的告诉崔佛,尼古拉斯已经死了、他的记忆是有问题的、冰箱上的便签就是他自己写给自己的。
崔佛不能接受艾文指出的真相,他和艾文搏斗,用匕首杀死了艾文。
崔佛在房间里寻找,到处都找不到尼古拉斯。
此时,他发现了流血的冰箱。
他把冰箱打开,原来里面流血的是无数腐烂发臭的巨大鱼块。
崔佛盯着掉在地面的鱼头。
此时,他已经想起来了,这些鱼就是他和雷斯诺一起出去钓鱼的收获。
而那张“艾文”和雷斯诺的合照,就是他自己。
崔佛感到恶心。
他此时已经介于清醒和幻觉之间。
他依然把艾文的尸体裹起来,回到了片头的抛尸桥段。
崔佛把尸体踢下斜坡,裹尸的地毯散开了。
里面竟然没有尸体。
而举着手电筒走过来的巡夜人,居然就是艾文。
“你必须解释这一切了。
”艾文告诉崔佛。
崔佛也知道,是时候了。
回到家,崔佛放下手电筒。
这手电筒正是他停电时自己用的、也是艾文手里的。
艾文根本就是一个不存在的人。
他反复洗手,在镜子里看到冰箱上“你是谁”的便签,然后,他看见艾文站在他身边。
“我知道你是谁。
”崔佛说。
午后1:30,他穿着炫目的靴子,一边开车一边用点烟器点烟,在下班必经的红绿灯路口,他低头点烟没注意闯了红灯,正好撞上一个男孩。
他停下车,从车窗惊慌的张望。
男孩的母亲尖叫着跑到血淋淋的尸体旁边。
66公路的挂饰吊在他的后视镜上,水塔在那个母亲身后。
一念之下,他选择了肇事逃逸。
他想起了一切车祸的记忆。
崔佛难以承受的倒在墙角,悲泣。
一切都明了了,他拿过那张填字游戏的便签,填上了“凶手”这个词,画上了吊死人的简笔画。
他就是凶手,凶手应该吊死。
第六部分——救赎崔佛收拾房子,捐赠了家具。
包括留声机、玻璃碗、小丑盒子这些母亲的遗物。
然后,再无牵挂的崔佛驾车上路。
艾文坐在他的副驾驶上,终于,又到了去警察局和飞机场的分路的地方,这一次,他终于选择了右拐,去警局。
步入警局,崔佛回头,看见艾文在警局外对他挥手。
他自首了。
“我只是想先睡一觉。
”被良知折磨得一整年不能入睡的崔佛,终于在拘留所里,得到了内心的平静。
梦中的崔佛,回到了车祸那天。
他肇事后逃逸,从惊慌到计划退路。
他驾车穿过那个隧道时,决定把事情掩藏到底。
从那个时候起,他就迷失了。
直到他自首,才迎来了救赎。
——————————————————————————————————哇噢,不能置信我居然打出来了………………嗯,剧情并不复杂,比起禁闭岛、穆赫兰道都简明多了。
还是不能置信我居然打出来,啧,感觉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呢【并没有╮(╯_╰)╭】。
Christian Bale在机械师里的表演真的是很拼,有的镜头让我竟然看到了巩汗林的影子。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电影苍白的好像是说:“小伙子,你如果不自首,你将永无安宁”此类的话,对那些肇事司机来讲更有意义。
肇事——我觉得是对自己犯下的错不负责任。
我们可能没有当过“肇事司机”,但是我们都肇事过,都像Reznik一样为自己找借口(虚拟出一个人)证明那本不是自己的错。
他不断用自己的幻想和失眠做着一些赎罪,他的人生从钓鱼那一天就改变了,那条鱼从此就一直臭在冰箱里,他与他人的关系也渐行渐远,慢慢他的生活只属于那天的那片影阴无法摆脱。
Reznik平常是个好人,如此的无害,甚至还有一点仗义,人见人爱,但being good is nothing,需要在关键时记得站出来,承担一切。
当我们处于现在的和平中,我们的道德指数和标准都好像很多,当一份道德调查问卷发过来,我们会对污染环境say no,对屠杀海豚say no,对低头一族say no,对人际冷漠say no。
但这都不重要,毫无代表性,这些就像是在外表下的一点小小的装点,一下就能被戳穿。
这样的好人,人人都能做,这样的道义,人人都能讲。
真正的道德和正义体现在极端下,当被群体抛弃的你孤独面对一切时,你能否还能继续做英雄?
能否承担这样巨大的责任?
我们在平时不能时时经过如此极端巨变的考验,但是当我们继续嘴上谈论着某些原则和道义时,只要一次小小的违背,我们的谎言就立即可以被击穿,我们就再也撒不下去那些谎了。
而能让我们避免此种尴尬的只有直面人生,敢于承担那些责任,那些我们说出去的豪言壮语。
我们的语言不会成为我们,而是我们的行为。
当像影片里那样问及who are you,我们不会以谎言回应。
因为a little guilt goes a long way影片很多的隐喻也都表现的很清楚了,一切都映射那场事故。
而男主角一直所看的那本《白痴》的作者陀斯托耶夫斯基还有过另一本经典,那就是《罪与罚》
最近,因为杭州爱心斑马线再一起交通事故案,朋友间偶然谈起都颇不平静。
关于人性,关于良知,我们知道多少?
活着的时候,自以为清醒的时候,没有黑暗逼过来的时候,有多少良知一直醒着?
胡斌案,有人还大声哭着喊冤。
一条爱心斑马线,如果不是画在良知和自律的道路,又能约束得了谁呢?
重看《机械师》,复习人格认知中重要的环节:道德的内化机制-愧疚与自责。
重新翻阅有关选择性失忆与毁灭型人格分析,觉得有些理论上的东西,单一来讲,似乎各有逻辑;但综合在复杂的人性与现实基础上,则各有偏颇。
有些理论的东西,只能解决片面的、简单的、单向性的问题,而对真实存在的痛苦与对立毫无办法。
什么样的理论或者道德,首先,都是需要被人内在所接受和认可,方才成其为指导标准的。
就好象在雷兹尼克幻觉里出现过的人们,尽管迷幻中他并不了解那到底有什么意义,但他相信他们存在,如同他选择性遗忘曾犯下的过失,以免谴责自己。
他选择性地相信有一些人存在着,不断给他的生活制造厄运,他相信自己被他人的暗算所伤害,用他人的伤害来代替自己应当被谴责的内疚。
潜意识里,他的疯狂是良性的、自律的、道德的那部分的挣扎;他的频频失态,是他在自我折磨与自我拯救过程中,不断与罪恶对抗的自我的反省。
雷兹尼克,不是一个变态的人。
正相反,事发之前,他阳光、帅气、造型拉风、轻浮无知……当他驾驶那辆红色跑车意气风发在城市中穿行的时候,他没有想过,一个小小的点火器,成了一生逃不过去的黑暗。
一念之间,天堂或地狱,向左走向右走,看似有看不见的手在掌舵,实则都是我们自己,把紧握的方向盘调准了后来的方向。
救赎,其实是因为看真了照片上那个钓鱼的人,原来是自己的脸。
克里斯蒂安·贝尔演完本片可以直接再接一部关于集中营的影片了2周内减了体重55磅真是让人无法想象影片一上来就立刻让我想起了搏击俱乐部同样是关于分裂的影片当然本片中机械师分裂的起因也是本片的结尾我相信克里斯蒂安·贝尔在整个演出过程中都不会太费力在减掉人体正常体重三分之一的情况下我相信他很轻松就进入了角色的恍惚状态影片的悬念迭起很有舞台以及看小说的感觉加上演员驾轻就熟的演出本片质量自然不用多说
人是最擅长原谅自己的动物。
犯了罪,因为害怕而不去自首。
在内疚中身体自我折磨,大脑因为接受不了现实而开始想办法逃避这个事实,潜意识开始想是谁陷害的。
然后有了继续生存下去的理由。
为了报仇而活。
如同小李子的《禁闭岛》,当内心无法承受巨大的悲伤,逃避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找到一个强大的理由让自己活下去,譬如被人陷害而为了寻找仇人而活下去。
影片中出现了一个人,他在跟着主角,他是主角认为的凶手,陷害自己的凶手。
他不断地寻找,终于将他杀死。
然而那个被他杀死的凶手没有死。
那个凶手是谁?
那是爱和良知。
不断地逃避,不断地自我幻想,爱和良知会不断地摧毁你的幻想。
摆脱了法律的制裁,逃得过灵魂的追杀吗?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一年前,当时看了很多部都是令我感触颇深的电影,甚至是这辈子或许都没法忘记的电影,包括刘奋斗的《绿帽子》、李杨的《盲井》、蔡明亮的《爱情万岁》等等,当然这些电影都跟我接下来要讲的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觉得好电影需要分享给懂得欣赏她的人。
第一次看克里斯蒂安·贝尔的电影是《美国精神病人》,个人认为《美国精神病人》要比这部电影略胜一筹,但并不是贝尔的演技问题,他的演技还是同样的精彩,有过之而无不及,况且他还为这部电影瘦成了鬼一样。
只是这部电影在情节表现上有些过于做作,电影里的那些重要节点的提示也感觉有些生硬,重要的是整个故事的真相有些让人失望(还以为会是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以及最后男主Trevor在镜子前突然想起一切,并如释重负的不断重复着:“I know who you are!",贝尔的这场演技固然精彩,但感觉揭露真相的这个节奏并没有掌握好。
<图片2>如果最后”觉醒“这场戏放在他在岸边抛尸时,而抛出去的却是地毯和空气,这时镜头已经给到了一切的答案(很赞的一个镜头,一切豁然开朗),而他在回头时再看见黑人Ivan,这时经过一系列回想并歇斯底里的喊出:“I know who you are!",我想节奏会更连贯,效果会更好一点!
<图片1>不过这部电影却一直漂在我的脑海里,而且越漂越深,挥之不去,除了整体的黑暗风格以及幽灵般的背景音乐之外,很多情节也都深深地让我着迷。
男主Trevor彻夜的失眠,整日神情恍惚,这种痛苦,内心的煎熬只有经常经历失眠的人才能体会到。
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正经历着失眠的困扰,我经历了一段一周45天都无法正常入睡的日子,持续了半年之久,每夜可能都要熬到凌晨3点以后才会睡着,严重的一个月是靠安眠药度过的。
失眠当然是有原因的,电影里Trevor的原因显而易见,而我的原因也无非是看不清自己的未来,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后来我学会了如何解脱,其实我们的一切痛苦,都可以从书本和电影中找到答案。
<图片3>Trevor每天深夜里都去机场的咖啡店,电影里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在Trevor的潜意识里幻想出小男孩的母亲,以及1:30那个时间节点,并与后续的剧情搭配。
但同一个地方重复不断地去,应该是我们很多人都会做的事。
有些人喜欢尝鲜,有些人喜欢守旧,但我想人应该都是会念旧的,应该都是有情怀的,都会有一些你经常去的地方,比如豆瓣,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精神角落。
<图片4>Trevor是念旧的,他不像是个嫖娼者,就连妓女他都只找那同一个,以至于妓女会对他动了情并愿意为他从良,这种心理说明他不仅仅只是为了谋求肉体上的欢愉以摆脱失眠对他的困扰,更多的是寻找一个心灵上的慰藉,一个内心的避风港,所以他只会找她一个人,这样彼此会越来越熟悉,也会彼此敞开心扉的交谈。
<图片5>最后,我在思考的是电影中黑人Ivan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对于Trevor来说,Ivan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就像薛定谔的猫,在他把裹着“尸体”的地毯抛向海里滚开之前,他是存在的,等他抛出后地毯打开发现一切都是浮云,他就变的不存在了。
<图片6>最近看了《探长来访》,我就会有意无意的把黑人Ivan这个角色和探长相比较,但探长这个角色在电影里的意图应该是明确的,他是上帝。
而我们这位黑人他并不是上帝,虽然Trevor是在他的一步步指引下想起了一切,并在他的目送下进了警察局,但他毕竟在车间里害Trevor走神并造成了重大安全事故,所以他不是上帝,因为上帝不会害你!
<图片8>那么他是魔鬼么,影片里我们大多是看到他丑陋不堪的一面,整个人物形象,不坏好意的笑容,缝着脚趾的畸形的手掌,处处都是坏人的痕迹,但结果却在结局反转,他背靠墙壁目送着Trevor走进警察局,俨然一个正义的形象出现在你面前!
但在之前的车间里他的所作所为又该如何解释呢?
显然他也不应该是一个完全的魔鬼形象!
后来,我想起心理学上的一个观点:如果你一直想着某件事情,你的潜意识就会潜移默化地驱使你的行为做出反应,不知不觉的你就会完成了这件事情(好坏都有可能)。
这个有点像《星际穿越》里提到的”墨菲定律‘(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回到电影中,男主Trevor长期失眠,失忆,精神已近乎崩溃,他是渴望睡眠的,他一直想找出自己失眠的原因,所以他的潜意识里出现了黑人Ivan、小男孩的母亲以及他自己想象的那些桥段。
但由于他的精神恍惚,时好时坏,所以黑人Ivan这个形象不稳定,时有时无,有时会做出魔鬼的事来,有时也会向上帝那样指引他找回逝去的记忆。
所以说,Ivan是他潜意识里的一个既复杂有矛盾的混合体,是他愧疚不安的灵魂的救赎。
电影中还有一个老掉牙的问题,“Who Are You?”,这句话其实就是问我们自己:我是谁?
,这是个亘古流传的哲学问题了,一般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这个问题应该能从他们的信仰中找到合适的答案。
不过我在很久以前听过这样一个答案,我很喜欢,借此分享一下,那就是:“我是我爱的人爱的人!
”<图片9>最后,这部电影对我个人而言是有一定影响的,积压了很久今天终于可以像Trevor那样如释重负的表达出来了,希望今夜可以睡个好觉,晚安!
由于之前看了《布鲁克斯先生》因此对于导演想玩的小九九基本都在掌握之中。
利用精神分裂幻化出一个独立角色与主人公进行对话和剧情推进。
电影如同广告创意一样,抄袭模仿撞车时常发生。
查了一下时间,机械师是04年出品,布鲁克斯先生是07年出品,基本可以判断后者抄袭前者。
不过这部机械师更严谨一点,里面融入了很多心理学的常识,主人公的每次幻觉都是一种病态心理反映,而且是能够从现实世界中找到映射。
布鲁克斯先生那个电影就纯粹的是剧情依附品而已了。
整部电影最让我震惊的还是主角克里斯蒂安贝尔,利用了三个星期减肥减去了约60斤(如果大家想象不直接,可以想象去超市买肉买60斤是什么概念),电影有个镜头他在弯腰洗脸,背部的脊椎骨如同龙骨一样突出,一节一节的突起在干瘪的背部,这种效果不是特技,是真实的生理效果呈献。
这真的是让人太吃惊了,因为我也减过肥,在最肥胖的顶峰每天晚上只吃一根黄瓜和一碗粥减下去了20斤,但是耗时两个月,三周60斤,足以让所有按照常规程序减肥的人慕拜,足以让所有那些娇生惯养的大牌演员慕拜了!
后听说为上克里斯托弗诺兰的《黑暗骑士》又增肥,肥了40公斤(请再次想象买肉买80斤)-_-/近乎疯狂的敬业!
当然除了敬业精神,那种失眠症患者的病态反应,无论是心理还是肢体行为上的,贝尔都刻画的入木三分。
他是在《撕裂的末日》这部电影中给我留下了印象,当时只是感觉“酷”,没有其他,也许其他特质让导演那没有营养的电影给磨灭了。
后来又查 《致命魔术》也是其主演。
呵呵看来应该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御用演员。
原打算给此电影四个星评分因为克里斯蒂安贝尔 他成为了剩下那一个星的理由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我就开始坚定的告诉自己:永远不要做可预见的会让自己后悔、内疚的事情。
一开始应当是爸爸告诉我的,永远不要为不可挽救的事情后悔。
后来的很多重要选择,我的原则就是:不要让自己后悔。
我觉得这样很好,至少我过得心安理得,我忠实于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安心读书,安心读新闻,安心退论坛,安心谈恋爱,安心看电影....扯够了~~扯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件事:导演想表达的,哥们儿我早就做到了。
导演想说什么呢?
Never do something that makes you feel guilty,never be a hit-and-run driver.如果你已经笃信上面的观点,并且看过fight club,Shutter Island,Identity,A Beautiful Mind或者Secret Window中的任意一部且有点悟性。
你就不用去看这部电影了。
贝尔瘦成这样的确太不养眼了,我宁愿看德普揉着乱糟糟的头发演精神分裂......看到一半就猜到了,那个胖子是他的另一个分裂人格。
也猜到了贝尔抛尸后回头看到的人,还是那个胖子。
但是我没有猜到他精神分裂,失眠一整年(让我彻骨的理解了白岩松,崔永元们的痛苦)的原因是因为他撞死了小男孩后肇事逃逸了。
看到揭晓结局的时候瞬间有普法教育片的感觉:不要肇事逃逸!
认识贝尔是在《致命魔术》中,我基本上已经忘了他长什么样了,但是他也告诉我一个真理:瘦成这样真的很像标本。
因此,我要增肥!
此外,鉴于近来已经看过无数部悬疑片导致了审美疲劳,我决定说服兔子暂别这种类型的电影,每次看一半就猜到结局然后提心吊胆的祈祷”千万别是这样“的感觉真的太不爽了....
真的是很佩服克里斯蒂安贝尔的敬业精神,能活脱脱把自己饿成一具僵尸
偷FIGHT CLUB的机没偷成的后果
目不转睛地看 Christian Bale 来着,真是个好演员!如果没有好的表演,这种“故弄玄虚”的片子,我估计会打个两星。
男主角的演员太用心表演了,把自己饿成那样~!
如果是中国拍的,我就给5星。
救赎你妹,假到不行
这片也就剩摄影和贝爷的身材了。那个结尾,我擦你还能再普法教育一点么!!!
贝尔瘦的惊天地泣鬼神,原来是自作孽选择性遗忘。
画面非常干净,没有任何多余的色彩。主旨应该是男主角自己说的那句“小小的负罪感会持续很长时间”,非常佩服Christian Bale为了拍片在两周内减轻体重30公斤,着实敬业
无趣
为了电影而献身的蝙蝠侠啊.....
对精神分裂电影产生了抗体,于是惊艳度打了点儿折扣。Bale那纸片儿一样瘦到惊悚的小身板看得我巨揪心。哦哦,这家伙演技实在太赞了!
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能拍成这样还能说什么?
牛逼之作
故弄玄虚,吊人胃口还节奏缓慢。贝尔为了这么个篇子减肥成个鬼样子值得吗?
我确实对这类电影不太感冒~
实在要感叹一句男主角非常敬业,全剧也表演得很好。我在想是否该标人格分裂,起因是因为对犯罪的内疚之下才产生的幻觉,当真相出来之后他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吧
车祸肇事者不得逃逸……
唉……尝试了无数无数无数次,最后仍然只能说,惊悚片不是我的菜
我不明白“克里斯汀贝尔之黑暗时刻”这个译名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