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动画,看完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静!
感觉到了,我也就来写写大家迷惑的剧情。
(本人没看过小说,仅从动画角度)两仪式,在终章的独白中用shiki这个躯体综合的介绍了自己。
加上前面的织和式,两仪式就有三个人格认知。
shiki只是一个肉体的知性的衍生,准确说不是人格,而是起源空。
比如被式砍断的手,手也就无所谓知性,无所谓人格(肉体在先还是人格shiki道出了他的看法)。
佛语缘起性空类似,如我们的身体来自四大和合,四大又皆空。
shiki应该算起源“空”对两仪式的作用与反作用的结合体,shiki就像一个光点,射出两道射线,一道织,一道式。
而这两道射线非单纯的单方向,他们会游回于光线的发射点——空!
·······························前面废话了一下,下面来大概说下剧情!
两仪式,双重独立人格,世界罕见。
在杀人考察中,她考场的是第三集反派藤乃的杀人现场。
此处作为独立人格的织,有杀人考察中,有着进入第7集反派白绪的路线,但在男主菩萨般的爱中否定了自己,于自己起源空,也就是世界观产生了根本矛盾,一个开始贪念世间的两仪式的开始形成,织在车祸中结束了自己。
———本处从追求空的织到追求存在感的式的转折点。
2,织死的过程中,两仪式切身体会到了死的场景·····虚空粉碎,大地沉沦,无边无尽——空之境界。
悟出了直死之眼(即直面死亡的眼睛)。
在医院自己的斗争中,两仪式不在纠结世界空空如也,而是接受了织的死,体会到了真空妙有。
新的两仪式开始单人格发展。
以致于后来回忆开启也无济于事,织已然长眠。
3荒野——天台宗高僧,是一位有着天眼通,知前世今生的大师,在螺旋一章,荒野旨在利用两仪式作为生死的桥梁,证得涅槃。
在荒野看来,世间皆苦,唯有证佛果才得脱离,他先后有3个试验品,一个是白绪,一个空中少女,一个两仪式。
空中少女选择了执于空,而自杀。
白绪选择了执着于起源吃(他们两个都是失败的作品,没有担当,一直属于逃避的典型,荒野追求的的作品是真空妙有,打破常规的材料)。
而两仪式不生不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正符合。
因而材料齐全,准备开启涅槃之门。
但是木偶人的变化让荒野计划失败。
橙子在荒野临死前个他补了堂课——阿赖耶识。
佛语(自己百度)。
4——天台宗,本片的的线索均来自天台宗大大师荒野的布局。
就不得不扯几句天台宗是何物。
天台宗,禅宗的一支,其修行法门之一:“一心三观”。
此片就以两仪式为简要的拟人。
一心三观,即,空·假·中。
三观。
其通俗大意:世界之法,本来寂空--shiki。
世界皆姻缘而生,姻缘本假非真,故名假--织。
正如我们说空却有,假却真,实非假非空,空是破一切法,此片中shiki杀意即于此。
假以立一切法,此片织可算做假,只是一个成就式了悟的假借桥梁。
中以妙一切法,简单说式人格就是中。
5——shiki,织,式,三者都属于一人。
只是一人异名。
与其对应的空,假,中也是一法的异名。
完整的说即空即假即中。
本片就这样表述主角到底是谁吧,即shiki即织即式。
注意:“即”不是就是的意思,即是若即若离中即的意思,即融合,吸引之意。
6——汝何处求,吾身。
汝欲何求,真知。
汝求何物,{无}。
此处荒野为何没说用螺旋毁灭人类,因为高僧不是盖的,心外无法,所求只在自身。
剧情大概如此,其他都好理解了。
动画的画面,音效,还有把深奥的人格斗争,死亡这一独立个体不同人格的成,坏,住,灭。
演绎得深入浅出,难得的佳片,绝无仅有的心灵享受。
关上电视,雨声似乎还在耳边··········
去年冬天的时候,被人再三推荐,我看了这部动画。
推荐人勾引说,有佛教的东西,有量子力学的东西,有哲学,也有神秘学。
我第一反应是比EVA还牛的动画,好有吸引力!
后来我反省自己,修为一点都没有进步,还是这么容易轻信和妄想,否则不会有随后的失望和抓狂,也不会有这篇斤斤计较的吐槽了。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爱和尊敬日本动漫,虽然它早已是极其发达的商业动漫了,有时我甚至一厢情愿的认为,花费这么多金钱和人力制作的艺术品,总会有其价值,只是有些我没能发现而已。
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人类无限的创造力会产出各种创新,有天才的,有畸形的,同时人类有限的创造力也会产出无数的模仿和俗套,这是常情和无奈。
所以我对文艺作品的评判下限很低,第一,凡事应有度,第二,做事要负责。
比如,不能只为了表现自己的个性和酷,就没来由的乱杀无辜,杀完了还要再表现自己的无辜和清纯。
而且作者肯定明白,他的读者群就是处于叛逆期、最容易被影响、最需要表现自我的青少年,商业作品要迎合消费者口味,也不要这么助纣为虐,杀人狂和精神分裂适合当偶像崇拜么?
再比如,既然表明了自己要玩深沉、玩哲学、玩神秘主义,就不要那么肤浅和胡扯,作者不能因为清楚自己读者群的需求,就可以不顾常识和逻辑,怎么装逼开心就怎么玩。
东拼西凑的神秘学常识驴唇不对马嘴,随便抄两个量子力学或佛学的名词概念做装饰,然后就可以到处宣传自己的世界观设定很宏大很严谨很深邃?
在人设方面,本剧的人设采用很标准的公式化形象,本是乏善可陈的,比如女主角像绫波丽+明日香,男主角就要像真嗣,还要有一个像里美+律子的御姐。
不过本剧的亮点也在于此,因为它很牛掰的只通过高度符号化的形象和高度概括性的行为来塑造角色,以至于,剧情的发展变成了循环行为下的各种符号的堆积。
以女主角为例。
他们为了塑造女主角的帅和酷,采用了极端而强效的表现方法——让她去杀人,强大的和弱小的,有罪的和无辜的,还特别钟情虐杀,把牛逼哄哄的对手一刀大卸八块,把胆小无能的过路男一刀刀砍成碎块,然后再来个月光下浑身鲜血咧嘴冷笑的恶魔样特写。
当然,这很有可能是创造者自己的心理嗜好,因为在全剧中多次出现挑战视觉的重口味画面,让我这种爱好黑暗的天蝎都感觉不爽。
我想他们在构思这一幕的时候肯定觉得HIGH死了——这是多么凄美帅气邪恶震撼滴画面啊——以至于自始至终都没有对女主角虐杀无辜表现出一点忏悔或赎罪,还让她正气凛然的杀死一个又一个被设定为坏人的对手。
他们为了表现女主角的女王和强大,就让她拥有一个连神都能杀死的特技:“只要是活着的东西,就算是神我也会杀给你看。
”啧啧,天上天下,宇宙之中,谁与争锋,人类啊,还不拜倒在这比神还强大的女王脚下?
他们认为只让女主角装逼和耍酷是不够的,她还要有温柔、善良、美丽、纯情、可爱甚至害羞等等一切美好的女性特质,否则不能最大限度的让读者喜爱。
天啊,这么高难度的要求怎么实现?
这包罗万象的性格怎样装在一个人身上?
小CASE,让她变成多重人格就OK了!
于是!
女主角就进化成戏剧性人格变形金刚了!!!
她残酷如魔鬼,纯洁似天使,强大胜女王,温柔赛小鸟。
配合剧情,完美变型。
OH GOD。
他们想,这下还有什么不会喜欢这全无敌的女主角呢?
同样的,女2号御姐以眼镜为道具,也成为综合了温柔里美和冷酷律子的人格变形金刚。
幸好EVA的男1号只有真嗣一个,不然《空》就要变成三个多重人格患者的舞台了。
全剧最让我震惊的是第5话《矛盾螺旋》。
整部作品的终极大BOSS在这里出现了!
和所有的坏人一样的!
他立志毁灭人类!
震惊吧!?
和所有立志毁灭人类的坏人一样的!
他非常彪悍和牛掰!
身边飞旋着五颜六色的魔法阵!
可怕吧!?
而我们的女主角却是柔弱少女!
一交手就完败了!
被封印了!
紧张吧!?
不过等等。。
为什么坏人身边五颜六色的魔法阵是梵文的呢?
WOW KAO!
原来他是个和尚!
还指明是天台宗的和尚!
还是英国某魔法学院的学生!!
还和女2号魔法师同窗有过感情纠葛!!!
阿弥陀佛啊。。。
人类没救了。。
和尚。
和尚。。。
毁灭,灭,人类。。。。。。
一心毁灭人类还能修炼这么牛的神通!
你丫的居然没走火成魔!!!
让所有的修行人颜面何在!
颜面何在!!!
然后意料中之的雷来了!
这么牛掰的神通和尚!
在女2号豪爽的笑声中,被破印而出、光芒万丈的女1号一刀捅死了。。。。。。。
然后,和所有立志毁灭人类的坏人一样!
临死前他要抒发感情!
原来!
他是为了拯救世界才要毁灭人类的!
震撼吧!?
这年头共济会的信仰居然这么流行!
连佛教徒都要为器世间而灭有情众生了!
等他抒发好感情,更天打雷劈的来了!!!
女2号牛掰御姐魔法师!
这位英国魔法学院的高材生。
落寞。
感伤。
潇洒。
的抽出一支烟。
点上。
45度角抬头。
仰望天空。
然后用宣布神谕的口气说。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某位心理学家所定义的集体潜意识,即是说是所有人类的意识底层都源于一个湖,这个世界上所有执着的集合,佛教将之称为阿拉耶识,多么讽刺啊,你和你恨的东西持着同一个名字来到世上。
”神通和尚听闻,表情抽搐,很配合的吃惊道,“什……什么!!?
”然后就死了。。。
我欲哭无泪。。
高僧啊,您修炼了200多年,神通都这么厉害,却不知道阿拉耶识是怎么回事?
连佛法的基本常识您都不知道?
还要英国魔法学院的魔法师给您做佛学扫盲?
学佛的人啊!
你真伤不起啊伤不起!
还不如去买块豆腐撞死!
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里,主持人质问谢无欢:这个馒头不是很多年前就被张倾城吃掉了吗?
为什么现在又出现在你手中?
无欢低头答道:我,我也不知道,这是导演给我的。。。
所以,没文化,不是你的错,但没文化还要出来忽悠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因为这篇吐槽是仿写某人的影评,所以还有一段多余的话。
)在去年寒冷的冬天,我看过最感动的一部动画是《黑执事1》,名字虽不是空之境界,结尾却准确传达了空的意境——夏尔把灵魂出卖给魔鬼,决然走上为父母和家族复仇雪耻的不归之路,心愿实现之时,生命结束之际,却发现自己不顾一切追求的真相就是原本的假象……存在或者不在,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BD12集观看顺序的路过,反正看是肯定看不懂的。
云里雾里的玩意,跳楼就跳楼,自杀就自杀,扯那么玄乎,不过07年的画风能整那么棒真是超吊的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刷字数
因为实在没有勇气和所有人为敌。
所以,干脆和自己为敌就好了。
这样,只要赢了自己,便可以了。
死亡,亦是一种解脱的救赎。
这个系列对我来说太特别了,它提出了一个命题——“生存的实感”。
奈须蘑菇先是以不同方式剥夺了巫条雾绘、浅上藤乃、臙条巴以及两仪式的实感,而后让他们以不同方式寻回,并为之付出代价。
这就是空境系列的一条重要线索。
从这个意义上讲,似乎生命对蘑菇来说就是为了体验。
《俯瞰风景》讲的是巫条雾绘寻回实感的故事。
她在事故中丧失了视力和行走能力,终日独自躺在病床上不见天日,命运以无法反抗之姿降临,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巫条寻回实感的方式,是恢复视力,借助他人赐予的灵体在高处俯瞰。
但目力所及代表的理性永远不能替代切身体会带来的实感,从高处漂浮,又怎么能真正体会人间呢?
这无异于南辕北辙。
“从高处俯视的风景相当壮观,就连平淡无奇的景色也会觉得非常美丽。
可是,过于广阔的视界,却会变成与世界间的隔阂。
比其自身所感受的狭隘的世界,我们本该认同眼前看到的广阔风景才是“自己存在的世界”,但是,却怎么也没办法得到自己身处在这广大世界的实感。
因此,以知识为依据的理性,和以经验为依据的实感,会产生摩擦。
终有一方会被消磨殆尽,意识开始产生混乱。
”于是巫条试着找人来陪她,只不过陪伴一个灵体的方式只能是另一个灵体的存在,她便利用被赋予的新能力,蛊惑一个又一个少女自杀,让她们的灵体陪着自己漂浮,用这种制造恐怖事件的方式彰显自己在人世间的存在。
当然,这对寻回实感也是无意义的。
而后她又把目光放到了常来医院探望两仪式的黑桐身上,想让这个少年“带着自己一起飞翔”。
这里的飞翔,是和漂浮相反的、贯穿本篇章的重要概念。
如果说漂浮是一种对世界毫无影响、毫无目的也因此毫无存在实感的状态,那么飞翔就是带着目的影响世界的、奋力活着因而充满活着的实感和自觉的状态。
尽管这飞翔常因为人的存在过于渺小,而被评价为“一种有目的的逃跑”。
黑桐就是巫条眼中“飞翔”的人,他的目的是守护两仪式,也逐渐成了两仪式眼中重要的人。
所以发觉黑桐不见后,两仪式迅速摆平了巫条,调查清楚了事件真相,才有了苍崎橙子和病床上巫条的谈话。
橙子说,我们不应根据背负的罪孽来选择道路,而应在选择的道路上背负自己的罪孽。
这里的用词,因为是对着犯下杀戮的巫条所说,所以听起来如此沉重。
更普适的说法应该是代价。
因为飞翔是有目的的逃跑,而漂浮是无目的的逃跑,有目的所以要承担代价,从命运巨大的空茫和无意义中逃离出来。
橙子的本意在于让巫条勇敢起来,不要放弃活着的希望,同时自己做过事的承担代价,从而由“漂浮”变为“飞行”。
而这对于渴求实感却别无选择的巫条来说,实在过于勉强。
巫条发现自己唯一拥有实感的瞬间,居然是灵体被两仪式杀死的那一刻。
为了重获这样的感受,也是为了赎罪,她最终从医院大楼一跃而下。
“因为我无法飞行只是单纯地漂浮着而已。
因为我很软弱,无法像她说的那样去做,所以我无法战胜这诱惑。
那个时候,心脏瞬间被贯穿感受的到的生命闪光,是压倒性的死亡洪流和生命鼓动。
我本以为自己已经一无所有,没想到还留有这么单纯而重要的东西。
”“如剑、如刺,如雷一般贯穿我身体的死亡,我想要尽可能地接近它。
”巫条自从事故后第一次有了对实感的自觉追求目的,就以彻底扼杀自己生命这种激烈的方式,享受却也最后一次享受了生命的体验。
这部动画给当时大一的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震撼。
尽管当时什么也看不懂,尽管采取着同样没什么实感的生活方式,对于生死之事浑浑噩噩的我,只是隐约觉得这一关乎实感的命题,像那蝴蝶一样遽遽然落在我的身上。
当我稍大一点,经历过生死也面临着目的考验,猛然间才发现《俯瞰风景》原来是这样一个故事。
漂浮的生活方式是危险的,危险在于如若坠落,就再也找不到方向。
当时的我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只是沾沾自喜地朝着漂浮的悬崖一路狂奔。
如今回首,才发现早就有人在悬崖边为我装上了栅栏。
与《俯瞰风景》的相遇,与那些为我装上栅栏之人的相遇,我由衷的感激。
这部片玩的就是深沉,想来日本动漫产业发展那么多年,对视觉效果方面到达无以伦比的高度,多视觉和多闪回的轰击绝对会给眼球造成不小的负担,缺点功力的人会连眨眼的力气都被剥夺。
而相应的,对于生活在这个年代的宅男宅女们而言,因了共同的迷惘和对生命的感悟,在影片里面也得到很恰到好处的诠释和表现,说白了就是拉你一同深沉一把,让你沉浸在它为你营造的自我幻觉中不能自拔“人不能离开自己的牢笼独立生存”这句是影片中令我有些印象的台词之一。
而处于牢笼之中,任何挣扎都是徒劳的,那么,给予这种挣扎一个意义,让它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舞台剧,一种神圣的仪式,让处于牢笼中的你丝毫没有被囚禁的感觉,因为你自我感觉良好,影片只是丢给你一些匪夷所思的命题,一些思维的“局”,一些玄奥的“空”无法跳出这个“空”,你便永远处于一种非我的意识状态下自我感觉良好。
我在装十三吗?
举个浅显的例子,高中时代在某男同学的电脑里偶然发现一部黑暗小说,名曰《罐头性奴》且不说里面的描写如何如何,但真要上升到社会意义的角度去审视这部作品的话,作为一具被剥夺一切感官而空留性欲的奴隶而言,什么对她来说是最好的?
是恢复到旧往的平淡生活,继续洗衣、买菜、煲电话粥,偶尔无聊地写写心情小文,过着所谓的幸福生活;还是选择被送入工厂加工成产品,按照馬斯洛在1970年提出人類需求。
网上找来的七個層面:生理需求( physiological needs )。
安全需求( safety needs )愛與隸屬需求( love snd belonging needs )自尊需求( self-esteem needs )知的需求( needs to know and understand )美的需求( aesthetic needs )自我實現需求( self-actualization needs)前四项属于匱乏需求(deficiency needs)后三项属于成長需求(growth needs)除去其他,空留下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并完全得到满足,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效果?
这个,是通病。
近年出的都有这种通病。
逃走分为两种,没有目的的逃走和有目的的逃走,一般前者被称为浮游,而后者则被称为飞行,你的俯瞰风景属于哪一种,这是要有你自己来决定的。
但是,假如你要抱着罪恶的意识去选择其中一种的话,那你就错了。
――因为我们不是背负起罪恶再去选择相应的道路。
而是应该在选择好的道路上背负起相应的罪恶。
我很软弱,没有和全东京的人对抗也要活下去的勇气,我会选择自杀。
一时的勇气和必须一直保持下去的勇气,那边比较痛苦你也知道,但我认为死是一种娇气的表现。
但当事人也会有不管怎么样都要逃走的情况吧。
我无法否定也无法反驳,因为我也是软弱的人。
遗书吗?
如果对世间没有任何留恋的话,那么根本就不必让他人知道自己的死。
没有留下遗书,即是没有任何意见痛快的消失,反过来,引人注目的死则是这种情况本身就给我们留下了遗书不过她们跳下来了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也就是说,其实原本没死的打算。
她们只是正好去那边买东西,却不幸遇到了交通事故一样。
那边的时间是倾斜的,也许该说是顺序是反的吧。
人的记忆,不,应该说是记录,那栋楼就像是仅仅被记录时间的流逝就相当缓慢,她们生前的记录还没有追上她们本所属的时间,结果,只有记忆还活着。
即使人死了,只要有回忆,就不会突然化为虚无。
正如掐灭了火,烟也不会突然消失一样。
【“死亡”这种现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具有持久而无法抗拒的诱惑力的。
】这就是我在观看《俯瞰风景》后思考了很久而得出的结论。
无论你相信与否,开头的这句话在很多层面上都完全成立,否则我们为何愿意一遍遍心甘情愿的在影象的世界中体验着死亡所带来的窒息般的压迫感?
啊,如我推断的一样,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不禁要拍案而起了吧。
一定会很激动的反驳:“死亡只会令人厌恶,所带来的也不过只有痛苦和悲伤这样令人绝望的东西”。
这可就是身为读者的你的不对了,我并没有说“死”这种现象会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啊。
我只是说---它具有一定的诱惑力罢了。
所谓能够“诱惑”生者的东西,并不仅仅局限于“美好”的事物吧…=====================================================『Part 1.』 “死”的诱惑“诱惑”这种东西的根源,与其说是“欲望”,倒不如说是“未知”比较恰当。
打一个比方,你从小就知道了“冰融化以后会变成水”这样简单的道理,并无数次亲眼见证了这个过程,你还会被这种现象诱惑么?
答案自然是不。
但是“死”不同,那是这世上活着的生物们所不能涉及的领域,即使被生者谈起,其内容也是晦涩难懂,令人无法探明其实质。
属于另一层“未知”的世界。
人只有在失去生命之时才会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在心脏停止跳动的一刹那,那种压倒性的死亡奔流与生命的鼓动互相交织,即使是认为自己已经一无所有的人,也会在这种时刻猛然意识到,自己还拥有“生命”这种单纯而又重要的东西。
如此深刻的终焉,让“未知”彻彻底底的化为虚无,这样如剑如雷般贯穿身体的壮烈终结,的确会带给人一种意外的满足感,不是么?
无法去抗拒这种“诱惑”,无论如何都想去尽力的接近那种“死”。
所以,要去探寻一下么?
“未知”终结的世界究竟是怎样?
=====================================================『part 2 』 “俯瞰“与”坠落“的联系“俯瞰”所能带来的,是一种即使本我的意识会去抗拒,也仍会如同暴力一般强行侵入的“冲动”。
从未预见那高处的景色,所以想去亲眼见证。
可是这种在高处看到的景色太过壮观,就连平常的景致也显得如此美丽,“意识”与“常识”在此时产生了冲突,名为“遥远”的冲动便在瞬间失控。
所谓“视界”,并不仅仅指“视觉上所呈现的图像”,其本质是“大脑所反映出的影象”。
于是,虽然确确实实置身于那样壮阔的景色之中,却无论如何都得不到置身其中的实感。
自己真的是活在这样深远的景色之中的么?
还是仅仅生活在自己所能亲身体会到的狭小空间?!
必须想办法证明才行!
很快,在“意识”与“常识”的摩擦中,其中的一方(这一方往往是常识)败下阵来,我们基于理性所带来的“常识”已经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基于情感所带来的“意识”,在这其中,对于“飞翔”的渴求便开始在人的思想中进行投影。
飞翔”这个词其实与“坠落”是紧密相连的。
但是对于天空的憧憬往往将这两者巧妙的区分了。
自古以来的人类从来没能成功的不借助任何外力进行个体的“飞翔”。
其尝试的结果往往都是“坠落”。
不过,即使做到了“飞翔”那又如何呢?
将视角颠倒一下来看,这不也正是一种向着天空的“坠落”么?
那么,在这片存在于“意识”中的景致消失之前,你的抉择又是什么?
是要在这片景色中“坠落”了么?
还是说,今天只是没飞起来罢了?
=====================================================『Part 3』关于“消逝”的形式死亡的“形式”确是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就如同一座无法找出通道之间有何关联性的迷宫。
看似有一些规律可循,但却无法用言语来进行精确的定义。
几乎对于所有死者而言,其“死状”就是最好的遗书。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些死者的“死”若没有向世间公布,他们本身的“死”也就不会发生。
当然,以上这个说法这对于某一部分死者而言是矛盾的。
因为事实是他们很成功的死了,且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选择显眼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却不期待“观众的喝彩”。
这种行为无疑是非常异常的。
举个例子的话,就像是去家门口的便利店购物,却在路上意外的遇到了交通事故。
而对于相当大的一部分死者而言,他们只是纯粹的希望把某种自身暂时无法传达的信息给传达出去。
因为一个人消逝之前的状态所能蕴含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否则侦探们就要失业了…)然而,就像我前面说过的,这一部分人往往都不是在真的在寻死,而且他们的结局其实也是出乎了他们自己的意料…本来只是想以“死亡”作为媒介,通过逃避现实来解放自身,结果居然真的死了!
这样的局面想来实在是令人发笑。
那么,如果是一开始就真的想“死”,是不是就会选用更加“不会麻烦他人”的方法,以悄无声息的状态,彻彻底底的去迎接“死”了呢?
这种事情恐怕也是做不到的吧。
因为即使人的生命逝去,只要还有人的记忆中仍留有逝者的影像,他就不会完全回归所谓的“无”的状态。
就如同即使熄灭香烟的火焰,烟雾也不会立刻消失一样。
=====================================================『part 4.』 “记忆”和“原本的时间”“记忆”是“时间”在脑海中具象化的体现。
不同时间段的经历都可以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记忆。
而“记忆中的时间”和“原本的时间”最大的区别大概是在于“记忆中的时间”的速度被放慢了。
仔细回想一下,当你回忆那些令你记忆深刻的事物的时候,是不是花费了比当初这些事情发生瞬间更多的时间,只是为了回忆起细节。
这是何等危险的状态!
当你沉浸在“回忆里的时间”时,你身边“原本的时间”也在一刻不停的向前行进。
于是,你“回忆的时间”便开始与“原本的时间:产生隔阂,其结果最终会变成“唯有回忆生存着”。
这是何等危险的状态!
当你沉浸在“回忆里的时间”时,你身边“原本的时间”也在一刻不停的向前行进。
于是,你“回忆的时间”便开始与“原本的时间:产生隔阂,其结果最终会变成“唯有回忆生存着”。
无法正视“原本的时间”会令人错过许多发生在当下的事物。
而无法正视所带来的扭曲性,通常也要过很久才能显示出来。
而当它显示出来的时候,往往就已经无法挽回了。
在这世上唯一不会变化的就是变化本身。
人类不能够总是活在“记忆的时间”里,否则无论身边的时间怎么变化,作为个体的你也不能感受到任何的波动。
太过平静的境界会招来以“空虚”为代表的念想。
而这些念想无疑是残害精神世界的毒药。
然后,等到你的精神世界也不复存在的那一天,你的存在本身也许也就失去意义了。
因为就失去了“内在的世界“和“抛弃了外在的世界”这一点来看,其状态就已经和“死去”没有太多的区别了吧。
=====================================================Fin.
不可多得的佳作,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简练,简练的,太简练的。。。
颇有仲尼削春秋的风范。
与此造成的观众的困扰也是不可避免的,以我看来作者并不屑于取悦观众,只是如是表达出他的故事,尊重他的坚持吧,顺着章节,渐进,开始蔓延,兴奋。。。
我知道对于一部血腥四溅的“恐怖片”,这么说会很变态,但挥不去那隐约流淌的 温情,一如“百鬼夜行抄”及“虫师”本剧的台词同样可圈可点,与火影等动漫那矫揉造作的烂俗煽情台词不同,弥漫着宗教与意识流的对白在不经意间轻拭而过,浸染心灵,行云流水般,使人受用。
更在过程中,用语言的画笔轻轻叩问观众的世界观,绘出别样色彩,忘不了如是对白,“你到底在追求什么?
”“真正的睿智”“到哪里去追求”“唯有在自身中”“你的目标在哪里”“本源(与原文略有出入)”看腻了庸俗的人物刻画,低俗的审美取向,恶俗的情节发展,烂俗的商业卖点的朋友可以看看最后,本人还是说一句,不要小看文字及语言的鼓动性,世界观尚未成形者,慎入
万物本是一体,无所分别,也皆为空。
只是对于人,达到空之境界,实属不易。
因为人类的欲念,就是最大的惩罚——无欲则刚,有了欲望,人就只能沦为奴隶,患得患失,懦弱至极。
想把一切都握在手里——没有得到的拼命想要抓住,得到的又要至死保护唯恐失去——很可惜,人类渺小的身躯并不能掌控一切,更残酷的是,人类短暂的生命、有限的时间、被限定的视野更不能穷尽这世界所有,在这灿烂的星河中,连一瓢水都饮不尽。
残酷啊。
灿烂而短暂的烟花,终将归于灰烬。
而在这广袤的天空中,伟大的,有理智的,裹挟着雄心壮志的人,竟抵不上最小的一颗流星。
就因为这样,就想去死吗?
站在高处俯瞰,会有这样的冲动吗?
视界之开阔,万物尽收于眼底之感,然而明白,自己总要下去,融入此刻看起来渺小而琐碎的滚滚洪流之中,弱如蝼蚁,且永远不能抓住这其中的一分一毫。
啊。
生命。
接受生命的狭隘而活下去,比死更加需要勇气。
一时的勇气,和永远的勇气——使自己心灵超越这躯壳的限制,而与生命讲和的勇气...人类追逐着死亡带来的超脱,然而又惧怕永恒的消亡,因此期冀着灵魂永生并坚信不移,甚至寄与灵魂超凡的力量,以弥补生而为人的遗憾——终于从肉体的禁锢逃亡,而逃亡有两种:一种是漫无目的的漂浮,一种是有目的的飞行。
灵魂总是漂浮的。
寄希望与灵魂的人是懦弱的。
懦弱的人早已经失去了飞行的勇气和力量。
他们无法承受朝着目标飞行的坚毅,只能漫无目的的游荡。
我无法忘记那句话:“我们不应该根据背负的罪孽而选择道路,而应该在选择的道路上背负自己的罪孽。
这是生而为人,如影随形的黑暗,也是所能坠入的光芒。
当无依无靠的两颗心互相靠近时真正的悲伤才会张开翅膀Obvious 如同在黑夜之中梦见白昼的阴影一般总会坠落到光芒之中忘却黑夜 忘却黎明 忘却白昼 忘却星空 忘却梦想忘却盛夏 忘却寒冬 忘却时光 忘却清风忘却流水 忘却大地 忘却苍天We go further in the destiny...没有铭记没有遗忘的——空之境界。
画面还行,但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这一系列真心喜欢,音乐画面都很美。
同傲尘看的
8 我々は背負った罪によって道を選ぶのではなく 選んだ道で罪を背負うべきだ
橙子桑的对白太高深了,倒回去琢磨了好几遍才明白。我说这部不会就是双0的定情之作吧。
我觉得中国导演可以学学这种,豆瓣评分铁定8.0+。
什么装十三动漫,虽然比小说观感好些,但华丽的作画还是难掩内容的空洞,完全不明觉厉不明所以
不太懂
高贵冷艳等级太高,完全无法参透啊~~~
末世感
中间那一段在废弃大楼里的打斗有惊艳到我
浮游与飞翔
开始补片,听说不错。
3.6 没看出个所以然来。。。到是尾田的配乐很出彩,
式,太帅了你!!!!!!!!!!!!
知り合いからのお薦め
作为系列作品的第一部,感觉不够吸引人。应该做的更好一点。
蜻蜓在匆忙的飞,这时来了一只蝴蝶,虽然很努力拍打着翅膀想要跟上蜻蜓,果然还是不行,最后力量用尽坠落到地面上了..如果用浮游的方式展翅飞翔的话,可能会飞得更远一些吧,不过很清楚飞翔含义的蝴蝶,却无法忍受浮游中的自身的轻浮,所以飞翔了放弃了浮游..(如理想憧憬理想,如现实始终会在理想中坠落到现实,就算死亡也要在理想里终结..)
原来是小说啊。。。
我对啥都没看懂。。。表示毫不害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