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没有看过,但是做为一个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想必思想性应该是不差的。
但是这部改编的电影就比较尴尬了,背景是国企改制下的残破厂区,同样两个残破的家庭,时代的动荡,人情的动荡,这么深沉的元素导演却偏偏不愿沉下去,浮在表面大篇幅的讲一段爱情过程。
可是你说它轻浮吧,它却又有这个大背景笼罩着。
这样的结果就是影片中无论小蓝与丁成功的爱情,还是苏阿姨与老丁的爱情,投入到这个时代洪流背景中后,你说它沧海桑田吧却又少了一份沧海桑田应有的厚重感,你说它沧海一粟吧却又少了一份沧海一粟应有的悲悯感,你说它刻骨铭心吧却又少了一份刻骨铭心应有的毁灭感。
导演缺乏更严肃的心态,更宽泛的触角,更温暖的关怀,更深入的积淀与历练,导致全片给人一种基调是“我就这么爱了”,“我就这么恨了”,“我们就这么聚了”,“我们就这么散了”的荷尔蒙式冲动感,戏谑感,形式感。
演员方面,邬君梅有生动的表演,特别是多处无台词的心理波动精彩之至。
很意外的是以吴刚的水平,却是没把这个落寞的工人阶级的心境给扎根出来,这种心境几次三番的挣扎却又被表演莫名的克制按捺住,人物闪现的光芒微弱且不够展开,比较遗憾。
窦骁和张钧甯都是顶着年龄的差距,特别是张钧甯的高中生形象实在是勉为其难,但这块可以理解,毕竟这是一部有时间跨度的戏。
但是配角黑皮,你非得让50岁的赵立新顶上,是不是就说不过去了吧。
另外,私以为这部电影如果以方言为主体,是否会更好?
这部电影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但5.5还不算太坏!
不过看完豆瓣的评分,我就觉得这个在人们看来,最好的,最权威的,电影评论系统,也不值得去看了,好电影遭到群攻,不好的辣鸡,人人为了明星效应而去捧臭脚,真是可悲,怪不得本国电影没有实质突破,就是键盘侠,就是你们的有恃无恐,才让中国的电影行业停滞不前!!!!!!
看了电影也看了原著。
把电影和书割裂开来看成两个不相干的作品,否则一定会心塞。
书中国企改制,工人下岗大背景下的大格局被弱化了,看到的是一部以工厂为背景的爱情片,并且是理想化的。
没有书那么深刻。
电影剪辑的有点乱,配角支线比较破碎。
即使有吴刚这样的老戏骨加盟,可是跟达康书记几乎没差的造型令人出戏,好像是工人版达康书记。
三星都给窦骁,塑造丁成功的确很成功,对人物的理解很到位,微表情掌握的很好。
微笑的样子,不羁的样子,深情的样子,斗狠的样子,无一不精彩。
不肯放弃自己喜欢的吹玻璃,开了玻璃屋,这是一个坚持自己理想的青年。
他的爱很纯粹,没有杂质,像他做的那些晶莹剔透的作品。
他可以为爱付出和守候,甚至帮自己心爱的人挑选丈夫--多么心痛的事啊。
心疼丁成功。
虽然电影给了个与书完全不同的所谓HE,有些小喜悦,但远远不如原作的结局令人动容。
女主人设很婊已经有很多豆友吐槽了,原书中这个人物也比较拧巴,假清高,对感情堵气的成分多过真爱,憎恨自己生长的地方,可以接受随便什么人(前提是这人条件优越,至少比十字街的男生优越)当老公,可是感觉没有那么爱就又回来找旧爱。
也许是因为电影时间短吧,女主看到丈夫应酬喝酒什么的就感觉生活空虚跑回来了内心戏没表现出来,逻辑有些草率。
晓白这条支线也被弱化到酱油。
电影剪辑成这样导演要负一定责任。
没有了大格局就缺少张力,小格局内的儿女情长并不足以概括六人晚餐应该表现出的压力和震撼,除了窦骁个人表演很出彩,总体有点失望。
鄙人以为这部电影传达的“80年代厂区的清纯的有一丝伦理反叛的爱情戏码”不及原著小说想要表达意思的“三分之一”,这三分之一中也有模仿《山楂树之恋》和《孔雀》之类电影的痕迹。
窦骁在“娱乐猛回头”的采访中看到自己在这部电影里的剧照中给出了“种马”的评价,并且电影中晓蓝爱上丁成功的原因是“丁成功在厂区大战小混混”,这绝对不是鲁敏想要在小说里塑造的“丁成功”的形象,原著中对这两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恋的过程描写的不要太细腻。
另外没有表达出来的三分之二有:国企改制对于丁伯刚这个半生都奉献在工作中的失业者的影响、晓白的肥胖、敏感以及“哺乳期同性恋”产生(电影中完全删去了晓白去南方探测队后和老山相识以及看心理医生等等的故事线)、卑微的丝毫没有影响力的珍珍在这两家人中斡旋&后来和黑皮假怀孕的“戏码”以及最后劝服晓蓝生下孩子。
同时,最后晓蓝回归厂区的理由电影给出的不够全面,那种“费了十年努力最后还是没能洗刷掉自己成长印迹”的失落感促成的回归在电影中缺失了。
当然,与小说最大的不同是电影中是一个happy ending。
然而小说中“一场爆炸”带来的人性拷问远远复杂的多。
(插个题外话,电影是在昆明拍的,我心目中的原著小说是在马鞍山或者武汉这样的城市发生的)
坦白说,很喜欢这部电影,文艺、干净。
没有看过小说,大概搜索了下小说简介。
很庆幸电影中丁成功和晓蓝最终在一起了。
不想理解丁伯刚面临国企改革的颓废和挣扎,不想理解苏琴丧夫后屈服于欲望又有悖于情感的个人选择。
苏琴不可能看上酗酒粗俗的丁伯刚,而她还真就选择了丁伯刚,然后又为了女儿彻底抛弃了他。
苏琴这样的人,既不坚贞,又很矛盾。
屈从于现实又说服不了本心。
如此,还不如不开始。
丁伯刚,除了简单、善良,还真找不出多少吸引女人的魅力。
可老实、对人好,从来都是抱得美人归的不二法宝。
说不得也不好说。
在此,没有宏大的视角去讨论时代的意义。
只是想说,电影中晓蓝离开黄鑫,回到丁成功身边,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很多人,想打破固有的环境,固有的阶层,去过更高尚的生活,于是选择放弃当下的一切,拼了命的走出去。
当真正进入了一直以来向往的生活,才发现以牺牲了美好感情为代价的生活并不让人欢喜。
于是,再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下,最终选择放弃,选择离开。
过尽千帆后,才明白原来的才是最好的。
回来不是很正常吗?
当然,一段感情不是一个人想挽回就可以挽回的。
幸运的是,她爱的人始终在原点等她。
幸运的是,晓蓝还没有孩子,丁成功还没有伴侣。
幸运的是,他们的爱情,还可以重来。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必须以悲剧结束才显得深刻,不是所有的感情都必须以分手告终才显得难忘。
如果还有机会,重来一次又何妨。
喜欢窦骁的丁成功,喜欢张钧甯的晓蓝。
不想问时代的过错,不想问阶级的困惑,不想考虑野心的泛滥,不想考虑破碎的伤心,在还有可能的时候,再重拾一段往昔的美好,又为什么不可以?
她选择回来,而他还在原地等她,多好!
这是一个简单的娓娓道来的小故事,并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是平凡人的生活、平凡人的爱情,很温暖,不管是双方父母的、还是男女主角的,都让我为之动容,一些场景会让我想起我的回忆,青春中的爱情是美好又单纯的,美好的温馨的电影之于我们是一个美好的出口,我们知道现实与理想的差别,电影给了我们对于美好的憧憬,有些时候有些东西虽然过去了,就像最后丁成功说那时候坐在餐桌旁的四个人都变了的时候,晓白拿出那个时候自己拍的照片,成功拿着照片哭得泪流满面,其实有很多东西没变,哪怕是现在有什么变化,可在记忆里的东西是永恒,而且他依然还在等她,他还在期待的。
女主角晓蓝是一个希望逃离厂区生活的女孩,她不喜欢那种生活,她瞧不上那种生活,可是她爱上了丁成功,一个并没有远大理想,只喜欢平凡快乐的人,她希望他能为她有所改变,可是这个男孩也有自己的坚持,她继续追求她想要的生活时,可她发现她追求的一切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因为这一切源于爱的人不在身边,每个小细节都表现了两个人之间的爱,她们对对方的不舍,对爱情的犹豫、与坚持,都在很多小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我喜欢的小故事。
同时对爱情和陪伴,对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人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说实在刚开始对这部影片没了解,刚好影城做活动,冲着“达康书记”去看的,想不到这部影片让我很惊喜,高中时代的(男主)丁成功那种坏坏痞子样,还会撩妹子,简直就是就是我高中时代的偶像啊!
跟(女主)晓蓝的爱情,最后得以童话般收尾!
在这个时代,这种爱情简直就是一股清泉呀!
还是丁伯父老年痴呆后还能记住苏琴,那份上一代人对感情的执着态度让我感动!
影片中的父爱也是一大亮点:虽然父亲希望孩子望子成龙过多的强硬态度下,在后来痴呆健忘后给孩子做的“变形金刚”铠甲,直接触到心底了,时光啊 慢些吧。
推荐大家看看!
一个经历过人情的冷暖,习惯用拳头解决问题的人,深知外面的世界没有他想追求的东西,选择留在世外,笑看爱人的改变。
不曾挽留是知道自己在世俗的眼里是什么,所以他一直等,一直等,等到爱人也愿意脱俗。
不辛苦吗,不心痛吗。
怎么可能?
是导演的拍摄技巧好还是演员演得太好,人物细腻的感情变化捕捉得刚刚好,性感又不乏真实。
没看过原著,但不影响它是部好电影的事实。
窦骁帅爆了!!!
妈妈为了女儿的前途舍弃了自己的爱情,“那都是小事”,却不自觉中以爱之名影响了女儿的情爱观,但却无法让人怨恨,因为这是母亲的爱。
女儿听从母亲的教诲,走上一条坦荡光明的人生顺路,嫁了富豪,住了别墅,却并不幸福,恋恋不忘玻璃屋,最终感情战胜理智。
儿子是很有灵气与才华的小伙,执着能干,重情重义,他喜欢吹玻璃,就会吹玻璃,从小到大没离开厂区,而心却很远大,他爱晓蓝,有点自卑,怕影响对方前程而选择放弃,一句“当你选择错了的时候,玻璃屋在这等你”揭示了他忠贞不渝的爱情 该片有个鲁迅文学奖的好剧本,演技、人物刻画都很棒,就是导演的叙事技巧有点晦涩(高手导演是把复杂深刻的故事用通俗化去展现),这直接影响票房。
但是个人觉得此片不错,因为熟悉那个时代背景,打7分
张钧甯演的一般,感觉对角色理解的比较浅显,大概是对当时社会环境不能很好的理解的原因吧,达康书记,邬君梅,窦骁,珍珍姐甚至于小胖子都刻画了人物,虽然没看过原著,但是可以肯定电影整体感觉表现的不是很到位,有种串皮不入内的感觉。
有两个桥段让电影院里的观众有强烈的回应,一个是窦骁在澡堂中秀身材的镜头,另一个是晓白离家多年后回到家的镜头,也就是俞灏明登场的镜头,就在这时电影院里有位大哥说了句,嚯,介是打韩国回来的么,顿时引起电影院里哄堂大笑~~
窦骁这是要帅炸天啊
2022.6.21。高开低走了,这个结局好拉胯,晓白问丁成功为什么放弃就很没由头,晓蓝和她妈吵架也吵得莫名其妙。窦骁跟这个角色气质好搭。张钧甯美则美矣,缺些灵气。
浪费了好题材和好演员。
俗不可耐
片名以为锵锵三人行+十二公民呢……结尾母女对话怪怪
美好就该像玻璃板通透……
俩主角尚欠很大火候
江苏作协副主席鲁敏的小说改编。
没有哪个父母不为孩子着想,但有些幸福只能叫做“你认为的幸福”;不得不说,有些时候,有些期许会变成一种负担。
三星半吧 结束得有点莫名其妙 张钧甯的演技不知道如何评价
女主真好看
看哭了,怀旧而感人
挺有情怀的片子却连个故事都讲不好,浪费了这个阵容。
看完比较无语,比看之前还要无语~
只要是窦骁演的,我就看。
虽然和小说的基调不同,但影片温暖干净,高高瘦瘦的张钧甯看不出来年龄,满身肌肉的窦骁荷尔蒙爆表,吴刚和邬君梅两个老戏骨加持,每个人都比小说里更好,冲淡了那种小人物在大时代洪流下的孤独破碎感,但仍然不赖。
7分应该有,太低了。所以给了五星。
什么鬼东西
丁成功向小混混宣告林晓白是我弟弟的时候;胖晓白哭着说,我喜欢这个家的时候;珍珍抱着瘦晓白说,你消失了这么多年,想没想我这个珍珍姐的时候;丁伯刚在珍珍的婚礼上说,这么重要的日子怎么不请苏秦阿姨,我去找她的时候;苏秦说,你以为我真的没爱过丁伯刚吗的时候;我感受到,这部电影是有温度的。
基本上没什么追求的电影,我看不出这个变革的厂区和这个故事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就删减拍成了一部平庸的爱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