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

Close,透明人,亲陌(港),The Invisible

主演:伊登·丹布林,古斯塔夫·德·瓦埃勒,艾米莉·德奎恩,蕾雅·德吕盖,凯文·扬森斯,伊戈尔·凡·德塞尔,马克·韦斯,莱昂·巴塔耶尔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荷兰,法国语言:法语,弗拉芒语,荷兰语,英语年份:2022

《亲密》剧照

亲密 剧照 NO.1亲密 剧照 NO.2亲密 剧照 NO.3亲密 剧照 NO.4亲密 剧照 NO.5亲密 剧照 NO.6亲密 剧照 NO.13亲密 剧照 NO.14亲密 剧照 NO.15亲密 剧照 NO.16亲密 剧照 NO.17亲密 剧照 NO.18亲密 剧照 NO.19亲密 剧照 NO.20

《亲密》剧情介绍

《亲密》长篇影评

 1 ) 青春期被他者化的死亡与偏见

它似乎讲了一个故事,又似乎讲了一个所有人的故事。

这一切都是美的,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两个男孩的成长环境,他们一同长大,在花丛中奔跑,全片也没有任何所谓的坏人或坏的诱因,我想这是导演的一个突破,人物的行动一定要有动机,这未必是对的,现实就是一切都很正常,一切却突如其来地发生,没有预兆,没有铺垫。

可以想象,青春期的少女们,看见两个亲密的男孩,嗑cp,不带任何恶意的,片中女生说“没有不好的意思”;而男孩们感到在新的社交空间里有两个处于领先地位的人,他们只想到破坏。

里奥作为一个绝对的主角,所有可能的心理变化都在他身上体现。

从最初的儿时最亲密要好的玩伴一起上学的喜悦,到刚进入新的环境害怕被误解,再到难以解释只能用实际行动一次次推开好伙伴,他自己都不明白,为了迎合一些甚至都不存在的东西,他丢掉了最宝贵的友情。

片中除了里奥的一切人物都不是具象的,一切有关的情绪也都被他者化了。

Remi的死亡并没有正面描写,父母们的反应也并没有过于激烈,一切都是温和的、平静的,但却比任何激烈的冲突都更有力量,真实就蕴藏其中。

这部电影并没有着重刻画友情,而是一切以主角为中心的情绪记录。

每一个人物都似乎是一个符号,它们把这些共同的情绪加之于里奥身上。

重点不在于友情,不在于友情的磨灭,而在于我们青春期的宝贵的情感因何而消逝。

它可能不仅仅会产生在两个男孩之间,也可能产生在两个女孩之间,在国内更可能产生在异性伙伴之间。

可以说这是一部充满诚意、杜绝一切套路的电影,它并不是刻意地规避可能性,而是用真实的人物和情绪告诉观众,冲突不代表一切,“正常”也能造就悲剧。

我喜欢这样的风格,即使很多期待的情绪并不能在其中得以宣泄,它并不会令你酣畅淋漓,但它自由的叙事告诉你,现实就在你眼前。

它值得这个提名,但它的缺憾也在于此,二人关系的推进过于着急,悲剧发生得过于靠前了,后半部分略显乏力,难以支撑剧情,结构和节奏上没有做到完美。

一小时左右的地方,有明显的剪辑漏洞,里奥在冰球场那里,前后的同一个镜头剪到了不同地方。

此外,后半部分有明显的注水行为,冰球场的动作戏过多,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部电影关注到的问题是触及到很多人的痛点的,很遗憾它没能做到更好。

双簧管的部分,一下子拉出了我的童年回忆,略显笨拙的练习,和一个感兴趣又不会吹响的小伙伴,实在是太真实了。

我们有多少人的纯真质朴的感情,在一些看似玩闹的起哄之下,逐渐疏远。

有的是双方的默认,有的则是一方的退出,无论男女。

本就脆弱的青春期,本就脆弱的友情,在一个非此即彼的极端评价体系里,更加难以维系。

我上学时也十分遗憾没有交到纯粹的异性朋友,这当然有我自己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环境的压力。

我记得《小欢喜》中就有一段男女友情,他们是两小无猜,父母关系很好,到了青春期也要被父母质疑是早恋,但它也就点到为止了,没有深入讨论。

多少青春期的孩子会因为同学的排斥、父母老师的猜忌、选择保持距离,让原本应该纯真的校园友情,也遗憾错失,在成年后的复杂世界里,一定会遗憾和不解,当初究竟是为什么,疏远了最亲密的朋友呢?

 2 ) when I think of 《close》

唯一一部在戛纳看了两部的片子,第一次因为看了一天下来太累前半部分打盹了,觉得结尾好明亮,明亮的刺眼睛,不真实,于是我又一次走进了影院,看《close》时候阶梯上坐了三个少年,他们是最后进来的没有找到好位置,影院空调吹的他们很冷,中间女孩可爱地把毯子裹在自己和旁边女孩身上,最左边的男孩和中间女孩有点轻微的肢体语言,少年间的坦荡直率。

中途他们因为累了就躺在阶梯上 左边的男孩把手放在阶梯上给另外两个女孩靠着,我把我的包借给他们垫着,她们小声说着Merci 。

结尾的时候,一个女孩看哭了,男孩把女孩搂过来在肩上女孩一边抽泣一边笑,出来影厅正好看到close获奖的消息,我甚至觉得也许是这三个少年间的close让这部电影更加美好,我希望他们也能在草地上在阳关下奔跑,不知疲惫,我一点不在乎close是定义的什么关系,那似乎是成年人的目光,很开心在戛纳最后一天看到两个小孩间真实的疼痛和爱,那是像钻石一样闪闪发亮又易碎的东西,他们的心脏也需要保护,感谢电影让我多爱人类一点,

 3 ) 青春永远活在你的记忆中

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是塑造一个人最重要的时间段,电影的主人公Leo和Remi两人一起长大,一起共度了十来年的时光,两人感情深厚,互相是对方生命里最鲜艳快乐的一大部分。

在电影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Leo更为开朗但十分在乎外界的眼光,Remi更为内敛但只在乎身边的人想法。

在遭到同学“你们是不是情侣”的问题和言语霸凌的时候,两个人都在场,但两个人之后的反应截然不同。

Remi依旧在草地上习惯性地枕在Leo身上,而当Leo假装躲开时他依旧很自然地把身体靠上去,但Leo此时想着他要融入其他同学,他不要被别人误会。

所以他去学冰球,他去成为绝对不会被认为是“娘炮”的小团体中的一员,而在学校疏远了Remi。

回到家后,他俩依旧是好朋友的关系依旧无话不谈,但Leo却不再和Remi同床了,这是一个荷尔蒙意识的萌发,Leo在朋友的概念中第一次融进了性别。

在浴室那段我认为是为后面Remi自杀埋下了伏笔,电影中妈妈不让他把门锁住这一信息可以看出Remi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是这么被要求的,我猜测会不会是因为妈妈她深知儿子的性格内向有可能会发生这类的事以及她在医院上班了解过很多青少年自杀的事件,所以她对儿子把门紧锁有很强的不安感。

说到这,电影在Remi死前和死后拍摄Leo的镜头有很大的不同,我很喜欢这种风格。

Remi死前Leo跟他人一起玩的时候镜头永远是全景的,Leo永远是在边上的,而他的眼神里总有中心不在焉的感觉。

而之后拍摄视角就变成了以Leo为中心,好似他更投入自己的生活了。

前面的拍摄方法一是突显出了Leo的不自然感,二是这个角度也是Remi在观察他的视角,Remi跟同学聊天时是不是也经常把目光投向Leo?

之后以Leo为中心的视角更多是表现出他只能心无旁骛地在这里继续生活下去,继续向前走,走出Remi的死。

但就如开头所说,他们已经习惯于对方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不论Leo有多努力地表现出他很好,他可以继续好好地生活下去,但总是时不时地会有回忆跳出来刺他一下,他无法控制。

他只能在大家都 move on的每一刻中去假装若无其事,最后在自己受伤时流下眼泪。

另外在Remi死前和死后的镜头中,Leo都有帮着家里干农活的片段,个人认为前者是在逃避Remi减少和他的相处时间,然后顺便锻炼体力显得阳刚点。

而后者是成长,是经历过变故后的成熟。

这个影片从Remi死后,我就时不时在擦眼泪。

情绪的传达,人物的心境变化都很好地传达给了观众。

在最后Leo和Remi妈妈的那部分,真是很感人,Remi妈妈其实也是看着Leo长大的,她和Leo关系也很好,Leo最后对她坦白了心声但又被她赶下车时,Leo有相当一部分的程度的伤心是因为她的态度,他在后面举起棍子与其说是想保护自己不如说他是觉得他应当被Remi母亲打一顿,他想获得她的原谅。

他对Remi的感情,对Remi母亲的愧疚和对以前他们相处那么融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感到难过。

在母亲视角来看也是如此,她如何原谅Leo,在知道了自己儿子的死和死前那痛苦的日子的直接原因是这个孩子,她怎么面对跟儿子一起长大的也是她从小看到大的孩子。

所以她们一家选择搬走了,Leo身上承载着Remi快乐的回忆也装满了Remi死前的悲郁。

她无法面对。

在片尾,Leo穿过花海回头望的那一瞬间,不知他是否已经认清,这段戛然而止的青春将会伴随他的终生。

 4 ) 《下世纪再嬉戏》

不知道为什么看本片时满脑子都是明哥的《下世纪再嬉戏》。

『仍旧在辨认 渐渐淡的气味记起当天的鲜花会飞游玩在大地 渐渐再不顾忌那晓得刹那转了天气我记起跟你一起花里游戏那笑声多愉快多美我记起跟你争先吸一口气走过多芳香气 奇妙世纪到这天恐怕一切将要忘记那记忆荒谬更凄美到这天跟你一起不再顽皮约定下世纪再嬉戏』

 5 ) 近

by aruaL在20年网络冲浪时,已经听闻卢卡斯·德霍特这一位新人导演,年轻、才华横溢、关注酷儿议题是关于他的报道中反复提到的三点。

而今年《亲密》入围戛纳后,毫无疑问这部电影必定是要看的了。

最终如愿以偿,也并没有让人失望。

《亲密》最大的亮点是它极其细腻的感情线,相比之下剧情很普通,甚至是毫无新意。

但瑕不遮瑜。

片中对“刚刚步入青春期”这一节点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矛盾冲突刻画淋漓尽致。

影片结构很清晰,我把它划分为四幕:亲密—疏离—失去—余波。

与Leo家花田的:绽放—枯萎—死亡—播种相对。

  亲密:主角Leo和Remi处于一种亲密的关系。

影片开头是会勾起大多数观众回忆的,熟悉的童年片段:玩游戏。

引出了影片第一个长跑镜头。

五彩斑斓的花田映衬着他们纯真美好的关系,更是暗示着这段关系如鲜花般,不细心呵护便会凋零枯萎。

彼时他们是无忧无虑,陪伴彼此多年的玩伴,超越普通友谊(边界感),一起吃饭、睡觉;但又未达到爱情(按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亲密、激情、承诺只占一角)。

这就导致了孩子们在后来进入校园,面对身边环境的变化,亲密关系开始瓦解——没有特别必要的事件将他们“束缚”在一起,以及恐同、要求男性“阳刚”的社会氛围。

 最出彩的一段戏是Leo睡不着时在Remi身旁的耳语:

很有故事感以及纯粹的一段。

柔和的灯光舔舐着两个正在成长的少年的面庞。

静谧、美好。

疏离:开始上学。

Leo和Remi毫无防备、按部就班地被投入一个新的环境中。

新环境下他们仍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但同学对他们关系的猜测(尽管询问“are you a couple?”没有恶意,但确实带着一种刻板印象),以及对他们开的玩笑让Leo非常不自在。

他想交新朋友,他想脱离这种状态。

于是他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的冰球运动,离开Remi,把自己fit进“阳刚”的模式中。

失去:Leo的疏离让Remi感到不解。

他保持着自己原有的和Leo的相处模式,但Leo拒绝了他;他试图改变自己,来到冰球场探望Leo,继续遭拒。

他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差。

直到Leo不再和他一起骑车上学,以及真正意义上地“推开他”(看到这段里Remi的歇斯底里我暗暗不安)。

这段亲密关系真的终结了,而且Leo拒绝承认他们亲密的感情——这是Remi角度的看法。

Remi是一个敏感细腻的人,他无法接受这一点。

也像一部分青春期少年,他选择了隐瞒和极端的方式来应对:在房间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影片到这一刻猝然转调。

让很多观众措手不及。

不过导演Lukas是一个温柔的人。

尽管直接划下生与死的界限,但处理方式贴近极致的婉转。

原因,一方面,这个故事灵感源于他自己的经历,在青春期的时候,他更像Leo,去迎合所谓“阳刚的男性社会标准”,他确实失去了朋友,但当然,朋友没有结束生命。

如果表现得过于直接可能显得假大空,hold不住;另一方面,如果直接把“死”这一结果盖到每一位角色头上,成为让他们喘不过气来的重担,某种意义上会毁了影片。

再有!

于心不忍啊。

不过这份温柔的悲伤已经足够让人落泪了。

影片后一个多小时把观众推入了一个又一个悲伤的浪潮中。

Leo演员Eden那对清澈的眼睛,那些情绪,看着就让人心碎。

我自认为是泪点比较高的人,但也忍不住湿润了眼眶的场景有三:一、Leo和Remi妈妈Natalie在冰场的对话。

这不是一段顺利的对话,尤其到后段两人经常沉默。

他们心知肚明,但谁都在犹豫是否要提起逝者。

Leo不敢、Natalie不忍提起那些过往。

是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了。

就像1899提到的那种感觉:逝者move on,生者却被留在原地。

二、Leo鼓起勇气到Remi家。

那曾经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

Natalie说,Leo,你是来探望我的吗?

这个可爱的孩子真诚地叙述着自己的校园生活。

都是再普通不过的琐碎日常。

但Leo不是Natalie的孩子,她的Remi已经不在了。

Lea为我们贡献了相当精彩的表演,一位克制隐忍的母亲,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三、Leo“阳刚”的训练其实并不适合他自己。

经过漫长的冰球练习,终于来到赛场。

然而开场即受伤——手臂遭到冲击而骨折。

在医院包扎的时候Leo因痛流泪,后转变为大哭。

父亲和医生都以为是Leo怕痛,感觉太痛了,所以痛哭。

Leo在肉体上确实感到疼痛,同时也像很多观众指出,他或许联想到Remi的自尽,那更痛;根据我个人的体验,这是经历一场压抑后,借助另一件事发泄情绪的做法。

Leo在失去Remi后,这个角色一直没有非常激烈的情绪表达,但不代表他不对Remi的离去感到心痛。

他一直被Natalie的疑惑所纠缠,感到内疚和惭愧。

直到这一刻,他借着骨折的痛来发泄自己的悲伤。

这一段总让我回想起过去,面对一些难过的事情,这部电影太容易让人共情了。

这些情感点都是非常细小的,然而Lukas把它们抓住并展现出来了,这就是非常赞的地方。

最后,Natalie在树林中拥抱了Leo,他们和解了,Leo得到了宽恕。

不久后,Remi一家搬走了。

Leo播下的花朵种子又长成了花田。

只是,暮然回首,他奔跑的后方空无一人。

这与他之前寻找哥哥和结交新朋友形成了对比。

我们和Leo一样以为失去Remi的情况是可以改善的,并没有,Remi是那一个特别的人。

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心里永远会留下那一个空洞。

当风吹过的时候,就感觉到它的存在了。

-当我们苦苦追寻,像Natalie一样,想要得知Remi去世的原因时。

只会越发地心梗。

直接原因是Leo的推开,毫无疑问。

那为什么Leo要推开?

他们的同学。

他们的环境。

环境。

一个具有宏伟概念的词语。

所以绕了一大圈其实我们找不到直接,导致Remi死去的“真凶”,那一个具体的个体。

深深的无力。

不过,要做到改变环境,需要每一个具体个体的努力。

今天偶然读到一个动物界的现象:企鹅会聚在一起取暖。

当一大群企鹅挤在一起的时候,中间的企鹅会因为温度太高而热死。

但环境温度低,大家都要取暖。

那怎么保证没有鹅冷死或者热死呢?

那就是所有的企鹅会动起来,热的往外走,冷的往里走。

人是具有比企鹅更高智慧的生物。

尚且企鹅都会互相关爱,人何尝不能。

将心比心,放下的偏见,去爱,去尊重,那世上就会少一个失去的Remi吧。

  -  不得不返回戛纳竞赛组,拿出金棕榈的《悲情三角》比对一番。

怎么说,我个人更偏爱《亲密》。

但我也明白为什么金棕榈给了前者:探讨社会问题,显得更高大上(虽然这个社会问题探讨得挺无聊,作为喜剧是真没戳中我笑点)。

《亲密》和社会问题沾边,包括校园霸凌、身份认同等话题都涉及,无具体探讨。

引申含义全靠观众。

所以,更像是一部导演的私人回忆录。

这一对比《亲密》的格局就被打下来了,可以理解。

不过我们依旧需要《亲密》这样的电影,它具有价值。

让我们把目光投回自己身上,找到那一份共鸣,去倾听,去思考。

它做到了。

 6 ) 亲密

“ Remi,对不起。

你回来吧,我好想你。

他们一块玩耍,一起奔跑,快乐,纯净,美好

“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啊”

“我好想你”

再见,Remi2023年2月12日。

很久没看电影了。

成长到了26岁,感谢路上的每一位好朋友。

陪伴过一些人,伤害过一些人,帮助过一些人,也放下过一些人。

记忆会慢慢消退,可能很多人会被逐渐淡忘,即使我们不再联系,也希望你们一切都好。

 7 ) 亲密的过客

Remi两次令人印象深刻的眼泪。

一次是两人从嬉闹变为打斗后Remi的佯装胃疼,一次是被爽约后的出离愤怒。

人们说最无可奈何的事情就是倒向你的墙和离你而去的人。

在新的环境里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都选择了离开,只不过一个离开了友情,一个离开了世界。

或许不能怨怼Leo的选择,这种执拗其实你我都有,只是会在不同面向展现而已。

他并不是看轻了友情,只是急于证明。

疏离只是证明的手段,或许等到大家不再在意的时候,一切都能复原如初。

是的,他没有看轻友情,他只是低估了友情。

Remi在两人的关系中一直是含蓄和被动的那个。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无谓的言语对他而言不算什么。

他的情感有一扇门,只有被放进来的才有意义。

而被放进来的只有Leo而已。

Remi的痛苦在于他看着Leo一点点离开自己,却无能为力。

他伸出手,然后被推开。

当然,Leo是难过的,但他的难过有多少是因感情,又有多少源自内疚。

当其他同学缅怀Remi说他看上去很快乐时,Leo生气的反驳,“你怎么知道他很快乐。

”是呀,他不知道,但你知道,你一直都知道他不快乐,然后呢。

Leo跑去产院找Remi妈妈,只是因为被内疚压得喘不过气来,他需要救赎,却没想好如何救赎。

当Remi妈妈担心一个人跑进森林的Leo,前去寻找时,他恐惧的举起了自卫的树枝。

他甚至都不敢确定看着他长大的Remi妈妈根本不会伤害他。

我们或多或少都曾经辜负友情,也被友情辜负。

人生就是这样,我们在毫不知情的时候拥有的大多数在了然于胸后都已然失去。

Remi的眼泪

Remi的愤怒

游戏中的主导者

游戏中的跟随者

更主动的Leo

更主动的Leo

树枝指向前,脚步在后退,说明是在自卫

 8 ) 给情绪敏感的人一条活路吧

极度敏感、极端到有些“不正常”的人,是怎样的一种生物呢?

触碰等于打击,声响就是噪音,不幸意味着悲剧,快乐等同于狂喜,朋友就是爱人,而爱人是神,失败等于死亡。

Remi和Leo可能都属于赛珍珠形容的这类天性敏感的人,所以他们能分享更多彼此的情绪,建立很深的连接。

这段亲密的友情里,有快乐——一起在花海里奔跑;有支持——Remi失眠时、演出时,Leo会表示关心;还有陪伴——一起上学、吃饭这样简单的日常。

密集的交流和共通的特质,让他们的情绪保持一定程度的同频,也更容易对彼此保持同理心。

【裂痕的出现】但毕竟,他们是各自独立的人。

一旦长大,就很难再体会这种纯真的友情了。

Leo可能是二人中更早熟的那个,他更早觉察到了周围的嘲讽和敌意。

这些外在因素让他感到不安,为了保护自己,他决定和Remi保持距离。

后知后觉的Remi还像以前一样,习惯性地贴近Leo。

天真的他并不知道,Leo需要一种新的安全感,而自己的亲近反而成了威胁。

在Remi小小的世界里,Leo总是会热烈地支持和保护他,忽然有一天,对方背过身去,像变了个人似的。

Remi主动接近,却不断被推开——也许是为了表明决心,打闹时Leo认真动了手,伤心不解的Remi在餐桌上默默流泪。

【沟通的失败】餐桌流泪事件发生后,Remi在上学路上故意独自往前骑。

他在赌气,并不是真的想疏远Leo。

Leo虽然加速追上,但他已经无心在意Remi的感受了。

到学校后,Leo 努力跟同学们闲聊、结交新朋友,所谓的“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无论凑效与否,他已经做好了决定。

心底当然还是牵挂 Remi 。

视线穿过人群,看到闷闷不乐的Remi。

于是Leo走上去和他说话。

假装若无其事地问:你在干嘛?

Remi 答道:打游戏。

他们对视一笑。

虽然还有些伤心,但无疑Leo的主动接近对Remi来说是一个积极信号,他的情绪得到了关注。

Leo接着问:你这样,不是因为我吧?

对这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问题,Remi并没有坦率地正面回应,只是摇了摇头。

也许因为Leo主动走过来问候,Remi已经在心里原谅了他。

Leo追问:你确定吗?

这个问题抛给Remi的同时,也像在问自己——他是明知故问,因为并不准备承担责任,只是需要一个external validation给他颗定心丸。

所以当Remi又一次懂事地点头时,如释重负的Leo觉得这事儿就这么轻松顺利地解决了。

形式上解决了,但实际呢?

Remi以为,今后他又能和Leo像从前那样形影不离了。

Leo以为Remi接受了他想要保持距离的愿望(这个距离怎么保持,条款也在Leo手上,即他觉得安全时可以接近)他在心理和行动上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操场上的聊天与其说是关心,不如说是给还不够坚定的自己做的决定找些合理性。

实际上 Remi 这边是 I’m not ok. 而 Leo 这边是 You don’t seem ok, but I really hope you can tell me you’re so I don’t have to deal with it. 深爱 Leo 的 Remi 果然说了I'm ok,与你无关。

而Leo得到了他潜意识里期待的答案,所以显得轻快起来。

【无力的挽留】这次沟通,完全没起到让两人的期望值落实到一块的作用,为后面关系的急剧恶化埋下伏笔。

Leo努力融入的主流“新生活”里,不再包括Remi。

他们相处的时间减少了。

在Leo看来,这是他获得安全感必经的、暂时的牺牲,所以他看上去不愉快,却一直在克服。

但这不是Remi的认知。

他太想念Leo了,羞涩地去球场看他。

可惜,跟Remi期待的不一样,Leo见到他并没有喜出望外的神色,而是显得有些紧张:“你怎么来了?

” Remi 小心翼翼地问:“我不能来吗?

” 在Leo面前,他是如此诚惶诚恐,生怕失去他。

这跟理智的Leo有本质的不同:他已经开始用行动给自己创造客观环境、去脱离跟Remi之间强烈的引力了。

Leo忽冷忽热的态度,反而让Remi更困惑。

次日上学路上,Remi像往常一样跟Leo并肩骑车,还主动问他,要不要一起打冰球。

Remi 这无心的一问,火速让Leo感到不安。

不出预料的,Leo反应很冷漠,不置可否,两人都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如果说Leo这边在一步一回头、艰难但方向明确地脱离引力的话;Remi这边本就敏感脆弱的心理世界正被搅得 upside down,几近崩溃。

Remi仍然期待从Leo这里得到情绪共鸣,而Leo每次都没接住,他们深厚但脆弱的关系已经天翻地覆。

人在有戒备心的时候,是很难共情他人的。

从Leo决心保护自己那刻起,他已经顾不上Remi了。

【最后的冲突】操场沟通后,Remi似乎没有明白Leo的意思,反而越来越“麻烦”。

辗转难眠的Leo决定做些更决绝的事,划清二人的界限。

最近这段时间,Leo似乎逐渐适应了他的新生活,而Remi反而越来越强烈地想让二人关系回到过去(所以他没有把精力花在给自己创造条件去翻篇上,还在原地等Leo。

)这天早上,Leo上学时没和Remi一起走,这是对二人界限的再一次试探。

不出意外,Remi没有准备好接受。

在操场上,他满腹委屈地去找Leo对峙,为什么不等他,Leo随便找了个借口搪塞过去。

这次Remi没有温顺地接受,而是明知会让Leo不堪,仍然不依不挠地反问对方。

Leo洒脱地拍拍Remi,让他放下执念,说了句“这不是什么大事。

别哭了。

” 这句话的冷漠和超脱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Remi的情绪突然全面崩溃。

向来随和的他向Leo挥起了拳头,两人扭打成一团。

Leo让Remi松手,心碎的他听而不闻,任由失控的情绪驾驭自己。

赶来的老师们拉开了他俩,边拉架边对泣不成声地Remi说:结束了,都结束了。

好像在提醒Remi,你们真的回不去了,接受吧。

Leo也哭了,他没想到事情会变得那么糟。

处理亲密关系这么难的课题,对13岁的孩子来说肯定是超纲 了。

实际上,这题难到几十岁的成年人也未必能处理得好。

如果他们能懂,或许会对彼此多些包容。

但谁知道呢?

【迟到的共情】Remi 离世后,心理医生让同学们围坐成一排,分享对Remi的回忆。

同学们对Remi生前的印象是,他是个开朗爱笑的人。

一名男生说:Remi总是让别人开心。

他总是在笑,看起来很开心。

Leo突然严肃地反问:你怎么知道他很开心?

发言的男生一脸错愕:这是我看到的他啊。

Leo不同意,但无力反驳:只有他们之间能懂的那部分自我 —— 随着Remi的离去,不复存在了。

如果Remi还在,他们会在人群中相视一笑吧:心有灵犀,没什么比这更让人自信快乐的了。

大家发言时,Leo显得如此落寞,仿佛被误解的是他自己一样。

曾经Leo那么奋力想从这段关系中抽离,而此刻在旁人的衬托下:只存在于他们之间的理解,让他意识到这段连接,只要存在过就永远都会在。

在痛苦和伤心中不堪重负的Remi选择了一种极端的解脱方式。

有人说导演在这里有些偷懒了。

不知为何我觉得很能共情。

情绪也有马太效应,对乐观积极的人来说,一点小挫折反而有挑战的乐趣,在克服的过程中越来越强大;而对敏感的人,他们的传感器密度更高,因而要应付的情绪也更多,忙着应对就会很累,需要调动意志力。

长期在这种神经紧绷和操劳的状态下,就很容易精神崩溃,这时无论外界发生再小的消极事件,都可能成为情绪火山爆发的导火索。

接下来,电影用很长一段篇幅描述Leo如何处理内心的冲突。

被迫接受的痛比主动接受的痛更难消解,Leo在Remi离开后,反而能体会他们在疏远期间对方的感受了。

当Leo尝试用各种方式 move on 失败后,他终于意识到,有些东西无法逃避:跟Remi之间美好浓烈的感情、曾经对他造成的伤害、以及自己可能是导致他自杀的原因。

多么希望这些跟自己无关啊!

但好像只有面对,才能释放内心压抑的情绪,真正move on。

他等了很久,终于鼓足勇气对Remi的母亲坦白。

电影到这里已经让人伤心欲绝了,好在导演给了一个温柔积极的结尾。

Leo获得了谅解。

虽然电影里给的蛛丝马迹不多,但可以感觉Leo本身是内心力量更坚定的人,在二人的关系中,他的言行更有掌控力。

比如Remi失眠时,Leo给他讲故事,张嘴就来;Remi练单簧管时有些紧张,Leo对他信心满满,you got it! 一个敢说,一个敢信,简直天作之合。

对于内心不够强大的Remi来说,Leo不仅是一个亲密的朋友,简直是他自我的一部分,失去Leo就像失去一部分自己。

从双方母亲的言行似乎也能窥探出二人性格的不同的原因:Remi在餐桌上哭时,Leo的母亲温柔地说,伤心的话可以不吃的。

她似乎是个控制欲比较弱的人,所以Leo的自我更容易发展,也更会自己拿主意。

而Remi的母亲呢?

在影片开头,三人躺在草地上时,她说话的方式是个控制欲挺强的人,比如希望自己有个听话的儿子(Remi还不够听话吗?

)再比如,暗示Leo是个更听话的孩子。

实际上,Remi非常温柔顺从敏感,可能是为了迎合母亲的心情,他并没有发展出强大的自我,甚至会依附他人,比如亲近的朋友Leo,可以说是Remi稳定内核的来源。

所以当从Leo决定抽离的那刻,Remi的情绪就像坐上了坏掉的电梯,上上下下不由自主。

回到开头赛珍珠说的话,对于高度敏感的人来说,如何度过这危机四伏的一生呢?

她的答案是创作。

通过创作释放内心神秘的冲动。

(Add to this cruelly delicate organism the overpowering necessity to create, create, create -- so that without the creating of music or poetry or books or buildings or something of meaning, his very breath is cut off from him. He must create, must pour out creation. By some strange, unknown, inward urgency he is not really alive unless he is creating.)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方法可以自救,包括尽可能地让自己周围有几个靠谱的、情绪稳定的朋友,通过规律的作息和生活习惯加深内心的秩序……等等。

为什么自始至终Leo没有跟Remi分享过内心的秘密呢?

Leo也高度敏感。

也许因为脆弱不安,他不信任别人;也许他自尊心很强,说不出口;也许因为他有信心自己可以搞定(从打球能看出他确实坚强不屈)可惜Remi不懂这些。

Remi算不上一个完美的朋友,但他毫无保留地爱着Leo,也许这也是Leo喜欢和Remi一起的原因 ——Remi真诚的爱给了他安全感。

甚至,Leo也许会暗地责怪Remi不理解他。

在这段关系里位于权力高位的Leo,自然习惯对方主动共情自己了。

Remi是如此卑微,检讨压抑自己、观察Leo的脸色… 在Leo第一次动手时他该捍卫自己的边界和感受,而不是忍气吞声地,让Leo想当然地觉得 everything should be on his terms. 没人能知道,如果那天在操场上,Leo走近Remi时,让他放下手上的游戏机,向他道歉,跟他分享最近的烦恼,最后的结局会怎样。

也许,Remi会感激Leo给予的信任,原谅他前天反常的举动,甚至主动和Leo保持距离。

毕竟,他这样深爱着Leo。

即使要经历一遍疏远的痛苦,但这次是主动的,是出于爱。

Remi的母亲在树林里追上Leo,紧紧地拥抱他,他也慢慢放下了握着的树枝。

温柔的拥抱和泪水,会给Leo未来的人生充入一些信任和勇气么?

没有人知道。

但在那一刻,观众和Leo都知道,这次真的翻篇了。

 9 ) 真实光影下的心路铺陈 润物无声的内心素描

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导演在用一组相当细腻和慢拍的语言来娓娓道来这件事,纤毫毕现。

写实。

台词量非常克制,尽量在以视听语言来展现人物内心。

有点类似于《地久天长》,但故事及其侧重点却完全不一样。

本片故事重心在于雷米不在了以后,其亲友,尤其是其母和其挚友(or初恋,这种稚嫩少年初期的朦胧年龄段,友情和爱情是模糊的)的内心变化历程。

大量的小男主面部长镜头特写。

明暗动静结合,大太阳日光下花田单车竞速并行,幽幽月色底床畔辗转两小无猜。

视角核心是男主,连男主正对的方向的葬礼、后来去看的表演的舞台都完全没给镜头。

给人一种隔阂感、割接感,这也正是男主内心与在外界关系的写照。

男主晚上会想他,夜不能寐,触景生情会泪眼朦胧,但平时白天也会和同学们嬉笑打闹。

没错,小孩就是这样的。

或也可理解为其刻意逃避。

说到逃避,其实男主直到结尾想逝者母亲坦白之前,一直都在逃避。

在雷米活着的时候,他一直在逃避他们之前的朦胧的情感。

他在逃避,所以他会睡到一半时。

特意把枕头拿到床下去睡。

他会在同学面前矢口否认。

他会刻意与Lame拉开距离。

而能看得出男主是一个个性开朗,外向喜欢社交的男生。

而雷米则相反是一个内向,敏感艺术潜力的男生。

尔达雷米失去男主。

这种亲密之后使得他越来越不想面对人生。

最后可能就是轻生了,说到这儿。

直到最后我们也没有在正面看到关于雷米离开人世的过程详情。

其实看这部电影也想起了是枝裕和的《怪物》,本片给我的触动和思考显然是不及怪物的。

在这里不过多比较两部电影,单说在两部电影当中的男主都有逃避的成分。

这其实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关于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心理现象。

就像我们常说的,电影负责提出问题,不负责解决问题。

在一步一步佳作乃至神作的观看之中,观看之后能引起我们触动的往往都是我们或多或少有过相同或类似经验的,比如看电影能让我们想到关于自己和自己生活的一些问题。

而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电影也许能提供一些答案,也许不能,终究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10 ) 补标

在影院杂志看到对Dhont的采访,他说自己不会去美国拍片子,将来依旧计划留在比利时。

他的影片的确很有本土特色。

一天内多次晴雨变化,人物对话混杂法语与荷语,可以感受到导演有意识地把比国日常同情节交织在一起,想必比国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会有太多间离感。

从《女孩》就可以窥见Dhont的执导风格。

家庭环境supportive,社会环境的隐秘压抑(东亚观众表示你这算什么),外部环境只不过是催化剂,实际上推动情节的是角色内心冲突,而影片的中心也是那些细微、颤抖,无比贴近情绪本身的情绪。

《亲密》延续了这一特点,只不过它的主题更偏向于“关系”。

影片的开头像极了混沌初开。

黑暗里,两个男孩对外界一无所觉,像幼兽一般仅凭直觉厮混在一起;他们幻想着被第三人追逐,欢笑着在花田中穿梭,亲密无间地滚作一团,天真烂漫地许下关于未来的诺言,从未考虑过分别的可能。

影片最迷人的部分集中在Rémi死前。

印象最深的片段是,Léo依旧去Rémi家sleep over,却抗拒Rémi靠近他,径直躺在地上睡;醒来发现Rémi又躺在身边,先是开玩笑似地打闹,后来两个人不知不觉就泄露出这段时日的委屈、恐惧,肢体冲突升级成小小搏斗。

镜子的缝隙愈来愈深,终于碎成两半。

Dhont太擅长拍情绪了,两个孩子彼此牵引的微妙情绪,赌气、嫉妒、刻意疏远——亲密关系中一切近乎博弈的拉扯,被镜头无比细腻地捕捉。

没有太多台词,眼神和下意识的动作永远比话语诚实。

个人认为影片的缺点也在于此,细腻敏感到让人觉得,这种情绪表达的方式属于成年人而非孩子。

影片的高潮是Rémi的死,在这之后情节可谓平铺直叙,甚至由于缺乏中心矛盾点显得散乱,无怪乎很多人觉得后半部分没意思。

虽然很难承认它在手法上有什么新颖之处,也很厌倦让影片显得有些造作的配乐,但后半部分也有很多让我喜欢的地方,比如——无比漫长的“失去”的过程。

活下去的人延展着原本的轨迹,大笑、吃饭睡觉、种花收花、结交新的朋友,一切好像和从前没什么分别。

只是在不经意间会意识到那个人不在了,遗失的那块拼图再也回不来,自己与他共享的那一部分将永远残缺,自己朝向他的目光将永远落空。

他再也不会在窗外出现,再也不会坐在教室的一角,乐团再也不会出现他的身影,再也无法和他倚偎着躺在一起,一切关于未来的诺言、爱的可能性都将成为过去。

伤口会在现在与过去的互文里无数次被撕裂,就像愈合的断骨会在阴雨天隐隐作痛。

另一处有意思的点是“失去同一个人的悲伤”。

不过懒得写这一点了XD虽然略逊于《女孩》,但总体而言是部瑕不掩瑜的作品。

《亲密》短评

3.5。小孩子有着和成人媲美的精彩表演。但对这种戛纳行货真的有点审美疲劳了。(LFF2022,Soho Mayfair)

2分钟前
  • 三十
  • 还行

吐槽,这二等奖太名不副实了,剧作薄弱到这种程度,40分钟以后拖到不行,以为上个手持就高级了?又见罗塞塔#12.12#不对,得二刷

7分钟前
  • 海上花
  • 还行

后半部分对我来说太拖太平淡太重复了。

10分钟前
  • 橱柜里的猫。
  • 较差

【法国电影展】从冰场的受伤开始入戏,一句“我想你了”开始陷入回忆,再也无法抑制的情绪热浪般翻涌,两段视角的互文戏,将close的两层味道呈现出来,最终都化为亲密,一前一后的情绪,没有谁比谁更浓烈,只有谁比谁更深刻。石膏在切割声裂开,里奥的懊悔在其中释放,怕失去,怕遗忘,怕无法再从来好好地告别,穿过花海,数次回眸,似雷米在臂弯。

13分钟前
  • zzcrww
  • 还行

世界上需要更多这样的片子。没有坏同学没有坏父母,恶人是更大的东西,杀死了天真杀死了温柔。影片如此关注情绪,本身就是对有毒男性气概的一次反抗。情绪的流动和情绪的郁结,透过肢体的亲密和肢体的暴力,表现得这么微妙这么复杂,太令人着迷了。

16分钟前
  • 没森
  • 力荐

影片本身还行,但是一些东西确实是经历过才能感同身受。

19分钟前
  • 人间小光影
  • 还行

题材好,但并没觉得这个故事把题材讲好。前半部分表现两人细微分歧的地方,并不够细腻,缺乏足够的情感。而后半部分的死亡,重点不是突兀,而是用一种俗套的方式进展剧情。明明是文艺片,就不必要为剧情而剧情了吧。

21分钟前
  • 纯Jun
  • 较差

在b站刷到有关视频,竟然有大量人将悲剧的发生归结于“腐女嗑cp”。太离谱了。这样的悲剧很显然是由于外界与自身对“何为男性化”认知导致的,将“脆弱”“爱哭”“可以互相依偎”视为女性可以拥有的特质,当男性拥有这种特质是,是会被嘲笑,被看不起的。于是里奥无法接受自己拥有这样一段在主流世界看来与“男性特质”背道而驰的感情,无法接受拥有脆弱特质的雷米。这是一种外界对人的规训,使人开始发自内心的自我教化。结尾不知道里奥在看向那片花海的时候想通了没有。

26分钟前
  • Dionysus
  • 力荐

看到第一场夜外戏份时按了暂停正好是将近一半时长的地方。但可惜前半部分太过优秀,使后半段的宽恕与疗愈显得有些刻意与顺理成章。剪辑与分镜设计很棒,选角惊艳。

28分钟前
  • 好样的
  • 推荐

#Cannes2022 讲真,这小男主演技不比宋康昊在broker里要好?

29分钟前
  • 原味乱码圣母
  • 推荐

7,色调明丽而情绪忧伤细腻的青春残酷物语,两个花色少年在早熟中早衰。后半段起自我感动的架势开始盖过全篇其他的议题,被搁置的剧情线渲染出的私密性过高而影响了观后感想的深入发散——总的来说,在青春电影中部就插入生死离别,是需要对自身故事掌握能力足够自信才敢尝试的做法;很显然在这种强烈转折后,电影在一次次沉重压抑的重复中陷进了乏味。

33分钟前
  • 梦里的花
  • 还行

剪辑很奇怪,唔多无用的情节堆砌

38分钟前
  • Colman
  • 较差

★★☆☆☆ Remi下线过早,且对他的死一笔带过,使得本片引起的悲痛与伤感只能达到同情层面,完全谈不上教育与思考。思考的事似乎交给了影评人,影评人狂加戏,而导演和编剧好似局外人,无所事事。除了两人爆发冲突那场戏外几乎再难以找到合格的戏,大量松散的生活细节彻底冲垮了主题。难道我看这部电影仅是为了如何与活着的人一起缅怀逝者吗?参加一场陌生人的葬礼?看着孩童哭泣?仅此而已?你到底想要说什么呢?

43分钟前
  • 睡犬阿贡
  • 较差

就这意识流 一百年前的电影三分钟就能表现个差不多了 后边长达一小时的内容更是考验观众的耐心 太失望了

46分钟前
  • Catete
  • 较差

喜欢前45分钟,remi死得有点突兀(惊现姆总

49分钟前
  • 坚定的锡兵
  • 还行

整部電影的鏡頭be like死去前妻的美好回憶片段,整部!!情節也是虛浮俗氣。mi no like it

50分钟前
  • 丫丫怪
  • 较差

曾经孩童的我们到了某个时间点就不再有“我们”,因为都知道了避嫌,然而有的人一避便是一生。一部把我看出心绞痛的儿童电影:第一心痛的是片名“亲密”下讲述的却是疏远;第二心痛的是海报一幕现实并未发生;最心痛的是导演用最明亮的色调拍最痛彻的成长故事,面对性觉醒、校园霸凌和刻板印象等话题将减法进行到底。《亲密》,又名《委屈》。

5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after someone close left us... 在后疫情时代尤其可贵

56分钟前
  • 小や
  • 还行

为什么导演一方面要模糊死因但又把整个后半段设置在一个确定的氛围内啊?如果是这样我真的不太懂人物动机,当然前半段是很完美的

59分钟前
  • cold&numb
  • 还行

虽然我觉得男孩在中途就死了这个事情很没意思,但是感觉更大的问题是导演。从头到尾都像是导演面对着一堆素材不知道怎么剪,最后剪得支离破碎、莫名其妙。明明所有演员都演得非常好,镜头也很美,可惜了。

1小时前
  • cherry it up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