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我有一个点没有看懂,就是关于西装的问题。
凶手如此谨慎,杀人都没有留下作案痕迹,但是为什么在西装上的问题上犯了一个如此低级的错误?
如果说是给了流浪汉,那么当然警察找到西装会发现那个烫的洞是新躺上去的。
为什么凶手不直接把西装烧掉或者以别的方式毁掉而要留给警察找到呢?
这不就给了他们证据吗…
重看了一遍《憨豆先生》,才发现总共只有十来集,明明小时候看电视觉得有很多集的,其中有些笑点到现在已经觉得一点都不好笑(也可能当时就不好笑),但有些依然能让人拍案叫绝。
不管怎样,梅格雷探案系列是在电信IPTV盒子里看到的,初看海报时心想憨豆先生竟然还有拍严肃题材的作品吗,毕竟连很多媒体提起他时,用的头衔很多都是喜剧大师,而不是表演大师,哪怕他在国内广为人知的作品只有《憨豆先生》,还有几部质量实在不敢恭维的番外电影 出乎意料的是,片中的梅格雷并不让人感到出戏,就和波特先生一样,没有被成名作固定了戏路。
而影片质量也是相当高,基于小说改编的剧情有保障,影片节奏虽然慢悠悠的但看起来确实像别人说的那样挺舒服,最值得称赞的是OP,没错,又是那种就算你对片子不感兴趣也要看完OP再删除的程度。
布景、服装都挺用心的,就是看起来稍微有点现代的感觉,换句话说就是有个人穿着古代服装站在你面前,发型也是古代的,但就是觉得不是古代人,仿佛缺了点什么 娱乐性方面就没那么激动人心了,而这正是吸引人气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开篇,《梅格雷的陷阱》平铺直叙,几乎没有高潮,后面几部也有类似的问题,梅格雷本人全程深沉思考状,说话的语调也没什么变化,与蹦蹦跳跳的福尔摩斯相比在人格魅力方面少了几分。
更糟糕的是四集均没有动作戏,也就是说整部电影都是靠推理和对白撑起来的,影片的基调也相当严肃,这对于不喜欢侦探电影的同学来说可能就看得想睡觉 好的侦探电影很少,从《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全球票房来说,这似乎也不是什么小众题材,更不用说同是英剧却超级火爆的《神探夏洛克》了。
这部复古的侦探剧没有什么俊男美女主角,不搞笑,又没华丽的打斗,主角梅格雷看起来没什么大能耐,他也需要依靠各种专家的建议组合起来进行推理,更像是一个能力更强的侦探而已。
但与《神探夏洛克》相比,我更喜欢梅格雷探案,因为它把全部重心都放在了剧情呈现和推理的打磨上,最终给出了精致的作品,这种做法难道不吸引人吗?
把零食推到一边,灯关掉,电视关掉,QQ什么的全部退掉,戴上耳机,全屏模式观看,抓住影片中的线索,跟着梅格雷慢慢推理出案件的真相,过瘾 当然可能实际上并没有这么过瘾,这也是我没有打5分的原因,第一集使用了在其它刑侦剧里出现过不少次的激将法,缺了些许新意。
第二集和第三集的剧情更复杂,推理的成就感更大,质量也最好,缺点在于有些证据抛出太早,小部分心理分析也比较牵强。
第四集则是过于复杂,已经变成了看到结尾也是“嗯嗯,原来是这样啊”但却一脸茫然的状态。
但总的来说质量还是很不错的,影片节奏控制得很不错,就算娱乐性缺乏也不觉得无聊,除非本身就对这类题材的电影不感兴趣,但OP还是要看滴 总体评分:4.2(四部一起评,第一部和第四部扣分较多) 娱乐指数:3.0&4.0(节奏非常好,但缺乏商业元素,所以对侦探题材不感冒的,娱乐性就较低,喜欢侦探电影的就看得比较过瘾)
1702210057看完 在评论开头 强烈建议先看陷阱再看亡者 但其实也无所谓 各有各的好处 先看亡者 在看陷阱你能在陷阱中发现更多更多的对比细节 整部电影下来 开头是社会的舆论 中间是推理的陷阱与搏斗 最后是人性的细节 本片虽是悬疑剧 片中推理的部分并不是那么重点 更像是一部警匪片 因为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玄乎的推理 而更是贴近实际中的警察破案细节很多 但并不是犯罪推理的 而是表现人性 社会 逐渐的心态心思变化的小细节 而我倒觉得结尾的人性对比 罪犯的犯罪原因 有反思 罪犯的失败因妻子母亲的溺爱而扭曲 通过犯罪释放自己却也逃避自己 最后也因妻子母亲的争中发现自己的错 再次逃避将错推给她们 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本片的重点 但是两部中梅格雷的对比 才是重点 梅格雷在此片中正值壮年的警探 事业有成 名声正气 从开头中自己对自己的信任 自信 即使长官的逼迫中仍坚持自己 但说到名声时才真正重要 中间时失去的自信对自己的压抑 甚至在面对成功时的不惜一切 只有对犯徒的抓捕才是重点 牺牲部下去当诱饵 为了逼真旁边不能有人 部下差点失去性命受到惊吓时没有注意到关心而是继续逼问只注意罪犯情况 终于捉到时的骄傲气燥 直接将犯人面对记者通告一切 没想过万一哪怕是万一 不是他呢?
会对他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直截了当的对罪犯母亲说出真相 想下 对一位母亲 说他的儿子就是新闻上罪大恶极的杀人犯?
这是有多焦躁多残忍?
好似在夸耀他的成功?
如此更多的细节 刻画了他的心高气傲不顾一切的细节 但我觉得也就是因为这 才有了在亡者中的对比 他是怎样变过去的 是从他在面对女记者的嘲讽 面对公众的不信任与嘲讽 面对舆论的嘲讽 在膨胀时面对陷阱的没有捉到罪犯 面对差点失去性命的女部下的信任 面对刚还面对质问的女部下背部仍岔开着 面对罪犯母亲的反问 面对妻子的不敢相信 面对长官的逼迫 他认识到 也终于看见了更多的东西 即使在同一个屋子里 在最中认罪的牢房里 他看见了长官对破案的微笑 他看见了部下对罪犯的鄙视 他看到了母亲和妻子的哭泣 他更看到了罪犯内心的纠结与后悔 所以 他变了 他很累 他给妻子打电话想呆在家里 他和妻子都站在窗前 他自信的穿上衣服 戴上帽子 她开心的拉开窗帘 等他回来 走在大街上 他看着人们 终于守卫住了这一切 只有经历过后了看过了才会明白 多么好啊 这平静的早晨
还挺好看的,主要是憨豆的表演真是惊艳,好帅啊这个大叔。
然后摄影和画面,太漂亮了,这才是巴黎啊,不管室内室外,每一帧都像画一样。
而且,虽然案情不复杂,但其实认真看会发现很多细节。
看多了侦探剧的,老妈子一出来(哈利波特的姨妈)那个黑头发,就表明了抓对了人。
更奇怪的是她的态度,所有问题都用问题来回答。
呵呵。
还有探长对媳妇的问话,她的反应,那心虚的低头表情。
还很佩服探长的问话技巧。
这些在以前福尔摩斯那些是没有体现的。
老妈子一直又问句来回答他的问题,他始终沉着的把问题绕回来。
其实他不需要回答,只是需要她的反应。
侦破悬疑片,揭示的是:有着超强控制欲,扮演拯救者的母亲和妻子,如何造就无力、自我失败认同并且充满愤怒的儿子。
而这个儿子如何通过投射愤怒到长相类似的陌生女性,并且用残害她们来表达愤怒,成就自我。
为什么凶手要用小刀,并且从背后袭击受害者脖子,一击致命呢?
而且,受害者的背后衣服总是被撕开,却又没有性侵。
憨豆先生主演,并不会乱了画风,还真是老戏骨。
罪犯,罪犯的母亲,妻子也都演得很好。
类似的电影还有希区柯克的《惊魂记》。
海报上的那句话,也可以这样说:如果可以看清那个因,就可以不陷于那个果。
或者,如果我可以了解真凶(那个把凶手变成凶手的),那么,我就能找到那个(迷失的)人。
2016/4/12
罗温·艾金森在片中的沉默表情为本片增色不少,情节不算一流但演员表演到位,都为本片增色不少,一个英国人演一个法国探长很特别,影片上世纪50年代场景布置,服装很到位,另一种英国风格悬疑片. 本片对人性的揭露有些赤裸裸,让人有种哀伤'失落'同情,不要把本片看成娱乐片,它不是. 真相太过残酷不忍直视,爱有时也能变成恨,这无关种族'肤色'信仰,都一样.
如果还怀念在故事会里看过的侦探小说,这部《巧设陷阱》值得一看。
虽然情节按部就班,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却也将导演水平体现的淋漓尽致,一个字,吊!
它也告诉一些烂片,所谓悬疑无需装B,好好讲故事就行。
憨豆先生在里面也可圈可点,一开场我是忍不住发笑的,但随着剧情发展,就发现不愧是老戏骨。
豆瓣只给出6·8分,好吧,难怪小时代票房上亿。
我们这个时代只需要娱乐,不需要动脑。
个人观点,小时代粉勿喷[闭嘴]
前几天看Mindhunter,剧中说每一个连环杀手的背后都有一个不称职的母亲,和一个缺位的父亲。
此案也不例外。
幼年时做屠夫的冷酷父亲,强势母亲,好不容易结了婚,没想到妻子是另一个妈。
绝望。
梅格雷的创作者乔治-西默农也是一生都在抱怨母亲。
警长的表演可圈可点,一点看不到憨豆的影子,确是难得。
整个破案的过程靠心理战。
首先设下局,让外界误以为凶手已经归案,激怒真正的凶手。
以女警员为诱饵,诱使凶手再次出手。
对凶手体型基本了解,并得到衣服碎片。
锁定嫌疑人后是漫长的审问、对峙,最后让妻子和母亲同时出现在凶手面前。
凶手崩溃。
没有走访亲友同事,没有犯罪现场痕迹调查,仅凭心理分析和察言观色破案,在今天看来简单。
但是,想想原创乔治-西默农出生于1903年的上世纪,梅格雷系列小说大多写于1930年左右。
在当时这种心理背景分析已经是非常超前了。
村上春树先生曾在他的短篇集《大萝卜与难挑的鳄梨》一书中提到乔治-西默尔,那个短篇的题目就叫《交流大有必要》,风趣幽默。
看完对乔治-西默尔的秉性经历一叹。
附1 乔治-西默农传比利时作家乔治·西默农的名作《黄狗》于1981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外国惊险小说选》第二集作为书名出版,使西默农的名在中国得以传播。
金志平在《外国名作家大词典》写了一篇饶有趣味谈论他著作的小传,至今脍炙人口。
1993年美国出版了派特列克·马汉姆的《这个不是梅格雷的人》是至今写得较好的西默农传记。
西默农是个多产作家,一生写了76部梅格雷探长系列故事(按:金志平说是82部),170部其他“严肃”小说,还有用18个笔名写的200部其他作品(维基百科说总数超过450部)。
西默农1903年生于比利时列日,家庭比较贫困,15岁时父亲患重病,他便不得不辍学。
当年他就在一家书店里当店员,这是他的第一个职业。
次年进《列日日报》做小职员,从跑刑事案件的记者一直提升到专栏小说撰稿,到了1921年出版第一部通俗小说《在阿什桥上》。
翌年在法国巴黎小居。
一旦到了巴黎,这位野心勃勃的外来人在作记者工作中认识了法国作家安德莱-纪德,安德莱劝他减少作品中的华丽辞藻;听从这个劝告以后,他用乔治-西姆的笔名出版作品,成为通俗小说家,声名鹊起,加上他的勤奋,一年之间写了44部小说。
1928年,他离开巴黎,沿着运河漫游了法国的外省和北欧水乡;在旅途中,他创造了儒勒-梅格雷这个人物,回到巴黎后他放弃了乔治·西姆这个笔名和通俗小说的写作,出版了梅格雷系列小说,单是在1931年就出版了11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占领了巴黎,但由于他的声望,得以继续写作,也经常和女演员阿尔莱蒂及导演德柯阿在街头露面。
他们在战时与通敌分子来往,声名狼藉,巴黎解放后使西默农不得不去美国避居十年之久。
1955年回到巴黎,不久后去瑞士定居,有一时期就住在洛桑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家的附近。
他住在那儿深居简出,晚景凄凉。
直到1989年86岁时去世。
根据传记作者的观察,西默农从来不是个快活的人,虽然他热衷于醇酒妇人。
他曾经夸下海口,说同他上过床的女人至少有一万人之多。
他之不快活是由女人引起的,至少是由于一个女人,那就是他的母亲。
西默农一直都在抱怨他的母亲恩利爱特-西默农,幼时母亲不喜欢他,从来不表达对他的慈爱。
他在所写的自传体小说与回忆录中,对他的母亲不少攻击。
他一生愤恨他的母亲,在她去世后的一年(1970年),他突然停止了写作生涯,不再出版新作。
与其他女人的交往,也并不成功,他结婚两次,但两次婚姻都不符合他的需求。
但是他的艺术生活却是一丝不苟的。
他在作品中不断在他穷苦的青年时期打圈圈,如怀恨他的母亲、诽谤他的父亲。
这一切可能是西默农写作的动力,但同时也是他灰心丧志的源泉。
作为一个比利时人把法国写得那么有魅力和精确,不是易事,何况他写的是公众关注的法国:旅馆、车站、乡间市镇、停尸室、水路、酒吧及警察局等等。
唯一的室内描写都是在梅格雷系列小说中。
不同于西默农,梅格雷有理想的家庭,完美的女主人,这种平静的家庭生活都是西默农要追求的。
西默农显然没有忘记安德莱-纪德对他的劝告。
他常用的词汇不超过2000个。
他讥嘲那些“非叙述性”的小说,同样的人物,特别是女人,不断在不相同的书中出现,他也不以为意。
他以巴尔扎克为他的楷模。
这位《人间喜剧》的作者也是一位快手而又草率拿出成品的人,同样也是以写通俗小说起家而获得了盛名。
特别引人注意的则是巴尔扎克也是和他母亲龃龉了一辈子。
西默农非常适合于用这一则墓志铭:“一位小说家也是个不喜欢他母亲的人”。
附2 交流大有必要/村上春树法国有一位叫乔治-西默农的作家,精准的文体、敏锐的观察力和作品中营造出的感人气氛是他的拿手好戏。
他写的梅格雷探长系列小说,赢得了世界性的追捧。
但他著称于世,并非仅仅因为数量超过两百种的著作,还因为他是一个活跃的womanizer(花花公子)。
据作家晚年的自白,他“从十三岁开始到现在,曾与大约一万名女子有过性关系”。
这一类自白难免有些夸大其词,我们不该照单全收。
他太太在他死后就曾经说过,一万这个数字绝无可能,“最多也就是一千二百人吧”。
可就算如此,也足够凶猛了,您说是不是?
根据他太太的证言,西默农跟身边的女人挨个儿睡了个遍。
他身边那些有求必应的女人似乎也有问题,可明知如此,却还在那里统计人数的太太也真厉害。
这到底是怎样一对夫妻啊?
西默农声称:“我不把性交视为不道德。
我只是需要寻求交流罢了。
”然而我觉得一般情况下,世上的人哪怕没有性关系,也有办法向周围的人(即便始终说不上充分)寻求交流,生活下去。
为了彼此沟通就非得一一发生性关系的话,只怕身体也吃不消吧。
西默农先生本打算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最终却未能如愿。
不过时至今日,这种事情早就无所谓了。
请试着想一想,三年前的诺贝尔文学奖是被谁摘走的,已经没人记得了吧。
但西默农是个性爱狂这件事,却作为传说在文学史上灿烂地(也许未必?
)大放光芒。
不用说,在性爱方面,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如果质量令人满意,对手哪怕只有一个也无所谓。
然而就算跟一万个异性睡过,心里却没有着落,一切都无非是浪费时间和精神而已。
说个跟性无关的事——本人在收藏LP①唱片。
纯属偶然,我也是从十三岁开始收集的,如今数量已经相当可观。
几乎全是往年的爵士乐。
要是人家问我有多少张,我也不甚清楚。
我收进来很多,也扔掉很多,没有时间去统计数字。
我猜大概不会超过一万张,不过不能保证。
要问我究竟想说什么,那就是对收藏(倾注心血的对象)来说,问题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你对它们理解和热爱到什么程度,有关它们的记忆在你心中鲜明到什么程度。
我觉得,这才是交流这个词本来的含义。
日复一日地去逛二手唱片行,用指头翻弄散发着霉味的唱片套,心里揣摩他的苦楚:西默农先生一定也很不容易吧。
世间有各色各样的人生啊。
说实话,这部电影纯粹冲着憨豆先生看的,向伟大的慈善家罗温艾金森博士致敬!
剧情本身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传统的侦探悬疑片,简而言之,这是一场婆媳矛盾引发的堪比伦敦开膛手杰克的连环杀人惨案,憨豆扮演的督察梅格雷顶着社会舆论重重压力最终破案的故事。
不过,憨豆演这么严肃的片子总感觉他一下秒是不是有什么搞笑的事发生,因为他的一举手一投足还是那个熟悉的憨豆先生,但实际上整部电影几乎看不到他怎么笑过,因为,这不是喜剧片!
这剧情配不上憨豆。
编剧是法盲,梅格瑞特的很多做法明显是违法的。
特别是在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和目击证人的情况下竟然把人拘捕起来,难道这是以中国为背景发生的案件吗?
嫌疑人的妻子也是智障,她承认杀人就等于是放弃了救出嫌疑人的机会,甚至是承认嫌疑人就是杀人凶手,根本不符合逻辑。
奔着憨豆来的,结果很失望。
整个制作是毋庸置疑的一流水准,问题还是出在了剧本上,连环杀人案的故事并没有带来多少心意,一个妈宝男和妻宝男结合的杀人凶手角色也没有呈现出更为详细的心理特写,慢慢地也就成为了脸谱人物,临近结尾的第七位遇害者詹妮劳伦特的破案过程直接一笔带过,监狱相见一面变成自首实在是也有点勉强。
白教堂的旧瓶装上了蒙马特的新酒。最后一幕张力十足,画框内的几人对峙,摄影变焦。
背景在巴黎的英式侦探片,从头到尾严肃沉重脸的憨豆先生满满演技,最后妈宝妻宝大作战有点意思
给憨豆先生刷个电影
比另一部好
最大看点就是Atkinson了,绝对是撑起一部剧的那种演员!(有憨豆在这其实是废话。)除了剧情老套些,忽略这是英国人演法国故事,别的就没什么可挑剔的了。
非常传统的悬疑电影,发现凶杀案,警察抓人、审讯、破案,用现在的眼光看几乎没有一丝丝反转!
開場一句Taxi還讓我懷疑了一下怎麼會有那麼低級錯誤...後來才意識到是法國背景.憨豆妥妥的!!! 完全沒有喜劇的影子,有些演員演過一個經典角色之後接什麼戲都是舊角色的影子,再給憨爺點一百個贊!!! 可惜就是不是推理推出來的,情節突然一轉折我都懵了 略失望
在一众强调推理过程的刑侦题材中,这种搜寻有罪证据的剧情比较难得,也更难把握节奏,还是挺有感染力的。
憨豆先生严肃起来,演技也不错。瞬间切换表情。
不在于案件的精巧,而在于它的味道。
没有任何交代 麦格雷就可以大咖到上级不让他负责案件了 他还随意为之 所有的路人都非常业余 有一个很明显穿着裙子高跟鞋摆出一副这个不是裙子我的show的姿态 每个人都演得很奇怪 奇怪的沉默 奇怪的虎头蛇尾 最后凶手憋不出任何动机 仅一句我恨你 我也是真的醉了 再见烂片
给英国片的节奏慢晕车了……
3分。这也能叫悬疑片?太儿戏了吧?警长好像是目击了全过程一样没有任何决定性证据一口就咬定了他是凶手?那我觉得也不需要再找什么证据定罪了直接毙了不就得了么?反正警长说是他就是了。这么傻的罪犯也是运气好才能成功作案五起。
三星半,一星半给憨豆
Rowan喜剧脸啊,但是真心是好演员,推理剧的这条线其实有点太弱了,角色的设定很有趣,但是感觉多少不够突出人物的个性,细节的线索给得太少了。发生在法国,可是整个故事和人物完全就是英伦色调,巴黎的背景设定实在是有点失败。整个故事也太过依赖开膛手杰克,何况开膛手已经是一个被玩得快烂掉的梗
憨豆先生没有怪脸好评。两个控制狂女人,制造了一个连环杀手的故事。
案子不复杂,毕竟是对应年代破案手法有限,豆豆先生演技没得说加一星,节奏把握的也到位,个人很喜欢这类侦探推理剧
唯一亮点就是憨豆先生。他的造型给我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一方面很有些苍凉,一方面却又毛茸茸的。他还是像英国人,而且是典型的那种,一点也不像巴黎人。至于剧情,前面的所有铺垫都很平淡,关键证据都不是靠推理而是靠技术检验确定的,因此尤其乏味。结尾的转折我很早就猜到了。
朴实无华的侦探剧,观看过程很惬意。破案手段其实就是这么看上去的简单,而梅格雷探长最犀利的法宝,其实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