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13岁的男孩埃勒斯因无人照顾进入了一家病院工作,但是他在那里却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事情(纳粹的纳粹安乐死计划),并与朋友们团结在一起,企图破坏这个计划,影片以孩子的视角展现了令人震撼的一段历史,以及人性的善恶,二战时超过五千名儿童死于纳粹安乐死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
《八月的雾》让我很想写些什么。
不是第一次看关于纳粹对’劣等人’的安乐死行为的电影了。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叶尼塞族的孩子ernest在纳粹掌权时被送进一个神经病院里发生的故事。
在战时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下,神经病院里住着的不仅仅是精神有问题的人们。
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临时没地方安置的孩子们,都被送进了这里接受治疗。
用纳粹的话来说,就是‘劣等人’,是拖累他们雅利安人种族优势的害群之马。
Ernest从一开始入院就被说成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喜欢偷窃,喜欢起哄,但总的来说还是个能干又内向的孩子。
在打杂工作之余,也交到了不少朋友。
有口吃的小男孩,瘸了脚但被父母带走的富家孩子,精神病房里需要喂食的女孩,忠于内心和上帝的修女阿姨。。
他的梦想是当市长,一天天等待着父亲来救他出去,可是因为父亲被送进了集中营,自己的生命都危在旦夕,而失去了这个美国梦的希望。
同时,安乐死愈演愈烈,一开始还会送孩子上大巴去指定地点安乐死,现在把安乐死转移在了自己的医院内部。
屠杀着犹太人的同时,纳粹也在净化着自己族群的内部缺陷。
还变着法子想让安乐死更加不引人注意,不引起公愤和恐慌。
当院长向纳粹精英们提出一个新方法杀人时,他们鼓掌了,热烈地鼓掌,为了一个能够更有效杀人的新方法。
他们对人性的冷漠让我毛骨悚然。
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ernest带着所有人把鱼往天花板上敲的那幕。
这一幕和结局是全片仅有的突破阴郁的片段。
仿佛这种绝望中还有着一丝突出重围的希望一样。
可是对Ernest来说并没有。
纳粹认为自己可以充当上帝,随意夺取无辜人的生命。
这个医院里的所有灵魂,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20w人的生命死在安乐死计划中。
如果有一天,有人对你说,你的命不值得活下去,你如何反抗?
选择克制的表达方式并不等同于平淡的叙述。
最终,Lossa变成了一只黑色的乌鸦,飞到心爱女孩的窗前停驻,萦绕的低语,虽有不舍和未达成的愿望,但它告知了灵魂已到达自由之国的喜悦。
八月的雾,浓烈而冷寂 弥漫开来,将他的生命扼于其中,期待风吹散雾的那天,有你垂头哭泣的痕迹。
还是一部很典型的电影!
看完之后还是觉得不错!
有空可以再看第二遍
不得不说德国拍了很多自己国家的黑历史,对历史的反省在很多这种题材的电影里面都有表现出来。
影片的整个基调是克制而不动声色,符合德国电影一贯的表现手法,医生是天使行走于人间的代表,而在这部电影里的位置则是死神的代言,就像埃勒沙对着医生喊着凶手,杀人犯的句句抵心的审判,这里没有人会打你,承诺与背地里计划的任务,只不过用死亡来替代,冰冷的尸体和日渐增加的墓碑整齐划一的躺在这片他们所寄予梦想的土地上。
纳粹德国的民族净化不止是是对犹太人,对国家内的老弱病残一样残忍,没有人可以对他人的生命指手画脚,在这里生而为人的权利在秘密被剥夺,最大化的资源利用,生命不过是换算成一个数字,这是严谨高效的德国人最可怕的地方,美国代表梦想与自由,就像在那片土地上有着没有边际的湖像海一样,宗教所代表的上帝只是伪善的无能为力,两千多的历史跟只有几年的纳粹德国没什么两样,只有修女始终维护着生命的权利,有乌鸦在窗台敲打,死亡的预感,剩下的病人就像深陷八月迷雾中心深处的沼泽之地,而南希的谎言则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至少可以开心一点~
【转自微信公众号 壹早电影】这是一部既能让我们看到电影的多种可能性的,又能引发我们或多或少深思的剧情类影片。
此片豆瓣评分虽然只有7.5
但却被网友们评价说,——时代背景之下的悲剧,结局更是令人动容……@阳光散落在脸上
如同网友的评论一般,这部片儿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施行的以“关爱”为名的纳粹安乐死计划。
这个计划虽然披着“关爱”的壳子,但实际上,它却在实施着耸人听闻的谋杀。
而它谋杀的,则是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或有着病痛,或有着残疾的孩子们。
据史料记载,在这个全民为恶的计划当中,被以安乐死之名谋杀的孩子们超过5000人,而在这种被当权者用“优胜劣汰”的进化论来解释的关爱计划中,受到“关爱”的孩子们也逐步的从三岁以下的儿童,逐步扩大到八岁、十二岁、十六岁等的孩子。
也就是说,纳粹政府想要借由此计划,有效的摆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累赘——残疾人。
这种光明正大的谋杀,简直丧心病狂。
电影《八月的雾》就是基于这种社会环境下的德国,一个13岁的男孩埃勒斯因为没人照顾,而不得不进入了一家医院工作。
工作后的埃勒斯,无意间发现了医院里正在发生着震撼人心的事情——许多孩子被医院以“关爱”的名义,被施行安乐死。
为了阻止此种事情的发生,埃勒斯和朋友们一起,企图破坏这场阴谋。
在此片中,导演用了一种既隐忍又克制的手法,向观众们客观无比的展示了当年“纳粹安乐死”计划的真实和可怕。
——很沉重的话题,导演用克制隐忍的镜头还原“安乐死”的真相,虽然是孩童视角,但依旧看得人心疼,染血的手术刀,苍白的尸体……披着宗教外衣的杀戮,Ernst只不过是众多受难的孩子们的其中一个……@kiki204629
虽然也有网友们表示,这种克制和隐忍的拍摄手法,令整部影片缺少高潮,缺少煽动性,缺少震撼画面,可壹姐却认为,只用写实的手法来还原事件的本身,有时候比煽情、比刻意夸张来得更加震撼人心。
而此片中,两个孩子之间的感情,也算是在波涛汹涌的黑暗社会里,给我们带来了点滴光明的希望。
或许,即便生活在今天这种光明普照的世界里,我们也不愿意去揭开过去某段社会时期中,这个社会对孩子们做过的恶行、犯过的罪责。
但电影《八月的雾》却愿意倾尽一己之力,带着我们去直面那些社会中的假恶丑,它用一种冷峻严肃的平铺直叙,来还原历史的真实性,而这种真实,则能够直击我们的内心。
即使我们不愿直面过去,但愿《八月的雾》能够带给我们多一些的心灵拷问。
如果你想多知道一些这个社会的恶,那么你有时间就看一看《八月的雾》这部电影吧。
一直认为,好的影片并不是有多曲折的剧情或者多煽情的表演,而是你看完了会去思考一些东西。
如果要我定义,我个人认为,这部影片应该算是一部披着剧情片外衣的恐怖片,为什么说它是恐怖片,是由于本片是站在一个孩子懵懂的视角去看一段全民皆为恶的历史。
我家学德语的妹子曾经说过,不要轻易去看德国电影,因为他们拍出来的影片属于绝对虐心的级别。
果不其然,《浪潮》《八月的雾》这两部影片都让我感到了毛骨悚然。
这也算对我的一个提醒吧,看来以后真的要远离德国电影了。
《八月的雾》剧情很简单,但剧情背后的故事却异样沉重,看过本片后,我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德国纳粹于1934年实行了T-4行动,表面上,该行动是为了那些因心智缺陷子女困扰的父母,利用国家将这群孩子收养治疗,以便父母能够再度生育健康的婴儿并将其抚养成人,而收治的病患,国家在判断其有无法治愈的可能后,有权采取“安乐死”的方式。
听起来是不是还有些人道?
带着这种疑惑,我又多点开了几十个网页,但随着浏览资料的增加,却发现这是一段赤裸裸的历史上的全民为恶的行动。
和二战期间臭名昭著的犹太人毒气室不一样,这次行动中被披露的资料并不是那么多,很多资料说的还有些晦涩,只能是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去解读。
二战德国,“优生学”“遗传学”大行其道,而某些智障弱智精神病等残疾人士,被视为“累赘”,在1935-1945期间,在德国政府主导下,有近20万德国人死于这场以安乐死为名义的国家谋杀。
有一个根据相关医学研究得到了一个数字比为1000:10:5:1,其意义是1000人中有10人需要精神病治疗,其中5人住院,这5人中有1人要被列入“安乐死”计划, 根据当时德国人口数据计算约为6.5-7.5万人,但实际上死亡人数远超于计划人数,多余的人数是某些有身体残疾人士,年老体衰不能工作的人士,”难以教化”的青少年,甚至于战争中受到战争创伤和心理创伤的战士等。
很显然,到最后,纳粹帝国已经将这些人视为“累赘”,作为无法在对外战争中提供支持,反而需要消耗国家资源的“工具”,予以“毁灭”,自然,这种大规模的“毁灭”并非某人所为,而是全民默许下的行动。
本片是我看过的最恐怖的恐怖片,在人道的外衣包装下,全民皆恶,谁都是罪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13岁的男孩埃勒斯因无人照顾进入了一家病院工作,但是他在那里却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事情(纳粹的纳粹安乐死计划),并与朋友们团结在一起,企图破坏这个计划,影片以孩子的视角展现了令人震撼的一段历史,以及人性的善恶,二战时超过五千名儿童死于纳粹安乐死计划。
每年都有这么几部以孩童的视角来表达的类型片,有的叫嚣呐喊,有的像本片样涓涓细流。
都在面对历史,总有人让你别忘记他们。
杀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不需要吗?
自己把自己放在人类的最高端,随意支配自认为是残次低等的人的生命。
这是无耻的,桑心病狂!
二战中德国为了纯净种族,提高种族的质量,开始安乐死那些生病的,有残疾的,住在收容所的人,大部分是儿童!
男主看到事情的真相后,看到自己喜欢的人被杀死后,找来了杀身之祸。
一杯树莓汁了断了无数花朵的生命。
回顾历史,警醒当下,展望未来。
2017.5.24
| 本文为电影天堂原创,电影天堂公众号:dianyingnews在二战的屠杀中,以“安乐死”进行的屠杀也许是痛苦最小的,但也是最残忍的。
1939年,屠杀被视为“精神上有问题”儿童的“安乐死”计划启动。
后来这个计划从儿童扩大到成人。
被划入死亡名单的人们要么被注射致命药物,要么被送去毒气室“淋浴”。
1941年8月,因为抗议声高涨,希特勒下令终止这场“不健康人种清洗”。
但在某些地方,安乐死方式的屠杀还在秘密进行。
当战争远去,艺术却可以用各种方式来铭记。
用电影再现,最有名的莫过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了。
在影片最后,两个男孩紧握对方的手,迎接最残酷的黑暗。
堂叔这种轻易不落泪的直男竟也看得动容。
当儿童的纯真情谊和战争的残酷屠杀相对比,由不得看的人不震惊。
今天堂叔要安利的《八月的雾》也是这样一部探讨“安乐死式屠杀”的电影。
13岁的洛沙因母亲去世、父亲在集中营而被安置在了一家病院做杂工。
他一直相信父亲会来接他一起去美国。
他勇敢,不畏强暴。
当大点的男孩让他擦鞋时,他说: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他机智,并且为朋友两肋插刀。
当同伴把马铃薯扔到护士身上时,为了帮同伴免除责罚,他大声说“希特勒万岁”来转移话题。
他被安排给解剖师做助理,清洗解剖台和解剖用具。
他遇到一个有癫痫的女孩,两人生出朦胧又真挚的情谊。
他和这里的每个小孩都玩得很好,但快乐何其短暂,战争的残忍正向他们袭来。
在病院,经常会有一批人被送上一辆黑色巴士,去了的人再也没有回来过。
巴士还是引起了市民的注意,安乐死计划被市民和神职人士抗议,终于希特勒下令停止此计划。
但柏林方面支持病院自己处理,院长以“去除不健康人种,净化德国民众”为由开始了在病院实行安乐死的秘密计划。
他找来一名护士,让护士给虚弱的病人注射药物,护士则建议把药物放入树莓汁让病人喝下,这样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
死去的人的死因会被确认为肺炎,他们的大脑会被送到研究院做实验。
一个又一个前一天还好好的,后一天就莫名死去的人让洛沙和修女开始疑惑。
修女坚定地认为,人的生命是上帝给的,院长没有权利决定其他人的生死。
但单凭她自己又怎么能阻止呢?
不仅如此,院长还实验了新的办法,更隐蔽的杀人的方法:把蔬菜煮到没有任何营养,然后让病人一天三顿只喝蔬菜汤,这样他们会因为营养不良而死。
当身边的小伙伴一个个死去,洛沙和女孩决定逃走。
当飞机炸弹袭来的时候,他们想从防空洞逃走,但女孩不幸地被炸伤了腿。
重情义的他说,没有女孩,他不会自己走的。
修女为了保护另一个女孩而死,在修女的葬礼上,院长却说着冠冕堂皇的话,人性的伪善在这里暴露无遗。
洛沙拆穿了他的虚伪,说他是凶手。
小孩子总是太耿直,却不知人心险恶。
院长决定给这个“惹麻烦”的男孩实行安乐死。
当人性的恶与人性的善对峙,在战争年代里,掌握权力的恶可以一手遮天,视人命如草芥。
从来没哭过的解剖师在看到洛沙的尸体时,忍不住落了泪。
堂叔看过电影已有两天,但一想起洛沙的死,心还会生生的疼。
这个善良、勇敢、机智、重情义的男孩,这个想要长大后当市长的男孩,这个等着父亲来接他去美国的男孩,就这样被残忍地杀害了。
堂叔不敢想,等洛沙的父亲来接的他的时候,他的父亲的神情该是怎样悲哀。
在洛沙来病院不久,父亲来接他了一次,却因为没有居住证明而无法接走他。
从父亲想要带洛沙走的迫切甚至哀求,可以看出父亲对洛沙的爱,而战争却让洛沙无法在父亲的爱中长大。
父亲当时告诉洛沙,他只要再等两三周就可以了,但是洛沙再也等不到了。
骨肉亲情被战争阻隔,作为父亲的无奈,作为儿子的无辜承受,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战争这个非常时期里,人性的恶像是被恶魔召唤,善恶分明,善不敌恶,让人心疼。
《八月的雾》用儿童的视角看待战争的残酷,用儿童的纯真无畏对比人性的恶毒伪善。
不像《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侧重对两个男孩情谊的表现而显得有些煽情,《八月的雾》画面冷峻,尽可能避免煽情,让剧情更接近战争的残酷。
这种冷峻不带评判的电影,也只有德国人拍的出来。
由德国来反思这场战争,似乎更有深意。
但用儿童视角讲述战争的电影实在太多了,《美丽人生》、《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白丝带》都关于儿童(青少年)和战争,或者以儿童的纯真加深战争的残酷,或者以儿童的恶毒注解战争的根源。
水涨船高导致《八月的雾》算不得上乘,但被一部电影所触动流泪,因一部电影而铭记一段历史,变得越来越难得,所以也越来越珍贵。
德国的电影一向克制,但这种冷静下的残酷更让人震撼。
而全片最让人震动的是最后的字幕。
原来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当德国投降后,在法庭上,院长被判三年,而护士——安乐死的直接执行者,被判四年,之后继续从事儿童护理工作。
数以万计的人死于他们手中,而他们却只受刑三四年,堂叔表示哔了狗了。
那些逝去的生命不会再回来,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铭记。
除了再现一段残酷历史,电影还把人性的伪善表现得淋漓尽致。
院长一面道貌岸然说要帮助弱者,一面又使用手中的权力“清洗人种”,大肆谋杀病院里的人。
可是就像修女所言:你没有权利决定人们的生死。
当院长的险恶面目被洛沙揭穿,恶会滋生更大的恶,医生出身的院长不是反思自己,而是害死揭穿他面目的人。
在任何时候,伪善都比直接显露出的恶更可怕,更具杀伤力。
战争给了伪善膨胀的土壤,伪善则使得战争更恐怖。
关于人种优化,极权暴力和精神洗脑,它不仅仅是对纳粹的控诉,也是对极权的展示。
面对这一切,除了深切的悲哀,更多的是无力感。
人类社会走到今天,我们的社会结构还是上、中、下的分层,政治秩序依旧破漏混乱,维护体系仍然崇尚强权依赖暴力,我们看得到问题却无法可想。
也许直到人类消亡我们都无法摆脱,因为它源自于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和控制欲。
话说回来,现在已初露端倪的基因选择,不就是人种优化的更精确控制么。
虽然一段时间以内都将存在激烈地伦理争论,更是但我相信迟早是要普及的。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无神论者很难拒绝这个选择权吧。
到时候,信徒们的煎熬想必不少。
影片通过一个小男孩的遭遇还原了这一历史,且施暴者貌似并未受到应有惩戒,这更应该让人惊醒。
全民皆恶
我一直在寻找能超越《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同类型影片。未果。
电影还没有最后的几行字幕和照片来的震撼
结尾影片着浓墨刻画了拄着拐杖的女孩如何一阶一阶艰难的上楼梯,这代表着她的唯一信念。她对他的信念更反衬男孩的悲哀,以及那个时期整个德国底层人民的悲哀
小女孩一百万分可爱。结局好致郁,但是Ernst也只是无数被杀的孩子中的一个。电影色调还不错,就是冷静的讲述了故事,由观众去评判。战争真可怕
只论故事的话,是缺了些。但历史太沉重了
3.75
“你难道有权利决定他人的生死吗?”这是一部及其内敛的关于二战“安乐死”的电影,节奏舒缓,情感表达及其克制,就连高潮戏也平平淡淡,但在波澜不惊之中带给人的震撼和感动并不浅。PS;小女孩南希真养眼!
★★★☆
好惨
题材自带动人心魄之处,但导演的处理太过于克制了
类似题材确实太多,如果单纯的以为从孩童视角入手便可先声夺人获得满堂喝彩,那么导演就想的太简单了。客观上来讲,本片在诸多方面都仍存在些许不足,在同题材中仅算中等,远非优秀。
最后南希说埃勒斯去美国的时候,内心抽搐了一下。
太沉重了!真的无法想象人性到底有多阴暗
半小时,主线剧情还没有找到直路。
类似题材太多了。大大小小的演员都挺给力 导演对有些细节要求得比较低。
执权人没人监管随意麻木使用自己权利还一副道貌岸然麻醉自己熏染别人。历史会记得,想起南京大屠杀,现在还有多少人真正记得,连教科书也一笔带过。
有时候过于营造氛围,反而把故事讲的不精彩,这片可惜的地方还挺多的
很喜欢看关于二战历史方面的东西 历史的事实让我们思考。觉得是一个很好的题材 但是感觉展现方式比较平白,那种不太让人能留下记忆的平白。内心会痛,但泪腺无法爆发。小姑娘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