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看到战斗民族的小组团队作战,可以看作俄版红海行动。
在还原历史以及战争的爆裂、恐怖分子的残酷等方面都做的很到位了。
但国内的比原版少了20分钟是不是删掉了血腥镜头?
而且前面铺垫的是不是太久了点,最炸的只有最后的机场保卫战。
主角还加了爱情戏份,是不是导演觉得这么帅的男主和这么美的女主不产生点小火苗对不起这颜值呢?
毕竟英雄救美很容易打出火来。
可能战斗民族也喜欢在这等残酷的战争里加点调味料吧。
不过最喜欢还是女狙击手,又飒又美,是我的菜。
不过最后面临绝境要自杀的戏份还是打了折扣了,不然可以上4星。
对了,不得不说迫击炮对攻坚果然很有用啊,可惜防守方没有相应的压制性武器,拖到凌晨已是牛逼!
给战斗民族点赞!
(ps.现在有没有对付B2这种隐形轰炸机的利器啊?
片头的轰炸再现了99年的历史,奇耻大辱的历史,作为中国人应该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
)
随着影片情节的层层推进,战争的残酷、冷漠、血腥、对生命的漠视、触目惊心。
无奈。
还是意识形态,还是地缘政治,谁也不是天生正义,归根结底还是利益。
科索沃战争期间,因为苏联不争气解体了,造成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可以无视联合国决议,肆意挑起战争,随意轰炸别国,没办法,实力放在那,情况就是这么一种情况,俄国无论在国际上采取多少办法补救,在影视作品中把自己表现的多么英勇善战,多么无奈,多么痛苦都晚了。
在南斯拉夫的1999年,因违抗上级命令而被遣散在各地的俄罗斯特遣小队又被召集起来,被命令控制科索沃的斯拉蒂纳机场,固守到增援部队抵达。
对于北约来说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势在必得,于是俄罗斯特遣小队被迫与恐怖分子进行了一场实力极其悬殊的战斗。
俄国维和部队和北约部队也争相赶往机场,谁先赶到机场就是谁的,这场战斗差点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本片有历史依据,有人物感情,战斗场面真实,电影画面劲爆,特效也很赞。
影片开始于俄罗斯特遣小队与敌方小股部队在塞尔维亚地区的特种战斗,真实、精彩,安德烈和他的小队经过一番浴血拼杀,最终俘虏了敌方的一名指挥官,队友戈利亚被敌人用刀捅伤,在直升机上不治而亡。
在坐直升机回基地的途中,愤怒的安德烈不接受政治原因,违抗上级命令将敌方指挥官丢出机外。
这件事情致使他和他的团队被军队除名,小队的人,被永远地留在了塞尔维亚。
北约在未经联合国批准的情况下,对南联盟无辜平民进行军事轰炸, 医院中的医生贾斯娜亲眼见证遍地焦痕混和着血污,一片狼藉, 这触目惊心的一切使她精神崩溃。
在这个混乱时刻,极端分子斯穆克开始在科索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肆意杀害南联盟民众,烧杀抢掠当地居民,恰巧安德烈碰见这一幕,伸出救援之手,使贾斯娜从新恢复生活信心。
俄方决定在北约进驻之前抢先占领斯拉蒂纳机场,为了完成占领机场行动,安德烈的团队又被贝克召集起来,准备先期占领机场等待俄罗斯维和部队进驻。
期间发生了许多小故事,表达俄罗斯人对时事的幽默感,挺好玩。
机场目前为极端分子穆斯克占领,而且为了报复,穆斯克带人四处追杀安德烈, 不仅杀害了为安德烈提供签证的警长,还抓走了贾斯娜,将她带回了机场,把贾斯娜和平民扣为人质,用无辜民众的性命逼问安德烈的下落。
安德烈决定和结识的两名警员法迪勒和普苏杰突袭机场,机缘巧合和战友们在机场重逢,差点火拼起来。
队员们在机场发现了大量的武器弹药、毒品、名车。
导演可能是有意选择的队员组成,表达民族融合的趋势,队员组成有塔塔尔人,印古什人,白俄罗斯人,俄罗斯人,乌兹别克人, 两位南联盟小警察,其中一位是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和极端分子一个民族。
在战争开始前前塔塔尔族俄军战士与阿尔巴尼亚族南联盟警察共同晨礼,还是挺让人动容的,让这部电影超越了单纯的种族与宗教冲突的套路,体现了俄南两国人民同仇敌忾捍卫和平的决心。
在得知机场被占领后,斯穆克带领着所有的部下返回机场,派出孩子骑着自行车去侦查情况,真是日了狗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哪里才是和平的净土?
战斗开始,无法形容的惨烈,各种武器轮番上场,各种战术交替进行,各种专业技能轮番上演,战士们开始殊死搏斗,爆炸、火焰、献血、惨叫交织不断,机场很快变成了人间炼狱,安德烈的战友们,在斯穆克猛烈的炮火下,相继牺牲。
惨烈的战争使安德烈小队的弹药消耗殆尽,随着战友们的相继离去,绝望的小队决定选择宁可自杀也不当俘虏时, 俄方的军队终于赶到了,强大的火力、复仇的决心使极端分子四处奔逃,以俄军士兵战斗的凶残程度,逃跑是别想了,斯穆克最后被俄军战士杀死,而完成任务的安德烈和他仅剩的队友们带着获救的贾斯娜悄悄驾车离开了机场,和平会降临这块土地吗,但愿吧。
节选自之前的游记科索沃:🇽🇰 #40科索沃战争的源于阿族塞族的民族矛盾。
最初科索沃居住的大部分是阿尔巴尼亚人,小部分塞尔维亚族裔,但二者本身常有民族冲突。
在最初的冲突中,塞族人处于弱势。
1987年继任铁托主掌南斯拉夫的米洛舍维奇走访科索沃时,遇到大量来诉苦的塞族人,他对塞族人说“You will not be beaten again”。
在波黑内战后塞尔维亚米洛舍维奇政府开始有组织往科索沃地区不断迁入塞族人口(大塞尔维亚主义),同时限制了科索沃的自治权,一定程度上对其科索沃自治省的阿尔巴尼亚人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引起科索沃阿族人的不满。
一段时期内科索沃境内阿尔巴尼亚人大量被解雇,因此很多阿尔巴尼亚人开始逃离科索沃。
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后,民族独立意识高涨,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成立了一个准军事组织游击队即“科索沃解放军”来武装自卫和寻求科索沃独立,该组织据说一度被欧盟认定为恐怖组织。
而科索沃地区对于塞尔维亚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感觉上相当于耶路撒冷之于基督犹太和伊斯兰教的关系。
因此南联盟共和国安全部队开始武装镇压科索沃地区。
其中包括由米洛舍维奇领导的针对阿族人的多次种族灭绝。
在北约和南联盟就科索沃问题和谈失败后,美国宣布放弃外交手段,于是北约绕开联合国决议直接轰炸南联盟以解决塞尔维亚种族屠杀阿尔巴尼亚人的问题,虽然同时也表示不支持科索沃独立。
南联盟的回应则是大举进军科索沃,以更残酷的种族净化政策,驱逐阿裔人民离境,造成欧洲二战以来最大的难民潮。
2008年科索沃单方面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
阿尔巴尼亚是第一个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国家(事实上90-99年阿尔巴尼亚就承认科索沃的独立政府了)。
96-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数据表明北约死亡2人还是非战斗性伤亡(北约空袭南联盟78天而没有动用地面部队)而南斯拉夫部分伤亡过千。
事实上科索沃2008年已经独立了,只是被国际社会有限承认,因为中国和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有一票否决,并且明确表态不承认科索沃,因此科索沃只能作为观察员身份参与联合国活动,而无法事实上加入联合国。
有趣的是目前不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大部分都有国内的分裂势力,比如俄罗斯的车臣问题,印度的克什米尔问题,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独立以及我国。
在科索沃会看到大量的阿尔巴尼亚同款红底双头鹰旗帜🇦🇱,实际上比科索沃国旗🇽🇰还要普遍,科索沃用该国旗象征阿尔巴尼亚民族,理论上和阿尔巴尼亚虽有渊源但不是代表阿国,而是1990-2000年时期科索沃自行宣布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国旗🇦🇱,长得完全就是阿尔巴尼亚国旗样子,而且该独立政府只被阿尔巴尼亚政府承认过(好像有点奇怪)。
当然据了解也确实有一些派别希望阿尔巴尼亚人居住区域形成一个联合的国家(大阿尔巴尼亚主义)。
波黑内战:🇧🇦 假如某天你被迫加入大逃杀,你该怎么办?
1992-1995年波黑内战期间,萨拉热窝就真实的发生过城市版大逃杀,这座有五六千居民的城市被围城四年(查到的准确数据是1425天),断绝自来水、电和燃气,没有医疗、民防、食品供给,也没有任何形式的法律或政府,武器没有管制,货币体系崩溃,状态接近原始社会。
活着的人只能在夜间进行很有限的物物交换。
杀戮不再区分军民种族,即使是往日和睦的邻里今天也可能因为一点粮食而互相杀害。
城内原先克族、穆族和塞族之间的民族争端问题演化为人的生存问题。
波黑全称“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但是事实上境内长期存在三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克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族(穆斯林族)占多数人口的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联邦,塞族(塞尔维亚族)占绝对人口的塞族共和国,以及一个面积很小的布尔奇科特区。
地图上看起来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互相环抱,但是历史上却因为两方的民族冲突而发生过多次种族清洗,因此萨拉热窝堪称巴尔干地区的耶路撒冷。
这里出现的奇怪的穆斯林族源于铁托执掌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时代。
简单说,铁托为了打击大塞尔维亚主义,刻意重新划分民族,将信仰伊斯兰教的塞尔维亚人划分成穆斯林族(再补充一句好好的东正教地区为啥有人转信伊斯兰?
因为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期间转信伊斯兰教免征人头税),同时大力推动大南斯拉夫民族概念。
有点类似于为削弱中国的大汉族势力把汉族再分划成若干小民族,同时提倡中华民族的概念来削弱民族对立。
91年南斯拉夫解体时,波黑境内的穆克联邦宣布波黑脱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但境内的塞族势力不同意独立,一支多达 1.3 万人的波斯尼亚塞族军队包围了这个新国家的首都萨拉热窝,在周围的山上布置了各种火炮和狙击手阵地,对山下的居民展开了血腥的袭击,围城1425天。
事实上波黑境内民族问题引发的事件还不只是波黑内战,早在1914年6月28日发生了萨拉热窝事件。
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枪直接打出了一个第一次世界大战。
至于为什么枪击案会引发世界大战,按我的理解是因为复杂的军事同盟。
枪击案源于巴尔干地区由来已久的民族和宗教矛盾,但这个导火索触发了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战争,进而又混合了两国各自参与的集体协定防御条约和复杂性的国际结盟关系,蔓延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所以若干年后前南领导人铁托时代推行的不结盟运动尽管是针对美苏冷战,却是一个避免世界大战好的解决方案。
经历过战争的人一定对生与死,战乱与和平有深刻的理解,free tour的波黑人谈到历史时不断重复说那些时期对萨拉热窝是hard time。
去yellow bastion时经过城市半山坡上的一大片墓地,赫然发现墓碑上逝者的年月大多终止在1992-1995波黑内战时期。
影片虽长,但无尿点,剧情模式岁陈旧,奈何最是中意,恐怖分子的惨无人性,铁血汉子的无所畏惧,无辜百姓的世界末日,美女医生的欲火重生,权利政客的尔虞我诈,激战前的宁静,视死如归的坦然……音效,摄影很棒。。
每每看别人的战争后,总会很庆幸自己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很幸运生活中没有硝烟的土地,每天早上起床吃早点上班,下班回家,看电影睡觉,周末到处走走,难道这还不是幸福吗?
#SIFF2019#电影节译为《绝密突袭》,原来叫《巴尔干边界》也很有意味。
传统的俄罗斯式电影,俄版的红海行动。
三条线共同展示同一个故事线,最终交汇!
但是这个电影没有刻意去宣传任何一方,不同宗教的人在日落时分一起对着各自信仰的神祈祷,然后拿起枪一起奋战。
无论有多么冠冕堂皇的政治理由,战争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残酷的,战争所带来的TPSD的影响甚至可能终其一生无法消除。
这片子比我想象的更加精彩!
演员们情绪和演技都很到位,最后一幕导演皮了一下演了一位出租车司机撮合了男女主,让这个残酷的战争片有那么一丝温情。
另外想说,最后一个强壮的俄国大兵单手抱起死里逃生身上脏兮兮脸上全是泪痕的小女孩那一幕让我也很感触…或许这样的一幕才能给人心灵的慰藉吧……但是不管怎么说……发自内心真诚的祈祷:愿世界和平!
#巴尔干边境# 时间过得真快,90年代发生的战争,现在已经成为电影的热点题材,其实地域战争并不少,只是站在和平的角度去体验,总是有些轻描淡写,不那么疼痛。
到了电影中,才发现哪里有好人坏人,角度不同,好坏不同,但百姓均是受害者,所以和平是真好。
科索沃战争的那个时段,新闻多有关注,只是因年龄不到的原因,对于残酷,仅限于新闻词的引导,而无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时间是个让人忘却疼痛的好东西,只有通过电影的表达,才知道原来的挣扎那么强烈,越是在前线的战士,越是无法改变战局,虽然拼命,但却受制于高层的谈判和妥协,微小。
即便再好功夫,抵不住敌人多,再好装备,抵不住没子弹,再有主角光环,抵不住历史的真实结果。
不过俄罗斯爷们真爷们,姑娘是真美啊!
更多内容关注微博:永生白
拍摄质量挺高,战斗布景及道具都不错。
时间过长,前期介绍各个人物出场可以剪辑一下,整个影片剪到两小时以内就好。
片里部分内容过于血腥,不剪国内未必过审。
另给女主五十个赞,战争下一位清新的славянка。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梁山伯住丰台(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333335/强烈推荐去塞尔维亚的Novi Sad(诺维萨德)。
在那的城堡可以看到1999年北约炸毁的数座桥梁。
当时,老百姓们为了保住一座维系日常生活的重要桥梁,诺维萨德人走到大桥上开摇滚音乐会,后来这成为了一个传统,但摇滚音乐会的地址改在桥边的城堡,每年六七月(没记错的话),延续至今。
反战,反NATO的著名圣地。
塞尔维亚人和俄罗斯人一样,充满了民族自豪感,有的时候甚至有些夸大,被称为大塞尔维亚主义。
但普通的Serb,和曾经被波黑塞族军队和民兵围困两年多的萨拉热窝的穆族一样,都热爱和平。
尽管南斯拉夫曾是一个新的政治整合体,一部分奥斯曼土耳其的行省,一部分奥匈帝国的行省,不同的信仰,伊斯兰,天主教,东正教,但他们说的都是几乎同样的语言。
只是塞族人选择用西里尔字母拼写,而波黑穆族人习惯用阿拉伯字母和拉丁字母拼写。
克罗地亚人用拉丁字母拼写。
每个国家都有激进的民族主义者。
只是在某些地方,特别是战略价值极高的地区,例如巴尔干,中东,朝鲜半岛,小国的命运几乎很难被自己掌控。
世界豪强的利益驱使着他们在这些小国中间制造傀儡,安插代理人,扯起战争,百姓生灵涂炭。
巴尔干,在空中俯瞰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莫斯塔尔,萨拉热窝,每一个城市都美丽如同花园一般。
但当你降落在任何一处,都能在身边稍微有些年头的建筑物上看到弹孔,路面上残留的弹坑,以及许多至今仍未修复的轰炸残骸。
行走在波斯尼亚的街头,随便和一个当地人聊天,如果不慎聊到了92到96年那段黑暗的时间,都会发现,ta的家人可能都不在了,或者ta的爸爸参军保卫城市再也没回来。
萨拉热窝的城市随处可见成片的公墓。
许多人的死亡时间都是同一天。
离开萨拉热窝的时候,的士司机聊天,说起来以前的事情,从副驾驶储物抽屉里拿出来一张照片,92年拍摄的,是他的朋友,同学们参军后的合影。
他跟我说,96年的时候,这张照片上一半的人已经不在了。
说完车里一片沉寂,只听得车轮声嗡嗡作响。
为什么要去这些曾经在悲剧中挣扎的国家。
既不发达,也不先进。
因为正是这些地方,能清清楚楚的看到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某些人是多么的丑陋,残忍,疯狂,又能看到另一些人是多么的可爱,善良,勇敢。
然而在很多时候,人既丑陋,残忍,疯狂,又可爱,善良,勇敢。
更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什么是彻头彻尾的道貌岸然,什么是无耻混蛋。
这个世界特别美丽。
美丽到有些人贪婪的,想要剥夺其他人享受美丽的权利。
然而那些把别人推进地狱的人,永远不会因此升入天堂。
影片中所讲述的对科索沃机场的远程突袭,在当时是震惊世界的新闻,是教科书般的经典战例。
影片给我们讲述的是经典战例背后的惨烈事实。
从战术运用上讲,毛子的作战手法确实是糙了些,与以色列的突袭贝鲁特和恩德培七天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但是从俄国国内政治斗争到前线作战这一整套体系来看,战斗民族的习惯,决定了战斗民族会遇到的问题,也只能由战斗民族的作风来解决。
强烈推荐去塞尔维亚的Novi Sad(诺维萨德)。
在那的城堡可以看到1999年北约炸毁的数座桥梁。
当时,老百姓们为了保住一座维系日常生活的重要桥梁,诺维萨德人走到大桥上开摇滚音乐会,后来这成为了一个传统,但摇滚音乐会的地址改在桥边的城堡,每年六七月(没记错的话),延续至今。
反战,反NATO的著名圣地。
塞尔维亚人和俄罗斯人一样,充满了民族自豪感,有的时候甚至有些夸大,被称为大塞尔维亚主义。
但普通的Serb,和曾经被波黑塞族军队和民兵围困两年多的萨拉热窝的穆族一样,都热爱和平。
尽管南斯拉夫曾是一个新的政治整合体,一部分奥斯曼土耳其的行省,一部分奥匈帝国的行省,不同的信仰,伊斯兰,天主教,东正教,但他们说的都是几乎同样的语言。
只是塞族人选择用西里尔字母拼写,而波黑穆族人习惯用阿拉伯字母和拉丁字母拼写。
克罗地亚人用拉丁字母拼写。
每个国家都有激进的民族主义者。
只是在某些地方,特别是战略价值极高的地区,例如巴尔干,中东,朝鲜半岛,小国的命运几乎很难被自己掌控。
世界豪强的利益驱使着他们在这些小国中间制造傀儡,安插代理人,扯起战争,百姓生灵涂炭。
巴尔干,在空中俯瞰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莫斯塔尔,萨拉热窝,每一个城市都美丽如同花园一般。
但当你降落在任何一处,都能在身边稍微有些年头的建筑物上看到弹孔,路面上残留的弹坑,以及许多至今仍未修复的轰炸残骸。
行走在波斯尼亚的街头,随便和一个当地人聊天,如果不慎聊到了92到96年那段黑暗的时间,都会发现,ta的家人可能都不在了,或者ta的爸爸参军保卫城市再也没回来。
萨拉热窝的城市随处可见成片的公墓。
许多人的死亡时间都是同一天。
离开萨拉热窝的时候,的士司机聊天,说起来以前的事情,从副驾驶储物抽屉里拿出来一张照片,92年拍摄的,是他的朋友,同学们参军后的合影。
他跟我说,96年的时候,这张照片上一半的人已经不在了。
说完车里一片沉寂,只听得车轮声嗡嗡作响。
为什么要去这些曾经在悲剧中挣扎的国家。
既不发达,也不先进。
因为正是这些地方,能清清楚楚的看到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某些人是多么的丑陋,残忍,疯狂,又能看到另一些人是多么的可爱,善良,勇敢。
然而在很多时候,人既丑陋,残忍,疯狂,又可爱,善良,勇敢。
更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什么是彻头彻尾的道貌岸然,什么是无耻混蛋。
这个世界特别美丽。
美丽到有些人贪婪的,想要剥夺其他人享受美丽的权利。
然而那些把别人推进地狱的人,永远不会因此升入天堂。
既然俄军大部队就要来了,小分队何必拼了老命对付一群土匪?
如果英军提前来了,这几个人也挡不住。
如果就是对付这一群土匪,俄罗斯装甲车队还打不过么?
再说,话说俄军占领一个小机场又有啥用,整个塞尔维亚还不是兵败如山倒?
整个这场防御战,也就体现一下民族友谊吧?
好像这几年俄国喜欢拍这种电影,类似布列斯特要塞?
投资方包括美国公司,20 世纪福克斯,难道是美国人在渗透俄国电影产业,专门拍一些低级红高级黑的电影,打击俄国人自尊心?
俄罗斯系电影都是又臭又长,真心难看
很精彩,一点也不觉得冗长,前面的铺垫是告诉你这场仗为什么而打,战争戏拍得很好看,最近好迷Milos Bikovic,他作为科索沃战争的亲历者能够演一个塞尔维亚斗士应该也很欣慰吧
俄国版的《红海行动》
看着挺爽,但是,战争片烘托爱情难道真的只有双方奔赴然后必噶一个或者受伤的套路了吗
太拖沓了。爱情线全删了比较好。
151分钟版。俄罗斯版《红海行动》。科索沃战争期间,一支桀骜的俄罗斯小队,奉命从阿族土匪武装手下抢一个机场,守到俄正规军接手后再转给塞族。这个简单任务用了三条线交错呈现:小队队员像侠盗片一样汇聚就位;游离在外的前任队长引入了俄塞一家亲的元素;还有条接应部队的线,这条线在同类电影里并不重要,不知为何用去不少戏份。场面堆的还是有诚意的,各种慢镜、回放,还有一闪而过的断肢飞散,尺度不低且有种俄式痴狂,俄罗斯电影好像特喜欢做炮弹视角,配乐也挺抓耳朵,还有段战吼。黑阿族黑出了创意:用不怕死的小孩担任侦查任务,逼着基督徒赞颂真主。写人有白痴的地方,两任队长一个放走了土匪头子,一个放任女狙击手被射伤,都无法解释。俄军人不惜抗命站在塞族一边,总的来说技术上有诚意,挑战了三线叙事但节奏掌控一般的俄式主旋
毛子版湄公河行动?拖沓冗长,自己屁股都一堆屎呢还管塞尔维亚的事,现在是叙利亚。
不是好莱坞那一套,对作战动机有着不易察觉的细致描写,人物的塑造很不一样,让人愿意相信,同时有着不少人文关怀
晨光中,俄军车队开到,敌人望风溃散,志愿军小队忍着伤痛默默离去
基于历史真实事件改编,强化了英雄主义,大斯拉夫主义以及美好的爱情—-女主角的胸真大,美!
这不是战争片。苏联的失败是一切苦难之源,俄罗斯人不能假装和自己无关!
一般般
半夜三点看的,用来抑制脱离实际的幻想,比较真实地还原了真实战场,红与黄,是血与火的颜色,拿出战争的血与火的勇气,在生活中也能所向披靡。
俄罗斯版的战狼和红海行动
老套的套路,对伊斯兰教的讨厌,对北约的诋毁,德不配位的大国情愫,脸谱化的人物,东正教的宣扬,单薄的电影上海电影节看的
很好的小分队电影,每个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标记,真实新闻与虚构结合得也很巧妙,从头到底枪战不断,技术满分,只是编剧怎么忍心把女主角写得这么蠢
二星,只能二星。拍得乱糟糟的,节奏失调。剧情也就那样,以为很火,其实假。耽误了两个小时,半小时快进。这类电影可以有个标签:可以快进的影片。
最近俄罗斯的电影真的是了不得,从航天题材的惊艳,到这部电影军队枪战的激烈,真的是让人激动,又一个影视大国要崛起了。
151分钟,战斗戏十分硬核。当年北约轰炸南联盟大使馆的新闻记忆犹新,新闻各种报,游行示威给美国大使馆扔燃烧瓶什么的,身边的反美情绪十分严重。那会儿还小,不知道什么是南联盟什么是塞尔维亚什么是穆斯林,(现在也不是很清楚南斯拉夫那些民族矛盾)只是觉得白人过的也挺惨。
俄军一来全都跑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