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何赛飞来出演这样的题材让人惊喜,不仅因为她是越剧女演员,更重要的是何赛飞早期在大银幕上的形象几乎都是以对命运和权力的反抗者出现的。
从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的《风月》再到李少红的《红粉》,她不惜用生命歇斯底里地追求自由,反抗封建、父权和秩序。
本以为这部电影会继承到对于母职的反抗,可惜如此丰富的、复杂的、脆弱又自我的母亲形象最终塌落成一个面向家庭、亲情的赎罪者。
同样的设定题材可见伯格曼的《秋日奏鸣曲》,相较伯格曼深深刺入母女、亲子关系中的利刃,这部电影显得不够坦诚,可以原谅一切、覆盖往事的“圆满”和“爱”掩饰了真实的自私、虚伪、偏执又渴望对方的亲子关系拉扯。
片子的亮点在于越剧元素并不只是“景观化”的道具,排练细节都是真实且生活化的,大概是排练素材都来自何赛飞本人的缘故,甚至关于那段“胸大”的桥段也是她在戏曲节目评审席上的原话。
从影片结构上看,中段和尾端过于冗长,情感都集中在半个小时里密集地、无间断地、无递进地剖白展示,观众的共情感动在抻长的情感戏中被浪费了。
而舞台和大段空镜都有些单调,创作者在将故事影像化时调度有些乏力。
片中台词篇幅很大而主要功能都是为了叙述往事,剧作上没能将角色丰富的多面性和内心剖白展示。
一部女性表达的电影,短板在于表达女性,这是让人觉得遗憾的。
何赛飞的表演非常亮眼,在没有呼吸节奏的电影里贡献了最有呼吸的表现,情感分寸和张力节奏都是精准的。
很惊喜国内这个年龄段的女演员仍有生动的、复杂的、有生命力的“大女主”故事可以展现功,希望之后有更多元的题材。
有没有这样的女性?
只要她一在人前站定,就能激发起人们呵护她甚至宠爱她的意愿?
电影《追月》的女主角戚老师,就是这样的人,而何赛飞一出场,就把戚老师的这份天生丽质,完美地呈现在了银幕上。
夏生从剧院回家,在住宅区的大门口被人叫住,定睛一看,原来是妈妈戚老师从长居的省城回到了永城。
我们顺着夏生的眼神看过去,只见袅袅婷婷朝他走来的戚老师身后,跟着替她推着大箱子的保安。
保安丝毫也没有觉得那一刻自己完全可以放下箱子离开,而是一副会永远推着箱子的样子——戚老师的个人魅力可见一斑。
而《追月》的导演通过这一过场戏,成功地把传说中的戚老师一下子落到了实处:这是一个见一面就能让人死心塌地追随她的女人。
假如这女人是自己的家人呢?
跟随夏生走进他的家,戚老师将随身小背包一扔便一屁股坐进了沙发。
她闭着眼睛轻哼一声“水”,夏生便忙不迭地去了厨房。
这倒也在情理中,那一刻戚老师是儿子家的客人嘛。
只是,当夏生把一杯水递给戚老师、戚老师呷了一口后不是将杯子放到面前的茶几上,而是顺手递给了夏生,而夏生,习惯成自然地从妈妈手里接过了杯子。
无论是家人还是偶遇的路人,只要戚老师愿意,都能让他们围着自己转。
有着这样的个性,又是一个一站上舞台就能引来追光灯的绝对主角,就算远离她成名的永城那么多年,离开舞台也已有经年,戚老师依然是同行、戏迷记忆中的大明星。
电影《追月》是根据艾伟的小说《过往》改编的。
在阅读原著的时候,我隐约觉得,艾伟像是要把戚老师塑造成生来便楚楚动人、人生旅途中总是被家人、爱人、朋友、同事、领导格外青睐的女性。
纵然她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地用无意中犯下的错误伤害了亲人、得罪了朋友和共事者,当时当刻被冒犯的那位也许会气上心头,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一想起戚老师满脑子都是她在舞台上自带光芒的可人形象。
但是,艾伟终究还是把戚老师写进了我们能预料得到的困境。
何赛飞因为戚老师这个角色荣获了金鸡奖最佳女演员奖。
犹记她在领奖台上喜悦得泪水横飞以致获奖感言都说得语无伦次的场景,只是在看过电影以后,愈加能理解何赛飞的失态,因为戚老师这个角色,融入了也是越剧演员的何赛飞大半辈子的亲身体验——有些往事不能追,一追便惹来伤心泪,何赛飞塑造戚老师的过程中,一定打开了被她封存许久的那些往事,这就让人格外感慨:幸亏何赛飞克服心魔接演了这个角色,她把一个为求得台上的无限风光可以奋不顾身、为一个好角色可以不择手段、唯演戏才是世间最能让她快乐的女演员,塑造得可信、可怜,又令人不胜唏嘘。
得知戚老师回到了永城,夏生所在剧团的领导立马到夏生家里送去聘请戚老师担任正在排练的一出新戏的顾问。
身患重疾、回永城只是为了求得儿女们谅解的戚老师根本没把顾问当回事,所以,夏生请她走马上任前读一读剧本都被她敷衍掉了。
可是,一进排练场听女主角庄凌凌和夏生对过几场戏后,戚老师就一把抓过剧本躲到角落里阅读起来,这时候身边的喧嚣全都隐去,只有剧本里的角色从白纸黑字里跳脱出来在戚老师的眼前栩栩如生!
确认剧团正在排练的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好剧本后,戚老师在排练场的言行举止超出了顾问的界限,她是在示范给庄凌凌看,什么样的眼神、水袖和步伐才能让女演员在舞台上摇曳生姿,但整个排练厅里的所有人都不会想到,戚老师已经一声不吭地把剧本背熟了,也就是说她已在为替代庄凌凌担纲此剧首演的女主角在做准备。
因为无人设防,包括庄凌凌在内的所有人也就没能想到戚老师竟然会使诈让庄凌凌在首演那晚上不了台。
谁都以为在舞台上光彩照人的戚老师是为了救场才勉为其难地再度登台的,唯有庄凌凌和那个被戚老师当枪使的小配角心知肚明,那是戚老师精心筹划的她想要的效果。
总算从安眠药的药性里挣脱出来的庄凌凌赶到剧场时,正赶上演员们在谢幕。
作为戚老师的学生,耳闻目睹戏迷们追捧名角的场面,她服气地告诉恋人夏生,虽然痛恨戚老师,但又不得不承认,自己演不过戚老师。
明明是给了戚老师一个刹那永恒的机会,怎么能说原著的作者或电影《追月》让她陷入了困境呢?
此番重回永城,戚老师已是个时日不多的癌症患者。
成为首演舞台上熠熠闪光的角儿,是她人生信条的一次下意识的把控,其实她最想得到的,是另一个儿子秋生的原谅。
想当年,戚老师有着一个在外人看来无比幸福的家庭,丈夫是懂她疼她的编剧,秋生小小年纪就参悟到了何为演戏的真谛,夏生虽天资平平却知道刻苦用功,还有一个女儿叫冬妹。
深知妻子的心愿是走红舞台,戚老师的丈夫殚精竭虑地创作了一部好剧本《追月》;为了让好剧本能得到舞台呈现,戚老师不惜以自己的身体当筹码……秘密被已然懂事的秋生窥破,还是孩子的他承受不了这样的家庭重大事件,便告诉了爸爸,戚老师的丈夫因此离家出走遁入了空门。
遭遇过如此的家庭变故后,戚老师是否应该母性回归放下舞台将3个孩子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下?
她非但没有,还在炎炎夏日欺骗3个孩子围在躺着的母亲身旁摇扇子……“大家都说我们3个人就是你生下的3个蛋”,这句话虽是终于肯与母亲面对面的秋生的转述,但又何尝不是他的心里话?
在秋生看来,妹妹冬妹未婚怀孕、被人抛弃后精神受到重创,以及自己为替妹妹出一口气而坐了6年牢,都是不管不顾3个孩子的戚老师造的孽,而这,正是小说《过往》和电影《追月》设定给戚老师的困境:视舞台之外皆为浮云的女演员,要不要平衡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女性如何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寻求平衡,这个话题因永不会过时而变成了老生常谈。
而在原著和电影中,由于秋生与戚老师之间矛盾冲突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戚老师与庄凌凌争夺新戏首演女主角而生出的勃谿,看过《追月》的观众似乎都愿意去关注戚老师与秋生最终是否能和解。
这多少让我觉得遗憾。
假如就让戚老师是一个为舞台而生的其舞台成就别人难敌的女演员呢?
东亚女性真的好难,已经到达这个高度了临终遗言却是「原谅妈妈」爱奇艺上花6元看的,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之前短视频刷到过何赛飞老师的获奖感言以及何赛飞老师尊嘟好米哦~小时候看《大宅门》就觉得好米好米!
窒息点1:作为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当妈妈的必须要演出才能养家,三小只才能有的吃穿吧!
一个大男人对着自己妈妈吼“你除了给我们钞票还有甚么的”的时候我震惊了。
就这种责怪,如果是一个青春期小孩喊出来我可以理解,一个成年人 也算是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不能稍微站在他妈妈的立场考虑一下?
窒息点2:恶臭的游戏规则,想要人红剧红必须付出点什么。
可明明是这个社会的潜规则,怎么最后却让一个女性去背负了所有恶意?
换句话讲 我们常常对男性追求事业时耍的手段有所包容,但是到了女性这里,却变成了不可饶恕或者是“荡妇羞辱”?
窒息点3:一个为戏剧事业付出了那么多的女性,一个爱戏如痴的女性,我们却对她的要求是 不仅仅要有事业,同时要肩负起家庭责任,理应照顾好家人,因为记不住小孩的口味,叫小孩老二老三这种事都被大儿子当成罪过。
如果哪一天一个男性这样做我们只会轻描淡写的说 哦毕竟是爸爸嘛,但是为什么换成女性就不可以?
女性不仅要赚钱养家,还要给予每个子女应有的关怀,记住每个人的喜好,不觉得很苛刻吗?
可能是因为最近在拉片《血观音》的缘故,总觉得至少生长在那样的家庭里才可能跟妈妈反目。
跟那部电影的原生家庭比起来,这才哪儿跟哪儿啊
看完了何赛飞拿金鸡奖的电影“追月”就在想,事业和家庭必须要二选一么。
选事业还是选家庭,怎么就不能都选么。
鱼和熊掌为啥不能兼得呢。
复排一部剧需要大量的资金,想演主角就得找个过硬的靠山,卖票还得找个有名气的老演员来当艺术总监。
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没人会拿出来说,导演很大胆的把这些东西拍出来揭露了这个圈子里面一些不为人知的阴暗面。
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真的太大了,影片中的戚老师用了一辈子去跟三个孩子和解,在生命的尽头,大儿子秋生终于原谅了自己的妈。
不得不说何赛飞的金鸡影后是真的实至名归啊。
她的台词真的太好了吧,除了说江浙方言听不懂和听她唱越剧需要看字幕以外其他的台词不看字幕就能听得懂。
影片里面何赛飞唱的越剧“追月”选段真的好好听,服装也好看。
越剧里面加了交响乐的伴奏听起来很有立体声的感觉。
越剧的扮相也很好看。
回忆部分用舞台剧和长镜头的方式展现很新颖。
希望这部剧可以多一点排片,虽然是小成本电影。
但是这种不完美女性的故事确实是可遇不可求,多加一点排片吧,好想二刷三刷。
想来想去还是写一下《追月》的影评吧!
涉及剧透,但文字是不会影响大家欣赏何赛飞女士的精彩表演的,所以先看看也没关系。
我主要想探讨《追月》与《青衣》的相似与不同,以及“疯女人”问题。
《追月》和《青衣》真的很相似,女主的辉煌都是嫦娥奔月的戏,甚至有一模一样的关键情节。
两位作者是不是互为好哥们咱也不知道,反正没有版权争议,毕飞宇还给原本小说艾伟的《过往》写推荐语呢。
《青衣》的女主属于被名利和嫉妒心侵蚀了心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
”——她根本不是喜欢演戏或者舞台,她喜欢的是当主演被众星捧月的感觉。
不反对现实中可能确实有这样的人,但我还挺不喜欢这种故事的。
所以我看《追月》之前很担心它的主角会接近那种没来由的“作”,大吵大闹一个人搅开一锅水,或者是所谓的“出不了戏”。
台上台下有心理差距属实正常,但想活在戏里真的有点妖魔了。
再重申一次我的观点:更出不了戏的,永远是观众。
话题顺理成章地来到了“疯魔”和“疯女人”问题。
我更倾向于用“不完整”来概括《追月》的主角戚老师,而不是“疯魔”。
疯魔都快成戏曲相关影视剧的必要属性了!
就算ta做出了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也不证明ta疯了,总归是有原因的!
尤其主角是女性的时候,更需要警惕“疯女人”的帽子。
《追月》的一个优点就是把个中原因向大家完整道来。
戚老师道德感低,因为她根本没有获取正常人生观价值观的途径,原生家庭缺失,早年间的戏校教育别指望了,谈恋爱结婚,也不可能在忙碌的生活里,在性格特质不是很强的老公身上获取到什么启发。
所以,戚老师对家庭责任、两性关系没有社会性的概念和她展现出天真、激昂的人格魅力是一体两面的。
本来对小儿子要演的戏满不在意,看完剧本之后,觉得会是个好戏之后又无比认真。
证明她不是看到主角就想当的人,更不怕暮去朝来颜色故之后被后辈打败,一窝不如一窝是多么明显的事实!
但她抢那出戏首演的主角,主要还是因为大限将至,再加上她对自己曾经的风光持续怀念着。
看到有短评说:老明星看这班小演员技术不行怕砸了招牌,亲自指导还是扶不起来,干脆设局自己亲自上,这才保住颜面(?
)我都不知道他是看了个啥……
何赛飞教戏,已经成为我心目中,非戏曲电影影史里,最好的戏曲片段了!
太精彩了!
如果用文字描写,就算作家把所有词汇量都拿出来,写上个一万字,也不可能带来电影里这一段的鲜活感。
飞姨把影视的独特性和表演的魅力完完全全展示出来了。
这部电影除了飞姨演技之外最大的优点,是十分耐心地给了越剧足够多的篇幅。
只有这样,整个电影的语境才不会悬浮!
才能让所有人都真切直观地感受到戚老师是怎么对待越剧的!
才能明白她不是钻牛角尖,而是真的保留着追求。
而且电影里排的戏竟然是才子佳人的传统戏!
用首页一位友友的话来说就是:“竟然不让台柱演中年男人心路历程,还不搞历史厚重不搞叩问思辨”,戏迷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话虽如此,但电影后半段依旧拉垮,在人物说话的时候放风景ppt依旧是灾难级迷惑。
好的,说回戚老师——对戏曲有执着和艺术追求,因为这是戚老师从小到大获取人生价值感,最重要的方式。
不停换男人,是因为她在感受到爱的美好之后又失去了爱,虽然有点像为她找理由,但确实是个理由,尤其她在那些关系里反复被骗,啥也没落下,电影补充了这一点还挺周到的。
不过我真的真的不太理解“和别的男人睡觉是为了实现我和老公的梦想”这种行为,属实有点内个……谁会信啊!
不过根据上面关于道德感的分析,可能她真的会觉得实现梦想比道德更重要吧,毕竟她是真的觉得孩子的成长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也没什么不可能的,这个角色被骂太正常了。
戚老师“不完整”,其他角色的性格也有各自独特的薄弱之处,每一名演员都演得挺好的。
大儿子对自己的行为也没什么清晰的认知;二儿子恋母情结过于明显;戚老师老公典型的无能狂怒加逃避问题;庄凌凌面对可能会被人指指点点的爱情拿不出直面的勇气。
剧团里那个小年轻演员是有一些刻板印象在身上的,但处理得挺有分寸,有点嘲讽,有点幽默。
我没有看过小说,据一位友友的评论说,冬妹那条线其实挺悲情的,但是没拍出来。
咋说呢,那条线在说不清楚的情况下看着太抓马了。
要是剧情里的扣少一点,别搞得像剧本杀解谜一样,这部电影真的会很棒!
电影片尾字幕出来的那一刻,完全可以站起来大喊一句:何赛飞演得好!
#电影追月 🌕何赛飞的泪水,浇灌出这部电影。
你看了她的哭,就知道为什么童话里把女人的眼泪比作珍珠跟钻石。
第一回哭是戚老师在夏生面前回忆往事,她泪眼婆娑,让人全然没了怒气,丝毫不忍心再责怪她一句。
第二回落泪,是读完《追月》的剧本,她读出字里行间熟悉的味道,合上本子,眼泪像珍珠断线一样掉下来,怎么也止不住。
第三回,是她给庄凌凌示范,一句“我的父含冤不幸赴阴曹”,眼里就噙满了泪水,悲痛、委屈跟不甘都写在眼里。
戚老师名字取得也好,凄凄惨惨戚戚,一辈子的泪水都流尽了。
一回想,三个子女夏生、秋生、冬妹,唯独缺了春天,春天是谁呢,不就是戚老师吗?
她是南方小城的春天,在舞台上永远明媚动人。
哪怕她穿着旗袍在雨天撑着伞从石板桥走下,她也是把春天带进了雨季。
在进影院之前,在网络上有刷到过大大小小的关于这部电影的争议,但看完之后,远超预期,瑕疵是有的,但亮点也有!
记忆中上次在银幕上见到何赛飞老师是在某戏曲综艺怒批戏曲行业现状,这一次在影院大屏上看她唱戏真的可谓是酣畅淋漓。
这部“人生如戏”的大戏,丝丝入扣的演活了一个绝症母亲的自我救赎,越剧团的萎靡不振、女演员成名的心酸史、原生家庭之痛、两代错综复杂的关系……戚老师为了事业忽视了家庭,导致了家庭成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也许她并不是一个好母亲好妻子,但她也做到了一个好演员。
🎦《追月》乔梁 2022👨何赛飞 袁文康 娄宇健 涂凌 高子沣 许歌🖊️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获奖作品🖊️戏子有情,商贾无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一个“不疯魔,不成活”的“戏疯子”。
戏乃戏也,何必认真。
戏乃戏也,也须认真。
🖊️为了“追月”而“凄凄惨惨”的“戚老师”一直活在舞台上,也只活在了舞台上。
🎈你以为我会相信一个女演员的话语吗?
还是个出名的女演员。
🎈:你是个好演员,你只有在戏里才是一个正常的人。
:你们知道当演员有多么难吗?
尤其是个女演员。
你爸爸会写戏,他除了会写戏他还会什么呀?!
他什么都不会呀!
我得把他的《追月》搬到舞台上去!
可是我得想办法,可是我,我想尽了办法我们还是没办法!
我是个女演员!
我是个普普通通的女演员!
:你就是贪图名利!
不择手段!
:我要到更大的舞台上去,我有什么错!
我有什么错呀!
再说这《追月》是你爸爸的心血……:你不要再找借口了!
:我从小进戏校学戏,没怎么得到父爱母爱,对亲情没啥概念。
对我来说,除了演戏,什么事情都不重要。
后来遇到了你爸爸,他爱我,宠我,给了我所有的爱。
后来你爸爸失踪了,我的天都塌掉了。
你们只看到我一个一个换男人,其实我是再也找不到像你爸爸对我好的这种的男人家。
他们都骗了我。
【食堂讲戏】与【现场指导】两段好到太超过了(果然在映后谈里导演说这些很多都依赖于何赛飞的即兴创作);用舞台剧的方式讲前史的idea不错;何赛飞老师的细腻表演果然抗住了大量特写:六组空境里,几乎伸沁到水里的那片树枝最有味道。
但《御带花》的“好”很是浮于表面流于口号(毕竟连导演自己都说不清楚这个故事的完整版究竟是什么样子),根据现在的蛛丝马迹,女主开场人设与故事环境令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婚约还相爱不知是否会发展为《刘巧儿》,但应该是个悲剧走向,毕竟戚老师读的时候满眼泪光。
没有落实这个故事太可惜了,令戏中戏的互文性大打折扣。
狗血是近四十年来的大多数所谓现实主义小说家的通病,但好在戚老师这个人物立住了(哪怕其他人差不多全都是工具人)。
本片写戏曲演员而非越剧演员(只是正好何赛飞老师是越剧演员),年代也颇架空,地域倒凭借着方言接上了地气。
“杀人自首”之后太拖沓。
珍惜化疗妆可以用来宣发,不必拍那么两大段戏。
不过何赛飞老师确实努力,本片宣传戏曲,也算是功德一件。
PS:领衔主演应该是夏生的。
这个番位也算是映照了现实。
#追月(不针对演员、演技,只从戚老师人设形象上分析)标准男凝视角下的成功女性形象包括但不限于:如果一个女性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她大概率不会是一个合格的妻子、称职的母亲,她对家庭所做的贡献一定很少,没有平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没有尽到好妻子、好母亲的责任,忽略、缺席了孩子的成长,与丈夫、孩子的关系冷淡;私德有缺,出轨、背叛丈夫。
(忽然想到了武则天,后世没少从这些方面抨击抹黑她;千百年过去了,都2024年了,为什么编剧还要这样刻画成功女性啊!!!!
)可是现实中,有哪位事业成功女性是私德有损、完全不顾家、不参与孩子成长的?
甚至连女宇航员都要被追问是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
好像但凡女性成功经营好自己的事业就一定有亏于家庭(流泪)。
求求各位编剧了,都21世纪了,对事业成功女性形象的刻画不要再这么刻板庸俗了!!!
何赛飞得奖早就实至名归,但片子拍得稀烂😂讲戏全片精华,何赛飞第一次看剧本时所有表情递进简直精彩绝伦。然而这个片的结构有大问题,后半部分特别冗长,即使有何赛飞我也不耐烦至极。这个故事真正的男主角其实是大儿子,戏眼全在大儿子身上,他其实是这个故事的关键,然而演得特别生硬,叙述主角又放在了二儿子身上,然而二儿子并没有带起整个故事。所有情节解释都靠人物自己坐在那说说说…这些其实都是技术上的毛病,但这个故事真正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女主人公就不能一辈子为戏疯魔?明明讲戏时就是朝这个节奏走的,但最后结尾还是陷入为没有做好一个妻子母亲而抱恨而亡的结局。所以叙事上的问题不是大问题这是可以修正的,但如果立意在最开始时歪掉了,这片也就歪掉了。这片只值两颗星,第三颗星给的是何赛飞。
戚老师这个角色和何赛飞的适配度非常高,一生都在为戏痴迷,就像庄老师说的那样,她只要站在舞台上演出,就会有一种特别的气质与光芒,让人没法不原谅她。何赛飞多年的越剧功底倒是对她的表演有所加成,其中最好的两段分别是「食堂教戏」和「下药替戏」。而影片本身是非常一般的,并且没什么起伏,有的地方衔接的也很生硬,两星都给演员。
不要太自我陶醉了呀…戏曲从特色变成了噱头。
精彩的女人戏 ,戏台上下演得酣畅淋漓。何赛飞命里最佳女主,徐凌值得一个最佳女配
导演拍电视电影绝对是一把好手,但它终归不是电影叙事体系和电影视听,剧本后半小时有些墨迹哦。何赛飞老师唱念演俱全,教戏那儿演得疯魔,简直是为这角色而生。
烂尾了呀,怎么能这么小儿科地处理呢?浪费何赛飞的表演。
何赛飞优势太大了,不管是表演的层次 难度 戏份都是完压惠英红 黄尧之流。同年吊打金像的郑秀文。
我在爱奇艺文艺院线上看的,但这除了方言跟文艺沾边,其余都是抖音短剧大集合,光这一家子的人物设定就够凑一桌剧本杀的了,剧情和镜头也极其狗血,激烈的配乐之下大特写直拍演员眼珠滴溜溜地转,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聊啊,短平快的节奏反而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后半部分有些抒情段落比较缓慢拖沓),剧情不合逻辑却也出人意料,演员的表演略显夸张却也富有感染力(我尤其喜欢他们用舞台剧的方式展示回忆,极致的夸张衬托出极致的艺术性),吵架和独白的戏份看起来像话剧,我觉得表演也很有张力,看这种狗血电影对我来说是别样的乐趣。
最喜欢食堂嘈杂中何赛飞如入无人之境地讲戏。但整体节奏非常拖沓,故事本身的张力被消解了。我很遗憾这么一个本来应该可以残酷地美丽的故事被这样平平无奇地呈现。三星全给越剧本身魅力和何赛飞老师。真的人保戏。
这种buff叠满的核心大女主比某部镶边女主天天营销好太多了
演得好但是本太烂了 所谓以前的悬念结果是很蠢的事情 开头就看出来是用台词在解释说明推进情节 什么都是靠说…
2024-136【金鸡奖】何赛飞对角色性格和情感的揣摩丝丝入扣,成功演绎出戚老师对越剧文化的挚爱和痴迷,把举手投足间的名家风范、舞台上的璀璨夺目、面对孩子的愧疚拿捏得恰到好处,越剧表演艺术和电影表演艺术相映生辉。话说穿旗袍的何赛飞举手投足太有气质了。
1、影像完全落入窠臼,陈旧,无聊。开头两兄弟说话和本片完全不搭,换成何老师单独返乡都比这效果好。2、太多毫无意义的空镜,结尾拖沓,病床上唱戏俗不可耐,一个女演员肯定不想这样枯朽着走,就算走也要有美感。3、对话冗长,枯燥。4、爹怎么回事!!!孩子爸爹的存在感在哪里?????
冲着何老师来看的,从这方面没有失望,演技真的稳,整片看下来只有饭堂已经戚老师“疯魔”的独戏最为精彩,但是糟糕的调度,不知意义得打光,繁多的大特写,以及不明不白的剧情过渡(为何下毒 为何杀人 真的有必要么)作为一部“女性电影”,但却在讲女性独立后为事业奉献一生要去为家人赎罪,映后何老师也是作为嘉宾唯一女性发言的,如同《坠楼》一样,女性没有什么发言权,真是令人窒息!
何赛飞的戏太好了,舞台银幕上光芒万丈,眼睛根本没办法从她身上挪开,后段凶案部分有点割裂,金鸡影后实至名归。
戏里戏外都是“戏”,量体裁衣稍微不合适就很明显。另外家庭关系的内容全删了真正换成“不疯魔不成活”会更好点。
人生都压在一件事情上是注定崩溃的节奏,何赛飞演活了戚老师这个戏痴,如果有天不再唱戏了,就是崩盘的那天。
选了我爸本应该喜欢的题材,但太拖沓了,主要看何赛飞。
一开始我觉得这家人就秋生一个正常人,其他几个在感情和事业上都挺疯的,后面发现,妈最爱的秋生最像她。“妈,我是你用命换来的。”“两次,值了。”
青年节观影。何赛飞金鸡奖最佳女主角之作,演技的确实至名归!上院线时没看上,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看的唯一一部)补上。何特别难得的是几十年台上台下如一、戏里戏外如一,直爽率真泼辣,特别松弛真性情,诶还观众就几十年如一地喜欢她!小儿子夏生演员一看就是戏曲演员,大儿子秋生扮酷还行一哭简直挤眼泪。敢情就是全院团陪一家子演了出戏!剧情略扯结尾略俗,都靠人保戏!排练那部分太逗太真实了!就你越剧演员勾搭大老板为啥唱昆曲……美人迟暮还是不能大银幕怼脸拍。片中语言一问是不太地道的杭州话,片尾字幕名单有嵊州、新昌、绍兴、平潭等。资料馆1厅算上5-10、14排锁座售票有八九成满,实际五成左右中间空着好多。今天观众太乱了好多年纪大拖家带口观影时不停讲话的。今晚居然降了0.1现在6.7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