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

The Queen,英女皇(港),黛妃与女皇(台)

主演:海伦·米伦,詹姆斯·克伦威尔,阿历克斯·杰宁斯,麦克·辛,罗杰·阿拉姆,西尔维娅·西姆斯,蒂姆·迈克穆兰,罗宾·索恩斯,道格拉斯·瑞斯,帕特·拉法恩,格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意大利语言:英语,法语,德语年份:2006

《女王》剧照

女王 剧照 NO.1女王 剧照 NO.2女王 剧照 NO.3女王 剧照 NO.4女王 剧照 NO.5女王 剧照 NO.6女王 剧照 NO.13女王 剧照 NO.14女王 剧照 NO.15女王 剧照 NO.16女王 剧照 NO.17女王 剧照 NO.18女王 剧照 NO.19女王 剧照 NO.20

《女王》剧情介绍

女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身亡,举国悲痛欲绝,但是英国王室人员却对此采取了逃避疏离的态度。这种漠不关心激怒了很多英国民众。民众反王室的情绪相当高涨,紧急形势让王室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但是,英王伊丽沙白(海伦•米伦Helen Mirren 饰)并没有出来稳定民心,而是携家人躲到了度假行宫。托尼•布莱尔(麦克•辛 Michael Sheen 饰)此时刚出任首相,面对此刻棘手的情势,必须尽快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措施,让王室摆脱信任危机,女王重新修好与国民的关系,而自己也在当中树立权威。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一起吃晚餐吗海角情缘追上我就爱上你阴差阳错的女演员们大侦探皮卡丘警察锅哥后半生第二季广东十虎苏灿之神龙摆尾《猎魔人》制作特辑战争之翼拉尔复仇记太平镇之无边恶魇我的鬼女孩爱情的边疆尖叫耐撕男女之恶犬女友遗留搜查6阿丕书记满汉全席杀手女教师犯罪现场调查第三季荒野玫瑰若要君不知心理追凶第四季雪暴1814丑闻第三季最后的法师小心为上你所希望的一切乒乓巨塔杀机

《女王》长篇影评

 1 ) 《女王》|英国女王的政治智慧

英国女王在2022年9月8日去世,享年96岁。

今天,我推荐一部关于她的电影,《女王》。

影片简介戴安娜王妃车祸去世后,社会各个方面的人,对戴安娜的葬礼有着不同的看法:锐意改革的布莱尔首相企图借此赢得人心,保守强硬的菲利普亲王坚持传统,实力坑妈的查尔斯王子首鼠两端,唯利是图的媒体小报肆意渲染,不明真相的无知群众情绪激愤。

伊丽莎白女王,会怎么办?

嘿嘿,去看电影就知道啦谁是贤妻?

「贤」,这里指维护家族的利益。

在这个定义下,戴安娜不是贤妻。

戴安娜漂亮、善良、率真单纯、口无遮拦,她是媒体的宠儿,是民众的热爱。

但对于王室而言,她是颗不定时炸弹。

她与王室看不上的「社会名流」交往,她爆料查尔斯王子脚踏两只船,她在婚内和婚后一直被众多男士疯狂追求(包括美国前总统特朗普)。

这些都在不断削弱王室的权威。

在戴安娜和查尔斯处对象的时候,女王和亲王认为她可以成为贤妻。

然而,沾花惹草的王子与个性十足的王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家丑让王室蒙羞。

最终,女王主动和教会商议,命二人尽快离婚。

女王理解自己的儿媳妇,她说:“毕竟是查尔斯自己不检点“。

菲利普亲王不服气,说:”身为王妃,要学会忍耐。

“女王给了他一个白眼。

王妃的泪眼泪,是美女的武器。

戴安娜深谙此道。

她在媒体面前诉说三人行的关系太拥挤,哭得梨花带雨。

那一刻,全世界都在与她共情,美人落泪的图片迅速成为全球头条。

「真性情」是戴安娜的天赋。

她通过媒体输出情绪的同时也在积累强大的影响力,使她成为民众的爱豆。

女王发现儿媳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大到自己不可控的地步。

她「熔断」了儿子的婚姻,使戴安娜与王室断绝了关系,王室及时止损。

然而,切断戴安娜与王室的关系只是王室的一厢情愿。

在民众心里,哪怕戴安娜已经不是王室成员,她仍是「永远的王妃」。

媒体兴奋了,「永远的王妃」是永远的流量密码,她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全球亿万粉丝的神经。

于是,狗仔队乌央追逐着戴安娜,并间接导致她的车祸去世。

民众的嘴戴安娜的死令全球粉丝空前激动。

白金汉宫门前人潮汹涌,悼念的鲜花在南门堆积成山,迫使卫兵只能从北门换岗。

王室认为,戴安娜不是王室成员,为其举办一般性葬礼即可。

王室不需要对她的死有任何反应。

然而,民众对王室的漠然并不认可。

他们要求王室为戴安娜举行国葬,要求白金汉宫降半旗,要求女王出席葬礼并发表讲话。

总之,民众要求王室给死去的戴安娜一个交待。

女王和亲王都想维护王室的威严,不能这样被民众的情绪牵着鼻子走,以为等风头过去就没事了。

然鹅,首相布莱尔屡次打来电话汇报民怨越来越重。

女王开始犹豫。

女王的肋紧急电话,女王务必接听,布莱尔从没这么“嚣张”过。

当时,女王正在温莎堡散心,她赶到最近的一个有电话的地方接听到布莱尔的汇报:“四分之一的民众嚷嚷着要废除君主制。

”一向情绪稳定的女王终于绷不住了。

她心情急躁、步履匆匆,开上四驱路虎在原野狂飙。

吉普车涉水时撞石,保险杠断裂。

女王打电话给管家,等待救援。

放下电话,走下车子,女王坐在河边的石头上,舒了一口气。

一切,安静下来。

望着英格兰绵延丰饶的草场,望着自己守护的这片土地,她簌簌落泪。

她已经越来越看不懂她的“人民”。

她相信自己是全心全意爱护民众的,她坚持“责任第一,个人第二”。

但民众却离她越来越远。

她感到被抛弃的惶惑。

更令她痛苦的是,推开自己与民众距离的,正是自己儿子的妻子,自己两个孙子的母亲,自己人民的「最爱王妃」。

家事国事纠缠,民意波谲云诡,稍有不慎就可能铸成大错。

这是女王的软肋。

哭罢,女王答应民众的所有要求,立刻返回伦敦参加戴安娜的葬礼,并发表怀念戴安娜的讲话。

民意平复,一场可能的危机消弭了。

粉丝的叛变从小我就是戴安娜的粉丝。

她美丽、善良、高贵、真实、浑身闪耀着光。

她被查尔斯伤害。

还是小男孩的我,总希望能身披铠甲,胯驰骏马,去保护她。

戴安娜,是我梦中的白雪公主。

女王,是类似白雪公主后妈的角色。

但如今,作为曾经戴安娜粉丝的我,越来越喜欢女王这样情绪稳定、责任第一、充满智慧的女性。

「真性情」诚可贵,但「大智慧」更稀缺。

随着年龄增长,智性恋的我越来越确信:智慧才更加性感!

 2 ) 是女王,不是小红帽的外祖母

女王,她是女王,字面意义上的,原本意义上的。

所以一国首相在同她见面之前,也要趁小跑着上楼的时候,听人教导礼仪和细节事项,并且之后依然要女王纠正;而第一夫人更是只尴尬的坐在门外,等那一记摇铃,进去敬一个僵硬的屈膝礼,来搭配脸上不自在的笑容这部现实新闻资料结合电影手段的片子的目的是什么?

展现戴安娜事故身亡之后政府和王室每一个艰难抉择背后的纷乱?

追忆近10年前那朵英格兰玫瑰随风离去给民众带来的苦痛?

还是,让大家长出一口气,(或许嘴角还微微上扬),说,人还不是都一样我不得不猜想最后一条的分量,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女王孩子气的委屈扁嘴,面对茶点的喜悦,以及被深夜叫醒之后穿着粉红色睡袍抱着疑似热水袋的物什蹙眉深思——没错,粉红色睡袍,热水袋,加上那付显然过大的眼镜,我简直怀疑那是小红帽的外祖母所以,那个,过了,就像开头女王同画匠说自己希望可以参与投票那般直白且真的有些老套的台词,过了。

相对而言,第一反应是要调动私用飞机,随后又噙着眼泪哄孩子睡觉的查尔斯王子便自然得多;会在家穿着标明“Blair 10号”球衣到处晃的布莱尔也能令人会心;而似乎随时会发作,且说得出“她[戴安娜]死了比活着还烦人”的菲利浦亲王,也完全不难接受可是,她是女王,不是小红帽的外祖母。

所以我的意思是,相对扁嘴,粉红睡袍,和热水袋,我更喜欢看她在布莱尔说“他们[人民]的悲伤”之后情绪难当的诉说整个王室,以及自己,自己做为一个祖母,一个有感情的人,同时却也是一个女王,如何沉默的,有尊严的面对自己的悲伤。

这样不就很好,责任和人性,自然的合理的流露了出来我或许不该对那些小细节耿耿于怀,那么回过来看这个故事:民众,政府,王室,加上传媒(舆论),可以制造出怎样的历史性的“不寻常”(extraordinary)事件。

我恐怕实在太不惮于以极大的恶意看待人性,及至于首相诚恳的表情也不能让我摆脱“恩,好运气,上台就得到这么好的机会提升民众支持率”的念头,更无庸说他背后班底冷静理性的表现,是我不够善良想法的多好佐证。

而民众,哦,天,对不起,可是镜头一再扫到那如山的鲜花的时候,我忍不住想,阿,看起来真像垃圾场。

菲利浦亲王说,他们出于什么理由,来为一个他们根本不认识的人上窜下跳?

想一想,恩,为什么?

不,天,对不起,我绝对不认为人民是愚笨的,该被俯视的,或者相对不重要的。

可是在群体中,某些东西将被传播,放大,扭曲,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这些效应是不可避免的,也因此,无可厚非所以第一次王室(被迫)走出宫殿,看看那些花束,那些卡片,对人群微笑示意的时候我觉得很有些荒谬:你们步步紧逼,要的就是这个?

意义何在?

他们露面,微笑,和他们不这么做,差别何在?

还是,或许,民众就像秋菊,要的只是“一个说法”,一个,模糊的,他们并不知道含义的,交待??

第二次王室走出宫殿终于安慰许多:有小女孩给面对这一切的女王,而不是已经离去的戴安娜,献花;有人屈膝致意,向(并非出于自己选择)把自己的人生献给这一“职位”的女王对,观众可以长出一口气,(或许嘴角还微微上扬),说,人还不是都一样。

人的确都平等(equal),但是不一样。

没有人想听责任压力社会角色的陈词滥调,我也只想说,她终究,是女王,不是小红帽的外祖母====================================一些不靠谱的小细节:查尔斯去巴黎那场,戴安娜灵柩旁那个神父,长得真像冬瓜汤(我是说汤姆·克鲁斯菽粟,不知道典故的翻俺对M.I.3的评论),,,而葬礼那场,有一个抹眼泪的红衣女孩很像戴安娜葬礼的时候王太后在打瞌睡,,,我怀疑导演或者编剧不太喜欢切丽,所以她在开头同女王见面那场有点滑稽,而后对女王及王室的评价则显得过于刻薄。

也可能她就是如此,恩,女人多少都有点小心眼今天最大的惊喜是发掘了这个小影院/剧场,其实这么的赞,而我居然一直蒙蔽于思维定势没有发现!

以及,漂亮的完成了第一次平趴,我的车技实在越来越帅,终于不辜负,我那辆那么酷的车,立此存照 - -v

 3 ) 女王:尴尬的平民女王

《女王》不同于美式传记类型片,讲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传奇,更不同于传记片全景展现人的一生的剧作模式,它所截取的只是十多年前伊丽莎白二世面临戴安娜王妃之死这一公众事件,凸显女王所面临的传统与现代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个人隐私藏匿与大众传媒曝光的矛盾,反映大众所认知的王权概念,塑造了一个后工业时代努力维护王权权威,又不得不向时代妥协的平民女王的形象,在本片中无疑,女王是尴尬的。

非典型的女王影片的主角是哪位走过二战烽火狼烟,见证日不落帝国余晖渐尽君主立宪在西方民主自由浪潮中风云飘摇的伊丽莎白二世。

在片中,她再也不能高高在上统帅子民,在英国民众眼中,他所代表的英国皇室只不过是承担符号化义务,享受特殊权利,受到特殊价值观和职业束缚的平常人,这样被定为的王权大众化的女王在影片开场就可见一斑。

女王向画师抱怨自己没有像平民一样的投票选举权,尽管名义上这个国家还受到女王的管辖,但她心里清楚,她所拥有的不过是仪式化的人事任免权而已。

尔后镜头升起,女王逐渐转向镜头,面对观众定格,无疑是导演有意让观众与女王的视线保持一致,极好的表现了女王直视现实,与现实对话的含义。

可见,女王已经被请下神坛,而且由于王妃之死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影片以客观纪实的影调揭示了女王面对危机时宠辱不惊,沉着从容,但又稍显无奈,略感悲戚的双重人物形象。

因此女王已经被高度提纯了,这里的提纯不是指被塑造为圣人,而是展现人物身份与人性本身杂糅在一起形成的真实美,作为一个祖母,她尽量安抚两位失去母亲的小王子,所以她决定搬走儿童房里的电视,作为皇室内的一家之长,她要协调对于葬礼不同的噪源,公众的还是私人的,维护皇权还是顺从民意,作为国家的象征性的元首,他拒绝查尔斯使用私人飞机以免遭人诟病奢侈,她和布莱尔进行斡旋不惜纡尊降贵他要在国家实权掌握者布莱尔集团,民众,大众传媒间寻找平衡点。

伊丽莎白女王的多重身份与不同对象间的矛盾成为使其形象丰满的利器,更重要的她是一位有喜怒哀乐的平凡人,山间高地与麋鹿对视相望,女王被麋鹿优雅神秘的形象深深感动了,特写镜头里看到她挂着泪水的面庞,那是她真情流露,勾勒出任务无与伦比高贵的孤独感,心力憔悴,可以说这场戏是全片的戏眼所在。

当女王经过白金汉宫门前,主观镜头里记录下那些记录王妃的花圈,卡片,标语,她面带微笑与臣民示意,隐忍住内心的绞痛与悲伤,小女孩将花圈送给伊丽莎白,这是影片中少有的动人与煽情,民众用行动表明他们对风光不再的象征元首与制度的依赖,尊重。

但女王的平民形象并没有让威严,肃穆的元首形象大打折扣,一方面,影片摄影上突出白金汉宫的华贵与典雅,巴尔莫庄园的朴素与沉稳,空间上衬托出王室风范。

另一方面,面对不同话语的步步紧逼,尽管白金汉宫破天荒的降了半旗,女王发表了悼词演说,但我们会为女王责任第一个人第二信念鼓掌,为一个将美好的五十年青春献给国家的女王致敬,影片中通过一场布莱尔与同僚们争辩,表现了布莱尔对那些不明事理随意指手画脚势力的嗤之以鼻,对君主立宪制度的认可,其实影片矛盾根源不在于变层的政治制度的对抗,而是大众传媒的煽动与宣传。

被绑架的沉默的螺旋影片使用了真是新闻段落与图片,而这主要集中在戴安娜事件上, 导演通过这种直观的新闻回顾的手段,一方面将观众拉进了影片的叙事情景,形成自觉的写实功力,另外,影片试图传达在大众传媒胁迫下,皇家的隐私暴露在公众视线之内,与那些狂热的反君主立宪的支持者相比,大众传媒才是洪水猛兽。

首先,作为承担本片叙事的媒介的电影,本身就将皇宫秘事展现在管着眼前,只不过影片的处理很克制,女王读报,庄园度假,争论,汽车抛锚等生活细节并不能满足观众对王室生活窥探的猎奇与欲望,反而平添几分幽默与平实,与被矮化的女王形象相得益彰。

其次,各种媒介在影片中粉墨登场,将王妃葬礼变成众矢之的的公众事件,《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媒介不是没有意志的躯壳,媒介的更新换代几乎会重新浇灌当代人话语的内涵与外延,影片编剧将真实与想象通过电视报纸编织成一段可信的历史同时,也发出了对大众传媒的质疑,特别是电视媒体在当时网络方兴未艾的时代兴风作浪,各种新闻画面,首相人民王妃的演讲,公众的反应都传达给世界各地的观众,电视成为王妃死后直至葬礼结束一段时间内事件的催化剂,媒介串联不同阶层声音与女王内心层面的冲突进行对抗,反讽的是,王妃遭遇车祸,无孔不入的大众传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再次,那些受到舆论左右的沉默的螺旋大众们自发走上街头,并与媒介口径保持一致,对上层建筑的王室口诛笔伐,引发了一场政治制度合理与否的讨论,居然有四分之一的人选择废除君主立宪,而被媒介操纵的大众全然不知,他们为绑匪媒介摇旗呐喊,怪哉怪哉,遗憾的是,影片并没有媒介主动与王室进行沟通的场景出现,造成王室陷入公关危机的始作俑者却自鸣得意,夸夸其谈,带有预设立场根本不愿倾听王室的声音,只能说,大众传媒是这场危机的导演,民众是极好的演员,王室沦为跳梁的无奈小丑,影片只有一个人没入戏;布莱尔。

影片中布莱尔成为协调女王与媒介之间的润滑剂,他与女王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也是剧作的核心之一,在生活空间上,略显凌乱不乏温馨的家庭使得他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创造条件,作为实权拥有者,他通过电视发表演说,向皇室施压,但又巧妙表现了对于大众,媒体不理智的批评,可以说布莱尔成为影片的独立力量存在,难怪有人认为《女王》有为英国政府歌功颂德的嫌疑。

结语:女王最终还是豁达的走向公众前台,对着镜头演说,这一幕以王妃的特写镜头收尾象征着不同话语的和解,对于落寞束手无策的王室来说,他们自身必须变革,但变革不等于放弃象征皇权,而是保住大英帝国的尊严与气度,变革不是退缩,而是时代洪流面前的明智之选,更好的履行自己职责的手段,《女王》并没有提供太多新颖的审美观念,并没有具体给出王室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社会的生存之道,电影中那位尴尬的平民女王也许是四平八稳的叙事体中最大的亮点,但这就足以让这部电影熠熠生辉。

因为那是一个多面的人,而不是全能的神。

 4 ) 人亦天择

和想象中一样,这是一部不闷的片子。

如果用架空的眼光看这个故事,我甚至觉得,这个故事表达的是和罗马假日一样的思想。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有选择么?

如何处理戴安娜王妃的逝世,在我们看来,无非是人家的家务事。

可贵为九五之尊的英国女王,却也不得不在民众面前表达自己对家务事的看法和退让。

她兢兢业业终其一生为了“女王”这个职业而生存,她高贵,安静并带着自己的骄傲发表对世界的看法。

她并没有做错什么,无论是从女王,还是从一个祖母……但是最后她仍然得屈服于她的人民,那些为了一个根本无法了解的美丽女人的逝世就打算不再拥护她的人民。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公主在罗马遇见了自己的心上人,可是很快她就回到了自己的王位,带着对国家的责任和对人民的爱。

国家也好,人民也好……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真的能比亲人、爱情、朋友和自由更重要么?

可是她们没有选择,她们生来就是为了做王。

就如同以前我们自己的国家有一位不快乐的君主所默默写下的词句:我本西方一袈裟,不幸生在帝王家。

她们没有选择,她们不能换工作,她们不能去酒吧买醉,她们不能随心所欲挑选自己的爱人或者分开,她们甚至连表达自己的愤怒、不安、疑惑和寻求安慰的对象也没有。

其实平心而论,我们自己,又有多少的选择性在呢?

我们似乎可以选择工作,选择爱人,选择晚上能否去夜店买醉……可其实,我们无法选择我们是不是可以一直活的健康,我们无法选择我们深爱的人是否会一直陪在自己身边,我们无法选择能否真正得到一份发挥自己才华的工作而不是拍老板马P……许多时候,当生命开个玩笑似的让我们的公司破产,让我们的爱人离去,让我们的健康为难时,我们也只能目瞪口呆地接受下来。

谁都希望自己可以快乐而有尊严地活着……但其实,无论有多高的地位,有多大的权利,有多么富裕的金钱,我们仍然要接受命运对我们的造化,我们只有相信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苦衷。

所以我想,这样的片子,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加宽容而存在的。

这一个被塑造得高贵,骄傲,安静却又不失可爱气息的女人,用她纯真的英国腔语言演示做人的原则:我们无法选择永远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所以,我们只有在做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时候选择自己的态度。

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学会妥协,学会哭泣但同时学会擦干眼泪……也许我们的努力无法挽救我们想拯救的生命,我们的沟通无法被我们所爱的人了解,也许他们会误会我们,看低我们,责骂我们,甚至离开我们。

但是没有关系,只要我还爱你,我就会用我的方式来适应你,适应这个世界,适应所有善良而美丽的生命。

适应,不是因为担心失去,而是为了执行自己的职责——无论生命长短。

人活着亦有自己的职责,也许这个职责并非我自己的选择。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并不孤独,虽然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无法互相认识,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是有这么一种生命:勇敢,善良,勇于妥协并永不放弃完善自我,执行自己使命的高贵生命。

 5 ) 老戏骨海伦 米林

英国出名的年轻演员不多,老戏骨倒有几个。

经常被提到的是《指环王》里的“甘道夫”伊恩·麦克莱恩,与他最登对的老太太非海伦·米林莫属。

二人都演莎士比亚剧出身,百老汇的风云人物。

海伦·米林却对自己的性别很不满:“没有女李尔王,我也演不了哈姆雷特。

”61岁,年龄似乎也成了障碍:“我也渴望扮演茱丽叶,足够年轻时不能把握这个角色,能够把握的时候却老了。

”有一个角色却是为她的性别、年龄定做:伊丽莎白女王。

今年艾美奖把最佳短剧奖颁给了HBO的电视电影《伊丽莎白一世》,海伦·米林是这个单元的最佳女主角。

皇室戏跟我们的宫廷戏一样扎堆。

《伊丽莎白一世》后,又有讲英国现任女王的《女王》,讲玛丽皇后的《绝代艳后》即将登场。

海伦·米林饰演了两位伊丽莎白。

一世的故事足够传奇:少女登基,情人背叛,宫廷争斗,终身未嫁,正说已有电影《伊丽莎白一世》,戏说如《莎翁情史》,轮到海伦·米林,她要诠释的女王已经脱胎换骨,风情少女不复存在,威严、冷峻成了面具。

与这样的女王相遇,海伦·米林有自己的理解:“她为权势可以牺牲一切。

”“我相信她的‘处女传说’,但她从没停止过憧憬爱情。

” 伊丽莎白二世就平淡、克制许多。

由于还活着,她很难讨好,又不能戏说。

已经在威尼斯电影节参映的《女王》描述了黛安娜王妃猝死后一星期,女王如何面对舆论与宫廷内的多重压力,以及与英国政府的明争暗斗,很有一番家丑外扬的意思。

该片导演又最不喜欢就事论事,擅长以小见大,血统世袭的权力与大选产生的权力聚焦其中,也够明目张胆的。

大概为了平衡,海伦·米林说在一次马球赛上见过那个不合时宜的老太太,不像传闻中严谨、刻薄,反倒看上去轻松愉快,还强调自己是女王的超级粉丝,绝不会把她演得像八卦那样虚假夸张。

出演在位的女王,就如同画肖像的御用画师,既不好太美也不能太丑。

拿到艾美奖后,海伦·米林接到《VOGUE》男版的拍摄邀请,时尚杂志已经热捧了一番《绝代艳后》,原籍奥地利的玛丽·安托瓦内特,14岁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六,37岁被送上断头台。

行刑前这位曾说“人民没饭吃,何不吃蛋糕”的王后,急白了头发。

女主角克里斯滕·邓斯特(Kirsten Dunst)已经以艳后造型上了女版封面,插页里也满是华丽繁复的宫廷盛景。

可要说宫廷与女王,又怎能绕开海伦·米林。

19岁她演了莎士比亚最重要的女性角色——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之后是《理查德三世》里的玛格丽特皇后,50岁因为《疯狂乔治王》里的夏洛特皇后获得奥斯卡提名,她白皙、瘦削,严谨外表下似有暗潮涌动,有人说海伦·米林有天生的皇室气质,这与她的贵族血统有关。

她的祖父的确是个被派到伦敦的俄罗斯贵族外交官,可海伦的童年跟贵族一点关系也没有,她出生时父亲已经是个出租车司机,她跟好多有明星梦的姑娘一样,注重外表,急等着钱整形。

1969年海伦演了第一部电影〈Age of Consent〉,看剧照她确实天生性感,但是身材矮胖,看不出脖子,一张浑圆的脸,一头黯淡的金发。

进入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她的贵族爷爷灌输的一套纪律与坚韧显示出来,同时又与她天生的粗野与风骚相碰撞。

她在美国巡演的时候,能用极镇定、低沉的声音控制住酒精和大麻刺激下的疯狂派对,之后却自己跑出去在左胳膊上文了个很美国的鹰形文身。

舞台与银幕的历练释放了她的一些内在气质——邪恶、诱惑、义气、超脱,岁月也成了她的武器与财富。

她58岁还在《月历女郎》里全裸出镜,更有名一点的作品是《高斯福德庄园》,被称为有“华丽冰冷的压迫性演技”(这个形容词像海伦·米林一样神秘)。

除了气度,她还有个地方与女王们似有雷同:厌恶婚姻。

她曾有过一系列情人,与美国导演泰勒·哈克福德共同生活了20多年,直到52岁才与之结婚。

她依然告诫年轻人:不要走进教堂,不要为这个拥挤的世界增加一张嗷嗷待哺的嘴。

今年的艾美奖颁奖礼上,她白色礼服与银发呼应,已经不用在乎脸上的皱纹,超越肉体的性感深入骨髓。

与在舞台或银幕上一样,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只要她在场,其他人都黯然失色。

 6 ) 头脑发热盲从的人们

一个离了婚的王妃车祸死了搞得大张旗鼓、大惊小怪、剑拔弩张,还说革命改成共和制,媒体太恶了。

人群也激动,王公贵族和政客就是闲的没事干,就知道想讨人们欢心不会影响自己。

70%民众认为会影响君主制,四分之一人赞同取消君主制,就为了个不了解的旧王妃,把她死怪罪到王室,说他们手沾满王妃鲜血,王妃和情人到处玩自己撞死的跟王室什么关系,一群傻逼,影片把布莱尔首相表现的挺搞笑的。

女王一世英名败在小丫头手里,悲哀

 7 ) 女王受委屈了?

这个电影是说女王受了委屈了?

她拒绝对戴安娜表示哀悼是对的?

媒体和国民错了?

看电影前先看看历史吧:1996年8月28日解除婚约,戴安娜获准保留“威尔斯王妃”的头衔。

戴安娜虽然和查尔斯离婚了,但她仍然是王妃,这个头衔是皇室给的,那凭什么女王反问布莱尔 “难道她没和我儿子离婚吗?

”只要她还有这个头衔,布莱尔就可以说她是人民的王妃,公众就有权煽情地悼念她并指责皇室的冷漠。

我们有时甚至可以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受苦受难的人表示同情和哀悼,怎么对曾经是自己儿媳的人表示下哀悼真的这么难吗?

你再怎么不喜欢她,人都死了,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呢?

你可不可以考虑下活着的儿子和你儿子的儿子的感受?

我如果是小王子们,有这样的奶奶,我一定和她绝交,因为她太冷酷了,太无情了。

她珍视的是那些腐朽的体制传统和荣华富贵,就是不珍视情感。

另外,女王的干练、稳重和识大体貌似招来了不少粉丝。

正是她太强了,造就了她那窝囊废一样的儿子。

一个堂堂的国王,谈到如何处理自己前妻的丧礼时连P都不敢放一个,在老妈面前大气都不敢出,甚至连自己正常的想法都不敢表达呀。

一个对自己的儿子的自尊都忽略不见的女人,我鄙视她。

 8 ) 民主的力量

德国人在2004年以一部《帝国的毁灭》第一次把纳粹魔王希特勒作为主角搬上了银屏,时隔两年后,英国人的《女王》更加罕见的把他们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王储查尔斯、首相布莱尔等人一齐拉下了神坛,政客们纷纷褪去了标志官方式的西装苏格兰裙亮相在普通观众眼前,披着睡衣的女王、穿上印有10号纽卡斯尔球衣的首相,这些日常印象中严肃刻板的政治家原来也和平常人一样在油盐酱醋、七情六欲下生活。

2008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呼吁英国人民举行全民公决商议是否保留目前的君主制,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英联邦国家的政府官员也要求废除君主立宪从而走向共和制,《女王》借助戴安娜之死所引发的王室危机提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那一个个情景向我们展示了此制度下女王许多不太引人注目的事实:女王地位在首相和人民心中的渐渐衰落、女王选举权和纳税职责的特例、女王存在的意义和她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对现行体制和大环境下女王尴尬地位恰如其分的表达,身为历史遗留产物,以女王为代表的王室是不是还应该不劳而获且不纳税的享有国民们对国家贡献的税收呢?

近60岁的女演员海伦·米勒更是把英女王这种特权丧失的无奈表现得栩栩如生。

 9 ) 明星女王

演技是现在公认的好,化妆造型师其实更加厉害,不需要用巩俐身上手上那些金光灿灿的饰品,依然一副母仪天下的威严。

为了表现伊丽莎白内心情感的复杂,演员下了很大的功夫,可是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试图要表现人物内心的压抑,相反,我感受到的是女王的孩子气,看着她的种种应对,甚至会微微发笑。

她贵为女王,终究还是一个普通人。

从情节上而言,女王起初对黛安娜车祸事件的反应,基本上都是基于普通人的做法,而不是被王室章程束缚。

王妃当时离婚已久,确实这只是斯宾塞家族的私事;为了避免小孩子被媒体伤害,远离伦敦也没什么好指责的;既然国王去世都没有降半旗,不为黛安娜破例自然无可厚非;媒体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为什么还要从他们的意愿发表什么劳什子的声明?

不事张扬,本来就是英国民族的特质。

况且王妃夫妇的离婚对这一家族确实造成了伤害,不论责任到底在谁。

试问普通家庭,会有几个在这种情况下会做出什么积极的反应。

女王的屈服,不是对民众的屈服,这本来就是媒体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她是随同黛安娜一起被媒体压迫的受害者,原因只是因为她们都是王室。

贯穿整部电影的,是每天的报纸头条,是电视里面的新闻,是布莱尔报告的民意调查结果。

布莱尔在听到那个张狂的顾问的秽语之后的爆发,才是真正反映导演意图的点睛之笔,而王宫门前那个小女孩单独给女王送上的鲜花,跟国王的新衣里面的说真话的小孩,隐隐呼应。

她在片尾的那句话:现在的人们,喜欢感人肺腑的讲演,但我不擅长这个,从来都不。

是的,无论她是不是明星,为什么要让她面对这些愚弄万千乌合之众的东西?

在当时要被指责的,到底是无耻的媒体,还是冷血的王室?

可是事情就是这样了,面对1/4支持要她下台的民意调查结果她就和那只被追得走头无路的麋鹿一样,不得不妥协。

上个月的新闻:2006的圣诞,80岁的伊丽莎白二世,首次用播客给英联邦国家人民致新年贺辞。

不擅长不重要,谁让你其实就是一颗明星呢?

看这部电影的人的最初动机大概是想看看王妃车祸的真相的居多,或者是想看看王室真实的生活,看来要失望了。

作为跟惊爆13天差不多类型的政治片,人物塑造的成功,同时强化了影片主题,确实是一部上乘之作。

 10 ) 王的荣耀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访问:http://pompeii.yo2.cn/戴王冠的头是不能安于他的枕席的——威廉·莎士比亚,《亨利四世》 ,第三幕Glory,我记得这个词汇。

我的英语并不是很好,但是我记住了这个词语,荣耀。

在《女王》这部电影里,我看到的只有这个词汇。

虽然在世俗面前,荣耀也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心灵。

“从不立刻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永远是责任第一。

个人第二。

”女王对他的母亲说。

五十多年来,她一直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布莱尔对他的智囊们吼道。

在一个星期以前,你还是一个激进的改革派……没有哪个工党的领袖最终不臣服于王室的。

布莱尔的妻子略带讽刺的对他说道。

当戴安娜王妃,那个已经脱离王室,但是仍被人们冠以此称号的女人,在巴黎遇到车祸身亡之后,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价值观和王室之外世俗的价值观发生了冲突。

她的人民,她五十年将自己的所有心血倾倒于诸身的人们,在敏感的时刻,站在了她的对立面。

她在第一次见到以首相身份坐在自己面前的布莱尔的时候,回忆起了丘吉尔,那个英国最为伟大的首相之一的男人,她说那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小女孩,那时候丘吉尔运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来帮助王室渡过了难关。

忆旧,似乎是每个保守派所经常做的一件事情。

布莱尔的家族是一个保守派,伊丽莎白女王也是一个保守派,但是布莱尔不是。

女王安守着王室以及自己一生当中的传统,而布莱尔,在女王的秘书口中,则是妄图颠覆三百年来所形成的制度的改革派。

“他是不是要把王室废除?

”女王问道。

最终,布莱尔还是站在了女王的一侧,虽然在民意面前他还是显得有些投机,但是他还是尽力帮助女王渡过了最大的危机。

这部电影,《女王》,事实上也是一部英国改革的缩影。

从最早的君主时代,到最著名的维多利亚时代,到现在的伊丽莎白时代,社会总是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而王室,则似乎是最缓慢的变革者,总是被潮流所落下。

伊丽莎白女王就是一个例子,她不明白,那个乐衷于曝光和媒体的女人,自己的前儿媳,为何能够得到民众如此的爱戴,甚至不惜要废除君主制度;她不明白,王室的荣耀为何在一个已经退出王室的人的葬礼上变得一文不值;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五十多年以来,最终会有四分之一的民众会痛恨自己……也许对于她来说,在她离开庄园回到伦敦白金汉宫的那一刻,自己五十多年来所保守的王的荣耀已经消失殆尽。

时代的主流已经不再是伊丽莎白女王所能适应的了的,正如维多利亚女王不会适应伊丽莎白时代一样。

现在,女王仍旧在位,十年前的那个夏天绝对不会被她忘记。

她对布莱尔说过,那个夏天教会了她好多事情。

我想,其中也许就有,在这个时代,王的荣耀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媒体的呼唤和民众的激情。

这本是一个个人盛行的时代,神授君权的王,已经远不是那么重要了。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访问:http://pompeii.yo2.cn/

《女王》短评

看完后,更觉得皇室没必要存在了

7分钟前
  • 豆友1484677
  • 较差

就是个纪录片

10分钟前
  • 湯唯擔心長太胖
  • 较差

剧本毫无讨论意义。台词还蛮值得细品。这样一个被观看和设定的人生,个中滋味,镜头也表达不及。

11分钟前
  • Claire
  • 较差

我也想整个头巾戴 这样风就不会吹乱头发了 🤔

16分钟前
  • Jesss
  • 较差

Helen Mirren~~~丫演的真好

19分钟前
  • zoey1962
  • 还行

时隔三年又看了一遍,太差劲了

22分钟前
  • 顶天立地咩抹酱
  • 较差

@2024-05-31 08:50:11

24分钟前
  • 虾仁🐷心
  • 很差

片中其实有两个女王,一个是国家的元首伊丽莎白二世,一个是人民心中的女王戴安娜。

28分钟前
  • 七月
  • 还行

无感。。。

32分钟前
  • 臭鸡蛋君
  • 还行

完全不知道为啥要拍这部电影,换句胡说,一个英语老师推荐的电影,真的可以不看。时任首相布莱尔长的超像罗温艾金森公爵(憨豆先生),穿帮镜头数不胜数。

35分钟前
  • 最高高高
  • 较差

对我来讲,略微有点教科书+演wiki词条了(传记片容易犯的毛病)。不过还是很惊讶于在戴妃之死这么多年后,我有看到整个事件中的另一个视角。Helen Mirren的演技占去了一大半的好(小女孩献花那里让人动容),另外我也好喜欢Michael Sheen演的Tony Blair啊!

37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女王也是个机械师

38分钟前
  • 非礼勿视
  • 还行

我以为这部片子会很闷,没料到主角的演技让我忽略了闷

39分钟前
  • 阿苏
  • 推荐

最美的就是伦敦英,首相有点傻

40分钟前
  • 你绝对想不到因为这也出乎我意料
  • 较差

辛苦的女人

44分钟前
  • 李小包
  • 推荐

这么枯燥的内容居然拍得让人欲罢不能。

49分钟前
  • 可可爱爱郭麒麟
  • 推荐

小学生政治

51分钟前
  • 邱生VAN
  • 很差

Helen Mirren的演技,让人叹服!

56分钟前
  • 北极光
  • 力荐

我一点也不喜欢关于英国皇室的电影,节奏慢成什么样了!十分钟就能演完的也能拍出近两小时,结尾的立意还不错啦

58分钟前
  • Vera.O
  • 较差

寡然无趣。可能是因为我自身对君主立宪持反对态度

59分钟前
  • Elephant
  • 较差